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無形策劃在農產品營銷策劃方面做得效果如何求分享。
無形策劃在農產品營銷策劃是非常專業的,河南欒川印象這個項目就是我和他們公司對接的。農業產業結構規劃是「一鎮一品、一品一故事」,在品牌構建上突出了欒川的自然印象,能強化在大眾心裡的印象。他們在產品組合、渠道銷售以及品牌定位上都傾注了很多心血。為欒川定製了特色的品牌農業發展之道。
『貳』 如果是一般納稅人,如何避稅請以農業企業銷售農產品為例子!越詳細越經典越好。滿意加分。
哎這個不用太多文字,我簡單一說你就明白。
第一、如果你的農業產品回是不加工或者簡單加工,到答國稅申請免稅吧,農產品免徵增值稅所得稅。
第二、如果深加工,在國稅申請領購農產品收購發票(地區不同有手寫、機打兩種發票),進項稅為,直接進貨價格*0.13,假設你購買10萬水果,直接10*0.13=1.3就是進項稅。從農戶手中收購的農產品單張發票不要超過5萬元,一張發票附一張農民身份證。(理論上不能從批發商那裡收購)
簡單加工是不改變農產品的外部形狀。
『叄』 舉幾個中國農產品的品牌力不足的例子
從市場角度來看
我國農業有十萬億的市場,但是農產品品牌數量屈指可數。日常消費的農產品,大多是沒有品牌的。
產品溢價能力低,是農產品品牌力不足最主要的體現,沒有品牌的農產品就沒有溢價能力,更難帶動當的產業發展。
從產品角度來講
標准化低,現在的農產品基本是都小農種植,大規模種植的偏少,這就造成了一片區域內,農產品種植的種類,品種多種多樣,種植過程中的標准化,比如施肥量,農葯等等無法把控,產品質量沒有保證,沒有質量保證的產品怎麼做品牌。
產業化發展緩慢,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比較緩慢,農業種植收入低,很多時候入不敷出,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務農,農業產業化也受到影響,不能形成產業,就無法進行品牌打造。
從政策角度來看
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出台的各項政策,正在大力扶持農業發展,從產品的生產種植到推廣等等,都在重點推動三農的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較好的發展。
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
消費升級的帶動:國家統計局發布,過去三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穩定在60%左右。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提出更高要求表現為追求品質,將就品牌,尋求商品情感價值,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高端化、體驗化的消費特點。
品牌爆發環境的成熟: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8000美元,近三十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升。中國品牌秉承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新時代文化擔當將進一步推動自主品牌發展。縱觀美日消費品牌發展歷史,中國消費品牌即將迎來大爆發時期。
從社員網的交易數據來看,大宗農產品的區域限制越來越薄弱,農業企業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不少企業開始著手做企業和產品的品牌,相信在品牌和品質共同推動下,我國農業品牌會有較好的發展。
『肆』 關於農產品營銷,您有哪些好創意
第一消費行為是一種情感運作,人們是很在意這個商品背後的故事的,第二消費行為是一種心理價值比較,需要品牌的價值和背後的深意。
『伍』 請以「褚橙」品牌為例,探討其品牌建設方面開展故事營銷、企業家品牌管理等方面獨特的成功要素;
褚橙 品牌 沒有過多探討的意義。
因為是 褚時健 種的 ,所以就成了品牌。褚時健是中國體制的受害者,受到了目前一眾中國大佬的認可和尊敬,所以,他隨便種個東西,也會有一大幫大佬幫他推廣。
『陸』 巴彥淖爾河套小麥故事200-300字
「天賦河套」巴彥淖爾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是市委的重大決策,是全市的中心工作。為了讓市民更好地了解「天賦河套」品牌建設,即日起,開辟「我與『天賦河套』品牌的故事」專題系列報道。
「我」,是生長在河套大地的優質農畜產品;「我」,是受益於品牌建設的農牧戶;「我」,是品牌授予和正在積極申請授權的企業;「我」,是品牌線上線下的營銷團隊;「我」,是品牌的關系主體消費者……
「我」與「天賦河套」品牌之間,到底有哪些故事?讓我們一一道來。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河套小麥」。我出生在河套地區,生長在塞上江南,我的血液里流淌著黃河的奔放和陰山的壯美,獨特的地理環境賦予我優秀的品質,豐富的水利資源澆灌出我健康的體魄,在這里,我渾身每個麥穗和麥粒都散發出快樂的因子。
在「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中,我有幾個產品已經通過品牌首批授權,並行銷國內外。我一定要全力以赴報答我生長的這片熱土,及悉心栽培我的父老鄉親,我要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綠色、有機的食物,更為唱響家鄉的品牌而努力!
我在河套地區的生長史
說起我的歷史,那可久遠了。據考證,我起源於亞洲西部,經歷了野生一粒麥、二粒麥到普通小麥的轉化,並先後傳入印度、阿富汗、中國。我在中國最早生長於黃河、長江流域中上游的西北、西南高原地區。
至於我什麼時候落腳河套地區的,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時間,不過關於我,在當地卻有不少美麗的傳說,較著名的一個是:西漢末年,昭君自願出塞,胡漢和親。和親隊伍一路向北,來到陰山腳下,昭君突然染病不起。邊關要塞,缺醫少葯,大家手足無措。這時,忽見一片金黃的麥田,點綴著簡朴的民居。淳樸的鄉親將新收獲的小麥加工成麵粉,製作成麵食,供和親隊伍休養生息。昭君食之,數日康復,成就和親佳話,帶來邊塞安寧。這么說來,我還是民族團結的見證者呢。
從明朝中期開始到民國初年,河套地區成了內陸各省災民的逃生之地,史稱「走西口」,人群聚集,農耕文明開始,我的「兄弟姊妹」玉米、葵花、蜜瓜等大量種植。當然,更少不了我,並且由於是主糧,我的社會影響更加深遠。
但是,由於澆水存在問題,我的收成不是很高,這時候,以王同春為代表的一批人,大力開渠,讓我得到滋潤,長勢喜人,河套地區也成了渠道縱橫,田疇相連的膏腴之鄉。
1949年,我在河套地區的種植面積是66.6萬畝,隨著1961年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閘」的三盛公水利樞紐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八百里河套的農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我也像長了翅膀一樣,得到了快速發展,很快種植面積達到了百萬畝。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滿大地,人人干勁十足,我在此時的種植面積為196.2萬畝,為河套兒女創幸福、奔小康做出了保障。
1997年,我的種植面積達到了有記載以來的最高峰,為258.2萬畝。以後,由於種植結構調整、效益等因素,我有所回落。
2018年,我的種植面積是102.74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畝產684斤,同比增加177.3斤,總產7.03億斤。
為了推動我以後的發展,確保我的區位優勢,政府和農業部門想了不少措施,比如加強「三圃田」建設、加大綠色增產增效適用技術推廣、鼓勵企業自建原料基地發展訂單生產等。
我相信,這些措施一定能見到效果,讓我再創佳績,尤其「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給我建立了新的機遇和平台,讓我大有可為,使「河套小麥」的名字更加聲名遠播。
我是「五項全能冠軍」
你可能不知道,我的大名叫「河套小麥」,學名(品種)還有不少,包括「永良4號」「巴優一號」「臨優一號」等等,這些組成了我的大家庭。
一直以來,我就是全國小麥中的「尖子生」,我平均千粒重43.2克,平均容重792克/升,平均蛋白質含量15.1%,均居全國前列。由我做成的麵粉,濕麵筋平均含量35.4%,高於國際上規定高筋粉30%的標准。100克麵粉平均麵包體積820立方厘米,遠超我國麵包體積650~750立方厘米標准……按農業科研人員講,我是「五項全能冠軍」,即衡量小麥品質的蛋白質含量、麵筋質含量、粉質指標、拉伸指標、沉降值這五項綜合指標,相較於國內其他地區的小麥都是遙遙領先的。
我為什麼會這么優秀呢?這和我生長的環境有關。
我生長的河套地區,具有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年平均降水量188毫米,海拔1000~1800米之間;年日照時數3100~3300小時,太陽輻射總量每平方厘米146~152千卡;全年≧10℃的積溫為3053~3339℃,年平均氣溫6.1~7.6℃,日平均溫差14~18℃;無霜期110~142天。還有,這里水源充沛,灌溉便利,河套灌區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年引水量40~50億立方米,灌區形成了完備的7級灌排體系。這些,充分造就了我優良的品質。
另外,我的生長過程中,還有兩個「磨難」,有利於品質的錘煉,那就是「種在冰上,收在火上」。
我的種植時節一般是在每年的開春,為此,我也得了個「春小麥」的稱呼。這個時候天氣還比較寒冷,所以叫「種在冰上」,且很容易遭受特有的一種自然災害——潮塌。近年來,在氣象部門對春播的指導下,這個災害逐漸可以避免了,我的產量及品質得到了提升。
我經過「冰」的洗禮後,還要接受「火」的考驗。小麥成熟一般在7月前後,乾熱風成為我豐收的又一阻礙。不過,這個情況對我是壞也是好,因為在高溫條件下,我的籽粒灌漿速度加快,灌漿期縮短,形成較多蛋白質。此時,就能顯示出河套灌區的優勢了,由於水分能夠得到保障,乾熱風反而能在減產不多或不減產的基礎上,大大提高我的品質。
千錘百煉始得金,這話一點不假,經過了這兩個「磨難」後,我更加健壯,更有營養。你看,我的堅強性格,是不是和河套人民一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也養一方物。
因為我品質優良,規模較大,我的家巴彥淖爾是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發改委立項建設的規模化優質春小麥生產基地。「巴彥淖爾小麥」成為原產地證明商標。
目前,巴彥淖爾有大大小小麵粉加工廠300多家(包括村組范圍內小加工廠),其中日處理小麥80噸以上的加工企業30多家,已形成年加工小麥20億斤的生產能力。這些麵粉暢銷全國,並遠銷日本、蒙古國、越南、俄羅斯等國家。
我是「河套小麥」,我是河套地區的名品,我為「天賦河套」代言。
『柒』 (懸賞100)如果是一般納稅人,如何避稅請以農業企業銷售農產品為例子!越詳細越經典越好。滿意加分。
哎這個不用太多文字,我簡單一說你就明白。
第一、如果你的農業產品是不加工或者簡專單加工,到國稅申請屬免稅吧,農產品免徵增值稅所得稅。
第二、如果深加工,在國稅申請領購農產品收購發票(地區不同有手寫、機打兩種發票),進項稅為,直接進貨價格*0.13,假設你購買10萬水果,直接10*0.13=1.3就是進項稅。從農戶手中收購的農產品單張發票不要超過5萬元,一張發票附一張農民身份證。(理論上不能從批發商那裡收購)
簡單加工是不改變農產品的外部形狀。
『捌』 舉替代品 互補品的例子,各10個
例子:
互補品:羽毛球拍和羽毛球是互補品,茶葉和茶杯是互補品,眼鏡的鏡片和鏡架是互補品,課桌和椅子是互補品,乒乓球與乒乓球拍是互補品、照相機與膠卷是互補品、自行車與自行車輪胎是互補品、顏料與畫筆是互補品、鉛筆與橡皮是互補品、牙刷與牙膏是互補品。
替代品:火車與飛機是替代品、牛肉與羊肉是替代品、麵包與饅頭是替代品、牛奶與奶粉是替代品、飲料與茶是替代品、聯想電腦與戴爾電腦是替代品、電子書與紙質書是替代品、雨傘與雨衣是替代品、蘋果與香蕉是替代品、華為手機與小米手機是替代品。
(8)農產品營銷故事案例擴展閱讀:
互補品主要是指兩個物品需要搭配使用的兩個物品,他們的價格會同步變動,需求和供給也會基本同步變動。對於替代品,主要是兩個可以互相替代的物品,這兩個物品之間存在一個選擇關系,也就是替代品主要是受價格影響在兩個物品之間二選一而形成的,物品的銷售量容易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
進一步說替代品一般是指一種同質物品的內部的各種物品,對於互補品主要是不同物品之間的搭配。兩者在市場上都很常見,都屬於市場的構成。替代品對一個產品的影響相對於替代品來說更大。
『玖』 怎樣做農產品的網路營銷
淺談網路營銷怎麼做
第一、要從產品自身做起。品質不好只能是一次性買賣,不能長久持續經營。成功的營銷要讓消費者有不同一般的體驗感受和值得購買的感覺,這樣才能擁有一批忠實的客戶。要讓消費者擁有不同一般的體驗感受可以從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產品品質兩個方面入手。 在標准化生產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採集和二維碼技術,將生產信息上線。客戶只要手機一掃就能知道產品具體產地所在,何時播種、何時施肥、何時採收以及產品安全檢測結果等信息,完全掌握所購買農產品從種子到餐桌的所有信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要提高產品品質,就必需對產品進行分等、分級,這是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一個的一個大趨勢。農產品的檔次高不僅僅是體現在外包裝和內包裝上,根重要的是產品本身的一些指標,比如產品的完整度,同一包裝內產品的大小、成熟度、色澤等指標是否一致,這就是精緻。
第二,網路營銷一定要建立產品品牌。無論什麼產品在網路上銷售,都必須有自身的品牌,農產品也不例外。在做好產品定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掘自身產品的特色,通過品牌宣傳,不斷增強產品的影響力和公信力,讓更多的消費者願意做出第一次的嘗試,進而成為產品的忠實客戶。在農產品的網路營銷中,我覺得獨一無二、私人訂制是其優勢。
第三,網路營銷就必需利用好網路的信息流通快、覆蓋面廣的特性,進行大力的宣傳和炒作,增加人們對產品的關注度,擴大購買群體。無論是採用類似「柳橙」的故事宣傳,還是多利農庄「有機」的概念炒作,就是要突出特色,吸引眼球,通過產品的亮點的展示,讓消費者願意去關注,在了解之後有購買的沖動。
第四,線上線下要相互結合。在線上銷售的同時,設立實體體驗店是不可缺少的。線下體驗,線上支付。網上消費取代不了實體店的功能,兩者相互結合是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