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誰知道在哪能買到知青下鄉題材的畫
如果在廣州市文德路都找不到的話,就要四處去找舊畫了。
2. 老知青餃子館壁畫創作者是誰畫的
1.王夫人「笑」,是因為她已知道鳳姐是有意捉弄劉姥姥,但是自己作為一家實際掌事的,不好明著說,所以才「笑著指鳳姐」,鳳姐和鴛鴦兩人要維持好飯局的秩序,而且這個玩笑是她們故意布置的,自然不會失儀。
2.劉姥姥二進大觀園,表面上看是鄉下人不懂大戶人家事,其實是裝傻賣乖,很會討眾人的歡心,聰明得很。
眾人的「笑」之所以有如此區別,原因在於:
(1)湘雲生性豪爽,又敏於詩詞,所以首先忍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
(2)黛玉多病且嬌嫩,所以當她領悟過來,自然是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
(3)寶玉在府中最受寵愛,要星星不敢給月亮,所以就趁機撒嬌,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當仁不讓地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
(4)王夫人知是鳳姐搞鬼,不好明說,所以用手指著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
(5)薛姨媽是成年長者,但也撐不住,口裡茶噴了探春一裙子,這是失態。
(6)探春素來是有才無權之人,藉此一笑,自然是找著懦弱的二姐撐著了,所以手裡的飯碗都合在迎春身上。
(7)惜春年紀最小,所以就離了坐位,拉著他奶母叫揉一揉腸子。
(8)鳳姐鴛鴦二人是始作俑者,自然沒笑,控制著飯
3. 著名知青畫家有哪幾位
知青名人國畫家翁振新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的,祖籍乃廣東台山市三合鎮良村,不僅是一名造詣非凡的藝術家,文藝評論家,還是一位出色的學者。
呂俊傑,1955年生於天津,現天津「津門沽上」書畫院院長。
旅美油畫家李斌
劉柏榮是文革知青美術畫家中最早出名的,他在1969年創作的《胸懷朝陽何所懼,敢將青春獻人民》(它在出版時還有一個副標題--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上海市黃山茶林場十一位知識青年學習),被廣泛地印成招貼和放大成宣傳畫,並參加了1972年的全國美展。
幾位著名的知青畫家
劉柏榮是文革知青美術畫家中最早出名的,他在1969年創作的《胸懷朝陽何所懼,敢將青春獻人民》(它在出版時還有一個副標題--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上海市黃山茶林場十一位知識青年學習),被廣泛地印成招貼和放大成宣傳畫,並參加了1972年的全國美展。當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幅畫顯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盡管他在作畫時參考了這些烈士生身的不少照片,(1)但畫面上出現的形象,卻非常概念,像是一個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這主要是造型能力的局限,因為他當時畢竟只有17歲,也沒有經過美術學院的專門訓練。他在兩年後與陳亦遜合作的版畫《一家親》仍然暴露出了這方面的缺點(這時他已成為部隊的一名專業美術人員),這幅畫也參加了1972年的那屆全國美展,並被選入畫冊,但人物的造型與木刻的技法,是無法與這一榮譽相匹配的。直到1973年創作的《堅持不懈》,他的造型能力才出現了可喜進步,形象刻畫得很生動,也非常符合對象的身份。畫面的布局和虛實處理不落俗套,筆墨也顯得十分帥氣,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的地方,即使是當時的科班出身的那些畫家,也未必有這樣的水平。這幅畫參加了1973年的全國連環畫、中國畫展覽會,其中的四個頭像,被選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印的《工農兵形象選》第二冊,翌年還被人民美術出版社印成大型的獨幅畫頁。(2)這使他名聲大振。劉柏榮出生於1952年,是一位上海知青。1968年12月,他到江西農村插隊落戶,在那裡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他在1972年的《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的文章中這樣寫道,他從小就愛畫畫,但只是出於個人的興趣,沒有認識到畫畫應該為工農兵服務。他初到江西農村,覺得那裡的人很臟,環境也沒有想像中的美好。繁重的勞動使他渾身筋骨疼痛,自然也就失去了畫畫的興致。這時,貧下中農看出了他的思想問題,用各種方式幫他提高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覺悟。通過艱苦的勞動磨練,他終於在農民前面感到了羞愧:盡管他們的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干凈。(3)於是他決心改造自己的世界觀,與農民一起勞動,揀最苦最臟的活干。漸漸地,他碰到了牛糞也不覺得臭。這種思想和感情上的變化,激起了他的藝術興趣。在畫畫的過程中,他甚至還得到了貧下中農的熱情幫助和具體批評,使他懂得了應該畫什麼,應該怎樣畫。對於這些話的真實性,我們很難推測,因為當時報刊上的這類文章幾乎都是這樣寫的。1969年,《解放日報》報道了上海市黃山茶林場的11名上海知識青年為搶救國家財產,在與洪水的搏鬥中犧牲的消息,劉柏榮和一位青年工人業余畫家合作了《黃山青松映丹心》的組畫。隨後,他又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水粉畫《胸懷朝陽何所懼,敢將青春獻人民》,並被印成招貼畫,(4)後來他又畫成了油畫(參加1972年全國美展),並作了一些改動。如,在水粉畫上,最前側的那位女知青,手上拿著紅寶書《毛主席語錄》,而在油畫上則被改成了緊握的拳頭;揮手高呼的男知青形象,也由側面改成了正面;構圖也作了調整,上下兩邊都裁去一截,顯得更加緊湊。對於這幅畫的創作過程,劉柏榮在《一定要畫好我們時代的英雄形象》中作了詳細的介紹,其中對於洪水與英雄之間關系的論述,非常富有辨證色彩:
洪水雖然惡浪滔滔,奔騰洶涌,但在我們的英雄面前它是失敗者,英雄戰勝了敵人,這是事物的本質。所以畫洪水是為了表現英雄,是為了刻畫和烘托英雄的形象和精神氣質服務的。洪水處理得好不好,表現得恰不恰當,對主題的表現及塑造完美的英雄形象是很有關系的。洪水表現得過分,英雄人物就不可能在畫面上突出出來,這將影響以及損害英雄形象;相反不表現洪水的特點,把洪水畫得平平淡淡,或者不重視其表現,同樣英雄形象得不到較好的體現。(5)
對中國來說,1969年是一個洪水年。我們只要看一下當時的各類畫報,就能發現有相當的篇幅是用來描寫抗洪英雄的。就是在中共中央的機關刊物《紅旗》的第12期上,也發表了抗洪英雄金訓華的日記和評論員的文章《革命青年的榜樣》,同時還刊登了上海畫家徐純中(當時署名為逸中)創作的水粉畫《毛主席的紅衛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樣金訓華同志學習》。金訓華原是上海市吳凇第二中學的1968年高中畢業生。1969年5月,到黑龍江省遜克縣遜河公社雙河大隊插隊落戶。同年8月15日,他為搶救被洪水沖走的電線桿,不幸犧牲。據說,當時有人勸他水流太急,下去危險,但他卻毅然跳進河裡,並回答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徐純中是上海市西中學高中畢業生,上山下鄉運動開始後,他被送往上海崇明農場插隊。金訓華事跡發表後,《解放日報》美術組,急召陳逸飛、徐純中等人,連夜在報社趕制金訓華事跡的一整版繪畫作品。徐純中當場構思創作了《毛主席的紅衛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樣金訓華同志學習》,在完稿過程中,又得到了陳逸飛的修改潤色。(6)此畫在《解放日報》畫刊發表後,即被當時的中央領導看中,並經重畫,作為美術界的樣板畫之一,刊登在《紅旗》雜志上。這幅畫的構圖和人物的處理,雖然與劉柏榮的那幅《胸懷朝陽何所懼,敢將青春獻人民》有些不同,但畫面的氣氛卻極其相似,幾乎讓人感到出自同一人的手筆。就連他們的創作體會,也像是經過討論才撰寫的。(7)當然,《毛主席的紅衛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樣金訓華同志學習》在傳播上更具效力,它不僅被大量地印成招貼畫和郵票,而且被大規模地用油畫復制在全國各地的宣傳牌上。這兩幅反映知青的畫,在文革前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當然是社會影響力而不是藝術影響力。在1976年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它們作為反映階級斗爭和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形象的典型,再次得到了輿論的肯定。
何紹教以油畫《學耕》而為美術界知曉。他是浙江省參加1972年全國美展僅有的三幅油畫中最年輕的作者,當時只有25歲。他於1969年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浙江省建德縣的一個貧瘠的農村插隊落戶。他在中學期間就對繪畫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但是,他的所有專業知識,也只是在文革開始兩年的大量繪制領袖像和宣傳畫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1971年的春天,他接到當地縣里有關部門下達的創作任務、來到毛澤東曾經為之題詞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千娥公社體驗生活。然而,他對這種表現鋼鐵女子的題材取法興趣,在朋友們的鼓勵下,他還是決定描繪自己熟悉的知青生活。建德縣的山區婦女素以吃苦耐勞著稱,她們不但擔負著全部家務的料理,還在農忙時下田幫著男人收割、插秧。然而,耕田這種強體力活,卻是很少有婦女參加的,而那些好強要勝的女知青,倒也時有想學耕田的情況,但大都是偶一為之,並不是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勞作內容。何紹教在發現了這種既能體現婦女能頂半邊天、又能反映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題材後,便畫了一幅油畫小稿,並獲得了組織者們的好評。他們將他推薦到省一級參加全國美展的重點加工班。他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名畫家一起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並對其他人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見。當時的一些具有相當創作經驗的畫家都建議,把畫面上的牛改成拉機,表現農業的機械化,以符合毛澤東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精神。但何紹教卻堅持了自己初稿的意圖。據他後來回憶說,他當時想法很簡單,覺得從畫面的形式上來考慮,很難安排一個用拖拉機來學耕田的場景。況且,這在他所熟悉的生活中也實在沒有見到。他所在的那個公社,經濟水平十分低下,一個大隊(也就是現在的一個村)也只有他自己有一隻掛表,而老百姓的作息隨日出日落而定,過著典型的農耕生活。而整整的一個公社,大概也只有一台拖拉機。顯然,若將耕牛改成拖拉機,就會讓人覺得很不真實。他的這幅作品奇跡般地被文革中的第一次全國美展選中,使他十分高興。這不僅使他獲得了藝術上的榮譽,也為他的知青生活帶來了轉機。這幅畫被作為知青美術創作的典型,多次刊登在各種報紙和雜志上。
沈嘉蔚以油畫《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而著名。這幅作品在1974年的全國美展中得到廣泛的好評。據不少當事人說,江青參觀展覽時,在這幅畫前滯留片刻,陪同人員向她介紹說,作者是一位下鄉知青,江青便說了一句他們不容易。於是,這幅畫就和其他十幾幅吸引過江青滯留的作品一樣,在國內被大量印刷發行,估計《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僅人民美術出版社和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的4開和對開的獨幅畫就有幾十萬張,全國的報刊也相繼登載。
《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描繪的是北方的兩位年輕的軍人,他們迎著初升的太陽,在哨樓上遠眺。畫面的色彩非常明快,人物的動作有點舞台化,畫家巧妙地利用了哨樓高聳的特點,將視線放在畫面的底邊,使軍人的形象顯得更加高大。這種風格正是來自畫面上那兩位戰士正鎖眉警惕著的前方--蘇修。對沈嘉蔚這樣一位知青畫家來說,《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使他經歷了一次較為完整的現實主義創作過程。這一題材是他自己選定的。他先後兩次去邊防哨所體驗生活和寫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畫草圖,三個月時間的製作。畫面上的軍人形象,都是他直接從生活中寫生來的,下了不少的功夫,那位正在樓梯上行走的軍官形象清秀剛毅。但送到北京後,有關領導看了似乎不太滿意,並指定改畫組的同志進行修改,將其畫得紅光滿面。改動雖然很精心,但對於作者本人來說,已讓他感到傷心。只有在當年的《黑龍江文藝》的封面上,我們還能看到原作的面目。
沈嘉蔚也是一位浙江籍的知青,生於1948年,是1966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他於1970年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並在42團政治部的宣傳股任美工。與他一起成為後來黑龍江知名知青畫家的還有陳宜民、李斌、劉宇廉。陳宜民他們都是來自上海,是區少年宮的美術組成員,並有一定的創作業績。
1969年底,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趙曉沫、李建國、尤勁東、趙雁潮、陳新民等20多名學生,自願要求去生產建設兵團,支持邊疆建設。他們雖然只受過一年的專業訓練,但見識頗廣、才華橫溢,給業余出身的知青畫家以極大的影響。
兵團文化部任命原轉業軍人郝伯義負責美術創作。他當時30出頭,極富組織熱情,為了更好地完成上級交待的創作任務,他組織起了學習班,並親自動手製作了學習班所需的桌、椅、床等。沈嘉蔚在20多年後的回憶中這樣寫道:郝是兵團美術創作的靈魂人物,沒有他也就沒有這一個小文藝復興的出現。(11)郝主張學習班的創作以群體的面貌出現,並將60年代紅極一時的北大荒版畫的整套技法全部傳授給學習班的版畫組成員。他們各自構思草圖,然後集體進行修改,讓能力較強的改稿,定稿後指定一人刻印。當1972年恢復公開署後,最後的完成者便可署上自己的名字。
4. 專門畫下鄉知青性愛的畫家叫什麼名字
你可以搜索
沈嘉蔚
這位北大荒知青畫家
5. 在微博上看到說『布面油畫《青春之歌》,後名《我的前夫》。據說初展時很多知青在這幅畫前泣不成聲』。
圖中的女孩是下鄉知青,不得不嫁給當地的農民。
她胸前別著毛主席像章,手裡拿著《毛主席語錄》,年代應該是在1967年至1971年之間。
下鄉知青嫁給當地農民,大致上有這樣幾種可能:
1、她的父母在城裡被批判、被關押、甚至在文革中死亡,她隻身下鄉,舉目無親。在極度貧困的鄉下,生活難以為繼,不得不嫁給當地農民,求得生路。
2、她虔誠地信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信念,以嫁給農民表示自己真的「與工農相結合」。
3、為了使她一起下鄉的親友,如兄弟姐妹,獲得返城的機會,犧牲自己,嫁給當地的權勢人物。
或者是上述原因兼而有之。
這是系列畫作之一。後面的畫作中,她坐在灶坑前,借著灶火的亮光看書,灶台上有嬰兒奶瓶。可以想像,她在生下孩子之後,抓住文革後高考的機會,離開了農村,且結束了這段婚姻。
那時,在農村插隊的下鄉女知青,有不少人嫁給了當地農民。雖然不能說都是悲劇,但至少可以說是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
我本人也是下鄉知青,但由於是去邊疆的農場下鄉,生活經歷與插隊知青的差異很大。以上解釋未必准確,僅供參考。
6. 知識分子上山下鄉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么做,知青是什麼意思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或兵團務農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早在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校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荒運動。當時,美術家朱宣咸1958年創作的作品《知識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動地記錄了北大荒農墾在那個特定時代知識青年的畫面。1962年開始有人提出要將上山下鄉運動全國化地組織起來,1964年,中共中央為此特別設立了一個領導小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為止許多中學畢業生既無法進入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使得中共領導機構意識到他們需要尋找一個辦法將這批年輕人安置下來,以免情況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裡吃閑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全國也開
那個年代的宣傳畫
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從1971年開始,知識青年在農村的許多問題開始不斷暴露出來,同時中共開始在城市中將部分工作分配給下放的知識青年。不過這樣回到城市中的知識青年大多數是通過關系得到回城的機會的。到1976年連毛澤東也感覺到知識青年問題的嚴重性並決定對這個問題重新做考慮。但到這時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萬知識青年被分配上山下鄉。毛澤東的逝世使知識青年問題暫時被擱置。
1977年高考被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要回到故鄉去。1978年冬在雲南的知識青年以請願和罷工的形式來將他們的要求表達出來,再次使的中央感覺到問題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央基本上決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
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萬至1800萬之間。
7. 知青宣傳標語
1、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2、農業學大寨
3、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做毛主席的接班人!
4、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到那裡去一定會大有作為!
8. 當年為什麼要上山下鄉當知青
1、從宏觀經濟來看,上山下鄉運動的第一個原因是六十年代中蘇交惡而爆發的財政危機,老毛拒絕了1958年蘇聯提出的新的軍事同盟的要求,於是通過外部投資拉動的經濟因為投資的瞬間中斷而崩潰,隨之而來的二五計劃夭折。
1958年到1960年間政府自主工業化建設(增發貨幣、擴大地方自主權、大躍進)維持了兩年的高增長,但是1960年國民經濟迅速下滑21%,最後兩年經濟增長下滑近一半。
面對資本基本為零的極端環境,當時的政府通過意識形態工具發動「階級斗爭」、「繼續革命」等群眾運動,將青年作為極其廉價的勞動力集中投入國家建設,實際上是「替代長期絕對稀缺的資金要素」以滿足國家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需求。
2、上山下鄉運動的第二個原因是由第一個原因演化出的城市產業的衰弱,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蘇聯的資本積累方法,通過工業農業剪刀差的方式,為城市中的工業提供原始積累。由於60年開始的經濟危機,農村無法再向城市提供資金和基礎產品交換,城市工業陷入危機。
同時由於當時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而導致政府高額赤字,政府主導的公司體制舉步維艱,城市就業率隨即下滑,出現了可能高達約8000萬的失業人口。因此政府動員青年適齡就業人口上山下鄉,通過排斥勞動緩解經濟危機。
(8)宣傳知青畫擴展閱讀:
影響
至於上山下鄉給知青帶來的傷害,給農村帶來的後果,給知青家長帶來的怨氣,在當時極「左」的政治環境里,不止發生在知青身上,而是文化大革命帶給老百姓的共同災難。
對於上山下鄉,大多數人是迫於強大的政治壓力,被敲鑼打鼓趕到農村的。也只有文革期間,這樣的事情才有可能實施。 所以對上山下鄉運動的反思不能脫離文革的背景,上山下鄉所造成的後果,也只是文革動亂的惡果之一。
當年的知青大都已到了退休年齡。人是生活在社會里的,除了物質生活,還需要精神生活。上山下鄉是當年的知青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大家同生活、共命運,有太多的共同語言。與人生的其他階段相比,許多人對那段生活的記憶最為深刻,因而也就更加懷念。
9. 知青畫家吳介平
吳介平字醉夢閣,上海市人。自幼喜愛繪畫,一九六九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先後在營、團、師、兵團從事展覽會美術工作,在建設兵團總部的美術創作班從事美術創作,在大師晁眉、郝伯儀、廖有楷等親自指撥下以及與當時一起創作的陳宜民、趙小沫、崔君沛等聚集在一起切磋、商議,藝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九七三年版畫《春到雁鄉》先後在兵團、黑龍江以及全國進行巡展獲版畫創作金獎,後錄取黑龍江師范大學美術系。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從事美術工作擔任電影海報繪制等工作,上海市政協文化俱樂部美術工作室任職、為上海一些重大活動設計背景,至今在美術工作一線辛勤耕耘,兼任中華書畫協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油畫委員會主任。
一九七六年連環畫《秦始皇統一六國》、《評宋江》曾獲黑龍江省連環畫創作一等獎。期間在各類報刊雜志登刊近百餘幅作品,二零零八年為記念汶川大地震而作的大型油畫《第一時間》先後在報刊上發表,並且獲二〇〇九年「天藝杯」全國書畫大賽創作特等獎,作為向國慶六十周年獻禮在劉海粟美術館進行展出並且出版了專集。2011年10月9日吳介平創作的大型歷史題材油畫《鐵血華年-佔領江南製造局》作為主題美術作品被專門委員會(專門委員會由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民革上海市委、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組成)選入,在上海市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活動中於上海展覽中心展出,並作為媒體首選在上海新聞綜合頻道作為新聞播出,因為它讓廣大的上海市民知道了這段歷史,並且於2011年10月10日在上海新聞綜合頻道《夜線約見》專題節目中請專家解讀了《佔領江南製造局》的歷史背景。時日上海各大主流媒體刊登了油畫《鐵血華年-佔領江南製造局》,並且永久收入在上海政協官方網站辛亥革命美術作品專輯中。同時吳介平創作的油畫《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典前的宋慶齡》被發表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名人字畫作品》畫冊中。根據新華社報道:
《北大荒-雁窩島圖片展》12-版畫「春到雁鄉」在中國美術館亮相
轉載▼
標簽:
雜談
高清晰
圖片展
到雁鄉
版畫
分類:北大荒-雁窩島的知青
據新華社2012年12月14日報道(原文刊登)
「畫說龍江――黑龍江省美術館50年館藏經典版畫作品特展」2012年12月14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展覽的版畫作品(作品作者:吳介平 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三師二十一團 四營)
黑龍江省美術館館長張玉傑介紹,此次展出的195件作品是從館藏的3000多件作品中精選出的經典,反映了黑龍江省美術館50年來收藏和研究的成果。畫展涵蓋了三個階段,即北大荒版畫作品時期、知青版畫作品時期以及改革開放30年時期。
本次展出的版畫作品大都構圖闊達、對比洗練、刀法遒勁、色彩生動,富有張力和節奏,極具形式美感。雪嶺,馬架,篝火,朝霞,轟鳴的機車,蘇醒的荒原;藍天,綠野,黑土,白樺,金黃的麥浪,火紅的高粱;飄渺的晨霧,幽寂的遠山,夢幻的秋水,酣醉的良宵――魅力無限的自然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成為畫家筆下刻刀下的描摹對象。
黑龍江版畫,是基於1946年從延安和其它解放區到東北的美術工作者開展的新興木刻普及活動,及至1958年北大荒開發建設熱潮中誕生的北大荒版畫學派奠定的美學基礎,經過不同發展階段幾代版畫家的不懈探索和共同努力,逐步形成新格局的地域版畫創作流派。
黑龍江省版畫院院長於承佑表示,從以晁楣、張作良、張禎麒、杜鴻年為代表的第一代北大荒版畫家,到以郝伯義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版畫創作集體;從北大荒版畫崛起產生的輻射效應,到墾區、阿城、雞西、大慶、大興安嶺、哈爾濱、呼蘭、慶安以及院校版畫創作群體集聚的創作能量;新時期的黑龍江版畫,已成為具有廣泛群眾認知基礎的藝術樣式和文化載體,成為黑龍江本土藝術欣欣向榮的顯著標志、寶貴資源和著名文化品牌。
《黑龍江版畫辭典》同日在中國美術館首發。據悉,該展覽到12月23日結束。
以上黑體字與圖片為原文刊登
註:版畫《春到雁鄉》為黑龍江省美術館館藏經典
以上資料全部來自:「中華網易收藏」(china.com)
10. 知青上山下鄉的宣傳語
廣闊天地煉紅心。
毛主席語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收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建設鋼鐵邊防。(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六個師信箱的打頭字。例如,2師15團,就是設字208信箱。)
屯墾戍邊,保家衛國。
紮根邊疆幹革命。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