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西瓜視頻,同仁堂有宣傳廷壽片嗎
西瓜視頻是一個非常大的視頻台,所以同仁堂在這個平台上面也有他們的宣傳片,為了擴大他們公司的影響。
❷ 北京同仁堂葯店鋪面廣告標語對聯
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省物力
❸ 南京同仁堂葯品活動宣傳單
你是要設計還是印刷呢?設計的話可以去那種素材網站看看別人怎麼做的,比如花瓣、一幅圖。如果要印刷的話,一幅圖也能印刷,
❹ 同仁堂廣告是哪個演員做的
從不做廣告的同仁堂有資料記載,北京著名的葯店同仁堂聞名遐邇,卻從不做廣告。從不做廣告也能聞名遐邇?真應了中國那句老話「酒好不怕巷子深」嗎?不,同仁堂是用了其他的宣傳手段來建立自己的信譽的。比如,每年一次的挖城溝,同仁堂在溝邊捐助一些紅燈。比如,對那些有病而又無力就醫的貧苦平民,同仁堂免費給予治療。還有,同仁堂開粥廠,辦教育等。同仁堂的宣傳不直接亮出產品,而是傳播產品之外的各種與大眾有關的企業信息,注重與大眾進行情感交流,引發大眾的好感。清代時北京城內每年要挖城溝一次,那時沒有電燈,國為防止夜行出事,方便人們晚間行走,同仁堂就在開溝的地方設立紅色的溝燈,每個燈上有「同仁堂」三個紅色的大字。注意,這里可沒有說「同仁堂」的葯如何如何,而是從關心提醒的角度出發,讓人夜間行走注意安全,在公眾心裡無疑樹立了「同仁堂」關愛他人的良好形象。同仁堂葯店的老闆樂蔭川先生曾在清廷軍機處供職,是一名「引見」到各處軍政要員來京晉見軍機大臣,都是由他安排日程,這是個「吃肥」的差事。一般各路官員不以錢財疏通,就很難得到照應,而樂蔭川不僅分文不取,反而在各路官員返回時,送上同仁堂葯目名冊和葯品一份,請這些官員予以宣傳,作為對引見的回報。於是,同仁堂的名聲不僅僅在京城,在全國也廣泛傳播開來。另外,同仁堂不僅每年要向全國各地來京應試的舉人們贈送葯品,也給那無錢就醫的人們免費治病。它還開辦普善粥廠,每天按時向窮人舍粥,並向附近貧困死亡而無力掩埋者施捨棺材。這一切無疑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從而大大提高同仁堂的社會聲譽。案例討論:1、同仁堂到底做沒有做廣告宣傳?2、同仁堂的宣傳與一般的商品廣告有什麼不同?3、從同仁堂的經驗中,現代企業在把握宣傳方式上得到哪些啟示。
❺ 同仁堂是如何營銷的
百年老字型大小企業同仁堂也要做直銷?近來有消息透露,為提升集團的整體業績,尋找新的盈利和營銷模式,同仁堂集團正准備涉足直銷行業。其內部已成立相關部門,具體方案正在進一步醞釀中。據悉,同仁堂集團計劃涉足直銷行業的主要是其中的葯保健品。
以同仁堂為代表的優秀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代表的是中國商業的精髓與靈魂,這樣的品牌已經珍貴到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經不宜再改變的程度,但現在進入敏感的直銷行業,其原因是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滑而欲重新找回市場份額。然而有行業人士認為,「同仁堂在這方面是沒有經驗的」,這註定著同仁堂的直銷只是一場試驗。
涉足直銷的老字型大小
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全國中葯行業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創建於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葯,歷經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制葯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如今,同仁堂確定了進軍直銷的計劃。據一位接近同仁堂的消息人士透露,為做好進入直銷業的准備,同仁堂集團內部在年前已經專門成立了一個健康事業部,並分派了專門的負責人,「最終方案還未制定出來,高層還在進一步考慮。」
「同仁堂也要做直銷」,這的確讓人感到驚奇。對此,同仁堂集團宣傳部部長金永年向媒體表示,目前他沒有得到領導授權,透露不出該報道之外的信息,而且說是下屬子公司上市公司那邊在操作,具體情況不清楚。同仁堂集團其他領導人士也都向外界保持了低調,並未透露更多消息。
記者了解到,同仁堂集團計劃涉足直銷行業的主要是其中的葯保健品。早在2004年,北京同仁堂集團與香港偉確生物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由偉確生物研發系列保健新葯均使用同仁堂品牌並在全國同仁堂專賣店銷售。
有關人士表示,同仁堂也和商務部有關官員進行了接觸,商務部對同仁堂比較歡迎。「國內直銷行業目前缺少標桿企業。」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說,如果同仁堂進入直銷,不僅可以豐富直銷品種,而且能起到標桿作用,「政府會歡迎」。
據國都證券研究所的一篇文章顯示,同仁堂集團涉足直銷行業不僅有利於集團提升自身業績、尋找新的盈利模式和營銷模式,也將為公司的營銷改革提供相關的經驗,並為進一步提高同仁堂品牌的知名度提供有力的支持。
但是也有相關人士為之擔憂說,近兩年,國家為了規范整頓這一行業,相繼出台了《直銷管理條例》、《禁止傳銷條例》等相關法規,直銷牌照的發放也是慎之又慎。至今,仍有一些企業未能拿到直銷牌照,而一些企業拿到了牌照因為違規行為被吊銷執照。即便拿到牌照的企業也並不一定完全在按照法律來經營,沒有拿到牌照的企業就更不必說。珍奧核酸虛假宣傳、億霖傳銷被查處、「完美死人事件」等等,不管是真是假,是事實還是人為操縱,直銷行業仍舊問題連連,走不出誠信的陰影。
有不具名的專家表示,直銷行業背負著太多的問題,承受著社會異樣的眼光,至少,它和誠信經營的百年老字型大小是不搭界的。同仁堂集團涉足直銷行業,「有可能也會導致原有品牌的弱化甚至喪失,只能說它先試。」
尋找新的盈利模式
同仁堂涉足直銷,果真會對自身的品牌產生影響嗎?現在回答還為時過早。但是「商品經濟離不開市場營銷,企業適合哪種模式需要結合自身狀況來確定。」一位業內人士判斷說。
近兩年來,同仁堂在營銷模式上下足了功夫。從2005年末就開始實施的第一輪營銷改革措施:核心思路為清理10%非核心經銷商,並將5個區域分公司調整為4個產品分公司。並且突出了品種責任,量身定製每個產品的推廣方案。但由於模式的轉換缺乏好的銜接,這一改革對同仁堂的產品銷售反而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同仁堂產品銷售下滑。在這樣一種銷售額頻頻下降的情況下,同仁堂涉足被大眾所看好且能節省成本的直銷就不足為奇。
來自公開方面的資料顯示,同仁堂2006年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為23.97億元,同比下降了8.03%;實現利潤總額2.90億元,同比下降37.20%;實現凈利潤1.56億元,同比下降48.21%;凈資產收益率為6.51%,比2005年減少了6.31個百分點。
興業證券醫葯版分析師王斌向記者分析同仁堂進軍直銷業務的背景時說,同仁堂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滑,去年該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48.21%,其主要原因在於股權激勵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王斌表示,如果進軍直銷業務,「同仁堂在這方面是沒有經驗的」。但「如果能將直銷納入新的營銷改革,那對整個集團都是利好。」華泰證券一位分析師說。
同仁堂集團總經理梅群在近日的一篇醫葯文章中表示,近年來,同仁堂不斷加強海內外市場的開發與管理,產品行銷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2005年,同仁堂銷售收入就達到54億元,實現出口創匯2048.24萬美元,在全國中葯行業蟬聯第一。
記者了解到,同仁堂努力抓住突出主營業務、堅持質量第一、創新企業文化、規范品牌管理四個環節,不斷加強民族品牌建設,目前已形成了制葯工業、零售商業、醫療服務三大版塊相互依託、相輔相成的主營業務,生產線已擁有41條,能夠生產26個劑型,1000餘種產品。
同時,同仁堂還不斷加快布局國際市場。記者從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外經辦了解到,北京同仁堂在境外開設的分公司和葯店至今已達20餘家。北京同仁堂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永玲介紹說,同仁堂接下來還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開發歐盟市場、北美市場和澳洲市場。
「應該說,像同仁堂這樣的企業,進入直銷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它有產品,有自己眾多的店鋪,而且做得很好,也有特許經營這塊業務。」直銷專家劉忠說,而像同仁堂這樣的集團企業,如果涉足直銷業務,其在銷售上將更加成熟。「進入直銷,對同仁堂而言是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將會給其帶來新的贏利點。」
同仁堂的健康事業
走進任何一家同仁堂葯店,我們可以從很多細微處感覺到它對歷史傳承的重視。稍加註意你便能看到,同仁堂抓方的櫃台有內外兩層:調劑員在內層櫃台里邊抓葯,拿葯的顧客在外層櫃台等候,兩層櫃台中間,是富有經驗的老葯師進行復核,這些老葯師從內層櫃台上拿過已抓好的葯,與葯方逐一核對,確認無誤後才將葯包好,放到外層櫃台上交給顧客——這種一張方倒兩遍手的做法,很好地避免了因抓錯葯而產生的事故。
穩定的質量理念和良好的行業口碑,這一切都是北京同仁堂成功的關鍵驅動。3月7日,《北京科技報》和《北京青年報》聯合舉辦品牌影響生活大型調查頒獎儀式。經過上萬人次的投票評選,同仁堂同時和諾基亞、麥當勞、海爾、一汽大眾、索尼、微軟等國內外知名品牌一起被評為「影響生活的十大品牌」。
而對於企業,直銷作為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拓展了企業產品的銷售思路,而且也大大節約了成本。具有338年歷史積淀、准備進入直銷行業的國內中葯第一品牌同仁堂,有許多地方開始了向國內直銷行業老大天獅集團學習的進程。
作為國內民族直銷企業的天津天獅集團,通過十幾年的艱苦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以高科技生物產業為龍頭的多元化大型跨國企業,相繼進入美國納斯達克(NASDAQ)資本市場和美國主板證券市場(AMEX)。如今,天獅集團的業務輻射190多個國家,在10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分支機構,並與全球二十多個國家的一流企業結成了戰略聯盟。
天獅集團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建立了技術創新機制,主要從網路精品超市、多元化品牌經營、六網互動以實現跨越發展三個方面入手,全力打造了創新型經營手段,現在又做起了直銷超市。
同仁堂的優勢是其品牌價值,現在同仁堂的無形資產,早已超過其有形資產。記者從中國品牌研究院獲悉,在《首屆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價值百強榜》中,北京同仁堂的品牌價值以29.55億元高居榜首。金永年告訴《成功營銷》記者,盡管以29.55億元的身價名列第一,但這個價值評估得有點低,「同仁堂的有形資產已經達到了74億元」。
2002年時,同仁堂就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戰略定位是:「以現代中葯為核心,發展生命健康產業,成為國際馳名的現代中醫葯集團」。戰略目標是:「奮斗十年雙加零」,即到2011年總銷售和利潤比2001年分別增長10倍,銷售額達到300億元,利潤達到13億元。
圍繞這個目標,同仁堂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因為下滑的銷售額、敏感的直銷業、誠信的老字型大小,這三者的組合就非常耐人尋味。有直銷專家表示,天獅已經有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了,而同仁堂的直銷之路正在醞釀,還尚未起步,如何從已有的榜樣中吸取經驗,將是同仁堂直銷過程中的重大課題。
❻ 同仁堂六味地黃丸廣告語
醫病需良方,健體療效強,六味地黃丸,百年同仁堂。
❼ 同仁堂正在網上作宣傳的治療糖尿病的葯是真的還是假的
現在,保健品是不允許宣傳療效的,但是不宣傳療效誰關注這些保健品
再者說了,能治療糖尿病,諾貝爾醫療獎沒跑了,還用宣傳效果嗎
❽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品牌故事
1.樂氏家族第26世之樂良才於明永樂朱棣遷都之際,由寧波遷來北京,良才是一位走街串巷行醫賣葯的鈴醫,來京後仍操此業,他娶妻楊氏,生子廷松,從此定居北京。鈴醫樂良才為北京樂氏宗族始祖。
2.樂廷松繼承其父的鈴醫衣缽,為適應大城市的醫葯需求,開始學習中醫經典理論和方葯著作。開闊知識視野,朝著正統中醫葯的方向轉變。
3.經過樂氏兩代人的奮斗,傳至4世樂顯楊於清代當上了清太醫院吏目,號尊育,「誥封登仕郎太醫院吏目,晉封文林郎,贈中憲大夫」。結束了樂氏祖傳的鈴醫生涯。
4.樂顯楊畢生致力方葯,精研修合之道,體會頗深,具備了豐富的學知,經驗和條件。
5.康熙八年(1669年)創辦同仁堂葯室,堂名「同仁」由樂顯楊親自擬定並立「同仁堂」匾,故康熙八年應為同仁堂肇始之時,樂顯楊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
6.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樂顯楊逝世。之子樂鳳鳴恪守父訓,接續祖業,於康熙四十年(1702年)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同仁堂葯鋪,並提出「遵肘後,辨地產,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為同仁堂製作葯品建立起嚴格的選方、用葯、配比及工藝規范。在社會各階層迅速樹立起良好信譽。
7.北京同仁堂自創辦以來,名盛歷數代而不衰,載譽達三百年之久,真可以說是葯業史上的一個奇跡。同治十二年(1873年)楊靜亭《都門纂》,光緒十六年(1890年)李虹著《朝市叢載》均對同仁堂制售的平安丸、虎骨酒等有撰載,稱之為一、二百年老鋪,貨真價實。
8.同仁堂在海內外信譽卓著,樹起了一塊金字招牌。利之所在,引動一些貪利之徒立鋪混充「同仁」店名,或製造假葯冒名售賣,擾亂市場,咸豐二年(1852年)三月,發生過於氏兄弟冒「同仁堂」之名售賣假葯案。
9.同仁堂創辦不久,因其配售葯品療效顯著,聲譽與日俱增,博得了朝廷賞識,由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御葯房需用葯料和代制內廷所需各種中成葯。於是同仁堂承擔了供奉宮廷用葯之皇差,又稱為承辦官葯。
10.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是是年五十三歲的慈禧太後二度垂簾聽政的時代。總管太監李連英奉慈禧太後懿旨,讓內廷越過了御葯房,直接找同仁堂訂購如意長生酒,供慈禧飲用。
11.在清王朝統治時期,由於同仁堂供奉御葯房,所以享受了一定的封建特權。從而,在同行業的經營方面佔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中最重要的是預領官銀和增調葯價。這不但幫助同仁堂克服了葯物經營中的重重危機,進而使同仁堂利用這兩項特權逐漸暴富起來。
12.乾隆十五年(1750年)樂禮棄世,由樂禮之妻張氏扶掖長子樂以正主管同仁堂並承辦官葯,缺乏經營能力,舉債難支,當時由政府監辦關某出面借給本銀五千兩以償債務,這是宮廷對同仁堂的變相支持。
13.祁州葯市為我國長江以北最大的中葯材集散地,每年交易額多達二千六百餘萬銀元。北京同仁堂曾多次擔任京通衛幫會首,並因承辦官葯的特殊身份,再加上資本雄厚名望卓著,執成葯業的牛耳。每年「春五秋七」兩季交易市場都要恭候同仁堂大駕光臨,才能正式開盤。
14.同仁堂最初依仗承辦官葯的封建特權,後又憑借自身的信譽和聲望壟斷祁州葯市和其它中葯市場二百餘年,進貨既精,制出的成葯也必然以高價出賣,在進出兩個方面,都能獲取厚利,這樣自然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15.同仁堂自清康熙八年(1669年)創立以來,歷經84年間一直由樂姓人獨資經營,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這整整90年中,同仁堂先由張姓接辦繼而外股日增,後又歷經典讓,樂姓家族瀕臨危境,終於又在樂平泉手中恢復了祖業。
16.在樂家老鋪的歷史上,樂平泉是一位中興人物。同仁堂在他的銳意經營之下,將外股全部收回,債務統統清償,營業也日見興旺,聲譽卓著,奠定了同仁堂穩固的基礎。
17.樂平泉與官府的交往就更為廣泛了,上至清王候親貴,內閣軍機,各部院,下至順天府及滿營官弁,無不交往密切。為了便於與官府往來,樂平泉又捐了官街,咸豐四年(1854年)已做四品銜侯補道。光緒四年(1878年)更捐至二品典封,成為形同督府大員的「紅頂商人」,實為罕見。
18.為了擴大同仁堂聲譽,樂平泉可以說是用盡了心機花樣,層出不窮。同仁堂祖上的傳統辦法是遇到會試之期,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舉子贈送葯品(平安葯),花費不多,宣傳效果良好,同仁堂的葯物和名聲也就傳播到全國各地。
19.當時在北京城每年照例要清挖一次城溝,樂平泉就在四面城門開溝的地方設立「溝燈」。每當夜臨,同仁堂的紅字大燈到處輝煌耀眼,既便於行人,也為社會各階層廣泛注目。留下深刻印象。達到宣傳的目的。
20.樂平泉還熱衷於消防公益事業,同治六年(1867年)設立同仁堂普善水會。並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撲滅皇宮貞度門失火發揮重要作用,次日慈禧知情甚喜,諭封同仁堂普水會為「小白龍」同仁堂普善水會藉此名揚京都。
21.樂平泉有一套理家治店的措施。如嫁到樂家的婦女都要參加包金裹葯的工作,這為緊密地把樂氏家族的命運與同仁堂的興衰聯結為一體,構成了同仁堂家族式經營方法的一大特色,他還致力於新葯研製,開拓了數十個新品種。大大豐富了同仁堂的傳統葯目。
22.樂平泉逝世後,樂家的家事鋪務均由他的繼配夫人許氏主持,這位許氏出身名門,卻能事必躬親,而且知人善用。
23.自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火燒大柵欄,後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同仁堂在這動亂年代裡,也經歷種種騷擾和磨難,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7年)冬,李鴻章簽署了《辛丑條約》,八國聯軍撤兵,逃至西安的慈禧回鑾,北京城內秩序恢復,許氏也率領樂氏家族自太原返京,重新整頓同仁堂。
24.大亂之後,許氏對同仁堂生產成葯的質量並未放鬆,紫雪按占方配製在加工時需要用黃金百兩,據傳當時許氏就收集了家中各房金飾鑄成百兩,放在鍋里煎煮,日夜守候。由此可見許氏嚴守占方操作要求,炮製葯物一絲不苟的制度。
25.許氏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去世。四年後,清王朝滅亡,結束了同仁堂承辦官葯的皇差。自許氏去世後,同仁堂開始正式由樂家四房共管,但這並沒有給同仁堂帶來繁榮,倒是充分的暴露出這個封建大家族彼此之間為爭奪利益與權力而發生矛盾,這種管理形式一直持續到解放初期。
26.「九一八」事變之後,北平市面蕭條,同仁堂的營業也日漸衰落,雖在中葯行業中依然是頭麵店家,但當時國統區由於惡性通貨膨脹,「法幣」、「金圓券」相繼急劇貶值,給同仁堂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至解放前夕,同仁堂不單設備陳舊,鋪務管理陷入困境,已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
27.1949年 3月在同仁堂建立了基層工會,以職工代表與資方談判的形式,敦促資方盡快領導葯店恢復生產、開始營業,並推舉樂松生為同仁堂經理。這使樂松生初步體會到共產黨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保護政策是信實可靠,千真萬確的。同仁堂在黨的領導下,逐步走向社會主義企業的道路。
28.「公私合營」是建國初期國家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所採取的一種過渡形式。1954年由樂松生帶頭,同仁堂樂氏資方向國家遞交了公私合營申請。
29.北京的解放給古老的同仁堂帶來了新生。早在北京解放前夕,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就通過關系把黨對民族工商業採取保護政策的文件遞送給同仁堂的負責人。
❾ 同仁堂宣傳片 片名 叫什麼合適
就叫 存心有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