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番薯怎麼煮
主料:番薯490克
輔料:蒸鍋1個
步驟:
1、准備食材:兩個番薯
Ⅱ 什麼是番薯
番薯別稱甘儲、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葯、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莖平卧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通常為寬卵形,葉柄長短不一,聚傘花序腋生,蒴果卵形或扁圓形,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
番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中國大多數地區普遍栽培。
番薯是一種高產而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關系密切。塊根除作主糧外,也是食品加工、澱粉和酒精製造工業的重要原料,根、莖、葉又是優良的飼料。
植物學史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 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彼時,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著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據記述,陳世元在山東膠州古鎮傳授種植番薯的時候,親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獲,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並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733年,番薯傳到四川,1735年傳至雲南,1752年傳至貴州。此後,番薯蹤跡遍布西南。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卧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
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全緣或3-5(-7)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顏色為品種的特徵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無毛。
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傘形,花序梗長2-10.5厘米,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7-10毫米,內萼片長8-11毫米,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
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有的品種在氣候乾旱時會開花,在氣溫高、日照短的地區常見開花,溫度較低的地區很少開花。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由於番薯屬於異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結實,所以有時只見開花不見結果。
Ⅲ 番薯的樣子
番薯的樣子:
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傘形,花序梗長2-10.5厘米,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7-10毫米,內萼片長8-11毫米,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
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有的品種在氣候乾旱時會開花,在氣溫高、日照短的地區常見開花,溫度較低的地區很少開花。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由於番薯屬於異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結實,所以有時只見開花不見結果。
Ⅳ 賣紅薯廣告語有哪些
好個紅薯,攻勝人參。
賣地瓜,賣地瓜,咱賣的地瓜人人誇;吃地瓜,吃地瓜,你吃了一個你還想再買仨,送老婆送老公還想著咱的老媽媽。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色澤光艷,美味可口,好吃好看、品質優秀。
醉里撕咬紅薯,夢回多少香甜?三千里分薯下炙,五十人吃聲振天,味美何奈焉?
蔬菜狀元紫番薯,營養保健不他屬 紫番薯,蔬菜榜首,抗癌能手 紫番薯,維生素,美味可口,營養豐富。
Ⅳ 浙江特產番薯片如何製作
【解答】呵呵,不是的啦。傳統番薯片(就是你說的那種)和薯片的製作是完全不一樣的。番薯片的製作是我們中國的傳統,而薯片是西方傳播進來的。你說的那些直接下鍋炸是薯片的製作方法(我在佳香基兼職過)。不過無論是番薯片還是薯片,都是不能直接炒的(那樣會糊的)。
【製作方法】
{第一步},將番薯切片,不要太薄也不要太細(為了製作方便和外觀口感)。
{第二步},將切片至於鍋內蒸煮(不用高壓鍋,一般燒菜的就行)。
{第三步}(關鍵),將7、8份熟(不能太熟了,也不能太生,太熟了不好撈,太生了影響色澤和口感)的薯片撈起晾乾至於太陽下曬,直至曬干為止。
{第四步},想吃薯片的時候直接將曬乾的薯片至於油鍋中煎下就好了。經過這四個步驟作出來的薯片保證是色香味俱全的,並且沒有色素和其他污染。
【補充】知道薯片為什麼金黃嗎?就是因為第二和第三步中已經番薯片內的水氣蒸發幹了,再加之油鍋的高溫,出來的薯片自然是金黃色的香;所以說這兩步很重要的啦。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您早日吃到香噴噴的番薯片啦,還有不懂的直接在線問我好了!
Ⅵ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很多人喜歡吃紅薯,那麼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呢,是誰帶來的,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朱薯價格極賤,並且極易引種,陳氏父子發現,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得知後振奮不已,在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之後,他認為朱薯的引種,「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金薯傳習錄》)。當年冬天,來自呂宋的朱薯,被命名為「番薯」。
Ⅶ 芝麻番薯片怎麼做
用料
番薯 幾個
芝麻 一把
芝麻番薯片的做法
把番薯削皮,上高壓鍋蒸熟,蒸至軟爛。
蒸熟的番薯 加入炒熟的芝麻,用鏟子搗成泥
找一個鐵罐,把底翻過來,墊上保鮮膜,把番薯泥壓成薄餅,至於烈日下曬干。
起油鍋,小火
炸制金黃即可
Ⅷ 番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紅薯是一種產量高,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種植。紅薯又稱為甘薯,地瓜,甘儲,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葯,玉枕薯,山芋,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等。紅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現出的是圓形,橢圓形或者紡錘形的塊根。紅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紅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紅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從雲南、廣東、福建分三條線路進入中國,明代秀才陳振龍被稱為「甘薯之父」。在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有一個叫陳振龍的秀才(商人)在菲律賓做生意時在當地的田間地頭里發現了一種叫「薯」的農作物,它不僅產量大,種植不受地域影響,還很美味,並且能填飽肚子,所以陳振龍希望能將此引進到我們國家,但是那時候那時候菲律賓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農業發展的比較好,菲律賓以保護物種為名,嚴禁將薯帶到其他的國家種植。所以陳振龍便冒著生命危險,將薯藤纏在綁貨物的繩子里,成功通過海關,並帶到了我國。由於紅薯相對水稻和小麥來說,受到天氣因素和地域的影響較小,所以現在紅薯這種農作物幾乎是遍布於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