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到底是是搬好還是不搬好
可以說搬也可以,不搬也可以,搬走也有它的好處和壞處:好處:一。在異地搬遷政策框架下,移民在土地、住房、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財政支持,這是以扶貧而非生態補償為基礎的。但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和山林大部分轉為生態利用,提供生態服務。
四。許多移民在安置後不會穩定地定居下來,一些移民會選擇新的地方重新定居,一些移民可能會返回原籍。移民遷出後,他們的房屋和土地要麼沒有計劃地賣給自發移民,要麼空置。
❷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委:出台25項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政策措施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據國家發展改革委3月2日消息,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國資委、國家林草局等12個部門印發了《關於印發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從六個方面明確了25項具體政策措施。
在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方面,明確了三條政策措施,分別是: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大型城鎮安置區及配套設施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體規劃、一體建設;聚焦大型安置區配套教育、醫療設施等短板,在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時對搬遷任務重的省份予以傾斜支持;在分配教育領域相關資金時,對搬遷任務重的省份予以傾斜支持。
在加強安置區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方面,明確了六條政策措施,分別是:開展就業幫扶,多渠道創造就業機會,健全安置區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對萬人以上大型安置區開展專項幫扶,開展針對性強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大東部地區職業院校面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招生計劃投放力度;引導農產品加工產能向安置區周邊聚集,將有條件的安置區納入產業園體系,推動搬遷戶與帶貧主體建立穩定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搬遷群眾通過創辦網店、參與快遞物流等方式實現就地就近就業;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定點扶貧等機製作用,援建一批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在安置區因地制宜設置一批扶貧公益性崗位;廣泛吸納搬遷群眾參與生態保護工程建設。
在加強安置社區管理方面,明確了三條政策措施,分別是:支持地方配套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強安置區社區自治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安置社區治理機制;引導搬遷群眾移風易俗,形成鄰里和睦、守望相助、文明節儉的好風尚;鼓勵參與東西扶貧協作的省市、高校和有關單位,對普通話普及率低、推普壓力大的安置區給予幫扶。
在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方面,明確了三條政策措施,分別是:有序推進舊房拆除和舊宅基地復墾整治、安置住房不動產確權登記等各項工作;大力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支持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政策;支持搬遷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產業。
在加大工作投入力度方面,明確了三條政策措施,分別是:在安排相關民生領域專項轉移支付時統籌加大對後續扶持任務重的省份傾斜,鼓勵省級政府繼續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予以支持;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創新金融產品,支持搬遷安置區後續產業發展和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動員組織中央企業積極參與定點扶貧縣後續扶持項目建設。
在加強統籌指導和監督檢查方面,明確了七條政策措施,分別是:繼續保留各級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和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加強對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項目質量安全和建設單位的行業監管;指導地方逐一制定萬人以上超大型集中安置區鞏固搬遷脫貧成果實施方案;研究起草2020年後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的指導性文件;加強對後續扶持工作的督促檢查;加大後續扶持工作成效宣傳力度;對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積極主動、成效明顯的省份實施督查激勵措施。將後續扶持工作情況納入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和貧困縣退出評估重點內容。
《通知》是繼2019年6月11部門聯合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導意見》之後,國家層面出台的又一項重要政策文件,為進一步凝聚各地區、各部門合力,持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保障。
❸ 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
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
早在2016年,貴州圍繞解決「搬出來後怎麼辦」的問題,提出了「五個三」生計保障和後續扶持配套政策。
2018年下半年,隨著搬遷任務進入收尾階段,貴州及時把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後續扶持工作上來,制定了《關於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的意見》及7個配套文件,作出了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的制度性安排。
「六個堅持」「五個體系」是前後銜接、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分別著眼於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前半篇文章」和「後半篇文章」,構成了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完整體系。
(3)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就業培訓計劃擴展閱讀
在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稅收政策方面,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按規定取得的住房建設補助資金、拆舊復墾獎勵資金等與易地扶貧搬遷相關的貨幣化補償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免徵個人所得稅。同時,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按規定取得的安置住房,免徵契稅。
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稅收政策方面,對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主體取得用於建設安置住房的土地,免徵契稅、印花稅。對安置住房建設和分配過程中應由項目實施主體、項目單位繳納的印花稅,予以免徵。對安置住房用地,免徵城鎮土地使用稅。
在商品住房等開發項目中配套建設安置住房的,按安置住房建築面積占總建築面積的比例,計算應予免徵的安置住房用地相關的契稅、城鎮土地使用稅,以及項目實施主體、項目單位相關的印花稅。
❹ 多部門部署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實現全面幫扶需要什麼
序言:中國一直都謹遵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並且立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遠目標。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實施中,眾多部門各司其職,因地制宜地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那麼實現全面幫扶,需要做什麼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相關部門要組織招聘活動,可以採取線上與線下兩種招聘方式,及時的向貧困群眾發布招聘信息,解決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相關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也要對群眾進行相應的職業培訓和安全培訓,推進貧困群眾就業工作的順利進行。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異地扶貧專項計劃,穩定推進計劃的實施。
❺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方式指的是什麼
易地扶貧是指將生活在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到其他地區,並通過改善安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經濟結構和拓展增收渠道,幫助搬遷人口逐步脫貧致富。
「十五」期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共安排國債資金56億元,搬遷120多萬人,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一五」期間,將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易地扶貧工程。
據介紹,「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對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荒漠化、地方病多發等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以及生態環境脆弱、限制或禁止開發地區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優先安排位於地震活躍帶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威脅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2018年12月18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通知,明確易地扶貧搬遷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助力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5)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就業培訓計劃擴展閱讀:
七種易地扶貧安置方式:
靖安鎮黨委書記李文韜介紹,為解決搬遷群眾的後續發展問題,鎮里引導群眾發展馬鈴薯種薯擴繁1000畝、甜脆豌豆1000畝、核桃4000畝,引進企業建成中葯材種苗基地560畝,組建合作社擴種羊肚菌150畝,預計貧困群眾人均增收2100元。
「搬窮窩、斬窮根、換窮業,易地扶貧搬遷搬出新生活。」靖安鎮大耆老村的變化僅是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
當前,昭通市緊盯易地扶貧搬遷脫貧5.18萬戶18.51萬人目標,以精準識別為基礎,以搬遷為手段,以依託老村擴建新村。
本行政村內就近安置、移民新村安置、小城鎮及特色產業園區安置、鄉村旅遊區安置、進城購房安置、分散安置7種安置方式,啟動了534個安置點建設,計劃安置容納搬遷人口3.58萬戶13.14萬人。
昭通市堅持規劃引領建成了一批市、縣級易地扶貧搬遷示範點,積極爭取金融機構的扶貧貸款支持,搶抓機遇與廣東東莞、中山簽訂了「1+8」扶貧協作工作框架協議,扎實推進鎮彝威革命老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行動計劃。
為增強搬遷群眾的「造血功能」,昭通市把產業扶貧作為解決貧困群眾後續發展的根本舉措,把特色產業項目規劃到村,增收產業計劃落實到戶,切實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在全市825個貧困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2690個,加大對建檔立卡人口的技能培訓,力爭在全市培訓農村勞動力176萬人次,實現新增轉移就業56萬人以上。
❻ 廣西將開展易地扶貧嗎
3月17日從廣西壯族自治區移民工作管理局了解到,為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有序推進、搬遷群眾穩定脫貧,廣西將於3月底前開展易地扶貧搬遷「拉網式全覆蓋」大巡查,深入了解搬遷群眾安置和就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及時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防止搬遷「後遺症」。
巡查工作人員以縣級為主體,主要了解各地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和年度計劃執行情況;搬遷對象精準識別、精準搬遷、集中安置住房、主要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相關情況和相關建設標准執行情況;建檔立卡搬遷戶搬遷入住、產業發展、就業引導、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後續扶持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建檔立卡搬遷戶舊房拆除和宅基地復墾,以及土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交易、使用情況等。
廣西移民部門介紹,整個巡查活動將以問題為導向,較真碰硬,確保工作力度不弱化、政策執行不走偏。
另外,此次巡查將對易地扶貧搬遷相關工作做出綜合評價,提出政策優化和工作改進意見建議。巡查結果作為年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綜合評價的重要依據。對存在問題較多的縣份,將發出通報、限期整改通知或約談。
❼ 易地扶貧搬遷一構架三清單內容是什麼意思
意思:「易地扶貧搬遷一構架三清單」是貴州省委提出的關於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的建設的管理模式,包括建立黨的組織架構、社區公共服務清單、社區便民利民服務清單、社區黨組織建設清單等工作模塊。
目的:在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社區探索實踐「一架構三清單」管理模式,積極為搬遷群眾提供多功能的公共管理服務,為搬遷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7)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就業培訓計劃擴展閱讀:
貴州省冊亨縣的「一架構三清單」的管理:
1、建立新市民社區黨的組織架構。在高洛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社區設置黨工委、管委會,下設相應基層組織;其他新市民社區設立黨總支、黨支部和居委會,由搬入地鄉鎮(街道)管理。
2、建立新市民社區公共服務清單。結合全州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1+13」政策體系,由住建、文化、人社、教育、衛生、民政等12家部門牽頭提供規劃建設服務,著力提升新市民社區教育、醫療、就業技能培訓等公共服務水平。
3、建立新市民社區便民服務清單。圍繞最大限度滿足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生產生活所需,梳理出社保類、計生類、民政類、司法類、代辦類、其他證明、文化活動等7大類23項服務清單。
4、建立新市民社區黨的建設清單。在2萬人左右的新市民社區派駐黨工委、管委會,其他新市民社區設立黨總支、黨支部和居委會,由所在鄉(鎮、街道)管理。促進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❽ 2017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如何補助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住房補助2萬元,非貧困人口人均住房補助1.2萬元;簽訂舊房拆除協議並按期拆除的,人均獎勵1.5萬元。2012年至2015年實施的扶貧生態移民搬遷戶,完成舊房拆除,原有宅基地復墾復綠,並經驗收合格的,按人均1.5萬元獎勵。
拓展資料: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的識別登記和工作程序是什麼?
(1)選定搬遷對象目標區域。由縣發改、扶貧、移民等部門共同研究,以最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為基礎,對照遷出地區域條件選定搬遷對象識別區域,在選定的區域內開展搬遷對象識別登記工作。
(2)公布搬遷條件。在選定的搬遷對象識別區域內將搬遷對象需要具備的遷出地區域條件和搬遷對象家庭個體條件兩項基本條件張榜公布。
(3)普查篩選搬遷對象。按照張榜公布的搬遷條件和扶貧部門提供的最新建檔立卡信息資料,對選定區域內的貧困群眾進行普查,篩選符合條件的搬遷對象。
(4)群眾申請。經普查篩選,符合條件且願意參加搬遷的群眾,填寫易地扶貧搬遷申請。
(5)入戶核實。對申請參加搬遷的群眾,要逐戶入戶進行核實。
(6)村民小組評議。逐戶核實搬遷對象後,提交村民小組,由村民小組組織村民進行公開評議後上報村委會。
(7)村委復議公示。對村民小組評議上報的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由村委會進行集體公開復議,復議通過後,分別在各村民小組和自然村寨張榜進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期不少於5天,公示期滿後無異議的,上報鄉(鎮)政府。
(8)鄉(鎮)政府復核再公示。對村委復議公示並上報的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由鄉(鎮)政府組織復核無異議後,分發各村和村民小組進行再次張榜公示,再次公示時間不少於5天。再次公示期滿無異議的,上報縣級政府(貴安新區管理的鄉鎮直接上報貴安新區管委會)。
(9)縣(市、區、特區)初審。對鄉(鎮)政府上報的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識別情況報告,由縣級扶貧部門負責,會同縣級發改和移民部門進行初審,初審無異議後上報市(州)政府。
(10)市(州)審批。對縣級政府上報的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識別情況報告,由市(州)人民政府組織市(州)發改、移民、扶貧等部門進行審核把關後報省發展改革委、省移民局(貴安新區的參照辦理後通過管委會函報省發展改革委和省移民局)。
(11)省抽查確認。對各市(州)政府和貴安新區管委會函報的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識別情況報告,由省發展改革委、省扶貧辦、省移民局抽查核實,並按照貧困程度、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狀況、扶貧開發資源條件、安置地承載條件等進行綜合平衡,確認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對象。
❾ 易地扶貧搬遷的五個體系指的是什麼
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五個體系」建設是指:
一、完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二、完善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三、完善培訓和就業體系建設。
四、完善社區治理體系建設。
五、完善基層黨建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