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幾點感悟
1、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轉變。
新課程改革的標志性轉變主要表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
習方式的轉變。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我們看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滲透新課改理念,積極創設學習情境,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的角色去組織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效轉變,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極大提高,教師能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並且能積極參與學生活動,與學生共同合作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有效轉變,課堂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如《小小理財家》一課,教師通過設問導入新課,分別通過三個案例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尤其在講授教學重點掌握科學合理的理財知識,養成良好理財習慣環節時,教師先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和明確的目標要求,在學生合作探究時深入不同的小組指導參與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最後進行學生交流。這節課雖然存在其他問題,但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起到了較好的示範作用。
2、 能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和身邊小事,並擴展到社會生活,德育教育功能明顯。
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尤其是德育課程更需要在教學內容上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努力貼近社會生活,這樣一方面拓展學生學習的課程時空,另一方面把課堂生活置於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如《綠色行動——綠色家園》一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生活的校園環境衛生,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進而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我送老師一朵花》、《讓爺爺奶奶高興》這兩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觸動學生的內心感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懂得感恩之心等,都較好地發揮了學科德育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