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醫聖祠宣傳

醫聖祠宣傳

發布時間:2021-05-24 03:30:29

『壹』 作文醫聖祠閱覽100字

上九級台階,迎面看到的是一個子母闕,下面雕刻著一對朱雀,代表方位和吉祥。走進醫聖祠,看見的是一個長3。5米的照壁。照壁的正面刻有已幫中醫黃竹齋老先生所著的《醫聖張仲景傳》。兩側分別刻著著名學者任應秋給《張仲景傳》寫的一幅對聯:陰陽有三,辨病還需辨證;醫相無二,活國在於救人。照壁後面刻有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的續言。走過照壁就可以看到一座表情莊重,深想苦思的張仲景石像。我想可能是張仲景為了如何編寫好《傷寒雜病論》而思考吧!石像的兩邊有兩條長廊,長廊的花崗石上刻著許多醫學知識,還有十大名醫的塑像:他們有的和張仲景一樣苦思;有的背著葯筐准備上山采葯;有的則是慈祥地站在那裡,可能是在不厭其煩地回答老百姓提出的問題吧?總之是形態各異。

走過一道朱紅色拱形的門庭,就到了醫聖祠的後祠,這里長眠著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張仲景,我們輕輕地走過,怕要驚醒沉睡的他。張仲景就葬在那個俯斗形、四角用石斗雕成羊頭的棺材中,這就是他的墓地。

『貳』 南陽醫聖祠的定義是什麼

醫聖祠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是我國名滿世界的漢代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祠墓所在地。醫聖祠坐北朝南,後經明清多次擴建,醫聖祠氣勢宏偉,金碧輝煌。

張仲景,名璣,河南南陽人,史稱「醫聖」,約生於150年,卒於219年。他不僅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醫聖祠大門

張仲景塑像

張仲景為患者診脈塑像

醫聖祠的庭院

『叄』 醫聖祠的概述

據《張仲景祠墓誌》記載:明·嘉靖二十五年,由明藩唐王和地方儒醫共同捐資在仲景墓畔修建了醫聖祠。清代中期,南陽醫聖祠達到最大規模,有祠田近700畝。
1929年,軍閥石友三拆毀了祠園的大部分建築。1935年,以章太炎、陳立夫、焦易堂為首的99位當時中國文化界、中醫界名人聯合發起倡議,重修南陽醫聖祠 。解放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祖國醫學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工作,曾多次撥款對醫聖祠進行修葺。現大門為仿漢建築,一對子母闕聳立門前,氣勢宏偉,金碧輝煌,闕上的彩繪朱雀傲視藍天,翩翩欲飛。

『肆』 觀醫聖祠有感作文範文

今天,風和日麗,春光明媚,我們一家興高采烈地去家珍公園遊玩。
進了公園,一條小河展現在眼前,河邊幾棵大樹鬱郁蔥蔥,正在發新葉。樹下,一片草地青翠碧綠,宛如一張多絨的地毯鋪在地上。
再往裡走,是一座祠堂,那就是彭大將軍專祠。該祠始建於民國二十八年,1985年重建,歷時兩年,於1987年建成了佔地15畝,建築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仿古建築。主建築除原有的紀念碑外,還新建了大門、紀念堂和碑廊。祠門上方是張群題寫的「彭大將軍專祠」橫匾,門聯為張秀熟撰,楊超書:「千載王綱壹雷灰燼,將軍易水大地春城」。整個建築古樸典雅,莊重大方。
走進祠堂大門,正中一座紀念碑直指藍天,碑身四面鐫刻「先烈彭大將軍家珍殉國紀念碑」,左邊有一座小石碑,上面刻著彭家珍的生平簡歷:彭家珍,1888年出生於四川金堂,18歲畢業於成都陸軍武備學堂,後赴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參加同盟會。旋受孫中山之命回國,先後擔任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北伐蜀軍副總司令。在辛亥革命緊急關頭,配合孫中山6路北伐,參與決策誅鋤袁世凱、良弼、載澤三大敵酋。於1912年1月26日深入虎穴,炸死清軍統帥良弼,壯烈殉國。時年23歲。
繞過紀念碑,祠內遍植塔柏、雪松、香樟和梅花。四周有紅牆圍護,中間一條走廊,通往紀念堂。
紀念堂門匾是馬萬祺題寫的「彭大將軍紀念堂」,左右是曾憲梓題寫的「客家之光」,馮玉祥的「民族英雄」,吳伯雄的「忠烈千秋」,於右任的「彭大將軍」。
走進紀念堂,正中是彭家珍雕像,上方懸掛的是孫中山的題詞「我老彭收功彈丸」,左右排列著幾大歷史將領的題詞,分別是孔祥熙的「萬古長青」,蔣中正的「英姿颯爽」,李宗仁的「浩然正氣」,孫科的「豐功偉績」以及陳立夫的「義烈千秋」。
通過介紹,我知道了碰彭將軍的英雄事跡。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七日凌晨,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彭家珍化妝前往宗社黨首領良弼的住宅,炸死良弼,彭家珍也當場犧牲。良弼死後,清廷於二月十二日正式公布退位詔,從此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原來如此,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舉起右手,庄嚴地向著彭大將軍的雕像行了一個隊禮。心裡說:彭將軍,我們要向你學習。
不知不覺,該回家了,我對著彭大將軍的雕像說:將軍,我還會來看你的。

『伍』 關於醫聖祠的手抄報

南陽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是坐落在豫西南的醫聖祠。
走上九級台階,迎面看到的是一個子母闕,下面雕刻著一對朱雀,代表方位和吉祥。走進醫聖祠,看見的是一個長3.5米的照壁。照壁的正面刻有已幫中醫黃竹齋老先生所著的《醫聖張仲景傳》。兩側分別刻著著名學者任應秋給《張仲景傳》寫的一幅對聯:陰陽有三,辨病還需辨證;醫相無二,活國在於救人。照壁後面刻有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的續言。走過照壁就可以看到一座表情莊重,深想苦思的張仲景石像。我想可能是張仲景為了如何編寫好《傷寒雜病論》而思考吧!石像的兩邊有兩條長廊,長廊的花崗石上刻著許多醫學知識,還有十大名醫的塑像:他們有的和張仲景一樣苦思;有的背著葯筐准備上山采葯;有的則是慈祥地站在那裡,可能是在不厭其煩地回答老百姓提出的問題吧?總之是形態各異。
走過一道朱紅色拱形的門庭,就到了醫聖祠的後祠,這里長眠著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張仲景,我們輕輕地走過,怕要驚醒沉睡的他。張仲景就葬在那個俯斗形、四角用石斗雕成羊頭的棺材中,這就是他的墓地。
如今醫聖祠的名字,已經享譽中外了,許多外國遊客都來游覽醫聖祠,這不都是託了張仲景的福嗎?而醫聖祠也正是我們南陽走向新時代的堅固橋梁。

『陸』 張仲景逝世後的醫聖祠會怎樣

285年,張仲景去世了,遺體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後來,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人們在河南南陽城東溫涼河畔的仲景墓處修建了醫聖祠。

醫聖祠是一組具有漢代藝術風格的建築群,後經明清多次擴建,博大雄渾,巍峨壯觀。

醫聖祠坐北朝南,佔地約17畝,位於中軸線的建築有大門、照壁、仲景雕像、紀念碑亭、山門、冢墓、過殿、正殿。兩則有雙闕,古代醫學家塑像群,東碑碣廊、西畫像廊、春台亭、秋風閣、仁術館、仲聖堂、智圓齋、壽膳堂和東西偏殿等。

在醫聖祠大門前,有一對高大雄偉的子母闕聳立在大門的左右,門闕既可登高望遠,又是權威的象徵,闕身下面鑲嵌著一對彩繪的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飛,象徵著方位和吉祥。

大門為仿漢建築,在朱漆大門的正上方鑲嵌著筆法蒼勁,雄渾有力的「醫聖祠」3個大字,在宏偉壯麗的金黃色琉璃瓦的映襯下,熠熠生輝,更顯庄嚴肅穆。

大門上裝飾著重約300斤的青銅「輔首銜環」,是世界上最大的輔首銜環,象徵著雄偉和威嚴。輔首是安裝在大門上銜門環的一種底座,它是我國傳統的大門裝飾,又稱門輔。

傳說輔首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性好靜,警覺性極高,善於嚴把門戶。輔首所銜之環為門環,原來的作用是客人來訪敲門之用,後來演變為一種裝飾性建築,象徵著威儀。

門庭內是一塊巨大的大理石照壁,長寬各3.5米,極為罕見。照壁的正面刻寫的是醫聖《張仲景傳》,生動地描述了張仲景光輝的一生和對中醫事業作出的偉大貢獻。在門庭兩側有一副對聯:

陰陽有三,辨病還需辨證;

醫相無二,活國在於活人。

「陰陽有三」就是中醫上所說的三陰三陽;「辨病還需辨證」是說要想治好病人的病,必須依照辨證論治的學說,找出病的根本原因;「醫相無二」是說,醫生宰相沒有區別,醫生治人,宰相則治國;「活國在於活人」是說,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

照壁的背面刻寫的是張仲景親自擬定的《傷寒雜病論》序,文中陳述了他走上醫學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後照映,渾然一體,使人在肅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照壁之後的前祠是一座古老的四合院建築,是醫聖祠的正殿及東西偏殿,雕梁畫棟,崇樓高閣,綠樹翠竹,清雅密靜。整個布局獨具匠心,格調高雅。大殿兩側有一副格外醒目、令人深思的對聯:

善德善心善行尤緣善醫至善;

名山名水名勝更因名人而名。

張仲景有高尚的醫德,美好的心靈和行為,更因高超的醫術而被後人稱頌;南陽有名山名水名勝,但更因出了張仲景這樣的名人,而使南陽更加有名。

正殿有三間,中間矗立著一尊高大的張仲景塑像,睿智剛毅,堅韌恬淡,凝眉深思,表現了他的果敢追求,不慕權利,憂百姓之憂,勞百姓之勞,為民著想的高尚境界。

左右兩間分別聳立著傳說中的上古時代醫家岐伯、戰國時期著名醫家扁鵲、東漢末年醫學家華佗、西晉醫學家王叔和、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明代著名中醫葯學家李時珍等十大名醫的塑像。他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獨具風貌,表現了醫學家們為中醫學發展不辭勞苦,嘔心瀝血的動人情景。

東西偏殿各有三間,過殿三間。西院有醫聖井、荷花池、池心亭等多個建築。亭台軒榭,玲瓏俊秀,綠樹有巢,風韻蕭然,風光魄麗。在塑像後面,緊接著的是一座名為「百壽亭」的六角碑亭。

百壽亭內的石刻,從書聖王羲之到鄭板橋,集歷代書法家「壽」字石刻於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吳昌碩寫的「壽」字,此字又「長」又「瘦」,號稱「長壽」。

治療疾病就是為了延年益壽。中醫事業為人類做出了偉大貢獻,「百壽亭」之「壽」意祝世人健康長壽。

在院內兩側的東西長廊,各長約百米,鑲嵌著《張仲景組畫》、《歷代名醫評贊》和《歷代名醫畫像》等石刻200餘幅。

東長廊鑲嵌的是《張仲景組畫》石刻百餘幅,以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再現了張仲景當年下荊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終成「萬世醫宗」的輝煌一生。

與張仲景同時代的「神醫」華佗,稱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此真活人書也」;唐代著名醫學家「葯王」孫思邈稱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特有神功」;

西長廊為醫聖林,鐫刻著自上古時期的伏羲以來至明清歷代名醫117幅石刻畫像,畫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細,堪稱藝術精品,記載著他們的生平及主要醫學成就。這些出類拔萃的醫葯學家,不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貢獻,而且在世界醫學史上也佔有顯著地位。

在長廊後面,是一座高大宏偉的朱紅色三孔拱形山門。山門東側建有春台亭,西側建有秋風閣,為張仲景探討醫術和著書立說之處。

在醫聖祠山門後的後祠是醫聖張仲景長眠的墓地,墓前建有漢代風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後攀連,各種拜謁祭祀活動均在此進行。拜殿和墓亭結為一體,給人們清雅肅穆之感。仲景墓亭東西兩側建有行方齋、智圓齋、仁術館和廣濟館等。

在張仲景墓前有1639年南陽府丞張三異重修陵墓時所立石碑,高8尺,上書「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之墓」。

張仲景墓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呈俯斗形,漢磚砌成,四角鑲嵌有石刻羊頭,代表吉祥如意,墓頂的蓮花座,象徵張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醫德醫風。張仲景墓花牆環繞,涼亭蓋頂,庄嚴肅穆。

在醫聖祠的大殿內,陳列著《傷寒雜病論》的各種版本及國內外醫界同仁捐贈的文獻資料。東西偏殿內珍藏著修復醫聖祠時出土的珍貴文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醫聖祠的「三寶:東漢針灸陶人、東晉墓碑和絕版書籍《傷寒雜病論》。

東漢針灸陶人身高24厘米,胸寬7厘米。陶人造型質朴,渾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針灸穴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比宋代針灸學家王唯一主持設計的針灸銅人要早將近1000年,其藝術價值也很高。

東晉張仲景墓碑立於330年,距醫聖張仲景去世有111年,碑文雄偉瀟灑,線條流暢細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白雲閣藏本木刻版《傷寒雜病論》,為張仲景第四十六代孫張紹神所珍藏,幾經輾轉,才得以保存。後代醫學家稱這套木刻版為善版、珍版、絕版。

醫聖祠正門

張仲景的雕像

醫聖祠內建築

『柒』 醫聖傳承第2294章

還有諸葛亮躬耕的卧龍崗武侯祠、醫聖祠(張仲景)、張衡、漢墓。周邊縣有寶天曼、龍潭溝、漂流很好玩 風俗習慣嘛 都是漢族 沒有 宣傳歌:青春南陽歡迎你you。

『捌』 醫聖祠是紀念誰的作品是什麼

答案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可以的話,請及時採納滿意答案哈^O^

『玖』 南陽名勝古跡 醫聖祠和武侯祠作文

南陽武侯祠在南陽市西南的卧龍崗上。它是古人為紀念三國時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而修建的一所祠院
武侯祠的主要景點有「千古人龍」石坊、三顧堂、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台、寧遠樓、澹寧讀書台等。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鐫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題。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築,殿內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綸巾羽扇,風度庄嚴,正是東漢末年隱居儒士的典型裝束。殿堂的檐下柱上掛滿了歷代名人騷客的對聯和匾額,這些碑額和對聯無不充滿世人對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繞過大殿拾階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秀麗的院落,院內古木交錯,花卉盈庭,翠柏叢中簇擁著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諸葛草廬。茅廬正門上懸掛郭沫若書的「諸葛草廬」匾額。據說這就是諸葛亮當年隱居攻讀的地方。諸葛草廬的左側是野雲庵,是諸葛亮會友的地方。右邊是一個古柏亭。前面的半月台,是諸葛亮在此隱居時夜觀星象的地方。而寧遠樓,是整個祠廟的最高建築,傳為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書齋舊址,樓名由「寧靜致遠」而來。三顧祠祠院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菌,庭院宏敞幽深。

閱讀全文

與醫聖祠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小學寒假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816
義務教育法培訓方案 瀏覽:243
統戰部制度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445
服裝公司國際商務會議策劃方案 瀏覽:529
餐廳年夜飯推廣方案 瀏覽:624
微課設計與創作培訓方案免費下載 瀏覽:51
一個醫院衛生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380
上海領秀電子商務 瀏覽:347
飲品促銷活動方案範文 瀏覽:657
超市促銷活動抽獎活動 瀏覽:411
體檢中心策劃方案 瀏覽:952
實驗小學師德校本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949
2017環境保護培訓方案 瀏覽:571
超市促銷活動策劃方案書 瀏覽:988
電子商務專業一本大學排名 瀏覽:787
電子商務法txt 瀏覽:85
國產大豆營銷方案 瀏覽:970
關於舉行歌唱比賽通知策劃方案 瀏覽:405
愛心公益感恩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4
內部培訓師選拔方案 瀏覽: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