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能推薦幾本有關網路安全方面的權威書籍~
誰能推薦幾本關於歐洲詳細歷史的權威書籍,最好註明作者和出版社,如有簡單邁克爾·霍華德《歐洲歷史上的戰爭》《羅馬帝國衰亡史》《菲利普二世時的地
㈡ 《網路通信安全管理員》國家職業資格三級(高級)證書有什麼用處
《網路通信安全管理員》
職業資格培訓和考試,職業(工種)名稱為網路通信安全管理版員;職業等級為權國家四級(中級)、國家五級(初級)。
培訓鑒定對象為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負責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員;各增值電信業務經營單位、網站主辦單位中從事網路伺服器管理、網路用戶管理、網路文件和目錄管理、IP地址管理、網路安全管理、關鍵網路設備安全運行管理、網站信息安全管理、增值業務信息安全管理的人員均需參加培訓。
㈢ 什麼是網路通信安全管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是不是就是計算機安全員證書
為網路通信安全管理員證書,不是計算機安全員證。
《網路通信安全管理員》職業專資格培訓和考試,職業(工種)名屬稱為網路通信安全管理員;職業等級為國家四級(中級)、國家五級(初級)。
培訓鑒定對象為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負責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員;各增值電信業務經營單位、網站主辦單位中從事網路伺服器管理、網路用戶管理、網路文件和目錄管理、IP地址管理、網路安全管理、關鍵網路設備安全運行管理、網站信息安全管理、增值業務信息安全管理的人員均需參加培訓。
(3)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員培訓書籍擴展閱讀:
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相關要求規定:
1、按一定的職業資格標准,對勞動力質量進行嚴格檢測的結果;職業資格證書為社會對勞動供給者擁有的勞動力產權的核定和確認。
2、反映勞動者具備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證明,職業資格證書與職業勞動活動密切相聯,反映特定職業的實際工作標准和規范。
3、在技術攻關、工藝革新和技術改革方面有創新;能組織開展技術改造、技術革新和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具有管理能力。
㈣ 學習網路管理可看那方面書籍
推薦書籍:《網路工程與網路管理》
網路工程與網路管理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譯作者:曾明 李建軍等著
出版日期:2003年1月
定價:¥106
國標編號:
ISBN 7-5053-8305-1/TP.4831
條形碼:9787505383050
字數:1500千字 印張:62.25
印數:5000 頁數:968
開本:787*1092 1/16
版別版次:2003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備註:1CD
推薦指數:
【簡介】本書全面講述了計算機網路建設與網路管理的基礎知識、應用技術和管理規范。全書內容涉及網路建設與網路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區域網規劃設計、網路布線、機房建設、網路主幹系統構建、區域網與Internet的連接、網路操作系統安裝與配置技術、各種網路服務的構建技術和實現方法、網路系統管理、網路安全管理、網路故障管理等技術,以及各種網路管理規范與制度的制定。
為了方便網路設計者和網路管理員在工作中查找相關資料,本書所附光碟收集了大量與網路規劃、建設和管理相關的協議、標准和規范,以及部分常用網路設備產品資料。
本書是一本網路工程師和網路管理員的應用網路全書,能夠從全方位解決網路建設與網路管理的各種問題並對實際工作中的常見網路故障問題進行了解答。 本書全面講述了計算機網路建設與網路管理的基礎知識、應用技術和管理規范。全書內容涉及網路建設與網路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區域網規劃設計、網路布線、機房建設、網路主幹系統構建、區域網與Internet的連接、網路操作系統安裝與配置技術、各種網路服務的構建技術和實現方法、網路系統管理、網路安全管理、網路故障管理等技術,以及各種網路管理規范與制度的制定。
為了方便網路設計者和網路管理員在工作中查找相關資料,本書所附光碟收集了大量與網路規劃、建設和管理相關的協議、標准和規范,以及部分常用網路設備產品資料。
【目錄】
--------------------------------------------------------------------------------
第一部分 計算機網路基礎
第1章 計算機網路基礎
1.1 概述
1.1.1 發展歷史
1.1.2 功能
1.1.3 組成
1.1.4 分類
1.1.5 Internet
1.1.6 發展趨勢
1.2 數據通信原理
1.2.1 基本概念
1.2.2 特點
1.2.3 系統構成
1.2.4 數據傳輸與傳輸介質
1.2.5 數據信號與通信編碼
1.2.6 數據通信的工作模式
1.2.7 數據鏈路
1.2.8 數據通信網的交換方式
1.2.9 多路復用技術
1.2.10 幀中繼技術
1.2.11 差錯檢測及控制
1.3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與網路協議
1.3.1 體系結構
1.3.2 計算機網路協議
1.3.3 開放系統互連模型
1.3.4 TCP/IP協議體系結構
第2章 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基礎
2.1 Windows NT系統
2.1.1 特點
2.1.2 組網基礎
2.2 Windows 2000系統
2.2.1 系統管理功能
2.2.2 桌面管理功能
2.2.3 系統安全功能
2.2.4 信息發布與資源共享功能
2.2.5 應用程序服務功能
2.2.6 存儲管理功能
2.2.7 網路與通信功能
2.2.8 可擴展性和可用性
2.3 UNIX系統
2.3.1 歷史和現狀
2.3.2 系統功能簡介
2.4 Linux系統
2.4.1 產生和發展
2.4.2 特點
2.4.3 與其他操作系統的區別
2.4.4 系統組成
2.5 Netware系統
第3章 計算機網路系統建設與管理基礎
3.1 規劃與設計
3.2 基礎設施建設
3.3 系統配置
3.4 應用配置
3.5 運營與管理
第二部分 計算機組網建設
第4章 計算機區域網技術基礎與規劃設計
4.1 特點
4.2 關鍵技術和應用范圍
4.3 拓撲結構
4.3.1 匯流排結構和樹型結構
4.3.2 環型結構
4.3.3 星型結構
4.4 媒體接入控制
4.5 類型
4.5.1 乙太網
4.5.2 令牌環網
4.5.3 FDDI光纖網
4.5.4 快速乙太網
4.5.5 ATM網
4.5.6 千兆乙太網
4.5.7 無線區域網
4.5.8 萬兆乙太網
4.6 IEEE 802標准
4.6.1 已經推出的IEEE 802 標准
4.6.2 IEEE 802 標準定義的區域網
4.7 交換技術和虛擬區域網
4.7.1 交換式區域網的特點和工作原理
4.7.2 第3層交換
4.7.3 虛擬區域網技術
4.8 組成
4.8.1 通信傳輸介質
4.8.2 網路適配器
4.8.3 網路主幹通信設備
4.8.4 網路伺服器
4.8.5 連網計算機
4.8.6 網路操作系統
4.9 規劃與設計
4.9.1 規劃原則
4.9.2 設計步驟
第5章 計算機區域網布線
5.1 智能大廈與結構化布線系統
5.1.1 智能大廈
5.1.2 綜合布線系統與結構化布線系統
5.2 結構化布線系統的組成和標准
5.2.1 組成
5.2.2 標准
5.3 布線通信介質的選擇
5.3.1 常見的通信傳輸介質及其特性
5.3.2 通信傳輸介質的選擇
5.3.3 網路通信介質的發展趨勢
5.4 網路布線策略選擇與方案選擇
5.4.1 決定布線策略和方案的基本因素
5.4.2 網路布線策略選擇
5.4.3 網路布線方案的選擇
5.5 網路布線的實施
5.5.1 設計注意事項
5.5.2 實施注意事項
5.6 網路布線的測試與驗收
5.6.1 一般流程
5.6.2 測試模式和內容
5.6.3 測試參數
5.6.4 測試驗收注意事項
5.7 布線系統的發展趨勢
5.8 計算機網路的防雷電系統和接地保護系統
5.8.1 防雷電系統
5.8.2 接地保護系統
第6章 計算機區域網機房建設
6.1 功能規劃
6.1.1 工作區
6.1.2 信息技術人員辦公區
6.2 環境要求
6.3 布線系統
6.3.1 布線方式
6.3.2 布線實施
6.4 裝修
6.4.1 地板布設
6.4.2 牆體及吊頂裝修
6.4.3 照明系統
6.4.4 電磁屏蔽
6.4.5 防靜電
6.5 供配電系統
6.5.1 設計與實現
6.5.2 不間斷電源系統
6.6 空調新風系統
6.6.1 環境要求
6.6.2 專用空調系統
6.6.3 新風系統
6.7 消防系統
6.7.1 防火設計
6.7.2 火災報警系統
6.7.3 滅火設備配備
6.8 門禁系統
6.8.1 系統功能
6.8.2 系統構成
6.8.3 軟體系統
第7章 構建計算機區域網
7.1 區域網主幹設備分類
7.1.1 按照網路通信介質和數據傳輸速率分類
7.1.2 按照應用規模分類
7.1.3 按照設備結構分類
7.1.4 按照網路體系結構層次分類
7.2 區域網主幹設備技術基礎
7.2.1 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7.2.2 主幹設備的支持能力
7.2.3 主幹設備的系統結構
7.2.4 主幹設備的關鍵技術
7.2.5 網路設備管理系統與設備管理協議
7.3 區域網主幹設備選擇
7.3.1 交換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7.3.2 選擇交換機的一般原則
7.3.3 區段主幹交換機的選擇原則
7.4 構建千兆區域網
7.4.1 千兆乙太網協議的體系結構
7.4.2 千兆交換機的類型
7.4.3 千兆交換機的性能考核
7.4.4 網路主幹升級到千兆
7.5 區域網主幹設備配置
7.5.1 配置原則
7.5.2 按層次需求配置區域網主幹設備
7.6 區域網主幹設備安裝調試
7.7 區域網主幹設備參數配置
7.7.1 交換機參數配置概述
7.7.2 構建多層交換區域網
7.7.3 核心層交換機配置
7.7.4 接入層交換機配置
7.7.5 配置參數管理
7.8 無線區域網
7.8.1 概述
7.8.2 類型
7.8.3 技術標准
7.8.4 組成
7.8.5 構建
7.8.6 局限性
7.9 區域網IP電話系統
7.9.1 概述
7.9.2 IP電話技術的發展過程
7.9.3 IP電話系統的組成
7.9.4 IP電話技術基礎
7.9.5 區域網IP電話系統構建
7.10 區域網伺服器選擇
7.10.1 伺服器的特點和類型
7.10.2 伺服器的重要技術
7.10.3 伺服器的選擇原則
第8章 TCP/IP組網及廣域網連接
8.1 TCP/IP協議工作原理
8.1.1 網際互聯體系概述
8.1.2 面向連接的操作和無連接的操作
8.1.3 TCP/IP協議的組成
8.1.4 IP地址
8.1.5 Internet的域名系統
8.1.6 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8.1.7 網際互聯協議(IP)
8.1.8 TCP/IP網路傳輸差錯控制
8.1.9 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8.1.10 傳輸控制協議(TCP)
8.1.11 應用程序與TCP/IP協議的介面
8.1.12 路由技術與路由器
8.1.13 路由信息協議(RIP)
8.1.14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
8.1.15 內部網關路由協議(IGRP)和(EIGRP)
8.1.16 邊界網關協議(BGP)
8.1.17 組播技術和組播協議
8.1.18 虛擬專用網路(VPN)
8.1.19 移動IP
8.2 TCP/IP組網與IP地址配置管理
8.2.1 IP地址的配置類型
8.2.2 IP地址的管理方式
8.2.3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8.2.4 區域網IP地址配置實例
8.3 區域網與廣域網的連接
8.3.1 接入方式選擇
8.3.2 IP地址及Internet域名申請
8.3.3 接入設備選擇
8.3.4 路由器配置
8.4 域名服務配置
8.4.1 DNS的結構
8.4.2 域名解析類型
8.4.3 域名及IP地址注冊
8.4.4 域名伺服器類型
8.4.5 域名資料庫資源記錄
第9章 Windows NT網路操作系統安裝及基本配置
9.1 概述
9.2 基本概念
9.3 網路系統安裝
9.3.1 安裝規劃
9.3.2 網路創建與配置
9.4 使用Windows NT網路
9.4.1 啟動
9.4.2 基本使用
9.5 網路用戶管理
9.5.1 用戶及用戶組
9.5.2 網路用戶管理規劃
9.5.3 域用戶管理器
9.5.4 用戶、用戶組賬號設置及許可權分配
9.6 網路資源與使用
9.6.1 文件系統選擇及其網路安全性特點
9.6.2 共享資源及網路映射
9.6.3 網路資源的安全保護
9.7 安裝和配置DNS伺服器
9.7.1 安裝DNS伺服器
9.7.2 配置DNS伺服器
第10章 Windows 2000安裝及基本配置
10.1 安裝准備
10.1.1 硬體要求
10.1.2 設備驅動程序
10.2 確定安裝方式
10.2.1 升級安裝
10.2.2 全新安裝
10.2.3 雙重啟動安裝
10.3 安裝步驟
10.3.1 從DOS下安裝
10.3.2 從Windows下安裝
10.3.3 系統設置
10.3.4 啟動和退出Windows 2000
10.4 設置主域控制器
10.5 網路配置
10.6 用戶及用戶組管理
10.6.1 用戶賬號管理
10.6.2 用戶組管理
10.7 文件系統配置與管理
10.7.1 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基本概念
10.7.2 分布式文件系統的特性
10.7.3 創建分布式文件系統的根目錄
10.8 列印系統的配置與管理
10.8.1 Windows 2000列印系統的特點
10.8.2 配置網路列印機
10.8.3 設置列印伺服器屬性
10.9 DNS伺服器安裝與配置
10.9.1 安裝DNS伺服器
10.9.2 配置DNS伺服器
第11章 Linux網路操作系統安裝及基本配置
11.1 安裝准備
11.1.1 確認配置
11.1.2 確認安裝方式
11.1.3 確認所需硬碟空間
11.1.4 確認與規劃硬碟分區
11.2 Red Hat Linux的安裝
11.2.1 選擇安裝程序
11.2.2 安裝配置
11.2.3 安裝LILO
11.2.4 配置網路參數
11.2.5 配置防火牆
11.2.6 設置系統時區
11.2.7 設置系統語言
11.2.8 設置系統賬戶
11.2.9 軟體包選擇
11.2.10 X圖形設備配置
11.2.11 軟體包安裝
11.2.12 創建啟動盤
11.3 圖形桌面環境KDE的使用
11.3.1 桌面環境KDE的組成
11.3.2 滑鼠的使用
11.3.3 拖放對象
11.4 用戶管理
11.4.1 系統管理員
11.4.2 使用命令行方式用戶管理
11.4.3 使用命令行方式管理用戶組
11.4.4 使用LinuxConf圖形工具管理用戶
11.4.5 使用LinuxConf圖形工具管理用戶組
11.5 文件及目錄管理
11.5.1 文件和目錄基礎
11.5.2 文件類型
11.5.3 文件及目錄許可權
11.5.4 基本文件系統
11.6 配置DNS伺服器
11.6.1 相關配置文件
11.6.2 設置主域名伺服器
11.6.3 測試DNS伺服器
第12章 Novell網路操作系統安裝及基本配置
12.1 Novell網路特徵
12.1.1 Novell網路基本組成
12.1.2 Novell網路支持的協議
12.2 系統安裝
12.2.1 安裝環境要求
12.2.2 網路伺服器安裝
12.2.3 網路工作站安裝
12.3 文件系統管理
12.3.1 網路目錄服務及目錄樹結構
12.3.2 文件伺服器硬碟目錄結構
12.3.3 系統建立的目錄
12.3.4 目錄和文件屬性
12.4 許可權及安全保密
12.4.1 注冊保密
12.4.2 受託管許可權保密
12.5 用戶管理
12.5.1 網路中的用戶和組
12.5.2 建立用戶
12.5.3 建立用戶組
第13章 UNIX網路操作系統使用基礎
13.1 Shell環境與UNIX文件系統管理
13.1.1 Shell環境
13.1.2 UNIX文件系統和目錄
13.1.3 vi文件編輯器
13.2 UNIX系統用戶管理
13.2.1 使用圖形工具管理用戶及用戶組
13.2.2 使用命令方式管理用戶及用戶組
13.3 系統進程管理
13.3.1 進程系列
13.3.2 前台進程與後台進程
13.3.3 進程監視
13.3.4 進程管理
13.4 使用電子郵件
13.5 文件歸檔
13.6 TCP/IP網路系統配置
第三部分 計算機網路服務
第14章 Web信息發布服務
14.1 IIS 5的特點
14.2 IIS 5的安裝
14.2.1 安裝准備
14.2.2 安裝步驟
14.2.3 Internet服務管理器的使用
14.3 配置WWW伺服器
14.4 創建新的Web網站
第15章 FTP服務
15.1 管理FTP伺服器
15.2 配置FTP伺服器
15.2.1 「FTP站點」選項卡
15.2.2 「安全賬號」選項卡
15.2.3 「消息」選項卡
15.2.4 「主目錄」選項卡
15.2.5 「目錄安全性」選項卡
15.3 創建新的FTP網站
第16章 電子郵件服務
16.1 概述
16.1.1 郵件服務系統的組成
16.1.2 郵件結構
16.1.3 郵件傳輸過程
16.1.4 郵件服務的工作機制
16.2 郵件伺服器產品選擇要素
16.2.1 系統支持能力
16.2.2 協議支持能力
16.2.3 多郵件伺服器支持能力
16.2.4 附加服務支持能力
16.2.5 用戶管理能力
16.2.6 郵箱管理能力
16.2.7 客戶端軟體支持能力
16.2.8 通信能力
16.2.9 安全防護能力
16.2.10 系統管理能力
16.2.11 版本、升級與售後服務能力
16.2.12 價格
16.3 iPlanet郵件伺服器的安裝及基本配置
16.3.1 系統環境
16.3.2 安裝步驟
16.3.3 配置與管理
16.4 Linux系統郵件伺服器的安裝和配置
16.4.1 Linux系統郵件服務軟體
16.4.2 Sendmail和qpopper郵件伺服器的安裝和配置
16.4.3 qmail郵件伺服器的安裝和配置
16.4.4 Web郵件伺服器的安裝和配置
第17章 Internet訪問代理服務
17.1 代理服務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17.2 代理伺服器WinGate 安裝、配置和使用
17.2.1 概述
17.2.2 主要功能
17.2.3 安裝
17.2.4 管理界面
17.2.5 配置
17.2.6 使用WinGate管理Internet訪問
17.3 代理伺服器Netscape Proxy的安裝、配置和使用
17.3.1 概述
17.3.2 安裝
17.3.3 配置和管理
17.3.4 使用
17.4 安全與加速訪問伺服器ISA Server 2000的安裝、配置和使用
17.4.1 ISA Server 2000概述
17.4.2 ISA Server 2000的安裝
17.4.3 ISA 2000客戶端
17.4.4 ISA Server 2000訪問策略配置
17.4.5 ISA Server 2000 緩存配置
第18章 視頻點播服務
18.1 概述
18.1.1 系統組成
18.1.2 內容的組織和播放方式
18.1.3 視頻伺服器
18.2 視頻點播方案選擇
18.3 Cisco IP/TV系統的安裝、配置與管理
18.3.1 IP/TV系統簡介
18.3.2 IP/TV系統安裝
18.3.3 IP/TVContent Manager的配置與使用
18.3.4 IP/TV視頻伺服器的配置、管理與使用
18.3.5 Cisco IP/TV 客戶端播放器的安裝和使用
第19章 Intranet應用系統
19.1 Intranet
19.1.1 概述
19.1.2 基於瀏覽器/伺服器模式的Intranet應用系統
19.1.3 Intranet的構建
19.1.4 Intranet開發技術
19.2 辦公自動化系統
19.2.1 發展歷程
19.2.2 總體設計目標
19.2.3 辦公自動化系統的主要功能
19.2.4 辦文系統設計
19.2.5 辦會系統設計
19.3 辦公網站系統
19.3.1 辦公網站系統總體目標設計
19.3.2 辦公網站服務環境設計
19.3.3 辦公網站信息發布頁面設計
19.3.4 辦公網站上網信息管理設計
19.3.5 辦公網站的業務輔助服務功能設計
19.4 管理信息系統
19.4.1 概述
19.4.2 構建
19.5 網路視頻會議系統
19.5.1 網路視頻會議系統的組成和特點
19.5.2 網路視頻會議系統的重要技術
19.5.3 Intranet視頻會議系統構建
19.6 光碟信息服務系統
19.6.1 光碟服務設備的發展
19.6.2 光碟鏡像伺服器技術
19.6.3 光碟信息服務系統構建
第四部分 計算機網路管理與維護
第20章 網路管理
20.1 網路管理概述
20.1.1 網路管理協議的歷史
20.1.2 網路管理協議介紹
20.1.3 基於Web的網路管理技術
20.2 網路管理中心與網路管理功能
20.2.1 網路管理中心
20.2.2 網路管理功能
20.3 網路管理軟體平台
20.3.1 網路管理軟體概述
20.3.2 網路管理軟體選購原則
20.4 網路配置管理
20.5 網路性能管理
20.6 CiscoWorks 2000區域網管理解決方案
20.6.1 完整的解決方案
20.6.2 網路管理解決方案應用
20.6.3 主要功能及應用
20.6.4 系統要求
第21章 網路安全管理
21.1 計算機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
21.1.1 威脅網路安全的主要因素
21.1.2 攻擊網路的手段分析
21.2 計算機網路安全需求分析
21.3 計算機網路安全策略
21.3.1 物理安全策略
21.3.2 訪問控制策略
21.3.3 攻擊防範策略
21.3.4 加密認證策略
21.3.5 網路安全管理策略
21.4 網路防火牆
21.4.1 防火牆的工作機制與類型
21.4.2 防火牆的選擇及配置
21.4.3 網路地址翻譯NAT
21.4.4 Check Point FireWall-1防火牆的配置和使用
21.5 網路攻擊防範
21.5.1 入侵檢測技術概述
21.5.2 入侵檢測系統的類型
21.5.3 入侵檢測系統產品選擇
21.5.4 入侵檢測技術發展方向
21.6 網路安全漏洞掃描
21.6.1 安全漏洞掃描技術概述
21.6.2 安全漏洞掃描系統的發展趨勢
21.6.3 安全漏洞掃描產品選擇
21.6.4 安全漏洞掃描器使用
21.7 網路防病毒管理
21.7.1 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21.7.2 網路防病毒技術概述
21.7.3 網路防病毒產品選擇
21.7.4 網路防病毒方案
21.8 加密與認證
21.8.1 加密與通信安全
21.8.2 認證與網路安全
21.9 計算機網路物理隔離管理
21.9.1 物理隔離的應用范圍
21.9.2 物理隔離技術方案概述
21.9.3 物理隔離技術的發展趨勢
第22章 網路用戶管理
22.1 統一用戶管理
22.1.1 輕量目錄服務協議
22.1.2 LDAP目錄伺服器規劃
22.1.3 LDAP目錄服務的安全策略
22.1.4 Netscape目錄伺服器(Directory Server)
22.2 用戶訪問管理
22.2.1 網路資源使用存在的問題
22.2.2 企業上網行為管理需求的發展
22.2.3 用戶訪問管理系統的作用和性能
22.2.4 用戶訪問管理系統的功能
第23章 網路數據管理
23.1 存儲備份技術概述
23.1.1 傳統數據備份系統的局限性
23.1.2 現代數據管理系統應具備的特徵
23.1.3 存儲備份系統的技術發展
23.1.4 網路存儲備份系統的設計目標
23.1.5 網路備份管理策略
23.2 磁帶存儲技術
23.3 網路掛接存儲(NAS)技術
23.3.1 概述
23.3.2 NAS構建概覽
23.4 存儲區域網系統(SAN)技術
23.4.1 概述
23.4.2 設計概覽
23.5 網路存儲備份系統方案選擇
23.5.1 存儲系統結構選擇
23.5.2 存儲設備選擇
23.6 VERITAS存儲管理軟體的使用
23.6.1 VERITAS Backup Exec存儲備份解決方案
23.6.2 VERITAS Backup Exec的使用
第24章 網路機房管理
24.1 網路機房管理制度的類型
24.1.1 日常管理制度
24.1.2 定期管理制度
24.2 網路機房管理主要制度及內容
24.2.1 管理員值班制度
24.2.2 伺服器及網路設備管理制度
24.2.3 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24.2.4 安全消防制度
24.2.5 輔助設備系統管理制度
24.2.6 上機人員守則
24.2.7 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24.2.8 設備定期維護制度
24.2.9 安全、防盜、防水、防蟑螂鼠害措施
24.2.10 保密制度
24.2.11 管理獎懲制度
24.2.12 定期大、中維護制度
24.3 系統管理員職責實例
24.3.1 日常值班管理
24.3.2 網路管理
24.3.3 網路用戶管理
24.3.4 網路機房公共資產管理
24.3.5 系統運行檔案和設備資料管理
24.3.6 廣域網連接管理與維護
24.3.7 網路系統升級管理
24.3.8 網路系統安全管理
24.4 管理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第25章 網路管理制度
25.1 網路運行管理制度
25.2 信息上網與網站管理制度
25.3 電子郵件使用管理制度
25.4 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第26章 網路升級管理
26.1 需求分析
26.2 原則及要求
26.2.1 原則
26.2.2 要求
26.3 升級內容
26.3.1 布線系統升級
26.3.2 硬體系統升級
26.3.3 網路軟體系統升級
26.3.4 網路伺服器及客戶機升級
26.3.5 網路機房設備升級
26.3.6 ATM網路升級
26.4 IPv6協議與Internet技術升級
第27章 網路故障管理與排除
27.1 故障管理
27.1.1 網路故障管理內容
27.1.2 網路故障管理原則
27.1.3 網路故障管理流程
27.1.4 排除網路故障的方法步驟
27.2 網路常見故障
27.2.1 網路故障分類
27.2.2 區域網常見故障解答
第28章 一個完整的網路構建實例
28.1 規劃與設計
28.1.1 用戶需求
28.1.2 系統規劃和設計
28.2 網路構建
28.2.1 網路綜合布線
28.2.2 網路機房建設
28.2.3 區域網構建與Internet連接
28.3 網路服務與網路管理
28.3.1 網路伺服器配置
28.3.2 靜態IP地址轉換配置和安全訪問規則配置
28.3.3 IP地址管理
28.3.4 內部網用戶Internet訪問配置
28.3.5 網路防病毒管理
附錄A 計算機網路常用術語
附錄B TCP/IP協議埠分配表
附錄C 附贈光碟資料目錄
C1 關於計算機與網路使用的管理辦法和規定
C2 計算機與網路技術標准與規范
C3 常用Internet的技術文件RFC
C4 互聯網IP地址分配一覽表
C5 網路設備產品資料
《網管故障排除實戰1500例》
《無線網路安全》
《中小企業網路管理員實用教程》
《計算機網路管理員——基礎知識》
《網路系統集成工程測試與鑒定驗收》
《網路管理與維護技術》
《誰動了我的電腦》
《計算機網路的服務質量(QoS)》
《協議分析(第7版) Protocol Analysis,WB77.0 》
《IEEE 802.11無線區域網》
《安全計劃與災難恢復 Security Planning&Disaster Recovery》
《現代光纖通信技術》
《網路設計(第7版) Network Design,WB87.0》
《區域網故障排除一點通》
《網路維護和常見故障分析》
《綜合布線》
《區域網組建與管理專家培訓教程》
㈤ 求:網路信息安全培訓資料,感激不盡。詳情請往下看
我用QQ郵箱發給你吧,有不懂的再問。。。
㈥ 網路安全與信息安全的相關書籍有哪些
1、《The Secret to Cybersecurity》
2、《CISO Desk Reference Guide: A practical guide for CISOs 》
3、《駭客人生 》
㈦ 做網路管理員的工作內容和基本的要求 需要看什麼書籍之類的
首先,證書是必要的,建議考一個網路管理員的證書,這是硬性要求!
Cisco的CCNA和華為的HCNE都不錯絕對有含金量.這些都是行業廠家證書,行業認可度也很高~一般作網路行業有這個證書是很需要的.
政府證書最有含金量就是人事部和信息產業部聯合認證的計算機軟體專業軟體技術水平和資格考試~~你可以報名初級網路管理員,考試費105元~~自學為主~~每年全國聯考兩次~~能考上的話找工作絕對沒問題,而且企事業單位,都認可這個證書這是計算機類職稱晉升必須的證書.
剛開始最好考政府的證書這樣有保障~~~希望你能考上~~
第二,就是你應該學習的內容包括:
了解網路設計
擁有豐富的網路設計知識,熟悉網路布線規范和施工規范,了解交換機、路由器、伺服器等網路設備,掌握區域網
基本技術和相關技術,規劃設計包含路由的區域網絡和廣域網路,為中小型網路提供完全的解決方案。
●掌握網路施工
掌握充分的網路基本知識,深入了解TCP/IP網路協議,獨立完成路由器、交換機等網路設備的安裝、連接、配置和
操作,搭建多層交換的企業網路,實現網路互聯和Internet連接。掌握網路軟體工具的使用,迅速診斷、定位和排除
網路故障,正確使用、保養和維護硬體設備。
●熟悉網路安全
設計並實施完整的網路安全解決方案,以降低損失和攻擊風險。在Internet和區域網絡中,路由器、交換機和應用程
序,乃至管理不嚴格的安全設備,都可能成為遭受攻擊的目標。網路必須全力以赴加強戒備,以防止來自黑客、外
來者甚至心懷不滿的員工對信息安全、信息完整性以及日常業務操作的威脅。
●熟悉網路操作系統
熟悉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統,具備使用高級的Windows和Linux平台,為企業提供成功的設計、實施和管理商業
解決方案的能力。
●了解Web資料庫
了解Web資料庫的基本原理,能夠圍繞Web資料庫系統開展實施與管理工作,實現對企業數據的綜合應用。
網管的素質能力
一個真正的網管,應當對網路硬體和操作系統都有較為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說,作為網管,應當熟悉網路設備的性
能、連接與配置,掌握網路服務的搭建、配置與管理,深入了解網路協議和網路安全,熟練使用網路診斷軟體工
具,及時排除網路故障。
●自學能力
網管應當擁有強烈的求知慾和非常強的自學能力。第一,網路知識和網路技術不斷更新,需要繼續學習的內容非常
多。第二,學校課本知識大多過於陳舊,並且脫離於網路管理實際,許多知識都要從頭學起。第三,網路設備和操
作系統非常繁雜,各自擁有不同的優點,適用於不同的環境和需求,需要全面了解、重點掌握。
●英文閱讀能力
由於絕大多數新的理論和技術都是英文資料,網路設備和管理軟體說明書大多也是英文,所以,網管必須掌握大量
的計算機專業詞彙,從而能夠流暢地閱讀原版的白皮書和技術資料。提高閱讀能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選擇自己
熟悉的技術,然後,登錄到廠商的官方網站,閱讀技術白皮書,從而了解技術文檔的表述方式。遇到生詞時,可以
使用電子詞典在線翻譯。
●動手能力
作為網管,需要親自動手的時候非常多,如網路設備的連接、網路服務的搭建、交換機和路由器的設置、綜合布線
的實施、伺服器擴容與升級,等等。所以,網管必須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當然,事先應認真
閱讀技術手冊,並進行必要的理論准備。
●創造和應變能力
硬體設備、管理工具、應用軟體所提供的直接功能往往是有限的,而網路需求卻是無限的。利用有限的功能滿足無
限的需要,就要求網管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利用現有的功能、手段和技術,創造性的實現各種復雜的功能,滿足
用戶各種需求。以訪問列表為例,利用對埠的限制,除了可以限制對網路服務的訪問外,還可用於限制蠕蟲病毒
的傳播。
●觀察和分析判斷能力
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出色的分析判斷能力。出錯信息、日誌記錄、LED指示燈等,都會從不同側面提示可能導致
故障的原因。對故障現象觀察的越細致、越全面,排除故障的機會也就越大。另外,通過經常、認真的觀察,還可
以及時排除潛在的網路隱患。網路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故障與原因關系復雜,既可能是一因多果,也可能是一果多
因。所以,網管必須用全面、動態和聯系的眼光分析問題,善於進行邏輯推理,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發現事物的本
質。
小 結
知識和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的運用。因此,兩者不可偏廢。應當本著先網路理論,
再實際操作的原則,在搞清楚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提高動手能力。建議利用VMWare虛擬機搭建網路實驗環境,進
行各種網路服務的搭建與配置實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您熱愛網路管理這個職業,相信經過自己的努
力,一定會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網管!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0353450.html
㈧ 自學 網路安全工程師,需要學習那些東西,介紹幾本書!
學習網頁篡改、計算機病毒、系統非法入侵、數據泄露、網站欺騙、服務癱瘓、漏洞非法使用等信息安全知識,需要系統的學習和考核。
思科認證、H3C認證、華為認證、中國軟測試、國家計算機四級、瑞傑認證等網路工程師認證
學習思科和華為的認證。思科認證分為CCNA、CCNP和CCIE三個等級,從下到上分為三個等級。CCIE很好。華為和思科有三個類似的認證
HCIA:華為認證ICT助理華為認證網路工程師
Hcip:華為認證ICT專業高級網路工程師
Hcie:華為認證的ICT專家
CISSP英文全稱:「認證信息系統安全專家」,中文全稱:「注冊信息系統安全專家」(ISC)2」,由(ISC)2組織管理,是世界上最權威、最專業、最系統的信息安全認證。
信息產業部電子教育考試中心啟動實施「網路安全高級職業教育」(簡稱nsace)
(8)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員培訓書籍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工程師的職責包括:
1、在軟體系統、網路、數據中心開發階段,配合其他計算機安全人員落實公司內部安全措施。
2、調查公司軟硬體缺陷及安全風險。
3、尋找保護整個公司IT設施的最佳解決方案。
4、建立防火牆。
5、持續監控公司網路的攻擊和入侵。
6、當發現缺陷時,消除網路或系統中的漏洞。
7、如有必要,識別入侵者並通知執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