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產品營銷的特點包括哪些
什麼是農產品營銷
農產品營銷就是指在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轉移過內程中,生產經營容者為了滿足消費者需要,同時實現自身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創造性的活動。農產品市場營銷活動貫穿於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交易的全過程。
農產品營銷特點
農產品與其他產品有著本質性的不同,因此它的營銷有自身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產品的營銷風險性較高,對自然條件依賴性較大,銷售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且投入產出比小,投資回收期長,回報率低。
(2)需求彈性低,價格變化引起供給量和需求量的變化幅度小。
(3)生產與消費在時空上的不一致。
② 農產品市場營銷現狀是什麼啊~~~~~急用啊~~~`
縱觀現今的品牌大世界,都是以工業品的品牌居多,農產品的品牌數量少的可憐,更不用說是名牌農產品,農產品品牌成為被人「忘的角落」。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與農產品的品牌意識不強有關。
農產品的生產者品牌意識淡薄,無論是從管理還是廣告宣傳上都是如此。從國內市場來說,我國農產品零售交易主要發生在城市交易市場,在長期的經營意識中形成「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存在,加之傳統的單個家庭的生產方式的影響,對農產品的生產者來說,缺少「工廠」觀念熏陶,品牌意識很淡薄。這種落後的觀念不僅影響了國內農產品的銷售,形成「賣難」的局面,而且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外銷,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現在已經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實力。如山東省的蔬菜產量很大而且質量很好,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品暢銷大江南北,但在大都市的超級市場上很難看到身帶條形碼的山東品牌蔬菜,而只能在農貿市場銷售。山東蔬菜的出口量也很大,大部分出口到日本、韓國,但在國外市場上很難看到中國山東標識的蔬菜,我們只能給國外商人提供初級產品,然後貼上他們的商標銷售,處於「為人作嫁衣裳」窘境。在農產品的宣傳上更是老套的做法,只突出地域特色,而不突出品牌形象。
消費者在選擇農產品是品牌意識淡薄,沒有高的品牌要求。無論是在自由市場還是超級市場,顧客只注意蔬菜、水果等產品的新鮮度,很少去對品牌有什麼特殊的注意,而對一些農產品的再加工、深加工品卻表現出強烈的品牌意識,如飲料、燒烤食品、肉類製品、乳製品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消費者認為只有進入工廠經過生產工藝加工後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間地頭「生產」的產品就沒有那麼多的要求,如果誰買個土豆還要看品牌就會成為人們嘲笑或議論的話題,這說明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牌意識也淡薄。
二、農產品品牌創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在加入WTO之前,國外的許多農產品比如水果等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在加入WTO 後,由於關稅降低等方面的因素,國外農產品會更多地進入中國市場。統計表明,國外農產品的價格遠遠高於國內的同類產品。從價格比較來看,進口水果的價格比國產的水果價格要高出3-7倍,而再從兩類水果的內含質量來看,相差無幾,甚至某些指標如維生素C的含量國產富士蘋果還遠遠高於進口蛇果。這種現象不能不讓我們深思。除了某些品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賣的其實就是一個品牌!國外一些優質高檔農產品通過品牌營銷,以相當好的價格在我國農產品市場獲得了好銷路。比如水果方面的「騎士」橙、「都樂」菠蘿、「奇昆樂」香蕉等。因此,面對WTO農產品品牌的創立十分有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下,消費者是上帝,他們有自己的偏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而品牌是消費者識別產品品質的最重要標志。隨著農業科學的技術的飛速發展,不要說不同產品的品質差異相距甚遠,即使同樣類型的農產品,如大米,盡管都能達到國家相關的質量標准,甚至符合綠色食品標准,但在風味、質地、口感等方面仍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差異比如營養成分,是消費者無法用肉眼識別的,甚至親自品嘗也不能夠識別出來的。那麼消費者就需要容易識別的標志,這一標志只能是品牌。所謂品牌就要有它存在的可能性,就要使不同品牌的農產品相互區別開來,就要有某種特質,比如營養、口味等與自己的特色。而諸如綠色產品等只能反映出產品的基本質量、衛生性和無害性。綠色食品只是農產品的層次而已,綠色只是反映了一大類農產品的共性,而不是某個特定的農產品的個性特色,它不能反映市場中千差萬別農產品的品質差異,不能反映出不同農產品的品質特徵。因此,「符合質量標准」、「綠色」是不能成其為品牌的。
③ 農產品營銷主要包括的三個層次是什麼
農產品營銷主要包括的三個層次是「原產地」戰略;「原生態」戰略;「文化突內圍」戰略;
「原生容態」就是「自然、原生、健康」,產品推出後大受歡迎,農產品營銷最近還被作為甘肅特色產品的經典代表,被2007年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確定為指定飲品。
(3)產品優質化是農產品市場營銷的什麼擴展閱讀:
農產品營銷作為市場營銷(指個人和群體通過創造並同他人交換產品的價值,以滿足需求和慾望的一種社會過程和社會管理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農產品生產者與產品市場經營者為實現農產品價值一道經行的一系列的產品價值的交易活動。
農產品營銷探尋消費需求,結合市場競爭和企業實力、擁有資源情況,對企業現實的農產品和有待開發的農產品進行有系統的策劃和市場推廣的行為。使產品增值,在向消費者提供價值的過程中讓企業獲利。
④ 如何理解農產品營銷學中的農產品概念及其三個層次
農產品整體概念是指提供給市場,用於滿足人們某種慾望和需求的與內農產品有關的生產、加工容、運輸、銷售實物、服務、場所、組織、思想等一切有用物。
三個層次:
1、核心產品:
農產品附加產品農產品有形產品農產品核心產品農產品的核心產品是指消費者購買某種農產品時所追求的效用,是消費者真正的購買目的所在。
2、形式產品:
農產品的有形產品是農產品核心產品實現的形式,即向市場提供的農產品實體的外觀。
3、附加產品:
是消費者在取得農產品或使用農產品過程中所能獲得的形式產品以外的利益,它包括提供農產品的信貸、免費送貨、保證售後服務、農產品知識介紹、種子栽培技術指導等。
擴展資料
在當今的農產品中普通農產品過剩,優質特色農產品相對短缺,特色農產品營銷是以營銷學為基礎,運用現代營銷技巧,對農產品的生產、銷售進行有效指專導,使作用的農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更加具有競爭力。
特色農產品營銷就根據《農產品營銷學》(高教版),是這樣理解的,指導生產差異化的農產品,屬農產品目標市場策略,是對資源條件較差的企業或者農業生產者尤其適用的一中營銷方法。
⑤ 農產品營銷的基本職能
農產品營銷作為一種活動,有如下四項基本職能:
1.發現和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強調市場營銷應以消費者為中心,農業企業和合作社也只有通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可能實現企業的目標,因此,發現和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是農產品營銷的首要功能。
2.指導企業決策。
農業企業和合作社決策正確與否是企業成敗的關鍵,要謀得生存和發展,很重要的是做好經營決策。通過市場營銷活動,分析外部環境的動向,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慾望,了解競爭者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指導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在產品、定價、分銷、促銷和服務等方面作出相應的、科學的決策。
3.開拓市場。
農產品營銷活動的另一個功能就是通過對消費者現在需求和潛在需求的調查、了解與分析,充分把握和捕捉市場機會,積極開發產品,建立更多的分銷渠道及採用更多的促銷形式,開拓市場,增加銷售。
4.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慾望是農產品市場營銷的出發點和中心,也是市場營銷的基本功能。企業通過市場營銷活動,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並根據不同目標市場的顧客,採取不同的市場營銷策略,合理地組織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的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為消費者提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搞好銷售後的各種服務,讓消費者滿意。
⑥ 農產品營銷策略有哪些
可以搞聯合創品牌,也可以搞地域式批發。
⑦ 農產品市場營銷的介紹
《農產品市場營銷》為曾學文著,於2008年05月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廣大農民講述如何充分運用現代農業科技開展科學種田。
⑧ 特色農產品營銷策略的概念
在當今的農產品中普抄通農產品過剩,優質特色農產品相對短缺,特色農產品營銷是以營銷學為基礎,運用現代營銷技巧,對農產品的生產、銷售進行有效指導,使作用的農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更加具有競爭力。
特色農產品營銷就我個人根據《農產品營銷學》(高教版),是這樣理解的,指導生產差異化的農產品,屬農產品目標市場策略,是對資源條件較差的企業或者農業生產者尤其適用的一中營銷方法。
此只屬於鄙人之見。
⑨ 新形勢下,農產品市場營銷策略有那些
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的研究進展及思考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豐產不豐收」、「價賤仍賣難」的事件
頻頻發生,使得農產品營銷問題愈來愈突出。隨著農產品相
對過剩時代的到來,農產品營銷困境必將嚴重製約我國大農
業的發展,因此對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需要顯得極為迫
切。筆者回顧了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發展,並
提出建議,以期對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提
供參考。
1圍繞「問題」展開的階段性研究
我國農產品營銷研究開展雖晚,但發展較快,研究議題
較為廣泛,其中關於營銷策略的探討是近年來農產品營銷研
究的主要內容。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基本圍繞各個時期農
產品經營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展開,其研究范疇和內容與各時
期農業經營面臨的困境緊密相關,呈現出階段性特徵。
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產品進入了供應寬松乃至過剩
的階段。農產品「賣難」問題開始凸現。此背景下理論界對
農產品經營問題展開探討。研究者主要從產品視角探尋農
產品經營困境的問題所在,普遍認為中國農產品經營的焦點
問題是流通渠道不暢。原因在於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
全,管理體制不靈活、流通主體不成熟、政府宏觀調控不完
善。基於此認識,這一階段營銷策略的研究集中於農產品流
通渠道範疇。研究者從宏觀層面上提出了解決農產品流通問
題的各種辦法與措施。此時的研究尚缺少關於農產品生產、定
價、儲存、促銷等系統營銷策略(4P策略)的內容,但卻是我國農
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開端,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農業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
及政府對農產品市場和道路建設投資的不斷加大,我國農產
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效率大為改觀。但各地「豐產反成災」的
事件仍不斷發生,農產品賣難問題依然是困擾農業經營的突
出矛盾。經過反思,研究者們認識到農產品經營困境的突圍
在於微觀經營主體的營銷能力和營銷手段的發展和提高,這
甚至關繫到整個農業的發展,有學者提出了「發展農業的主
要任務是進行市場營銷系統的總體開發」[1]的觀點。
從此我國理論界開始從管理的視角審查農產品營銷活動,進行系統
的營銷策略研究,對目標市場策略、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
道策略等農產品營銷策略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2限於農產品流通策略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之初,研究內
容主要限於農產品流通范疇,針對農產品流通市場和流通主
體構建問題提出若干對策。賈益東[2]提出應按照市場經濟
的一般規律和農產品流通的特殊要求「建立多層次的農副產
品流通網路、高效靈活的流通調控體系、新型的經營組織體
系」的市場建設思路。對農產品流通主體的構建,可選擇「主
體形式多元化,經營目標市場化,管理體制一體化」的目標模
式[3]。崔曉文[4]進一步認為應當從提高農民進入流通領域
的組織化程度,推進工貿農一體化,交易方式規范化等幾方
面來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
這一階段研究者們基於產品視角從宏觀層面上對解決
農產品流通體制、市場體系建設,流通主體培育等問題提出
對策和建議,主要限於宏觀管理的范疇;由於在我國舊的農
業經濟管理體制下,農業經營問題長期以來突出表現為宏觀
管理的各種缺陷和矛盾。雖然關於「流通網路和市場建設」
的研究屬宏觀經濟管理范疇,但它們同時也是微觀主體進行
營銷渠道建設、制定渠道策略的重要環境因素。可以說,關
於營銷渠道的研究是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開端。參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