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雍正王朝的歷史事件
1、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又稱作攤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並入田賦徵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標志著中國實行兩千多年人頭稅(丁稅)的廢除。
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雍正時期開始實行。這一制度的實行,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
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賦稅規則的簡化減少了官府打馬虎眼任意加稅的可能。
攤丁入畝的實施,直接導致中國人口的暴增,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中國人口歷史上首次突破1億大關,以後人口增長的勢頭越來越猛,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突破3億。
2、火耗歸公
火耗歸公又稱耗羨歸公。火耗是地方官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征錢銀。雍正二年七月推廣全國,將明朝以來的「耗羨」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並制度養廉銀,用意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
此舉集中了征稅權利,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增加了外官薪給,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污有積極作用。但州縣於額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從根本上改善吏治。
3、成立軍機處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准備對准噶爾部用兵,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出兵。與此相配合,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雍正帝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指定充任,如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大學士鄂爾泰等,都是以親重大臣兼任軍機大臣。
還有軍機章京,由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門官員中選充。所有這些人都是兼職,他們的升轉仍在原衙門進行。因此,軍機處設立之初,沒有專門的官員。
軍機處沒有正式衙署,有值班房,在隆宗門內,靠近雍正帝寢宮養心殿,以便於軍機大臣被召見議事。無專官,無衙署,就使軍機處成為一種特殊的機構。
召見時,雍正帝指示各項事件應如何辦理,有時向軍機大臣詢問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以作出裁決。軍機大臣根據旨意,草擬文書。上諭形成後,不經過內閣,由軍機處直接發給有關官員。
4、清平羅卜藏丹津之役
清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乘康熙帝去世,脅迫青海諸台吉附己反清。10月,清廷以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四川提督岳鍾琪為奮威將軍,分軍布隆吉爾、西寧、松贊、甘州4路進剿。
清雍正二年二月,岳鍾琪率部抵達青海湖東北岸哈爾蓋,得知叛亂頭目巴爾珠爾阿喇卜坦就在距哈爾蓋不遠的烏蘭搏爾克地方,當夜分兵3路進擊。巴爾珠爾阿喇卜坦與阿爾布坦溫布一起逃循。
岳鍾琪令關正安率兵1500名由北路,黃喜林、宋可進率兵1500名由中路,岳鍾琪與待衛達鼎率兵1500名由南路追擊,王嵩、紀成斌等各率兵500名搜索山野。
岳鍾琪連夜追至伊克哈爾吉(今哈爾蓋河流域),阿爾布坦溫布逃入哈爾吉山中,旋即被擒黃喜林追擊30里,擒巴爾珠爾阿喇卜坦並其叔伊克喇布坦。
岳鍾琪領兵繼續追擊至席爾哈色(今剛察境內吉爾孟河),擒獲吹拉克諾木齊部下都喇爾台吉、扎錫敦多布之母。在不間斷追擊中又擒獲羅卜藏丹津之母阿爾太哈屯及妹夫克勒克濟農藏巴台吉等人。
羅卜藏丹津乘白駝逃脫,率殘部200餘人經格爾木、可里亞地方,過噶爾遜河逃入准噶爾。
5、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古代收稅,只到老百姓家,官紳自外。老百姓還要當差,即服兵役和徭役,官紳是屬於統治階級,不必當差不交稅。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讓他們也交稅當差,當然不是真要他們服兵役和徭役,可用銀兩兌買。但由於觸及官紳利益,因此實行起來有較大難度。
但為了鞏固王朝的統治,必須暫時犧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這種暫時的利益犧牲是為了王朝鞏固之後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雍正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軍機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攤丁入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火耗歸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平羅卜藏丹津之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㈡ 關於雍正皇帝的資料!急!!
清世宗
雍正皇帝朝服像
年輕時跟從顧八代、徐元夢等學習經史,又與禪僧接近,稍懂佛學,精通禪學。曾隨聖祖巡幸江貨幣(20張)南,朝佛五台山,秋獮熱河(今河北承德),並奉命往祭曲阜孔廟、盛京(今遼寧沈陽)祖陵。康雍乾盛世130多年,雍正的13年起了非常關鍵作用。
康熙給雍正留下的是很爛的攤子,而雍正給乾隆留下的,卻是充裕的物質基礎、廉潔的幹部隊伍和清明的吏治環境——可以說,沒有雍正的歷史貢獻[1],就沒有乾隆時代的歷史輝煌。
雍正皇帝勤於政務、生活儉朴。從歷史資料看,雍正現存僅硃批奏摺就達35000多件,其總字數以雍正執政13年相除,平均每天是8000多字!即使比之用上電腦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到在13年中平均每天寫8000多字?更何況一個「日理萬機」的政權首腦?這個細節充分說明雍正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非常罕見的勤政皇帝。康雍乾盛世,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期。其間,雍正皇帝勵精圖治的13年,是承前啟後的13年,可以說是這一「盛世」的樞紐。雍正夾在康熙、乾隆之間,和他的父親玄燁在位六十一年、兒子弘歷在位六十年相比,胤禛在位僅僅十三年,顯得十分短暫。但是,他的政績很可觀,嚴禁朋黨,整頓吏治,強調務實,多所建樹,在不少方面實為超過父親[2]。雍正十分重視用人,把田文鏡、鄂爾泰等封疆大吏樹立為官僚的楷模,以澄清吏治。對歷年的賦稅虧空與積欠這個老大難問題,他雷厲風行地追查到底,查出從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雍正四年(1726年)積欠稅收一千多萬兩白銀。由於用人和理財有方,雍正時期進入了清朝最富庶的階段,國庫存銀達到六千萬兩之多[3]。康熙晚年眾皇子為爭奪皇位激烈斗爭,使其無力整飭朝政。社會雖然表面繁榮,但內里矛盾已經爆發出來,吏治敗壞到驚人的地步,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國庫空虛,賑災無錢,打仗無餉,西部用兵半途而廢,這種政治頹勢是雍正扭轉的。雍正45歲登基,在這之前有多年的辦差經歷,又有在皇權的明爭暗鬥中培養起來的政治經驗。由於他深知康熙一朝的社會矛盾,又對民間現實有深入了解,即位後,果斷清除朋黨,不拘一格啟用有一定長處的人才,清理中央和各省財政虧空,抄貪官的家,不許貪官家屬享受贓銀。他在整頓吏治中所採取的許多方式,[4]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清聖祖親征噶爾丹,從征掌正紅旗大營。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爭為儲君。聖祖駕崩後,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幫助下繼承帝位。又傳他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奪了撫遠大將軍胤禵的帝位。雍正繼承帝位究竟是康熙親傳,還是篡改遺詔奪嫡,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尚無定論。但是大部分史學家判斷,康熙的遺詔有滿文、漢文、蒙古文幾種語言。按照民間所說其修改了漢文,但是蒙文、滿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間傳說為傳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書寫規則,並無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稱,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宮所藏約一千萬份清朝文件中,並無例外。於字在古代只做人名,傳位於應該是傳位「於」,從書寫習慣和內容上分析,民間傳說基本可以肯定為謠傳。
清世宗即位時已四十五歲,加之前此的經歷,使他比較了解世情,並具有豐富的統治經驗。即位後,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允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允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鑒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雍正元年(1723),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限制、減少官員的貪贓舞弊和橫征暴斂。二年,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征。三年,世宗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同時削隆科多太保,後圈禁暢春園致死。並因此株連出汪景祺《西征隨筆》案和查嗣庭試題案。七年,發生曾靜遣其徒張熙策動川陝總督岳鍾琪謀反的投書案,牽連到已故理學家呂留良,世宗遂大興文字獄,以作為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手段。同年,為適應西北用兵之需,始設軍機房(十年時改軍機處),選親重大臣協辦軍務。軍機大臣只能繕述皇帝命令,本身無贊畫權,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權於一身。他還在題本、奏本之外,命督撫布按等地方大員密摺奏事(密摺奏事早在康熙年間已試行,只是在雍正一朝廣泛使用),以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雍正皇帝讀書像
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旨在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雍正二年,開始實行直隸巡撫李維鈞提出的「攤丁入畝」的賦役制度,同時宣布取消儒戶、宦戶,限制紳衿特權,使無論貧富力役負擔比較合理。同時,為了解決人口日益增長所需糧食問題,更加嚴格地執行傳統的重農抑末方針,鼓勵墾荒,強調糧食生產,反對種植經濟作物,並反對開礦和發展手工業(這是封建統治者的局限性)。他注意興修水利,除治理黃河、修築浙江海塘外,命怡親王允祥在直隸開展營田水利,在寧夏修築和疏浚水渠。與此同時,實行社會改革。雍正元年,下令削除山西、陝西樂籍,並命其他賤籍也照此辦理。後來浙江紹興惰民、安徽徽州「伴當」、寧國世仆、廣東疍戶、江蘇常熟丐戶相繼開豁為良,從而打擊了殘存的蓄奴制度,對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世宗在位期間還注意同少數民族的關系及外交關系。雍正四年,根據雲貴總督鄂爾泰的建雍正書房畫冊(2張)議,大規模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取消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土司,加強了中央對該地區的統治。五年,清廷同俄國訂立了《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在劃定中俄邊界及處理兩國通商問題等方面,維護了國家主權。
清世宗把他批閱過的奏摺選擇一部分輯成《硃批諭旨》。他對臣工的諭旨,由張廷玉等紀錄編成《上諭內閣》、《上諭八旗》。他的各種體裁的文章被後人輯為《御制文集》。雍正十三年,世宗卒。謚憲皇帝。
編輯本段
雍正年表
在公元1678年,胤禛出生。生母為德嬪烏雅氏(即後孝恭仁皇後)。1歲後,由貴妃佟佳氏(後為皇後)代養。
青年時期的雍正(雍親王)
公元1683年,師從顧八代、張英、徐元夢等人學習多年。畫冊(2張)
公元1686年,胤禛與胤禔、胤礽、胤祉隨駕巡行塞外。
公元1691年,奉父命與大臣女烏拉那拉氏成婚。
公元1696年,康熙親征噶爾丹。胤禛與胤祺、胤佑、胤禩分掌八旗十營。
公元1698年,胤禛受封多羅貝勒。
公元1699年,康熙為成婚皇子建府分居。四貝勒府後擴大為雍親王府、雍正年間改為雍和宮。
公元1702年,胤禛與胤礽、胤祥隨駕巡行五台山並南行。
公元1708年,康熙一廢太子。胤禛與胤禔、胤礽、胤祺、胤祥一起被拘禁。
公元1709年,胤禛被封雍親王。
公元1711年,鈕鈷祿氏生弘歷。
公元1718年,康熙命胤禛與胤祉率文武百官送大將王胤禵(一名胤禎)於德勝門。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大慶。胤禛被特意派往盛京祭祖。
公元1722年,十月,前往通州查勘糧倉發放屯結情況,共28天;十一月九日,單招胤禛前往暢春園;十一月初十,胤禛代康熙前去天壇祭天;十一月十三,康熙駕崩。胤禛借《康熙遺詔》,登上帝位。
公元1723年,四月,送先帝往遵化東陵,事畢將十四阿哥胤禵(原胤禎)囚之湯山;五月,太後猝死;八月,秘密立儲弘歷。
公元1724年,十月,十阿哥胤礻我被革職圈禁;十二月,廢太子胤礽病故,追為理密親王。
公元1725年,四月,將年羹堯發往杭州,降為杭州將軍;十二月,以92條罪名令年羹堯自裁。
公元1726年,正月,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除宗籍;三月,將胤禩改名阿其那;五月,胤禵囚於景山觀德殿;六月,定胤禩罪狀40條,胤禟罪28條,胤禵罪14條;八月,賽思黑死於保定禁所;九月,阿其那死於禁所。
公元1727年,隆科多與沙俄談判邊境問題,即將成功,但由於結黨營私,並私藏玉牒,故不顧失去隆將給大清此次談判帶來多少損失,抓到罪證立即譴其回京逮捕、抄家;十月,定隆科多41條大罪。
公元1728年,六月,岳鍾琪舉奏曾靜案,株連呂留良,呂留良被鞭屍、滿門抄斬;同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公元1729年,十月,免曾靜死,頒《大義覺迷錄》。
公元1730年,五月,胤祥病逝,雍正親臨喪所。以三哥胤祉並不哀痛為由(一說是在雍正的愛子八阿哥福惠夭折時),削爵圈禁景山。
公元1733年,二月,封弘歷為寶親王、弘晝為和親王。
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駕崩。
編輯本段
整頓吏治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廢弛,貪污腐敗已然成風。他克服各個方面的阻力,在全國上下大規模的開
雍正祭月壇的月白龍袍
展清查虧空,設立會考府,實行耗羨歸公,實行養廉銀制度,取締陋規等多項工作,由於他態度決斷,雷厲風行,清朝的財政狀況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改善,官吏貪污吏治腐敗的壞況都有很大的轉變。旅日華人學者楊啟樵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
編輯本段
攤丁入畝
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中國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雍正實行改革,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
雍正
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地主,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
編輯本段
耗羨歸公
我國古代以銀、銅為貨幣,征稅時,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故征稅時有一定附加費。此項附加費稱"耗羨"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縣徵收,作為地方辦公及官吏們的額外收入。耗羨無法定徵收額,州縣隨心所欲,從重徵收,有的抽正稅一兩、耗羨達五六錢,人民負擔甚重。雍正實行"耗羨歸公",將此項附加費變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為"養廉銀",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入。這樣,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說:"自行此法以來,吏治稍得澄清,閭閻咸免擾累。"這就是所謂的「高薪養廉」。
編輯本段
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
明代權力集於內閣,故有權相產生。清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為皇帝出主意、寫文件,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其特點是處理政事精簡速密。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200年,直至清末。與
軍機處
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摺制度。由於以前的官員文書批轉手續繁復,且經多人閱看,時間拖延且難於保密,而奏摺則向皇帝直接呈送,直達皇帝本人。雍正擴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摺的人數,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時反映情況,報告政務,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員們相互監督,皇帝得以了解他們的賢愚、勤惰、政績、操守。
編輯本段
改土歸流
我國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其職務為世襲,僅名義上接受清朝的冊
封。土司們生殺予奪、驕恣專擅。這種制度妨礙了國家的統一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雍正即位後,廢除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許多土司,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制度。"改土歸流"是一場嚴重的斗爭,許多土司武裝反抗,雍正堅決派兵平定。在平叛戰爭中雖然也累及無辜,給少數民族造成傷害,但從長遠來說,"改土歸流"是進步的措施,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
編輯本段
開放洋禁
雍正前期嚴格執行海禁,但後因考慮沿海的確百姓疾苦,於雍正五年開放洋禁。允許民人往南洋貿 易。海禁施行於閩、粵兩省。 雍正對當時的鴉片貿易也較為重視,他的鴉片政策是:販賣毒品,嚴懲不貸,嚴格區分葯用鴉片與毒品鴉片煙,毒品嚴禁,葯用不幹涉,且照顧小本商人的正當利益。對待西歐來的使者,雍正也以禮相待。他雖竭力反對天主教等在中國民間的傳播(這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也在於封建皇帝思想的保守性),但同時,他對天主教也並無惡意,五年,博爾都噶爾(今葡萄牙)使臣麥德樂來京。雍正對他的優待使他深為感激。甚至於雍正壽辰之時,在天主堂作祈禱,為之祝壽。雍正還選了一些有才能的傳教士在宮中研製外國儀器和燒造材料。馬戛爾尼當年來華,有一部分原因是雍正在伏爾泰筆下的「開明」為歐洲人所共知,使他們對中國皇帝(當時是乾隆)與對華通商充滿了美好的幻想。
作為一個封建皇帝,他雖然開放洋禁,為南方沿海一部分人民恢復康熙末年被剝奪的謀生手段,促進中國與南洋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但同時,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
另外,廢除賤籍,廢除腰斬也是他一個功績。其實,廢除腰斬的原因是這樣的:雍正皇帝有一次殺了一個人,是用腰斬,因為腰斬是一刀從腰部砍下去,砍下去之後人還活著,這個人在被砍之後,用手指蘸著血在地上連寫七個「慘」字,雍正皇帝聽說之後覺得非常慘,所以就下令廢除腰斬。
他在位短短的13年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親(康熙)所做出的改革還要多。可以說雍正是一個改革型的皇帝。
清世宗勤於政務,大力清除康熙統治後期的各種積弊,取得一定成效,對清代歷史發展有一定貢獻。但他統治嚴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這是他性格的弱點,從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階級。同時,也正是因為他的嚴厲統治和超乎尋常的努力當中大清帝國逐漸走向鼎盛,也才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另外,雍正的勤奮不僅是過去皇帝,就算在現代領導人,也沒有幾個可以跟他媲美的。他在位12年8個月里頭,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會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還不夠4個小時。僅僅在數萬件奏摺中所寫下的批語,就多達1000多萬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國業績,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堪稱楷模。雍正(5張)
編輯本段
母子失和
清世宗雍正皇帝自幼為康熙表妹,時為皇貴妃的佟佳氏(即一等公佟國維之女孝懿仁皇後)所撫養,雖並非過繼,但因彼時中宮久虛,佟佳氏以副後身份統攝後宮,位份尊貴,佟佳氏膝下猶空,胤禛出生後數年方誕下一女,旋即而卒,故伊視胤禛為己出,殷勤備至,關愛有加,而雍正則蒙其庇蔭,承其恩澤,算起來當是康熙諸子中除了二阿哥胤礽(生母為四朝元老索尼之孫女,索額圖之侄女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初謚「仁孝皇後」)、十阿哥胤誐(生母為溫熹貴妃紐祜祿氏,孝昭仁皇後之妹,遏必隆之女)以外,位份最為尊榮的一位皇子,因此從小即能受到一定的重視。幼時的胤禛乃憑借著這層得天獨厚的機緣,被鞠養於康熙宮中,得到父皇的親自撫育,所謂 「『母』愛者子抱」,一時之間其樂融融,甚為溫馨和諧。他們父子間的感情基礎也因這層關系,而顯得特別深厚牢固。
清宮慣例,皇子出生後或由官員撫養,或由其他妃嬪撫養,總之一言以蔽之,皇子誕下之後獨不可付與生母撫育。這可能是為了杜絕後宮干政吧,所以有清一代,除了慈禧以外,大體上杜絕了後妃預事及外戚禍國的弊政。但是這種「防弊」之策也非一無瑕疵,由於缺乏接觸和溝通,這極有可能會導致出現親生母子間互生隔閡,彼此猜忌,感情不睦,關系漠然等如是尷尬的境況。而不幸的是,雍正和其生母德妃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陌生而緊張,冷淡而無奈。
究其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因為胤禛從出生起即由佟佳氏撫養(胤禛後來回憶佟佳氏時曾感念其「撫沖齡而顧復,備蒙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清世宗實錄》第十一卷,第九頁。),一直到他十一歲左右佟佳氏病逝,幼年的胤禛都是在這位母親之呵護和教導下一天一天成長起來的.
㈢ 雍正皇帝一生做過哪些大事
攤丁入畝。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中國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雍正實行改革,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地主,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耗羨歸公。我國古代以銀、銅為貨幣,征稅時,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故征稅時有一定附加費。此項附加費稱"耗羨"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縣徵收,作為地方辦公及官吏們的額外收入。耗羨無法定徵收額,州縣隨心所欲,從重徵收,有的抽正稅一兩、耗羨達五六錢,人民負擔甚重。雍正實行"耗羨歸公",將此項附加費變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為"養廉銀",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入。這樣,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說:"自行此法以來,吏治稍得澄清,閭閻咸免擾累。" 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明代權力集於內閣,故有權相產生。清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為皇帝出主意、寫文件,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其特點是處理政事迅速而機密。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200年,直至清末。與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摺制度。由於以前的官文書批轉手續繁復,且經多人閱看,時間拖延且難於保密,而奏摺則向皇帝直接呈送,直達皇帝本人。雍正擴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摺的人數,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時反映情況,報告政務,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員們相互監督,皇帝得以了解他們的賢愚、勤惰、政績、操守。 改土歸流。我國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其職務為世襲,僅名義上接受清朝的冊封。土司們生殺予奪、驕恣專擅。這種制度妨礙了國家的統一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雍正即位後,廢除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許多土司,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制度。"改土歸流"是一場嚴重的斗爭,許多土司武裝反抗,雍正堅決派兵平定。在平叛戰爭中雖然也累及無辜,給少數民族造成傷害,但從長遠來說,"改土歸流"是進步的措施,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 另外,廢除賤籍,廢除腰斬也是他一個功績.他在位短短的13年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親(康熙)所做出的改革還要多。可以說雍正是一個改革型的皇帝。清世宗勤於政務,大力清除康熙統治後期的各種積弊,取得一定成效,對清代歷史發展有一定貢獻。但他統治嚴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這是他性格的弱點,從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階級。同時,也正是因為他的嚴厲統治和超乎尋常的努力當中大清帝國逐漸走向鼎盛,也才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另外,雍正的勤奮不僅是過去皇帝,就算在現代領導人,也沒有幾個可以跟他媲美的。他在位12年8個月里頭,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會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還不夠4個小時。僅僅在數萬件奏摺中所寫下的批語,就多達1000多萬字。
㈣ 我是一個高中生 我要找一個有名的歷史人物來作為素材人物 這個人要有盡可能多的美好品質
愛新覺羅 ·玄燁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說:「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征稅。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 康熙強調興禮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統一台灣,使清朝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大清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陸地總面積為1300萬多平方公里。在位期間平定三藩,收復台灣,遏制沙俄擴張,親征准噶爾,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收復台灣統一台灣,開府設縣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御制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收復了台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平定三藩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來,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都擁有大量武裝。特別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積極儲將帥,習武備,使「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他們仗著自己日益壯大的力量,飛揚跋扈,不聽約束,給清廷以很大威脅。而且所耗軍費巨大。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提出反清復明,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齣散布檄文,聲討清朝。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收復,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被迫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1677年投降。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陷落。1678年八月,吳三桂死,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平定準噶爾叛亂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准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大清,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系密切。噶爾丹起兵被粉碎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在清政府的幫助下,噶爾丹暫時退兵。玄燁設置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台等重鎮,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各部的管理和統治。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東北亞外東北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清,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系,但因俄國侵佔清帝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帝國內部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管理西藏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尊敬並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占據西藏北部的准噶爾汗國軍隊。此後,清朝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協助達賴班禪分理前後藏事務。編輯本段內外兼修人品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母親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葯,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外貌法國傳教士白晉:「他威武雄壯,儀表堂堂,身材高大,舉止不凡。他的五官端正,雙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圓而稍顯鷹鉤狀。雖然臉上有一點天花留下的痘痕,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美好形象。」荷蘭使節《韃靼旅行記》:「皇帝中等人材,是位慈祥、穩重、舉止端莊的人,他那威嚴的外表,無論從那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與眾不同,能夠立即分辨出來,這是由於他想使自己的容態和舉止,讓人—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法國耶穌會士李明《中國現狀》:「據我所見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稱恣態優美,比我們稍胖些,但還達不到中國人所謂的『富態』的程度。臉也稍寬,有痘痕,前額寬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國普通人小些。嘴美,頤和靄,動作溫柔,一切容態舉止,都象是位君主,一見便引人注目。」[2]朝鮮使節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廣顙,頤稍殺,疏髯犯頰而斑白,雌雄眼,神氣清明。」[3]治學錢宗范在《康熙》中說:「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歷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康熙的漢文水平很高,中國歷史知識豐富。「城高千仞衛山川,虎踞龍盤王氣全。車馬往來雲霧里,民生休憩在當前。」他的這首《登高詩》被譽為帝王詩。康熙六巡江南題詞很多,如為濟南趵突泉題「激湍」、「源清流潔」,為珍珠泉題「清漪」、「潤物」,為鎮江金山龍禪寺題「江天一覽」,為濟南省城書院題「學宗洙泗」,為錢塘江龍王廟題「恬波利濟」,為陸秀夫祠堂題「忠節不磨」,為米芾海獄庵題「寶晉遺蹤」。題詞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漢文水平和豐富的中國歷史知識,題詞的書法也很好。康熙善學。宣城梅觳成、泰州陳厚耀入值南書房,康熙教過他們算學。 康熙善射。他晚年對近御侍衛說:「我自幼至老,用鳥槍弓箭射死老虎135隻,熊20隻,豹25隻,猞猻10隻,麋鹿14隻,狼132隻,吹哨引來而射死的鹿幾百隻。射獲其餘野獸不計其數。曾一天之內射兔318隻。」康熙有豐富的水利知識。他六巡江南視察河工,對每項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體指示。他最後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親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開河才去的。經過實地考察,他正確地予以否決。 德川家康沒收敵領地一、沒收和削減敵對性大名的領地,充實幕府的經濟基礎:德川家康沒收了87個敵對性大名的領地,總收入量為414萬石(一說沒收了90個大名的領地),減封了三個大名的領地,總收入量為207萬石(一說減封四家大名領地)。其中的3/4轉封給自己的功臣和親近大名,其餘的1/4劃為德川氏的直轄地,再加上甲斐、信濃、美濃、近江、越前、佐渡、陸奧南部等地區的直轄地,總收入量達6萬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還把佐渡、石見、伊豆等地的重要礦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駿府、長崎等重要城市和港灣地劃為幕府直轄。這樣,幕府就幾乎控制了全國的大部分重要財源。封建制度二、建立起幕藩體制的封建統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據對幕府的向背,把全國的大名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他的兒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這一類叫做「親藩」;第二類是忠於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這叫做「譜代大名」,「親藩」和「譜代」是幕府政權的支柱;第三類是關原之戰前與德川家康同為大名的人,或戰時曾忠於豐臣秀吉戰後降服的大名,屬於這一類的叫做「外樣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種類型的大名混雜相間,使親藩和譜代大名監視外樣大名。其次,為了加強對武士的統治,樹立幕府的權威,又於1615年頒布了《武家諸法度》。其要旨是獎勵文武、誡逸樂奢華、守節儉、嚴階級(即服飾、乘輿的等級規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繕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結黨,但最主要的是規定了大名的「參覲交代」制。按規定,全國外樣大名分為東西兩半,半住江戶,半住領地;每年4月為東西兩半部大名的交代時期(對譜代大名另有規定),大名的妻子須常住在江戶,事實上作為人質,大名依地位帶領侍從,構成「諸侯行列」,按期到江戶參覲交代。由於「諸侯行列」人數眾多,往返於江戶和領地之間的耗費十分巨大。因此這一制度不僅可以使幕府實際上把江戶交代的大名作為人質而加以控制,還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財力,使之無力叛亂。與此同時,德川家康還進一步推行豐臣秀吉的兵農分離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個日本社會劃分為身分世襲的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每個等級內部又貫穿著縱的主從關系。最後,在1615年還針對皇室、朝廷、寺社頒布了《禁中及公家諸法度》和五山十剎的法度。這樣,以身分制為核心,以幕府為政權的中樞,上對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侶、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體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這個體制來統治全國。對外不完全鎖國三、在對外事務方面,德川家康不是個完全的鎖國主義者。創立幕府後,他立即遣使朝鮮,並於1608年恢復了和朝鮮的邦交。與此同時,又積極謀求與明朝的間接貿易。
他出於對軍需物資和生絲貿易的需要,創立幕府後的初期,對發展與西歐各國的貿易也很積極。1608年,他聘用英國人三浦安針為外交顧問、貿易事務官,並向他學習世界知識、天文和數學。他甚至默許基督教的傳播,後來因感到危及日本傳統的封建統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轄地首先頒布禁教令,翌年便把這一法令推行到全國。1615年起,進而對朱印船貿易也嚴加限制。大力提倡文治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學,喜歡讀有關治國平天下的經史典籍,鑒於自鐮倉幕府以來佛教勢力已與庄園制緊密結合的事實,他在創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創立幕府後,他認為庄園制已徹底摧毀,佛教因失去舊的經濟基礎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擊也已衰落,這時恢復佛教的威信,對鞏固新政權不僅無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漸扶植佛教,與名僧探討各宗的佛法,日益趨於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業績在於他繼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後,改組和強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歷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這給日本封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比庄園制時代略好一點的社會環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組和強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嚴格的身分制度把每個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個狹窄的框子里,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他推動海外貿易並非要民間貿易自由發展,走上近代重商主義的道路,而是出於幕府政治和經濟的需要,維護封建的政治統治,其范圍只限於由極少數幕吏、大名、特權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貿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締或限制。1612年頒布的禁教令,從1615年開始對朱印船貿易的限制。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以後。
㈤ 康熙有幾個兒子,康熙兒子們的結局
康熙一生共育有35子,其中15個早殤。
皇子:承瑞,2歲殤,未序齒。
皇子:承祜,2歲殤,未序齒。
皇子:承慶,1歲殤,未序齒。
皇子:賽音察渾,2歲殤,未序齒。
皇長子:胤禔,原名保清,直郡王,後降為貝子品級。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生於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於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歲。
皇子:長華,旋殤,未序齒。
皇次子:胤礽,原名保成,皇太子,後被廢。謚曰密,為理密親王。雍正帝繼位之後將其改名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歷1725年1月27日)幽死於紫禁城咸安宮,享年五十一歲。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黃花山(今天津薊縣)理親王園寢,謚曰密。有作品見《康熙朝雅頌集》、《晚晴簃詩匯》。
皇子:長生,2歲殤,未序齒。
皇子:萬黼,4歲殤,未序齒。
皇三子:胤祉,誠郡王,謚曰隱,為誠隱郡王。雍正即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祉,以他與廢太子向來親睦為由,將胤祉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發牢騷,又對怡親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後,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於景山禁所。
皇四子:胤禛,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晉雍親王,康熙六十一年即位,即雍正帝。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歷。
皇子:胤禶,1歲殤,未序齒。
皇五子:胤祺,恆親王,謚曰溫,為恆溫親王。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丑時薨,年五十有四,賜祭葬如典禮,謚曰溫。雍正十二年立碑勒銘,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皇六子:胤祚,幼殤。
皇七子:胤祐,淳親王,謚曰度,為淳度親王。雍正八年庚戌四月初二日辰刻卒,年五十有一,謚度。有詩見《熙朝雅頌集》。子七人女十人。
皇八子:胤禩,廉親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的胤禩,見胤禛嗣位如五雷轟頂,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雍正上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禩。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
皇九子:胤禟,固山貝子。雍正元年(1723),奉命赴西寧駐扎。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初,革去黃帶子,削除宗籍。 同年八月,定罪狀二十八條,送往保定,加以械鎖,暫交直隸總督李紱監禁,令改名塞思黑。胤禟在獄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傳說是被毒死的。享年四十三歲。乾隆間恢復原名、宗籍。
皇十子:胤䄉,初封敦郡王,雍正時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後釋放,授輔國公品級。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因黨附胤禩,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釋放,授輔國公品級,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胤䄉病死,年五十九歲。以貝子禮安葬,子6人。
皇子:胤䄔,1歲殤,未序齒。
皇十一子:胤禌,1歲殤,無謚號。
皇十二子:胤祹,履親王,謚曰懿,為履懿親王。母定嬪(雍正時奉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後交與蘇麻喇姑撫育。生於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薨,謚曰"懿", 以乾隆第四子永珹為嗣孫。
皇十三子:胤祥,怡親王,謚曰賢,為怡賢親王。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謚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皇十四子:胤禵,恂郡王,謚曰勤,為恂勤郡王。胤禵雖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其卻是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重要的一員,所以雍正帝胤禛登基後將胤禵遠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1725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帝弘歷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皇子:胤禨,2個月殤,未序齒。
皇十五子:胤禑,愉郡王,謚曰恪,為愉恪郡王。雍正四年五月,封貝勒,命守景陵。八年二月,晉愉郡王。九年辛亥二月初一日已刻卒,年三十有九,謚恪。
皇十六子: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後改封庄親王,謚曰恪,為庄恪親王。乾隆元年(1736年),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事務,食親王雙俸。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因與胤礽長子理親王弘皙往來詭秘而受到牽連,停雙俸,罷都統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薨,享年73歲,謚曰恪,葬於磁家務。
皇十七子:胤禮,果親王,謚曰毅,為果毅親王。乾隆元年因事罷雙俸,三年二月薨。乾隆帝萬分悲痛,親臨其喪。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給允禮加祭一次,謚曰「毅」。因允禮無子,故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為繼子。胤禮(允禮)在康熙帝諸多皇子中,算是下場較好的一個。
皇十八子:胤祄,8歲殤,無謚號。
皇十九子:胤禝,3歲殤,無謚號。
皇二十子:胤禕,貝勒,謚曰簡靖,為簡靖貝勒。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乙亥正月初九日已刻卒,年五十歲。
皇二十一子:胤禧,慎郡王,謚曰靖,為慎靖郡王。乾隆即位後,晉封慎郡王。乾隆三年(1738)七月,擢任議政。五年二月,授正白旗滿洲都統。七年三月充玉牒館總裁。允禧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薨逝,享年四十八歲,謚曰靖。
皇二十二子:胤祜,恭貝勒,謚曰勤,為恭勤貝勒。雍正八年二月(公元1730年)封貝子。雍正十二年二月(公元1734年)晉貝勒。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卒,謚曰恭勤。
皇二十三子:胤祁,郡王品級誠貝勒。雍正八年二月,封鎮國公。十三年十月,晉貝勒,以事降貝子。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再以事降鎮國公。四十五年九月,復晉貝子。四十七年十一月,再晉貝勒。四十九年十一月,加郡王銜。五十年乙巳七月二十七日未刻卒,年七十有三,謚誠。子七人女十人。
皇二十四子:胤秘,諴親王,謚曰恪,為諴恪親王。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辭世,諡曰「恪」。葬於今平谷縣,馬坊鎮打鐵庄村。
皇子:胤禐,出生當日殤,未序齒。
(5)知名網路推廣鼐迷大將軍29擴展閱讀: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日後皇太子變得驕縱與蠻橫並結黨營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系趨於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布廢除太子。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
大阿哥胤禔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八阿哥胤禩,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胤禩小時候被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撫養,故大阿哥對他感情較好。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
康熙厭胤禩勾結胤禔,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托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胤礽再度被廢之後,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後,敢於為胤礽說好話,屬太子黨。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於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清聖祖孝懿仁皇後之弟)宣布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日後八爺黨人遭到清算舊賬。九子奪嫡以雍正取勝告終。
雍正為防止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由皇帝寫詔書並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直到皇帝駕崩後人才能打開並宣布繼承人。
㈥ 大將軍迷陳如何900分
華容道稱為迷陣,就是因為一進入華容道中,玩家們只能見到周圍幾個內的情況,而很大一部分的地圖環境都是迷霧一片,不分虛實。
當然,如果將軍們幸運的得到指路仙人相助,破除迷霧,便能一路順順利利的通過重重迷陣。
而沒遇到仙人的玩家們也別沮喪,結合可見的地形跟整個地圖的大概地勢,就是節約行動力的關鍵。
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的行動力通過華容道,遇到較多的事件,一樣能高分通關。
㈦ 古今中外的孫姓名人
1、春秋戰國時的孫叔敖
孫叔敖:(公元前630~?年),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著名穿求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
2、孫陽:(生卒年待考),字伯樂,秦國人。著名相馬大師。
在歷史上不計其數的孫氏名人中,孫陽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書上出現的一位,因以善相馬聞名。孫陽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伯樂是他的字,以善於識別千里馬而聞名,後世也就以「伯樂」來表示一個人的知人善用。
3、戰無不勝的孫將軍,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春秋末期軍事家,被古今中外奉為「兵家之祖」。
孫武的曾祖父、祖父都是立過赫赫戰功的名將,他受家教熏陶,自小喜研兵法,而當時齊國又有極為豐富的軍事學遺產,這些有利條件也促使孫武成為博學的軍事人才。
4、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人,孫武後裔,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指揮家,著有《孫臏兵法》。
5、「葯王」孫思邈,又號孫真人,唐朝最傑出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為「葯王」,著有《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