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廈門特區40周年宣傳

廈門特區40周年宣傳

發布時間:2021-05-19 15:41:36

1. 深圳經濟特區已40周年,你對深圳有什麼印象嗎

深圳經濟特區已經有周年,你對深圳有什麼印象?

現在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後已經在快速的發展,而深圳更是我們在改革開放的第一批城市,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國家的一線城市從一個小漁村到大都市,深圳完成了質的飛躍。而現在距離深圳的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40周年了,而在這40周年深圳每一次都在刷新我對它的認識。

現在深圳已經伴隨著我們的祖國發展已經有了40年,在這40年當中它經歷了風風雨雨,它有今天的成效是通過它的努力與堅持才有了今天的成效。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換,希望這座城市能夠繼續保持他們的風采,引領我們走向強國的道路,相信我們離那一天已經不遠了我們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走向復興之路。保持現有的速度繼續努力向前,我們祖國一定能夠重新站在世界之巔,恢復之前的雄風。

2. 廈門經濟特區的特區起源

湖裡,一片神奇的熱土,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
如今,走在湖裡大道上,隨處可見兩側林立的通用廠房,這些就是在20多年前為廈門經濟特區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的最早的引鳳之巢,第一家外資企業、第一個投資的台商、第一份外單的簽訂都誕生在這里,它們記錄和見證了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每一步。
在這樣一個熙熙攘攘的鬧市區,現在的我們能夠想像到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的荒蕪嗎?據介紹,當時廈門經濟特區管委會的領導和工程師在地瓜地里實地考察工作時,每人手裡都要拿著一根竹棍,因為那地里常有老蛇出沒,拿木棍就是要防止被蛇咬。
湖裡位於廈門島西北角,東、西、北三面臨海,港區開闊,水深不淤,海岸線長,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建設經濟特區的理想之地。
當時的湖裡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被人戲稱為「廈門的夾皮溝、西伯利亞」。然而,自從廈門經濟特區建立起,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就永遠地載入了廈門發展的史冊。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在廈門湖裡劃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為經濟特區。當時的廈門經濟特區,只是湖裡一塊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僅地方小,而且是寸草不生的荒蕪沙地,白手起家困難大不說,也無法利用廈門原有的資源基礎。
1981年10月15日,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破土動工,這就是開啟廈門歷史的著名的「湖裡第一炮」。隨著一聲開山炮響,經濟特區破土動工建設。
毫無疑問,廈門獲准設立經濟特區,成為全國首批四個經濟特區之一,這是廈門乃至福建省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
老林是土生土長的老廈門人,與共和國同齡。他說,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湖裡還是一片荒蕪之地,放眼望去,幾乎沒有任何一座建築物。經濟特區破土動工的地方,就是現在廈華電子廠房附近的一個小山丘上,當時還種著一大片的地瓜、花生。
對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伊始的情景,新華社原高級記者李開遠曾記憶說,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的湖裡是一大塊荒地,除了地瓜地就是梯田,相關領導討論工作都是在地瓜地里邊進行的。

3. 廈門經濟特區的特區騰飛

2009年7月24日,廈門市市長劉賜貴向在廈門的各級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作政情通報時,透露了廈門經濟特區范圍要擴大到廈門全市的思路。劉賜貴表示,將積極向中央爭取,把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爭取中央批准擴大特區范圍,實現行政區劃、經濟特區、台商投資區「三區合一」。
劉賜貴表示,20多年來,廈門經濟特區范圍一直沒變,島內是特區,島外不是特區,使一些工作不好開展。比如廈門有特區地方立法權,但特區法規只適用於特區范圍,也就是島內,島外就不適用,造成「一市二法」;政府鼓勵企業向島外發展,但島內是特區,有特區優惠政策,島外不一定有,企業搬出去反而吃虧了。因此,很有必要將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市。
這就意味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面積將達到1565平方公里。
在7月22日前,廈門市委書記於偉國表示,2009年下半年,廈門城市建設重心將從島內向島外轉移。島外新城區將以翔安隧道、翔安南區和廈門新站營運中心、環東海域等重大片區和項目為依託,盡快完成工程建設和環境的美化。於偉國說,「要以高起點、高標准、高層次、高水平推進島外新城區建設,為新城區建設和發展提供優良的載體,使島外新城區形成高品位的風格和特色。」
在短短的兩天時間內,市委書記與市長相繼發表關於廈門未來的發展講話,這都在表明一個強烈的信號,那就是廈門經濟特區正在強力向島外發展。
老許是同安人,已經63歲。他說,由於現實的差距,廈門島外不少人確實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如果將來經濟特區的范圍擴大到島外,別的不說,至少大家都是特區人,感覺會好很多。
在將來的某一天,矗立在廈門大橋橋頭的「廈門經濟特區」標志性路碑,也許會搬遷到另外的地方去吧,因為屆時的「廈門經濟特區」已經非彼時的「廈門經濟特區」了。

4.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慶典有何重大意義

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周年慶典其實證明中國歷史上改革開放是正確的決策。

5.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有什麼慶祝活動

深圳,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如今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一切的變化,源自於1980年8月26日的一紙批文——就在那一天,深圳獲批設立經濟特區,從那時起,深圳就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所以,那一天對於深圳、對於深圳人來說,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

40歲,對於人來說,方入不惑,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對於城市來說,一樣是快馬加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好時機。祝福深圳,在下一個40年,創造更耀眼的輝煌!

6. 廈門市的特區精神指什麼

廈門市的特區精神指:文明,開明,守信,開拓,競爭,奉獻。

7. 特區40周年是幾號

8月。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這一天,被稱為「深圳生日」。

(7)廈門特區40周年宣傳擴展閱讀:

深圳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大陸經濟總量第四大的城市。如今,它排在上海和北京之後,是中國內地經濟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在《經濟學人》2012年全球最具經濟競爭力城市排行榜上,深圳位居第二。

它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3°43′、東經114°38′、北經22°24′、北經22°52′之間。位於廣東省南部,東臨珠江口,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珠江口和伶仃洋以西;深圳河的南面與香港相連;北臨東莞、惠州。

8. 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你有什麼想說的

深圳特區成立40年,從一個很小很小的小漁村,變成現在一個全國前4的一線城市,至於他到底排第幾可能有爭議,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深圳這個地方經過40年的發展,他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相當的高了。

會不會有下一個深圳的出現,個人認為這個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現在杭州就有很多高新技術企業集中在這里,因為現在它經濟發達程度還不是特別高,房價水平沒有那麼高,地租自然就便宜那些,然後景色也相當的不錯,所以他完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深圳的,只不過需要一定時間的發展而已,而且下一次的發展到底集中在哪個主要的方面可就不一定了。

9. 廈門特區精神是什麼

風雲已過玉人不在
具有哲理性的經典情話
卻發現過往的幕幕不停閃現
6

10. 改革開放三十年 廈門有哪些重大變化四大方面,謝謝!


雖然改革開放後,沒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經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貨大樓買衣服穿。但是店鋪很少。一個城鎮只有一兩家百貨大樓。可是現在的商店到處都是,還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褲子專賣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纖面料:的確良(一種化纖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退了休的棉織衣料也成為最舒適的面料。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喇叭褲也因此流行一時。當然,那時候最普通的還是類似於中山裝的的褂子。現在人們的衣服樣式多了,挑選起來更自主了。當時,雖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沒有更多的錢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質量也不高,常常是開了線,撕裂了布,洗一洗,鮮艷的顏色也掉了下來。人們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現了衣服泛濫的情況,看看現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是一櫥子衣服?

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記得在一個小品里,一位老爺爺向他的孫子講述糧票的故事。可見糧票是當時解決溫飽的重要物品。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糧票還在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當然,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結: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到了90年代,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溫飽品,漸漸變成了一門藝術,一門文化。


改革開放初期,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舊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但住房仍是一個大問題。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這種房屋有獨立廚房、廁所,有上下水道的,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住,也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

小結: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出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買東西,走親戚,上學,上班等等,時常需要使用一種代步工具。從最早到的步行,到馬車,牛車,再到汽車,火車,無不體現一種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國人口眾多,坐火車出現了「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並且,速度也非常慢,媽媽在上大學的時候,從濟寧坐車到青島,過了十幾個小時才到。而現在,僅僅需要4至5個小時。於是,國家開始興修鐵路。1996年9月1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隨著社會的進步,汽車越來越多,於是開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現在我們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火車中也加入了新夥伴:D字頭列車,磁懸浮列車也研製出來了,正在普及中;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不僅如此,車多了起來,道路也更平坦更寬闊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遊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了

小結:隨著生活的進步,人們的出行更為方便,雖然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但這一切,也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必經之路。在不久的將來,地球在我們眼中會越來越小,周遊列國再也不是夢。

與廈門特區40周年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子商務部規章制度 瀏覽:875
2018暑期校本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102
地區性汽車的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610
教室親子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84
培訓計劃編制工作方案 瀏覽:26
最新新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86
美容院雙十一促銷方案 瀏覽:987
日威電器促銷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25
第三方物流企業與電子商務 瀏覽:517
2018年學校提高培訓的方案 瀏覽:422
河北省執法局安全生產培訓方案 瀏覽:267
自考電子商務概論網上作業答案 瀏覽:941
班級晨會策劃方案 瀏覽:204
高中主題班會策劃方案流程 瀏覽:546
營口家裝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103
東北財經電子商務 瀏覽:484
2018小學寒假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816
義務教育法培訓方案 瀏覽:243
統戰部制度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445
服裝公司國際商務會議策劃方案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