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浮橋鎮的新農村建設
時思村位於浮橋鎮北部,村域面積4.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900畝,現有41個村民小組,740戶農戶,農業總人口2501人。農副業主要以稻、麥、油、棉以及傳統的養殖業為主;村域內坐落各類企業68家,主要以加彈、電鍍、棉紡為主,2003年全村實現工業總產值2.5億元,上交國家稅收400多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500元。1999年以來,時思村堅持每年1月10日、7月10日的民主決策日制度,向村民代表匯報半年的工作情況,分別就有關重大事項進行決策。村裡成立了由7名群眾代表組成的民主監督小組,對村務進行民主監督,並由此產生5人組成的民主理財小組,對村裡的收支進行審核。堅持每季一次的村務公開,及時公布村幹部的報酬、水電費、村裡的債權、債務、資產運作、費用支出、社會福利公益事業以及涉及到農戶的征地、拆遷、養老保險、扶貧幫困、代收代繳等情況,有重點地、及時地宣傳好黨的方針、政策,真正做到在百姓的監督管理下實踐好「三個代表」,發揮好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時思村通過了「江蘇省衛生村」和太倉市「三清村」的達標驗收,獲得了「蘇州市調解先進村」、太倉市「文明村」等稱號。
② 烏江鎮的旅遊景點
烏江渡景區位於烏江幹流與川黔鐵路縱橫交匯點——播州區 烏江鎮境內,烏江鎮地處遵義市與貴陽市交界處,素有黔北南大門之稱,210國道、貴遵高等級公路、川黔鐵路橫貫鎮境,交通便捷,北距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市40公里,南距省府貴陽100公里。
1935年1月至3月,中心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在黔北輾轉作戰,三次出入縣境,在烏江兩岸留下一批重要的戰斗遺址、遺跡和革命文物,在中共 黨史、軍史、戰史上具有重要價值,這筆豐厚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如閃閃紅星,熊熊火炬,照耀著這片英雄的故土。紅軍搶渡烏江,血戰高原的光輝歷程,使天塹烏江渡成為國內外遊人熱切嚮往的革命聖地,在全國諸多紅色旅遊區中,是獨具個性特色的地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1935年2月,紅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在婁山關戰爭中重創黔軍,取得長征以來第一個大勝利,2月28日重占遵義城。遵義失守,蔣介石大為恐慌,急令中心軍薛岳部軍長吳奇偉率五十九、九十三師從貴陽北進,渡過烏江,星夜馳援遵義。3月1日,國民黨中心軍兩個師反撲,企圖奪回遵義城,紅軍主力在紅花崗、老鴉山、插旗山陣地與敵決死戰,中心軍大敗,潰兵沿川黔公路向南倉皇潰逃,紅軍一、三軍團勇士乘勝長追,誓「把敵人趕下烏江去喝水」。在紅軍沉重打擊下,吳奇偉及僚屬夾在潰兵和難民中來到烏江,仰天大哭,在侍衛護送下逃過烏江渡浮橋,此時,沿川黔公路東側和公路追擊的紅一、三軍團將士已控制了北岸山頭,在浮橋東西兩翼居高臨下猛烈射擊,同時阻斷了敗兵順江逃竄的去路,潰兵背水反抗,擁塞北岸浮橋頭和沙灘上,人馬雜沓,爭先搶登浮橋亂成一團。紅軍發動沖鋒將敵壓縮江岸,吳奇偉唯恐紅軍追過烏江,急令砍斷浮橋纜索,大批人馬掉進波濤,淹死無數,留在北岸的1800多名中心軍成了紅軍俘虜。紅軍繳獲大批輜重武器,輕重機槍上百挺,子彈十萬發。烏江追擊戰的勝利,紅軍消滅敵兩整師又八個團,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為遵義戰爭畫上圓滿的句號,極大地鼓舞了紅軍鬥志。蔣介石中心軍在遵義烏江的慘敗,哀嘆「這是國軍追剿以來的奇恥大辱」。 烏江渡紅軍戰斗遺址,不但是工業重鎮,水電之都,更是美食之城,具有獨特地方風味的餐飲美食中,首推烏江豆腐鯰魚,獨特的配料和烹飪工藝,造就了辣、燙、香、鮮的地方美食,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效,號稱「中華一絕,黔北一技」。以烏江豆腐鯰魚為代表的地方美食聞名遐邇,已建成烏江美食一條街,有專營店37家,慕名前來品嘗的食客和旅遊團隊絡驛不絕。 精品線路及周邊景點介紹: 2010年到2014,以烏江渡為中心,已形成「貴陽——息峰集中營——烏江渡景區——遵義會議會址、烏江渡發電廠大壩——兩河口——化覺——六廣、烏江渡——茶山關——構皮灘——長江」三條紅色旅遊線路。 老君關又名老君關,鎮南關,烏江北岸古代軍事要塞,地處臨江兩山相夾的槽中,控扼川黔必經孔道。始建於宋元時代,是播州宣慰司土司憑借烏江天險構築的屯軍關隘,原有城堞卡門。1928年貴州省主席周西成修建貴陽至桐梓「貴北公路」時,拆除老君關城門,其遺址當地仍稱為關口。 1935年1月7日至17日,紅三軍團五師一個營奉命駐防烏江,擔任警戒,在烏江北岸十餘里長的山頭設防,營部設在老君關,營長住葉文畢家,有一名連長住劉兆南家,紅軍則駐扎在雙龍寺。紅軍營長宣傳動員群眾,建立了老君關農民調查組,有劉兆南等6名成員,配合紅軍打土豪、分糧食、殺豬分肉給窮人。調查組長劉兆南在紅軍領導下組織農民打土豪,將在烏江渡厘金卡敲詐勒索過境客商和過渡習慣行人的毛卡員列為打擊對象,沒收了他掠奪的不義之財。紅軍帶領群眾到雙龍寺,沒收了大地主陳厄姑的幾千斤糧食,幾大缸菜油和幾條肥豬,老君關人民同紅軍結下深情厚誼,當地流傳許多動人的紅軍故事。 古驛道和烏江關古驛道是從老君關山尖口朝南直下烏江老街的一段石板路,建在狹窄槽溝中,陡曲彎環,當地稱為「九道拐」,全長500米,以塊石條在築砌,修建於宋元間。《遵義府志》稱,烏江北岸「懸壁臨水,盤折而上,口開一,十里蟻行,為經省之要隘。」驛道坡頂以巨石建關一道,稱「烏江關」,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有重兵駐守。驛道的半山腰處稱為「半關」,設有卡門。紅軍長征時,老君關的戰士,即從古關,驛道下到烏江邊偵察敵情,開展革命活動。驛道及左邊的山峰,是紅軍烏江追擊戰的主要戰場,年久失修,亟待清理復原。 紅軍戰斗工事紅軍駐防烏江期間,在江北岸的印子山、轎子山山腰,山頂挖掘了戰壕掩體等作戰斗工事,在印子山腰橫向挖了兩道戰壕,全長1000餘米,後來修建公路,房屋,基建中開山取石將這部分戰壕掩埋,山頂的戰斗工事保存較好。1935年在遵義戰役烏江追擊戰中,利用這些工事戰壕,同國民黨中央軍吳奈偉部作戰,取得遵義戰役的圓滿成功。 茶山關山川形勝極為險要,民謠有「行遍天下路,難過茶山渡」之說。古關原建於茶山關口,從關口岩畔開鑿石級古徑,盤旋至渡口,長1.5公里,江面波濤洶涌,使人不寒而慄。紅軍於1月10日在茶山關建立了青坑革命委員會,由錢承龍等8人組成,開展革命活動。紅軍為加強沿江警戒,在茶山關山樑上修建了戰斗工事、碉堡。有一名紅軍傷病員在茶山關醫治無效犧牲,當地群眾買大棺木,葬在關口上,每年設奠追思。
③ 泉州市浮橋鎮新天城市廣場房地產怎麼樣
不 怎 樣 。廣告宣傳很美滿,現實很骨幹。 加上最近吵得很火的 有家化工廠已經簽入駐附近,那將來的環境污染就你我心知肚明了
④ 蘇州和杭州的比較~~~了解的進
來------可與天堂抄媲美的蘇州吧,這里一定能讓你找到更合意之地的,考慮到現代交通擁擠等狀況,你可在蘇州管轄的縣級市中作選擇,譬如張家港/太倉!作為蘇州的普通市民真誠地歡迎你來蘇州安家落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你早日成為新蘇州居民!從錢的數量上講,我想你目前只要有百萬以上基本就可以實現你的目標啦!
⑤ 太倉肉鬆的資料
太倉肉鬆
太倉肉鬆,太倉食品一絕,中國食品一絕。 太倉肉鬆,老少咸宜咸喜,聞名海內海外。
太倉肉鬆歷史久矣,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太倉昭忠祠旁即開設了倪鴻順肉鬆店。因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對肉鬆美味稱贊有加,故太倉肉鬆遂成為官禮物品,馳譽四方。1915年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甲級獎,乃享譽一百多年的著名特產。
太倉肉鬆廠是太倉實力雄厚、技術精湛、設備先進、信譽良好的中型國有企業。九十年代後,其產量已達到三百多噸,產品暢銷海內外,深受顧客歡迎與好評。因各地仿冒太倉肉鬆事件屢禁不止,太倉肉鬆廠於八十年代初即向中國工商局注冊了「太倉牌」肉鬆。因此,唯「太倉牌」乃太倉肉鬆之正宗產品。
目前,太倉牌肉鬆已成為肉鬆市場的名牌榮譽產品,為維護太倉牌肉鬆之信譽,保證消費者利益,太倉肉鬆廠嚴格把關,挑選優質太湖瘦肉型豬宰殺,佐料極其講究,且炒制工藝先進,採用全封閉式機械化生產,潔凈衛生。由於先進科技保證了太倉牌肉鬆食蛋白質的指標,保證了水與脂肪成份控制在合理的比例,因此大大延長了太倉牌肉鬆的保質期,成為同類產品中的王牌產品。
太倉牌肉鬆曾在92年、93年、94年三次蟬聯江蘇省著名商標;1984年、1988年連續被我國商業部評為優質食品;1988年又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全國優質保健產品金鶴杯;1999年被《人民日報市場報(江南市場版)》與江蘇省質量管理協會評為「用戶評價滿意商品金獎」;2000年被江蘇省質量管理協會用戶委員會評為「江蘇市場用戶滿意產品」。
太倉牌肉鬆以其過得硬質量贏得了肉鬆市場龍頭老大的地位,擁有了廣闊的銷售市場。太倉肉鬆廠已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建立了兩百多個銷售點,一個全國性的銷售網路已基本形成,並仍在不斷擴大著銷售輻射面,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太倉肉鬆廠南鄰上海,西接蘇州,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處於浦東開發開放後花園的中心位置,水陸空交通都極為便利,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客戶前來蒞臨指導,洽談業務。
太倉牌系列產品有香酥鬆、壽星松、兒童松,各種規格的聽裝、盒裝、代裝,太倉牌肉鬆名聞遐爾,以其獨特的風味深受消費者親睞,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200多個銷售點,在上海、南京等地設有辦事處。
太倉自古至今以江南魚米之鄉著稱,特產尤以太倉肉鬆著名,太倉肉鬆是傳統特色食品中一朵奇葩,歡迎品嘗。
⑥ 太倉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要負責人是哪位領導
太倉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領導分工
徐志強同志主持黨工委、管委會全面工作。
鄒家宏同志負責管委會常務工作,負責現代服務業和大物流產業規劃、發展、招商工作。
朱葛明同志負責紀工委工作。
展建良同志負責黨建、組織、宣傳、群團、統戰、武裝、民族宗教、關工委、老幹部等工作。
馬駿同志負責太倉港綜合保稅區工作。
張舒源同志負責新港城開發、運營和城市經濟、文化創意、電子商務、商貿旅遊工作。
許超震同志負責浮橋鎮黨委全面工作。
豐華同志負責招商引資、開放型經濟和工業經濟發展、項目建設協調、企業上市、企業技改、科技、科協、總部經濟、項目環保報批工作。
陸湘元同志負責工業經濟運行管理服務、統計、安全生產、消防、環保等工作。
李焱同志負責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載體開發、新港城建設、公寓房建設,扎口管理招投標、政府投資工程項目、工程建設管理、土地利用管理,以及規劃設計工作,產業岸線的規劃利用和交通、水利、人防、城鄉大環境整治管理等工作。
⑦ 太倉雙鳳陵園里有哪些烈士
烈士 李燦(1901-1932)原名文斌,字昭炳,湖南省宜章縣人。1901年1月1日生於湖南省宜章縣城東李家村(今城關鎮長沖村)。父親李光河,力田積善,有田土10餘畝。母親吳初善,生有六個女兒,李燦是老大。他9歲入本村私塾,13歲考入縣城高小。由於學習勤奮,品學兼優,學校每期都給他補助金,以資獎勵。 1917年夏,李燦高小畢業後,因當時宜章無中學,沒再升學。但他堅持自學,常去沙坪鄉沿江村的蕭芳懷家借書和請教,很得蕭芳懷的賞識,要招他為女婿。17歲時,他銅蕭芳懷之女蕭映梅結婚,以後又到蕭氏義塾任教。 李燦並不以讀書求知為滿足,更不沉溺於兒女情長中。他志向遠大,決心投筆從戎,獻身軍旅。1918年5月,他應在湘軍第二師當參謀的內兄之邀,告別新婚燕爾的嬌妻,來到湘鄉,入湘軍第二師第三旅六團一營二連當兵,班長是彭德懷。入伍後,他與彭德懷成了莫逆之交,互相幫助,親密無間。不久,經彭德懷介紹,他又結實營部文書黃公略,很快也成好友。在彭、黃鼓勵下,他對前途充滿信心,於是將原名李文彬改為李燦。他在家信中說:「我要追求光明,掃除邪惡,已將文彬之名改為燦。」 為了在舊軍隊中提倡新風,並在士兵中培養新的力量,李燦同彭德懷聯合七名士兵,發起成立救貧會,在軍隊中開展秘密活動。1921年8月,他被調到第二師師部當上士文書。這時,彭德懷在南縣注滋口鎮秘密處決惡霸地主歐盛欽一事被告發,因而棄職離伍,住在湘潭縣城南大先橋郭得雲家。李燦在師部看到督軍署的通緝令後,帶著救貧會成員的贈款,乘船趕到湘潭,勸彭德懷去廣東投軍。不幾天,他又同黃公略、張榮生等救貧會成員到湘潭為彭德懷踐行,並一起討論了救貧會章程。章程歸納成四條:一是滅財主,實行耕者有其田;二是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海關租借,取消領事裁判權;三是發展實業,救濟貧民;四是實行士兵自治,反對苔責、體罰和剋扣軍餉。彭德懷後來回憶說:「討論這幾條基本內容時,是很熱烈的。特別是當李燦提出收回海關、租借、取消領事裁判權、取消不平等條約時,愛國情緒很高的黃石(公略)高興得跳起來,說:「這就是救民救國的綱領!」」 此後,在李燦的主持下,救貧會又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培養革命力量的重要組織,這時,內兄蕭文鐸已調任城步縣長,想邀他擔任田賦稽徵員。他婉言謝絕,說自己「不想發財,只願扛這七斤半(指步槍)」。 1922年6月,在彭德懷處決惡霸一事不再追究後,李燦同黃公略商量,寫信邀彭德懷一同報考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並且替彭德懷辦理一切入校手續,他們三人在講武堂學校一年。畢業後,李燦仍回原部,擔任下級軍官。 1926年7月,北伐軍佔領長沙後,湘軍第二是第六團被唐生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二師一團,李燦在團部擔任上尉副官,彭德懷在一營任營長,黃公略在第三團當連長,三位好友又在同一部隊共事了。 李燦帶兵作風民主,關心士兵,深得士兵擁護。這年年底,他調任一團一營二連連長。李燦當連長,從不打罵士兵,也要求班、排長不打人罵人。士兵生病,他噓寒問暖,重病號還要請醫生來看。1927年元旦,李燦和彭德懷 及救貧會成員由討論修改會章。為從政治上提高士兵的思想覺悟,在會章中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將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等等,作為會員的奮斗目標。他們還成立了公開的士兵委員會。士兵在李燦的主持下,組織士兵爭取官兵平等,經濟公開等。李燦還親自發展了謝嵩、石雲成、蕭文漢、田長江等人參加士兵會組織。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的一段時間,唐生智曾打起討蔣旗幟。第一師隨第四集團軍沿長江東進,在安徽桐城戰斗失利,損失很大,於是經武漢、漢口,退駐湖南南縣。由於形勢逆轉,李燦將士兵委員會轉入秘密狀態,各連以軍士為主組成讀書會,繼續活動。特別是在魯滌平策動第一師師長周磐率部脫離何鍵的第三十五軍,改番號為湖南陸軍獨立第五師,彭德懷被委任為第一團團長時,李燦認為應該掌握好讀書會這個陣地,以便教育團結全團官兵,實現從國民革命到走共產黨那條路的轉變。 許克祥在長沙發動的馬目事變,更堅定了李燦要走共產黨那條路的決心。對於南縣的土豪惡紳在他的駐地卷土重來,他特別不能容忍。一次,在他的防區梅田湖,有個綽號叫「活閻王」的地主從長沙回來,叫囂要對農民進行反攻倒算,實行報復。他就派兵將這個「活閻王」捉拿,並遊街示眾。南縣反動勢力准備在國民黨的「雙十節」成立「清鄉委員會」,他布置事變會的成員在前一天晚上,將「打倒土豪劣紳」、「槍斃清鄉委員」的標語,貼滿大街小巷。土豪劣紳一個個嚇得失魂落魄,「清鄉委員會」也不敢正式成立。 這時,彭德懷介紹一位客人與李燦認識。客人就是共產黨人段德昌。段德昌在領導湖北公安暴動時負傷,來南縣家鄉治療。在與段德昌的接觸中,李燦進一步接受了革命的思想,更加明確和堅定了自己應走的路。所以,這年年底南縣黨組織派人要求他支援一些槍支,以便發動年關暴動時,他派李壽軒送去兩支長槍和一支短槍。
烈士 徐農(1912-1949)山東省沂水縣人。曾任沂水縣區委書記,民運部長,浙江省委組織部長。1949年解放上海時任解放軍某部團長,在戰斗中身負重傷,後轉移到太倉縣陸渡鎮解放軍前線醫院治療,因醫治無效,光榮犧牲。
烈士 徐明德(1918-1945)王秀鄉(現璜涇鎮)草廟村人。1939年4月參加革命,同年加入共產黨。1945年8月犧牲於常熟橫塘市。烈士徐明德系太倉第一個黨支部
烈士 周斌(?-1941)浙江省人。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0年1月,任太倉縣委書記。他經常深入農家,宣傳我黨抗日救國和減租減息的道理,揭露日本侵略軍的滔天罪行,動員他們投入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去。每到一處,他總是親自幫老百姓掃地打水,忙個不停。他處處以身作則,善於密切聯系群眾,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深受群眾愛戴。在他領導下,縣委工作開展的非常扎實。 1941年6月20日,日軍「清鄉」前,周斌和通訊員到歸庄花橋西面的倪家橋開會,突然遇到偽軍,周斌立即持槍反擊,鑽過棉田,涉水突圍。當大隊偽軍包圍上來,他機智的將身上的文件全部埋入河泥之中,繼續戰斗,終因寡不敵眾,不幸被捕。敵人用綁腿布將他和通訊員五花大綁押去據點。途中,周斌泰然自若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汪精衛!中國共產黨萬歲!----」凶惡的敵人不準他喊口號,把他的嘴打得鮮血直流,但他依然昂首高呼。途徑老江橋時,他趁敵人不備,突然分身投入河中,敵人慌忙向他開槍,未中,結果因溺水英勇獻身。
烈士 李田文(1921-1940)原名李國瑾,小名桂生,1921年9月出生於上海市。1938年在上海南方小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9月,黨組織將他派往常熟抗日游擊區何家市一帶從事民運工作。 1940年春,李田文被派往太倉縣從事開辟新區工作。他以項門小學教師的職業為掩護,與呂品生等民運幹部在岳王一帶宣傳抗日救國道理,組織發動青年,培養積極分子,壯大抗日力量。7月,中共太倉縣委成立後,李田文任縣委青年部長,經常在三五區一帶活動。8月27日,「江抗」五支隊偵查參謀浦太福率二大隊來台執行任務。李田文隨部隊一起行動。當晚,部隊秘密宿營批把園(現屬浮橋鎮河沼村)。因被告密,28日拂曉,遭到日軍一個班,偽軍一個連的包圍襲擊。在突圍的激戰中,李田文為了讓部隊首先撤離,自己陷入重圍。敵人逼他供出我軍活動情況。李田文守口如瓶,敵人當即在他身上連砍兩刀,李田文堅貞不屈,被敵人槍殺,犧牲時年僅十九歲。
烈士 潘新(1923-1946)又名潘雲鴻,太倉瀏河鎮人,1923年生。1938年參加上海地下黨領導的外圍組織「益友社」。1939年,與我黨派到太倉工作的幹部取得了聯系,在瀏河、新塘一帶開展抗日活動。1941年1月,地下黨呂品生、陸逸到瀏河鎮和潘新聯系開辟二區工作,被漢奸告密,三人均被捕。日偽,對他們使用吊打、做老虎凳、上電刑、用火炭燙下巴等酷刑,妄圖逼迫招供。潘新等始終沒有吐露我黨的任何秘密。敵人將呂品生、陸逸槍殺於瀏河鎮北郊,想以此來比潘新屈服,但結果仍是一無所獲。在家屬的營救下,潘新被釋放回家。他即輾轉到蘇北去找黨組織,參加蘇中公學干訓班學習,後在淮陰、高郵、東台等地新四軍交通聯系站工作。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前夕,回江南在常熟吳市交通站工作。1945年11月,潘新留守江南吳滸太片武工隊副隊長兼太倉組組長。在斗爭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潘新帶領武工隊隊員風餐露宿,晝伏夜出,堅持依靠廣大群眾,機智靈活地穿插於九曲、老閘、浮橋、岳王、瀏河一帶活動。 1946年8月。潘新到常熟開會,回太途中遭老閘保安隊襲擊,他立即反擊,不幸中彈負傷,在突圍過河時犧牲。時年二十三歲。
烈士郭永華(1963-1985)南郊鄉(現城廂鎮)沼涇村人。1963年6月生,1979年7月加入共青團,1981年11月入伍,1983年11月入黨。1985年2月赴雲南老山前線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任濟南軍區三五二八一部隊八十九分隊班長,同年6月9日犧牲,追記二等功。時年22歲。在部隊里,郭永華如飢似渴地學習軍事技術和部隊的光榮傳統,僅用一年時間自學完高中課程,獲得高中畢業證書。在沖鋒槍點射比賽中,以十發十中的好成績奪魁,受到連隊嘉獎。1984年底,服役期滿,指導員找他談話,讓他退伍,他「軟磨硬泡」,終於作為戰斗骨幹留了下來。郭永華緊張的進行臨戰前訓練,翻閱大量亞熱帶山林作戰、防禦的書籍,並編寫了不少教案。戰役打響後,他在攻打211高地時,帶領戰士以靈活、機智的戰斗動作,佔領敵人哨位。敵人炮火襲擊猛烈,他果斷地用沖鋒槍射擊。一枚手雷從敵人哨位拋出,恰好落在與郭永華同組戰士李宗松跟前。在這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他不顧個人安危,反身將李宗松推開,自己被手雷炸傷,鮮血直流,腿不能動,左手失去知覺。此時,他只有一個念頭:「要堅決完成任務」。突然,一大炮彈落在他的身旁,鮮血染紅了大地.....
烈士丁家賢(1929-1951)浮橋鄉(現浮橋鎮)陸公村人。1951年3月入伍。志願軍戰士,同年10月早朝鮮犧牲。
烈士高阿林(1934-1953)橫涇鄉(現橫涇鎮)華南村人。1951年3月入伍,志願軍戰士,1953年7月在朝鮮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