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內容是什麼
院感知識培訓內容如下:
一、院感的定義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於醫院感染。
二、醫務人員在院感管理中的主要職責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2、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原則,做到合理應用。
3、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准。
4、發現醫院感染病例,及時上報感染管理部門。
5、掌握自我防護知識,正確進行各項技術操作,預防銳器刺傷。
三、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1、環境要清潔,採用濕式清掃,並每日用紫外線消毒。
2、進行無菌操作時,帽子要把全部頭發蓋住,口罩須遮住口鼻,並修剪指甲、洗手。
3、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分別放置。無菌物品應放在清潔、乾燥、固定的地方,不可久露於空氣中並定期檢查。
4、取無菌物品時,必須使用無菌持物鉗。凡未經消毒的手和物品,不可觸及和跨越無菌區。無菌物品取出後,雖未動用,但亦不能放回原處。
相關簡介
做好醫院內外環境的衛生工作:是醫院生存、發展的需要,是醫院保障系統的重要任務,是醫院管理者的重要職能之一。
保潔人員在日常操作過程中,不僅要清掃垃圾,擦掉塵埃,必須做好消毒隔離,預防交叉感染。這是提高醫、護質量的要求,這是醫院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醫院整體水平的重要環節。
② 消毒隔離培訓內容
1.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醫療廢物處理條例》。
2.重點檢查治療室、換葯室及病房等區域的布局、分區及物品擺放的合理性。
3.對於無菌物品應保證100%合格,專櫃專放,按消毒滅菌先後順序排放,包裝外應標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失效期、滅菌器編號、批次、打包者姓名;包裝內應有化學指示卡,包裝應無潮濕、破損,松緊適度;開包以後標注時間,有效期24小時。
4.無菌盤:應現用現鋪,標注時間(有效期4小時),並及時更換(肌注小壺加葯)。
5.無菌溶液應標注開啟時間,根據用途有效時間為——無菌溶液有效時間≤4小時;配葯、霧化等溶媒≤24小時;抽出葯液≤2小時,故應現用現配;特殊葯品如胰島素,肌注常溫保存,輸液冰箱保存,應查看說明書。
6.酒精/碘伏容器應保持密閉,每周滅菌2次,容器上標注滅菌日期。
7.持物鉗單包裝一用一滅菌,II類環境,干罐標注滅菌日期、啟用日期和時間,4小時更換。
8.一次性無菌物品注意有效期,包裝完好(打開的不可再存放),應一次性使用。
9.治療車物品擺放有序,上層清潔(治療盤、手消液及輸注液體等),下層污染(利器盒、垃圾袋及使用後的物品等)。
10.醫務人員手衛生根據操作內容選擇洗手、衛生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並定期監測消毒效果。
11.冰箱應整潔,無過期私人物品,每周清理,定期除霜,保存葯品需登記。
12.床單元晨、晚間護理,應一床一套(一次性)濕式清掃,掃床套總數不少於床位數,掃床套用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
13.患者轉出、出院或死亡時,床單位應終末消毒,且病室通風,空氣紫外線照射,物表用含氯消毒劑擦拭。
14.對桌面應一桌一布,不少於床位數,用後消毒晾乾。
15.設備帶面板各管道(氧氣吸引管道)未用時封閉。
16.病室內清潔,空氣新鮮(晨晚間護理後通風30~60分鍾),地面濕式清掃,污染時即刻消毒(含氯消毒劑擦拭)。
17.每周更換床單、被罩、枕套一次,污染時隨時更換,被褥定期拆洗消毒,更換污衣,被服放於污衣袋內或治療車下層(不可再病房、走廊清點)。
18.含氯消毒液濃度達標(一般500mg/L,特殊感染2000mg/L),護理人員應掌握配置使用方法。
19.定期進行環境衛生學檢測,對紫外燈進行擦拭和強度監測。
20.葯杯每周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晾乾備用。
21.止血帶一人一用一消毒。
22.使用後含氯消毒劑浸泡後乾燥保存。
23.吸氧管/面罩一次性使用。
24.治療器械、器具如換葯包、清創包等用後先清洗後由消毒供應中心消毒,特殊感染實行雙消毒。
25.對於公共用具,如體溫計應保證數量足夠,使用後含氯消毒劑浸泡後晾乾備用,血壓計袖帶應保持清潔,污染時用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聽診器、手電筒用75%酒精擦拭消毒。
③ 2o1511.7消毒隔離基本知識
消毒隔離基本知識
一、 消毒隔離概念
1、醫院消毒:殺滅或清除醫院環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過程。
2、媒介物:指人們生活和工作環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體、氣體和液體物質,也包括污染的人體體表和表淺體腔。
3、終末消毒:傳染源離開疫源地後進行的徹底消毒。例如醫院內感染症病人出院、轉院或死亡後對其住過的病室及污染物品進行的消毒。
4、預防性消毒:對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場所進行消毒。
5、清潔:用清潔劑洗凈物品上的一切污垢。
6、消毒: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滅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和繁殖體。
7、滅菌: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徹底殺滅物品上的一切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體和芽胞。
8、一般污染:一般病人接觸後污染的物品。
9、特殊污染:接觸肝炎、結核、愛滋病等特殊病人後污染的物品。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後的物品。
二、 消毒液的配製
含氯制劑:
① 1000ml水加2片三氯消毒片配製成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
② 1000ml水加4片三氯消毒片配製成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
三、 各類物品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
1.地面、牆面:
① 當沒有明顯污染的情況下,採用濕式清掃,用清水拖擦每日二次。
② 當受到一般污染時,採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③ 受到特殊污染時,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④ 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總消毒一次。
2.病室內物品(桌子、椅子、床架等):
① 當沒有明顯污染的情況下,通常採用濕式清掃,每日清潔二次。
② 當受到一般污染時,採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③ 受到特殊污染時,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④ 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總消毒一次。
3.各種車輛(平車、輪椅等):
① 每日清潔一次。
② 當受到一般污染時,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③ 受到特殊污染時,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④ 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總消毒一次。
4.治療室、注射室、換葯室、化驗室的各種物體表面每日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污物筒每日清洗一次。
5.床旁桌做到一桌一巾,桌布消毒方法同掃床巾,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鍾,特殊污染時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1小時。
6.清潔用具(拖把、抹布等):
① 用清水拖擦的清潔用具,每日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鍾。
② 用消毒液拖擦的清潔用具,每周總消毒一次,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鍾。
③ 拖擦一般污染物時,立即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鍾。
④ 拖擦特殊污染的物品後,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1小時。
7.便器的消毒
① 消毒液濃度為含有效氯2000mg/L每周一、四更換。
② 每周四集體消毒每次用畢終未消毒。
8. 污物污水(吐瀉物、分泌物、體液等):
① 有污水處理池的單位直接排放。
② 無污水處理池的單位先消毒後排放。
③ 特殊感染的體液配成2000mg/L浸泡2小時。
9. 終末消毒方法:一拆、二擦、三照、四鋪。
一拆:拆除床單位清除病人用過的物品。
二擦:一般病人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特殊病人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拭。
三照:用紫外線照射床單元40分鍾有效距離一米注意防護。
四鋪:鋪成備用床准備迎接新病人。
四、消毒操作中的自我防護
1、防止消毒劑對自身造成的損害。
2、防止病原體對自身造成的傷害
醫院消毒隔離管理總則
一、無菌技術原則無菌技術原則無菌技術原則無菌技術原則
1、無菌操作環境應清潔、寬闊。操作前半小時須停止掃地,更換床單等工作,減少走動,防止塵埃飛揚。
2、無菌操作前,工作人員要穿戴整潔,帽子須遮全頭發,口罩須蓋住口鼻。最好用一次性口罩,一般情況下,口罩應每4-8小時更換,一旦潮濕微生物易於穿透,應及時更換。
3、無菌物品必須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且有明顯標志。無菌物品不可暴露於空氣中,應存放於無菌包或無菌容器中。無菌包外需標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有效期,按有效期先後順序擺放。無菌包的有效期一般為7天,梅季5天,過期或受潮、污染應重新滅菌。
4、進行無菌操作時,應首先明確無菌區和非無菌區。凡經過滅菌而未被污染的區域稱無菌區,如已鋪的無菌盤內面,已消毒的手術區和穿刺部位等。
5、進行無菌操作時操作者身體應與無菌區保持一定距離。取放無菌物品時,應面向無菌區。取無菌物時應使用無菌持物鉗。手臂應保持在腰部或治療檯面以上,不可跨越無菌區,手不可接觸無菌物。避免面對無菌區談笑、咳嗽、打噴嚏。用物疑有或已被污染和沾有水液時應予更換並重新滅菌。
6、一套無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二、一般原則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原則。
2、醫務人員應著裝整潔、不戴戒子、手鐲、耳環,不留長指甲,不塗指甲油。
3、接觸病人前後要洗手,肥皂應採用懸掛式,擦手毛巾每日更換或用一次性紙巾,接觸特殊感染或傳染病病人後應浸泡消毒雙手。
4、注射時做到一人一針一帶一墊一擦手。
5、凡感染病人使用過的物品必須實行雙消毒,即消毒——清潔——滅菌或消毒。
6、凡能耐壓力蒸汽滅菌的物品應採用壓力蒸汽滅菌,凡士林,油類和粉劑應採用乾熱滅菌。
7、清潔徹底(去污)是保證消毒或滅菌成功的關鍵。
8、棉布包裝材料應洗滌去漿後再使用,反復使用的包裝材料和容器,應清洗後才可再次使用。
三、空氣、物表、地面的消毒
1、空氣消毒: 方法:紫外線燈、熏蒸、空氣消毒機、層流通風。 時間:病區治療室、換葯室每日二次,病房每周一次,手術室每次手術後消毒加每晚一次,門診小科每日一次,每次>30min。
2、物體表面:包括桌子、椅子、凳子、床頭櫃、病歷夾、門把手、水龍頭、門窗、洗手池、便池、衛生間等物表。方法:用清潔的濕抹布,每日2次擦拭各種用品的表面。當表面受到病源菌的污染時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或用紫外線距污染物1m進行照射30min.。
3、地面:採用濕式清掃,用清水或清潔劑拖地每日1-2次,當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時用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拖地。治療室、換葯室、注射室、化驗室的各科物表及檯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拖地。
四、常用醫療用品的消毒
1、體溫計在清潔的基礎上,用75%酒精浸泡30min後清水沖凈,擦乾,清潔乾燥保存備用。
2、濕化瓶、螺蚊管、霧化罐、引流瓶、氧氣面罩在清潔的基礎上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後,清水沖凈、瀝干、清潔乾燥封閉保存備用,一人一用一日一換一消毒。
3、注射器、輸液器、手套、鼻導管、胃管、氣管插管、引流管、吸痰管等使用一次性一用一換。
4、血壓計袖帶保持清潔,有污染時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後再清洗干凈,晾乾備用。血壓計外殼、聽診器可在清潔的基礎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5、壓舌板、開口器、舌鉗、窺陰器用後清潔去污、擦乾,用壓力蒸汽滅菌後清潔乾燥保存備用。
6、扎脈帶:用後清潔擦乾,浸泡在500mg/L含氯制劑中30min或放入環氧乙烷滅菌箱,清潔乾燥保存備用。
7、治療盤、離心器、微泵每日清潔,有污染時用500mg/L含氯制劑擦拭,每周消毒一次。
8、泡鑷桶、碘酒、酒精小瓶每周更換2次,清洗擦乾後高壓滅菌,乾燥保存泡鑷桶4小時一換。
五、餐具,衛生潔具的消毒
1、餐具、臉盆、便器用一次性,共用坐式便器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抹洗坐板及蓋板,再用清水沖洗干凈。 2、抹布拖把分別使用,不得混用,拖把明顯標記,分區使用,用後浸入500mg/L含氯消毒劑中30min,再用清潔水洗凈,涼干備用。
六、常用物品消毒處理原則
1、無菌物品包布必須用雙層,一換一清洗。
2、無菌包放入專用櫃內,一次性無菌物品必須置於清潔容器中,定點定位,按時間先後順序放置和使用,避免積壓失效。
3、敷料、棉球儲槽每日消毒一次。
4、傷口換葯先換無菌傷口,後換污染傷口,最後換感染傷口。 5、濕化瓶每日更換消毒,濕化液每日更換,用無菌蒸餾水。
6、負壓吸引器停止使用後引流瓶、引流管、瓶蓋均應用500mg/L含氯制劑浸泡消毒30min後清洗涼干備用,引流管口按插在消毒瓶內。
7、深靜脈穿剌或靜脈切開,氣管切開部位,每日消毒更換敷料一次。
8、靜脈輸液導管24小時必須更換一次。
9、穿刺部位的皮膚消毒用復合碘塗擦二遍,待半乾燥後即可注射。
④ 手術室培訓制度
醫院手術室工作規范制度與手術感染預防控制監督技術標准實用手冊》《醫院手術室工作規范制度與手術感染預防控制監督技術標准實用手冊》
第一篇 手術室創新管理
第一章 手術室的綜合管理與創新
第二章 潔凈手術室創新管理
第三章 特殊手術室管理
第四章 手術室的質量標准與監控
第二篇 醫院手術室感染管理控制規章制度
第一章 醫院手術室感染管理組織與職責制度
第二章 醫院手術室感染監測與醫院環境衛生學監測制度
第三章 手術室的規章制度
第四章 潔凈手術室感染管理規章制度
第五章 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職責和規章制度
第六章 手術室護理技術操作規章制度
第七章 手術室總體設施及布局管理規范
第八章 手術室急救護理制度
第九章 手術布類、敷料、縫針、縫線及器械的分類管理制度
第十章 財產資源管理制度
第十一章 醫療廢物的管理規章制度
第十二章 手術室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第十三章 手術室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篇 手術操作規范與感染防範
第一章 常用局部麻醉技術
第二章 手術標准化操作技術
第三章 幾種基本操作技術及技巧
第四章 微創手術操作技術
第五章 常用美容整形手術
第四篇 醫院手術室感染控制技術規范與消毒隔離措施應用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醫院感染的管理組織與監控
第三章 醫院手術室感染控制規范
第四章 治療和護理技術感染控制
第五章 手術室及其相關標准應用
第六章 手術室相關部門的醫院感染控制
第七章 物理消毒滅菌方法
第八章 常用化學消毒劑的應用
第九章 物理消毒滅菌效果監測
第十章 化學消毒劑濃度及消毒效果監測
第十一章 醫院物品及環境消毒與滅菌
第十二章 醫院物品及環境消毒滅菌效果監測
第十三章 隔離設施與隔離技術
第五篇 手術配合與手術感染控制技術要點
第一章 普通外科手術配合
第二章 整形美容外科手術配合
第三章 器官移植的手術配合
第四章 胸外科手術配合
第五章 神經外科手術配合
第六章 心臟外科手術配合
第七章 泌尿外科手術配合
第八章 骨科手術配合
第九章 眼科手術配合
第十章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手術配合
第十一章 頜面科手術配合
第十二章 婦產科手術配合
第十三章 微創外科手術配合
第十四章 顯微鏡外科手術配合
第十五章 燒傷手術配合
第六篇 醫院手術室綜合評價方法與評價規程
第一章 綜合評價概論
第二章 綜合評分法
第三章 綜合指數法
第四章 層次分析法
第五章 主成分分析法與因子分析法
第六章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
第七章 聚類分析法
第八章 正交設計分析法
第九章 數據包絡分析法
第十章 綜合評價的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