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具體的實施農業標准化
(一)正確把握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去年以來,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三農」工作的決策和部署,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大各項工作力度,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糧食保持較大幅度增產,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農業各行業平穩較快發展,農業科研和推廣工作成效顯著,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產品對外貿易快速增長,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但必須看到,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業基礎設施脆弱,糧食穩定增產的基礎還不牢固,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還比較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進一步指明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方向,明確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目標。各級農業部門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切實把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各項部署和要求,落實到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實際行動中去,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2. 簡述如何使農戶適應市場經濟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和企業標准化運營的要求
1、尊重農民首創和自願原則,因為土地不僅是一種生產資料,更重要的在於它是農民的一種社會保障。同時也說明,必須構建新的農村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解決農戶轉讓土地的後顧之憂。
2、重點明晰各主體責權利關系、尤其是使用權的內涵,從法律法規上加以規范和明確,構建新的土地收益分配關系,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3、土地制度的調整要以穩定和延長農民對土地的實際佔有權為主,如繼承權等,為土地的流轉創造條件。
4、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小城鎮的建設,使之能及時、充分地適應農業規模經營和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2)農產品標准化推廣機制擴展閱讀
特點
1、中西部地區整體跟進,整體發展水平提高。據二00二年底對農業產業化的統計,全國有各類產業化組織總數九萬四千多個,比二000年增長了百分之四十一點六,同時中西部涌現了一批雙匯、蒙牛等排頭兵,體現了中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巨大潛力。
2、產業化領域拓寬,龍頭組織結構區域合理。近幾年越來越體現出農業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展現了農業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產業化組織按產業分類,種植類佔百分之四十四點八,畜牧業佔百分之二十四點一,水產化組織佔百分之八點二,林特產業佔百分之十點四,還有其他類型佔百分之十點五。
3、產業化發展動力機制不斷完善。企業和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和內在的動力。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比較穩定的利益連接方式所佔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七點八。
4、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機制,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在產業化發展中,龍頭企業處於市場競爭的最前沿,他們通過優化資本結構,採取兼並聯合、股份改造等多種方式進行改制,不斷增強自身的活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3. 如何打造農產品配送的標准化
有套像順豐那樣的高效配送網路
4. 如何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
農業標准化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有效途徑,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拜城縣農業局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實施」的發展思路,採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進程。
一是注重政府推動。加大對地區級以上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質量認證的政策扶持力度,優化龍頭企業發展環境,充分調動農業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農業重點項目建設步伐,大力實施標准化農業生產,引導農產品基地嚴格按標准化要求生產,確保基地生產出「優質、安全、高效」的產品。
二是加快「三品」認證。加快農產品質量認證步伐,引導已達到一定規模、實施標准化生產、產品質量達標的農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及時申報產品質量認證。加強對已取得認證的產品質量監管,確保基地產品質量安全。
三是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注重農業龍頭企業的規范帶動發展,將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由農業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要,帶動農民整合農業資源,實施標准化生產,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標准化、產業化發展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民增產不增收、產品銷售難等難題,實現了企業農民互惠雙贏。
四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專項治理活動,嚴厲打擊以無證經營、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及違規使用「三品」認證標志等違法行為,嚴格落實農產品定期抽檢制度,實施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監管。加大標准化生產技術推廣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生產技能和安全生產意識。
5. 農業標准化生產怎麼應用
農業標准化是指遵循簡化、統一、協調、選優等原則,實現農業生產的指標化、規范化、科學化,達到高效、低耗地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施農業標准化生產是農業應對農產品國際化市場化的重要戰略選擇,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迫切需要。
農業標准化生產的開展可以遵循如下六個步驟:
一是策劃。策劃的主要目標是根據市場需求和合作社的現狀與發展目標,確立合作社農業標准體系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實施步驟。農業標准化體系建設的目標要建立在市場調查和信息收集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決策。市場調查主要包括合作社目標市場的需求情況,競爭對手情況,社會經濟環境等。信息收集主要是一些相關國家、行業、地方國家標准(包括農產品標准、食品安全衛生、農業投入品限量標准、人身健康安全標准等)。
二是標准制定與修訂。根據策劃的結果,制定合作社的農業標准。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要與現行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銜接配套;要從標准體系設計的角度開展標准制定活動;合作社標准應根據技術、市場變化及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變化及時修訂。
三是充分准備。在實施標准化工作以前,要做好各項准備。一是思想准備,使參與方了解事實標準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自覺運用標准、執行和維護標准;二是組織准備,為加強對實施標准工作的領導,根據工作量大小,應組成由主要領導牽頭、農技人員組成的工作組,或設置專門機構負責標準的貫徹和實施。三是技術准備,包括製作宣傳、培訓材料,培訓參與方;制定相關崗位工作規程(作業指導書);對關鍵技術的攻關;必要時,開展實施的試點工作。四是物資准備,包括所需要的設備、儀器、工具、農業生產資料等。
四是開展試點。農業標准在全面實施前,可根據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和單位進行貫徹標准試點。在試點時可採取「雙軌制」,即貫徹合作社與未貫徹合作社相互比較,積累數據,取得經驗,為全面貫徹標准創造條件。
五是全面實施。在試點成功後,可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實施過程要特別強調在生產各環節均應做到,有標可依,嚴格執行標准,在實施中進一步強化執行標準的觀念。
六是總結改進。通過對標准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及解決的方法進行總結,進一步提高標準的可行性和適用性。另外,還要對標准實施管理體系進行總結,提出改進計劃,落實改進措施。
6. 農產品供應鏈標准化的好處
農業標准化是以農業為對象的標准化活動,即運用「統一、簡化、協調、選優」原則,通過制定和實施標准,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納入標准生產和標准管理的軌道。
農業標准化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科技興農」的載體和基礎。它通過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熟的經驗組裝成農業標准,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取得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最佳效益,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它融先進的技術、經濟、管理於一體,使農業發展科學化、系統化,是實現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農業標准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這項工程的基礎是農業標准體系、農業質量監測體系和農產品評價認證體系建設。三大體系中,標准體系是基礎中的基礎,只有建立健全涵蓋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等各個環節的標准體系,農業生產經營才有章可循、有標可依;質量監測體系是保障,它為有效監督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提供科學的依據;產品評價認證體系則是評價農產品狀況、監督農業標准化進程、促進品牌、名牌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礎體系。三大基礎體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互為作用,缺一不可。農業標准化工程的核心工作是標準的實施與推廣,是標准化基地的建設與蔓延,由點及面,逐步推進,最終實現生產的基地化和基地的標准化。同時,這項工程的實施還必須有完善的農業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較高的產業化組織程度和高效的市場運作機製作保障。
7. 農業標准化模式是什麼背景下提出的
整體推進農業標准化是2012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戰略舉措。本文通過對我國部分地區實施農業標准化的主要模式比較和當前農業標准化局勢分析,探討了農業標准化整體推進模式的基本構架,並提出實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