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培訓機構老師頻繁離職,到底該怎麼辦
機構杜絕」挖牆角「的背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為何老師要跳槽?只有深挖他們跳槽的原因,逆向思維去解決,留住值得留住的人才。
跳槽理由梳理:
1.經濟待遇低想跳槽或換行業。隨著工齡的增長,無論老師如何努力,他們中工資持續double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看著同齡的朋友工資增長,難免對自己的待遇不滿。
解決辦法:機構為老師提供廣闊發展平台,大班課老師逐漸往1對1的小班課鍛煉,成為一名班課老師以後,老師就應該想的是我能帶更多的學生!打造網紅教師,線上教學,利用社群招生!直播,錄播,服務更多學生,自然而然經濟收入直線上升。
未來做為教育機構,我們可以採用名師上課+輔導老師輔導+運營團隊推廣+技術團隊支持的商業模式,隨著教育機構能為老師提供的支持越來越多,老師只做好名師上課這一個環節的工作就可以為機構創造幾百甚至上千萬的收入,而自己也能比較輕松地獲得百萬年薪時,就不會有那麼多老師選擇離職或者承擔巨大風險自己創業了。
2.社會,家長方的壓力。在歐美日等國家,有相當多優秀人才選擇去教書,那是一份收入優厚而且受到社會尊重的職業。而在我國,教師對青年一代幾乎毫無吸引力。不僅有來自社會的壓力,在人們心目中,往往給教師戴一個高高的帽子「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內心卻十分鄙視;還有家長的指責,家長期望值不對等往往會認為是老師的錯。
解決辦法:提高教師的思想教育,選擇從事教師,多是有教育情懷的工作者,堅定他們的教育信念,發揮他們的專業。愛心教育從學生開始,從個體家庭開始根本改變整個社會對教師的觀點。普及教師的法律常識,機構面對上級行政單位的不合理規定可熟悉並靈活運用相關教育文件,應對上級行政部門的壓力。
3.難教的學生。現在的學生並不是因為好學而進入機構獲取更多知識,有很多並不是那麼愛學習,家長自己都難以管理的送進機構以期望老師能把這些孩子變得優秀。可想而知,學生的不配合,老師又不得不作為的苦惱。
解決辦法:機構在招生時不能為了生源隨意給家長做出承諾。並且要告訴家長,希望家長放心把孩子交給老師也要理解老師,配合老師。老師的愛不一定要是和風細雨的,有時候也需要嚴厲的,都是教育方法的一種。老師能做的是讓孩子比送進來之前有進步,讓孩子逐漸的成長。
4.學校的管理。鬆散的機構管理制度,繁冗的教務,差異化的人事,缺乏人文情懷等都會讓老師產生跳槽的念頭。
解決辦法: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流程,「賞罰嚴明,令行禁止」,這可能就需要課棧互聯這樣的教務管理系統的幫助;打造符合自己機構的團隊文化;實施情感化管理,孫子說:「視卒如嬰兒,故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就講了將帥愛兵如子,士兵沖鋒如虎的道理。我們的許多將領都以「視戰士高於自己,愛戰士勝過自己,為戰士不顧自己,學戰士提高自己。」為帶兵理念,取得了一個個勝利的戰果,學校管理同樣如此。
❷ 如何看待教育培訓機構教師離職率高
離職率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付出和工資待遇不匹配。這些教師有能力有其他掙錢的渠道。
❸ 是一名英語老師,培訓機構,8次離職,最後一次一定要走,但辭職之前
工作得到了同事,同學們的贊賞,問心無愧就行。其實反過來一想,領導這樣做,也是對你的認可,這樣你不就拜釋懷了嗎
❹ 目前已離職20天,培訓機構老師的工作。離職原因不滿分區領導的管理方式,故辭職。
校長請您回去,是他要的是你的對立面,有對立面才能平衡治理
❺ 如何看待教育培訓機構教師離職率高
一、老師的角度
我比較贊同的是一些人想進公立學樣,有保障,相對穩定,沒有太大壓力。然而這一點將隨著政策的改變和社會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比如,起碼從政策層面,民辦幼兒老師已經開始享受同等的評級機會。隨著改革的深入,「事業單位」在中國會逐步終結。那麼這一天來臨的時候,你所能夠憑借的依然是個人的能力。
時代的變化,80,90後進入職場。這代人的觀念會有自己時代的鮮明特色,特別是個人價值的實現和認可方面要求會與此前年代的人有所不同。在體制內,論資排輩的情況依然比較盛行。年青人的個人的進取將受到阻礙。一部分人並不願意在這種氛圍下渡過人生漫長的歲月。換句話說,在公立學校做,就一輩子不是老師了?管理者的崗位永遠是少數的,就一定是你?
所謂的好東家因人而異。如果認為大機構就是好東家實際卻未必。在這里也許因為人才聚集,也許因為某些制度、流程的原因,你缺乏表現機會和上升空間。仔細想想,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曹操那裡而投向劉備?能夠迅速嶄露頭角,實現個人抱負難倒不是一個理由?「在劉備這里,他是先吃螃蟹,而在曹操那兒,他是之一」
太陽升起也終會落下。沒有一成不變的國內外。大品牌也是這樣,小品牌也有成功的一天。這個不是有錢就能夠控制的。小品牌伴隨式成長你所能夠收獲的更多。加入大品牌你獲得的只是一口飽飯而已。
不要迷信大品牌,能夠相信的只是你自己有多少價值。新東方的人員流動率並不低。各個品牌差不多。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個自然現象。
二、機構的角度
離職率到底多少算高?也許你感覺高,而實際上沒有那麼高。坦白講老師能夠穩定一至兩年就可以了。
很穩定是不是好事情?未必。公立學校很穩定,但教學質量卻未必高。市場競爭帶來的結果是團隊必須要優化。老師也是團隊成員也應該符合這一要求。
機構的好老師的標准正確嗎?機構認為水平越高的老師越是好老師。這是個誤區。這里有兩個概念可供大家參考,一,水平在當地略高於其它機構的老師就是好老師。二、足夠教授學生。對學生有幫助,受學生或家長喜愛的老師就是好老師。
機構,特別是個人創辦的,境界要高一些。不能夠只想自己收益,別人都是給你打工的。誰願意永遠「受剝削」呢?可以採取股權等,讓大家一起分享發展成果。這樣和你一起走長遠的人才會多。
機構管理者要修煉自己,提高個人管理素養。在團隊管理,績效激勵等方面多學習提高,成為受人愛戴的領導。個人魅力的塑造對團隊的穩定也發揮著巨大作用。
❻ 培訓機構老師離職原因
1、課時量問題:有些機構由於招生做的好,課時量非常嚇人,幾乎每天6-8個小時的上課,這還不算其他的給家長回訪,挨個打電話,寫學生的檔案、批改作業、備課等等,一天下來沒有十個小時也玩不成,重點是都不會計算加班。另外一種極端:課時量很少,不足以支撐老師的收入,這類通常都是招生做的比較差的機構,老師收入低也會離職。
2、規章制度方面:有些機構做的非常的嚴格,管理上基本上比較獨斷專行、個人主義嚴重,一個制度的制定沒有通過調查和收集大家的問題,以及去化解這些問題,強制性執行,導致員工積怨很多,最終離職。比如考勤制度,本來就經常加班,突然一天遲到了還要罰款。再比如家裡有個什麼事想要請假不給批假、很多機構不懂績效,盲目以為實施績效就能夠做好業績,結果一推行就出問題,大批員工有意見。
3、企業文化方面:這是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說很多機構,尤其是中小機構,由於內部沒有專業的人才,很多都不清楚企業文化究竟是怎麼回事,究竟如何打造。大家要知道企業文化本身具有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優勢,企業文化是同行不可復制的優勢,同樣企業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團隊的功能、約束功能等等,這里就不具體去講。那麼沒有企業文化的企業,員工就不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更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或者只是喊喊口號。
4、招生效果差:陷入惡性循環。招生差、大家壓力就很大,反過來管理人員就會繼續施壓,卻沒有人去分析找到根本的原因,各個部門相互推諉和指責。業績差、學生就少、續費率就低、老師課時就少、好的生源差、教學質量也難以保障、老師收入也低,周而復始。
總之影響到老師大批量離職的原因非常多,但是主要是那些,完全可以通過私下逐一溝通、內部員工滿意度調查、老闆郵箱、員工吐槽大會、員工拓展活動等方式來了解這些問題,每個員工離職應該也是有離職訪談的,總之通過各種方式找到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後就可以對症下葯了。
最後給出幾點建議:
1、制度一定要人性化,每一個制度的制定都是為了執行到位,但是誰去執行,那就是我們的管理人員和部門員工,如果大家都不理解,不認同,那麼就不會有好的效果,強制性的灌輸只會適得其反
2、建立企業360度績效考核或者KPI,重點是要讓大家明白績效考核的方式重點在於激勵,而不是處罰,這個一定要講明白,事實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專業的人員可以在外面聘請。
3、重視對企業文化的建設:高度提煉出自己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使命、遠景、VI/SI/BI也要進行細化到位,物質層面的文化要能讓大家看得見、精神層面的文化也要有、行為制度文化要人性化,制定清晰的企業發展規劃,讓員工看到企業的未來,每年要管理人員參與到年度經營計劃的制定。
4、薪資待遇方面:建議要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完善,給員工更好的待遇。真正的老闆是要成就員工的,只有員工生活好了,他們才會更加用心為企業做事。在薪資機構上多進行優化、制定公司的職級、職等、薪等工資表、劃分崗位類別、對老師進行分級管理、定期進行評估、合格的進行升職加薪。
5、股權激勵措施:通過設置5-10年的股權激勵措施來激勵核心骨乾和重要專業人員一同與公司發展,股權激勵的玩法很多,可以是期權轉股權,也可以從員工獎金中提取購買,也可以是公司贈送、員工出資購買等,可以享受年終分紅權……
6、要盡可能多的給員工提供學習成長的機會,比如外派參加培訓、行業交流、內部培訓等,總之要幫助員工去成長,作為領導應該能夠比員工看的更長遠。
7、多關心員工:直接管理人員和人力資源兩邊都要同時做好這些工作,形成制度,定期訪談、交心,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❼ 怎樣規避培訓機構老師中途離職
1、召開家長說明會
說清楚老師離職的情況,向家長介紹新老師,可以適當的給學生增加一些課程作為補償。
選優秀的新老師接手。新老師要選上課生動有趣,從滿活力的老師,這樣能夠快速和學生打成一片,學生更容易接納老師。
2、不依賴骨幹教師
對於骨幹教師,可以器重,但不能倚重,學校不能只依賴個別骨幹教師。要在短時間內對人才進行復制,快速招聘到新老師並培訓其融入機構教學體系內,就能避免學校被某一個名師「綁架」,減小風險。
培訓機構
以提升能力、培養技能、學歷教育、認證培訓等為目的的教育培訓機構需要有場地的要求及師資的要求,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給予認證並且取得社會力量辦學資格方可營業,其培訓課程價格需要核算並報教育部門批准,增加課程或改變收費需要向教育部門申請並獲得批准後才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