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產品營銷的從業報告是什麼意思,怎麼寫
農產品市場調查報告怎麼寫
市場調查報告,就是根據市場調查、收集、記錄、整理和分析市場對商品的需求狀況以及與此有關的資料的文書。農產品市場調查報告怎麼寫,我們來看看下文。
根據省政府晉政辦發電[20**]年114號「關於在全省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大調查的通知」安排,區政府專門成立了大調查領導組,副區長寧山崗任組長,安新宇副秘書長趙玉良局長任副組長,抽調相關部門的骨幹力量組成調查組,從7月11日至7月25日,對全區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農產品超市、儲藏營銷單位等農產品流通組織及流通大戶、重點鄉鎮、農村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並深入具有代表性的批發市場、超市等單位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現將我區農產品市場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產品市場現狀
(一)畜產品市場
1、營銷單位。我區肉禽蛋營銷單位共有兩家,分別是外貿公司榆次肉聯廠冷庫、榆次區食品公司冷庫。經營的品種主要有豬肉、禽肉、羊肉、兔肉和禽蛋等。外貿糧油食品公司肉聯廠冷庫始建於1972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自建廠以來,畜產品全部出口外銷,主要經營兔肉和羊肉,兔肉出口日本、美國和歐洲各國,羊肉主要出口中東國家,2018年銷售額580萬元,實現利潤20萬元,繳納各種稅費98萬元。榆次區食品公司冷庫始建於1963年,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畜產品主要供應本地市場,2018年銷售額320萬元,實現利潤10萬元,繳納各種稅費40萬元。
2、產品批發市場。我區畜產品批發市場主要有兩個:榆次區匯隆市場和商貿城市場,主要經營豬肉、禽肉、羊肉和水產,產品主要供應本地市場。匯隆市場始建於1993年,商貿城市場始建於2000年,經營方式都以個人租賃為主,年銷售額分別為1150萬元、2100萬元,分別占榆次市場從份額的10%、15%,兩個市場的管理從業人員分別為2人和5人。
3、產品集貿市場。我區以零售為主的集貿市場主要有金貓市場、菜園街市場、路西市場、校園路市場和經緯廠市場等,市場份額佔全區市場的40%。
⑵ 農產品市場營銷成功案例分析有沒有ppt
上網應該能早出來吧,沒有的話就找找新奇士這方面的資料,新奇士是個很成功的案例
⑶ 農產品營銷的基本職能
農產品營銷作為一種活動,有如下四項基本職能:
1.發現和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強調市場營銷應以消費者為中心,農業企業和合作社也只有通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可能實現企業的目標,因此,發現和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是農產品營銷的首要功能。
2.指導企業決策。
農業企業和合作社決策正確與否是企業成敗的關鍵,要謀得生存和發展,很重要的是做好經營決策。通過市場營銷活動,分析外部環境的動向,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慾望,了解競爭者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指導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在產品、定價、分銷、促銷和服務等方面作出相應的、科學的決策。
3.開拓市場。
農產品營銷活動的另一個功能就是通過對消費者現在需求和潛在需求的調查、了解與分析,充分把握和捕捉市場機會,積極開發產品,建立更多的分銷渠道及採用更多的促銷形式,開拓市場,增加銷售。
4.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慾望是農產品市場營銷的出發點和中心,也是市場營銷的基本功能。企業通過市場營銷活動,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並根據不同目標市場的顧客,採取不同的市場營銷策略,合理地組織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的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為消費者提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搞好銷售後的各種服務,讓消費者滿意。
⑷ 農產品銷售的實習報告
近年來,浙南地區形成了一種新的農產品收購銷售模式,即由一部分少數的人下鄉散收農產品,再運到集中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二次批發。這種運行方式帶來的福利有很多,而且面對的盈利人群廣泛,是一種切實提高農民收入的民生之道,改善城市農產品食用衛生的良好保障。
我曾多次觀察過來地方收購農產品,不過今年暑假終於有機會親自實踐,這讓我更全方面的了解到了整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部分,首先是收購,其次是批發,有時候這中間還會附加農產品加工的這一環節。
收購過程其實是一件極具耐心的事。暑假的一段時間,我跟隨表哥他們去一些較近的隔壁村莊,收購農產品。收購種類有茄子、大豆、四季豆、南瓜等一系列的瓜果蔬菜,不過一般會選擇不易腐爛的種類,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一次一般只會收購一兩種類型。
由於這樣的收購不是去集中的農業經營大戶那裡收購,而是挨家挨戶的一點一點的收購,進行累積。這到累積足夠的量才會送往批發市場。因而,這樣一個過程往往需要兩三天,再由批發地派發出去後,農產品才正式上市,為保證瓜果正常,利益存在,收購者只會在不易腐爛的種類里進行挑選。另外,收購者因自身運輸能力,農民因自身採摘能力,農產品採摘時間差的影響,收購者而不得不採取把農產品進行種類分批的收購模式。
既然是收購,肯定有產品質量的把關。不過,對不同的農產品會有不一樣的把關方式。這也造成了兩種性質的收購模式,概括的說,即統收與精選。
所謂統收,對農產品外貌的要求自然是不那樣高的,只要達到沒有蟲害現象,近期沒有進行化學農葯治理就可以了。當然這樣的產品不會直接送往批發地,而是會在收購完以後,在家進行分批處理,外貌不是很好的一批會進行農產品加工。比如刀豆,對那些長的小,有磨損,或是稍微老了一些的進行加工,製作成刀豆乾,再進行銷售。這樣的收購,農產品的單位價格自然是比精選的要低的。但是,這對於農民來說並不是一種損失,因為那些原本賣不掉的也賣了,增加了出售產量,總收入自然是增加的。同樣的,對收購者來說也不是一種損失,因為選擇收購方式肯定是計算過加工後的產品可以得到同勞動等價的價值,甚至更多。
所謂精選,就是選擇某種農產品時除統收的要求,還會注重產品外貿形態的一種模式。這種的收購方式,後期工作少,基本是可以將農產品直接送往批發地的,但是收購的時候確實費時。這樣的收購,對農民來說出售的產量肯定是減少了,但因價格的影響,收入自然是不錯的,另外還可以把剩下的進行加工在過季後食用,使農產品得到充分利用;對收購者來說,則是避免了承擔農產品加工帶來的風險。
這兩種收購方式,不論是那一種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在實踐過程中,我懂得了對不同農產品怎樣進行不同的收購方式才會使風險最小,利益最大。比如大豆會選擇統收,因為豆粒的單價是帶殼的3倍甚至不止;而茄子會選擇精選,因為市場中人們喜歡選擇長度差不多,顏色鮮亮的。
這里所講的批發跟平時工業商品的批發程序有很大的不同。平時商品的批發一般是指有大批發商從工廠里導貨之後,再批給小批發商。而由於這種新的農產品收購銷售模式而形成的批發是有小收購者轉批給大批發商,再有大批發商賣給零業銷售主的一種運行模式。
正因為如此,像我表哥這樣的收購者要想得到好的收入,必須在轉批時有適當的價格。這適當的價格,受農產品質量的好壞,也受我們自身的銷售能力的影響。以茄子為例,收購時是3元每千克,市場價是7元每千克,那批發價自然是在5元左右的。但到底是少於5元,還是多於5元,這就要看實際情況了。茄子是非常好的茄子,自然是不能壓到5元以下的,但如果自身交涉能力強,判斷能力強茄子可能就是在批出去時成了6元每千克。要是茄子只是普通的,因為考慮到運輸成本的關系自然要把價格,努力的抬上去了。另外,像我表哥的收購,由於一次因收購較大量的單種產品,形成了數量優勢而使得單價較少量收購者高,這樣一來利潤就上去了。
經過這次實踐,我懂得了做農產品生意,不僅僅是市場上的銷售,還有背地裡的收購也很重要。在農產品的流水線上,無論是哪一環節把握好了,都是賺錢的好路子。
當然這並不是容易的。就以這個模式來說,想要獲取利潤,並不只是要把握市場時機、充分利用資源,還要充分了解農產品本身的時令季節、成熟期長短,還要解決運輸問題,人力問題,收購范圍問題,產品轉手問題,有使堆積貨物有效利用的能力。這樣的實踐能力,只用在社會中不斷地得到鍛煉才能得到,並不是對書本知識進行總結就能得到的。
同時這次暑期實踐,還讓我了解到了一種盈利模式的形成和存在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和廣泛的效益。農村農產品散收轉批的形成,首先受了人民大眾喜歡吃原生態或是更接近原生態的產品的影響,農民自家種的自是比大棚里種的好吃也更營養;其次,會為農民增收,自是受到農民大眾的支持,利於解決三農問題,政府樂於見到;再次,鄉村交通運輸業的到發展,交通更加便利;最後,自給自足小農經濟逐步演變為農業多元化和生產專業化共同發展的良好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