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花垣縣的人口民族
花垣縣歷史上是純苗區,自1730年「改土歸流」後,「流官」和商賈不斷湧入苗疆,境內增加了漢族和土家族,純苗區的格局被打破,但及不失為苗族聚居區。
解放後,中南軍政委員會組織少數民族訪問團來縣訪問,宣傳了黨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之間友好關系更加密切。1952年,湘西實現民族區域自治。隨著建設事業的發展,不少外地幹部來縣工作,又使縣內增加了滿、瑤、黎、侗、回等民族。1985年花垣縣217697人中,苗族164974人,佔75.78%;漢族42296人,佔19.42%;土家族10427人,佔4.77%;其它少數民族64人,佔0.03%。
2012年末,花垣縣總人口30.95萬人,常住人口29.1萬人。在常住人口中,男性15.14萬人,女性13.97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2.8‰;死亡率為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8‰。
2013年末,花垣縣總人口31.03萬人,常住人口29.23萬人。在常住人口中,男性15.2萬人,女性14.0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3.53‰;死亡率為5.8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
Ⅱ 出名的苗族流行明星
1、沈從文(1902—1988)20世紀中國偉大的作家,傑出的文學評論家、文物考古學家。苗族,湖南鳳凰縣人。小學學歷,自學成才。早年曾在暨南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等高校任教。1938年後歷任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950年起歷任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等。著有1100多萬字《沈從文全集》,是世界文明史上作品創作數量最多的文化巨人之一,被譯成英、法、德、俄等世界幾十種文字。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已決定授予沈從文,可惜該獎未頒發他就辭世於北京。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阿麗思中國游記》《長河》,中篇小說《邊城》《八駿圖》,短篇小說《蕭蕭》《月下小景》《柏子》,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其中篇小說《邊城》是一部享譽全球的世界名著;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被譽為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三大經典著作之一。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著名高校主持編寫的國家級重點大學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等已將沈從文列入大師級作家進行重點講授和研究,國內外許多學者因研究沈從文的作品獲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2、李敖(1935—)20世紀中國傑出的作家、歷史學家、政論家。苗族。遠籍貴州威寧,生於哈爾濱。少年時代跟隨家人住過北京、太原和上海,1949年移居台灣。高二時寫成《李敖札記》;高三時休學創作《李敖詩集》。1954年考入台灣大學法律系,不久自動退學,1955年再次考入台灣大學歷史系,1959年大學本科畢業後參軍。1962年考入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1963年肄業.。一生主要從事文學創作和歷史研究,曾任台灣東吳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迄今已出版各類作品100多部,共2000多萬字,是世界文明史上作品創作數量最多的文化巨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白話文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傳統下的獨白》、《胡適研究》《李敖回憶錄》《李敖全集》等。2000年以長篇小說傑作《北京法源寺》進入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其文學成就已被國內外高校寫入《20世紀中國文學史》等多部大學教材。2005年9月,已是70歲高齡的李敖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高校演講訪問,各大電視台均作了報道,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
3、肖紀美(1920—)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傑出的金屬材料科學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933年考入長沙私立明德中學;1938年考入江蘇省立銀行專科學校;1939年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唐山交通大學,1943年本科畢業後在湖南國立第八中學、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學等單位任教。1946年到南京民國中央標准局工作。1948年赴美國密蘇里大學留學,僅兩年就拿到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任教於北京科技大學。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第一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苗族人;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進步一等獎。在國內外發表科學論文450多篇;出版專著《合金能量學》等15部,近600萬字。肖紀美精通英語,許多科學論文均用英文寫成,是20世紀苗族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4、熊希齡(1870—1937)中國現代傑出的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詩人。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894年考取進士。曾到日本、德國考察。歷任東北三省清理財政部部長,中華民國財政總長,民國國務院總理兼財政部部長,中華教育改進社董事長,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等職。1937年病逝於香港,終年67歲。著有300多萬字《熊希齡先生遺稿》。
5、滕代遠(1904—1974)20世紀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國家重要領導人。苗族,湖南麻陽縣人。早年任紅五軍、紅一軍、紅三軍政委。1931年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3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委武裝部部長,同年獲二等紅星獎章。1935年到蘇聯列寧學院留學。1937年回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八路軍參謀長,中共中央委員,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華北軍區副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總司令兼政委。1950年出任鐵道部部長;1954年兼任國防委員;1964年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滕代遠一生為黨為中國人民的進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6、朱早觀(1903—1955)中國現代著名政治活動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5歲參軍,1922年到湖南講武堂學習。早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幹部團團長、中央獨立三師參謀長兼旅長。1937年赴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議。1945年任中原軍區參謀長兼中央中原局統戰部副部長;1946年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參謀長;1947年任西北軍區副參謀長。1949年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第五局局長,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國防部辦公廳副主任等職。
7、鍾哲明(1932—)中國當代傑出的政論家,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苗族,湖南武岡縣人。「苗族鍾氏兄弟三傑」之一。1952年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留校,1956年到中國人民大學進修碩士研究生課程一年。歷任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北大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教育部高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等。發表論文《馬克思的主要歷史功績:關於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結合的幾個問題》等60多篇;出版專著《科學社會主義專題講座》;參加編寫大學教材《鄧小平理論專題講座》等多部。
8、鍾優民(1936—)著名魏晉文學研究專家、文學史家。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吉林大學教授。苗族,湖南武岡縣人。「苗族鍾氏兄弟三傑」之一。1954年於湖南省立第六師范學校畢業後分配到長春市第一中學任教。1957年報送到吉林大學中文系深造,1962年本科畢業,並在該校進修研究生課程一年。1963年至1972年曾在國家教育部、吉林省高等教育局工作。1973年後長期在吉林省社科院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文學史方法論及其實踐》《陶學發展史》等10餘部,共500多萬字。被譽為「中國陶學大師」。
9、鍾良明(1943—)著名英語教育家、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苗族,湖南武岡縣人。「苗族鍾氏兄弟三傑」之一。1959年考入長沙雅禮中學高中部,1962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1966年本科畢業。時值「文革」被下放農村10年。1981年起先後在中南工業大學、長沙鐵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任教。歷任北京交通大學外語系主任,《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科板)編委等。
10、滕久明(1944—)正部級高級領導,著名政治活動家、理論家。苗族,貴州松桃縣人。1962年考入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1966年本科畢業後當過戰士和重慶市第96中學教師。1973年5月後任重慶市大渡口區團委書記,區革委辦公室主任;1979年2月後任大渡口區革委會副主任,區委副書記、副區長;1982年8月後任大渡口區委代書記、書記。1983年到中央黨校研究生班進修二年。1985年8月後任重慶市北碚區委副書記、書記;1987年4月任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1988年8月兼任重慶市級機關黨工委書記;1988年12月任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1993年4月任重慶市委副書記; 1997年重慶劃為中央直轄市後,歷任重慶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委秘書長、市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以及中共中央紀委委員。1996年調往中央,任中央紀委、中組部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巡視組組長。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共十五大代表。出版理論集《燈下漫筆》《征程言》《滕久明作品選》等。
11、宋祖英(女,1966—)中國當代著名歌唱家。苗族,湖南湘西古丈縣人。1981年入古丈縣歌舞團;1984年調湘西州歌舞團。1985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1988年畢業;1989年到中國音樂學院進修。1991年調入解放軍海政部文工團。1998年到中國音樂學院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2009年攻讀中國音樂學院聲樂學博士學位。歷任第九屆和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為海政部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歌唱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被譽為「中國當代最有實力的歌唱家之一」「中國當今最負盛名的女高音歌唱家」。2008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9屆奧運會上,與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多明戈共同登台演唱,其演唱水平受到全世界上億觀眾的高度贊揚。曾到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和舉行個人演唱會。演唱歌曲錄製成磁帶、VCD向全國和世界出版發行,主要專輯有《宋祖英演唱歌曲精選》《中國百年電影歌曲經典:宋祖英百年留聲》等。多次獲國內外音樂大獎,宋祖英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最傑出的歌唱家之一。
12、張超倫(1918—)醫學博士。著名社會活動家、正部級高級領導。苗族,貴州威寧縣人。早年在「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貴州石門坎就讀小學;初中到雲南昭通宣道中學完成。1932年赴成都華西協和高級中學就讀;1935年高中畢業因家境貧困無法考大學,被迫回家鄉。1936年得到教會資助考入華西協和大學,經過七年的刻苦攻讀,1943年獲本校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獲得博士學位幾位苗族人之一。1944年回貴州石門坎初級中學任教;1945年到雲南昭通福滇醫院任醫師。1949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1950年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任命為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1951年被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任命為貴州省衛生廳廳長。「文革」時被迫害多年。1978年復出,當選為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直到1997年。1983年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是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農工黨貴州省主任委員、第十屆中國農工黨中央常委。
13、姚紹斌(1956—)傑出的私營企業家,湖北八峰集團公司董事長。苗族,湖北鶴峰縣人。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第七屆至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八峰村在姚紹斌的帶領下艱苦創業,從人均收入只有40元上升到2007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目前公司年銷售額達20多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氨基酸生產企業集團。他創造性地在苗族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其產品遠銷國內外,使八峰苗族人民徹底改變了貧困,看到自己的未來,增強了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曾榮獲「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等稱號。
14、龍咸靈(1911—1993)20世紀中國著名空間物理學。武漢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苗族,貴州錦屏縣人。1935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1940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1947年在物理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引起世界物理學界的關注。1954年任武漢大學物理系副主任;1956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高空物理研究所所長;其科學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78年領銜創建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目前該系空間物理學已成為全國高校最強的學科。曾兼任中國科委電子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側地及地理物理聯盟秘書長。龍咸靈是20世紀苗族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15、潘愛華(1958—)中國傑出的生物技術科學家、企業家。苗族,湖南道通縣人。1984年於湖南醫科大學本科畢業;1986年考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攻讀醫學碩士學位,1989年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提前畢業留校。現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最大的生物工程集團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公司董事長(潘愛華是該集團主要創始人,2007年銷售額達100多個億),兼任深圳市北大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山東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等。1997年被美國名人協會評為「世界500位最有影響力的領袖之一」;1998年榮獲第三屆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及北京大學科技產業傑出貢獻金獎;1999年被中國科技部評為第五屆「中國十大傑出跨世紀科技人才」;2001年獲深圳市彭年科技獎一等獎(獲獎金50萬元)。
16、李振軍(1920—2008)著名政治活動家,正部級高級領導。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936年參軍,1937年投入抗日戰爭。40年代初畢業於抗日軍政大學。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任團、旅、師政委及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1985年後歷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湖南省軍區副政委,湖南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副主任,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公安部黨組成員,中國人民武警部總隊政委等職。
17、侯鈺鑫(1946—)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書法家、畫家。筆名楊岩。苗族,貴州畢節地區黔西縣人,少年時代在河南輝縣長大。1965年高二時因家境貧寒而失學,靠繪畫幫助父母維持家庭生活。1972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7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大路歌》,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1980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協會。1984年於河南大學中文系進修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現為河南省文學院專業作家,河南太行書畫院院長,河南大學兼職教授,河南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等。著有長篇小說15部、中短篇小說50多篇(部)、影視劇本50多部(集),共1500多萬字,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苗族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其長篇小說《好爹好娘》被國家列為建黨80周年十部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拍成電視劇由中央電視台播出;多次獲全國文學大獎。
18、錢東(1967—)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納米材料研究專家。苗族,湖南瀘溪縣人。1999年於中南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2年赴丹麥科技大學物理系做訪問學者一年。曾先後到德國、瑞典等國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2004年在中石化長嶺分公司做博士後研究。主要從事高分子材料助劑的研發、納米材料、催化與化工分離研究。
19、姜穆(1929—2003)20世紀苗族傑出的作家,著名文學評論家和編輯家。苗族,貴州錦屏縣人。早年參軍。1949年移居台灣。六十年代初於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歷任《今日中國》雜志主編,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總編輯等。一生著有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2000多萬字,是20世紀苗族文學史上作品創作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詩集《恰夢》,長篇小說《浩浩東流》《王安石全傳》,中篇小說《奴隸們的怒吼》、《決堤》,短篇小說集《早落的太陽》、《不歸鳥》,散文集《人生探索》、《尋夢》等。
20、楊漢先(1913—1998)副部級高級領導、著名學者。苗族,貴州威寧縣石門坎人。小學和初中分別就讀於威寧石門坎光華小學和雲南昭通宣道中學;高中就讀於成都華西協和高級中學。1933年考入華西協和大學社會學系,1934年因家庭困難休學,1935年返校,1938年大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隨後曾在貴陽大廈大學、華西協合大學、四川省博物館、雲南昭通明城中學、省立昭通女子師范學校、貴州大學等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50年6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1951年任貴州省民委副主任兼貴州民族學院院長,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擔任大學校長的苗族人;1959年任貴州大學副校長兼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長;「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63年起歷任第三屆至第五屆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是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苗族史述略》《黔西苗族調查報告》等。
21、王佳敏(女,1957—)著名舞蹈家,國家一級編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藝術家,文化部特殊津貼獲得者。苗族,生於雲南個舊市,籍貫雲南富民縣。高等自考大專學歷。1990年到中央民族大學進修一年。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歷任雲南省紅河州歌舞團團長,中國少數民族歌舞團藝術總監,雲南省舞蹈家協會常務理事,雲南省第七屆青聯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和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等。是雲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開幕式總導演。其舞蹈《看看》1998年獲中國舞蹈界最高獎荷花杯銀獎。曾應邀到日本、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演出。
22、徐新建(1955—)中國當代傑出的文化人類學家,著名文學理論家。苗族,貴陽市人。1971年進貴陽市歌舞團任演奏員。1979年考入貴州大學中文系,1983年本科畢業,分配到貴陽市委宣傳部,1985年調入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92年赴南京大學進修一年。1998年調入四川大學,不久在四川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該校文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2002年曾到美國哈佛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等職。至今已發表和出版論文、專著、編著等400多萬字,出版專著《從文學到文化》《西南研究論》《苗疆考察記》等多部。先後獲全國第四屆民族文學「駿馬獎」、全國第七屆莊重文文學獎、貴州省第三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四川大學成果獎等。被譽為中國三位最傑出的文化人類學家之一。
23、向本貴(1947—)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苗族,湖南沅陵縣人。1967年高中畢業因「文革」爆發停止高考而回家務農,做過農村生產隊隊長、鄉文化站輔導員、縣文化館文學專乾等。198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迄今已發表和出版10餘部長篇小說,40多部中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和散文,共600多萬字,是文學湘軍重鎮之一。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任湖南懷化市作家協會主席,湖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盤龍埠》、《蒼山如海》,中篇小說《有病流行》、《這方水土》等。其中《蒼山如海》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第六屆文學「駿馬獎」,被列為國慶50周年全國最優秀的10部長篇小說之一;《這方水土》獲中國作協全國第七屆文學「駿馬獎」等。
24、周基堃(1917—2000)著名外國歷史研究家、翻譯家。南開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苗族,湖北宣恩縣人。從小隨父母在武漢長大。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1943年大學本科畢業後在昆明美軍顧問團任翻譯。1946年被北京大學聘用,途徑天津被南開大學外語系留用。一生發表和出版論文、專著、譯著等共200多萬字。主要譯著有《美利堅合眾國的成長》、《唯物主義歷史觀》等。周基堃精通英、德、俄、西班牙等四種外國語言文字。
25、楊占清(1951—)濟南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第三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醫學家。苗族,湖北宣恩縣人。1969高中畢業後參軍,在部隊期間被保送到山東淄博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深造,大專畢業後到濟南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2002年51歲時考入第一軍醫大學博士研究生,2005年以論文《山東地區腎綜合征出血熱宿主和流行病學研究》獲醫學博士學位。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26、吳廷楨(1924—)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西北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兼蘭州大學教授。苗族,湖南花垣縣人。1951年畢業於貴州大學歷史系。1953年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歷任西北師大馬列教研室主任、歷史系主任等。有各類學術著作400餘萬字,主要編著有《西北史研究》、《河西開發研究》等。
27、滕久祥(1949—)著名中醫學家。湖南中醫葯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969年考入湖南中醫葯大學,1973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主要從事中醫內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中醫消化系疾病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發明新葯「九氣拈痛交囊」等。曾兼任湖南省中醫葯研究院副院長。
28、田渠(1900—1957)20世紀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苗族,湖南麻陽縣人。1922年於北京中法大學本科畢業後到法國里昂大學留學,1927年獲法國國家天文學博士學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博士學位的苗族人。1937年回國後在雲南大學從事科學研究。四十年代歷任西南聯合大學、貴州大學、湖南大學教授;五十年代歷任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其重要著作《狹義相對論》自民國出版以來至今還不斷重印出版,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物理相對論大學教材。
29、李必雨(1936—2009)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苗族,生於貴陽。1959年於雲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在昆明第八中任教。1969年去緬甸,1979年回國。歷任昆明師專講師,昆明文學院院長,昆明市文聯主席,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雲南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著有長篇小說《野玫瑰與黑郡主》、《紅衣女》(發行10萬冊)、《亡命異邦》,中篇小說《在遙遠的大江彼岸》,學術專著《小說技法》等300多萬字。其文學成就已寫入我國部分大學教材。
30、龍庄偉(1956—)副部級高級領導。河北省副省長兼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漢語語言學家、政治活動家。中國民盟中央常委。苗族,湖北恩施縣人。1971年下鄉當知青。1974年進恩施師范學校讀書,1976年中師畢業後任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恩施師專中文系,1981年大專畢業後到恩施教育局工作。1983年考入河北師范學院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1986年畢業留校。1995年兼任中國民盟河北省委副主任委員。1996年該校與河北師范大學合並,繼任河北師大西校區中文系主任、教授。1998年調任石家莊市副市長;2002年兼任中國民盟河北省委主任委員。2003年1月當選為河北省副省長;2005年兼任中國民盟中央常務、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2008年1月再次當選河北省副省長。
Ⅲ 截止2019年6月西部地區共有多少個縣摘掉貧困縣帽子
貧困縣摘帽標準是什麼?
貧困縣脫貧摘帽指的是自當地政府發布脫貧縣摘帽名單之後,就表示該縣不再屬於貧困縣,因為當地已經符合國家脫貧摘帽標准了。貧困縣脫貧摘帽是按國家標准執行的,並不是當地政府說脫貧就能脫貧的,國家貧困縣脫貧採取進村入戶的方式評估指標,具體詳情如下:
1.貧困發生率
當地貧困縣摘帽當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系統發生率高於3%的,不得退出貧困縣。
2.脫貧人口錯退率
當地脫貧人口錯退率高於2%的,不得退出貧困縣。脫貧人口錯退率=抽樣錯退人口數/抽樣脫貧人口數× 。錯退人口是指收入沒有穩定並沒超過國家扶貧標準的,還沒有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建檔立卡脫貧人口。
3.貧困人口漏評率
當地貧困人口漏評率超過2%的,不得退出貧困縣。貧困人口漏評率=調查核實的漏評人口數/抽查村未建檔立卡的農村人口數× 。漏評人口指的是符合國家扶貧標准,但是沒有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農村人口。
4.群眾認可度
當地群眾認可度低於90%的,不得退出。群眾認可度=調查戶中認可戶數/調查總戶數× 。群眾認可是指調查戶對脫貧攻堅政策、幫扶措施及成效、脫貧退出、幹部幫扶的認可。
需注意的幾個方面是,脫貧摘帽退出的縣除對國家檢查評估的標准進行對照外,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當年貧困線。達到「兩不然三保障」要求,即:是吃穿不愁,有安全住房、安全飲水,義務教育階段不因經濟條件學,享受我省規定的「四重醫療」保障。
2、村組條件。需統籌考慮村內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穩定支撐脫貧能力建設的特色產業和勞動技能就業,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情況。
3、縣域相關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貧現如今,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貧困縣也越來越少了,20個省區市貧困縣已全部摘帽也預示著今後中國再無貧困縣!
Ⅳ 電視台新聞
求求新聞記者救救我們的孩子,四川省廣安市教師為工資不好好教書,不認真上課,把一切怨恨發泄在孩子身上,我們孩子呀.....,
Ⅳ 清代各族人民起義
在清朝,各族人民的起義從乾隆中葉開始已經陸續不斷地發生,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有山東王倫的起義,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及四十八年(1783年)先後有甘肅蘇四十三和田五領導的回族、撒拉族人民的起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有台灣林爽文的起義,但這些起義都很快地被鎮壓了。
在這以後,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則爆發了規模較大的波及湖南、貴州、四川三省的苗民起義。這次起義發生,是由於苗族地區在"改土歸流"之後,漢族官僚地主及商人即所謂"客民",不斷侵佔苗族人民的土地,將"苗地"化為"民地"。如湖南永綏廳(今花垣縣)"環城外寸地皆苗,不數十年,盡占為民地"。又由於清朝所派官吏對苗族人民"盜行魚肉,以致苗民不堪"。因此,乾隆六十年正月,貴州松桃苗民石柳鄧被迫首先發動起義,湖南永綏苗民石三保及乾城苗民吳八月也相繼起而響應。起義的苗民領袖提出了"逐客民,復故地"的口號,得到苗族人民的普遍支持。這次起義繼續了12年之久,直到嘉慶十一年(1806年),才在清兵的鎮壓下失敗。
在苗民起義的同時,湖北又發生白蓮教起義。白蓮教是民間的秘密結社組織,農民經常假借它號召起義。白蓮教的教義,長期以來宣傳彌勒佛降生,人民可以得救。這時又提出"教中人先納稅若干,將來按稅授田"。農民嚮往得到土地,因而紛紛入教。
這次農民發難,以"官逼民反"為號召。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襄陽姚之富和女英雄王聰兒等舉起起義大旗,即以襄陽為中心,不到兩月,便有眾數萬人。同時,四川達州徐天德和王三槐、冷天祿等也相繼而起。第二年,嘉慶二年(1797年),湖北的起義軍由姚之富、王聰兒率領分路進攻河南,又由河南發展到陝西。嘉慶三年(1798年),王聰兒率眾指向西安,作戰失利轉移湖北,在鄖西被地主武裝鄉勇所扼,清軍圍攻,王聰兒、姚之富一同犧牲。此後四川的徐天德、王三槐、羅其清、冉文儔等仍繼續斗爭。清軍利用鄉勇羅思舉及號稱清官的四川知縣劉清,施展狡猾的手段瓦解農民軍,羅思舉假冒王三槐的旗號騙殺農民軍,劉清更誑騙王三槐至清營,結果王三槐被擒。這次起義到嘉慶九年(1804年)被鎮壓下去,首尾歷時9年,席捲湖北、四川、河南、陝西、甘肅5省,消耗清朝軍費1億之多,給予清朝以極大打擊。
嘉慶十八年(1813年),又爆發了天理教起義。天理教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又名八卦教。當時信徒很多,遍布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省。河南滑縣李文成和北京林清是主要教首,他們宣傳入教者先輸納"種福錢",又稱"根基錢",事成之後,"凡輸百錢者,得地一項"。農民渴望土地,因此紛紛入教。李文成和林清預定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同時發動起義,但因李文成行動暴露,被滑縣知縣逮捕入獄,群眾遂提前舉義,救出李文成,占據滑縣城,號召四方。而林清則按期行事,在京南黃村組織武裝,以200人潛入城內,在入教太監的導引下,分由東西華門攻進清宮,與清兵戰於隆宗門外,但因寡不敵眾,攻打清宮失敗,最後林清在黃村被捕犧牲。李文成在滑縣聲勢很大,旗幟上大書"大明天順李真主"七字。後來清兵包圍了滑縣,李文成出走輝縣山中。結果被清軍追逼自焚而死。最後滑縣被攻破,李文成妻張氏決不逃避,揮刀巷戰,擊殺數十人,闔門自縊。
這次天理教起義,特別是林清攻打清宮的行動,使清廷大為震驚,嘉慶皇帝哀嘆說:"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上述農民起義雖然都失敗了,卻大大消耗和削弱了清朝的實力,給了清朝沉重的打擊。
Ⅵ 680個貧困縣就哪些縣城
詳細名單 好像只有618個,其它的就不清楚了
河北省
39個 石家莊市:平山縣、靈壽縣、贊皇縣、行唐縣 張家口市:康保縣、張北縣、陽原縣、赤城縣、沽源縣、懷安縣、崇禮縣、尚義縣、蔚縣、萬全縣 承德市: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圍場縣 秦皇島市:青龍縣 保定市:阜平縣、淶源縣、順平縣、唐縣 滄州市:海興縣、鹽山縣、南皮縣 衡水市:武強縣、武邑縣、饒陽縣、阜城縣 邢台市:臨城縣、廣宗縣、巨鹿縣、新河縣、平鄉縣、威縣 邯鄲市:魏縣、大名縣
山西省
35個 太原市:婁煩縣 大同市:天鎮縣、靈丘縣、陽高縣、廣靈縣、渾源縣 朔州市:右玉縣 長治市:平順縣、武鄉縣、壺關縣 忻州市:神池縣、五寨縣、五台縣、偏關縣、靜樂縣、繁峙縣、河曲縣、保德縣、岢嵐縣、代縣、寧武縣 晉中市:和順縣、左權縣 臨汾市:大寧縣、永和縣、隰縣、汾西縣、吉縣 運城市:平陸縣 呂梁市:中陽縣、臨縣、方山縣、嵐縣、石樓縣 【註:呂梁市興縣已脫離貧困,世界上最長的運煤隧道、於2011年在興縣南山開工】
內蒙古
31個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 包頭市: 赤峰市:寧城縣、林西縣、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漢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 通遼市:庫倫旗、奈曼旗、科爾沁左翼後旗 鄂爾多斯市: 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興安盟:科右中旗、扎賚特旗、阿爾山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 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蘇尼特右旗、正鑲白旗 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化德縣、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後旗、四子王旗、卓資縣、興和縣
吉林省
8個 白城市:大安市、鎮賚縣、通榆縣 白山市:靖宇縣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安圖縣、龍井市、和龍市
黑龍江
14個 哈爾濱市:延壽縣 齊齊哈爾市:拜泉縣、甘南縣、泰來縣 大慶市:林甸縣 鶴崗市:綏濱縣 佳木斯市:同江市、樺南縣、樺川縣、撫遠縣、湯原縣 雙鴨山市:饒河縣 綏化市:蘭西縣、海倫市
安徽省
23個 阜陽市: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潁東區 亳州市:利辛縣 安慶市:太湖縣、宿松縣、岳西縣、潛山縣 六安市:壽縣、霍邱縣、裕安區、舒城縣、金寨縣 池州市:石台縣 宿州市: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 淮北市: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
江西省
21個 贛州市:興國縣、寧都縣、於都縣、尋烏縣、會昌縣、安遠縣、上猶縣、贛縣 吉安市:井岡山市、永新縣、遂川縣、吉安縣、萬安縣 上饒市:上饒縣、橫峰縣、鄱陽縣、余干縣 撫州市:廣昌縣、樂安縣 九江市:修水縣 萍鄉市:蓮花縣
河南省
53個(政府批文在擴展鏈接里) 洛陽市: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欒川縣、伊川縣 信陽市:新縣、固始縣、商城縣、光山縣 、淮濱縣、羅山縣、息縣 商丘市:虞城縣、睢縣、寧陵縣、民權縣、柘城縣、夏邑縣 駐馬店市:新蔡縣、確山縣、平輿縣、上蔡縣 、泌陽縣、正陽縣、汝南縣 南陽市:淅川縣、桐柏縣、南召縣、社旗縣、內鄉縣、方城縣、鎮平縣 濮陽市:台前縣、范縣、濮陽縣 平頂山市:魯山縣、葉縣 新鄉市:封丘縣、原陽縣 開封市:蘭考縣 安陽市:滑縣、內黃縣 漯河市:舞陽縣 周口市:淮陽縣、沈丘縣、太康縣、商水縣、鄲城縣、西華縣、扶溝縣 三門峽市:盧氏縣
湖北省
25個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恩施市、宣恩縣、來鳳縣、咸豐縣、鶴峰縣 十堰市: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鄖縣、房縣、丹江口市 黃岡市:英山縣、羅田縣、麻城市、紅安縣、蘄春縣 宜昌市:長陽縣、秭歸縣 孝感市:孝昌縣、大悟縣 黃石市:陽新縣 直轄單位:神農架林區
湖南省
20個 張家界市:桑植縣 益陽市:安化縣 岳陽市:平江縣 郴州市:桂東縣、汝城縣 永州市:新田縣、江華縣 邵陽市:隆回縣、城步縣、邵陽縣 懷化市:沅陵縣、通道縣 婁底市:新化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瀘溪縣、保靖縣、永順縣、鳳凰縣、花垣縣、龍山縣
廣西區
28個 南寧市:馬山縣、隆安縣、上林縣 河池市:環江縣、羅城縣、鳳山縣、東蘭縣、巴馬縣、都安縣、大化縣 百色市:田東縣、德保縣、靖西縣、那坡縣、凌雲縣、樂業縣、田林縣、隆林縣、西林縣 崇左市:天等縣、龍州縣 柳州市:三江縣、融水縣 來賓市:金秀縣、忻城縣 桂林市:龍勝縣 賀州市:昭平縣、富川縣
海南省
5個 直轄單位:保亭縣、瓊中縣、五指山市、白沙縣、臨高縣
重慶市
14個 城口縣、巫溪縣、巫山縣、奉節縣、雲陽縣、開縣、萬州區、秀山縣、黔江縣、酉陽縣、彭水縣、石柱縣、武隆縣、豐都縣
四川省
36個 廣元市:蒼溪縣、朝天區、旺蒼縣 南充市:閬中市、儀隴縣、嘉陵區、南部縣 廣安市:廣安區 樂山市:馬邊縣 瀘州市:古藺縣、敘永縣 宜賓市:屏山縣 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達州市:宣漢縣、萬源市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黑水縣、小金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理塘縣、色達縣、德格縣、甘孜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金陽縣、昭覺縣、布拖縣、雷波縣、普格縣、喜德縣、鹽源縣、木里縣、越西縣、甘洛縣
貴州省
50個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從江縣、劍河縣、榕江縣、黎平縣、麻江縣、丹寨縣、台江縣、岑鞏縣、錦屏縣、三穗縣、天柱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望謨縣、冊亨縣、平塘縣、貞豐縣、普安縣、興仁縣、安龍縣 畢節地區:納雍縣、赫章縣、大方縣、織金縣、威寧縣 銅仁地區:沿河縣、松桃縣、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江口縣、德江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縣、長順縣、羅甸縣、荔波縣、獨山縣 六盤水市:水城縣、六枝特區、盤縣 安順市:紫雲縣、關嶺縣、普定縣、鎮寧縣 遵義市:道真縣、務川縣、正安縣、習水縣
雲南省
73個 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 曲靖市:富源縣、會澤縣 保山市: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威信縣、綏江縣、彝良縣、鎮雄縣 麗江市:寧蒗縣、永勝縣 普洱市:鎮沅縣、墨江縣、景東縣、江城縣、孟連縣、西盟縣、瀾滄縣、寧洱縣 臨滄市:永德縣、鳳慶縣、滄源縣、鎮康縣、雲縣、臨翔區、雙江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馬關縣、硯山縣、丘北縣、文山市、富寧縣、西疇縣、麻栗坡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蘭坪縣、貢山縣、福貢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縣、鶴慶縣、彌渡縣、南澗縣、巍山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南華縣、大姚縣、姚安縣、武定縣、永仁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縣、金平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綠春縣
陝西省
50個 延安市:延長縣、延川縣、吳起縣、宜川縣 銅川市:耀州區、宜君縣、印台區 渭南市:合陽縣、蒲城縣、白水縣、澄城縣、富平縣 咸陽市:永壽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 寶雞市:麟游縣、太白縣、隴縣 漢中市:洋縣、西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勉縣、佛坪縣 榆林市:清澗縣、子洲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橫山縣、定邊縣 安康市:漢濱區、漢陰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石泉縣 商洛市: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甘肅省
43個 蘭州市:榆中縣 白銀市:會寧縣 天水市:武山縣、清水縣、甘谷縣、張家川縣、秦安縣、麥積區 武威市:天祝縣、古浪縣 慶陽市:華池縣、環縣、合水縣、寧縣、鎮原縣 平涼市:庄浪縣、靜寧縣 定西市:安定區、通渭縣、臨洮縣、隴西縣、渭源縣、漳縣、岷縣 隴南市:武都區、宕昌縣、禮縣、西和縣、文縣、康縣、兩當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東鄉縣、廣河縣、康樂縣、永靖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舟曲縣、卓尼母、夏河縣、合作市
青海省
15個 西寧市:大通縣、湟中縣 海東地區:平安縣、民和縣、循化縣、化隆縣、樂都縣 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 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甘德縣、瑪多縣 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雜多縣、治多縣、曲麻萊縣
寧夏區
8個 吳忠市:同心縣、鹽池縣 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 中衛市:海原縣
新疆區
27個 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縣、岳普湖縣、疏附縣、疏勒縣、葉城縣、英吉沙縣、伽師縣、莎車縣 阿克蘇地區:柯坪縣、烏什縣 和田地區:和田縣、洛浦縣、墨玉縣、皮山縣、策勒縣、於田縣、民豐縣 哈密地區:巴里坤縣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烏恰縣、阿克陶縣、阿圖什市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察布查爾縣 塔城地區:托里縣、青河縣 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
Ⅶ 中國貧困地區集中在哪貧困到什麼程度
中國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中國的中部地區、西部山區及西南、東北地區。包括甘肅地區,雲南,貴州的局部山區。
其特徵有:自然環境惡劣;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全國共有585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國家級貧困縣分布於全中國17個省級行政區內,其中以西藏自治區為最多,其後為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陝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河北省、甘肅省、山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中國貧困地區面臨五大突出問題。
一是道路交通。經過多年發展,全國交通主網干線已經基本健全,但是貧困地區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村組內道路還欠賬很多。
二是生產用電。現在生活用電基本解決了,但是西部貧困地區還有20%的行政村缺少加工生產所需的三相電,制約了當地產業發展。
三是農村住房。目前國家對農村危房改造有補貼,但是農民自己還是要出大頭,越窮的人越享受不到補貼、越蓋不起房子,住房不安全是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四是教育問題。山裡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嶺去上學,有的父母不得不搬到學校附近陪讀。還有的貧困家庭孩子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出現因學致貧現象。
五是醫療衛生。貧困地區缺乏醫療資源,小病扛、大病拖,最後全勞動力弄成半勞動力、半勞動力弄成沒勞動力。一人得大病,全家跟著窮。
Ⅷ 苗劇的溯源
1994年應邀參加以國家民委副主任李晉友為組 長的全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調查,撰寫了7萬字的調查報告。大量的田野資料證明苗劇的前身為蚩尤戲,是苗巫裝扮苗族大祖先蚩尤為苗民驅鬼逐疫的儀式。
五千多年前,苗族祖先蚩尤是一位叱吒風雲的戰神。出於戰爭的需要,除了運用智謀和巫術,他還創造了戰爭面具,其化裝奇特:面部戴上金屬製作的造型凶惡而猙獰的臉殼,盔頂裝有金屬鑄造的一對牛角,耳鬢亦以鋒利的劍戟狀的金屬片保護,綜合為後來所謂的「面具」。為了嚇退對方,他裝扮成猛獸凶神模樣,額上弄出四隻眼睛,兩腋下附以雙翼,變成「天符之神」。其足部裝飾成牛蹄,左右肩各增兩臂。是故,史書對蚩尤有這樣傳奇性的描繪:「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似劍戟,頭有角」(《述異記》)。「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神異經》)。「疏首」(即雕首,雕飾面部,指戴面具)。連他的八十一個兄弟(即結拜兄弟的部落酋長),也作如是裝束:「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有特異功能)。見(《龍魚河圖》)。蚩尤被黃帝擒殺之後,許多部落不聽號令,黃帝「遂畫蚩尤像,使萬邦臣服」。由此可見蚩尤在那個時期的顯赫威望。有不少史志記載,秦漢以降,蚩尤仍受到歷代帝王的膜拜。秦始皇游東海所祠山川八神,蚩尤是以「兵主」之稱端居其中的。漢高祖劉邦 在宮廷內設蚩尤神位並「首祠之」,及至天下初定,便「立蚩尤之祠於長安」。以上史料表明:蚩尤是中國面具的創史人,並且最先將面具用於戰爭。蚩尤歿後,苗族經歷了長達幾千年的遷徙,為祈求蚩尤的神佑,苗巫以鍋煙灰塗面,倒戴鐵三腳(表牛角),裝扮成戰神蚩尤模樣為苗民驅邪賜福。
這就是被大師稱謂的最原始的蚩尤戲。其發生的時代應是距蚩尤歿後不久。一直保留在苗族巫壇中,延演至今。其傳統儀式劇目有《恰相》(漢語即:趕猖),《大追傷亡》等,這些基本法事與技藝是苗巫度執(拿營業執照)必考項目,因而這種戲劇形態得以傳承至今。我們通過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近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次普查,獲得大量珍貴資料。這些成果,成為「中國戲曲起源於古代祭祀」的實證。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鳳凰、吉首、保靖、古丈、瀘溪以及湘西南的城步苗族自治縣、靖縣、綏寧、芷江、新晃等縣市,是中國苗族同胞的聚居地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苗族同胞在政治上當家作主,經濟上翻了身,民族民間的文學藝術也得到迅速的發展。1953年,湘西花垣縣文化館在麻栗場鄉建立了沙科中心俱樂部,並隨之成立了文化站,將熟悉苗族文藝的苗族教師石成鑒調到文化站工作。石成鑒了解苗族同胞喜愛看戲,但又沒有本民族語言的戲看的情況,萌生了創立苗劇的願望。在縣文化館的支持下,以他為主,將苗族故事《瀘溪峒》改編成苗劇《團結滅妖》,交給麻栗場俱樂部排演。他們用苗歌、苗語演唱,把生活動作和舞蹈、武術的動作加以發展。使之相當於戲曲形式的唱、念、做、打,於1954年農歷正月初六在麻栗場首次演出。這出戲以親切的民族語言、樸素的感情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受到苗族群眾的歡迎。這場演出,標志著苗劇的誕生。
自治州文化部門加倍努力,對各苗區的民間藝人進行培訓,推廣苗劇。苗劇便在花垣、吉首、古丈、鳳凰等縣廣泛興起,相繼創作演出了十幾個劇目。如花垣縣的《龍寶三姐》、吉首縣的《合作大生產》、古丈縣的《石丁叭拉》、鳳凰縣的《神箭手》等。這是苗劇的業余演出階段。
1958年,苗劇進入城市演出,一些專業演出團體對唱腔的發展進行的各種嘗試。如1958年花垣縣文工團演出的《千歌萬頌石昌忠》,第一次突破原始苗歌的束縛,借用歌劇的手法創腔;1965年花垣縣農村文藝宣傳隊演出的《借牛》,第一次用戲曲的板腔手法進行創腔;1979年花垣縣文工團編演的《帶血的百鳥圖》,以音樂創作為主,借鑒漢族戲曲唱、念、做、打等表現手段,使苗劇的藝術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苗劇的流布,除了湘西自治州的一些縣市之外,還擴展到湖南西南的城步、綏寧等縣。城步、綏寧兩縣的苗劇與湘西地區的苗劇有所不同,他們的劇目大多數是現代題材,只有少部分是根據民間故事和苗族歷史故事改編的,還有少量的移植劇目。
Ⅸ 董馬庫鄉的董馬庫民間文藝隊簡介
以弘揚湘西苗鄉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民間歌舞技藝為己任,文藝隊成員全是土生土長的當地百姓,主要由董馬庫村和鄰村的文藝愛好者組成。目前隊員人數已經超過100人,並在不斷增加中。隊里年齡最大的66歲,最小的22歲。隊員們用苗族接龍舞、苗鼓、苗歌對唱、金錢棍、腰鼓、道教文化、舞龍舞獅、武術等多種苗族技藝將苗族民間民俗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這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的共識史觀,苗族---尤其是花垣苗族除了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同樣具有龍圖騰崇拜的共性之外,更是有其獨特的崇拜內容和形勢,並且演繹成為最富於吉祥氛圍具有亮麗色彩貼近生活氣息,最能表達追求美好生活的龍文化。1955年我縣文化館幹部石成鑒根據我縣苗族接龍法事的有關內容和形勢為接龍舞蹈在沙科、老寨文化俱樂部的女主角劉銀玉的配合下逐步演練成為成套的舞蹈動作。1956年,國務院文化部下達通知組織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沙科,老寨的接龍舞被縣文化科推薦為縣代表隊參加州級匯演,被州文化科篩選為州代表隊參加省級匯演,最後被省文化廳篩選為湖南省代表隊參加全國匯演。我縣去北京演接龍舞的男演員,石成業、石遠玉、劉昌雄都已先後去世,只有女演員劉銀玉還健在,其餘演員是州、省兩級先後進行調整後補充。
1956年接龍舞的成功演出為花垣縣、為自治州、為湖南省爭得了皆大歡喜的榮譽。把花垣苗族的龍文化提高到了具備劃時代意義的水平,這是石成鑒老前輩的歷史功績,也是所有參加州級、省級乃至全國匯演的所有演員和打擊樂隊成員們的歷史榮耀。
今天董馬庫民間文藝隊演出的接龍舞是劉銀玉師傅按照接龍舞的原始套路原汁原味地訓練、繼承和發揚。 節目編排:劉銀玉、洪光融
總顧問:石壽貴
發起人:石玉文、葛伍生、石元妹、石妹金、龍香蓮、張秀山、吳維俊、龍慧英、龍成香
宣傳:葛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