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朱德出太行精神
《出太行》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朱德元帥於1940年5月寫下的詩作。該詩表達了詩人對抗日根據地的由衷贊美和熱情謳歌,同時體現了詩人對於抗戰必將取得勝利的樂觀革命情懷。
出太行
一九四零年五月,經洛陽去重慶談判,中途返延安。是時抗戰緊急,內戰又起,國人皆憂。
群峰壁立太行頭,
天險黃河一望收①。
兩岸烽煙紅似火②,
此行當可慰同仇。
作品注釋
①天險:天然的險要之處。《魏書·崔浩傳》:「函谷關號曰天險,一人荷戈,萬夫不得進」。一望收:放眼遠眺,所有景物皆盡收眼底。
②烽煙:原指邊警。古代邊境有外敵入侵,即夜舉薪火,盡燔狼煙以報警。後來引申為戰火、戰爭。這里指黃河兩岸抗日軍民所開展的抗日游擊戰爭。
寫作背景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在抗日戰爭最艱苦和最嚴峻的關頭,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大舉向陝甘寧邊區、山西西部和太行山區發動進攻。1940年3月,頑固派將領朱懷冰率三個軍,在日本飛機的掩護下向太行山區抗日根據地進犯。朱德遵照毛澤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示,親率太行山區軍民奮起自衛還擊,一舉殲滅朱懷冰的三個師,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猖狂進攻。
在擊退朱懷冰部的進犯之後,為制止內戰,團結抗日,朱德遵照毛澤東和黨中央堅持團結,堅持抗戰,堅持進步的指示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肩負重任,不畏艱險,於1940年5月從太行山根據地出發,渡過黃河,穿過日軍封鎖線,准備經洛陽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在洛陽,朱德與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進行了會晤,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強調了國共兩黨和全國軍隊團結對爭取抗戰最後勝利的重要性,同時也義正辭嚴地駁斥了頑固分子對八路軍的污衊不實之詞,揭露了頑固派不顧民族大義,在抗戰的緊要關頭蓄意製造反共磨擦的可恥行徑。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使衛立煌在國共兩黨的磨擦中保持了中立,從而維護了統一戰線的關系。之後,朱德繼續赴重慶,但行至西安時,獲悉日寇2萬餘人正大舉圍攻中共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並進逼陝甘寧邊區,於是根據黨中央指示中途返回延安。這首詩正是朱德在此行途中於河南省濟源縣境的太行山峰所作。
作品鑒賞
在「是時抗戰緊急,內戰又起,國人皆憂」的國內形勢和背景下,作者卻以雄健的筆觸描繪出抗日軍民奮勇殺敵的壯麗畫卷,謳歌他們奮起抗戰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抒發了他無所畏懼,敢於面對逆境,沖擊逆境的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情懷,表達了他對抗戰前途所充滿的必勝信心和決心。這首詩就像一隻戰斗的號角一樣,給根據地軍民平添了無窮的力量,增強了抗戰勝利的信心,鼓舞人們堅持抗戰,直到取得最後勝利。
「群峰壁立太行頭」作者以描寫太行山的雄奇景觀起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為全詩奠定了基調。在這里作者僅用「群峰壁立」四個字,便簡潔而形象地勾畫出了太行山群峰聳立、峰峰相聯、重巒疊蟑、巍峨峻秀的雄姿,給人以凝重、庄嚴和大氣磅礴之感。看到太行山,就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自1937年底開始創建,到1940年5月,已經歷了近三個春秋。在此期間,根據地廣大抗日軍民在極其艱難的環境條件下,與日寇進行了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的猖狂掃盪進攻,粉碎了敵人的封鎖和包圍,使根據地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不斷得到鞏固和擴大,成為抗日的主要戰場之一。太行山根據地就像太行山一樣,巍然屹立在華北大地上。朱德在這里描寫太行山的高大雄偉,實際上正是象徵了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堅強壯大,是作者對根據地的由衷贊美和熱情謳歌。
「天險黃河一望收」,是寫作者站在太行山之巔,舉目遠眺,滔滔黃河宛如一條巨龍,盡收眼底。一方面,此句是描寫太行山的繼續,若太行山不高不大,則黃河不能「一望收」,從而就進一步反襯出了太行山的高大雄偉。當然,這也體現了作者胸懷的寬廣和博大,若非如此,則很難吟出這樣的詩句。因此這里除了地理的因素以外,還包含了作者氣質的因素。另一方面,此句通過「天險」二字,也勾畫出了黃河的磅礴雄姿,並把人們的視線從太行山引向了黃河兩岸,從而為後面描寫黃河兩岸抗日軍民英勇殺敵的場面架起了橋梁。這就使詩在結構上順序漸進,顯得嚴謹流暢,並逐漸突出了主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她發源於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脈,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區),在山東入海,全長5464公里,其間穿過無數高山峽谷,以勢不可擋之勢,日夜咆哮奔騰著。黃河的這種桀驁不馴、洶涌博大的氣勢,正是中華民族性格的象徵。作者在這里把黃河喻為「天險」,不僅是對黃河險要雄奇的概括描寫,而且賦予了她全新的、深層的含義。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以後,日本侵略者開始對中國實施大規模的侵略行動。國民黨中央軍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前線節節敗退,致使日軍長驅南下,大片國土淪入敵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挺身而出,開赴華北抗日前線,與日寇展開了浴血奮戰,在黃河兩岸建立了陝甘寧、晉西北、晉東南、太行山、晉冀魯豫等根據地,並使這些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日寇西進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堅強屏蟑。如果說黃河是地理意義的天險,那麼,根據地的廣大抗日軍民,對於日本侵略者來說,也是一個大的「天險」。
朱德是詩人,但他更是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因此,欣賞他的詩作,必須把這數重關系聯系起來,熔為一爐,才能真正領略他詩中那種並非一般詩人所具有的氣度、風采和神韻,才能真正體味到所包含的博大胸懷,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情感。
「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從總體上來講,這兩句都是狀景的,前句寫近景,後句寫遠景;近景是靜態的,遠景是動態的,遠近相映,動靜結合,相得益彰,生動地展現了一幅雄偉博大、氣勢磅礴的畫卷,為全詩創造了廣闊而深遠的意境,給人以豐富的遐想餘地。由此,作者也抒發了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表達了對抗日根據地所充滿的豪壯情懷。
「兩岸烽煙紅似火」,作者以無比豪邁的筆調,描繪了根據地軍民為抗擊日寇,保衛祖國大好河山而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游擊戰爭。「兩岸」這里指黃河兩岸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抗戰,一致對外,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在黃河兩岸建立了諸如陝甘寧、太行山、晉綏、冀魯豫等大片抗日根據地,積極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動員一切抗日愛國力量,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與日寇展開了廣泛的游擊戰爭,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使黃河兩岸呈現出一派轟轟烈烈的抗戰大好形勢。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堅持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投降政策,積極反共,消極抗戰,不斷製造事端,搞軍事磨擦,尋找借口進攻抗日根據地。朱德在這里描寫黃河兩岸抗日根據地的大好形勢,實際上是把抗日軍民的英勇抗戰同國民黨頑固派的消極抗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歌頌抗日根據地的同時,也蘊含了對國民黨頑固派違背民族意願,賣國投降可恥行徑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從而也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全體抗日軍民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的真誠願望。
「此行當可慰同仇」作為結束語,此句照應了詩題,充分表達了朱德對此行與國民黨談判所滿懷的信心。朱德是在日寇加緊侵略進攻,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向抗日根據地反動進攻,全國人民都為國家前途命運而擔憂的情況下,肩負重任,不畏艱險,前去與國民黨談判的。在洛陽,他與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等人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使衛立煌在國共兩黨的磨擦中保持中立。此行雖未最終到達重慶,但朱德深感此行對於進一步促進國共兩黨繼續合作,團結抗戰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此句寫來筆調輕快、歡暢,完全體現了朱德當時的心情。
這首詩由於主題鮮明突出,意境開闊遼遠,比喻生動真切,用典十分恰切,加之語言凝煉生動而富有色彩,音節頓挫響亮,對仗工整等,因而有力地表達了朱德對於取得抗戰勝利所充滿的信心。[3]
作者簡介
朱德(1886年-1976年),字玉階,四川儀隴縣人,
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德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㈡ 誰知道朱德的小故事
「七·七」事變之後,全國規模的抗戰爆發。7月14日,朱德寫下了抗戰誓詞:「我輩皆黃帝子孫,華族胄裔,生當其時,身負干戈,不能驅逐日寇出中國,何以為人?我們誓率全體紅軍,聯合友軍,即日開赴前線,與日寇決一死戰,復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全國家,是我天職。」同年八月蔣介石任命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師。下旬,朱德檢閱開赴抗日前線的部隊,誓師出征。九月,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朱德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為閻錫山)。
1937年9月21日,朱德來到太原前往抗日前哨雁北部署抗戰事宜。9月25日,八路軍一一五師首戰告捷,在雁北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千餘人。朱德親自趕赴前線,總結平型關戰斗的經驗,以便向自己的部隊及友軍宣傳,激勵同胞的抗戰熱情。隨後,朱德提出了在晉冀之間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意見,堅持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壯大抗日力量的思想。 抗日戰爭期間,朱德已經五十多歲了,是我軍戰將中年齡最高者之一,但他仍然老當益壯,親赴前線指揮作戰。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線,親自指揮了許多戰役和戰斗。比如,1938年4月,日軍出動了萬名精銳部隊分九路向晉東南根據地發起合圍攻勢。朱德與彭德懷、劉伯承等將一起指揮了這次反九路圍攻,採用以少量兵力牽制多路,集中主力擊敵一部的戰術。四月中旬,終於在武鄉長樂村捕捉到殘敵的機會,一舉殲敵二千餘人,吃掉一路,其餘各路相繼後退,朱德果斷決策,乘勝進擊,擊潰敵人並連克遼縣、和順、武鄉、榆社等城,此戰共殲敵四千餘人,粉碎了敵人的圍攻,鞏固和擴大了晉東南抗日根據地,使我八路軍在太行山南麓站穩了腳跟。建立太行革命根據地後,朱德豪邁地賦七律一首:「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
1940年,朱德從前線返回延安,此時,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已初具規模,八路軍從三萬人發展到四十萬人;游擊戰從山區延伸到了平原。在八路軍活動的范圍內,已經形成了很有影響的抗日規模。 朱德返回延安後,正值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實施封鎖,我軍民面臨經濟困境。黨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創造了「南泥灣政策」,主張屯田墾荒,發展生產、養兵抗戰,有力地支持了毛澤東提出的大生產運動。以此為基礎,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6.運籌帷幄 解放全國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朱德已近六十。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是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不應再上前線沖殺了,而應考慮全軍全國的大局,主要搞決策和運籌。因此,他留在後方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協助毛澤東統籌指揮全國的軍事斗爭。 日本人剛剛舉手投降,舉國歡慶勝利之時,毛澤東、朱德等領袖預計到內戰將不可避免,因此,他們教育部隊,保持高度戒備,不能有絲毫幻想。朱德參與制定了我軍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整編軍隊,組建起了適合於大規模運動戰的野戰軍。這些正確的決策為迎接蔣介石發動的內戰打下了基礎。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終於爆發。我軍因准備充分,在戰略防禦中殲敵七十一萬,頂住了敵人向解放區的進攻。1947年元旦,朱德向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發表廣播講話,指出,1947年是斗爭形勢轉變的一年。10月10日,朱德與彭德懷以正副總司令的名義發表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響亮地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1947年11月,我軍取得了石家莊戰役的勝利,朱德親自總結攻城經驗並全軍推廣。為了促進中原殲敵作戰,朱德到處於前線位置的河南催陽參加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朱德參與決策和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又部署了渡江戰役,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朱德協助毛澤東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終於揮師渡江,解放了全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朱德已經六十四歲了,戎馬一生,功績卓著的朱老總,老驥伏櫪,不顧年高,積極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工作。建國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後參與領導空軍、海軍和陸軍各技術兵種的組建,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了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他對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非常關心,到88歲高齡時還親自視察海軍,並乘艦出海檢閱。
1976年 7月 6日在北京病逝。他在軍事理論和實踐上都卓有建樹,對豐富毛澤東軍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
㈢ 井岡山會師油畫的資料介紹有嗎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的一部分和湘南農軍,歷盡艱險,轉戰千里,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
這個題材作為油畫表達,根據當時形式需要有好多版本,先有毛澤東和朱德握手會師,後來又有毛澤東和林彪會師,在後來又有毛澤東和朱德。
歷史是人寫的,人畫的,怎麼寫怎麼是,怎麼畫怎麼是。
我發一個朱德的吧?其他的都在我的個人空間里。
㈣ 急需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的說課稿
教學目的
一、學習回憶錄的特點。
二、學習按時間順序有重點地選取典型材料來表現人物優秀品質的寫法和運用樸素、簡潔、平實的語言來進行描述的方法。
三、學習朱德同志的母親勤勞儉朴、寬厚仁慈、堅韌頑強的美德,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敬愛之情。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備的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與他的母親對他的教育、影響和熏陶是分不開的。這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二、學習運用質朴平實的語言,選擇精當的材料來歌頌母親的「勤勞一生」,表達作者深切真摯的感情的寫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後四段的內容和作用。這些應作為重點講清楚。
三、文中記敘的多是平凡瑣事,涉及歷史上的一些社會現象,學生不熟悉。按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時間」概念一定要弄明確,不能模糊。這些難點一定要幫學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設疑、點撥、講析、討論、總結。可適當運用電教手段。如文章按時間順序記敘母親的經歷,表現母親的優秀品質,可列一個表,繪制在軟片上,運用投影機,採用邊講析邊打出相關的內容項目的方法,將思路逐步向學生理解,使學生對全文的主要內容能較好地掌握。
五、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指導預習,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段落層次,研習課文的1—7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們曾學過劉堅同志的《草地晚餐》。記敘的人物是誰?(學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頌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學生答:艱苦樸素、堅韌不拔、以身作則、平易近人、關懷戰士、與戰士同甘共苦、忠誠於革命事業,等等)朱德同志的這些崇高的品質和革命精神的養成,固然與他接受馬列主義,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革命實踐分不開,但也同他母親鍾太夫人的教育、影響和熏陶分不開。鍾厚仁慈、堅韌頑強、愛憎分明、始終如一地支持兒子投身於革命事業。她勤勞一生,在世上活了86個春秋,於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為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思念與敬愛之情,於1944年母親逝世後寫下了這篇樸素感人的敘事散文。
板書課題、作者及寫作年月。
二、指導預習
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做到:
1.在閱讀時,藉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弄清字詞的音、形、義,為理解課文內容掃清障礙。有側重地指導學生做好下列字、詞練習。
(1)給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農(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強(qiǎng) (5)遷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門(yá) (9)私塾(sīshú) (10)調料(tiáo) (11)血濺(jiàn) (12)瞞著(mánzhe)
(2)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輟勞作(chuò):不停地勞動(耕作)。
②任勞任怨(rènyuàn):一切勞苦和怨言都能經受。任,擔當、承受。
③寬厚仁慈(réncí):待人寬大厚道,仁愛慈善。
④為富不仁(wéifù):有錢而心狠,殘酷剝削窮人,壓迫窮人。
⑤節衣縮食(suōshí):盡量節省。節,減省;縮,縮減。
⑥支撐門戶(zhīchēng):勉強維持家庭。
⑦東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處向人家借錢。
⑧聊敘(liáoxù):敘談敘談。聊,姑且、略;敘,談。(姑且談談)
2.了解全文主要寫了些什麼,概括出母親一生美德的幾個方面;體會作者對母親深切懷念的豐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記敘順序和段落層次的劃分。
三、研習課文
1.什麼叫回憶錄?
學生分別查閱寫作工具書,討論。
明確:回憶錄主要屬記敘文體裁,它把作者對被回憶者的幾件能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一個主題的材料組織起來,又加以適當的抒情和評論。
2.文章飽含了作者對母親的哪些豐富感情?
學生議論:有「愛」、「敬」、「哀」、「思念」、「懷念」、「歌頌」、「贊揚」、「感謝」等等。
教師肯定同學們的這些看法,進一步提出:哪一種感情是全文的基調?
學生議論,教師總結:「愛」是基本感情,是貫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懷著對母親深深的愛,而哀思母親,敬重母親,歌頌母親,感謝母親,唱出一支對母親的深情贊歌。
3.文章可分幾個部分?全文共有17段,從哪一段開始回憶往事,到哪一段結束?用准確簡潔的語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學生議論,教師總結:全文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發悲痛感情,引出對母親勤勞一生的回憶。從第2段開始回憶往事,至第15結束。這是文章第二部分。詳略得當地記敘了母親勤勞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歌頌母親的美德,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寫作者對母親的沉痛悼念和表達自己的決心。
(有些同學對這樣的劃分可能有異議,主要在14、15段上。暫時擱下,待深入分析到具體段落層次時再研究討論解決。)
4.研習課文第一部分。
請學生朗讀或齊讀這一部分。提問、思考、討論:這一段寫了幾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樣寫在全文起了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歸納:寫了兩句。第一句交代了寫作緣由。第二句「我愛我母親」,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由母親的逝世而憶及許多往事,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親「勤勞一生」,母親「勤勞一生」便成了全文敘事的線索,同時也才「值得我永遠回憶」,從而點明了題旨。這一部分是全文的總起,以「勤勞」二字總領全文。作者熱愛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憶和歌頌的母親勤勞一生而起。(聯系前面回憶錄的定義)
板書:痛悼母親逝世,引出對母親勤勞一生的回憶。
5.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要求學生閱讀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憶了母親哪幾方面的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歸納:回憶了母親兩方面的事:一是母親勤勞儉朴的習慣和寬厚仁慈的態度(2—7段);一是母親堅強不屈的性格,對壓迫者的反抗以及對作者參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記敘的基礎上進行議論,概述母親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
(2)第一方面的事,可劃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層次。這里記敘了母親的哪些事?歌頌了母親怎樣的美德?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歸納:第2、3段先記敘了「家境貧窮」的情況,母親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佔去了」。第4、5段寫「母親是個好勞動」,樣樣能幹,「整日勞碌」。第6段寫母親「聰明能幹」,勤儉持家。第7段寫母親「任勞任怨」,與家裡人和睦相處以及同情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指導學生充分運用課文語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關鍵字、詞、句來回答問題。)
作者通過這樣平凡普通的事歌頌母親勤勞儉朴、寬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記敘這方面的事情不僅歌頌了母親的美德,而且還採用了議論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這些美德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或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請將這樣的語句找出來,仔細體味,並說明其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歸納: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節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議論;第3段中「這在母親心裡……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這種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和抒情,對記敘的內容有進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寫事情的內在含義,抒發作者感情,歌頌母親的崇高品質。
板書第一層意思(2—7段):寫母親勤勞儉朴、寬厚仁慈的高貴品質。
(4)第二方面的事,可劃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層次。主要是寫母親具有樸素的階級意識、反抗精神和對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過哪些事來說明的?
教師提示:主要寫了四件事。請同學課後預習第8到第15段,考慮這個問題。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理解·分析」一和「揣摩·運用」四、五。
2.熟讀課文的後四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復習;研習課文第8—17段,歸納中心和寫作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繼續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時間先後依次寫了哪四件事?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要點: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著退佃,又加天災,家庭受到「最悲慘的一次遭遇」,在災難面前,母親沒有退卻,不但「沒有灰心」,反而還增強了「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後四川飢民吃「大戶」,農民的自發抗爭,遭到了黑暗社會「官兵」的血腥鎮壓,「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難」。(這兩件事放在第8段中寫,沒有分開,時間先後順序有顛倒,同學們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撐門戶」,節衣縮食,送子讀書。第四件事是1908年對兒子宣傳科學和民主思想,獻身於革命事業,不但不反對,還給他許多「慰勉」。(這兩件事是分別在第9、10段中寫的)
通過上述四件事的記敘,充分說明了母親堅強不屈的性格,樸素的階級意識,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壓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對兒子所從事的革命事業的支持。
2.寫了上述四件事後,作者又進一步回憶了自己離開母親、投身革命、加入共產黨後母親的一些事。請同學們閱讀第11、12段。思考:還寫了些什麼事?表現了母親的什麼精神品質?寄寓了作者什麼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第11段寫作者1919年將母親接出來,可因為她「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繼續勞動」。歌頌了母親熱愛勞動的崇高品質。第12段寫母親積極支持兒子所從事的革命事業。當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難時,為了支持兒子革命,她「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當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時,她「在家裡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兒子革命,鼓舞兒子的革命鬥志,「期望著中華民族解放的成功」。這充分體現了母親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為重的崇高品質。對此,作者是深懷敬意,永不忘記的。兩個「永遠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當聽到母親想見作者一面,未能如願時,作者再也忍不住內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寫道:「但我獻身於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一個「竟」字,含義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黨、革命、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的崇高品質,又寄託了對母親的無限哀思與懷念之情。
3.請學生朗讀第13段。思考這一段追敘強調什麼?說明什麼?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強調「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真可謂「勤勞一生」。母親身上的這種勤苦耐勞的美德,正是中華民族廣大勞動婦女的美德的集中體現。因此,作者對母親的歌頌,也就是對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的歌頌。這樣寫的作用,既照應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請細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樸素、簡潔、平實的語言。
板書第二層次意思(8—13段):寫母親堅強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壓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這一層次記敘事例的時間跨度很大(從1895—1944年近半個世紀),可內容並不鬆散。以時間為順序,緊緊圍繞著母親勤勞的品德及對作者的影響這一主線和中心,有重點地選取典型材料,有條理地組織材料,做到詳略得當、中心明確。同學們可以根據上面的研析,細心體會這種記敘方法和寫作技巧。
5.學生個別朗讀或大家齊讀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層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在段落結構的形式上具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從兩個方面來寫:一是感謝母親「教給我與困難斗爭的經驗」,「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二是「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並「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母親留給兒子的這些,確實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價值,寫了自己的深切感受,從而對母親發出由衷的感謝之情。對此要引導學生仔細體味感謝母親的深刻理由。結構形式上的特點是運用了排比段。
板書第三層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6.有的同學對14、15段這種劃分歸類認為不妥,多數同學同意。讓同學們討論,分別說說各自的理由。(提示:可從內容和寫作方法上考慮)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補充:從內容上看這兩段感謝母親的內容,正是對第2到第13段所敘述內容的概括。從文章結構上看,這兩段對文章第二部分有總括收束作用,而與第一部分照應並不緊湊。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則與第1段(第一部分)前後照應,聯系緊密,氣脈相承。若把這兩段歸在第三部分,就會使結構上顯得鬆散,氣脈不暢。從寫法上看,這兩段的議論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與前面記敘的事例內容割裂,記和議的相輔相成作用就會削弱,影響文章內容的准確表達。
板書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記敘母親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歌頌母親的崇高美德,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三、研習課文的第三部分。
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含義?(2)如何理解「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創造著中國的歷史」這句話的含義?(3)作者是怎樣把對母親的愛與對人民的愛、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有機地結合起來寫的?這給我們哪些深刻的啟示?
㈤ 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劉少奇同志、朱德同志、鄧小平同志、陳雲同志在一起的宣傳畫的價值
具體的價值還要看你的畫是不是名家創作,畫工是否精細,保存狀況如何以及畫的年代,其中任何一點都會另畫的價值發生大的波動,非一兩言能盡也,而且,不見到原物粗略的判定肯定不是准確的,另外,買家也影響著畫的價值,如果想出手的話,建議你先找行家鑒定一下,但是不要立即賣,行家也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存私心,所以要多問些人才比較保險。
如果你所言屬實,這副畫價值應該不低於5000,但是這只是本人的推斷,畢竟沒有見到事物,妄下結論是不對的。
㈥ 怎樣才能找到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的全身畫像
歷史照片翻拍沖印,網上有,書上也有,全身的應該不難找吧
㈦ 八榮八恥宣傳畫圖片
主人,你好幽默!分不給我?我會 Only you 想聽嗎...
㈧ 朱德的資料
朱德: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55),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59~1976)。形容他的只有一句話:「戎馬一生,功績卓著;忠職勤政,鞠躬盡瘁;胸懷天下,氣度恢宏;謙虛謹慎,純朴忠厚。」朱德革命一生,功勛卓著,位高至極,但他謙虛謹慎,勤勤懇懇,朴實無華,忠厚仁慈,給世人留下了質朴而崇高的元帥形象。 朱德,原名代珍,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階,小名三娃子。屬狗,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李家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朱德先後任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起,還連續被選為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76年7月6日在北京以90歲高齡病逝。臨終前,他囑咐他的伴侶康克清,把二萬多元的積蓄全部交給了黨,不為子孫(有一子一女)留下分文。他在軍事理論和實踐上都卓有建樹,對豐富毛澤東軍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