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名人宣傳冊

名人宣傳冊

發布時間:2021-05-13 22:09:13

1. 有關奉獻的名人事例

1、白芳禮,從1987年開始,白方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2、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楊善洲他好書記楊善洲退休後義務植樹22年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3、高淑珍,14年間,她接收了近百名殘疾孩子,卻從未收過一分錢。慕名而來的孩子越來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裡地方有限,還債務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終說不出口。無論多麼艱難,她總是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

4、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超多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

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5、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2. 關於姓丁的名人 介紹和事例

歷代丁姓名人簡介

丁姓是當今中國第四十六大姓。歷史上的丁姓名人主要有以下一些:秦末項羽部將丁固,漢初大將丁復,東漢經學家丁恭,三國時吳國大將丁奉、魏國名士丁儀,唐代太常卿丁公著,清代將領丁寶楨、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江蘇巡撫丁日昌等。

丁 恭:山陽東緡(今山東金鄉縣東)人,漢代學者,時稱大儒,曾任諫議大夫、博士。後升為侍中祭酒、騎都尉,卒於任上。

丁 謂: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北宋真宗時任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後升至宰相,被封為晉國公。其修復京城的故事被尊為古代「運籌學」運用的典範。

丁 度: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文字訓詁學家,官至端明殿學士。曾與李淑等刊修《韻略》,又刊修《廣韻》成《集韻》。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祥符,北宋著名藏書家,共搜集圖書至八千卷。

丁 璉: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北宋元豐年間進士,任朝議郎一職。

丁 敬: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鑒別,工於詩、書、畫,尤精刻印,開創了「浙派」,被譽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錢塘人,清末藏書家,撰有《善本室藏書志》,著錄其藏書中珍貴部分。

丁 謙: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學家。著有《蓬萊軒地理學叢書》六十九卷。

丁 玲:湖南省臨澧人,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記》而聞名。其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解放後,任《文藝報》主編、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丁 穎:廣東省高州人,現代農學家、水稻專家。曾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解放後歷任華南農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等職。

丁大全:南宋鎮江(今屬江蘇省)人,官至右司諫、簽書樞密院事、右丞相。

丁雲鵬:休寧(今屬安徽省)人,明代畫家,擅畫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會作詩。

丁啟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書。

丁耀亢:山東省諸城人,明清文學家。著有小說《續金瓶梅》等。

丁觀鵬:京師(今北京市)人,清代畫家,最精於人物畫。

丁應 曜:漢初,在淮陽山裡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3. 文化名人紀念博物館宣傳冊可以有哪些版塊急。。。明天下班錢要把方案交上去,給點意見啊!!!

一、為本博物館的名人們設計版塊,一一介紹,欄目名自擬。
二、本博物館的常規情況進行介紹:面積、人員、基礎設施等
三、本博館承建人或經營管理者的介紹
四、本博物館經營管理方針、政策等,本館做過的活動等。
以上幾個版塊哪個重要就往前排,或者佔多一點版面。OK!

4. 歷史上哪些牛人當過圖書管理員

1、沈從文

民國的著名作家沈從文其實只有小學學歷,他年少時也曾報考過北京大學,但考了很多次都沒考上。

便乾脆不考了在北大旁聽,一邊擔任圖北京香山慈幼院圖書管理員一職,看遍了藏書。也是這段時光的知識積累,讓他寫出了《邊城》,《湘行散記》,《石子船》等著名作品。

2、李大釗

作為早期領導人的李大釗,在1918也曾在北京大學擔任過圖書館主任。在這段時間里,李大釗和陳獨秀創辦了《每周評論》,宣傳進步思想。

3、冼星海

1926年,冼星海順利考入了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但冼星海家庭貧困,無力承擔他的學費以及生活費。冼星海只好在學校圖書館擔任助理員來維持生活。

4、華羅庚

1930年20歲時,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雖然他初中畢業後,進入職業學校亦因無錢而退學,但人才是不會被埋沒的。

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對他自學成才的經歷十分認同,破例推薦其進入清華圖書館讀管理員。

5、毛澤東

在剛剛認識的李大釗的幫助下,毛澤東在北京大學獲得了每月可以領到八塊大洋的圖書館助理員的兼職機會。

依據北京大學檔案現留存的工資發放冊記載,毛澤東於1918年12月、1919年l月和2月先後簽收了3個月工資,月薪為8元。

6、莫言

21歲入伍,做過班長、教員、幹事。當然,對其影響最大的,是圖書館管理員。他將館中千冊藏書全部看完。古話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因古人一卷,沒有如今一本多,所以大概千本至少也有萬卷以上了。果然上下筆如有神,成了大作家。

5. 名人寧死不屈(有骨氣)的例子

1、劉胡蘭

劉胡蘭(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原名劉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優秀共產黨員。

1947年1月11日夜,上級通知她轉移。次日拂曉,國民黨卻突然包圍了雲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強令全村群眾到觀音廟集中。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隨同群眾來到會場。國民黨當場又抓捕了石世輝、陳樹榮、劉樹山、張年成等,並脅迫她出場坦白。審訊中,國民黨千方百計,軟硬兼施,想誘使其供出同黨,並相許給她土地。劉胡蘭百般不從,英勇就義。

2、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

元十九年(1282)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有的說應該答應文天祥的要求,詔令可以。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

3、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

1948年6月14日,由於叛徒出賣,江姐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國民黨軍統特務用盡各種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杠、電刑 ,甚至殘酷地將竹簽釘進她的十指,急欲從這個年輕的女共產黨員身上打開缺口,破獲領導川東暴動的黨組織和重慶中共地下黨組織。

面對敵人慘無人道的酷刑摧殘和死亡威脅,江姐始終堅貞不屈,「你們可以打斷我的手,殺我的頭,要組織是沒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

1949年11月14日,在重慶即將解放前夕,江姐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於渣滓洞監獄,犧牲時年僅29歲。

4、成本華

成本華(1914—1938),女,安徽省和縣人。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縣,和縣人民奮起抵抗,成本華指揮戰斗,最終被日本侵略軍俘獲,她寧死不屈,視死如歸,被殘忍殺害。

5、譚嗣同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

6. 有哪些名人的人生大起大落非常挫折

鄧小平一生的「三落三起」
鄧小平的一生是偉大的,正像鄧家老宅子正屋門前那副長聯上所寫的那樣:「扶大廈之將傾,此處地靈生人傑。解危濟困,安邦柱國,萬民額手壽巨擘。挽狂瀾於既倒,斯郡天寶蘊物華。治於秀山,興工扶農,千載接踵頌廣安。」在70多年的革命和建設的政治生涯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他的「三落三起」。
1987年後,鄧小平曾兩次與外賓談到自己這段「落起」的歷史。他說:「我參加共產黨幾十年了……這期間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一些錯事。人們都知道我曾經『三下三上』,坦率地說,『下』並不是由於做了錯事,而是由於辦了好事卻被誤認為錯事。」外國人稱鄧小平是「永遠打不倒的小個子!」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也就是「聖 人」、「大 賢」的意思,他後來成就的偉業,使他的這些名字,也有了預言式的寓意。因為按照中國老百姓的傳統標准,後來的鄧小平不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偉人、聖 賢嗎?鄧小平5歲入本鄉私塾啟蒙,10歲考入廣安縣高小新式學堂,高小畢業後考入廣安縣中學就讀,1919年秋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1920年夏,16歲的鄧小平離開家鄉赴法國勤工儉學。從此他就再也沒有回去過。1922年,鄧小平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4年轉為中共黨員,從此走上了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的道路。1926年初,鄧小平離法赴蘇,1927年回國。1928年至1929年,在上海擔任中共中央秘 書長。1929年夏領導發動了廣西百 色起義和龍州起義。1934年紅軍長征後調紅軍總政治部工作,1935年1月又被任命為中共中 央秘書長,隨後參加了著名的遵義會議。
在八年的抗日戰爭時期,鄧小平擔任過八路軍一二九師 政委,兼任過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和北方局書記,1945年6月在黨的七大上當選中 央委員。三年解放戰爭時期,是鄧小平一生感到比較順利的時期。他與劉伯承一道,率部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全國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的序幕。之後,他領導指揮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上海及東南諸省,為全國的解放打下了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後,又挺進大西南,擔任西南局第一書記。1952年至1954年擔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中共中 央秘書長、組織 部部長。在1955年4月黨的七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政治 局委員,第二年9月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又當選為政治 局常委、中央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1959年上海會議上,毛澤東說過這樣一句話:「政治 局就是政治設計院」,權力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我是主席,為正帥,鄧小平是總書記,為副 帥」。可見鄧小平當時在中央具有很高的地位。從1956年至1966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達10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極為繁忙的一個時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組成以鄧小平為核 心的第二代中央 領導集體到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這十幾年是他一生中最忙、擔子最重和貢獻最大的時期。
從上世紀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近50年政治生涯中,鄧小平曾有過別人不曾有過的「三落三起」的傳奇經歷。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這樣記載到: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復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成功。這不是神話,也不是人為的編撰。這就是鄧小平真實的故事。
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蘇區時,由於以博古為代表的中央臨時政府推行「左」傾冒險主義,鄧小平、毛澤潭、謝唯俊等人則堅決支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反對他們的「城市中心論」。為此,鄧小平遭批鬥,並一度被關進監獄,他的會昌中心縣委書記和江西省委宣傳部長的職務也被撤銷,並受到黨內最嚴重警告處分。這一年鄧小平只有29歲。直到1935年遵義會議,這次「落起」才畫上句號。當時,他那很有名氣的職業革命家妻子、嬌小的浙江姑娘阿金——金維映也和他離了婚。1938年春,金維映去了莫斯科,1941年死於蘇德戰爭之中,時年37歲。這是鄧小平的第二個妻子。鄧小平一生共有三次婚姻,第一個妻子是留蘇學生張錫瑗,河北省房山縣人,1907年生,他們是1926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時相識的,張錫瑗既美麗端莊又溫柔可愛,鄧小平稱她是「少有的漂亮」,他們是1928年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時結的婚,但可惜的是,他們結婚不到兩年,僅有23歲的張錫瑗便因產後風去世,女兒也隨之夭折;鄧小平的第三個妻子就是卓琳了,原名蒲瓊英,1916年生於雲南宣威一個巨商之家,其父蒲在廷,是名震西南的著名實業家,蒲瓊英193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這是西南第一個考入北京大學的人,1937年蒲瓊英毅然投奔革命聖地延安,第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化名卓琳,1939年9月經人介紹和鄧小平相識相愛並結了婚,從此開始了他們近60年輝煌燦爛而又艱難曲折的不平凡歲月。
鄧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文 革」期間。在「文 革」初期,鄧小平作為「劉鄧資產階級司令部」的第二號「走資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連,被下放到江西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改造。這是鄧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時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生後,鄧小平兩次給毛澤東寫信,要求出來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鄧小平的國務院副總理職務得以恢復。1975年初鄧小平又被任命為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央軍 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並主持黨、政、軍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鄧小平因「全面整頓」「文 革」的錯誤,違背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四人幫」發動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鄧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前夕才獲得第三次解放。
1987年後,鄧小平曾兩次與外賓談到自己這段「落起」的歷史。他說,「我是三落三起」呀,他還說:「我參加共產黨幾十年了……這期間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一些錯事。人們都知道我曾經『三下三上』,坦率地說,『下』並不是由於做了錯事,而是由於辦了好事卻被誤認為錯事。」毛澤東曾對鄧小平有過中肯的評價,說他:「人才難得,政治思想強。」外國人稱鄧小平是「永遠打不倒的小個子!」
1997年2月19日,正當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蒸蒸日上,香港也即將回到中國人民懷抱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卻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鄧小平曾經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他把畢生心血和精力都獻給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他的英名、業績、思想、風范永載史冊,他將永遠為中國人民所懷念。

7. 名人出世的描述怎麼說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中文名: 老子
別名: 老聃,李耳,伯陽
出生地: 苦縣(今河南鹿邑,一說安徽渦陽)
出生日期: 約前571年(待考)
逝世日期: 前471年
職業: 周朝史官
主要成就: 道家學派創始人
辯證法思想

人物簡介
老聃(dān)(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一說今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人。被稱為是「天下第一」。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 老子
,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有人認為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萊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並不是道家創始人。
《道德經》
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一九七三年,馬王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給幾千年來的老學研究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光明。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兩篇後分別有「德」「道」二字明確分出篇名。這使得自魏晉以來被誤名為《道德經》,及顛倒《德篇》與《道篇》編排次序的事實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老子*德道經》,多以《德篇》為上篇,《道經》為下篇,不分章,與今天流傳的《道德經》上下二卷(《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八十一章)次序不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老子、德道經》為漢文帝二十年(公元168年)以前的版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可見《老子、德道經》以「德」、「道」分上下是戰國以來的舊傳,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敦煌寫本、銀雀山竹簡本和馬王漢堆帛書保持了這個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僅如此,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可見魏晉以前的《老子》實為《德道經》「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而且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編輯本段老子著作
《老子道德經一則》竇中亮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有著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此外,《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 老子道德經
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從古至今有很多種翻譯,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來比較艱難。 關於《老子》的各種註解的評介,可參考《老子〈道德經〉資料整理方案之一——我希言子為某類特定初學者撰寫集釋性、資料性的摸門讀本》[1]。特別推薦馮海濤先生之《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經文可靠,註解精當,譯文嚴謹,解讀靈動,日用原創。
編輯本段老子傳說
老子出生
老子出生的傳說 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鬍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與玉皇大帝
據明刻本《搜神記》(東晉史學家干寶著)載:「按聖紀所載雲:往昔去世有國名號光嚴妙葯,其國王者名曰凈德。時王有後,名寶月光。王乃無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將老而無太子,身若崩滅,社稷九廟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詔諸道眾,於諸宮殿依諸科教懸諸蓋,清凈嚴潔廣陳,供養六時行道,偏禱真聖,已經半載,不退初心。忽一夜,寶月光皇後夢太上道君,與諸至真金姿玉質清凈之,駕五色龍輿,擁大景旌施蔭,明彩霞蓋。太上道君安坐龍輿,抱一嬰兒,遍身毛孔放百億光照,諸宮殿作百寶色,幢節前道,浮空而來。是時,皇後心生歡喜,恭敬接禮,長跪道前曰:君言今王無嗣,願乞此子為社稷主伏,願慈悲哀愍聽許。爾時道君答皇後曰:願特賜汝。皇後禮謝。道君後而乃收之。皇後收已,便從夢中歸覺而懷孕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於王宮。當生之時,身寶光穆,充滿王國,色相妙好,觀者無不贊賞。 太子長成,才智敏慧而性慈善,於其國中所有庫藏一切財寶,盡皆散施窮極困苦,鰥寡孤獨,無所依怙飢饉殘廢一切眾生。仁愛和遜歌謠,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從歸仁太子。父王大加慶賞。 爾後,王忽告駕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大臣嗣位,有道遂舍其國於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過是劫,已歷八百劫身,常舍其國為群生;故割愛舉道。於此,後經八百劫,行葯治病,亟救眾生,令其安樂。此劫已盡,又歷八百劫,廣行方便,啟諸道藏演說靈章,恢宣正化,敷揚神功,助國救人,自幽及顯過。 此已後再歷八百劫,亡身殞命行忍辱。故舍已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征金仙,號日清凈自然覺王如來。 如是修行,又經億劫,始證玉帝。」

8. 中國歷史上姓馬的名人有哪些

1、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是元代曲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家,在元代散曲作家中,其的散曲數量最多、流傳最廣,創作的散曲數量比關漢卿、白樸兩人現存散曲的總和還多。其雜劇創作脫離市井,脫離平民,是無根化的創作,因而後世譽之為「馬神仙」。

對於馬致遠的散曲風格,有學者認為是「豪放」的,其實當是「曠」。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一樣,馬致遠散曲所表現的,更多的是和蘇軾詞中相似的曠達。

2、馬琬

馬琬是元末明初畫家。字文璧,號魯鈍生、灌園人、西處士。秦淮(今江蘇南京)人,長期寓居松江府(今上海金山呂巷)。有志節,工詩善畫,詩工古歌行,畫長山水,官至撫州郡守。善畫山水人物,工詩能書。詩書畫時號「三絕」。

明洪武三年(1370),馬琬出任江西撫州知府。八年後,貝瓊看到他在撫州的近作《雲林隱居圖》,為之題跋,稱它「視南宮未可優劣」,並說他在畫上的詩「有歸老之志焉」。著有《灌園集》。約卒於明洪武年間。

3、馬注

中國清初伊斯蘭教著名學者,清代雲南第一位穆斯林學者。出身於一個小知識分子家庭,自稱系穆罕默德45世後裔,聖裔元代賽典赤·瞻思丁15世孫。

康熙八年(1669年)30歲時開始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專攻伊斯蘭經訓典籍,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明末清初著名伊斯蘭教學者,用漢文譯注的開拓者之一。

4、馬歡

馬歡,回族,字宗道,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譯官)。曾隨鄭和在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親身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里、忽魯謨斯、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里、祖法兒等國, 並到麥加朝聖。

馬歡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文職人員,擔任鄭和使團中通事和教諭之職,通事是外事翻譯,通曉外國語言文字,進行不同語種的語言、文字的翻譯;教諭負責教化番人,傳播中華文化。

5、馬良

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馬謖之兄。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是五人中最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贊譽。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擔任荊州牧,徵辟為州從事。馬良與諸葛亮關系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接待。

9. 名人手冊製作做內容

給你個思路上的建議:)

1. 先歸納桂林的旅遊資源:風景,人文,美食....
2. 根據以上歸納具體填充:風景,有哪些景點,分別介紹?
人文,桂林的文化?歷史上有哪些名人與桂林有交集?桂林的歷史?
美食,有哪些特色食物?
......
我覺得可寫的方面還是很多的,先列個框架,然後再慢慢填充。
旅遊宣傳手冊的目的是讓讀者閱後心生嚮往,那麼假設你是讀者,在看到怎樣的資料之後,會格外地想去桂林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便是貫穿整本宣傳手冊的主線索。

GOOD LUCK!

閱讀全文

與名人宣傳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子商務概論知識點總結 瀏覽:29
上海魅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45
幼兒園市場推廣方案 瀏覽:770
文成電子商務 瀏覽:770
無錫電子商務賽 瀏覽:441
三八婦女節活動方案策劃戶外 瀏覽:965
煙市場推廣方案 瀏覽:776
副校長培訓班方案 瀏覽:558
昆明旅遊推廣方案 瀏覽:337
上海布魯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86
產業扶貧技術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754
葯店五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33
酒店會員節日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752
ppt辦公軟體培訓方案 瀏覽:500
老年人金融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44
安全培訓教育小組方案 瀏覽:742
旅遊的宣傳推廣方案 瀏覽:204
電子商務師考試資料網 瀏覽:592
中山佛山網路推廣方案 瀏覽:819
崗位培訓技能大賽活動方案 瀏覽: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