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崆峒山是什麼梗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是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之美譽。西接六盤山,東望八百里秦川,南依關山,北峙蕭關,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抱,交匯於望駕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總面積83.6平方千米。
傳說,被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曾親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秦皇、漢武亦慕名登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筆下多有贊譽。崆峒武術被譽為中國五大武術流派之一。[1][2][3][4]
自1994年以來,崆峒山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5][6]、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7][8][6]、國家地質公園[9][6]、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中國旅遊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10]、「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10]、「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遊勝地」[10]和「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11][12]等桂冠。
景區將在恢復運營後,對全國所有醫護人員實行免費開放,直至2020年底。[13]
2. 《崆峒》的主題曲和片尾曲
主題曲和片尾曲歌曲是《崆峒》
歌詞:
入空門,知佛塵
細雨滴漏,夜深沉夜深沉
絲絲清風,伴經文
轉眼十八春
轉眼十八春
一喲,一喲……十八春
憶往昔,思紅塵
情到深處,淚淋淋淚淋淋
花開花落,自清純
虛問十八春
虛問十八春
一喲,一喲……十八春
夢已盡,人一生
月殘星稀,人黃昏
難舍空門養育恩
卻又盼那朝霞日出,
藍天白雲,
一喲,一喲……藍天白雲
3. 我們平涼市崆峒山在網上都有那些視頻或者以崆峒山為主的視頻歌曲
崆峒曲
4. 小時候看過一部叫《崆峒》的電視劇,有人知道么(不是什麼血戰崆峒), 他的主題曲,第一句叫做"入崆峒".
我印象中一開始一群人表演扇子舞
然後主題歌末尾有個人從山下邁台階跑上山,一個長遠鏡頭,那個人體力真好。
5. 崆峒武術的發展
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在社會穩定、經濟逐步繁榮的情況下,一些武術家不拘於在本地傳藝,而是到各地學習交流傳藝,有些來到平涼授徒。陝西涇陽人王復盛,擅長拳腳、串子(擒拿),其孫王麟武10歲習武,1956年又拜崆峒山韓道士為師,學得猴拳、棍術、鞭桿各一套。
民國初,從河南桑坡來平涼定居的回族拳師郭景華、丁鴻奎老拳師,精查拳、槍術,刀術、技擊、散打;武藝精湛。陝西涇陽人楊振綱擅長棍術。陝西人王耀東精通紅拳、炮拳、棍術,在平涼授徒頗多。
抗日戰爭前後,來平涼定居的有河南桑坡回族拳師馬恆福、馬培文、白良青以及甘肅臨夏人居世安、陝西西安人童天祥(回族)等。特別是馬恆福、居世安、童天樣三位老先生武藝精湛,武德高尚,為發展崆峒武術作出了傑出貢獻,已被列人中華武術名人錄。
馬恆福(馬明星之父)擅長查拳、炮捶、技擊,套路內容完整豐富,其中包括基本功十路彈腿,查拳十路,炮拳十五路,槍、刀、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耙等兵器及徒手,器械對練。集體演練套路各為十路,演練起來結構緊湊,剛勁有力,瀟灑大方。 居世安擅長紅拳、六合燕青拳、槍術、棍術,尤其陳式太極拳小架,得河南溫縣陳家溝名師陳鴻烈真傳,演練起來剛柔相濟,美觀大方。 童天祥擅長華拳、花拳、劍術、棍術,80餘歲時表演一套八仙拳,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其中高難動作朝天瞪,單雙叉十分到位,令人折服。 3位老先生來平涼定居,一生授徒眾多,為崆峒武術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時,在平涼授徒傳武的,除前面提到的外,還有蘇寶珊、魏琦、張學義。
抗日戰爭時期是平涼武術向前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它為崆峒武術的發展奠定了新的武學內容,近30年在平涼傳授武術的有潘生龍、劉長有、童世英(回族),孫聯英、馬明星(回族)等,授徒眾多。頗有建樹的為童世英、孫聯英、馬明星(回族)。 經初步調查統計,今天的「崆峒武術」內容包括崆峒山道家流傳下來的武術套路和北派武術的12個拳種(查、華、花、炮、洪、紅、通臂、通背、八極、太極、形意、八卦掌),300多個武術套路,深受群眾喜愛。較為流行的套路有60多個。徒手有彈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捶、八步轉、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燕青拳、小洪拳、大洪拳、關東紅拳、劈掛拳、翻子拳、八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陳式小架、大架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等。棍術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槍棍、八虎棍、進山棍、四門棍、四明棍、西域條子棍、水箱條子棍、盤龍棍、鐵牛棍、蒲曇棍、子棍等。刀術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龍刀、六合刀、劈掛刀、滾躺刀、雙刀等。劍術有二、四路查劍、青萍劍、龍行劍、串龍劍、青龍劍、雙劍、陳式太極劍、太極十三劍等。鞭桿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換手鞭、纏海鞭等。槍術有鎖口槍、五虎斷門槍、高家槍、趙家槍、梨花槍、金槍、六合槍等。軟器械有二節棍、三節棍、九節鞭、流星錘、繩鏢。在農村還流行有大連枷、小連枷、雙連枷等。對練有四、五、九路查拳對解、單雙刀進槍、棍進槍、雙拐進槍、朴刀進槍、板凳進槍、槍進槍、棍打醉漢、對刺劍等。 崆峒武術中,武林英傑輩出,除了楊振綱、郭景華、居世安、童天祥等老一輩外,當代有建樹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慶平、馬繼良、拜少寶、孫聯英、馬明星、陳燕青、李廣、姬伊哲、黃志麟等,均參加過國家級武術運動會和觀摩運動會,其中:童世英、拜少寶名譽武壇。童世英、馬明星為我市國家級武術六段。張學義、李振虎、馬明星1983年被國體委授予全國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潘生龍、祁有仁、李俊發、朱廣明、朱沛霖、李小芳、張存柱、張國良、馬衛紅、者紅霞、於金龍、蘭明哲等多次代表平涼市參加省級武術運動會,取得了好成績,為平涼人民爭得了榮譽。 崆峒武術是祖國古老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武術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和探討崆峒武術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要全面深入地挖掘整理這一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富的文化遺產,不但需要市上有關部門大力協助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組建成立「崆峒武術館」,並盡快相應組建民間「崆峒武術研究會」和「崆峒武術協會」群眾團體,旨在弘揚崆峒武術,把崆峒武術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從而為我市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
現任崆峒派掌派人白義海,91年在平涼開了第一家平涼崆峒武術館,後隨師父燕飛霞習武十年,傳承掌派,到廣東和各地、東南亞等宣傳崆峒武術,進一步加大了崆峒武術的宣傳力度。 第一代 飛虹子 唐朝末年 甘肅
第二代 飛綏子 宋朝 甘肅
第三代 雲離子 元朝 甘肅
第四代 黃衫客(號飛雲子) 明朝 甘肅
第五代 眉姑(女) 清朝 四川
第六代 曲一洪(號飛塵子) 清朝 四川
第七代 陸塵子 清朝 湖南
第八代 袁一飛 清朝 廣東
第九代 胡惠民(胡飛子) 民國 廣東
第十代 燕飛霞(王進) 吉林
第十一代 白義海 甘肅 平涼
花舞影(女) 日本 東京(日本崆峒派掌派人,師承燕飛霞,亦是燕飛霞的妻子) 崆峒武術作為中華武術的一個流派,曾頗為盛行過,然而其有關歷史淵源、內容特點、拳緣關系與拳承所及,由於歷史的變遷和崆峒山幾遭劫難,這方面的專著遺文極少,只能從有關的歷史資料中撿到片言碎語,很難反映出崆峒武術在歷史上或某一個時代的全貌和詳細情況。 真正的崆峒武術應源於崆峒山下,涇河兩岸,隴東大地。流傳至今的五大門派十二個拳種,三百多個武術套路,各有師承,名人輩出。 據宋代鄭文寶《蕭關議》載:「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制五原」。崆峒山一代兵家必爭,自古以來在山下發生過多次戰爭。晉太元十九年,符登與姚興戰斗,引兵馬入屯山;五代十六國時期赫連定居平涼,攻於可蘭(現在的寧夏);唐劉昌和後唐段秀實守彈箏峽,拒吐蕃,都是為了在軍事上取勝而藉助這一天險的。李白「世傳崆峒勇」,杜甫「崆峒足凱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帶世為顯武之地。 有碑文記載的當數崆峒區白水大潘和白廟賈家窪,在清乾隆年間出過武舉。因同治年間西北回民暴動,史料毀於一旦,現無詳細資料可考。但白水大潘武舉傳人朱文芳(因排行老五,後人稱朱老五),1956年在北京參加全國武術觀摩會獲優秀傳統項目獎,其徒潘生龍、劉長有現在平涼授徒頗多。賈家窪武舉傳人賈萬忠,解放後在平涼授徒眾多。
6. 崆峒山什麼意思
崆峒山是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之美譽。西接六盤山,東望八百里秦川,南依關山,北峙蕭關,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抱,交匯於望駕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總面積83.6平方千米。
山系概況
崆峒山位於甘肅平涼市崆峒區西郊15千米處。東起太統山的二道溝、花炮嶺和涇河地區的柳樹溝,西至寧夏的涇源縣縣界,南達大陰山、十萬溝,北至大象山,總面積83.6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3米。
區內發現有三葉蟲、筆石等古生物化石,受差異風化、水沖蝕、崩塌等外動力作用,形成了黃土高原上獨有的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及地質構造遺跡,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重要的科研價值 。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自古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7. 崆峒山的歷史文化
崆峒山,道教的發源地之一。秦漢時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觀。歷代陸續興建,亭台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鍾,遍布諸峰。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台寶塔。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築群。
其以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嶺郁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當你翻開字典查找時,一般注釋為「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現有多數材料解釋大致有三:
一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
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
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
三種說法,不無道理。
據《爾雅》記載:「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說,崆峒山應當是北斗星下面的一大片地方,是一個區域,這就難怪歷史上北方的好多山都冠以崆峒之名了。值得注意的是,六盤山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崆峒。崆峒山為六盤山之餘脈,而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伏羲,是漁獵社會時代的領導者。而漁獵社會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黃河上游流域漸次發展的。
秦漢時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雞頭道的必經之地,東連關中,西接隴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許多歷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經過雞頭道,登臨崆峒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雞頭山、千頭山、笄頭山為崆峒山之別稱)。
貞觀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來隴山視察馬政。《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丙戎,隴山頭,次瓦亭,觀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賜明慧禪院田宅,這是崆峒山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需要強調的是,崆峒山東至西安不過300多公里。作為13個朝代王都的古長安,前後一千多年,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帶無疑是一塊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宋人鄭文寶在《蕭關議》中指出「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這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人頻頻光臨崆峒山的另一個原因。
關於黃帝和司馬遷登臨崆峒輿地考: 清張元方《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崆峒山在州西南,漢司馬遷嘗西遊至此。相傳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臨洮。莊周述黃帝問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鄭之具茨而訪大隗諸山,皆於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當為近。」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觀,盤旋以上,懸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澗,淙淙振林木。崖巔有石洞,中有白犬,常游洞外,因號其冢為玉狗。峰上有廣成子廟及崆峒觀,下有廣成墓及城,即黃帝問道處。平涼、臨洮各有崆峒山,各雲廣成子隱地。莊子言黃帝問道崆峒,遂言見大隗,迷於襄城之野,其為此山無疑。民國錢穆 童書業 等關於崆峒問道亦有定論,黃帝登臨之崆峒在河南禹州境內,非甘肅平涼之崆峒,黃帝氏族行動非能超神,所到洞庭等地名河南古代亦有同名者,非今之洞庭。
8. 誰記得一部比較老的武俠片,男的都用扇子,女的都用傘,貌似叫《崆峒》
是《血戰崆峒》。
主演:賀林 張凡
簡介:五道七貞,行俠仗義,天下空門英雄輩出。三聲炮響,轟開了山海關大門,從此大清朝建都北京……以崆峒五道、七貞為首的天下空門,不遵「剃頭易服」的聖旨,聯合在八月十日「橫劍封山」。皇上大怒,發兵圍剿崆峒山。一場大戰,崆峒危在旦夕。靈源七貞夜入皇城劫皇上至崆峒。太子巴巴圖乘機借兵蒙古,以救皇上為名暗奪王位,蒙古大汗為保和平拒絕借兵,太子連連受挫,正當絕望之時,其師天下第一高手百代赫鏈立立真,愛徒心切,要上崆峒打敗五道七貞脅迫皇上讓位於太子。內亂將起,崆峒眾道不忍以一門之事,而使天下刀兵再起,禍及百姓,毅然決定護送皇上回京。皇上深感其誠,特准天下空門從此免除「剃頭易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崆峒、靈源、少林三派聯手,山頂上,殺聲陣陣,立立真、太子終死在武林至寶「乾坤鐵旗」之下。時至今日空門中還是宋、明服飾,一直都未改變,成為武林佳話。
觀看地址http://www.56.com/w24/play_album-aid-8070889_vid-NTEwMDExNDM.html
9. 崆峒山什麼梗
崆峒也就是恐同的意思,是對一些現實中不存在的「恐同人士(在這里是指討厭炒作同性性取向的人,如討厭官方惡意賣腐的人)」的共同精神家園。
比如現在一些耽美電視劇和動漫非常的火,有很多片段都是官方刻意賣腐,然後有很多男性觀眾看不下去了,就調侃說看了這個視頻,自己要連夜爬上崆峒山了,有點逼上樑山的意思。
(9)崆峒山宣傳片擴展閱讀
其他流行梗:
1、有內味了
「有內味了」是一句北方方言。「那」在口語中可讀作nèi,借用「內」來表示。全句可還原成「有那種味道了」,或「有那種感覺了」。
2、內卷
「內卷」(Involution),或作「內卷化」,最開始是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用來解釋為什麼農耕社會長期沒有大的突破的一個術語。後來,語義泛化,被用來解釋為什麼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復。
3、社會性死亡
有人將死亡分為「肌體死亡」「代謝死亡」和「社會性死亡」三種;親友和鄰居所公知的死亡,叫「社會性死亡」。網路上被用來借指一個人名譽遭到嚴重損失的社交隔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