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縣電影院影訊8月16日
滾蛋吧!腫瘤君、煎餅俠、復仇者聯盟2
左耳、迷城、破壞者
帕丁頓熊、超能陸戰隊、公雞下蛋
爸爸的假期、濟公、魔女宅急便、神偷奶爸國語
2. 甘肅成縣有名氣的書法家都有誰
《釵頭鳳》
秋風妒,斜絲怒,滿鋪芳紫紅塵路。
酥街轉,人初面,羞容喃語,墨眉輕泛。
亂、亂、亂。
3. 形容成縣西峽美景的成語
山清水秀
shānqīngshuǐxiù
[釋義] 清:純凈;秀:秀麗。形容風景優美。
[語出]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辨形] 清;不能寫作「青」。
[近義] 山明水秀
[反義] 窮山惡水
[用法] 用作褒義。形容風景優美。一般作謂語
4. 八字成語成縣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一佛出世,二佛涅盤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人向隅,滿座不樂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一人拚命,萬夫莫當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一夫出死,萬乘不輕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上不沾天,下不著地
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為淵驅魚,為從驅雀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高興而來,掃興而歸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安危相易,禍福相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既知今日,何必當初 快馬一鞭,快人一言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兵來將迎,水來土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運用之妙,在於一心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時光似箭,日月如梭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言之諄諄,聽之藐藐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往日無讎,近日無冤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香餌之下,必有死魚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養兒防老,積谷防飢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海爾諄諄,聽我藐藐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乘興而來,敗興而去 逢山開路,遇水填橋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堂上一呼,階下百諾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冤各有頭,債各有主 道不拾移,夜不閉戶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南山可移,判不可搖
祿無常家,福無定門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鷸蚌相持,漁人獲利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走了和尚走不了廟
狗嘴裡吐不出象牙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5. 成縣的起源
公元前3世紀,秦於其地置下辨道;漢代為武都治郡。南北朝改白石縣為同谷縣,設成州;從唐至元皆為成州治所;明洪武年降州為縣。1985年,國務院決定隴南地區行政公署移駐成縣。
成縣(chēng xiàn)位於中華腹地,甘肅東南。東經105°24′至105°5′,北緯33°31′至34°2′。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西距省會蘭州496公里。東臨徽縣,西北接西和縣,西南隔西漢水與康縣相望,東南與陝西省略陽縣比鄰。總面積1676.54平方公里,人口26.24萬,轄城關、拋沙、小川、紙坊、店村、沙壩、紅川、黃渚、陳院、王磨、雞峰、黃陳12鎮,南康、鐔河、索池、二郎、蘇元5鄉,245個行政村,1472個自然村。為國務院批準的隴南市駐地。
地名語詞文化內涵
「成縣」一詞屬於漢語政區名詞。
「成縣」之名的承繼關系歷史悠久,據《漢書》和《秦集史》記載,又據《水經注》分析,成縣最早的名稱為「下辨道」,是秦朝未統一中國之前設置的縣級行政區。它的建置,不應遲於秦昭襄王時期,距今長達2200餘年。逮西魏廢帝三年(554)始設成州。唐德宗貞元五年(789),成州移治於今成縣境內。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降成州為縣,稱成縣,至今已1200多年。據縣志記載,今天自西而東流的一條河水,古稱「辨水」,則「下辨」當因辨水得名。《國語》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說法,成州地近炎黃二帝早期活動區域,則其寓意當為王朝中興,永錫祚胤之意。
成縣境內盆地平衍,陵谷起伏,河水縱橫,素有「隴上江南」之稱。宋代人曾說「行盡秦川路,誰如此一州」,又說「對面好峰橫翠幕,繞城活水拂清漣,」是「隴上江南」較早的形象寫實。早在先秦時期,這里就已經與中原交通。「下辨」「成州」之名,更是成縣這塊事業發達、宜家宜室、安居樂業、物華天寶之地在古代自然、地理、生態環境、經濟、交通方面的准確的寫實。
6. 成縣秦劇團
2003年首屆「西峽頌」文化旅遊節中,參與大型文體表演《西峽漢風》獲縣委·縣政府表彰,本人被評為「優秀工作者」。2005年7月。應甘肅省電視台之邀,在《大戲台》欄目中播放了《三娘教子》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
7. 陝西成縣在哪兒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成」字
澄城縣隸屬渭南市,位於陝西省東部,渭南市澄城縣轄10鎮:城關鎮、馮原鎮、王莊鎮、堯頭鎮、趙庄鎮、交道鎮、寺前鎮、韋庄鎮、安里鎮、庄頭鎮。共有266個行政村,總人口40萬人。
澄城歷史文化悠久,已有1500年的建縣史。澄城縣擁有秦漢的宮殿遺址、隋唐的精進寺塔、明代樂樓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澄城刺綉榮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澄城有全省最大的現代化縣級博物館,館內矗立的眾多拴馬樁石雕被美術理論家譽為「庄戶人家的華表」、「地上兵馬俑」。
澄城縣旅遊景點:親鄰寨遺址、壺梯山、瑞雲觀、精進寺塔、居仙寺、蛾蟒廟、西漢鑄錢遺址、崖畔寨革命遺址、關則口長城故基、澄城古城遺址等。
澄城縣拴馬樁石雕數量之多,品位之高,造型之奇特,聞名中國。據統計,僅各式各樣的拴馬樁達2000多個,分布於各自然村的農戶中,居中國之首。
澄城小吃——澄城水盆羊肉:
在陝西省西安市等多個城市,都有名為澄城水盆羊肉的餐館,澄城水盆羊肉深受陝西人的歡迎。地道道的澄城水盆羊肉湯鮮肉爛、鮮美合口、清香四溢,令人百食不厭,回味無窮。水盆羊肉又叫羊肉湯、大碗湯。澄城水盆羊肉因湯清肉嫩,不膻不膩,在清光緒年間就久負盛名,堪稱一絕。澄城水盆羊肉目前幾乎遍布縣城各主要街道和一些鄉鎮。《澄城縣志》介紹了水盆羊肉的做法和吃法:「(水盆羊肉)原料採用當地同羊,調料以花椒為主,兼有大香、小香、蓽卜、良姜等十餘種佐料。羊肉整扇入鍋,煮熟後撈出放涼」。澄城水盆羊肉根據食客的口味不同而因需制宜,「吃時切片,肥瘦搭配。置以大碗,盛以滾湯,加以香菜、味精,淋上少許明油即可」(《澄城縣志》語),往往是水盆羊肉和燒餅幾乎同時上桌,由食客自己掰著燒餅泡著吃
8. 成縣的歷史沿革
成縣上古為《禹貢》雍州之域。
西周:周文王為南國化疆,後孝王封非子於秦,養馬汧渭,地屬秦地。
東周:春秋時期為白馬氐國。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封天下為三十六郡,成縣屬隴西郡,稱下辨道。
漢:始置武都郡,以縣改屬之,仍稱下辨道。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武都郡隸屬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代漢後,改縣稱楊德。
後漢:仍為武都郡,治下辨,界於隴西、武都二郡之間。
三國時期: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遣將屯兵下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正月,縣入魏,隸益州刺史部。蜀漢建興七年(229年),縣復屬蜀漢。蜀炎興元年(263年),成縣為魏所有,屬雍州之武都郡。
晉: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縣屬秦州之武都郡,下辨仍為郡治所。太元十年(385年),楊定稱藩,表置仇池郡,以縣入郡。
南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平仇池,縣入宋,隸南秦州之武都郡。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446年),初置仇池鎮,以縣隸鎮。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南秦州為成州,初置同谷縣。《國語》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說法,成州地近炎黃二帝早期活動區域,則其寓意為「王朝中興,永錫祚胤」之意。《說文解字》釋「同」,為兩水會合之處,青泥、下辨兩水會合後,注入飛龍峽峽谷,同谷因此得名。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以同谷縣屬康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初置河池郡,以康州之同谷縣屬河池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同谷縣置西康州。貞觀元年(627年),廢西康州復置成州,以縣屬成州,隸隴右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成州為同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成州。寶應元年(762年),吐番攻陷成州治所上祿縣。州治沒吐番後,以縣入屬鳳州,為唐、蕃犬牙交錯地區。咸通七年(866年),復置成州,徙治縣東南七里之寶井堡,後徙治同谷。後唐復置成州,治同谷縣。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成州入屬北宋,治同谷,領栗亭縣。開寶六年(973年)升為團練。初隸陝西西南路,至道三年(997年),成州隸陝西路。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分利州為東西兩路,以成州隸利州西路。開禧二年(1206年),州入金朝。開禧三年(1207年),州復屬南宋。
元:至元七年(1270年),並同谷、天水二縣入州,州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之鞏昌總帥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成州入屬明。初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之鞏昌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為縣,直隸陝西承宣布政使司之鞏昌府。
清:成縣初隸陝西布政使司之鞏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分陝西為左右布政使司,成縣隸右布政使司之鞏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成縣仍屬之。康熙七年(1668年),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成縣因之。雍正五年(1727年),以天水、青石、白環三里入秦州,以階州八百戶、禮縣府城村民及西固所軍入成縣。雍正七年(1729年),升階州為直隸州,成縣始屬階州。
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十五日,成縣光復,屬中華民國,初隸鞏秦階道。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裁撤清制府、廳、州、分州,一律改縣制,並改知縣為縣知事。鞏昌府廢後,成縣屬隴南道(治天水,後改渭川道所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將甘肅省劃分為七個行政督察區,成縣劃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公署駐天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劃分為八個行政督察區,成縣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公署駐武都)。全縣置五鎮八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以汪川鎮入屬徽縣。至此,全縣四鎮八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2月2日,成縣全境解放,成縣屬武都專員分署。12月下旬,全縣新建立5區48鄉。
1955年5月1日,以西和縣紙坊鄉入屬成縣。
1956年,以縣改屬天水專員公署。
1958年3月25日全縣為1鎮23鄉。
1958年7月20日,成縣、徽縣、兩當三縣合並,是為徽成縣(縣人民委員會駐徽縣城關鎮),屬天水專員公署。
1961年12月30日,撤消徽成縣,恢復成縣、徽縣、兩當縣建制。成縣改屬武都專員公署,縣人民委員會仍駐成縣城關鎮。
1968年8月20日,成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全縣為22個公社。
至1985年,全縣設2鎮、20鄉、243個行政村,1472個村民小組。
1985年5月14日,武都專區更名為隴南地區,成縣隨屬隴南地區。
2004年12月,隴南地區撤地設市,始置隴南市,成縣歸隴南市轄。
9. 滴水成州成語
沒有這個成語
滴水成語 :
滴水穿石、
滴水不漏、
滴水成河、
滴水難消、
流湯滴水、
滴水成凍、
滴水不羼、
滴水成冰
10. 杜甫在成縣寫的詩詞
《同谷七歌》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
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長鑱長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黃精無苗山雪盛,
短衣數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
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鄰里為我色惆悵。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生別展轉不相見,
胡塵暗天道路長。東飛鴐鵝後鶖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鍾離,良人早歿諸孤痴。長淮浪高蛟龍怒,
十年不見來何時。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
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黃蒿古城雲不開,
白狐跳梁黃狐立。我生何為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
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
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木葉黃落龍正蟄,
蝮蛇東來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復休。
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
富貴應須致身早。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
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積 草 嶺
連風積長陰,白日遞隱見。颼颼林響交,慘慘石狀變。
山分積草嶺,路異鳴水縣。旅泊吾道窮,衰年歲時倦。
卜居尚百里,休駕投諸彥。邑有佳主人,情如已會面。
來書語絕妙,遠客驚深眷。食蕨不願餘,茅茨眼中見.
泥 功 山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濘非一時,版築勞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將汩沒同?白馬為鐵驪,小兒成老翁。
哀猿透卻墜,死鹿力所窮。寄語北來人,後來莫匆匆。
鳳 凰 台
亭亭鳳凰台,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凰聲亦悠悠。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母無雛,飢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
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
寄贊上人
一昨陪錫杖,卜鄰南山幽。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
重岡北面起,竟日陽光留。茅屋買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聞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
當期塞雨干,宿昔齒疾瘳。裴回虎穴上,面勢龍泓頭。
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萬丈潭
青溪合冥莫,神物有顯晦。龍依積水蟠,窟壓萬丈內。
跼步凌垠堮,側身下煙靄。前臨洪濤寬,卻立蒼石大。
山色一徑盡,崖絕兩壁對。削成根虛無,倒影垂澹瀩。
黑如灣澴底,清見光炯碎。孤雲倒來深,飛鳥不在外。
高蘿成帷幄,寒木累旌旆。遠川曲通流,嵌竇潛泄瀨。
造幽無人境,發興自我輩。告歸遺恨多,將老斯游最。
閉藏修鱗蟄,出入巨石礙。何事暑天過,快意風雨會。
發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縣紀行)
我衰更懶拙,生事不自謀。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
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草木未黃落,況聞山水幽。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疇。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
密竹復冬筍,清池可方舟。雖傷旅寓遠,庶遂平生游。
此邦俯要沖,實恐人事稠。應接非本性,登臨未銷憂。
溪谷無異石,塞田始微收。豈復慰老夫,惘然難久留。
日色隱孤戍,烏啼滿城頭。中宵驅車去,飲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蒼茫雲霧浮。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
發同谷縣(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隴右赴劍南紀行)
賢有不黔突,聖有不暖席。況我飢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來茲山中,休駕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
忡忡去絕境,杳杳更遠適。停驂龍潭雲,回首白崖石。
臨岐別數子,握手淚再滴。交情無舊深,窮老多慘戚。
平生懶拙意,偶值棲遁跡。去住與願違,仰慚林間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