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推廣 > 農副農產品市場營銷的特點

農副農產品市場營銷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1-07-01 12:05:14

Ⅰ 農產品具有哪些特點

1、品種繁多、數量龐大。

2、生產的地域性與消費的普遍性的矛盾,使其銷售渠道更加復雜。

3、對銷售渠道功能要求高。

4、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產量不穩定。

(1)農副農產品市場營銷的特點擴展閱讀

市場價格——

產品跌價原因復雜造成產品跌價原因很多,有市場的、社會的,也有經營者本身的原因,歸納起來影響產品跌價的因素有:

1、經營者生產能力過剩,但又不能通過產品改進和加強銷售工作擴大銷售,只能考慮採取跌價措施。

2、在競爭壓力下,迫使經營者通過降價來擴大市場份額。

3、經營者生產成本比其他競爭對手低。

4、競爭對手採取降價措施。

Ⅱ 農產品有何特點

人口飲食結構變化導致農產品需求改變,農業經營主體向兩極化發展和經濟和人口增長推動經濟產業結構改變。

一是人口飲食結構變化導致農產品需求改變。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增長至100億,世界經濟生產力也將有顯著增長,促使中低收入國家加速向提高肉類、蔬菜和水果的消費轉變,而穀物在飲食結構中的比例則會降低,造成農產品產量相應發生變化。

二是農業經營主體向兩極化發展。農業巨頭特別是一些跨國公司憑借其資金實力、技術壟斷及市場控制能力,在種植、倉儲、運輸、加工、貿易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縱向布局不斷加強,信息、資源、資本日趨集中到大型農業企業手中;

使它們形成壟斷優勢,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規模化、聯盟化、標准化水平越來越高,小型農業企業和個體經營的小農戶逐漸出局,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全球很多國家和區域都出現「農業女性化」現象。

三是經濟和人口增長推動經濟產業結構改變。在全球范圍內,農業產出在全行業中的比重和農業人口就業比例均不斷縮小。盡管農業投資和農業技術創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但自然資源退化、生物多樣性缺失及病蟲害蔓延導致農業產量增長依然過慢,難以滿足全球人口需求,給人們敲響了警鍾。

(2)農副農產品市場營銷的特點擴展閱讀

受經濟和人口增長雙雙減速影響,大宗商品需求增長將放緩。穀物、肉類、魚類和植物油等的需求增長會顯著放緩。

其中,植物油產品在生物質燃料開發政策的驅動下,過去增長快,生物質燃料市場受政策和原油價格影響顯著,就目前的政策和較平穩的油價預期來看,植物油市場或難維持之前的熱度。相較之下,由於人均消費量持續增長,食糖需求增長率只會輕微下跌。

受以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消費的推動,新鮮乳製品市場需求增長率將繼續提高。其他乳製品,如乳酪、黃油、奶粉等雖然需求增長率基本保持平穩,但仍高於穀物、肉類和魚類。

Ⅲ 當前農產品物流營銷有哪些特點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研究
摘要:相對落後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一直是制約我國農產品市場快速發展的瓶頸。與國外農產品流通渠道相比,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還存在諸多的弊端。在目前條件下,要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運行的績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關鍵是要對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從渠道關系、參與主體、流通業態、流通技術(手段)、政府政策支撐體系等層面進行創新,這是發展我國農產品流通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154(2009)02—0016—07

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的建設無疑是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之一。長久以來,我國一直面臨著在「大工業、小農業」二元經濟結構內如何激活農產品流通發展的難題。主要表現為農業、農民、農村對市場的不適應和制度、政策建設的落後(夏春玉,2005)。在目前條件下,要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運行的績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關鍵是要對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進行創新,而創新從哪些層面展開,這是發展我國農產品流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國內外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的現狀

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是指農產品從生產者向最終消費者轉移過程中所採取的流通方式或組織方式,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渠道結構、參與主體、成員關系、流通業態、流通技術、支撐體系等。迄今為止,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演變:農產品運銷階段一分銷商銷售為主階段一垂直一體化渠道階段一以顧客為中心的渠道階段一渠道整合階段(孫劍、李崇光,2003)。從世界和我國范圍來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呈現出如下的類型和特點。

(一)世界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類型與特點
世界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的形成,受各國社會體制、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影響。迄今為止。世界農產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三種模式:東亞模式、西歐模式與北美模式(見表1)。

(二)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類型與特點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借鑒和吸納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現出較強的中國特色。我國目前現存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主要有「農戶+批發商」模式;「農戶+龍頭企業」模式;「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模式:「農戶+供應商+超市」模式(趙一夫、任愛榮,2007)。各模式表現出不同的流通效率、渠道結構、穩定性等特點。
但總的來看,我國農產品渠道模式呈現出「權力不平衡性」和「結構不對稱性」,渠道權力嚴重向龍頭企業傾斜,農戶談判能力弱,利益受不到保障;渠道結構呈現出「兩端小中間大」的不對稱性,農戶和零售終端規模小,中間流通環節紛雜,造成流通不暢,效率低下。由於「權力不平衡性」和「結構不對稱性」,又導致「關系不穩定」,表現為違約率高。對比我國與世界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可以發現,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還相當不完善,存在諸多的弊端,主要表現為流通成本高、渠道關系不穩定、上游參與主體力量薄弱、流通業態單一、流通技術不發達、政府政策支撐體系欠缺、流通效率低下等(表2),這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亟待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進行變革和創新。

二、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

近年來,在借鑒國外農產品流通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我國學術界和實踐界在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方面作了大量的有意義的探討。
袁華(2005)提出了構建以合作組織為紐帶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張闖,夏春玉(2005)認為提高農產品流通渠道穩定性及效率有賴於農產品流通合作社規模與實力的壯大、農戶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的互補性制度安排。熊湘輝,白彥平(2006)認為,創新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應該從加強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易條件;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建設;革新農產品流通市場的交易方式;提高市場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等方面入手。周發明(2007)認為,構建農產品新型營銷體系必須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依託,提高農產品營銷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產品品牌經營戰略,完善批發市場、構建農產品新型營銷體系,大力推進農產品零售業態和交易方式的變革。張希穎,榪海霞(2007)提出了基於第三方物流的農產品連鎖經營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8)提出了渠道結構信息化、主體組織化及聯盟化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思路。
以上這些探討為我們進行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思路和深厚基礎,但是學者們對這些探索大都是基於某一視角而論,沒有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體系。筆者認為,模式創新應該站在現有模式基礎上,發現優點和不足進而進行創新。因此,筆者認為,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應該針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存在諸多的弊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渠道關系層面、參與主體層面、流通業態層面、流通技術/手段層面、政府政策支撐體系層面(圖1)。

(一)渠道關系創新
迄今為止,渠道理論研究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以效率和效益為重心一以權力和沖突為重心一以關系和聯盟為重心的演變。而以關系和聯盟為重心正是渠道關系學派研究的重點,渠道關系是指一條渠道中共同做生意的各成員之間的交往狀態和合作深度,根據業務關系合作的深度,可將渠道關系分為交易型關系,合作關系,夥伴關系和聯盟關系(卜妙金,2001)。而「聯盟關系」正成為渠道模式創新的新著力點。因此,筆者認為,從關系層面對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進行創新主要是建立農產品渠道聯盟。從構建渠道聯盟視角來看,除了發展渠道縱向聯盟,還應該注重發展渠道橫向聯盟。根據我國農業現實,筆者認為,可考慮從資源優勢的角度發揮三個聯盟主體(農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尤其是龍頭企業的核心作用。農產品渠道聯盟模式主要應涵蓋生產、加工、流通三方面的內容。

1 合作社(協會)指導下的農戶生產聯盟。這種聯盟模式主要是以農戶間共通性和互補性資源,建構產業群聚體系,整合農戶間專業化技能、信息和生產設施等關鍵性資源,以一致性的定位,推動農產品生產技術化和規模化,實質上屬於橫向渠道聯盟(圖2)。比如,蔬菜聯盟、水果聯盟、穀物聯盟、西瓜聯盟等。他們採取共同采購種苗、共同育苗、共同租地、共同采購農葯、肥料、飼料、共同采購耕耘機與車輛進行農產品生產。因為農戶的分散性和弱組織性,這種聯盟應在合作社或者其他農業協會的指導下,遵循積極引導、操作透明,農戶自願的原則進行。
2 加工企業主導下的企業加工聯盟。基於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現狀,可考慮利用「龍頭」加工企業農業生產技術和食品加工優勢,通過建立「企業加工聯盟體」,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等戰略目標。這種聯盟縱橫模式都存在(圖3),但主要應該發展橫向聯盟(圖3的虛線矩形部分)。橫向模式的內容通常包括:共同采購包裝設備、共同采購紙箱、共同采購冷藏設備、包裝設備交換使用、冷藏設備交換使用、產品銷售搭配、共同分級包裝、共同冷 藏或使用倉庫等(陳貽設,2003)。
可以採取的具體策略有:(1)企業間加強合作,發展具市場導向、市場差異化及具外銷潛力、新鮮優勢、特殊效益的農產品進入市場,通過同業與異業聯盟,以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2)扶植小型農村加工企業,推動產地品牌、通路的共同營銷和建設,可採取以大區域(如縣級以上)來建立共同品牌,組建農產品加工中心,建立網路化、立體化的農產品加工聯盟體系。(3)共同建立本身不具生產優勢的境外原料供應聯盟體系,降低成本,維持加工原料的穩定供應。

3 營銷企業主導下的流通聯盟。流通聯盟是通過廣泛建立農產品的各種國內外營銷通路,與同業或異業營銷企業進行聯盟,主要目的是整合農產品之間(縱向)以及農產品與其他產品之間(橫向)的流通渠道,建立快速、高效、穩定的農產品配銷體系(圖4虛線矩形部分)。
可以採取的具體策略有:(1)整合營銷企業的物流設施及通路資源,通過同業聯盟建立專業、高效及具規模效應的現代化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聯合組建或借用第三方物流)。(2)與其他非農企業異業聯盟,建立農產品運銷公司或區域物流中心,進行農產品共同配送,盤活流通。(3)通過打造農產品加工配送基地、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和規范的連鎖經營體系,建立與實施具有「扁平化、集中化、強控制、高效率」特點的「生產者一加工配送中心一農產品銷售集團連鎖店一消費者」新型渠道模式(陳曉群、冉春娥,2007)。(4)建構農業產銷信息網,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化,建立具JIT模式的農產品產銷聯盟,實現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網路化、高效化(何廷玲、夏文匯,2005)。

4 超市(賣場)主導下的縱向直銷聯盟。構建超市(賣場)主導下的縱向直銷聯盟,可使農產品從分散的農戶通過超市(賣場)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減少了中間環節,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控制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但由於超市(賣場)在我國農產品物流中占的比例還比較低,物流配送中心、標准化生產基地缺乏,因此,超市(賣場)主導下的縱向直銷聯盟重點應集中在物流配送中心、標准化生產基地的建設上(圖5)。
可採取的策略有:(1)在超市、量販店設立品牌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專櫃。(2)扶植農業大戶和大型超市(賣場)直接建立渠道戰略合作關系,強化對超市(賣場)的新鮮農產品供應。(3)嘗試在較小型超市間建立聯合物流配送中心(聯合組建或借用第三方物流),進行統一采購,同時讓聯合物流配送中心牽頭與農戶建立標准化生產基地。

(二)渠道參與主體創新
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突出問題之一是流通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這種低組織化程度尤其以農戶組織化程度低最為明顯。這種低組織化程度造成市場信息搜尋成本高,交易費用高,承擔經營風險的能力低。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營銷主體必須具有一定的組織化程度。周發明(2007)曾指出「只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才能成為中國農產品營銷的最重要的主體」。但低組織化程度不僅僅在農戶端,在龍頭企業和經銷商身上也有體現。「農產品加工企業由於規模小、技術弱以及人才缺乏等原因,也不能很好地加工農產品,導致農產品增值有限且不能使顧客滿意」(王新利、李世武,2008)。因此,渠道參與主體創新應該從農戶、龍頭企業和經銷商三方面進行。
1 農戶組織化。主要手段一是可通過共同購買、共同銷售、技術與服務共享等實現聯合;二是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努力增強其規模與實力,發揮流通主體作用。比如,可以組建上文所說的「農戶生產聯盟」,還可以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服務職能,利用龍頭企業的牽動作用發揮專業學會、協會、村級基層組織和鄉土能人的作用來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張紅宇(2007)提出了六種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模式,分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現代公司制企業模式,傳統農村合作組織的改造轉型模式,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模式,生產服務的組織化提供模式。郭紅(2007)提出了兩種適用於不同的產業水平的農村科技專業合作組織模式——「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模式和「研究機構+支部+專合組織」模式——來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
2 龍頭企業規模化。當前,我國現有的龍頭企業一般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可通過對龍頭企業內部相關業務重組,抓精放弱,使企業經營自己的強項;對弱小的企業應予以合並,擴大企業的覆蓋面和業務范圍;對正在發展且企業規模和實力一般的企業要積極促其聯合,不僅增大規模更重要的是提升競爭力(王新利、李世武,2008)。張希穎、榪海霞(2007)也指出,農產品流通渠道創新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加快國有農業流通企業改組改制。鼓勵優質企業,以優質資產為紐帶,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重組,鼓勵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以及外資等國內外各種資本參與流通企業改組改造。
3 經銷商品牌化。由於流通發展的滯後,我國現有的關於農產品的經銷商數量多、規模小並且競爭力低,因此,可通過支持大型農產品經銷商採用參股、控股、承包、兼並、收、託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幫助這些企業實現規模擴張,使之盡快成為擁有自主品牌、競爭能力強、帶動作用強的大型農產品分銷集團。

(三)流通業態創新
商務部在《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努力提高連鎖超市、便利店、大型綜合超市等新型零售業態中農產品的經營規模。因此,流通業態的創新成為建設農村市場體系的關鍵。筆者認為,流通業態創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經營「連鎖化」。農產品連鎖經營是目前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最重要途徑之一。開展連鎖經營,首先要積極培育農產品連鎖經營主體,可結合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情況,培育連鎖經營主體。其次要鼓勵龍頭企業發展連鎖經營。依託農業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生產基地和農戶,有品牌、有市場的良好條件,引導它們通過開設直銷店、連鎖店等形式,不斷壯大連鎖網路,將更多的名特優新農產品推向市場,打響企業品牌。再次要積極推進工商企業投資農產品連鎖經營,引導相同業態或經營內容相近企業,通過兼並、聯合、合作等方式,進行資產與業務重組,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業務,帶動連鎖經營實現低成本擴張和跨地區發展。一些企業已經在此方面開展了有益的嘗試。比如,「江蘇蘇果」超市陸續進入農產品銷售領域,涌現出三種比較成功的連鎖經營模式:一是無錫的「天惠連鎖超市+批發市場+基地+保險承諾」;二是鎮江的「萬方連鎖超市+基地」;三是鹽城的「放心糧油專賣連鎖店+加工企業+基地」(張希穎、禡海霞,2007)。
2 銷售「超市化」。農產品銷售「超市化」是農產品進人品牌競爭階段的標志。農產品銷售超市化的實質,就是商業企業從流通領越向農產品生產領域滲透和擴張,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以現代流通業作為引導,更好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而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超市化不僅能提升市場品位,吸引更多消 費者,而且有利於引導農業生產按照消費需求組織生產,調整結構,提高品質,克服農副產品生產的盲目性,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3 配送「集中化」。配送「集中化」就是要求農產品流通施行以「物流中心」為連接紐帶的一體化渠道模式。「由於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較大的規模與物流能力,一般可以同時為多個上游環節及下游環節提供物流服務,所以通過物流中心聯結供應鏈上下游環節,能夠大大提高農產品物流配送效率」(汪旭暉,2008),形成一定的綜合效應和規模效應,進而促進農產品物流向一體化、集約化的發展,最後形成一個社會化的高效農產品物流體系(張文松、王樹祥,2006)。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有實力的零售連鎖企業已經擁有或正在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如上海聯華、江蘇蘇果。

(四)流通技術/手段創新
業態的創新必須以流通技術/手段創新作為支撐,它是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重要技術保證。筆者認為,流通技術/手段創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物流體系創新。營銷渠道的高效率需要物流系統的高效率作支撐,「實現物流系統高效率必須把傳統的物流途徑簡化為由生產者經配送中心到達零售終端」(周發明,2007)。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大幅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減少流通損耗,提高流通績效。而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相對農業發達國家還偏高。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達25%-3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蔬果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蔬果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1%~2%(方昕,2002)。
因此,物流體系的創新應該圍繞著建立能夠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的現代物流體系來進行。具體策略有:
(1)樹立和加強現代物流意識,現代物流不僅僅是運輸,更是信息化,標准化,全程化,一體化的服務。
(2)積極實施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可以減輕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負擔,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於自己的核心業務;能夠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節約交易費用。而農產品生產經營通過實施第三方物流能夠給其帶來規模的擴大,有利於其提高市場佔有率,增加利潤(張希穎、榪海霞,2007)。
(3)抓好農產品物流的標准化體系建設。在物流用語、計量標准、技術標准、數據傳輸標准、物流作業和服務標准等方面,不僅要結合WTO規則,制訂能夠與國際同行業接軌的標准,而且要強化應用。
(4)開展物流共同化業務。物流共同化是企業之間通過由物流聯盟(Logistics allianoe)等方式來處理營運中有關物品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業務。共同化能夠達到降低經營成本、擴大服務范圍、提升經營能力和內容的作用。共同化可通過企業間共組物流體系,或共享物流專長(如專業人力、知識及技術,及其廣布的據點和設施)等方式來實現,具體形式諸如策略聯盟、夥伴關系、中心衛星工廠制度、物流外包等。
2 交易方式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創新要求在農產品領域逐漸採用拍賣、倉單、遠程合約、期貨等交易方式(周發明,2007),積極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具體策略有:
(1)擴大農產品拍賣制度的試驗試點。在條件基本具備的地方尤其是銷地批發市場逐步嘗試採用拍賣、合約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對於拍賣設施不完備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暫時採取傳統的叫價方式;而對於檔次高、標准化和規格化程度高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開展電腦拍賣的試點(汪旭輝,2005)。在這方面深圳「布吉模式」的做法值得借鑒。
(2)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期貨交易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利於農產品的價格發現,有助於穩定農產品價格和價格預期。但期貨交易對農產品本身、制度、設施等要求較高,大力推廣仍有局限。謝勇模(2006)根據我國目前的農戶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市場能力不足、並不具備直接利用期貨市場的能力和條件,提出了通過合作社把農戶和期貨結合的「期貨合作社」構想。他認為可以考慮兩種主要的期貨合作社模式。一是「企農聯合型期貨合作社」。農戶組建或參加合作社,合作組織代表農戶與訂單企業簽訂訂單合同,由於可以利用期貨市場來歸避風險,合作社的建立既能維護農民的利益又降低了企業與農戶的交易成本,從而穩定了流通渠道關系,實現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三方共贏。二是「信農互動型期貨合作社」。信貸機構根據農戶與合作社簽訂的期貨銷售協議向合作社提供一定比例貸款,合作社以這筆貸款開展資金互助,放大資金需求,聯結更多農戶進入合作社,同時解決信貸機構面對分散的農戶提供小額貸款運行成本高的問題。
(3)積極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從而形成信息商務化、數字化,可以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解決了農業生產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以幫助農產品經營者科學決策,合理的安排生產,利用電子商務技術改造傳統經濟下的流通過程,形成由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商流組成的並以信息流為核心全新的流通流程,可有效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比如有些涉農企業已經實施了諸如綜合性第三方電子市場、專業性第三方電子市場、B2B電子市場、(B+C)2B電子市場模式,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功。但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需通過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加快信息設施建設,建立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建立安全可靠的支付體制等措施來保證。

(五)政府政策支撐體系創新
我國目前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政府主要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政府非市場化手段盛行。因此,政府應該轉變職能,變「管理者」為「服務者」,為農產品流通提供服務平台和政策保障。

1 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政府要建立快速、准確、有效的農產品信息傳播網路: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發布制度,並建立信息中介組織;加強農村信息市場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監控問題探索機制,識別真假信息;大力培訓農村信息化管理人才。
2 轉變對農產品流通主體支持方式。對農產品龍頭企業而言,要將支持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出口創匯、產業升級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轉到發揮其對農戶、特別是中小型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上。財政支持要取消無償支持的方式,改為全部通過貼息,或建立擔保基金的方式進行。對農合組織,要加大對其在財稅、信貸方面的支持力度。比如稅收減免、政策優惠、專項資金支持、信貸支持等。
3 完善農產品流通立法。國家要盡快出台《農產品批發市場法》、《農產品公平交易法》等法律法規,使農產品流通步入健全的法制軌道。中央和地方應制訂和嚴格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機構,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信息公開發布制和不合格農產品就地銷毀制度,保證農產品「依法」流通和「安全」流通。

三、結語

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變革是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渠道的完善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農產品流通的成本與效率,進而影響到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因此,進行流通渠道的變革和創新將會為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注入新的動力。渠道關系、參與主體、流通業態、流通技術/手段和政府政策支撐體系的創新也許能為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變革提供新的視角。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Ⅳ 農產品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電子抄商務通過互聯襲網展示、宣傳或者銷售自身產品的網路載體越來越趨於平常化。特別是農產品這塊,想想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將豐富的農產品信息展示在網路上,可以讓用戶多一種途徑來了解、認知或者購買農產品。淘金地電子商務中農業頻道將農行業的中小甚至個人想要展示的農產品,以單獨的空間開放出來,這樣,豐富的農產品曝光率也有更多機會。

Ⅳ 農產品商品流通的特點

農產品流通復有哪些制特點?

農產品流通的特點是由農業的特點決定的。
1、農產品流通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2、農產品生產和消費有較大的分散性。
3、農產品流通具有很復雜的技術性。
4.農產品流通具有較強的政府幹預特點。

Ⅵ 農產品消費市場的特點有

農產品市場與其他市場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有的性質。1。交易的產品具有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雙重性質例如,糧食、果品、蔬菜、蛋禽、棉花等,既是人們日常生 活的必需品(生活資料),又分別是食品加工業和棉紡工業所需 的原材料(生產資料)。2。有供給的季節性和周期性這主要是由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所決定的。
因此,農 產品市場的貨源是隨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而變動,其供給在一年中 有明顯淡季、旺季之分。農產品生產在數年之中還有豐產、平 產、歉產之分。農業生產的這些特點要求對鮮活農產品要及時采 購和銷售,在農產品供應中克服生產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維持均 衡供應。
3。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約束農業生產是從事有生命的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成熟、收獲 與貯運的全過程,因而具有自然與市場的雙重風險。農產品受 水、旱、風、雹、凍、熱和病蟲等自然災害影響,會造成農產品 生產的自然風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還會因供求關系變 化而造成市場風險,並與自然風險交織,形成互為因果、負相關 的雙重風險。
當自然風險小時,農產品因豐收質優量大,價格相 應走低,市場風險變大;反之,自然災害重時,農產品因歉收量少,價格上揚,此時市場風險相對變小。4。具有「分散一集中一分散」的流通軌跡農戶「分散」生產,拿到市場出售時,由經營者收購、貯 藏、運輸、加工等環節進行「集中」,再經批發、零售等環節, 最終「分散」到消費者。
我國農業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由 小農戶「分散」生產也將長期存在,即使加入農業專業合作社, 生產也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由「分散」農戶來 完成。5。應保持供求平衡的基本穩定性農產品供求平衡且基本穩定,是保證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 基礎。
因此,對農產品市場的營銷活動和農產品價格,既要充分 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又要加強宏觀調控,以實現市場繁榮 和社會穩定兩個目標,還可以通過國際貿易進行餘缺調劑農產品 的豐歉。

Ⅶ 農產品營銷特點有哪些

1、我國特色農產品營銷的特點如下:戰略定位不準、消費者教育不力、品牌意識不強、標准化程度不高、安全保障不夠、產業鏈不全。

2、我國特色農產品營銷問題的對策:優化產品定位、做好消費者教育、抓好品牌化拓展、重視標准化建設、健全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完善產業鏈。特色農產品營銷是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和關鍵,它關繫到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成敗,也是關繫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大事,因此,搞好新時期特色農產品的營銷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農產品營銷學的研究內容是隨著學科的發展以及營銷觀念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早期的農產品營銷學研究內容比較注重流通領域的研究.,強調如何把農產品賣出去。例如,在20世紀40年代末以前,美國農產品營銷學的研究領域仍局限在流通過程。當時一般認為,農產品營銷是從農產品離開場門之後開始韻,即以出售給中間商以後為開始,至送達消費者手中為止。其特點是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營銷過程的界限比較清晰,場門是生產和營銷的分界線,場門之內為生產過程,場門之外為營銷過程,營銷活動僅僅是中問商的買賣活動。在場門之內,不但農產品在產前、產中的商業性經營活動不能算作營銷,就是農.產品在產後的一段時間即產後待售階段的一些經營活動,如農產品整理、分級、貯藏等也不能算作營銷。到了產品營銷觀念時代,人們主要用「產品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來研究農產品營銷,偏重於討論農產品產後加工、包裝、運輸、儲藏和銷售的運、銷技術條件和內容。

Ⅷ 農產品的特徵及對營銷的影響

一、農產品市場的特點
1 .營銷產品的生物性、自然性。回
2.農產品供給的季節性強答,短期總供給缺乏彈性。
3.農產品需求的大量性、連續性、多樣性和彈性小。
4.大宗主要農產品營銷的相對穩定性 。
5.政府宏觀政策調控的特殊性。
二、農產品營銷的特點
1.營銷產品的生物性、自然性。
2.農產品供給的季節性強,短期總供給缺乏彈性。
3.農產品需求的大量性、連續性、多樣性和彈性小。
4.大宗主要農產品營銷的相對穩定性。
5.政府宏觀政策調控的特殊性。

Ⅸ 農產品市場具有哪些特殊性

農產品市場與其他市場相比,具有一些固有的版特殊權性。

(1)農產品市場交易的產品具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雙重性質。農產品市場上的農副產品,一方面是可以供給生產單位用作生產資料,如農業生產用的種子、種畜和飼料等;另一方面,農產品又是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必需品。

(2)農產品市場具有供給的季節性和周期性。農業生產的周期特點,使農業生產有淡旺季之分,數年之中也有豐產、平產、欠產。因此,在農產品供應中解決季節性、周期性的矛盾,維持均衡供應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3)農產品市場風險比較大。農產品是具有生命的產品,在運輸、儲存、銷售中會發生腐爛、霉變、病蟲害,極易造成損失。

(4)農產品市場多為小型分散的市場。農產品生產分散在千家萬戶,農產品集中交易時具有地域性特點,通常採用集市貿易的形式,規模小而且分散。

(5)農產品市場的基本穩定性。農產品供求平衡且基本穩定,是社會穩定和保證經濟發展的要求。

農產品市場的這些特性,使農產品的市場營銷具有自己的規律。農戶在市場營銷活動中,要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指導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才能取得預期的經營成果。

閱讀全文

與農副農產品市場營銷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河南省民生實事培訓方案 瀏覽:721
電子商務物流構成要素包括哪些 瀏覽:274
網路營銷期末考試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瀏覽:913
節日銀行營銷方案 瀏覽:721
中醫理療養生會館策劃方案 瀏覽:137
舞蹈培訓開業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4
4s店全員營銷方案ppt 瀏覽:935
市場營銷和哲學有什麼聯系 瀏覽:137
電子商務運行環境 瀏覽:525
生日蛋糕升級推廣方案 瀏覽:421
零售連鎖葯店新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193
廈門市知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40
電子商務技能大賽培訓計劃 瀏覽:95
沙龍培訓方案 瀏覽:773
工會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787
茅台酒營銷方案 瀏覽:184
傢具銷售促銷策劃方案 瀏覽:429
有促銷活動場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42
房地產公司2014年度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1
醫葯市場營銷實務課件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