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紅軍的廣播稿
廣播稿:
正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中國革命的徹底勝利!
中國,偉大的紅軍、偉大的紅軍精神,讓我們從曾經的舊時代走向今天奮勇高歌的新時代。
我們需要紅軍精神,繼承紅軍精神,豪邁地踏起鏗鏘的步伐--前進--前進----
在前進的路上,我們有勇氣、我們要團結、我們要頑強---
我們,就是紅軍精神的未來!
B. 求詩歌朗誦稿關於歌頌紅軍的
長征(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過草地
張愛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綠原無垠漫風煙,蓬高沒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乾草火燒驅夜寒。
隨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雲逐浪翻。
帳月席茵刀槍枕,談笑低吟道明天。
長 征
一九三五年八月,經巴西阿西作
林 伯 渠
剛過草地到巴阿,無那西風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糧秣少胡麻。
巨猿解纜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縱遙知馬力,誰予便利敢分家
江 城 子
憶長征
李志民 一九八六年
長征萬里路遙迢,風蕭蕭,雨飄飄。浩氣比
天,千軍勢如潮。為雪國恥灑熱血,真理在,恨難消。
夢斷推窗聽鼓角,冷月皎,流螢高。身居京
華,常盼歸鴻早。抽出心絲填舊句,寫往事,萬年驕。
七 律
為紀念長征勝利五十周年而作
烏蘭夫
一九八六年十月
共話長征憶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蹤奇正敵圍破,信息浮沉民意淺。
捷報迅傳逾朔漠,義詩響應度陰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長征豈畏難。
三十五歲生日寄懷
陳 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擊於贛南山脈一帶,往來作戰,
碑極艱苦。八月值餘三十五歲生辰,賦此寄懷
大軍西去氣如虹,一局南天戰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幾多知友化沙蟲。
日搜夜剿人猶在,萬死千傷鬼亦雄。
物到極時終必變,天翻地覆五洲紅。
十二月里來過汀江,廣西軍閥大恐慌,
四道封鎖線都突破,勢如破竹誰敢擋。
一月里來梅花香,打進貴州過烏江,
連占黔北十數縣,紅軍威名天下揚。
二月里來到扎西,部隊改編好整齊
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
三月打回貴州省,二次佔領遵義城,
打坍王家烈八個團,消滅薛吳兩師兵。
四月里來向南進,打了貴陽打昆明
巧妙渡過金沙江,浩浩盪盪蜀中行。
五月里來瀘定橋,劉文輝打得如飛跑,
大渡河天險從容過,十七個英雄姓名標
六月里來天氣熱,夾金山上還積雪
一四兩個方面軍,懋功取得大會合。
七月進入川西北,艱苦奮斗為那個,
為了抗日救中國。
八月繼續向前進,草地行軍不怕冷,
草地從來無人過,無堅不摧是紅軍。
月出發潘州城,陝甘支隊東北行,
臘子口渭河安然過,打了步兵打騎兵。
二萬五長徵到陝北,南北紅軍大會合,
粉碎敵人新「圍剿」,統一人民救中國!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閉。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長征》
《憶秦娥•婁山關》
一九三五年夏冬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夕陽如血。
《十六字令》
1934年到1935年 作於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墜,賴以拄其間。
----------------------
《念奴嬌•昆侖》
一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莽昆侖, 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 攪得周天寒澈。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 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 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 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 一截贈美, 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
《清平月•六盤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一部兩萬五千里的浩瀚史詩
獨版在二十世紀的中華大地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絕唱
抄在了斯諾的美式筆記里
讓全人類的讀者
為之顫栗
史詩因圍剿的抑窒奮然起筆
幾萬雙草鞋的靈感奔涌如鐵流決堤
七百二十個日日夜夜
展開了萬水千山立體交叉的磅礴運思
艱難險阻多項輻合驚心動魄
力挽狂瀾伏筆照應百感交集
聲東擊西運籌帷幄回腸盪氣
霞光曙色綵線穿珠升華妙筆
風瀟瀟馬嘶嘶穿越雪山
天蒼蒼地茫茫爬過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鋼
詩浩浩歌漫漫創造壯舉
造就了一種精神
震驚了兩個世紀
把瀕臨絕境的舊中國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這條英雄的路啊
還要我們繼續
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6304126.html?si=9
C. 中國紅軍長征的宣言
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 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
D. 紅軍長征的文章是什麼時候寫的
《紅軍長征記》——親歷者最初的記敘
《謝覺哉文集》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以《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而聞名於世。這是最早向外部世界介紹中國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書。這本書很多素材取自《紅軍長征記》中的回憶文章。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珍藏著一本朱德簽名的《紅軍長征記》,是埃德加·斯諾先生捐贈的。
1936年下半年,紅軍剛在陝北站穩腳跟,毛z東就號召寫紅軍長征的回憶。8月5日,毛z東和軍委總zz政zz治部主任楊尚昆聯署,向參加長征的同志發起徵稿:「現因進行國際宣傳,及在國內和國外進行大規模的募捐運動,需要出版《長征記》,所以特發起集體創作。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斗、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乾片段。」「文字只求情通達意,不求鑽研深奧。寫上一段即是為紅軍作了募捐宣傳,為紅軍擴大了國際影響。」經三個月,到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餘篇,約50萬字。恰著名左翼作家丁玲此時已到達陝北,她和另一個著名的左翼文化人,參加過長征的成仿吾,一起參加了文稿的編輯工作,而全部工作則由軍委總zz政zz治部宣傳部部長徐夢秋負責,最後由徐夢秋統稿,至1937年2月22日完成,共收有回憶文章100篇,歌曲10首以及附錄等,朱德題寫了書名,是為《紅軍長征記》(又名《兩萬五千里》)。
書中作者個個大名鼎鼎。有董必武的《出發前》?《從毛兒蓋到班佑》?《夜行軍》?《長征中的女英雄》;楊成武的《突破天險的臘子口》;張雲逸的《聶都游擊隊的記述》;耿飈的《由臨武至道州》;莫文驊的《在重圍中》;譚政的《最後的一道封鎖線》?《向赤水前進》;陸定一的《老山界》?《榜羅鎮》;劉亞樓的《渡烏江》;彭雪楓的《婁山關前後》;舒同的《蘆花運糧》?《遵義追擊》;陳士榘的《三過遵義》;蕭華的《南渡烏江》;鄧華的《北盤江》;王首道的《長征中九軍團支隊的段片》;李一氓的《從金沙江到大渡河》;黃鎮的《長征中的紅五軍團》?《回占寶興》、張愛萍的《從兩河口到馬蹄街》、以及曾三?艾平?陳明?郭滴人?張山震?李雪山?王輝球?廖智高?羅華生?熊伯濤?賈拓夫等44人的文章?歌曲有陸定一和賈拓夫的《長征歌》;陸定一和戈麗的《紅軍入川歌》;陸定一和黃鎮的《打騎兵歌》;陸定一的《兩大主力會合歌》;彭加倫的《渡金沙江勝利歌》等?
書中文章寫於長征剛結束不久1936年,作者對剛過去的事記憶猶新。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編者和作者思想上還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不似後來受到各種有形無形的寫作要求的影響,是迄今為止,所有有關長征回憶的最初形態,很真實,很質朴,主題就是革zz命的英雄主義。同時也留下了沿途的地理?氣候?民俗?生活?交通?村鎮等多種情況的首次記錄?史料價值極高,後來對長征的歌頌描寫大都取之於此。
《紅軍長征記》整理完畢後,一直未能正式刊行,直到1942年11月20日才作為「黨zz內參考資料」,由總政治部少量印刷,並要求「接到本書的同志妥為保存,不得轉借他人,不準再行翻印。斯若捐贈的大概是這個版本,國內亦很希有。 1954年,中zz宣zz部黨zz史資料室將此書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在內部發行的《黨zz史資料》上分三期發表。這一次的刊印,最重要的變化是刪除了何滌宙的《遵義日記》、李月波的《我失聯絡》、莫休的《一天》等5篇。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選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僅收入了1942年版的51篇,也沒有收入何滌宙的《遵義日記》等5篇
在人們的認知印象中,長征的紅軍戰士每天冒著槍林彈雨,食不果腹,吃草根、啃樹皮。但過貴州,暢飲茅台酒,進雲南,大啖宣威火腿,也是有的。何滌宙的《遵義日記》詳細寫到他在遵義的十天,既有去學校進行革zzz命宣傳,又有紅軍幹部和遵義學生打籃球比賽,跳舞聯歡,處處真實可信。遵義是貴州省第二大城市,也是紅軍長征中佔領的唯一的中等城市,張聞天特別要求紅軍戰士和幹部在進城前要穿上鞋子。《遵義日記》還寫了幹部團(紅軍大學)的幾個紅軍幹部在1935年初進入遵義城後的十天里,經常去飯店點菜吃飯,而店主因生意太好,炒辣雞的質量越做越差;作者還利用空閑時間,把組織分配的打土豪獲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縫店改做皮衣,被貪小利的裁縫偷工減料,生了一肚子的氣。反而對決定紅軍和革zz命前途命運轉折的遵義會議,何滌宙的文章一字沒寫。其實這很自然,因為作為紅軍的中下層幹部,當時完全不知中zzcz央上層的分歧和斗爭,要深刻理解遵義會議的重大意義,還得在這之後。
紅軍長征艱苦卓絕是事實,特別是過草地的那一段,紅軍戰士犧牲最多,在川西北藏區,也是紅軍糧食極度短缺的最艱苦的階段。到達哈達鋪,紅三軍團只剩兩千多人,彭德懷在對原三軍團幹部戰士講話時,流下了眼淚;此時,由紅一方面軍一、三軍團整編的陝甘支隊只有14000人,而到達吳起鎮時只剩下7200人。
長征結束後,毛z東發話,凡不是黨zz員者,一律入zz黨。抗戰爆發後,老紅軍成為革zz命的種子,是黨和軍隊的精華,最受重用。解放後黨zzz政zz軍領導幹部的主要是他們。參加過長征被打成右派的,只有馮雪峰等極個別文職幹部。1969年4月,毛z在zzz共九大上還說:張聞天、博古、王稼祥是吃過苦的,和當時在國外的王明是不一樣的。
《紅軍長征記》,如今以《親歷長征———來自紅軍長征者的原始記錄》的書名,已由中zzz央文獻出版社出版,1954年刪去的何滌宙《遵義日記》等5篇已全部補上
E. 關於紅軍精神的文章,800字左右
革命理想高於天——偉大的長征精神永存
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鐵流瀉處,哪裡沒有一曲動人的悲歌?紅軍跨越11個省,所到之處,哪裡沒有浸透著紅軍戰友的熱血?往事令我時時縈懷,我常自問,是什麼力量把中華民族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聚集在一起,他們明知征途有艱險,卻毫無畏懼,萬死不辭,前仆後繼地奔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這種力量就是永存的長征精神。
什麼是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就是一往無前、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1934年8月,紅四方面軍三十軍八十九師到達我的老家四川省蒼溪縣。當時我在蒼溪中學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我和23名同鄉小夥伴一起加入了紅軍的行列。正好趕上了紅四方面軍反六路圍攻的尾聲,接著參加了廣昭戰役、陝南戰役。1935年3月,隨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告別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踏上了長征征途。這一去就是18年,當年蒼溪曾輸送了3萬多優秀青年參軍,待1952年我重返故里時,倖存者不過幾百人。同我一起參軍的23名小夥伴只剩下3個人。他們大部分都犧牲在長征途中。記得當年紅軍駐扎在大金川時,我任武工隊隊長。一次與少年先鋒隊指揮部的熊作方同志一起去聯絡被敵人圍困在崇化縣照壁山一座喇嘛寺中的婦女獨立連,當我們到達喇嘛寺時,只見殘垣破壁余燼未熄,我30餘名紅軍女戰士全部被敵人槍殺。其中有一個我認識的達縣籍女戰士高麗生,是一個中學生,年僅16歲,臨犧牲前仍緊握手榴彈,怒目圓睜,此情此景讓我終生難忘。像這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長征途中不勝枚舉。特別是我西路軍指戰員在與馬匪的浴血奮戰中,更是演出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活劇,兩萬多紅軍戰士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僅存400多人。在這之前,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縣會師後,西路軍政治部副主任曾傳六曾要調我到西路軍任抗日少年先鋒團組織股長,而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鍾決定我留在紅軍總部政治處,我才倖免於難。西路軍的抗日少年先鋒團幾乎全軍覆滅,西路軍抗日少年先鋒團政治處主任莫異明同志硬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才死裡逃生,1938年返回延安,臉上仍留著被敵人馬刀砍下的傷疤。可以說,我是那一場場腥風血雨的倖存者,也是那一幕幕悲壯歷程的見證人。
長征精神就是萬眾一心、團結拼搏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在長征的行列里,有年過半百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有稚氣未盡的紅小鬼,有男同志,也有女同志,還有少數民族同志。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扶老攜幼,生死相助,匯成了一股無堅不摧的革命洪流。當時,我剛滿16歲,長途跋涉使我疲憊不堪,有時走著走著就睡著了。一次在草地暫時休息後,我懵里懵懂地跟著部隊出發了。走到半路才發覺槍丟了,我嚇出了一身涼汗。正要回身去找,忽然看見幹部大隊指導員傅崇碧同志幫我扛著槍,他嚴肅而又和藹地對我說:「羅青長,死人也要守著四塊板板么!你這個當兵的,怎麼敢把傢伙丟了?」當時,我又羞愧又感激,這件事讓我終生難忘。由於張國燾的錯誤路線,我們紅四方面軍3次過雪山草地,每一次我們都有一些紅軍戰士長眠在那裡,而每一次我們都是依靠集體的力量闖過了這些生命禁區。1942年我在延安看到四川大學幾個青年學生寫的重訪雪山草地路的調查報道,標題是「白骨嶙峋……」,使我感慨萬端,不禁潸然淚下!記得過岷山時,大雪彌漫,寒風怒號,有些紅軍戰士被凍死在那裡。與我同班的姜鍾同志由於年小體弱,又得了雪盲症,行動十分困難。班裡的戰友們發誓,「決不讓一個人掉隊,就是背也要把姜鍾背出雪山。」高山缺氧,空氣稀薄,一個人行走都氣喘吁吁,再攙扶一個人,困難可想而知。但我們就是憑著階級友愛,共同戰勝了困難。藏族同志天寶(桑吉悅希)也是這樣相互扶攜掙扎著過了草地。直到後來見面時,他仍稱呼我為「老班長」,可見戰友感情之深。還記得1936年夏,我率武工隊完成籌糧任務尋找部隊,在丹巴縣的兩河口發現渡河的橋梁被敵人燒毀,橋下水深湍急,我們會游泳的人不過半數,而敵人追兵將至,子彈橫掃,情況十分危急。這時我急中生智,令大家解下綁腿,連結成繩,然後會游泳的人和不會游泳的人交叉抓住繩索,一起下到水中,順流而下,終於在敵人趕到之前到達了東岸的紅九十一師師部。
長征精神就是戰天斗地其樂無窮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長征途中,無論敵人多麼兇殘,無論黨內斗爭多麼嚴峻,也無論自然條件多麼惡劣,紅軍指戰員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對革命前途充滿著信心。一次戰斗中,我和於桑同志同在大金川崇化縣的獨松渡口的一條戰壕里,敵人一陣子彈掃來,把我們埋在塵土裡,兩人臉上沾滿鮮血,也不知誰負傷了,我們搶著為對方包紮,擦掉臉上的血跡,於桑抹了一把臉,朝我微微一笑。這一笑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它充滿了對死神的蔑視,也充滿了對革命的信心。這種微笑我在廖承志同志的臉上也見到過,那是在一個特殊的場合。1934年11月7日,我在巴中縣川陝省第四次黨代表會上,親眼看到廖承志(何柳華)同志被張國燾以莫須有的罪名關押起來,我以為他被害了,不知下落。後來才知道只是懾於他父母的聲望和黨中央知道他在紅四方面軍中,才沒有對他下毒手。長征途經北川縣的石崖下,正在躲雨,我驚奇地與他相遇,乘衛兵不備,我想詢問他的情況,安慰他幾句。誰知他毫無沮喪之意,風趣地向我吐了吐舌頭,然後是他那特有的微微一笑。紅軍指戰員就是以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嬉笑斗逆境,迎接並戰勝長征途中的各種艱難險阻。爬雪山過草地時可以聽到指戰員們的歌聲、笑聲。李伯釗同志率領的紅星劇社在戰斗間隙給紅軍將士們演出精彩的文藝節目。1935年6月,在黑水蘆花慶祝紅一、四方面軍會師的晚會上還演出了蘇聯紅軍的踢踏舞等。過草地時,不知由誰作曲的《打騎兵歌》不脛而走,在紅軍中廣泛流傳,給了我們無窮的力量。歌詞其中有:「無敵的紅軍是我們,打敗過蔣賊百萬兵,努力再學打騎兵,我們百戰又百勝。」
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自然讓我想起那些長眠在長征路上的戰友們。和我同班的一個小夥伴,生性活潑,平時總愛張著嘴樂,我們叫他「叉口」。過草地時,由於飢寒交迫,他倒下去了,臨犧牲前,他拉著我的手說:「羅青長同志,我不行了,你們去把紅旗插遍全中國吧!」幾十年來,這句話始終縈繞在我的耳邊,一直在激勵著我,鞭策著我。
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更使我想念尚健在的紅軍老首長和老戰友。我們現在年事已高,聚會的機會不多了,藉此短文轉達我對他們的敬意和問候,祝他們在新的長征中,健康長壽,再立新功!
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我更殷切期望青年一代永記長征精神,不忘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當年紅軍長征時,指戰員絕大部分是20歲左右的青年,他們為了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做出了驚天動地的英雄業績,名揚世界,永載史冊!我也相信當代青年一定能夠接過前輩長征的火炬,肩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讓偉大的紅軍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作者:羅青長 來源:人民日報 1996年10月21日
F.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美文
感悟「長征」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中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表現和產物。而長徵文化,便是「五四」以來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文化之一。「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紅軍長征已過去了七十年,但長征精神依然鮮活地留在人們心中,鼓舞著我們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熟悉了紅軍的事跡,特別是「會澤擴紅」更加耳熟能詳,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結愈發強烈。在我眼裡,紅軍能完成「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的長征,每一位紅軍將士都是英雄好漢。連外國人斯諾·索爾茲伯里都高度評價了紅軍長征。沒有長征,就不能保存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就不會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也不會有新中國,更不會有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就。
飲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們紀念紅軍長征的動力,在紅軍長征七十周年之際,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舉行紀念活動,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為了把這感動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
面對自己的先輩,每一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哪裡?我們有沒有忘記那些為我們打天下的革命先輩?
有人可能會認為,當年窮人參加紅軍是為了有飯吃。確實是有這樣的人,但是他們當了紅軍以後,其信念就不只是為了吃飯。我們在長征七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苦卓絕和巨大犧牲,「送郎當紅軍」絕不僅僅是為了吃飯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紅軍將領就出身於書香門第,家裡有飯吃,他們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大眾的解放扛起了搶。
假如僅僅為了吃飯,你就無法解釋這樣的故事,紅軍長徵到雲南時,有12位紅軍傷員被敵人抓住了。敵人說,只要你們不當紅軍了,就可以放你們生路,不殺你們,但是這幾位紅軍戰士個個堅強不屈,敵人沒有辦法,就把紅軍傷員帶到半山腰一個深不見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兩個傷員推到山洞裡面,在後面的10位紅軍就說:「不用你們推,我們自己跳」。當地群眾後來把這個洞叫「紅軍洞」,這個事跡刻在那個洞口的碑上。
我覺得,紅軍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那個年代裡,承擔起了自己的歷史責任。這種歷史責任感,最值得我們紀念,也是今天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最需要的。
什麼樣的精神讓我落淚?那就是寧可犧牲自我,去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部隊為紅軍墊後,掩護主力隊伍撤退以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們撤退的時候,湘江已經被國民黨封鎖了。他們又餓著肚子翻山越嶺退回到湘西打游擊。撤退途中,陳師長腹部中了敵人的子彈,他命令其他的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非常得意,在抬著他去邀功的時候,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後壯烈犧牲,年僅29歲。這個故事讓我流淚,長征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紅軍戰士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犧牲了自己,如果一支軍隊,一個民族擁有這種精神,那就無堅不摧了。長征精神是一個寶庫,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如果要問我,紀念長征的感悟是什麼?我們今天紀念紅軍「長征」,已經沒有了戰火紛飛的氛圍,七十年前艱苦程度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但其精神卻會永遠激勵著我們。毛主席曾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談,但不能虛度光陰。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們今後要繼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遙望著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總會浮現長征中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今天的紀念活動遠遠無法表達出我們對紅軍的崇敬之情。
繼承長征精神,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是中國共產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讓「三個文明」建設結出豐碩的成果,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G. 紅軍長征的稿子怎麼寫
艱難的道路
——紀念 紅軍長征80周年徵文
在毛澤東主席的詩里有這樣的幾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幾句詩體現了我們的紅軍在過草地,爬雪山的過程中,不因自然的阻礙而終止前進道路的精神.
長征的開始,不是我們紅軍願意走的,是被迫的.國民政府以各種各樣的襲擊,使我們的紅軍傷亡很慘重.紅軍在長征的征途中,一路上得防備國民黨和日本侵略者,面對著前後的圍攻,使我們的紅軍有了許多作戰經驗.
特別是在面對著國民黨一次又一次的「圍剿」前面,使紅軍有了更好的戰斗措施,那就是」避敵主力,誘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干凈,利落地粉碎了敵人的反革命「圍剿」.紅色政權巍然屹立在中華大地上,同國民黨政權對峙.
紅軍繼續北上,他們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想想當時的情景,是多麼的危險,在飛奪瀘定橋的時候,可是又驚又險,每一個人只有一塊木版,然後把木板架在鐵鏈上,就這樣一步一步的爬過去,只要稍不小心,就會掉下洶涌的狂瀾巨浪中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們卻克服了重重險阻.正因為有這樣的驚人的毅力,奪下滬定橋長征所以能勝利.
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
「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衙門在領導的第五次反「圍剿」中,由於軍事上的錯誤指揮,導致失敗的局面,給中共中央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遵義會議的召開,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領導,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問題,是中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最後紅軍長征於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可是紅軍八萬人只剩下了三萬人.
紅軍長征的歷史事件,將會在中國歷史永遠保留著,告訴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紅軍長征是多麼的艱難,但是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重重險阻,我們要學習紅軍的勇敢精神,敢同敵人作斗爭.紅軍的種種英雄事跡,將會在我們的歷史上永放光芒.
信念永存
曾幾何時,紅軍「嗒嗒」的馬蹄聲在這里響起;曾幾何時,這里留下了紅軍深深的腳印;曾幾何時,這流偉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幾何時,這里留下了紅軍長征的精神!這里是波濤洶涌的大渡河;這里是獨具天險的瀘定橋;這里是峰峰如劍,插入雲霄的婁山關;這里是冰封雪蓋的夾金山;這里是中國的搖籃!
紅軍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是戰爭史上的奇跡.到底是什麼使原本弱勢的紅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使紅軍願意拋頭顱灑熱血,使紅軍歷盡艱辛,克服險阻也最後走向勝利呢?信念,是千千萬萬紅軍心中永存讓人民翻身做主人,過幸福生活的信念!
為了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浴血奮戰.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紅軍才有了「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氣概!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溫情!
信念支撐著紅軍由劣勢轉為優勢,支撐著紅軍走向了勝利.長征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暫時的,而是必然的、永恆的.回顧歷史,歷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現在眼前.官渡之戰中曹操運用幾萬之眾大破袁紹十萬大軍;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不過數萬兵將卻火燒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淝水之戰中謝石、謝玄率八萬之眾勇擊苻堅百萬雄師……然而這些只是憑軍事家的謀略,而且他們無法改變中國戰亂的歷史.唯有紅軍以數萬之眾在共產黨領導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勝沖破了蔣介石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走向長征的勝利!走向中國革命的勝利!
勝利的步伐總是踏著烈士的鮮血走來的,勝利是傳承著信念走來的,毛澤東同志在長征中留下了《憶秦娥》: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漫漫長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紅軍站起來,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萬五千里長征路,路有多長,紅軍灑下的汗水就有多長!巍峨的雪山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卻埋藏不了他們滿腔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茫茫的沼澤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軀,卻掩藏不住他們的信念;如雨的子彈奪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卻奪不去他們的精神!他們是英雄,他們是路標,他們是豐碑!可歌可泣的事跡,可贊可嘆的信念,可敬可畏的軍魂!我能不被他們感動,不被他們震撼嗎?他們是永恆的,因為信念永存,長征的精神永存!
長征為人類歷史寫下了最壯麗的一頁:永恆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遠的豐碑!喇叭聲仍咽,戰鼓聲猶響,馬蹄聲還鳴.若要問在長征精神中學到了什麼?我會回答,學到紅軍永存的信念!時間不會磨平記憶的稜角,我們不會忘記這段歷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會滅;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勝利其實就在不遠處!因為:信念永存
堅持到底——永恆的長征精神
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次改變中國人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說中去過了大半個世紀.照現代社會這種急速更新換代的觀念,早已是好幾個時代過去了.按我們熟悉的某種號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再說下去,就成了梟鳴似的煩擾,不免令人生厭.然而長征卻不同.人們總在不斷的言說、探究、拷問.我想或許是由於長征所代表的一種精神吧——一種全人類永恆追求的精神——堅持到底.
長征是一個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過程.這其中的艱險自是我們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難以想見的.後有追兵,前途漫漫,環境險惡,糧食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而我們的前輩卻穿著草鞋在雪化、在沼澤中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精神撒滿了長征的每一個角落.
作為英雄的後代,我們也試著學會堅強.
昔日中國的女排姑娘們是何等的神勇,「五連冠」不知使多少中國人為之振奮.然而在一次次的勝利之後,在郎平等一些老隊員相繼退役後,中國的女排是何處境?或許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暢及則衰」在飽嘗了勝利和輝煌之後,中國女排開始了它從未有過的失敗.昔日的世界霸主竟在一瞬間敗下陣來.頃刻間,舉國上下焦慮萬分,人們不禁懷疑起那支曾令他們無比自豪的強隊,究竟能走多遠?然而就在2004年,沉寂了13年的中國女排,在議論和懷疑聲中殺出了一條血路.終於又一次拿回了她們期待已久的「世界冠軍」.當五星紅旗在雅典的奧運會館開起時,中國的女排姑娘們含淚唱完了國歌.
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長征精神將伴隨著中華兒女不斷締造輝煌.
在感動中,我們聽到了桑蘭,這位正值年青的美麗女孩,這位曾被國人和體操界認可的明日之星卻在一次比賽中意外受傷,導致下半身癱瘓,正當國人對她的未來倍感擔憂之時,她卻用笑容感動了周遭的所有人,堅持著、努力著,頑強地生活著.
此時,我感到了一種力量,一種因歷史而越發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謝那些長征中的先輩們,感謝他們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堅持到底,永恆的長征精神.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