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溧水宣傳次

溧水宣傳次

發布時間:2021-05-24 06:45:11

㈠ 溧水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橋公園位於寧高公路西側,距縣城3公里,
距祿口國際機場18公里,面積1.1平方公里,胭脂河是明朝朱元璋為溝通江浙漕運而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南通石臼湖,北連秦淮河,全7.5公里。沿岸奇峰倒掛,怪石高懸,素有「江南小三峽」之美譽。石橋橫跨兩岸,橋寬9米,
長34米,厚9米,橋面高36米,猶如「長虹卧波」。該景點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為全國所罕見.
出溧水縣城西行4公里,便見一線流水劈山而過。兩岸絕壁高三四十米,石縫間生長著野草和柘刺,春天吐露著幽清的秀色,秋天搖晃著高潔的野菊。那永遠沉在石澗的流水,陽光下映照著藍藍的天空和飄忽的白雲,風雨中默默流淌著滴水的迴音如歷史的絮語。而這一切,又都彷彿在向世界和遊人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那連接兩岸的巨石,如一個橫卧水上的巨人,永遠負載著的是人們從歷史到現實的思考。
這便是胭脂河,600多年前近萬名民工以生命為代價在胭脂崗開鑿出的一條「石縫中的運河」!這就是天生橋,一座出自於人工,而卻名「天生」的舉世無雙的石橋!它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所凝成。歷史如同昨天,開鑿胭脂河的斧鑿之聲似乎還在耳邊回響600多年前,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了明王朝的政治中心,為了維持朝廷的龐大開支。

㈡ 溧水區杭韜個人簡歷

杭韜,男,漢族,1965年12月生,江蘇溧水人,1994年7月入黨,1985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

歷任溧水縣財政局幹部,溧水縣烏山鄉鄉長、孔鎮鄉鄉長、和鳳鎮鎮長、和鳳鎮黨委書記,溧水縣計經局局長、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溧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溧水區委常委,溧水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工委書記。

現任溧水區副局級幹部,協助分管財政稅收、人力資源等工作。

(2)溧水宣傳次擴展閱讀

溧水區其他領導:

1、區長:張蘊。男,1975年10月生,漢族,江蘇射陽人,大學學歷, 碩士學位,199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8月參加工作。原任江蘇省南京市委副秘書長、市接待辦主任;現任溧水區政府區長。

2、副區長:邰倫浩、成曉光、徐正凱、張為真、張德才、王超勇、唐海清、吳征光、

3、其他副區級幹部:簡恩林、黃學忠、劉人祥、石明生。

㈢ 溧水與眾不同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麗水民俗文化概覽
麗水畲族

三月三歌會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麗水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東西岩都要舉行大型的三月三歌會。這個傳統發展到 現在,東西岩周邊各縣的畲族村也輪流舉行三月三歌會。在奇峰峭壁的簇簇山蘭花、百合花的映襯下, 身著五彩服飾的畲族姑娘聚會在一起,山歌悠揚盪起,婚俗原汁原味,真是讓人心醉神迷。
遇上光線好的時候,漫山翠綠中點綴著鮮花,遊人像是浸沉在五彩的海洋中,而別具一格的喜慶活 動更能激起攝影人的創作熱情。
祭祀

黃帝典禮
    仙都鼎湖峰是黃帝煉丹觴百神飛升之地,黃帝祠宇是我國南方祭祀黃帝的重要場所,與陝西黃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緬懷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節和重陽節分別舉行民祭和公祭黃帝典禮。祭祀活動採用「禘禮」(古代最高的禮祭)的規格,以傳統與現代、禮與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期間將開展各種競技活動、民間文藝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動。
遂昌城隍廟燈會
    在遂昌縣城的東隅,有一座廟宇宏敞的城隍廟,明末以來,廟內一直供奉著民族英雄史可法。舊時香火極盛,甲於—郡,特別是祭城隍活動勝過全省各縣,聞名遐邇。據傳,史部千餘人兵敗退守遂昌,與追兵血戰,誓死不降,全都戰死,屍體被投在溪流深潭之中(後人稱之「千人潭」),這千餘人,報國

未成,冤魂不散,自奉史可法為城隍,讓冤魂重歸舊部。故遂昌城隍廟又稱「史公祠」。城隍廟立例每年元宵節設燈市娛神。燈會由城鄉東、西、北、南、小南五隅輪流舉辦,正月十二日開始,至十七日結束。屆時,各鋪居民將上年所預認的「祭」、「燈」送廟懸掛、陳列。城隍廟香煙繚繞,祭祀隆重,史可法神座前擺供品五十大盆,大者為全豬、全羊,小者有山珍海味及用五穀製成的工藝品。燈彩名目繁多,有宮燈、珠燈、紗燈、明角、龍頭六柱、玻璃燈等等,燈彩多達上千盞,掛得殿堂內外密無空隙。入夜燈燭輝煌,綿綉交輝,觀者絡繹不絕。城鄉鬧元宵的燈隊,必至廟內敬神、舞奏。是時,燈張樂作,火樹銀花,光耀如晝。俗雲:「看了遂昌城隍廟的燈,別處不要跟;望到遂昌城隍廟的祭,別地不必擠」。杭州「天虛我生」先生觀看了燈市,曾即席吟詩以志盛事,詩雲:「百隊洋燈侍宴回,銀花火樹一齊開,瑤階召取金龍舞,萬朵紅雲上殿來」。遂昌城隍廟元宵節的祭祀城隍、設燈娛神活動,十分考究,別具—格,據說這一形式是從會稽嚴助廟里來的,並融會了本地的風俗習慣,出於對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尊敬,形成了延續數百年的盛大燈會。五十年代後,設祭祀神等內容已革去,迎燈、舞龍已成為群眾性的娛樂活動。
宅基焰火節
焰火節,在縉雲縣北部的宅基村已經流傳了300多年。相傳該

村經常焰火節,在縉雲縣北部的宅基村已經流傳了300多年。相傳該村經常發生戰火和火災,百姓叫苦連天,有高人指點,每到戊子年首戊子日施放社火娛神,祈求神仙保佑,可以避凶納吉,發族興村,首次焰火節在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二月十一戊子日舉行發生戰火和火災,百姓叫苦連天,有高人指點,每到戊子年首戊子日施放社火娛神,祈求神仙保佑,可以避凶納吉,發族興村,首次焰火節在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二月十一戊子日舉行。其間因戰亂等各種原因停辦,直至民國戊子年(1948)正月二十四戊子日才恢復。

㈣ 溧水區第二高級中學處分是真的嗎

網上熱傳一份南京市溧水區某中學的「處分決定」,4月24日,南京市委宣傳部辟謠稱,網上熱傳的處罰決定,經確認,實為惡搞。

該「處分決定」中敘述了兩名高一學生用實驗室的物品引發女廁爆炸;攻入鎖定教師電腦;晚間多次拉閘斷電;在女生宿舍燃放煙花等多種違反校紀校規的惡劣行為,但是「決定」最後寫到「鑒於兩學生成績良好,給予留校察看的處分」。一些網民認為,這兩名高中生的行為是在是太惡劣了,處罰太輕。也有一些網民稱「連公章都沒有,一看就是假的」,更有網友戲謔,「兩個學生太厲害,咋不上天呢?」4月24日,南京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在其官網微博「南京發布」上通報稱網上熱傳的處罰決定,經確認,實為惡搞。



你中「謠」了嗎:

傳了6年的第28屆首爾國際食品產業大展假消息又來搗亂孩子在金源被偷遭剃頭?北京海淀警方:未接到此類警情葯效減弱有污染眼葯水開封四周就不該用了?山東菏澤一男子發傳單被誤認為「偷孩子」警方澄清鶴壁一小學生放學路上險被麵包車劫持?實為貪玩編謊話求真周刊:報警求助手勢被熱傳開車不帶滅火器扣6分

㈤ 溧水有哪些習俗

溧水兼有北方移民和南方土著居民的風俗特徵,其北方移民大都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由山東、山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遷徙而來,從本地東屏、白馬等鎮李家棚子、王家棚子的地名以及流行的客家民歌來看,就反映了這一特點。較早的移民則主要是隨東晉南渡或宋室南遷的北方居民。因而在民間傳統上,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間的一些風俗習慣,如貼窗花、祭灶、正月十五送燈等等。而在本地西南圩區的石湫、洪藍、和鳳等地,則較多地保留了土著居民的一些風俗習俗。不過,由於長期的共同生活和文化交流,相互之間已經彼此交融,很多民間習俗既有北方民間特徵,又有南方土著的地域特點。以下則為當地一些主要的風俗習慣,其實,當地風俗當不止如是,但亦難以一一贅述。

一 、 時令節日

  1. 擔「富」水

    農諺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因此,就有了二月初二擔「富」水的習俗。所謂擔「富」水,就是二月初二這天清晨所挑的第一桶水。這桶水就是「富」水,若是能挑回頭擔水,福氣更大,財運會更多。為了搶回頭擔水,須在頭天晚上准備好扁擔及水桶,次日凌晨開門便跑向水塘,方能如願以償。

  2. 插柳

    每年清明節時,家家會懸一束剛剛發芽的柳枝在廊下門前,謂之「插柳」,一為迎春,二為避邪。據說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清明插柳可以避邪氣。清明節時,本地人要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亦會在墳前插柳,頭戴柳枝,其用意即為避邪驅鬼,百毒不侵。

  3. 烏飯節

    農歷四月初八,進山摘青精樹葉,洗凈剁碎,或置於石臼中搗爛,浸泡後濾汁,放入糯米,經過一整夜後撈出蒸煮,便成為色澤烏黑發亮、清香撲鼻的烏飯。若頭年家中有父母或長輩去世,喪主家不做烏飯,而由已出嫁的姊妹或親家煮好後送到喪主家,謂之「送烏飯」。柘塘、烏山一帶過去有用烏飯釀酒的習俗。家中生女,必釀酒一壇,待女兒出嫁時啟瓮待客。清代溧水縣令袁枚在其著作《隨園食單》中有詳細記載。

  4. 溧陽(水)烏飯酒

    余素不飲,丙戊年在溧水葉比部家,飲烏飯酒,至十六杯,旁人大駭,來相勸止,而余猶頹然未忍釋手,其色黑,其味甘鮮,口不能言其妙。據雲:溧水風俗,生一女必造酒一壇,以青精飯為之,俟嫁此女才飲此酒。以故極早亦須十五六年,采瓮時只剩半壇,質能膠口,香聞室外。

  5. 冬至日吃宗酒

    冬至當日,村中同姓家族成年男性齊聚家族祠堂內,在族中長輩主持下,對祖宗神像行禮跪拜。開席前,先請祖宗入席。待酒過三巡,菜嘗五味之後,眾人方可入席,以示對祖宗的尊崇與敬畏。同時,要議定族中大事,如續修族譜、救濟貧困等事宜。通過吃宗酒,增加同姓子孫之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6. 吃南瓜飯

    冬至當日,將貯藏已久的南瓜取出,與糯米同煮,全家分而食之。南瓜飯香軟甜糯,據說可以治頭痛,防百痛。南瓜性溫,味甘無毒,能驅蟲解毒,治咳止喘,還有利尿及美容的作用。

  7. 逛廟會

    冬至日前後要舉辦廟會,趕廟會、逛廟會、看大戲是冬至日主要特色,屆時要走親訪友,交流物資,采辦雜貨,預備過冬物品。青年男女亦可藉此機會相識相戀,成就秦晉之好

  8. 祭灶

    臘月二十三送灶,要請灶王爺或貼灶王神像。請灶王爺要放在專設的灶王神龕內,一般設於灶北或灶東。灶王神像有時印男女二神,女神稱「灶王奶奶」。神像大都附次年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兩旁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對聯,以保佑全家平安。儀式大都於傍晚進行,祭灶者懷抱公雞跪於神像前,或命童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為灶王升天所乘之馬,故不稱雞,而稱作「馬」,紅公雞即為紅馬,白公雞就是白馬。焚燒香表後,主祭人默念祝語,高呼「領」,執酒澆雞頭。若雞撲楞有聲,說明灶王爺已經領情,否則重復上述儀式。之後,揭下灶王神像,與紙馬等一並焚燒,祝願上天言好事,保佑全家平安。祭社結束,家人分食祭灶果,有紅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腳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總之又甜又粘。其意是要封住灶王爺的嘴巴,免得說了不該說的話。到了除夕之夜,要請回灶王爺,謂之「接灶」,即將新購神像貼於灶台。因為灶王爺下界先要清點名冊,所以家庭中所有成員必須於當日歸家守歲。

二、衣食住行

  1. 老虎鞋

    幼童未滿周歲前,娘家為其准備老虎鞋,寓意強壯健康,百毒不侵。老虎鞋狀若老虎,鞋尖綉老虎頭,虎眼、虎鼻、虎嘴、虎耳,無不畢肖,虎額上綉一「王」字;鞋跟部分飾一束以黑線編扎並纏繞紅、黃絲線的短帶,以象徵虎尾。與此相關者尚有虎頭帽、老虎頭披風,以及綉有老虎頭形狀的綉品,可掛在孩童脖子上,俗稱「背背虎」,晶橋、孔鎮、和鳳等地婦女尤擅此道。

  2. 包粽子

    端午節前,家家買粽葉、線麻,泡糯米,包粽子,形狀以四角(俗稱「菱角粽子」)、兩角(俗稱「小腳粽子」)居多。蒸煮時,與雞蛋同煮,取其粽葉清香味。次日全家食粽,兒童會將煮熱的雞蛋置於網兜內(一種由母親或姐姐專門編織的網狀小兜),戴在脖子上到處炫耀。中午飲雄黃酒,吃黃蟮、公雞、蝦和莧菜、紅辣椒之類,以紅燒及紅色蔬菜為主,門前懸掛菖莆艾葉以驅五毒。

  3. 炸油果

    臘月,將浸泡發漲的黃豆上石磨磨成漿,點鹵製成老豆腐。老豆腐切成小方塊,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晾乾即可。另有一法,將老豆腐打散捏碎,與肉末拌勻,加糖、精鹽、蔥、姜及少許醬油,團弄成圓球狀,亦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稱「肉果」,有些地方亦稱「豆腐果」。

  4. 蒸糕團

    進入臘月,預備好糯米粉。將糯米粉製成濕糕粉,上籮篩,篩入糕模板。糕模板分割成一格一格方塊,便於取出蒸糕。蒸糕中間放入少許芝麻餡,表面有花紋。講究者亦會在蒸糕表面撒上果脯切成的紅綠細絲,既好看又好吃。另可將糯米粉加溫水揉成面團,包入備好的餡料,有豆沙餡、芝麻餡、菜餡等,放入刻團板內,按壓成形,輕輕叩出,再將成形的團子上籠屜蒸熱即可。刻團板有手柄,陰刻成梅花形、壽桃形圖案。

  5. 上樑

    農村起屋,待新屋將要封頂時,需擇定吉日上樑,請風水師看好日子,掐算時辰。上樑前,首先給主梁「披紅」(亦稱中梁、正梁、大梁),新屋主人在梁木中端系紅布、裹紅綾、貼紅紙,貼「八卦圖」,書「上樑大吉」、「姜太公在此」紅紙條幅。筷子染紅,以紅布或紅綾纏裹連接,下垂一串「康熙」和「乾隆」制錢,寓意招財進寶、五穀豐登、四方平安、驅邪求福。預定吉時到來,燃放鞭炮,木工將斧(福)及親朋所送鯉魚(余)等置放屋角,寓意幸福吉祥,年年有餘。屋主用大碗盛滿五穀雜糧,並插上香,焚香叩拜魯班。大梁升起前。以白酒澆梁頭、梁腰、梁尾,並伴以祝語唱詞:澆梁頭,澆梁頭,財似流水永不斷。澆梁腰,澆梁腰,此處寶地聚財寶。澆梁尾,澆梁尾,子孫做官清如水。
    上樑時,東端先起,略高於西端,因東首為「青龍座」,西首為「白虎座」,青龍要高於白虎。主持人口誦「上樑文」或唱「上樑歌」:「大梁好比一條龍,平平穩穩往上行。升至半路停一停,親朋好友來掛紅。」此時,親戚朋友上前,給大梁「掛紅」。掛紅之後,大梁繼續上升,安放到位,再次燃放鞭炮。木工拋撒五穀、糖果、花生、硬幣和饅頭之類,同時吟誦歌謠,有「饅頭拋到東,買田買一沖。饅頭拋到南,發財開當鋪。饅頭拋到西,代代穿朝衣。饅頭拋到北,全家都享福。」又「眾親接寶快點來,八路神仙都有寶。親友接回家中去,來年一定發大財。」圍觀眾人哄搶,謂之「接寶」。上樑之後,時已正午,眾人出新屋,讓太陽照射梁架,謂之「曬梁」。東家招呼親朋入席,飲酒作樂,盡歡

三、婚喪嫁娶

(一) 辦結婚酒席

  1. 嫁女酒女兒出嫁之日,女方父母置酒待客,新娘席由八名未出嫁的姑娘及一名全福少婦(父母雙全、兒女雙全)陪伴新娘,組成十全十美席。席間,姑娘依次向新娘敬酒,祝福新娘未來生活如意,夫妻和睦,兒孫滿堂。

    (1)新親酒 送親者由女方三代親戚組成,新親到達,先吃三朝茶:白糖茶、雞蛋茶、茶葉茶,再入新親酒席。新親三代不能同席,爺孫為一席,叔兄為另一席。

    (2)送房酒 新郎、新娘拜過天地及父母之後,男方父母於結婚當日所辦酒席,招待各方親朋好友。其中以男方舅舅為首,安排坐於首席主位之上,媒人側位作陪。

    (3)謝媒酒 結婚次日,男方父母邀請雙方媒人及舅舅等親戚長輩前來赴宴,男女雙方媒人首席主位就坐,舅舅等作陪。

  2. 回門酒

    結婚三日後,女方父母安排親戚來男方家接回新娘,新郎需陪同回拜女方父母及親戚。中午女方設宴款待新郎。入席前,由女方家人帶領新郎拜訪女方本家及其長輩,施禮參拜後,正式列為新親。

(二)娶妻送房

結婚當日,晚宴結束,客人散去,由送房人主持將新婚夫妻送入洞房的儀式。
儀式開始,於戶前燃放鞭炮,新郎上身交叉扎紅綢帶,胸前結綵球,新娘著紅衣裳,童男童女兩邊作陪,堂前八仙桌上安放大紅蠟燭一對。送房人唱送房歌:「耳聽門前炮聲響,諸親六眷站兩旁。一個桌子四方方,一對花燭放中堂。花燭纏在花枝上,金花銀花配成雙。諸親禮物來不少,上面掛得滿堂紅。滿堂紅上喜事多,舅老頭子在正中。」
一段唱完,遞酒給新郎,接唱:
一杯酒來敬天地,天官賜福狀元郎。
二杯酒來敬家堂,興隆發福在中堂。
三杯酒來敬灶公,早生貴子狀元郎。
四杯酒來敬公婆,公婆吃酒笑呵呵。
五杯酒來敬新郎,新郎吃得喜洋洋。
……(一共要敬十杯酒)
糯米做酒桂花香,我做出酒來敬新郎。
新郎吃我兩盅酒,子孫滿堂狀元郎。
一曲唱完,伴童手捧花燭,引領新人走向新房,送房人接唱:
一送梅花朵朵開,張仙送寶下凡來。
東送良田西送寶,南送人口北送財。
二送本當小杏花,冬穿綢緞夏穿紗。
冬穿綢緞永富貴,夏穿紗來笑榮華。
笑榮華來笑榮華,三樣寶貝就出在你家。
牛生麒麟豬生象,來年烏雞出鳳凰。
一段唱完,遞酒給新郎,接唱:「一杯酒來敬天地,天官賜福狀元郎。二杯酒來敬家堂,興旺發達在中堂。」之後,童男童女手持花燭,引新郎、新娘入洞房,送房人將瓜子、花生、紅棗等撒在床上,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福,謂之「撒帳」,接唱:「一撒金玉滿床,二撒喜事成雙,三撒三子發財,四撒事事如意。」共十撒。之後,眾人出新房,家人送百子湯給兩位新人,合卮禮成。

(三)抓周

新生兒落地,先要洗澡打包,然後是洗兆,有三兆、五兆、七兆、九兆不等,視時間、忙閑而定。洗兆需辦酒席,禮物由外婆家准備,主要是嬰兒用品及孕產婦食品。洗兆又叫「下搖籃」。搖籃由娘家贈送。下搖籃前要燒香拜祖,請外祖父母為嬰兒起名。嬰兒滿月,要吃滿月酒。滿月後,產婦才可回娘家,或去左鄰右舍走動。產婦返回夫家時,娘家要打送擔,除雞鴨魚肉外,還需備辦香燭炮仗。接下來是過「百日」,又叫抓周,最隆重。親朋好友均攜帶禮品前來祝賀,夫家置辦酒席招待來賓。幼兒放置八仙桌上,周邊放筆墨紙硯或胭脂花粉之類,任憑幼兒抓取,以試探將來前程仕途。

(四)堂祭

家中父母或長輩去世,娘家親戚及己出嫁女兒家均需打送擔,備辦祭品,有八碗、十碗、十二碗、十六碗、十八碗之說,視經濟條件好壞而定,主要有豬頭、整雞、整魚及時鮮果蔬之類。堂祭由山人(風水師)主持,以舅家為主祭,女婿及其他親戚副祭。堂祭時,棺材前安放八仙桌,燃香,點長明燈。在山人主持下,各家依次貢獻祭品,跪拜逝者。祭拜時,先正衣冠、抹衣袖,三叩九拜。首獻豬頭三牲,亞獻雞鴨魚肉,三獻時令果蔬。三獻完成,起,禮畢。

(五)做道場

家中老人過世,需請道士做道場,超度亡靈,有兩種形式,一曰超度,二曰樵科。其程序依次為:起水、發行、開壇、轉經、過橋、賑孤、交功、火場,分為一日立桿起煞,二日鳴金起鼓,三日納情進表,四日拔雲出視,五日圓滿會真等。道土並非道觀中人,而是普通信徒。做道場以白馬、共和、東屏等客民聚集區較為普遍。其他地方以請八音班為主,吹打彈唱,三日而畢。

(六)送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到來之際,要給逝者墳頭送燈。以黃豆粉(俗稱豆面)和油,加白糖,不經發醇而直接製成祭祀花燈。其形狀與蠟燭相仿,但比蠟燭粗短。一端用手指捏出碗狀,中間插棉棒以作燈芯。黃昏時出燈,送上墳頭,點燃燈芯,一般給去世一年的親人,連送三年。有些地方也送竹燈,取三尺長竹桿一根,中間剖開,製成傘骨狀,以細竹篾串連,撐開後形成竹燈籠骨架,表麵糊紅紙,裡面點亮蠟燭。以白馬、東屏等客民聚集區為主,也逐步影響到其他非客民區域。

四、民間社火

(一)犟驢舞

  1. 時間:臘月二十四——正月二十四

  2. 地點:東屏鎮。

犟驢舞中,驢是男扮女裝,站在中間的是由男人假扮的花旦。趕驢的主打扮成小丑的樣子。

(二)駱山大龍

  1. 時間:臘月二十四——正月十八,

  2. 地點:和鳳鎮駱山村。

駱山村瀕臨石臼湖,駱山大龍起源於明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龍身巨大,近百米長,500多人才能抬起。表演時,借大湖灘上旗幟招展,火銃、喇叭聲不斷,兒童打扮得花團錦簇,白色巨龍在湖灘上盤旋。

(三)打水滸

  1. 時間:臘月二十八——正月十八

  2. 地點:洪藍鎮、姜家西趙村

每逢春節,村裡人便會選擇村中空地或稻場,在四邊插上20多面梁山旗幟,表演打水滸。根據人物不同,打扮成不同的角色,村民拿著各種道具展開,最有名的李逵鬧東京

(四)打社火

  1. 時間:除夕——正月十五

  2. 地點:拓塘鎮。

打社火是祭祀舞蹈。起先,各村社火會首先在村內表演,到正日初七這一天,才全部集中在拓塘老街上,開始帶有競賽性質的表演活動。

(五)打五件

  1. 時間:正月初八——二月十八

  2. 地點:白馬鎮石頭寨村

打五件是民間曲藝。在一條板凳上綁了鑼、鼓、鑔、勻板等樂器,表演時,一人或幾人按要求分別擊打五件樂器,沒有舞台,沒有現成歌詞,演員也不化妝,到了人家門口看什麼唱什麼。

(六)採茶燈

  1. 時間: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 地點:東屏鎮群力村

採茶好每年臘月3W,正月初一起燈,正月十五鬧燈。採茶燈表演的人物眾多,有採茶婦、王婆等約120人。道具有採茶燈、旗燈等。在舞蹈過程中還伴有大段的詞曲,大小採茶曲均以花名作詞。

(七)東泉馬燈

  1. 時間:正月初二——正月十八

  2. 地點:石湫鎮東泉村

以表演《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等故事中的人物為主。正日初二出會,點銃放炮,在村中空地上先是火連星表演,童子拜觀音等套路;隨後,馬燈正式登場,其基本陣式有「蝴蝶」「葯葫蘆」等。跑陣結束,馬燈中的不同人物就對打起來,把表演推向高潮。

(八)船橋小馬燈

  1. 時間:正月初二——正月十六

  2. 地點:和鳳鎮船橋村

28名12-15歲的男孩和女孩裝扮成寶馬、水牛、法海和〈西遊記〉人物,表演的內容有《西遊記》、《日蛇傳》等傳統戲曲故事。

(九)蝦子燈

  1. 時間:正月初四——正月十六

  2. 地點:石湫鎮新農村

每年正月十三,石湫鎮毛吾山村的老人就會把全村人聚集起來,祭祀天地……這時把蝦子燈拿出來,玩一玩,第一次的活動基本要持續兩三個小時,當地人稱為蝦子燈起草。這個村搬遷更名為新農村,今年仍表演蝦子燈

(十)跳當當

  1. 時間:正月初一——正月初七

  2. 地點:東屏鎮群力村

《龍鳳勝會》在跳當當中最有代表性。三個穿紅、綠、黃服裝,代表福、祿、壽三個神仙的人,邊拿鑼敲邊跳舞。

(十一)高台獅子

  1. 時間:臘月二十七——二月初二

  2. 地點:拓塘鎮烏山秦淮村

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序。一開始要打地場,也叫拜四門,然後,用七張檯子搭成四層高的戲台,再加上一條板凳,表演 吃小拐、開荷花、搭天橋等高難度動作。再接著獅身藏板凳,從空中飛落下地做一個頂頭滾,使高台獅子表演達到高潮。

(十二)劃旱船

  1. 時間:臘月二十八——正月十五

  2. 地點:東屏、東廬、共和、白馬等

撐篙人與船娘子、掌舵人與船娘子分別對唱,其他角色伴舞。演唱曲調為龍船調,歌詞由故事改編而來。如《古人歌》《皇帝傳》等。另外,還有一種方式叫「見花開」,即表演者根據主家的情況即興編詞演唱。

㈥ 南京溧水有哪些習俗(作文)

溧水民間兼有北方移民和南方土著居民的風俗特徵,其北方移民大都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由山東、山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遷徙而來,從本地東屏、白馬等鎮李家棚子、王家棚子的地名以及流行的客家民歌來看,就反映了這一特點。較早的移民則主要是隨東晉南渡或宋室南遷的北方居民。因而在民間傳統上,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間的一些風俗習慣,如貼窗花、祭灶、正月十五送燈等等。而在本地西南圩區的石湫、洪藍、和鳳等地,則較多地保留了土著居民的一些風俗習慣。不過,由於長期的共同生活和文化交流,相互之間已經彼此交融,很多民間習俗既有北方民間特徵,又有南方土著的地域特點。以下則為當地一些主要的風俗習慣,其實,當地風俗當不止如是,但亦難以一一贅述。

一 時令節日

擔「富」水
農諺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因此,就有了二月初二擔「富」水的習俗。所謂擔「富」水,就是二月初二這天清晨所挑的第一桶水。這桶水就是「富」水,若是能挑回頭擔水,福氣更大,財運會更多。為了搶回頭擔水,須在頭天晚上准備好扁擔及水桶,次日凌晨開門便跑向水塘,方能如願以償。

插柳
每年清明節時,家家會懸一束剛剛發芽的柳枝在廊下門前,謂之「插柳」,一為迎春,二為避邪。據說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清明插柳可以避邪氣。清明節時,本地人要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亦會在墳前插柳,頭戴柳枝,其用意即為避邪驅鬼,百毒不侵。

烏飯節
農歷四月初八,進山摘青精樹葉,洗凈剁碎,或置於石臼中搗爛,浸泡後濾汁,放入糯米,經過一整夜後撈出蒸煮,便成為色澤烏黑發亮、清香撲鼻的烏飯。若頭年家中有父母或長輩去世,喪主家不做烏飯,而由已出嫁的姊妹或親家煮好後送到喪主家,謂之「送烏飯」。柘塘、烏山一帶過去有用烏飯釀酒的習俗。家中生女,必釀酒一壇,待女兒出嫁時啟瓮待客。清代溧水縣令袁枚在其著作《隨園食單》中有詳細記載,全文如下:
溧陽(水)烏飯酒
余素不飲,丙戊年在溧水葉比部家,飲烏
飯酒,至十六杯,旁人大駭,來相勸止,而余
猶頹然未忍釋手,其色黑,其味甘鮮,口不能
言其妙。據雲:溧水風俗,生一女必造酒一壇,
以青精飯為之,俟嫁此女才飲此酒。以故極早
亦須十五六年,采瓮時只剩半壇,質能膠口,
香聞室外。

冬至日 吃宗酒
冬至當日,村中同姓家族成年男性齊聚家族祠堂內,在族中長輩主持下,對祖宗神像行禮跪拜。開席前,先請祖宗入席。待酒過三巡,菜嘗五味之後,眾人方可入席,以示對祖宗的尊崇與敬畏。同時,要議定族中大事,如續修族譜、救濟貧困等事宜。通過吃宗酒,增加同姓子孫之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吃南瓜飯
冬至當日,將貯藏已久的南瓜取出,與糯米同煮,全家分而食之。南瓜飯香軟甜糯,據說可以治頭痛,防百痛。南瓜性溫,味甘無毒,能驅蟲解毒,治咳止喘,還有利尿及美容的作用。

逛廟會
冬至日前後要舉辦廟會,趕廟會、逛廟會、看大戲是冬至日主要特色,屆時要走親訪友,交流物資,采辦雜貨,預備過冬物品。青年男女亦可藉此機會相識相戀,成就秦晉之好。

祭灶
臘月二十三送灶,要請灶王爺或貼灶王神像。請灶王爺要放在專設的灶王神龕內,一般設於灶北或灶東。灶王神像有時印男女二神,女神稱「灶王奶奶」。神像大都附次年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兩旁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對聯,以保佑全家平安。儀式大都於傍晚進行,祭灶者懷抱公雞跪於神像前,或命童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為灶王升天所乘之馬,故不稱雞,而稱作「馬」,紅公雞即為紅馬,白公雞就是白馬。焚燒香表後,主祭人默念祝語,高呼「領」,執酒澆雞頭。若雞撲楞有聲,說明灶王爺已經領情,否則重復上述儀式。之後,揭下灶王神像,與紙馬等一並焚燒,祝願上天言好事,保佑全家平安。祭社結束,家人分食祭灶果,有紅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腳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總之又甜又粘。其意是要封住灶王爺的嘴巴,免得說了不該說的話。到了除夕之夜,要請回灶王爺,謂之「接灶」,即將新購神像貼於灶台。因為灶王爺下界先要清點名冊,所以家庭中所有成員必須於當日歸家守歲。

二 衣食住行

老虎鞋
幼童未滿周歲前,娘家為其准備老虎鞋,寓意強壯健康,百毒不侵。老虎鞋狀若老虎,鞋尖綉老虎頭,虎眼、虎鼻、虎嘴、虎耳,無不畢肖,虎額上綉一「王」字;鞋跟部分飾一束以黑線編扎並纏繞紅、黃絲線的短帶,以象徵虎尾。與此相關者尚有虎頭帽、老虎頭披風,以及綉有老虎頭形狀的綉品,可掛在孩童脖子上,俗稱「背背虎」,晶橋、孔鎮、和鳳等地婦女尤擅此道。

包粽子
端午節前,家家買粽葉、線麻,泡糯米,包粽子,形狀以四角(俗稱「菱角粽子」)、兩角(俗稱「小腳粽子」)居多。蒸煮時,與雞蛋同煮,取其粽葉清香味。次日全家食粽,兒童會將煮熱的雞蛋置於網兜內(一種由母親或姐姐專門編織的網狀小兜),戴在脖子上到處炫耀。中午飲雄黃酒,吃黃蟮、公雞、蝦和莧菜、紅辣椒之類,以紅燒及紅色蔬菜為主,門前懸掛菖莆艾葉以驅五毒。

炸油果
臘月,將浸泡發漲的黃豆上石磨磨成漿,點鹵製成老豆腐。老豆腐切成小方塊,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晾乾即可。另有一法,將老豆腐打散捏碎,與肉末拌勻,加糖、精鹽、蔥、姜及少許醬油,團弄成圓球狀,亦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稱「肉果」,有些地方亦稱「豆腐果」。

蒸糕團
進入臘月,預備好糯米粉。將糯米粉製成濕糕粉,上籮篩,篩入糕模板。糕模板分割成一格一格方塊,便於取出蒸糕。蒸糕中間放入少許芝麻餡,表面有花紋。講究者亦會在蒸糕表面撒上果脯切成的紅綠細絲,既好看又好吃。另可將糯米粉加溫水揉成面團,包入備好的餡料,有豆沙餡、芝麻餡、菜餡等,放入刻團板內,按壓成形,輕輕叩出,再將成形的團子上籠屜蒸熱即可。刻團板有手柄,陰刻成梅花形、壽桃形圖案。

上樑
農村起屋,待新屋將要封頂時,需擇定吉日上樑,請風水師看好日子,掐算時辰。上樑前,首先給主梁「披紅」(亦稱中梁、正梁、大梁),新屋主人在梁木中端系紅布、裹紅綾、貼紅紙,貼「八卦圖」,書「上樑大吉」、「姜太公在此」紅紙條幅。筷子染紅,以紅布或紅綾纏裹連接,下垂一串「康熙」、「乾隆」制錢,寓意招財進寶、五穀豐登、四方平安、驅邪求福。預定吉時到來,燃放鞭炮,木工將斧(福)及親朋所送鯉魚(余)等置放屋角,寓意幸福吉祥,年年有餘。屋主用大碗盛滿五穀雜糧,並插上香,焚香叩拜魯班。大梁升起前。以白酒澆梁頭、梁腰、梁尾,並伴以祝語唱詞:澆梁頭,澆梁頭,財似流水永不斷。澆梁腰,澆梁腰,此處寶地聚財寶。澆梁尾,澆梁尾,子孫做官清如水。

上樑時,東端先起,略高於西端,因東首為「青龍座」,西首為「白虎座」,青龍要高於白虎。主持人口誦「上樑文」或唱「上樑歌」:「大梁好比一條龍,平平穩穩往上行。升至半路停一停,親朋好友來掛紅。」此時,親戚朋友上前,給大梁「掛紅」。掛紅之後,大梁繼續上升,安放到位,再次燃放鞭炮。木工拋撒五穀、糖果、花生、硬幣和饅頭之類,同時吟誦歌謠,有「饅頭拋到東,買田買一沖。饅頭拋到南,發財開當鋪。饅頭拋到西,代代穿朝衣。饅頭拋到北,全家都享福。」又「眾親接寶快點來,八路神仙都有寶。親友接回家中去,來年一定發大財。」圍觀眾人哄搶,謂之「接寶」。上樑之後,時已正午,眾人出新屋,讓太陽照射梁架,謂之「曬梁」。東家招呼親朋入席,飲酒作樂,盡歡而散。

三 婚喪嫁娶

辦結婚酒席
嫁女酒
女兒出嫁之日,女方父母置酒待客,新娘席由八名未出嫁的姑娘及一名全福少婦(父母雙全、兒女雙全)陪伴新娘,組成十全十美席。席間,姑娘依次向新娘敬酒,祝福新娘未來生活如意,夫妻和睦,兒孫滿堂。

新親酒 送親者由女方三代親戚組成,新親到達,先吃三朝茶:白糖茶、雞蛋茶、茶葉茶,再入新親酒席。新親三代不能同席,爺孫為一席,叔兄為另一席。

送房酒 新郎、新娘拜過天地及父母之後,男方父母於結婚當日所辦酒席,招待各方親朋好友。其中以男方舅舅為首,安排坐於首席主位之上,媒人側位作陪。

謝媒酒 結婚次日,男方父母邀請雙方媒人及舅舅等親戚長輩前來赴宴,男女雙方媒人首席主位就坐,舅舅等作陪。

回門酒
結婚三日後,女方父母安排親戚來男方家接回新娘,新郎需陪同回拜女方父母及親戚。中午女方設宴款待新郎。入席前,由女方家人帶領新郎拜訪女方本家及其長輩,施禮參拜後,正式列為新親。

娶妻送房
結婚當日,晚宴結束,客人散去,由送房人主持將新婚夫妻送入洞房的儀式。
儀式開始,於戶前燃放鞭炮,新郎上身交叉扎紅綢帶,胸前結綵球,新娘著紅衣裳,童男童女兩邊作陪,堂前八仙桌上安放大紅蠟燭一對。送房人唱送房歌:「耳聽門前炮聲響,諸親六眷站兩旁。一個桌子四方方,一對花燭放中堂。花燭纏在花枝上,金花銀花配成雙。諸親禮物來不少,上面掛得滿堂紅。滿堂紅上喜事多,舅老頭子在正中。」

一段唱完,遞酒給新郎,接唱:
一杯酒來敬天地,天官賜福狀元郎。
二杯酒來敬家堂,興隆發福在中堂。
三杯酒來敬灶公,早生貴子狀元郎。
四杯酒來敬公婆,公婆吃酒笑呵呵。
五杯酒來敬新郎,新郎吃得喜洋洋。
……(一共要敬十杯酒)
糯米做酒桂花香,我做出酒來敬新郎。
新郎吃我兩盅酒,子孫滿堂狀元郎。
一曲唱完,伴童手捧花燭,引領新人走向新房,送房人接唱:
一送梅花朵朵開,張仙送寶下凡來。
東送良田西送寶,南送人口北送財。
二送本當小杏花,冬穿綢緞夏穿紗。
冬穿綢緞永富貴,夏穿紗來笑榮華。
笑榮華來笑榮華,三樣寶貝就出在你家。
牛生麒麟豬生象,來年烏雞出鳳凰。

一段唱完,遞酒給新郎,接唱:「一杯酒來敬天地,天官賜福狀元郎。二杯酒來敬家堂,興旺發達在中堂。」之後,童男童女手持花燭,引新郎、新娘入洞房,送房人將瓜子、花生、紅棗等撒在床上,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福,謂之「撒帳」,接唱:「一撒金玉滿床,二撒喜事成雙,三撒三子發財,四撒事事如意。」共十撒。之後,眾人出新房,家人送百子湯給兩位新人,合卮禮成。

抓周
新生兒落地,先要洗澡打包,然後是洗兆,有三兆、五兆、七兆、九兆不等,視時間、忙閑而定。洗兆需辦酒席,禮物由外婆家准備,主要是嬰兒用品及孕產婦食品。洗兆又叫「下搖籃」。搖籃由娘家贈送。下搖籃前要燒香拜祖,請外祖父母為嬰兒起名。嬰兒滿月,要吃滿月酒。滿月後,產婦才可回娘家,或去左鄰右舍走動。產婦返回夫家時,娘家要打送擔,除雞鴨魚肉外,還需備辦香燭炮仗。接下來是過「百日」,又叫抓周,最隆重。親朋好友均攜帶禮品前來祝賀,夫家置辦酒席招待來賓。幼兒放置八仙桌上,周邊放筆墨紙硯或胭脂花粉之類,任憑幼兒抓取,以試探將來前程仕途。

堂祭
家中父母或長輩去世,娘家親戚及己出嫁女兒家均需打送擔,備辦祭品,有八碗、十碗、十二碗、十六碗、十八碗之說,視經濟條件好壞而定,主要有豬頭、整雞、整魚及時鮮果蔬之類。堂祭由山人(風水師)主持,以舅家為主祭,女婿及其他親戚副祭。堂祭時,棺材前安放八仙桌,燃香,點長明燈。在山人主持下,各家依次貢獻祭品,跪拜逝者。祭拜時,先正衣冠、抹衣袖,三叩九拜。首獻豬頭三牲,亞獻雞鴨魚肉,三獻時令果蔬。三獻完成,起,禮畢。

做道場
家中老人過世,需請道士做道場,超度亡靈,有兩種形式,一曰超度,二曰樵科。其程序依次為:起水、發行、開壇、轉經、過橋、賑孤、交功、火場,分為一日立桿起煞,二日鳴金起鼓,三日納情進表,四日拔雲出視,五日圓滿會真等。道土並非道觀中人,而是普通信徒。做道場以白馬、共和、東屏等客民聚集區較為普遍。其他地方以請八音班為主,吹打彈唱,三日而畢。

送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到來之際,要給逝者墳頭送燈。以黃豆粉(俗稱豆面)和油,加白糖,不經發醇而直接製成祭祀花燈。其形狀與蠟燭相仿,但比蠟燭粗短。一端用手指捏出碗狀,中間插棉棒以作燈芯。黃昏時出燈,送上墳頭,點燃燈芯,一般給去世一年的親人,連送三年。有些地方也送竹燈,取三尺長竹桿一根,中間剖開,製成傘骨狀,以細竹篾串連,撐開後形成竹燈籠骨架,表麵糊紅紙,裡面點亮蠟燭。以白馬、東屏等客民聚集區為主,也逐步影響到其他非客民區域。

㈦ 溧水有哪些名人

1、袁枚

清代詩人、散文家。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世稱隨園先生。

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與趙翼、張問陶(船山)並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袁枚也是「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筆又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2、楊立銘

江蘇溧水人,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立銘出生於比較清寒的知識分子家庭,從小養成了勤奮、好學和簡朴的習慣。

1944年通過了留學生考試,1945年被公派到英國學習。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畢業後在愛丁堡大學數理系從事科研工作。1951年應清華大學物理系聘請,回國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轉入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後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3、楊立炯

水稻栽培學家。他深入農村,聯系生產,潛心致力於農業技術改進研究,在總結、提高、推廣全國農業勞動模範陳永康水稻高產栽培經驗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三次參加技術援外,受到好評;晚年探討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方向和途徑取得一些經驗,為發展我國作物栽培科學做出了貢獻。

(7)溧水宣傳次擴展閱讀

溧水區位於南京市中南部,是秦淮河的發源地,先後獲得國家園林城、國家衛生城、國家生態區,具有水鄉風韻、田園風光、山地風貌的特點。

林木覆蓋率達3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4%,建有無想山國家森林公園,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准,東屏湖、中山湖等水質達國家二類標准,素有「天然氧吧」、「南京後花園」、「城市綠肺」之稱。

溧水置縣於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唐代詩人白季康、宋代詞人周邦彥、清代文學家袁枚曾任溧水知縣,韓國儒學宗祖崔致遠曾任溧水縣尉,謝靈運、李白、顏真卿、楊萬里等歷代文人曾游歷溧水並留下大量贊頌溧水的詩篇。

風景名勝

1、天生橋

溧水天生橋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溧水區大西門外洪藍鎮天生橋村。胭脂河開鑿於明洪武年間,北至秦淮河口,南達洪藍埠入石臼湖,全長7.5公里。此河的開鑿,溝通了南京與兩浙地區的漕運。

河道最深處35米,底寬10餘米,上部寬20多米,其工程的艱巨,耗資的巨大,在當時水利建設中罕見。河成之後,將一巨石下方鑿開,石下可通舟楫,這就是著名的天生橋。橋長34米,寬9米,厚8.9米,橋面高程35米,已被列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2、無想寺

無想寺位於南京兩湖風景區,無想寺旅遊度假區位於溧水區洪蘭鎮一帶,眾多文物古跡散布其間。

無想寺周圍的文物古跡有韓熙載讀書台、杜城、明太子飲馬處、宋代高僧甄公的藏骨石塔、元代建築招雲亭、明代的石觀音閣、摩崖石刻等,明代知縣王從善題刻的「鳳泉」、「丹鼎」、「污尊銘」、石觀音閣、環翠閣、鳳泉亭等一批遺址。山腰有一碧池謂之「天池」,山南麓有無想寺水庫一座,澄澈清幽。

3、東廬觀音寺

東廬觀音寺位於東廬山岡,山脈西麓元代始建觀音庵,太平天國年間被毀。清光緒八年,復建庵堂三間一院,兩側有廂舍。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再被毀。1999年,縣城分龍崗觀音庵因城建拆遷至東廬山觀音庵原址復建,定名為東廬觀音寺。

2000年,東廬山觀音禪寺被列入雞鳴寺下院,被省市政府列為重點建設寺廟。2009年,建成圓通寶殿、天王殿、鍾鼓樓、寮房齋堂、藝術展覽館和百味齋館等,總建築面積9500平方米。2010年12月26日,舉行圓通寶殿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

㈧ 溧水縣的歷史是什麼

溧水歷史沿革
溧水故地,本名瀨渚。春秋周景王四年(前541),吳築固城於開化城之西,置瀨渚邑。七年(前538),楚伐吳;吳遷其邑手陵平山下。十六年(前529),楚再伐吳,敗吳軍,取陵平。從周敬王十四年(前506)至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其間吳、楚、越互有徵伐,溧水地先後屬吳、楚、越。至楚大敗越盡得吳故地,以今溧水縣域為南塞邊地。

秦統一中國,設郡縣,於平陵置溧陽縣,隸會稽郡。溧水地屬溧陽。

漢初,於會稽郡析置鄣郡,溧陽屬鄣郡。鄣郡先後屬漢皇所封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和劉非江都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國除,更鄣郡為丹陽郡,溧陽縣屬之。

三國吳析溧陽置永安,溧水地仍在溧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平陳,廢丹陽郡,置蔣州,溧陽縣屬蔣州。

隋開皇十一年(591),析溧陽西北境及丹陽故地東部置溧水縣,屬蔣州,溧水為縣自此始。

開皇十八年,並溧陽入溧水。

唐武德三年(620),割溧水東部地復置溧陽縣,與溧水、江寧同屬揚州。九年,溧水改隸宣州。至德二年(757),置江寧郡,次年改升州,領溧水縣等4縣。上元二年(761),廢升州,溧水再隸宣州。大順元年(890),復升州,領縣如故。天復二年(902),淮南楊行密取升州,溧水遂為楊吳所領,屬金陵府。

南唐改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先為升州,後升為江寧府。南宋改名建康府。元置建康路。均領溧水縣。元代元貞元年(1295),升溧水縣為溧水州,仍隸建康路(後改稱集慶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克集慶路,改為應天府。溧水州屬應天府。

明洪武二年(1369),改溧水州為畿縣。終明之世,溧水縣屬南京應天府所轄。弘治四年(1491),析溧水西南7鄉地置高淳縣。

清代,溧水屬江南省江寧府。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期間,屬天京省江寧郡。同治三年(1864)清軍陷天京,復江寧府,溧水仍隸江寧府。

民國初年,1912年廢府,溧水縣直屬江蘇省。1914年江蘇省設金陵等5道,溧水隸屬金陵道。1927年廢道存縣,屬江蘇省。1934年,江蘇省實行行政區督察制,溧水縣屬溧陽行政督察區,次年9月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江寧縣)。

抗日戰爭期間,境內建有3方政權。1937年12月,民國縣政府撤出縣城,流徙於明覺、石湫、雲鶴等僻鄉。1938年4月以後,縣城先後成立日偽維持會、縣知事公署(偽維新政權)和汪偽縣政府。1941年5月,新四軍在縣境東南部建立溧水縣(後改溧高縣)抗13民主政府;縣境北部與西部亦分屬江溧句(後改江寧)、江當溧(後改橫山)抗日民主政權。

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溧水縣政府統轄全縣。1948年4月,屬江蘇省第一行政督察區(駐丹陽)。

1949年4月25日,溧水縣解放。6月,溧水縣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底以前,溧水縣屬蘇南行政區。1953年元旦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溧水縣改屬江蘇省鎮江專區。1958年9月鎮江專區改常州專區,屬常州專區;1959年9月又改為鎮江專區,屬鎮江專區。

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溧水縣劃歸南京市管轄。

㈨ 溧水怎麼樣,溧水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今年國慶,溧水9個風景點首次聯手推出「農家樂」旅遊項目,1 5日僅接待南京市民已經超過1萬人。

溧水傅家邊、天生橋、東屏湖、卧龍湖、中山湖、東廬山、無想寺、石頭寨、白馬有機農業基地,幾天來徜徉著無數城市市民,「這里真美,空氣真新鮮」是素不相識的遊客不約而同發出的
感慨。家住南京下關的張先生說他每一個節假日都出門旅遊,可以前就是不知道城市邊上就有溧水這么個幽靜優哉的好去處。一位在外企公司就職的女士說,她舉家5口來溧水旅遊,住在天生橋村一農戶家,熱水、空調、獨立衛生間……一應俱全,住一夜吃三頓每人只要50元錢。不僅出門就是翠綠的青山和風光旖旎的胭脂河、天生橋,而且青梅果、黑莓汁、青殼雞蛋、洪藍御帶糕、石湫狗肉、明覺香菜等等農特產品也非常誘人。

閱讀全文

與溧水宣傳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務教育法培訓方案 瀏覽:243
統戰部制度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445
服裝公司國際商務會議策劃方案 瀏覽:529
餐廳年夜飯推廣方案 瀏覽:624
微課設計與創作培訓方案免費下載 瀏覽:51
一個醫院衛生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380
上海領秀電子商務 瀏覽:347
飲品促銷活動方案範文 瀏覽:657
超市促銷活動抽獎活動 瀏覽:411
體檢中心策劃方案 瀏覽:952
實驗小學師德校本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949
2017環境保護培訓方案 瀏覽:571
超市促銷活動策劃方案書 瀏覽:988
電子商務專業一本大學排名 瀏覽:787
電子商務法txt 瀏覽:85
國產大豆營銷方案 瀏覽:970
關於舉行歌唱比賽通知策劃方案 瀏覽:405
愛心公益感恩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4
內部培訓師選拔方案 瀏覽:670
培訓方案及培訓計劃表 瀏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