① 慢性病預防與控制的原則
三級預防是以人群為對象,以健康為目標,以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為主要內容,以促進健康、保護健康、恢復健康為目的的公共衛生策略與措施。 1.第一級預防 (Primary Prevention)亦稱為病因預防,這是最積極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措施如下: (1)針對機體預防措施:增強機體抵抗力,戒除不良嗜好,進行系統的預防接種,做好婚前檢查。 (2)針對環境的預防措施:對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做好預防工作。對遺傳致病因素作好預防工作。加強優生優育和圍產期保健工作,防止近親或不恰當的婚配。 (3)對社會致病因素的預防:對心理致病因素作好預防工作。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引起許多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癌症、哮喘、潰瘍病等大多與心理因素有關。 2.第二級預防 (Secondary Prevention)亦稱「三早」預防,三早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它是在疾病初期採取的預防措施。對於傳染病,"三早"預防就是加強管理,嚴格疫情報告。除了及時發現傳染病人外,還要密切注意病原攜帶者。對於慢性病,"三早"預防的根本辦法是做好宣傳和提高醫務人員的診斷、治療水平。通過普查、篩檢和定期健康檢查以及群眾的自我監護,及早發現疾病初期(亞臨床型)患者,並使之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由於慢性病常是經過致病因素長期作用後引起的,給"三早"預防帶來一定困難。 3.第三級預防 (Tertiary Prevention)亦稱康復治療,是對疾病進入後期階段的預防措施,此時機體對疾病已失去調節代償能力,將出現傷殘或死亡的結局。此時應採取對症治療,減少痛苦延長生命,並實施各種康復工作,力求病而不殘,殘而不廢,促進康復。 三級預防是健康促進的首要和有效手段,是現代醫學為人們提供的健康保障。
② 如何像小學生宣傳預防慢性病的知識,最好有教案
編動畫片
③ 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概念及常見慢性病的篩檢方案
慢性病管理制度 1、設專(兼)職人員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轄區慢性病防治網路,制定工作計劃。 2、對轄區高危人群和重點慢性病定期篩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況,建立信息檔案庫。 3、對人群重點慢性病分類監測、登記、建檔、定期抽樣調查,了解慢性病發生發展趨勢。 4、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健康咨詢及危險因素干預活動,舉辦慢性病防治知識講座,發放宣傳材料。 5、對本轄區已確診的三種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進行控制管理。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實行規范管理,跟蹤隨訪,詳細記錄。 6、建立相對穩定的醫患關系和責任,以保證對慢性病患者的連續性服務。 7、村醫醫生及衛生院坐診醫生發現上述各類慢性病時,及時上報公衛組,如有漏報、謊報等一經查實,必當嚴肅處理
④ 慢性病的定義及慢性病包括哪些疾病
慢性病是使身體結構及功能改變,無法徹底治癒,需要長期治療、護理及特殊康復訓練的疾病。它起病隱匿、潛伏期長,病程錢遷延,易出現並發症,且可變有階段性。Dever認為慢性病的危險因素為抽煙、壓力、宣傳和榜樣、經濟誘惑和社會環境,概括起來慢性病的危險因素主要為個體行為因素(生活方式和行為)和環境因素。 慢性病包括以下疾病: ①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②惡性腫瘤;③代謝性異常,如糖尿病;④精神異常和精神病;⑤遺傳性疾病;⑥慢性職業病;如矽肺、化學中毒等; ⑦慢性氣管炎和肺氣腫;⑧其他。慢性病能引起多種多樣的並發症,如心絞痛、心肌梗塞、腦血栓、急性感染、動脈粥樣硬化、腎和視網膜微血管病變等等,目前慢性病已成為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對慢性病的調查研究,已查明一些可能引起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如遺傳、生活方式、環境、既往病史、職業等,為開展慢性病法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⑤ 如何預防慢性病
1.勞逸結合,每天保證7-8小時睡眠。
2.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專
3.每天刷牙,飯後漱口。
4.不在公屬共場所吸煙,尊重不吸煙者免於被動吸煙的權利。
5.少飲酒。
6.注意飲水安全。
7.講究飲水衛生。
8.膳食應以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注意葷素搭配。
9.經常食用奶類、豆類及其製品。
10.膳食要清淡少鹽。
11.保持正常體重,避免超重與肥胖。
12.生病後要及時就診,配合醫生治療,按照醫囑用葯。
13.不濫用抗生素。
14.勞動者要了解工作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規程,注意個人防護,養成良好習慣。
15.食用合格碘鹽,預防碘缺乏病。
16.每年做1次健康體檢。
17.經常開窗通風。
18.堅強運動與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