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培訓效果,需要怎樣的評估模型
如何評判培訓目標的達成,分析培訓是否給受訓者帶來知識的改變和能力的提升,最終給企業和社會帶來效益,培訓效果評估管理在現代企業中日益凸顯其重要性. 多模式的培訓效果評估 培訓效果評估管理是指收集企業和受訓者從培訓當中獲得的收益情況,以衡量培訓是否有效的過程。培訓效果評估通過不同的測量工具評價培訓目標的達程度,並據此判斷培訓的有效性以作為未來舉辦類似培訓活動時的參考。其目的是便於企業在選擇、調整各種培訓活動以及判斷價值的時候做出更明智的抉擇。培訓效果評估產生於上世紀50年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歷了從定性評估到定量評估、分層次評估到分階段評估等階段,在這里筆者介紹二種類型的評估模式。 分層次評估模式 分層次評估模式主要有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的四層次培訓評估模型、考夫曼(Kaufman)的五層次評估模型、菲力普斯(Phillips)的五級投資回報率(ROI)模型等。 柯克帕特里克模型是迄今為止國內外運用最廣泛的模型。由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唐納德?柯克帕特里克於1959年提出來的,他按照評估的深度和難度遞進的順序將培訓效果分為4個層次: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 反應層即受訓人員對培訓項目的反應和評價,是企業培訓效果評估中的最低層次。它包括對培訓師、培訓管理過程、測試過程、課程材料、課程結構的滿意等。 學習層該層次的評估反映受訓者對培訓內容的掌握程度,主要測定學員對培訓的知識、態度與技能方面的了解與吸收程度等。 行為層行為層是測量在培訓項目中所學習的技能和知識的轉化程度,學員的工作行為有沒有得到改善。這方面的評估可以通過學員的上級、下屬、同事和學員本人對接受培訓前後的行為變化進行評價。 結果層它用來評估上述(反應、學習、行為)變化對組織發展帶來的可見的和積極的作用。此階段的評估上升到組織的高度,但評估需要的費用、時間、難度都是最大的,是企業培訓效果評估的難點。 考夫曼(Kaufman)擴展了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層次模型,他認為培訓能否成功,培訓前的各種資源的獲得至關重要,因而應該在模型中加上這一層次的評估。他認為,培訓所產生的效果不僅僅對本組織有益,它最終會作用於組織所處的環境,從而給組織帶來效益。因而他加上了第五個層次,即評估社會和客戶的反應。 同樣,菲力普斯(Phillips)於1996年提出五級投資回報率(ROI)模型,該模型在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層次模型上加入了第五個層次:投資回報率。形成了一個五級投資回報率模型(見圖1).第五層次評估是培訓結果的貨幣價值及其成本,往往用百分比表示,重點是將培訓所帶來的收益與其成本進行對比,來測算有關投資回報率指標。由於投資回報率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可以包含培訓項目的任何效益,這里將投資回報率看作培訓項目的成本和效益相比後所得出的實際價值。五級投資回報率模型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一種評估方法。 分階段評估模式 典型的評估模型有CSE評估模式、CIRO評估方法、CIPP模型等。 CSE評估模式是加利福利亞大學評價研究中心提出的。該評估模式的特點是針對整個培訓過程分階段進行評估,因而不受時間、條件限制,也較容易操作。與其他評估模式相比,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階段性、綜合性與全程評估相結合上。因其將整個培訓的發生、發展過程分為階段進行評估,從而有效地獲取培訓過程中的各階段、各環節的可靠信息,不斷控制、調整和改進培訓工作。
㈡ 如何評估培訓效果
如何評估培訓效果
培訓評估的目的在於:
1.培訓是否起到作用了?無論對培訓的組織部門還是業務部門經理,投資培訓的決策層都應該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否則,就會產生盲目投資的行為,不利於企業的發展。也不利於培訓負責人組織下一個培訓項目的立項和審批。
2.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作為培訓負責部門應全面掌握並控制培訓的質量,對不合格的培訓,應該及時找到失誤的地方進行糾正。同時總結工作中成功的亮點,本著不斷改進培訓質量的原則,把培訓工作越辦越好。
3.對參加者的知識、技能、態度的接受與更新能力,綜合素質與潛在發展能力的評價。
參與評估的學員和經理等應以對自己、對同事、對教員、對企業負責任的態度,正確認識評估的重要性,客觀地、實事求是地進行評估。
但不一定在所有的培訓結束後,都要進行評估。我們認為主要應針對下列情況進行評估:
1.新開發的課程。應著重於培訓需求、課程設計、應用效果等方面。
2.新教員的課程。應著重於教學方法、質量等綜合能力方面。
3.新的培訓方式。應著重於課程組織、教材、課程設計、應用效果等方面。
4.外請培訓公司進行的培訓。應著重於課程設計、成本核算、應用效果等方面。
5.出現問題和投訴的培訓。針對投訴的問題。
另外在進行評估前,還應綜合考慮下面幾個問題:
1.從時間和工作負荷量上考慮是否值得進行評估?
2.評估的目的是什麼?
3.重點對培訓的哪些方面進行評估?
4.誰將主持和參與評估?
5.如何獲得、收集、分析評估的數據和意見?
6.以什麼方式呈報評估結果?
在決定對培訓進行評估後,評估工作在培訓進行中就可以開始了。這時候採取的方法主要是培訓機構的質量控制部門或有關部門管理人員親臨課堂聽課,現場觀察學員的反應、培訓場所的氣氛和培訓師的講解組織水平。雖然這樣可以獲得一手材料和信息,但因培訓還未結束,除非特別要注意的重大培訓項目,為獲得完整數據,一般在培訓結束後才開始進行評估。
評估內容主要包括對培訓課程本身的評估和對培訓效果的評估。按評估的時間分有培訓結束時進行的評估和受訓者回到工作中一段時間的評估。評估的方式有評估調查表填寫,評估訪談,案例研究等。
最後要說明的是,評估是為了改進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效果、降低培訓成本。針對評估結果,重要的是要採取相應的糾偏措施並不斷跟蹤,而不是評過就完事了。
㈢ 如何對培訓效果進行有效評估
1、分析培訓需求
進行培訓需求分析是培訓項目設計的第一步,也是培訓評估的第一步。不管一個培訓項目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培訓項目負責人都應該通過培訓需求分析來決定具體的知識、技能、態度的缺陷。培訓需求分析中所使用的最典型的方法有訪談法、調研法和問卷調查法。訪談的對象主要集中針對受訓人員和他們的上司,同時,還要對工作效率低的管理機構及員工所在的環境實施調查,從而確定環境是否也對工作效率有所影響。 筆者接觸過的企業如飲料行業的百事的銷售培訓、家電行業的美的市場培訓、食品日化行業的聯合利華管理培訓,這些企業的HR或培訓負責人,對於培訓需求挖掘和把握都非常到位,值得其他企業的借鑒。
2、確定評估的目的
在培訓項目實施之前,HR就必須把培訓評估的目的明確下來。多數情況下,培訓評估的實施有助於對培訓項目的前景做出決定,對培訓系統的某些部分進行修訂,或是對培訓項目進行整體修改,以使其更加符合企業的需要。例如,培訓材料是否體現公司的價值觀念,培訓師能否完整地將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受訓人員等。重要的是,培訓評估的目的將影響數據收集的方法和所要收集的數據類型。
3、建立培訓評估資料庫
進行培訓評估之前,企業必須將培訓前後發生的數據收集齊備,因為培訓數據是培訓評估的對象。培訓的數據按照能否用數字衡量的標准可以分為兩類:硬數據和軟數據。硬數據是對改進情況的主要衡量標准,以比例的形式出現,是一些易於收集的無可爭辯的事實。這是最需要收集的理想數據。硬數據可以分為四大類:產出、質量、成本和時間,幾乎在所有組織機構中這四類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業績衡量標准。有時候很難找到硬數據,這時,軟數據在評估人力資源開發培訓項目時就很有意義。常用的軟數據類型可以歸納為六個部分:工作習慣、氛圍、新技能、發展、滿意度和主動性。
4、確定培訓評估的層次
從評估的深度和難度看,USYS五級評估包括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生意結果層、投資回報率五個層次。培訓項目負責人要確定最終的培訓評估層次,因為這將決定要收集的數據種類。
反應層評估是指受訓人員對培訓項目的看法,包括對材料、老師、設施、方法和內容等等的看法。反應層評估的主要方法是問卷調查。
學習層評估是目前最常見、也是最常用到的一種評價方式。它是測量受訓人員對原理、事實、技術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層評估的方法包括筆試、技能操練和工作模擬等。培訓組織者可以通過筆試、績效考核等方法來了解受訓人員在培訓前後,知識以及技能的掌握方面有多大程度的提高。
行為層的評估往往發生在培訓結束後的一段時間,由上級、同事或客戶觀察受訓人員的行為在培訓前後是否有差別,他們是否在工作中運用了培訓中學到的知識。這個層次的評估可以包括受訓人員的主觀感覺、下屬和同事對其培訓前後行為變化的對比,以及受訓人員本人的自評。這種評價方法要求人力資源部門建立與職能部門的良好關系,以便不斷獲得員工的行為信息。
結果層的評估上升到組織的高度,即組織是否因為培訓而經營得更好了?這可以通過一些指標來衡量,如事故率、生產率、員工流動率、質量、員工士氣以及企業對客戶的服務等。通過對這樣一些組織指標的分析,企業能夠了解培訓帶來的收益。例如人力資源開發人員可以分析比較事故率,以及事故率的下降有多大程度歸因於培訓,從而確定培訓對組織整體的貢獻。
投資回報層的評估,就上升到生意層面。培訓能否對業績產生幫助。這個評估會相對比較特殊,更多是適合營銷相關部門進行評估。比如聯想企業就非常重視對終端人員的培訓投入,他們針對樣板區域的受訓學員進行評估,與其他可比性的非受訓學員的同類市場進行比對,在其他變數都相同情況下,培訓能對終端銷量的拉動有多少提升?投入N元在培訓的組織和管理上,能帶來多少額外的業績增長。若是ROI合理,則大面積推廣相關培訓。
5、調整培訓項目
基於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認真分析,人力資源開發部門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培訓項目。如果培訓項目沒有什麼效果或是存在問題,人力資源開發人員就要對該項目進行調整或考慮取消該項目。
6、溝通培訓項目結果
在培訓評估過程中,人們往往忽視對培訓評估結果的溝通。盡管經過分析和解釋後的評估數據將轉給某個人,但是,當應該得到這些信息的人沒有得到時,就會出現問題。也可以通過麥塔軟體進行同步測驗,在溝通有關培訓評估信息時,培訓部門一定要做到不存偏見和有效率。
對於有志於做好人才培養的培訓人員,踏踏實實的做好培訓評估的六個步驟,就能向企業管理層提交一份令人滿意的人才培養的答卷。
㈣ 培訓效果評估的方式有哪幾種
如何評估培訓效果 培訓評估的目的在於: 1.培訓是否起到作用了?無論對培訓的組織部門還是業務部門經理,投資培訓的決策層都應該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否則,就會產生盲目投資的行為,不利於企業的發展。也不利於培訓負責人組織下一個培訓項目的立項和審批。 2.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作為培訓負責部門應全面掌握並控制培訓的質量,對不合格的培訓,應該及時找到失誤的地方進行糾正。同時總結工作中成功的亮點,本著不斷改進培訓質量的原則,把培訓工作越辦越好。 3.對參加者的知識、技能、態度的接受與更新能力,綜合素質與潛在發展能力的評價。 參與評估的學員和經理等應以對自己、對同事、對教員、對企業負責任的態度,正確認識評估的重要性,客觀地、實事求是地進行評估。 但不一定在所有的培訓結束後,都要進行評估。我們認為主要應針對下列情況進行評估: 1.新開發的課程。應著重於培訓需求、課程設計、應用效果等方面。 2.新教員的課程。應著重於教學方法、質量等綜合能力方面。 3.新的培訓方式。應著重於課程組織、教材、課程設計、應用效果等方面。 4.外請培訓公司進行的培訓。應著重於課程設計、成本核算、應用效果等方面。 5.出現問題和投訴的培訓。針對投訴的問題。 另外在進行評估前,還應綜合考慮下面幾個問題: 1.從時間和工作負荷量上考慮是否值得進行評估? 2.評估的目的是什麼? 3.重點對培訓的哪些方面進行評估? 4.誰將主持和參與評估? 5.如何獲得、收集、分析評估的數據和意見? 6.以什麼方式呈報評估結果? 在決定對培訓進行評估後,評估工作在培訓進行中就可以開始了。這時候採取的方法主要是培訓機構的質量控制部門或有關部門管理人員親臨課堂聽課,現場觀察學員的反應、培訓場所的氣氛和培訓師的講解組織水平。雖然這樣可以獲得一手材料和信息,但因培訓還未結束,除非特別要注意的重大培訓項目,為獲得完整數據,一般在培訓結束後才開始進行評估。 評估內容主要包括對培訓課程本身的評估和對培訓效果的評估。按評估的時間分有培訓結束時進行的評估和受訓者回到工作中一段時間的評估。評估的方式有評估調查表填寫,評估訪談,案例研究等。 最後要說明的是,評估是為了改進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效果、降低培訓成本。針對評估結果,重要的是要採取相應的糾偏措施並不斷跟蹤,而不是評過就完事了。
㈤ 如何進行培訓效果評估
目標評價
通常情況下,企業系統化的培訓都是由確定培訓需求與目標、編制培訓預算及計劃、監控以及效果評估等部分組成。它們之間並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好的培訓目標計劃與培訓效果評估密不可分。目標評價法要求企業在制訂的培訓計劃中,將受訓人員完成培訓計劃後應學到的知識、技能,應改進的工作態度及行為,應達到的工作績效標准等目標列入其中。培訓課程結束後,企業應將受訓者的測試成績和實際工作表現與既定培訓目標相比較,得出培訓效果。作為衡量培訓效果的根本依據,企業應制訂出具有確切性、可檢驗性和可衡量性的培訓目標。
目標評價法操作成功的關鍵在於確定培訓目標。企業通常有兩種方法確定培訓目標:一是任務分析法。企業的培訓部門可以設計出任務分析表,詳細列明有關工作任務和工作技能信息,包括主要子任務、各任務的頻率和績效標准、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等等。第二種方法是績效分析法。這種方法必須與績效考核相結合,確定標准績效。
績效評價
績效評價法是由績效分析法衍生而來的。它主要被用於評估受訓者行為的改善和績效的提高。績效評價法要求企業建立系統而完整的績效考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要有受訓者培訓前的績效記錄。在培訓結束3個月或半年後,對受訓者再進行績效考核時,只有對照以前的績效記錄,企業才能明確地看出培訓效果。
績效考核一般包括目標考核和過程考核。目標考核是績效考核的核心。目標可以分為定量目標和定性目標。培訓經理在選取目標時,應注意選取能體現崗位職責的指標——目標達到了,基本上就履行了崗位職責。
過程考核是績效考核的另一個重要內容。過程是績效的保證,沒有好的過程就不可能有好的結果。過程考核能反映員工的工作現狀,它通常包括考勤、服務態度、工作飽滿程度等指標。將目標考核與過程考核結合起來,就能夠反應一個崗位的績效。
關鍵人物評價
所謂的關鍵人物(Key
People)是指與受訓者在工作上接觸較為密切的人,可以是他的上級、同事,也可以是他的下級或者顧客等。有研究發現,在這些關鍵人物中,同級最熟悉受訓者的工作狀況,因此,可採用同級評價法,向受訓者的同級了解其培訓後的改變。這樣的調查通常很容易操作,可行性強,能夠提供很多有用信息。
同其他培訓效果評估方法一樣,同級評價法也有缺陷,盡管同級間相互很了解,但由於存在競爭,有時會導致評估結果失真。而讓上級來評估培訓效果同樣避免不了局限性,因為有的上級不太了解全面情況,或者會主觀臆斷。因此,學者設計了一種360度的評價法——由上級、下級、顧客、同事,甚至培訓管理者等從不同角度來評估受訓者的變化。這種方法對了解工作態度或受訓者培訓後行為的改變比較有效。
測試比較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學者,都將員工通過培訓學到的知識、原理和技能作為企業培訓的效果。測試比較法是衡量員工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方法。實踐中,企業會經常採用測試法評估培訓效果,但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在於,沒有加入任何參照物,只是進行簡單的測試。而有效的測試法應該是具有對比性的測試比較評價法。
測試比較評價法有多種不同方案。其中,事前、事後測試法,主要是在參加培訓前後,對受訓者分別進行內容相同或相近的測試。這樣可以體現出被測者受訓前後的差別。但這也不乏缺陷——不能體現參加培訓與未參加培訓的員工間的差別。為克服這一缺點,企業可以將參加培訓的員工組成培訓組,另外再挑選一組與培訓組素質相近、未參見培訓的員工組成對照組,分別對這兩組員工進行測試。
㈥ 培訓效果評估的方法選擇有哪些
培訓效果評估是企業培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檢驗培訓工作做得好壞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培訓管理者明確培訓項目、內容、講師選擇的優劣,了解培訓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為後期培訓計劃、培訓項目的制定與實施等提供有益的幫助。實踐中我們的培訓評估主要採用柯氏的四級評估模式(簡稱4R模式): 1、學習評估:測定受訓者的學習收獲程度(知識、技能、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主要採取考試、現場問答、模擬測試、寫心得體會的評估方式等。 2、行為評估:主要考察受訓者知識運用程度(培訓後,其態度、行為方式的變化和改進情況)。 我們一般通過行為觀察、每月考核(主管評價)及員工關鍵事件盤點等來予以驗證。若對於工作心態、管理方式類的培訓,我們一般在培訓結束時會布置行為轉變行動計劃表,到時看其行動計劃表的實際完成情況等。 3、反應評估:評估受訓者的滿意程度(對講師、課程、培訓組織等)。 每次培訓後都會做一個培訓滿意度的反饋調查,主要以現場發放調查表的形式來完成,調查表事先精心設計,主要涵蓋總體評價、培訓課程、講師授課、培訓組織、合理化建議等幾個核心的調查內容。當然,這並不是唯一手段,我們還會通過現場觀察培訓氛圍、培訓紀律反饋、員工抽樣訪談等方式進行補充調查。 4、成果評估:衡量培訓帶來的經濟效益(培訓後,受訓者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的工作業績增長變化評估)。 是最後評估項,主要是通過績效考核,更多的是一些量化數據的對比反饋,如質量、銷售額、成本、項目效率、人員晉升培養結果等。 另外,在年度培訓結束後,我們還會核算整個年度的培訓投資回報率的變化情況,考查銷售額或利潤增量與培訓課時和費用增量之間的關系,以此衡量我們年度培訓工作的進步情況,尤其會特別關注和核算本年度新入職員工進步的情況。因為,我們覺得培訓對新員工的改變和造成的結果影響較大。 評估的方式我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難的是讓評估的結果和實際的情形最大限度的相符。在專業上我們把它叫做信度和效度。提高信度和效度的有效途徑是科學地設計好評價的內容、分數和權重,並控制好實施評價中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