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說到黃河你想到什麼第一次見到黃河你感受到了什麼,第一次學習黃河文化
第一次說到黃河想到了,波濤洶涌,壯觀, 第一次見到黃河我感受到了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 第一次學習黃河文化我感受到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偉大
Ⅱ 對「我心中的黃河」的感受
黃河乃我們中國的第二大的河流,它與長江並稱為中國的搖籃,伴隨著我們成長,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用它的乳汁哺育著我們成長。它那上千條溪流,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不知多少萬年前,萬里黃河就猶如一條巨龍橫在祖國中原大地上。遠遠望去,波涌連天,浩浩盪盪。
傳說中「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該故事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斗不息。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議,便想像為大禹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如今,黃河卻被糟蹋的不成樣子了,黃河河水中的泥沙多而聞名於世,據統計,黃河下游每年輸沙量為16億噸,佔世界第一位,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約為36千克,如果你拿只碗在黃河裡撈一碗水,大部分都是沙泥。黃河的氣勢驚濤澎湃,正因如此,經過青藏的黃土高原時,黃河兩岸的流沙大部分都被帶進大海。所以人們稱它為黃河。因此,黃河周圍因土壤松軟,經常鬧水災,所以,我們應治理好黃河,把黃河的洪災壓制住,把流沙排出。黃河的泥沙和水已混合凝結成泥漿,水已基本成為泥水狀態,要完成排沙這項任務是很艱難的,更何況,就算把泥沙排出來了,只要黃河周圍還有泥沙,泥沙就會源源不斷的排進黃黃河河,直到周圍沒有泥沙為止,那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沒有泥沙呢?因此,我們還要把土地硬化,這需要採取兩個方案,第一是減慢河流的流速,使它不至於把泥沙沖進黃河;第二要在黃河周圍多植樹造林,鞏固沙土,硬化土地。第三,黃河邊的工廠要清除,以免污染黃河的水....按照以上的幾點還有其他方案,相信,不用多久,黃河一定能變得更加美麗!
我要發出一聲長吼:「保護好黃河,保護好母親河,讓她恢復美麗的容顏!」
Ⅲ 黃河的感想怎麼寫~~~快----速度點~~~~~`~~~
結合我國綠色gdp的政策去寫,從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方面入手,闡述黃河的歷史地位,現實影響,治理對策
Ⅳ 《黃河》知識點歸納總結有哪些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源自巴顏喀拉山。
1、流經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山東丘陵。
2、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3、上游特點,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出青銅峽後,河床平坦,水流緩慢,兩岸有平原。
中游特點,水位落差大。
下游特點,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形成原因,8月雨季沖刷黃土高原,使其水土流失,人為破壞。
(4)黃河知識培訓心得體會擴展閱讀: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季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
Ⅳ 求黃河和長江的知識點總結謝謝
明天就要交啦,還不快想
Ⅵ 關於黃河的文章,有深度和自己感想的
壺口瀑布,不親自來一回就不可能領略到它的風采。不說瀑布因季節、氣候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姿態,即使是同來的人群中,面對壺口,都會在內心深處激盪起各不相同的感受。
壺口瀑布,被印在50元人民幣的背面,為每一個中國人所熟識。它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在這里你可以體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體味到人類文明的漫漫蹤跡。
壺口岸邊有一道長達75公里的長城,據說是清軍為防止捻軍東渡而設的,是全國建造最晚的一段長城。壺口附近又有很多與大禹治水有關的民間傳說,河邊的「禹帽山」據說是大禹治水時休息過的地方,瀑布岸邊因河水沖刷而成的小石窩,又被老百姓看成是大禹留下的足跡。
長期以來,對兩岸的普通百姓而言,壺口瀑布是一個難以跨越、無法繞過的難關。在陸上交通不發達時期,黃河航運是溝通西北與華北的重要途徑,而任何船隻行至壺口,都不得不棄水上岸,於是這一帶就是有「旱地行船」的奇觀。數十人直至上百人在靠岸船隻下墊上滾木,拖牽著船隻行走,拉至小河口入水,重新裝貨後再下水前行,以此避開瀑布的阻斷。對這些人來說,壺口並不是一個多麼有詩意的地方,「旱地行船」記載著黃河人的艱辛。
壺口又是藝術家們心嚮往之的地方。千百年來,歌吟壺口瀑布的詩文不計其數。現代詩人光未然、音樂家冼星海因受壺口悲壯、雄渾之勢的感染,寫下了著名的《黃河大合唱》,壺口所擁有的藝術靈氣已被激揚到了極致。
壺口瀑布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景觀,它是一處流動的風景。壺口瀑布今天的方位與《水經注》的記載相比較,由於河水的沖刷,在大約1500年的時間里,已經向後撤了大約5公里。撰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洪邁的《元和郡縣圖志》,距離酈道元的《水經注》成書時間(公元527年)為286年,專家根據兩書對壺口瀑布位置的記載推算,僅在這286年間,壺口就向上推移了1475米。最早壺口瀑布的方位據推測,應在今天的河津縣龍門附近。不過壺口的風采,卻不因它的變動而減損。不定的壺口,永動的壺口,悲壯的壺口,給軍事家形成防禦、給藝術家帶來靈感、給船民們帶來艱辛、給現代人帶來美感的壺口,就這樣無所顧忌地奔流著,不知疲倦地呼嘯著。
揭底,黃河的未解之謎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心裡還回盪著壺口的轟鳴,我們又到了龍的出處——龍門。傳說鯉魚逆流而上,躍過此處就能變成龍,騰雲升天。我們此次來這里並沒有追蹤龍的行蹤,而是來探訪黃河的又一奇觀——揭底。
在黃河龍門河段,當河水流量很大、水裡泥沙含量很高時,河床底部的泥沙會被大塊大塊地掀起來,拋出水面。當地人說,有一次大雨過後,黃河水猛漲,河邊的人看到1米多厚成塊河底被洶涌的河水帶到水面。我們沒有親眼看到,實在難以想像當時的場景,但在短短幾個小時里,這里的河床確實被沖刷深了近10米!
這種現象的成因至今未能分析清楚,但它一定發生在河水含沙極多時。我們在老鄉家看到,從黃河打上來的一桶水沉澱後竟有一厚層黃土。我們正感嘆河水裡竟有這么多土時,附近水文觀測站的工作人員笑問我們,知不知道河流揭底發生時的泥沙含量。他說,發生河流揭底時,1立方米的黃河水裡往往有500—600公斤的泥沙,他們測到的最多一次有上千公斤!那感覺根本不是水裡含沙,而是沙土裡含水了。
河東,人傑地靈
山西,位於太行山之西,故稱山西,又處黃河之東,古稱河東。「河東」一詞在戰國、秦、漢時期特指山西西南部,以現今的運城市所轄區域為主,唐以後指山西全省。在山西本省人的心目中,河東,還是特指運城地區的市縣。運城諸縣的人們也都以「河東人」自稱。
河東地區不但是山西農業經濟的重心,而且是文化積淀深厚、文化傳統悠久、文化名人輩出的地方,用人傑地靈做比喻,一點都不過分。我有機會走訪這些古代名人的蹤跡,從心底里對這土地產生尊敬之情。
在萬榮縣的里望鄉,有一個叫平原村的村莊。那裡的居民一多半姓薛。他們都是明代大學者薛(王宣)的後代,官至禮部左侍郎的薛宣,因秉公廉明而數度退隱和復出。他是宋明理學的傳人,又獨樹一幟,成為「河東學派」的創始人。如今的薛家後代,從薛宣算起,已傳至20幾代,僅在平原村就有兩千多後人。
萬榮的通化鎮是王通、王績、王勃這幾位隋唐詩人的故里,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更使這祖孫三代的詩文世家名聲顯赫。鎮上的王氏後代們在努力搜尋和保護著先人的遺跡,村裡還特地成立了民間「三王研究會」,組織大家一起來研究「三王」的詩歌。他們自費印刷了《「三王」學刊》,整理家故成為這些衣著樸素的村民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名人輩出的河東大地,到處可以感受到這種文化傳承的氣氛。僅就黃河邊上的永濟市一地,就雲集了眾多的人文古跡,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文武名人。這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詩品》
作者司空圖的故里,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鵲樓正在修復中,開放在即,到此游覽的人們,可以登高遠望,體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感覺。位於永濟市的普救寺是《兩廂記》故事的發生地。鶯鶯塔上傳出的奇妙回聲,還有那種清脆的蛙聲,吸引著四方遊人。
這就是黃河,它養育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火種,北自河曲凄婉動人的民歌,南到河東如醉如痴的蒲劇,那種散發了民間的動人旋律,讓這片蒼涼的大地回響著生命的活力。古塔、戲台、寺廟、樓台,自然的勝景,先人的遺跡,無一不在告訴我們,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蘊含著巨大無比的魅力。而那巍峨的群山、溝川峁梁、羊腸小道以及裸露的荒原、漫起的風沙,又記錄著黃河兒女的艱辛與生命的頑強。時代的步伐迅猛向前,黃河人的生活在寧靜中變化著,只有那條黃色的巨龍,攜泥沙而卜,日夜不停地流動著,告訴你時間的永恆。「逝者如斯夫!」這千年的感慨,哲人的嘆息,穿越古今。
Ⅶ 地理考試完之後總結怎麼寫
一、閃 光點:
1.培養了學生讀圖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如:在學習黃河的地理概況時利用了讀圖導學的方法,在學生讀圖的基礎上再由教師啟發引導列出一些的題目,學生自己就能夠找出,再相互說明所找的內容,記憶住重點知識,進一步上黑板前展示,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再如,在治理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上,我設計一個探究活動:如果你是水利部部長的話,你認為在中游「截彎取直」可行嗎?為什麼?學生通過討論,拿出可行或不可行的方案,然後教師再給以評價,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2.加強了知識的拓展和歸納,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體現開放式的地理教學。在引導學生分析黃河各河段的憂患及治理時,提供了大量的課外視頻資料,以及補充一些課外的「地上河」的閱讀材料,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在黃河的根治中,黃河各段的憂患及其治理是本節課的難點,把學生分為三大組討論,交流探究,要求學生結合當今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辦法,再配以多媒體課件教學,體現了新課程要求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也體現了開放式的地理教學。
3.情感教育始終貫串在教學當中。在根治黃河上,分組討論,讓學生獻計獻策,並對學生及時地進行思想教育,從現在起,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學好本領,為治理黃河和建設我們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還有,在下課之際,用黃河水體污染和黃河斷流的現象來刺激學生,治理黃河的工作還任重道遠,既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二、 不足之處:
1.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由於本節課內容較多,在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方面還不盡如人意,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設計。
2.有些問題的設計不夠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不夠靈活,今後要在這方面努力。
三、 反 思:
1.對教師知識的要求
由於不是本專業教師,自身地理知識欠缺,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鑒於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提高自身教學能力,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學習、多聽課、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
Ⅷ 對黃河有何感想
莽盪煙塵和著凜冽的風響
黃流浩淼翻湧在開闊的河床
一聲高喊母親河
開啟熱淚的閘門
流出心底奔騰的狂放
灘塗的枯葦在蕭瑟里擺舞
護堤的岸柳如軍士般強壯
魚家樂系攬的小船
沙洲上散步的河鳥
裝點出一片安瀾的風光
不見了臨流橫朔賦詩的將軍
想到了岸邊奮勇嘶殺的戰場
風可是勇士的魂魄所化
浪可是戰士的鮮血在淌
肅穆的花園口已鑄成警鍾模樣
河浪排排拍打冰凌如風鈴般歌唱
河風陣陣扯我片片思緒飄向遠方
兩岸黃河兒女的血性依在
沿途黃河志士的心志仍高
聽,新一代黃河人的笑聲最爽朗
Ⅸ 七下黃河母親河綜合性學習感想!!!急,今天要!!!!!!
一位詩人曾經說,黃河是太陽和月亮降下的神女。神女黃河從青海巴顏喀拉山發源,一路奔騰東下,在甘肅南部展身軀,舒廣袖,劃出了第一道優美的曲線,留下了著名的「九曲黃河第一彎」。 黃河象一條騰飛的巨龍,穿行在西北黃土高原的秦晉大峽谷中------黃河滾滾洪流,一路奔騰,一瀉千里,象忍不住河岸的束縛,終於撲進大海,將海趕出十里、百里、幾百里。
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雄渾跌宕,悠悠歷史中,她以其博大的胸懷和非凡的氣勢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成長,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無數文人墨客齊聲歌頌她,贊美她。
黃河,偉大的母親河,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驚和痛心的是,黃河正面臨著斷流的威脅,令人震撼,發人沉思,養育著華夏兒女的母親河由滔天之水變成涓涓細流,繼而只留下龜裂的河床,她的乳汁變成了黑色的,湖泊乾涸,草原沙化,鼠害猖獗;黃河母親她在流血,在呻吟,在呼喚。黃河已入青天去,空餘九曲萬里沙。
愛護黃河,就是愛護自己的母親!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護黃河非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