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龍虎山有幾個
龍虎山[1]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龍虎山景區為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景區面積220平方公里,龍虎山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龍虎山是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中心推薦的中國丹霞[龍虎山(包括龜峰)等六處風景名勝區組合申報]項目,是2010年中國唯一申遺項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把「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龍虎山已經成為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2009年龍虎山還入圍「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景區」金獎。 龍虎山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龍虎山原名雲錦山,乃獨秀江南的秀水靈山。此地群峰綿延數十里,為象山(應天山)一支脈西行所致。傳喻九十九條龍在此集結,山狀若龍盤,似虎踞,龍虎爭雄,勢不相讓;上清溪自東遠途飄入,依山緩行,繞山轉峰,似小憩,似戀景,過灘呈白,遇潭現綠,或輕聲雅語,或靜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盡取水之至柔,繞山轉峰之溪水,遍納九十九龍之陽剛,山丹水綠,靈性十足。不久,靈山秀水被神靈相中,即差兩仙鶴導引張道陵攜弟子出入於山,煉丹修道。山神知覺,龍虎現身,取代雲錦。自後,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 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 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此外,龍虎山景區應天山象山書院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頓悟心學」 派的發源地;金龍峰馬祖岩是禪宗史上貢獻最大的禪師之一馬祖道早期參禪悟道的場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國葬俗史上的奇觀;「仙女現花」為道教第一絕景、世界第一絕景,等等。《龍虎山志·藝文》載:「龍虎山歷魏、晉、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勝,宮宇之麗,人物之繁,仙跡之異,道行之神,爵望之顯。代之慕擬歆艷者,或美之於詩文,垂之金石,傳遞一千餘載。」龍虎山幾千年來積淀而成的豐厚的道教文化遺產,和它在中國道教史上顯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對中國道教發展所作的貢獻,被人公認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龍虎山風景名勝區重在加強對道教文化內涵方面的發掘建設,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況,領略道教祖庭的威嚴的「瞰道教全貌」 的「身」游線路;推出了以領會道教崇尚「無為、自然」核心思想的 「覽道教仙境」的「心」游線路;還推出了以探考張道陵創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游線路,完善各項設施,採取多種措施,使「百神受職之所」、「洞天福地」的龍虎山抖落塵埃,紫氣升騰,納迎四方賓客,替天行道,禳災降魔,造福於民,被旅遊界譽為「道教朝聖游和第一游」。 中國大多數的丹霞地貌由於地形高差相對較大,故以雄奇險峻為特色。而龍虎山屬於發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塊離散,呈峰林狀,地形高差相對較小,最大隻有240米左右,因此總體顯得秀美多姿。龍虎山丹霞地貌類型也較為多樣,集中分布在龍虎山和仙水岩景區約4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景區內又有瀘溪河流過,將兩岸的丹崖地貌景觀串聯一體,也有碧水丹崖的特點。山名由來 龍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說,《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台山西行數十里,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志》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方圓 200 平方公里,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並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於山巔峰下河旁岩上,據山志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築五十餘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谷觀、靈寶觀、雲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雲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歷代天師及《龍虎山志》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靈都會」、「仙人城」之譽;為張天師後繫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龍虎山在江西貴溪縣西南部。其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謂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雲:「龍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里,兩峰對峙,狀若龍虎。」二謂據張陵故事得名。 龍虎山①清婁近垣《龍虎山志》卷二雲:「龍虎山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里之仁福鄉,……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名山。」 ②後說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識見。道教稱其為第三十二福地,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七十二福地》雲:「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③龍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龍虎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再光先構,不亦宜乎!」 ④從道教資料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會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觀,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第二十代張諶,此見婁近垣所撰之《龍虎山志》卷二。該卷《上清宮》條稱上清宮原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籙壇,唐會昌中,賜額真仙觀。」⑤卷六《張諶傳》曰:「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籙壇額曰真仙觀。」⑥張盛建傳籙壇不盡可信,張諶時武宗賜額傳籙壇,似近史實。歷史回顧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道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此期所建宮觀為真仙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 兩宋時期,張道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期間龍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道士。其中,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 龍虎山地區在道教興盛時,先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 然自漢至今,桑海靡常,多數宮觀早已廢圮,保存者唯有天師府。
② 題材特殊過審艱難,那《龍虎山張天師》到底是如何做到三平台聯播的
《龍虎張天師》這部電影是由樊少皇、張冬、蘇茂、李璐兵等人主演,沒錯除了樊少皇意外其他的人並沒有什麼知名度,相信很多網友點開這部電影的原因都是因為樊少皇。這部電影我是從頭看到尾的,說實話相對於其它網路電影來說這部電影還是很有看點的,它絕對有實力在三大視頻平台播出。
1,打星樊少皇的演技依舊那麼棒劇中的打鬥場面讓人看得特別過癮,沒有花拳綉腿,實打實的拳拳到肉。還有影片的畫面風格特別真實,特別有世外桃源的意境,不像一些影片那樣一看就是幕布。這樣諸多的因素綜合起來,這部電影特別值得一看,自然有實力做到三平台聯播。
③ 關於龍虎山的資料
龍虎山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北京時間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與龜峰被一並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龍虎山為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景區面積220平方公里,龍虎山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龍虎山是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中心推薦的中國丹霞[龍虎山(包括龜峰)等六處風景名勝區組合申報]項目,是2010年中國唯一申遺項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把「中國丹霞」(龍虎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龍虎山已經成為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2012年4月27日,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龍虎山旅遊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2009年龍虎山還入圍「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景區」金獎。
龍虎山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龍虎山原名雲錦山,乃獨秀江南的秀水靈山。此地群峰綿延數十里,為象山(應天山)一支脈西行所致。傳喻九十九條龍在此集結,山狀若龍盤,似虎踞,龍虎爭雄,勢不相讓;上清溪自東遠途飄入,依山緩行,繞山轉峰,似小憩,似戀景,過灘呈白,遇潭現綠,或輕聲雅語,或靜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盡取水之至柔,繞山轉峰之溪水,遍納九十九龍之陽剛,山丹水綠,靈性十足。不久,靈山秀水被神靈相中,即差兩仙鶴導引張道陵攜弟子出入於山,煉丹修道。山神知覺,龍虎現身,取代雲錦。自後,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
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
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此外,龍虎山景區應天山象山書院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頓悟心學」 派的發源地;金龍峰馬祖岩是禪宗史上貢獻最大的禪師之一馬祖道早期參禪悟道的場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國葬俗史上的奇觀;「仙女現花」為道教第一絕景、世界第一絕景,等等。《龍虎山志·藝文》載:「龍虎山歷魏、晉、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勝,宮宇之麗,人物之繁,仙跡之異,道行之神,爵望之顯。代之慕擬歆艷者,或美之於詩文,垂之金石,傳遞一千餘載。」龍虎山幾千年來積淀而成的豐厚的道教文化遺產,和它在中國道教史上顯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對中國道教發展所作的貢獻,被人公認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龍虎山風景名勝區重在加強對道教文化內涵方面的發掘建設,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況,領略道教祖庭的威嚴的「瞰道教全貌」 的「身」游線路;推出了以領會道教崇尚「無為、自然」核心思想的 「覽道教仙境」的「心」游線路;還推出了以探考張道陵創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游線路,完善各項設施,採取多種措施,使「百神受職之所」、「洞天福地」的龍虎山抖落塵埃,紫氣升騰,納迎四方賓客,替天行道,禳災降魔,造福於民,被旅遊界譽為「道教朝聖游和第一游」。
中國大多數的丹霞地貌由於地形高差相對較大,故以雄奇險峻為特色。而龍虎山屬於發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塊離散,呈峰林狀,地形高差相對較小,最大隻有240米左右,因此總體顯得秀美多姿。龍虎山丹霞地貌類型也較為多樣,集中分布在龍虎山和仙水岩景區約4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景區內又有瀘溪河流過,將兩岸的丹崖地貌景觀串聯一體,也有碧水丹崖的特點。
④ 我認識一個道長,他是龍虎山的道士,他說可以幫我做和合,但是只要一個多小時就好了,但是別的師傅說需要
你先去做一做,試試看,,如果有效,可以推廣!
⑤ 龍虎山怎麼樣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龍虎山景區為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道教發祥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AAAAA級國家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景區面積220平方公里,龍虎山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龍虎山是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中心推薦的中國丹霞[龍虎山(包括龜峰)等六處風景名勝區組合申報]項目,是2010年中國唯一申遺項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把「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龍虎山已經成成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
門票:
龍虎山景區門票(聯票):225元/人(含:新遊客服務中心地博館、道博館、象鼻山、無蚊村、正一觀、水滸城、天師府、古鎮、大上清宮、仙水岩、竹筏漂流);
景點簡介
天師府,全稱「清嗣漢天師府」,佔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恢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會部雕花鏤刻,朱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被歷史上許多皇帝賜號「宰相家」、「大真人府」,歷來被尊為道教祖庭。「百神受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簡稱上清宮。
龍虎山新游線
龍虎山陸路游新游覽線路。這是一條新旅遊線路,可以欣賞到世界自然遺產龍虎山的丹霞地貌奇觀,體驗龍虎山的人文內涵。這一條線路從遊客中心,直到九曲洲碼頭,總長十公里。沿途都有停靠站,大家可以下車進入景點,游覽結束後再坐車,直到行程終點。這條線路共有八大景區,它們是:排衙迎賓、象鼻齊雲、古越風情、無蚊古村、別有洞天、龍虎客棧、正一神觀、九曲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