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績溪大葉早生怎樣來的
來源及分布
本品種是安徽省績溪縣地方品種。屬魯桑種。分布於績溪縣各地。
特徵
樹形開展,枝條粗長,微曲,皮棕灰色,節間微曲,節距3.8cm,葉3/8。皮孔較大,圓形,13個/cm2。冬芽正三角形,棕紅色,尖離,副芽少。葉心臟形,較平展,深綠色,葉尖銳頭,葉緣銳齒,葉基淺心形,葉長21.5cm、葉幅18cm,較厚,葉面微糙,稍波皺,光澤較弱,葉片平伸或稍下垂,葉柄粗長。開雌花,椹小而少,紫黑色。
特性
安徽省合肥栽培,發芽期3月28日—4月2日,開葉期4月3—11日,發芽率72%,生長芽率22%。成熟期5月上旬。是中生中熟偏早品種。秋葉硬化期9月中旬。發條數較多,側枝少,每米條長產葉量春13Gg、秋110g,每公斤葉片數春500片、秋316片。葉片占條、葉總重量的46%。年畝產葉量1300kg以上。葉質中等,含粗蛋白質17.6%,可溶性糖11.3%。經養蠶鑒定,萬頭繭層量春4.8kg、秋4.2kg,壯蠶100kg葉產繭量春5.6kg、秋6.0kg。中抗黃化型萎縮病。
栽培特點
宜養成低、中、高幹樹型,由於成熟偏早,可作稚蠶用葉,適於長江流域栽培。
2. 績溪一品鍋的介紹
安徽績溪上庄有「一品鍋」,久聞其名,未曾品嘗。最近,有機會一嘗真味了。深感其味之美,果然名不虛傳。進餐之前,就有人做了介紹,原來此菜繫上庄名餚,來頭不小,其名居然是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時品嘗過後「御贈」的,不論真假,只說明這只鍋子的悠久歷史。 近代學者胡適先生是績溪上庄人,對「一品鍋」情有獨鍾。他說,每到工作壓力沉重,感覺情緒壓抑之時,便會到廚房去,烹制這道家鄉名菜。胡先生的夫人江冬秀女士,原籍就在與上庄一山之隔的江村,更是擅長烹制此菜了。 據說,胡適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常在家中設宴款待客人,當家菜必是這「一品鍋」。當菜端上來的時候,胡先生嘴上總是念念有詞:「此菜是家鄉名餚,務請諸君賞光,品嘗一下,地道的『家鄉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胡先生客居美國,每有貴賓到訪,胡先生常常親自下廚,為客人張羅這道家鄉名菜。成菜後,又親手端上桌,並向大家介紹說:「這個菜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徽州菜、績溪菜、家鄉菜,大家不要客氣,務必要嘗嘗」。 文人梁實秋先生品嘗了「一品鍋」之後,對此菜大加稱贊,曾撰文做了詳盡描述:「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二尺,熱騰騰地端上來,裡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餃,緊底下是蘿卜、青菜,味道好極」。 現在,人們吃「一品鍋」,比過去更有講究了,績溪城裡的各家飯庄酒樓都有此菜供應。當地人每有宴請,放在餐桌中間的那一道菜,必是著名的績溪「一品鍋」。此菜色澤鮮艷,一眼望去,黃色的是蛋片;紅色的是火腿片、鮮蝦;綠色的是青菜;棕色的是牛肉片、香菇;白色的是魚片;淡白色的是雞肉片、豬肚、冬筍片,五顏六色,頗為逗人食慾。 聽老師傅介紹,做好此菜很有講究,鍋里先要放進豬小排,加上黃酒、薑片、精鹽、調料,加水燜煮半個多小時;然後,在鍋底層鋪干筍、白菜塊、豆芽菜;第二層鋪肉塊;第三層鋪油豆腐;第四層是肉圓、粉絲;更上面的熟雞肉、熟鴨片、熟牛肉片、熟火腿、熟豬肚、熟冬筍片、鴿蛋、鴨肫片、魚片等分散在四周;中間擺放鮮蝦仁、蛋餃;頂上分放鮮香菇,邊上置菠菜、金針菜點綴;最後注滿高湯。做時,先用旺火煮沸,調好口味,就可以上桌了;上餐桌後,改炭火慢煨。客人一般邊吃邊煨,口感醇厚,類似火鍋。 據說,此菜特別適合於隆冬家人團聚時吃,大家圍坐爐邊,邊吃邊聊,越吃越熱,越吃味越好,越吃越有勁,且特具氛圍。尤其是寒冬臘月,屋外,大雪紛飛,一片冰天雪地;屋內,眾至親好友聚在一起。平時,各人四海為家,闖盪天下,備嘗人間辛酸甘苦,一言難盡。如今,過年了,大家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難得的團聚、難得的美餐、難得相遇的兒時朋友,怎麼能不痛飲一盅呢? 八仙桌上,中間放著「一品鍋」,熱氣騰騰,菜香四溢。大家圍坐在暖洋洋的鐵鍋旁,邊大吃邊聊天。此菜葷素俱備、色香味俱佳,一種愜意溫罄的情趣,彌漫在空氣之中,不由得又增添了幾分鄉親的情誼。
3. 請問 世博會安徽館宣傳片里穿紅衣女孩是誰啊
近日,上海世博會安徽形象宣傳片攝制組100餘人,在績溪縣龍川景區拍攝,亮點紛呈。
亮點一:龍川粉牆黛瓦的徽派民居不僅是一種建築,更是對徽文化智慧的展現,其「四水歸堂」等理念更是對徽州人的哲學思想的詮釋。昭示了當今人們對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追求與願景。
亮點二:徽劇是京劇的鼻祖。兩百多年前徽班進京,經過安徽人程長庚的改革與創新,吸取了京腔,崑曲等其他戲曲特點而創造出京劇。徽劇童子班孩子們的表演,不僅展示徽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且象徵和諧之源——績溪生生不息、蓬勃發展。
亮點三:明清時期,充滿傳奇色彩的徽商,執商界之牛耳。亦儒亦賈的徽商走向全國,稱雄中國商界達300餘年,創造了「無徽不成鎮」的奇跡,並把積聚的財富投資於家鄉的城鎮建設和教育文化事業,至使數百年來徽州文風昌盛,士子如林。
形象宣傳片以龍川徽派民居、胡氏宗祠、奕世上書坊等作場景,專業演員一展藝術風采。績溪瀛洲、伏嶺兩個鄉鎮的中小學生代表20餘人,參加了拍攝活動,伏嶺小學徽劇童子班獻上了精彩徽劇片段:瀛洲中小學生表演了民俗採茶與游戲。
上海世博會安徽形象宣傳片拍攝完成後將在世博會期間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兄弟我盡全力在找了就找到這些信息呵呵
4. 績溪小葉早生是什麼品種
來源及分布
本品種是安徽省績溪縣地方品種。屬魯桑種。分布於安徽省績溪、旌德、歙縣等地。
特徵
樹形稍開展,枝條中粗,長而直,皮黃褐色,節間稍曲,節距3.5cm,葉序2/5,皮孔小,圓形,15個/cm2。冬芽正三角形,茶褐色,尖離,副芽少。葉長心臟形,間有螺口狀扭曲葉,深綠色,葉尖銳頭,葉緣鈍齒,葉基心形,葉長21.5cm、葉幅165cm,較厚,葉面光滑,有波皺,光澤強,葉片稍下垂,葉柄中粗長。雌花,椹小而少,紫黑色。
特性
安徽省合肥栽培,發芽期3月28日至4月4日,開葉期4月5—15日,發芽率50%,生長芽率14%。成熟期5月上旬,是中生中熟偏早品種。秋葉硬化期9月中旬。發條數多,生長較整齊,側枝少,每米條長產葉量春105g、秋88g,每公斤葉片數春600片、秋400片,葉片占條、梢、葉總重量的47%,年畝產葉量1200kg,葉質中等,含粗蛋白質17.7%、可溶性糖11.5%。經養蠶鑒定,萬頭繭層量春4.8kg、秋4.0kg,壯蠶100kg葉產繭量春5.8kg、秋5.8kg。中抗黃化型萎縮病、黑枯型細菌病。
栽培特點
宜養成低、中干樹型。由於成熟偏早,可作稚蠶用葉。早春應適當剪梢,有利春葉增產,適於長江流域栽培。
5. 績溪有哪些名勝古跡
胡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績溪縣胡家村。遺址建在一座平台上,三面依水,一面陸地有防獸溝,高處似有瞭望哨。1955年,在這里發現新石器時代遺物--石鏢、花紋瓦片等大批實物,現均由安徽省博物館收藏。1981年地名普查時,又發現有孔石斧一把。這把石斧質地堅硬,蘑制精工,表面光滑。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霞間窯址
位於古徽州績溪縣高遷鄉霞間村西南部。在方圓4平方公里范圍內分布有黃金坦、陳家灣口、栗樹山、對面窯、姑嫂塘等5處窯址,總面積8千平方米以上,屬於古代大型窯群。
窯址地表上迄今仍有大量的瓷片堆積,殘窯包附近大量的燒窯廢棄物中含有陶瓷片,厚達數米,窯均為磚砌,豎向修建在低矮的山坡上,屬古代龍窯型系統。
霞間窯燒造的年代屬於五代至北宋時期。該窯產品種類比較簡單,日常生活用具居多,應是一處為適應民間需要而生產的民間瓷窯作坊。產品大約行銷於新安江流域,是五代至北宋時期皖南山區一處重要的生產青瓷的民窯。該窯址具有一定的地方特點,有著重要的文物考古研究價值。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績溪文廟
坐落在績溪縣城內北大街西側。
文廟始建於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其規製成形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此後歷代均有不同規模的重修。現存的文廟建築——泮池泮橋,東西兩點大成殿為清乾隆年間所建,是一組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建築群。
文廟以南北為中軸線,作東西對稱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廟門、欞星門、泮宮坊、泮池浮橋、戟門、露台、東西兩廡、大成殿。面闊38.55米,進深172.45米,佔地面積6647.95平方米。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川胡氏宗祠
位於績溪坑口村。據歷史記載,村前有龍須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後人認為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為坑口。
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坐北朝南,前後三進,由影壁、平台、門樓、庭院、廊廡、尚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宗祠採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築手法。宗祠的木刻花雕獨樹一幟,形成自有的藝術風格,可謂木雕藝術的一顆「明珠」,「古祠一絕」。木雕基本分布門樓、正廳落地窗門、梁勾梁托和後進窗門等4大部門,均以龍鳳吉祥、歷史戲文、山水花鳥、優美境地等畫面為立意構圖。花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技藝手法,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氏宗祠及聽泉樓
位於績溪縣家朋鄉磡頭村中。
許氏宗祠,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宗祠中進享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佔地面積約300多平方米,抬梁硬山頂建造法式,許祠的樑柱構架特別粗礦碩大,梁架高矮比例有如石雞身體與四肢的感覺相似,顯得極為圓渾笨拙,配之梁架間諸如雀替、梁馱、斗拱、叉手等裝飾雕琢構件交融為一體,使許祠中進享堂的古韻顯得更為濃郁。
聽泉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毀於洪水,咸豐九年(1859年)重修。樓騎街傍溪,長方形,佔地17平方米。木結構,雀替、駝峰、斜撐均有雕飾。東靠許氏宗祠,三面凌空。樓下東西置美人靠。有梯登樓,頂歇山式,樓腰飛檐出跳,檐牙高啄,騰蛟起鳳,角懸風鈴,鈴聲隨風向而易,可預測天氣變化。樓上除東向外,三面裝隔扇窗。臨溪檐下懸「聽泉」匾額,並書縣令王峻《聽泉樓記》。樓上樓下,憑欄眺望,泉聲鈴聲。故名「玉泉鳴佩」,為古雲川八景之一。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績溪石家村——棋盤村
石家村位於績溪西部,距縣城約34公里,距上庄5公里。村中的石氏宗族是北宋開國功臣石守信的後裔,在明代石氏家人也曾立下汗馬功勞。該村建於明初,始祖石榮祿為安葬其父,求訪風水之地。後經此地見風水頗佳,於是葬父廬墓於此,後來逐漸形成頗具規模的村落,村子背倚旺山,面朝桃花溪,坐南向北。據說因為石氏起源於甘肅武威,如此布局是為了不忘北方的故鄉。村子裡據說遍植石榴樹,取一個「石」字來紀念祖先。更有趣的是全村為棋盤式布局。相傳是石家以戰功起家的緣故,村落布局也模擬行軍大營的格局。又有一說是象徵石守信與宋太祖對弈的情形。村前有一小亭名叫魁星閣,與石橋共同形成了石家村優美的水口景觀。水口與石山對峙,形成「獅象守門」。村中道路縱橫規整,如同棋盤。許多條巷子還都建有券門,領域感極強。村後原有一大祠是棋盤村的「帥府」所在,祠前方塘半畝,象徵印泥盒,塘中築石壇,壇長2丈,高、闊各1丈,按石守信帥印比例砌成,上面還植有古柏翠竹。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村進士坊
位於績溪縣浩寨鄉馮村內槐溪河岸。
該石坊建於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為旌表進士馮瑢而立。
石坊高8米,寬8.2米,進深2.5米,為四柱三門五樓式建築,通體採用質地堅硬的麻石花崗岩製成。一樓明間月梁厚實粗壯,梁長3.13米,樑上飾雙獅戲球浮雕,次間月梁雙面為馬鹿浮雕,並用浮雕雲紋雀替承托。二樓平板梁銜接處以鏤空如意漏窗拱托。明間額枋兩面刻有「進士第」3個大字。整個樓層兩面各有8個斗拱支托頂端流檐飛脊,脊頭伸出鰲魚翹尾。石坊總體造型簡朴嚴謹,布局合理,左右對稱,歷經數百年仍完好無損,為古徽州石構建築珍品之一,也是績溪縣目前現存最早的石坊建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奕世尚書坊
坐落在績溪縣瀛州鄉大坑口村,與龍川胡氏宗祠隔河相望。
該坊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牌坊仿木結構,3門4柱5樓,高10米,寬9米,南北朝向。主體結構由4根柱、4根定盤枋和7根額枋組成。
牌坊的整體結構採用側腳做法,向內收斂,4大柱子抹去稜角,即訛角柱;立柱的南北兩向各有抱鼓石護靠,造就了端莊穩重、傲然挺拔的美感效果;坊頂為歇山式,用茶園石石板砍鑿而成,由斗拱支撐並挑檐。各正脊兩端,鰲魚對峙,明間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戧角翹然騰飛。主樓正中裝置豎式「恩榮」匾,其四周盤以浮雕雙龍戲珠紋。下方花板南北兩面,分別鐫書「奕世尚書」和「奕世宮保」。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氏宗祠
該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清乾隆34年至41年曾擴建大修,1994年又重修,現存建築面積為1200平方米。它由影壁、門樓、迴廊、庭院、正廳、廂房及後進奉先樓七大部分構成(後進的奉先樓於文革期間拆除不存)。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法式,八隻大戧角騰空四射,大小鴟吻相視無言,脊部花磚透雕豎砌,無數脊獸昂首站立,使周祠顯得分外古雅、幽秘、誘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炳衡宅
坐落在績溪瀛洲鄉大坑口村。始建於明代,清中葉修繕。
該宅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硬山屋頂,封砌馬頭牆,作前廳後室布置,佔地面積180平方米。前廳毀,今存後室,二層樓,三開間,進深四間。撐供、雀替等構件雕飾精美,是典型的徽派古民居。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敦履堂
坐落在績溪縣上庄鎮上庄村中。
敦履堂是一棟明代民居,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7間,南北中軸線對稱布局,平面呈「亞」字形。磚木結構,硬山式屋頂,二樓通轉,外圍封火山牆。牆體以一整磚扁砌,少佔地皮,也是上庄寸土如金的必然選擇。敦履堂大門開在南檐牆中部,以兩根訛角石門柱和一塊如意石門額組成框戶,上挑三線飛磚,東西發戧,飾以鰲魚。整座大門簡朴大氣。天井設在前後堂之間,以花崗岩條石砌築,四周下凹排水,軸線中條石橫輔,形成市道。二樓天井的四周裝置木雕矮欄,略有雕飾。該宅月梁、鷹嘴柱、丁頭拱、樓板下置擱柵以及間壁牆用蘆葦等法式,都是明代徽派建築的典型特徵,體現朴實典雅,以靜求動,大氣豪放的藝術追求。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教堂
坐落在績溪縣城東大街白石鼓。始建於明代。
所謂五教,是取自儒學教義中的仁、義、禮、智、信。
五教堂坐北朝南,以南北軸線布局,東西對稱,由前、中、後三大部分組成,建築面積303.18平方米。大門開在東南角的山牆上,用兩根訛角石門柱和一塊如意石門額構成框戶,門額上方用方形水磨青磚凈縫鑲貼,其上三飛磚挑檐,覆蓋小瓦,貼牆脊兩端飾以陶質鰲魚,兩垂帶用如意紋青磚,質朴莊重。大門內是一狹長天井,南向有影壁。前廳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東西兩向是房。前檐以五鋪作斗拱承挑出檐。明間裝以鬲扇,次間用女兒牆及板窗裝修。後檐則以如意撐拱承挑出檐,次間裝修同前。明間梁架採用明袱做法,雲帶叉手、蓮瓣駝峰、丁頭拱、梁媚等構件雕飾精美,作風淳樸。前廳後是天井,長方形,以條石鋪築,四周下四排水,軸線中條石橫鋪,直達中廳。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村民居
位於績溪縣東南部,距縣城18公里,隸屬伏嶺鎮。
湖村的歷史文化氛圍極為濃郁,水口、水街、祠堂、民居、古樹、古橋古墓觸目可見,更為珍稀的是,該村的徽派磚雕門罩達14座之多,這在傳統徽州一府六縣自然村中是絕無僅有的。人們珍視它,保護它,並冠以「磚雕藝術走廊」之美稱。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軍攻城圖壁畫
位於績溪縣旺川村曹氏支祠內。
壁畫用線描不著色,畫在白色牆面上,分為7幅。門內左側壁主要部分畫太平軍攻城圖,攻城部隊從左向右行軍,前面高揚「粵東同義」大旗,後跟「太平天國」長旗和「龍」旗(即帥旗),左旁有大黑旗兩面,分寫「炮」、「隊」二字,有二人騎馬,手執令旗,指揮作戰。先頭部隊架登雲梯,右梯上太平軍已爬上頂端,清軍用長矛下刺,正展開肉搏;左梯上太平軍已勝利登城,砍下清軍人頭一顆,墜落城下,另一清朝官員長跪乞降。北門大開,百姓紛紛外出投奔太平軍。此畫可能是1860年太平軍首次攻克旌德縣城的寫真。右側前面部分畫行軍圖,前邊2人作奏樂狀,後有軍旗,旗後隱約有軍士。最後部分僅能看出畫有1塔及1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適故居
位於績溪縣上庄鎮上庄村。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是一座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築,佔地面積1100多平方米。故居的大門前是一個寬敞的用鵝卵石鋪成的院落。
故居的大門用水磨青磚凈縫砌築,門的上方有四塊磚雕裝嵌,五飛磚之上是瓦頂,東西兩端發戧翼騰,線條明快活潑。前檐牆的檐下兩角,用墨、赭兩色繪以山水花鳥,簡潔雅緻。故居內部裝飾以隔扇、窗欄、撐拱和雀替為主。與一般民居不同的是隔扇、窗欄的蘭蕙圖採用平地陰刻技法。故居分前後兩進,中以戶牖相隔。當年胡適和母親馮順弟便住在前堂西房,與西房相通的廂房是胡適念書的書房。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汪氏住宅
位於績溪登源鄉南觀村。
汪氏住宅房主叫汪老永。他的住宅建於清光緒年間,纖巧華麗,文氣十足,凸顯出晚清徽派民居典型的建築特徵。宅由主樓、書齋、水廳、庭院幾部分組成,形成足不出戶。萬物皆有的封閉式的生活空間。房的東向有一圓門,水磨青磚凈縫砌築,是該宅的入口。圓門內是一門廳,磚木結構,面闊、進深各一間,西向檐部,飾以木雕掛落。
該宅主樓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建築面積238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式屋頂,外砌封火牆,穿斗式梁架,平面呈「亞」字形,二樓前後通轉。
汪氏住宅以其華麗的建構和別有風味的文化內涵著稱南觀,為研究晚清徽州社會狀況提供了實物資料。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績溪有哪些名人
績溪縣的歷史名人:
胡錦濤,男,漢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績溪人,196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7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河川樞紐電站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工程師。曾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適之,徽州績溪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胡適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雖與陳獨秀政見不合,但與其同為五四運動的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胡宗憲(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貞,號梅林。祖籍安徽績溪,家族世代錦衣衛出身,在東南倭亂時期任直浙總督。胡宗憲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縣令,累遷浙江巡按監察御史,為官二十九年,忠心為國,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死後追謚襄懋。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績溪人,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富可敵國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幼名順官,字雪岩。開辦胡慶餘堂中葯店。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葯、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人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岩》。」
7. 績溪有多少人
績溪是皖南山區縣,地處皖贛通衢.績溪縣東與浙江省臨安縣交界,北與寧國縣、旌德縣毗鄰,西與旌德縣、太平縣、歙縣接壤,南與歙縣相連,東西長59.5公里,南北寬42公里,總面積1126公里。 績溪原屬徽州地區,1988年1月起劃入宣州地區。全縣轄21鄉、2鎮,1個居民委員會,186個村民委員會,1265個村民小組;934個自然村,1個片村,34個農居點。總人口179468人,其中農業人口150831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59人。少數民族15個,129人,余皆漢族。215個姓氏。人口增長率1.02%。
8. 家鄉的名片作文績溪
我的家鄉在績溪。聽爸爸說,家鄉以前很窮很窮。村上到處是爛土牆、破瓦房,屋子裡黑暗、潮濕,地方很小。有的屋子還是用石棉瓦、油氈和稻草搭成的。屋裡的地面全是黃土,時間長了就被人們用笤帚掃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土坑。下雨天,院子里、村道里全是爛泥巴,一腳踏下去,鞋子就陷在裡面再也拔不出來了。人們做飯燒不起煤,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燒的都是棉花稈、玉米稈、爛樹葉。吃水的井有好幾十丈深,打水用的粗麻繩盤起來有一大堆,力氣小的人,兩個人也抬不動。遇到天旱,井裡就打不上水來,人們只好到很遠的水庫里去拉水。有時遇到天下雨,人們就接雨水來做飯。下雨天,房子經常漏雨,冬天擋不住風。有一年冬天,爸爸領著姐姐回老家,盡管奶奶把土炕燒得很熱很熱,但刺骨的寒風從四壁透進來,凍得他們耳朵發麻,不得不把頭埋進被窩里,被窩里的空氣不好,害得他們一夜都沒睡好覺。 現在可好了。家鄉這十幾年簡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破草房、土瓦房變成了一座座的二層小樓,牆是用紅磚砌成的,屋裡屋外和村上的道路全部用水泥硬化了,有的屋子裡還鋪上了亮光光的大地磚。人們的住房都很寬敞,有大客廳、廚房、衛生間,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房間。燒水煮飯再也不用燒玉米稈了,只要你一個電話,送煤的人就會把煤送到你的家門口。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再也不用那黃泥水做飯、洗臉了。人們也都有錢了,家家戶戶都是專業戶,有果園、菜園和大棚蔬菜,每年收入近萬元。有好多家庭都裝上了電話,用上了電飯鍋、電冰箱、洗衣機,有的還買了大沙發,睡上了席夢思床。家家戶戶都買了大彩電,可以收十幾個頻道呢!人們再也不用夜裡趕十幾里路去看電影,再也不用深更半夜跑到別人家去看電視了! 啊!家鄉的變化真大啊!我愛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