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助,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策劃
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各地積極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精神衛生法》,推進精神衛生防治工作深入開展,喚起全社會關注精神健康,積極參與精神衛生工作,促進公眾重視心理健康。
人群: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屬以及所有關注身心健康或對精神健康感興趣的居民。
宣傳心理健康,社會和諧。旨在號召全社會積極參與精神衛生工作,共同承擔防治責任和義務,推動形成理解、接納、關愛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氛圍,保護和促進公眾心理健康。
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要結合實際,圍繞宣傳主題和關鍵點,針對重點人群採取群眾易於接受的方式開展宣傳活動,例如心理健康知識進學校、精神衛生知識講座、衛生日現場咨詢活動、趣味互動游戲等等。
⑵ 2010精神衛生日主題 和詳情
全球約有10億人正在經歷心理、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據估計,全球每年有87萬人自殺,是全球死亡負擔的1.4%。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健康部主管薩拉西諾表示,超過90%的自殺案例都和心理疾病相關。可以說,心理疾病已經呈現「全球化」的態勢了。
心理疾病是歐洲除心臟疾病之外的第一大疾病,高達27%的歐洲人在生活中的某一段時間都出現過心理問題。據歐盟統計,在歐盟國家中因心理疾病自殺的人每年達5.8萬,比在車禍和謀殺案中死亡的人數還要多。心理障礙是造成歐盟國家員工缺勤、提前退休和申領因工喪失勞動能力補助的三大原因之一。據保守統計,心理疾病給歐洲各國造成的損失相當於它們國內生產總值的3%-4%。其實,歐洲尤其是西歐和北歐國家的生活水平相對較高,社會衛生和福利制度也相對健全。一位社會問題專家說出了問題的根源:一個社會的精神健康狀況和物質生活條件有關系,它和一個社會整體的和諧程度,從制度上和實際生活中對個體、人性關注和關心的程度有著更大的關系。有的時候,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反而為更多心理疾病的出現提供了「溫床」。因為當物質生活的基本條件已經不再是一個人奮斗的首要目標之後,他就會有更高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時也有更多的時間去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一個社會即使物質生活水平極高,但在精神方面做得不夠,也很容易出現問題。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也無法做到獨善其身,人們的各種心理問題層出不窮。有調查顯示,中國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已經超過了心血管疾病,高居首位。中國有3000萬左右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今年春運期間,一些地方鐵路局就組織火車上的乘警接受心理培訓,擔任「心理壓力釋放員」。因為每年在客流高峰時都會出現「車癲」,這些人由於某些方面的精神壓力過大,會突然跳車、揮刀砍人、哭泣、撒錢等。著名心理咨詢師宋玉梅告訴記者,人們在生活中總是會碰到讓自己不開心的事,不良情緒就會產生,如果不良情緒增加太快,又得不到及時的釋放,一旦超出了人的承受極限,心理問題向惡性方向發展,人就會患上輕重不同的心理疾病。失控的情緒向內,嚴重的就會去自殺,而失控的情緒向外,有時會表現為破壞甚至反社會。
從宏觀層面看,一些社會學家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全球化的社會,信息爆炸,把各種社會不平衡、社會不公的消息迅速大量地帶給公眾,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此外,居住等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人們的陌生感增強,歸屬感降低。加之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以及原有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受到外來文化的撞擊,使得人們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種環境下,心理問題成為「全球病」也就不難理解了。
⑶ 山西省運城裴氏研究所治療精神病宣傳可信嗎
這家的口碑挺好的啊,為什麼還會有人來黑呢
⑷ 社區如何幫助精神障礙患者康復的說明
精神障礙患者的社區康復治療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一、葯物治療。主要是控制發病期症狀及維持治療,由醫生定期進行家訪或電話查詢,發放葯物。
二、心理治療。醫生定期對康復期患者進行解釋性、支持性心理治療,耐心傾聽患者訴說自己感受的痛苦和想法,幫助患者分析有關發病的因素,提高對精神病的認識能力,恢復自知力;鼓勵患者正確面對社會的偏見歧視;指導患者正確對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增強對社會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康復。
三、職業治療。精神疾病患者的職業康復不以盈利為目的,對病情較穩定,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患者,指導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養花、做手工和幫助家人做家務等,甚則鼓勵患者進廠做工,不能讓患者長期從事機械、單調、枯燥的勞動,而應由計劃、有目標的通過有針對性、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促進疾病康復。
四、家庭護理。包括飲食、個人生活照料,經常強化患者的記憶,鼓勵其多動手,適當用腦,適當看書等,以延緩疾病的發展,並根據患者家庭狀況,對其家屬、監護人進行家庭護理知識、日常說話技巧教育。
五、知識講座及宣傳。醫生對患者家屬或監護人疾病知識講座,內容是精神分裂症的一般知識及如何幫助患者康復,通過廣播電視、牆報廣場義診等方式宣傳精神衛生知識,營造尊重精神病患者的氛圍,減少歧視。
⑸ 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內容
出現精神分裂症這樣的疾病情況還是要盡接受診治的,而且在生活中觸發這一疾病的原因有很多,需要大家多了解一些有關這方面疾病知識。
1、遺傳:較多的證據表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與遺傳有關。而且血緣越親,潛在罹發率越高。
2、體質因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與體質、神經類型有很大關聯。臨床發現精神分裂症多發生於內向型、弱而不均衡型或弱型+藝術型,或瘦長型,這就是所謂的分裂性氣質。
3、精神刺激:刺激性生活事件在疾病發生中究竟起了些什麼作用,有的學者認為刺激性生活事件觸發具備精神病患病素質者的症狀並使其出現得更為明朗,這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
4、環境因素:通常在生命早期發生的一些環境因素似乎增加了患精神病的危險。這些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因素包括母體嚴重營養不良、妊娠期內的病毒感染和圍產期的腦損傷等。此外,青春期延遲的臨床表現進一步把重點集中在神經發育的作用和受損突觸的可塑性上。因此,精神病的發生與復雜的遺傳影響和環境危險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從而主宰大腦的成熟過程。
5、生理原因:多巴胺假說,是被廣泛接受的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假說。抗精神病葯物對多巴胺(da)神經遞質的作用得以改善精神病症狀支持這一假說。
⑹ 遠離精神病,心理健康宣教怎麼寫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我愛我,給心靈一片晴空!悅納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發展自我,做一個快樂健康的人敞開心扉,你回擁有美麗人生:打開心靈的門窗,讓陽光進來!健康的心理,為你添上飛翔的翅膀!用"新"呵護的健康!"心"會跟你一起走,說好不分手!心理健康,愛你等於愛自己!關注自我,讓我們從"心"做起!心理健康關注你我他!架起心橋,共赴成功!健康的人需要健康的心!心心相融,欣欣向榮!我接納自己包括優點、缺點、夢想、秘密與過去:超越平凡,欣喜生活!困憂之源,不在問題的本質,而在面對問題的態度!悅納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發展自我,做一快樂健康的人!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服務他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透視心靈,關注成長,觸撫生命,助人自助,挖掘潛能,完善自我
檢舉
⑺ 我得了精神病,我媽一拿葯回來,就和別人鄰居宣傳
你得了精神病,你媽一拿葯回來就和鄰居宣傳,你可以跟媽媽說一下。讓他不要說這些隱私性的問題。怕傳出去會不好的。你也應該放開了。吃點葯就會好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⑻ 漢譯英「家屬參與的精神疾病知識宣教對社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響 」,謝啦!!!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of mental illness missionary that families involved to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patients
⑼ 怎樣預防與控制精神障礙的發生
精神障礙和精神疾病是兩個名詞表達的同一范疇的概念,指在各種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不良因素影響下,以大腦功能失調導致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大類疾病。常見精神障礙有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礙、偏執性精神病、反應性精神病、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等。
(1)一級預防
大多數精神障礙的病因仍不清楚。從社會和家庭的層面開展精神障礙的病因預防。首先要從政策和法規上給予明確的導向;發展國民經濟,提高經濟水平,以利於構建雄厚的物質基礎更好地進行精神障礙的預防。同時,開展全民教育,促進醫學知識的普及,使全社會重視精神障礙及其預防;改善全民衛生狀況,提高衛生水平,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有效地開展精神障礙的一級預防。在群體危機事件的暴露人群和患病的高危人群中,進行精神健康教育,降低群體和個體心理應激。
對於各個年齡組人群,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病防。胎兒期是人類個體發育中的原始階段。包括神經系統在內的各個組織和器官正在發育和形成。影響母體健康的有害因素都會影響胎兒的發育,甚至造成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最常見者為各種感染,其次為許多中毒因素,如母體在妊娠期內接觸的某些物質,如鉛、汞、甲醇、錳、砷、一氧化碳和四氯化碳等,都可以影響到胎兒,因此要非常重視宣傳和實施對孕婦的衛生保健工作。值得強調的是,近年發現有許多葯物有致畸胎作用或影響胎兒的發育,應引起醫務界的普遍注意。至於濫用安眠葯、麻醉劑和成癮葯物對胎兒的有害影響已引起廣泛注意。在婦幼保健工作中,特別要注意產前檢查和助產工作,把產傷和分娩時出現胎兒缺氧或窒息的許多因素加以排除,以便從各個環節杜絕影響胎兒發育的不良因素。
在嬰幼兒期至學齡前期,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發展特別迅速,但也較脆弱,因此在嬰幼兒期要格外注意防病保健。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如腦炎、腦膜炎等以及腦外傷,均可產生大腦損傷,繼發精神發育遲滯、性格異常、癲癇或語言功能障礙等。此外,還要重視嬰幼兒的營養、睡眠,注意訓練嬰幼兒的言語、排泄功能。由於這一時期嬰幼兒的興奮過程較抑制過程占優勢,皮質下活動多於皮質的活動,活動富於情緒色彩,而剋制能力則不健全,因此表現易激動、易疲勞、易受外界刺激,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緒不穩和好哭鬧吵叫的一些特徵。為此,父母和幼兒教師要充分注意對嬰幼兒的正確養育。
學齡前期至學齡期的兒童,大腦的興奮性和內抑制都有所增強,行為的自覺性也漸漸增多,能逐步控制並協調個人的行為,漸漸符合外界環境中的行為規范。研究結果提示兒童行為問題與家庭背景、環境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涉及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氣氛、父母對兒童的期待、教育所花精力、家庭類型、兒童學習成績、性別、夥伴關系以及兒童出生時的季節等因素。
學齡期也是兒童身心發育的重要時刻。為此,要全面關心學齡兒童的德、智、體教育和衛生保健工作。首先要培養兒童的個人衛生和尊重公共衛生的習慣;學校中的建築設備也要盡量符合兒童身心健康要求。針對不同年齡的學齡兒童,要認真進行思想品行教育。在學生中如發生不良傾向時,應及時採取措施,因勢利導,做好防微杜漸工作。同時,家庭環境因素作用較大,重點在於提高父母親的科學文化素質。
當兒童發育成長進入青春期階段時,在較為復雜的生活條件下,大腦的機能有著明顯的發展,第二性徵方面出現了顯著的改變,隨之心理上也出現許多變化。為此,要非常重視青少年時期性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精神健康,情緒飽滿,沿著正常的生活途徑向前發展。進入青年期,在生理上由於上述內分泌和新陳代謝等各方面的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心理上也產生了個體與環境間的前所未有的更多的接觸與聯系。因此,兩者往往容易分別發生暫時的平衡失調,出現一些神經精神功能障礙或其他精神障礙。為此,也要預先採用適當的措施,引導並幫助其較好地適應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到青年期,一個人能夠開始實視自我評價,也能評價他人的道德品質與行為作風,而且開始獨立處理並支配自己的活動與行為。要在青年人中開展心理咨詢,普及精神衛生知識,以預防和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心理咨詢的內容主要包括努力適應新的環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研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勞逸結合,正確對待戀愛問題等方面。
女性更年期的機體變化比較顯著,內分泌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有著明顯的失調,會影響大腦皮質的高級神經活動,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更年期症狀群。少數人在某些精神創傷的促發下發生了更年期憂郁狀態或偏執狀態。在青年期患有情感性精神病者,處於更年期時也易發病,臨床多以焦慮抑鬱狀態為主要表現。因此,要注意防治精神創傷和軀體疾病。對已存在更年期症狀群者,要及時採取內分泌等治療。
當進入老年期,人體會出現許多組織結構與功能的改變,精神功能自然趨於緩慢和欠缺靈活機敏;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等軀體疾病也增多;易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精神異常者,在當今老齡化趨勢的社會中有相對增多之勢。因此,重視老年期的精神衛生,首先要防止老年期心因性疾病的發生;積極早期預防軀體疾病,注意改善腦功能狀態,防治因缺血性腦疾病導致的精神失常。其次要開展老年期心理衛生的宣傳與咨詢,普及醫療衛生常識,增強老年人的適應能力。
(2)二級預防
對於各類精神障礙,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都是為了達到最佳療效的目的。如對於精神分裂症,主要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預防復發。這就要求在社區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機構。通過基層醫療保健組織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識。由於情感性障礙的病因亦未完全闡明,對其的預防只能從對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爭取良好的療效,預防後遺症,減少疾病帶來的危害等幾方面進行。進行心理干預和家庭心理教育,減少來自家庭環境中的應激因素,避免過多指責或情感介入,提高患者的應對能力,對於預防疾病、減少復發是十分有意義的。同時,通過社區精神障礙防治機構開展各項防治工作。對於焦慮障礙,起病多與機體素質、人格特徵或精神應激有關。根據焦慮障礙的多病因、多機制、多臨床表現的特點,應該進行精神衛生知識的普及,尤其要在綜合醫院進行心理咨詢、心理支持、心理治療等,使不接受精神病院治療而在綜合醫院反復就診的患者接受正確的診斷和及時的治療,減輕神經症對患者生活和工作的影響。
(3)三級預防
多數精神障礙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殘疾,加重家庭和社會負擔。加強重點精神障礙的治療與康復,突出重點人群的心理行為問題干預,努力開展精神障礙患者的救治救助,預防和減少精神殘疾的發生。精神殘疾的康復工作需結合不同精神殘疾等級對環境支持的需求開展。醫院治療是患者病情在急性期時採取的措施,屬於機構康復。延伸服務是病情在緩解期時採取,由康復機構派專業人員到實地,為康復對象提供專業性康復服務。社區康復是病情在恢復期時進行。對於重度精神殘疾者提供長期和廣泛的支持、監護,對於輕度和中度精神殘疾者則可根據具體情況,實行有條件的監護。對於三級和四級精神殘疾者適當地進行職業訓練;對於四級精神殘疾者可在教育和培訓的基礎上,安排一般性的工作,實現集中性的庇護就業;對於三級精神殘疾者可結合其行為和智力特點安排簡單的操作性工作;對於二級精神殘疾者可結合其行為和智力特點,在照顧者的陪同下從事簡單的操作性工作;對於一級精神殘疾者,因其需要長期的監護,不宜也不可能就業,但可以接受康復訓練。康復內容包括實現精神殘疾者康復的方法或手段,包括醫療服務、用品用具、康復訓練與服務等。
醫院或專門醫療機構通過葯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其他治療形式幫助殘疾人恢復或補償功能,提高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要開展康復訓練與服務,由殘疾人聯合會、衛生或其他部門為精神殘疾人及其親友提供精神病防治康復等多方面的培訓、訓練指導、康復護理、心理疏導、殘疾預防知識普及、健康教育、科學與安全意識宣傳及相關的咨詢轉介等多種康復訓練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