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做好大學生輿情防控工作
了解網路輿情的人應該都明白,隨著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和網路與現實的更進一步接近,使得網路輿情存在與各行各業中。也有可能是電子產品的發達,各類拍客,網路寫手的增多,也增加了網路輿情的形成速度和概率。人們發現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立馬發到互聯網上,就可以引來大量的圍觀者,輿情信息也同樣。一些過激的言論和社會上的輿論事件,只要到了互聯網上並且能引起網友共鳴,都極有可能形成網路輿情。 網路輿情的形成並非全都是否定意義,如果是一些正確的真理和思想在現實社會中得到扭曲亦或肆意擴大,那麼將其放到互聯網上,就有可能起到正面的積極的督促作用。如今,不只是政府單位、企業集團,包括高校大學等也感覺到了做好輿情監測工作的重要性。 近日,記者就高校輿情工作采訪了軍犬網路輿情監測系統輿情分析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就高校網路輿情問題做出了闡述:「高校不是政府單位,也沒有企業間的利益競爭,看起來是並非有做輿情監測工作的迫切需求。實則不然,眾說周知,自從教育部調整高校招生政策之後,很多高校都是進行自重招生,那麼這裡面就有涉及到生源競爭問題,當然這與企業的經濟競爭有本質上的不同,但高校的品牌效益也確實能夠影響到一部分學生的志願填報。
情人禮物送女友-精緻花束,極速配送
廣告 情人禮物送女友-確認過眼神,你是對的人,京東鮮花低價特惠,精選優質花卉,品質有保障。 查看詳情 >
這只是高校做網路輿情監測工作需求的一個方面。另外,高校學生眾多,人多口雜,對某件事情達到共同的觀點後,就有可能形成社會輿論和網路輿論。而已經形成的網路輿情在眾多學生中傳播,更加加快了輿情信息的高漲勢頭。 高校做好輿情工作和企業不同,輿情應對的方案也不同。高校輿情的難點和其他單位有一定的共性,而這共性都來自互聯網。輿情監測工作之所以有難度主要是因為網路輿論具備隱匿性與非理性,自由性與多元性,即時性與放大性等這些特點」。 那麼高校輿情又該如何應對呢,主要有幾大要點: 一、樹立主陣地意識,加強校園思政教育網站建設; 二、健全校園輿情預警機制,創建網路權威信息發布平台; 三、完善和健全網路管理制度,強化網路道德教育; 四、構建校園網路技術防控體系,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嚴格實行用戶實名注冊制度; 五、加強校內網站與網路用戶的統一歸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資料庫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級責任制; 六、建立和完善校園網路的安全防護、信息過濾、信息適時監測與跟蹤系統,及時發現和刪除各類消極、灰色信息,從信息技術層面
Kakaofriends萌化你的少女心
廣告 萌趣玩偶,文具用品,日用品等盡在Kakaofriends. 查看詳情 >
⑵ 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對待網路輿情
國際互聯網是一種全球性網路,具備強大的信息傳輸能力和豐富的資源共享方式,被稱為當今時代的「第四媒體」,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正是由於互聯網內容豐富、傳輸便捷、交互即時、零距離接觸等特點,網路化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日常生活
⑶ 大學生網路輿情現狀分為哪幾個方面
大學生思想活躍、熱情主動、關心時事,對網路上的國內外大事、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度較高。社會突發事件、國內外當下熱點問題、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問題以及具有煽動性的、失實的或反動的輿論等極易形成大學生網路輿情。大學生的幾點網路輿情特徵:
1、產生主體特殊
大學生網路輿情的產生主體是一群生活經歷、知識儲備和心理訴求等都高度相同的在校青年大學生,在網路輿情發生時容易產生認同感,形成群體的一致性意見。大學生好奇心強,表現出極高的責任心;表現欲強,表達觀點的慾望強烈,甚至極端。大學生中網路使用率高,願意在網路上發表對事情的看法和見解,並認為這就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有效途徑。在網路上,大學生一旦被負面信息煽動,就很容易形成網路輿情,並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以及高校、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惡劣影響。
2、傳播平台多樣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路輿情的傳播平台多樣,包括各類社交平台、軟體、論壇、網站等,大學生正是這些多樣化的傳播平台使用的生力軍。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化手機在大學生中普及;新浪微博、QQ空間、人人網等社交網站和QQ、微信、飛信、MSN等交互軟體和高校網站、校內論壇等為高校大學生網路輿情傳播提供了軟體支持。大學生利用這些平台在網路上便利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情緒和看法。
3、表達內容多元
大學生網路輿情表達的內容多元復雜,大多涉及校園生活、學生權益、學校大事、社會熱點等,極易形成輿論中心。大學生在網路上傳播的內容,既有流言蜚語、小道消息,也有家事、國事、天下事,如網路購物的不愉快經歷、學校獎學金政策的變化、社會公德事件等。學生參與網路輿情的目的包括意見交流、求助解答、宣洩情緒等。
4、發展速度迅速
大學生群體生活在相對集中的空間里,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又因其年齡興趣等相仿,容易產生一些共同關心的話題。年輕的大學生容易情緒化,尤其是在網路這個自由便捷的空間里,表達意見和情緒的發帖、跟帖與轉發的行為在未經過深思熟慮且探討不深入的情況下,就可能迅速傳播,形成聲勢浩大的意見傾向,導致網路輿情危機的產生。
⑷ 當代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網路輿情觀。
首先,以主流的社會政治觀念為理論基礎。主流的社會政治觀念是指對一個國家整體發展具有總體指導作用的社會政治觀念的總和,對於我國來說,主流的社會政治觀念就是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理論與觀念,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由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理論與觀念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科學性,又是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產物,經實踐的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因此,在我國居於主流地位。作為共和國的未來與棟梁的大學生,只有立足於主流社會政治觀念,並以此作為思考認知、價值判斷的理論基礎,才能得出真正適合本國與本民族的正確結論,進而推動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接受主流社會政治觀念是當代大學生確立正確輿情觀的前提與基礎。
其次,對當代國內外的社會政治事項能夠做出客觀與合理的評判。由於在新時期,報紙、廣播、電視以及網路這些媒體的影響力已全面而深刻地滲入到公眾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網路已成為新聞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媒體的發展與普及使大學生了解國內外社會政治事項的機會大大增多,他們經常就所關注的政治社會問題諸如新聞時政、經濟文化、人文社科等問題展開討論與評斷。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代大學生確立的正確輿情觀就在於確保他們在思考與判斷力形成期對國內外發生的重大社會政治事項做出客觀與妥當的評判。這具體又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正確的輿情觀要求大學生針對這些事項的評判是客觀的。這主要是指使大學生們擺脫一些來自於外界媒體尤其是網路上的極端觀點與不良觀念,清楚認識到這些事件發生的客觀必然性。其二,正確的輿情觀還要求大學生針對這些事項進行妥當的評斷。這種妥當主要是指他們得出的結論應該是經過自己思考得出的而不是「跟風」或盲從的結果,而且得出的結論應該是建設性多於破壞性的,同時還要確保這些結論有益於國家與社會的發展。
再次,對大學生身邊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突發性事件應該能夠冷靜、正確的應對。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在學習的四年時間里,大多數時間都集中於校園內。加之目前輿情傳播具有迅速與多途徑的特點,因此,一些較為容易引起大學生關注的社會政治事項很可能引起學生群體內部的共鳴,有時學生的群體性反應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許多事項也具有演變為群體性惡性事件的潛質。因此,當代大學生正確的輿情觀要求大學生們在面對身邊發生或即將發生的突發性事件,保持冷靜的思考、客觀的反應與理性的行為,不盲目地為一些謠言或失實的信息所動進而消極地被捲入到不良事件之中去。
⑸ 怎樣構建大學生網路輿情引導機制
要全面構建高校網路輿情分析與引導的各項機制,以求有效化解突發的輿情危機,維護高校和社會穩定。
一是網路信息收集與反饋機制。網路輿情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師生意見表達的渠道。因此,高校應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網路輿情信息收集與處理機制,努力把問題解決在萌芽、解決在基層,並切實關注廣大師生反映的問題,對於不合理的要求或者雖然合理但一時無法解決的,要耐心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時,高校應敢於通過網路平台接受監督,在廣大師生面前樹立直面問題、勇於擔當、辦事高效的良好形象。要以校園網為平台,加強網上論壇建設,探索和實施校務公開,主動與師生網上互動交流,實時回答師生關心的校園熱點問題,及時幫助師生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是分析與甄別機制。網路上的信息涉及學校工作和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博客、罵客、播客、曬客等新的信息傳播形式與空間具有更強的隱蔽性和聚合性。網路中任何一個角落出現的不良信息,都會對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學校聲譽造成無法估量的影響。因此,對校園網路輿情,應進行客觀、全面、科學的分析與甄別,掌握一段時間內學生的思想狀況及發展趨勢。要加強學校內IP地址的管理,建立起IP地址分配使用逐級責任制和用戶實名信息登記制度,保證所有網路活動信息能夠准確實現「溯前追查」,准確把握校園內外網路整體輿情動態,敏銳捕捉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群體性問題,為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奠定基礎。
三是管理與引導機制。大學生群體具有智力趨向成熟但易偏激、自尊性強但易形成逆反心理、情感豐富但波動大等心理特點,社會與校園矛盾、學習與就業壓力、個人意見或虛假信息的擴展、偶然性事件的發生、國際國內熱點問題的觸發等都可能誘發網路群體性事件與輿情危機。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網路輿情管理與引導工作機制。首先,應加強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加強大學生網路文明和網路道德教育,開展文明上網和文明網站創建活動,引導大學生自覺遵紀守法,講求公德,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網路濫用行為和低俗之風。其次,圍繞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主動撰寫帖文,有效引導網上輿論,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主流話題,形成正面輿論強勢。
四是預警機制。出現校園網路輿情突發事件,原因是復雜的,有時在某種程度上是難以避免的。但如果事先制定有效的輿情監測機制,就能夠及時地對輿情的發展進行監測分析和正確引導,避免事態向消極的方向發展。為及時了解高校輿情信息,並對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輿情及時做出分析和應急反應,高校應根據國家有關互聯網管理的有關法規,切實做好校園網站和網路用戶的登記、備案工作,實行用戶實名登記制度,規范管理。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網路安全防護、信息過濾等系統,構建校園網路安全技術防控體系。
五是應急處置機制。高校網路輿情的應急聯動機制是指校園網路管理部門及其他相關的職能機構,應對網路輿情突發事件,最終化解網路輿情危機的工作機制。一要成立突發事件指揮中心,加強高校各部門間的協調,提高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能力。當突發事件到來時,平時負責網路輿情監測的機構迅速轉成網路輿情突發事件指揮中心。這樣,可以將輿情突發事件的處理從一種非流程化的決策過程,轉變為一種程序化的決策過程,可以提高有關部門的響應時間,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沉穩地應對事件,消除影響,減輕危害。二要建立網路管理的應急預案,遇有突發事件及時採取技術手段即時封堵和刪除惡性信息,迅速消除影響;密切關注事態發展,隨時做出相應處置。三要加強學校與師生的互動,確保師生對自身利益相關問題及熱點事件的知情權。加強學校與師生的互動,才能體現高校的責任感,贏得師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