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古建講堂策劃書

古建講堂策劃書

發布時間:2021-06-08 16:28:26

① 旅遊景區營銷策劃方案

簡單說:媒體方面:央視媒體,報紙(中國旅遊報 燕趙都市報等報紙)
旅行社聯內系好聯票
搞好容旅遊推介會
旅遊淡季門票價格及制定
和周邊地區的聯系,北京 秦皇島 承德 天津等地區

②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

中國古建築有太多太多了,比如:故宮、長城、頤和園、應縣木塔、應天府書院、岳陽樓、福建土樓、天一閣、少林寺等各種寺院、書院、亭、台、樓、閣、塔、園林、古民居等。

③ 南寧古代建築

楊美古鎮\龍象塔

④ 古代建築有哪些

1、故宮

故宮太和殿,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殿高35米,面積2377平方米,共55間,72根大柱,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太和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築。

太和殿的內部及外部構造是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結晶,在這里,除了奇異的雕梁畫棟、獨特的設計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寶外,她的堅固程度也令人嘆為觀止。自太和殿建成以來,遭遇過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堅強的巨人傲然屹立,絲毫不受影響。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前的雙龍戲珠御路石,其珠為吉祥如意珠。

雙龍之中,一個代表天帝,另一個代表帝王;殿下有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殿內更是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室內外梁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和璽彩畫。

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七十二根罕見楠木大柱支撐整個大殿。

太和殿的明間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

2、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隅,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

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

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緻、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范。

3、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

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

4、黃鶴樓

黃鶴樓是蜚聲中外的歷史名勝,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盪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

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黃鶴樓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

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迴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

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綉山河也遙遙在望。

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岩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

5、太清宮

太清宮位於山東青島東50里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嶗山地處海濱,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布,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其中以太清宮最負盛名。據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後稱「太清宮」。

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太清宮俗稱下宮。「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來」,位於嶗山南麓,太清灣北岸寶珠山之老君峰下。

三面環山,大海當前,局勢之雄,當推嶗山第一。據元代大學士張起岩《聚仙宮碑》記載,宮建於宋代初年。又據《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曾在此處創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處建三皇庵。

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劉若拙被敕封為「華蓋真人」,奉敕回嶗山修建道院,公元980年前後在此處創建太清宮。

⑤ 古建築式酒店策劃方案

可以提供各種古建案例資料。

⑥ 周末出遊的活動策劃書怎麼寫

你好!這份範文你可以參考下:
興隆山旅遊活動策劃書一、活動背景1.開展原因:春暖花開,正是一年一度出遊的好時機。校園里,集體春遊、自費旅遊已成了大學生們多彩生活的一部分,同學們也可以通過旅遊了解不同地區的風景和氣候。2.基本情況:興隆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45里的榆中縣境內,是國家「AAAA」旅遊勝地。它海拔高,氣溫寒冷濕潤。山裡雨量充沛,植被豐富,深林茂密,峰巒疊翠。其主要景點如下:天然雪場:位於興隆山山腳,由於氣溫低,一進入冬天就會結冰,形成天然的雪場。可供同學們免費玩耍。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志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拱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太佛殿: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檐,雕梁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庄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劉一明與自在窩:在興隆山西峰雷祖殿南側的山灣中,有上,中,下三台組合而成共計106.73平方米的建築群,系劉一明「修真」處,稱「自在窩」。自在窩前系捨身崖。捨身崖原稱煉真崖,其險處通往自在窩的羊腸小道,寬不盈尺,下為百米山崖,行其路稍有疏忽,便可「一失足成千古恨」。3.執行對象:07級廣告2班的全體同學4.社會影響:促進榆中縣興隆山的旅遊收入。從一定程度上促進蘭州旅遊業的發展。二、活動目的及意義大學,一個充滿青春與活力的激情世界,旅遊既豐富了我們的課外生活,又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學生踏青春遊的好季節。通過踏青春遊活動,讓學生親密接觸大自然,欣賞春天美景,拓展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感受興隆山的美麗景色。同時通過爬山活動,進一步培養我們的環保意識、集體意識,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促進集體的團結協作,增強班級的集體榮譽感,同時也能增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讓彼此的感情得以升華。三、資源需求1.人力資源參加對象:07級廣告(2)班全體學生(身體不適者可以不參加)組織領導:班級建立的春遊活動領導小組成員:全體同學及老師2.物力資源活動場所:蘭州市榆中縣興隆山西峰四、活動開展1.時間:於2009年3月14號上午08:30啟程;於2009年3月14號下午18:30返程2.地點:蘭州市榆中縣興隆山西峰3.活動單位:07級廣告2班全體同學,誠請各科老師。4.管理方面:以班委會為核心,並由班干,團干所組成的領導小組進行統一管理,全班同學分為四組,每小組10人左右,便於領導管理。5.飲食及其他方面:由於本次活動的人數比較多,食物和自身用品皆由同學們自帶。如:帶合適的干糧,如麵包,餅乾等,帶1—2瓶飲料,帶小零食1—3種,不宜太多;有相機的同學,可以自帶相機,不過要注意保管好;每人自帶一個塑料袋,以便裝垃圾,同時自備一塊塑料布或者一長報紙,以便休息;身穿舒適的運動鞋,以便爬山。還要准備游戲時的用品。每個同學要記得帶上學生證。6.活動流程:(1)預定的時間(08:30)提前十五分鍾在校門口集合,由班長清點好人數,然後再乘車到達興隆山腳下。(2)預計09:30能夠到達興隆山腳,由班長收好學生證,統一購買門票。(3)在爬山之前觀賞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的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志之一。同學們可以在此欣賞興隆山的古建築,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建築成就。在橋上,可以拍紀念照片,但是不能破壞周圍的環境(4)爬山途中觀賞太佛殿。在太佛殿內,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參觀的地方。參觀完畢,繼續向山頂前進。(5)真正的進入了興隆山後,各小組可以欣賞風景的同時舉行爬山比賽。為調動大家爬山的積極性,可為最先爬到山頂的優勝者及小組頒發小禮品。在爬山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每個小組的人都要緊密的團結在一起,不能私自行動,也不要隨意到處亂跑,有特殊情況的需徵求班長和小組長的同意。在險峻的地方,大家要互相幫助。(6)到達山頂,預計1:00左右,全班休息、吃午飯、玩游戲。各小組清查人數,確保每個同學都安全到達。午餐後產生的垃圾一定要自己收好,不能隨處亂扔。游戲由文體委員組織大家進行,班長為最先到達山頂的人或小組發送小禮品,同學們也可以玩自己喜歡的游戲,比如撲克之類的,但是嚴禁賭博。(7)3:00開始下山,下山途經劉一明自在窩,同學們可以自己參觀(8)5:00所有同學到達山腳。興隆山腳下有一塊天然的滑雪場,喜歡和愛好滑雪的同學,可以去體驗一下。不喜歡的同學可以再去看看興隆山附近的一些景點。(9)6:00所有同學在山腳集合,乘車返校。五、經費預算經過初步預算活動費用(車票+門票)為950元。每個同學收取25元作為門票和車票費用。門票:15元*40人=600元車票:學校到榆中縣往返,2*2.5元*40人=200元;從榆中縣到興隆山,15元一輛車*5輛*2=150元註:另外從班費里拿出100元用來應對臨時出現的情況。六、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細節1. 在活動前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告訴學生一切行動聽從組織者指揮,不準隨意離開隊伍單獨行動。2.往返前認真清點人數。每個小組由班幹部擔任組長,以負責小組的相關事宜,小組成員要互相記住各自的電話號碼,以備需要保持通話;每個同學都要聽從班長和小組長的統一安排,登山時注意行路安全,切勿過分嬉戲打鬧,隊伍要有序地行進,同學間做到互相照應。3.在購買食品時一定要注意看食品信息,確保食品安全。4.審查學生的身體狀況,對身體不適或患有疾病的同學勸其不參加此次活動。5.文明行事,不得隨意破壞公共設施;保護環境,嚴禁學生攀摘花草樹木和亂仍垃圾;自己的垃圾袋一定要仍在指定位置,返回時清理好環境衛生。6.帶上一些必要的應急物品。還需帶上創可貼、暈車葯等常用葯;女生記得帶遮陽傘或者遮陽帽,水須多帶。7.定點返回,離開時必須集合人員,各組組長一定要清點本組人數,確保大家都安全後坐車返回。七、安全應急預案(一)發生車輛交通事故怎麼辦?1.要維持好隊伍秩序,不要慌亂,互相檢查是否有成員受傷;2.如果有成員受輕傷的,則應及時地予以正當處理(如用創可貼進行傷口包紮等);如果傷勢比較嚴重的,負責人要立即通知就近的醫療衛生單位,請求派出救護車和救護人員。3.保護現場,立即報案。事故發生後,應盡一切努力保護現場,並盡快報公安110或交通事故122報警台,請求派員趕赴現場調查處理。4.立即聯系調動其它車輛,終止本次出遊活動,組織成員安全回校。(二)發現成員食物中毒了怎麼辦? 1.設法催吐並讓食物中毒者多喝水以加速排泄,緩解毒性; 2.立即將患者送醫院搶救,請醫生開具診斷證明; 3.留有中毒事物的樣品,以作追究食品銷售單位責任的證據。(三)在旅遊活動中,遇到歹徒行凶、詐騙、偷竊、搶劫等怎麼辦? 1.保護人身及財產安全。負責人及時將同學們轉移到安全地點,在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力爭追回錢物;如有成員受傷的,應立即聯系院方組織搶救。 2.進行安全報警。負責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應立即向當地公安部門報案,並積極協助破案。報案時要實事求是報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案情和經過,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特徵,受害者的姓名、性別、傷勢及損失物品的名稱、數量、型號、特徵等。3.負責人要安定同學們的情緒,維護隊伍秩序,提高大家的警惕性。力爭使活動按行程計劃進行,實在不行,則要組織大家安全返校。(四)若因路滑,同學摔傷了怎麼辦?1.迅速察看摔傷成員的傷勢,如果情況輕微的,則可用備用的葯品加以處理;如果摔傷嚴重,應及時把受傷同學送往就近醫院進行醫治,並配有同學予以照顧;2.向大家說明情況,要求大家提高警惕性和注意力,謹防路滑,小心摔倒。(五)如果登山過程中發生了火災怎麼辦?1.組織成員有序地就近取水,第一時間內把較小的火源撲滅;2.及時報警119或者可以先向景區管理人員求助;3.倘若火勢實在很大,無法進行簡單撲滅,負責人則要及時組織成員迅速撤退到安全的地點,清點人數和財務確保人身安全;4.若有成員受傷的,應視傷勢而定,及時做出處理辦法,或者進行就地搶救或者送往就近醫院。八、活動負責人及主要參與者組織者:07級廣告2班班委參加者:07級廣告2班全體同學及老師

⑦ 請為寶墨園做一個網站建設規劃和推廣的方案策劃書(大學作業)

我有之前做過的方案,不過你要自己結合實際修改哦

⑧ 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
(一)殿堂

中國古代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築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於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築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築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築。「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後部高起的物貌;用於建築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後,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築,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築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台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台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築最明顯的外觀特徵。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台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檯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繫上下。殿一般位於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築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築,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地方特徵。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5%EE%CC%C3&in=3020&cl=2&cm=1&sc=0&lm=-1&pn=0&rn=1&di=239343484&ln=2000

(二)樓閣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築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築組群中常居於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後樓、廂樓等,處於建築組群的最後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後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築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築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餘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於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游覽建築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築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築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台結構層,其內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台,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2%A5%B8%F3&z=0

(三)亭

中國傳統建築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築,供人停留、觀覽,也用於典儀,俗稱亭子,出現於南北朝的中後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鍾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築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緻,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後,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築相同。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D%A4&in=19383&cl=2&cm=1&sc=0&lm=-1&pn=2&rn=1&di=631719412&ln=2000

(四)廊

中國古代建築中有頂的通道,包括迴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築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築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迴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並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牆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築構件。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0%C8&in=24261&cl=2&cm=1&sc=0&lm=-1&pn=0&rn=1&di=190289728&ln=2000

(五)台榭

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台,台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台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台。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於台榭的另一類型建築。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A8%E9%BF&in=26568&cl=2&cm=1&sc=0&lm=-1&pn=0&rn=1&di=1983073336&ln=41

(六)廟

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築。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築。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於宅第東側,規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
2、奉祀聖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後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並設廟奉祀,如後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模最大。還有大量源於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築,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3%ED&in=5070&cl=2&cm=1&sc=0&lm=-1&pn=4&rn=1&di=612454012&ln=2000

(七)壇

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採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採用奇數,是採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徵青天,中檐黃色象徵土地,下檐綠色象徵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B3&in=13709&cl=2&cm=1&sc=0&lm=-1&pn=13&rn=1&di=607424404&ln=2000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於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築類型。
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於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雲岩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聖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雲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塗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台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B%FE&in=24697&cl=2&cm=1&sc=0&lm=-1&pn=2&rn=1&di=1545248932&ln=2000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牆壁,又稱照壁、照牆。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牆,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於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牆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築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D3%B0%B1%DA&z=0

(十)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築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 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築。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的稱為「沖天牌樓」。牌樓建立於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築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沖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街衢的沖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築組群的前奏,造成庄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築起陪襯作用;後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在山林風景區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志。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志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製,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於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後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雲紋石板,稱雲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存的典型。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7%BB%B1%ED&in=25659&cl=2&cm=1&sc=0&lm=-1&pn=1&rn=1&di=1255003012&ln=14

一、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築奇跡之一。萬里長城已被視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聞名於世界。
長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修築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當時的秦、趙、魏、齊、燕、楚等諸侯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衛,都興建了長城。秦兼並六國後,為防範北方匈奴的突襲,於公元前213年發起了修築長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趙、魏的原有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整個工程共徵用民工30萬人,連續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沿著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東抵遼東的長城,全長達3000多公里。由於長城工程極其艱巨,民工境況非常悲慘,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
漢代除重修秦長城外,又修築了內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長城,以及涼州西段長城。涼州西段長城北起內蒙古居延海(今額濟納旗境內),沿額濟河,經甘肅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門關進入新疆。整座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構成了一個嚴整的防禦體系。
漢以後的北魏、北齊、隋 、金等朝代都對長城進行過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則進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全長約6700公里(一萬三干多華里)。整個重修過程前後達100多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其中,山西以東的長城採用內部夯土,外面用磚石砌築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長城全用夯土築成。整座長城上又建有很多關城,關城都建在地勢險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等。其中嘉峪關是現存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它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氣勢雄偉,布局周密,結構嚴謹,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相傳,在修建這座雄關時,不但設計和建造技藝高超,而且連用料的計算也非常精確。在關城建成之後,僅剩了一塊磚,這塊磚被後人放在重關的小樓上,作為紀念。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重修的,以前的長城則只剩下一些遺跡了。
綿延萬余里的長城穿越在崇山峻嶺、急流、溪谷等險峻的地段之上,工程之艱巨是難以想像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磅礴氣概和聰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測量、規劃設計、建築技術、工程管理以及軍事技術的高超水平。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D%F2%C0%EF%B3%A4%B3%C7&in=19585&cl=2&cm=1&sc=0&lm=-1&pn=1&rn=1&di=123139576&ln=2000

二、故宮

故宮坐落於北京城的中心,佔地1087畝,合72萬多平方米,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建築傳統和獨待風格。
故宮始建於1406年,是明代永樂皇帝由南京遷都北京時所建的宮城。從總體布局上說,它可分為前後兩部分,即所謂的外朝和內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作為兩翼,為行使朝政的主要場所。內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宮和東西六宮構成,為皇室的生活居住區。按四根柱為一間的傳統進行計算,共有近萬間之多,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宮殿群由紫禁城圍護,城高10米,外又圍以52米寬的護城河。整座城開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南門為午門、北門為玄(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樓。每座角樓各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結構復雜,式樣奇特,為古建築中罕見的傑作。關於角樓的建造,還流傳有魯班用秫秸編成蟈蟈籠作模型示範的傳說。整個故宮的建築布局嚴謹規則,主次有序,並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間豐富多變。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在城牆墩台上建有一組建築。正中是寬九間的廡殿頂重檐大殿,兩側有聯檐通脊的殿閣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個高大的角亭。這一組建築稱五鳳樓,巍峨壯麗、氣勢渾厚。進午門,經過一個大庭院,再過金水橋,入太和門,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依次建築在一個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米,分3層,用漢白玉砌築而成。每層當中都有石雕御路,邊上都裝飾有欄板、望柱和龍頭。據統計,計有透雕欄板1414塊,刻有雲龍翔風圖案的望柱1460根,龍頭1138個。這些石雕裝飾,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同時,在結構功能上又起著排水的作用。欄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龍頭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當下雨,水由龍頭流出,恰似千龍噴水,蔚為大觀。
太和殿又稱金鸞殿,是皇帝發布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場所。殿高35.05米,寬63.96米,深37.20米,是故宮最大的建築,也是現存全國最大的木構建築。它的結構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特點。即,先在栓礎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樑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層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每層的梁逐層縮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檁枋;在檁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於梁架逐層加高,小梁逐層縮短,從而形成斜坡式的屋面;屋檐出挑則採用斗拱承接,既可承重,又可增添裝飾效果,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又一大特色。太和殿即採用這種結構,用73根大木柱支承梁架形成重檐廡殿式屋頂,上檐斗拱出跳單翹三重昂九踩,下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整座建築庄嚴雄偉,富麗堂皇,起著顯示皇權至尊的效果。
與外朝要求宏偉壯麗、庭院開闊明顯不同,作為帝後生活居住區的內庭呈現庭院深邃的特徵,東西六宮各自成一體,排列井然。又有後苑御花園,幽美恬靜,可供游樂。
整個故宮的布局,以午門至神武門作中軸,呈對稱性排列。中軸線向南延伸至天安門,向北延伸至景山,恰與北京古城的中軸線相重合。登上景山,眺望故宮,飛檐重疊,琉璃連片,壯麗輝煌,氣象萬千,堪稱中國傳統建築之瑰寶。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9%CA%B9%AC&in=24256&cl=2&cm=1&sc=0&lm=-1&pn=3&rn=1&di=613503820&ln=2000

閱讀全文

與古建講堂策劃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酒吧舞台人員策劃方案 瀏覽:243
4s店周末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99
跑步賽事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90
教師跟崗培訓方案 瀏覽:147
安全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364
校本培訓使月學校教育經費方案 瀏覽:569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 瀏覽:263
電子商務基礎理論與實踐a卷 瀏覽:564
電子商務協會上海 瀏覽:699
銷售技巧培訓方案 瀏覽:548
國際書畫展策劃方案 瀏覽:71
促銷活動結果分析 瀏覽:958
商場節日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870
電子商務網站開發語言 瀏覽:585
房地產開盤推廣方案 瀏覽:236
教學專家到校培訓方案 瀏覽:756
企業內部培訓策劃方案 瀏覽:762
感恩系列茶會策劃方案 瀏覽:956
幼兒園教師園本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622
初中教師暑假培訓方案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