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醫灸療師一般要學習哪些課程,沒有基礎可以學習嗎
可以的,金領的沒問題的
Ⅱ 針灸推拿學習心得體會
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葯,只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達到刺瀲神經並引起局部反應,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症,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第四,醫療費用經濟;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Ⅲ 中醫解剖學心得體會
中醫解剖學:主要是了解正常人體生理結構,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需要了解明細。中醫學習針灸是必不可少的。
Ⅳ 中醫灸療
中醫灸療涉及很多方面。灸療是祖國醫學自然療法,以其安全性、有效性流傳至今。灸視力採用優質耐高溫材料,通過葯物離子和生物熱能達到治療效果。經過多次實踐,安全性能經國家權威部門檢測安全達標,而且環保無污染。患者在治療時有溫熱舒服的感覺,無任何毒副作用。
連雲港一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灸視力」就是利用中醫灸療原理來治療的。灸視力一方面通過改善眼部血液循環,給細胞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修復受損視細胞,促進視覺細胞發育和成長;另一方面灸柱燃燒產生的近紅外能和遠紅外能激發穴位里視神經細胞中線粒體進行能量的釋放、傳導,興奮視覺細胞,打通視神經通路,從而快速治療弱視。灸視力能對眼後節進行治療,因此療效顯著、持久。不僅快速提高視力,更重要的是能盡早的建立融像功能和恢復高級立體視覺。
Ⅳ 學習中醫後的感想80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是一個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很多朋友學習中醫之前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入門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一頭扎進傷寒論等經典里,苦讀了數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經文背得爛熟,臨床時,邊都摸不著,開口動手便錯,進而懷疑經典,懷疑中醫。
有的執迷於葯物學里,變成了草葯醫生,單方醫生,把個別中葯和處方視為絕密,越求越奇,以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葯或者異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還有的求於易,求於道,將中醫和氣功,宗教混於一談,強詞奪理,故弄玄虛,不提也罷。
我想,這些不應該是朋友們學醫的初衷。
我雖然出生在中醫世家,卻也在醫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對臨床療效的追求也曾經讓我倍感艱辛,回首這20多年的學醫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醫本來是一個簡單明白,好學易用的學科,卻被有意無意的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
在這個處處追求效率的時代,還原中醫的本來面目,破除中醫迷信,節約後來者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我現在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唯其如此,中醫界方可吸引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發揚光大。
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先從端正態度開始。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說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強調的是,下面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有一定基礎,希望深入系統掌握中醫體系的人,也適合已經學醫幾年,或者讀完了中醫院校還一頭霧水,願意重新鑽研的情況。
一,先宏觀後微觀。
一定要先對中醫的學術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先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然後再去學習具體的知識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種秘方,技法當中,紛紛擾擾,一鍋漿糊。
臨床上遇到很多醫生已經號稱可以攻克絕症了,結果自己得了感冒,還分不清是風寒還是風熱。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塗,如何能夠登堂入室?
二,培養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強調死記硬背。
中醫學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誦大量的內容,而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體會是中醫學里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遠遠不如法律,外語等專業。
很多內容,理解以後就會記得,而沒有理解,記來何用?當然,理解也是分層次來的,先淺後深,先一般後特殊。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時間都有限,一個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學,也不可能什麼病都會治,關鍵是能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所建樹,善莫大焉。
我記得當年背了好幾百個處方,但是臨床根本不怎麼用,現在還能背的處方不會超過50個吧,也沒有臨床開不出方的情況,呵呵。
學習方劑的問題,我以後會單獨論述。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一個臨床醫生真的不需要學那麼多處方。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方融會可變數方,一法學透可變數法。
很多老醫生喜歡炫耀自己當年是如何過目不忘,博聞強記。先大量的背誦,以後慢慢理解,對於幼兒學醫,這個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強,就不應該這樣學。何況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臨床水平真心不怎麼樣,可惜了背書受的那些罪喲。
傳統的學習方法,打雜三年,抓葯三年,抄方三年,動不動十幾年以上才可以出師。真正學醫的時間並不多,這些規矩裡面,包含著對學徒勞動力的殘酷盤剝。
而我以為,一個完全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中等資質,學習條件和方法合適,三年就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這是我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至於執業醫師考試,我指導的幾個學生都能超分數線近一百分過關。也可以證明這一套方法對付應試教育還是同樣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學中醫。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醫學體系以後,再去研究各家學術
對前輩的經驗,帶著懷疑的態度學習,以臨床療效來驗證。
凡是科學的體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邏輯,無法理解的東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這是因為你沒有一定的基礎,無法分辨是非,輕易轉進中醫各家學術的嘴仗里,除了更糊塗,沒有別的收獲。
我常常說看一個人學醫的水平,看看他買了些什麼書,可以得知八九,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