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異物知識培訓

異物知識培訓

發布時間:2021-10-21 00:30:52

㈠ 食品安全培訓知識內容

如何看食品標簽?

首先,大家要知道食品標簽強制要標出的五個營養成分為: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但是有些商家,還會標出一些其他成分。大概分為三類:

第一類:營養成分表:是指食品中營養素的含量表。

第二類:營養聲稱:是指營養素含量高或低的說明。如「高鈣」、「低脂」、「無糖」等。

第三類:營養功能聲稱:是指營養素功能的解釋含義,如「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正常的腸道功能」,「維生素D可促進鈣吸收」等。

當然,影響血糖最主要的是碳水化合物。所以,如果購買包裝食品,要會計算碳水化合物的量。即使打著「無糖」標簽的廣告,它只是沒有添加蔗糖而已,還是要看標簽上碳水化合物的量的。如上述標簽,指的是100克該食物,含碳水化合物70.6克。當然,您要折算出您攝入多少克該食物,含有多少克碳水化合物。

標簽上還會標出NRV%,表示該食物這么多克數提供的營養素占國家推薦營養素克數的百分比。如該標簽中,鈣的NRV%是31%,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一天不攝取其他任何含鈣的食物,吃3份該食物即300g就基本可以滿足一天所需的鈣含量31%*3=93%。

換言之:如果某食物鈉的NRV%是100%,表示食用1份該食物以後,鈉的本日攝取量已經達標,且不建議再攝入食鹽或者其他含鈉食物了。

還有就是要學會看配料表,配料表中前三位是含量比較多的成分。如圖,這兩種餅干相比較。上面綠色的餅干甜味劑在第四位,而下面的餅干甜味劑在第二位。說明下面的餅干甜味劑含量較高。應慎重選擇。

還有一些食品打著「非油炸」的標簽,是真的「非油炸」嗎?其後面的營養成分表裡反式脂肪酸也標注為零,是真的沒有嗎?

衛生部2007年12月頒布的《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中規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0.3g/100g時,可標注為零。也就是說在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低於0.3%,就可標注為零。

所以,表面上標注非油炸或零反式脂肪酸,其實「暗藏殺機」。那麼,怎麼看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呢?

反式脂肪酸存在於: 人造奶油、起酥油、奶油麵包、氫化植物油、乳酪、油炸土豆片、人造黃油等中,只要配料表中含有這些物質,證明該食物含有反式脂肪酸。

像堅果這類食物,我們怎麼選擇呢?

我建議選擇帶殼原味的堅果,這樣在食用堅果時,可以減少鈉的攝入量。

㈡ 異物對策學習心得

<
心得體會就是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文字.讀書心得同學習禮記相近;實踐體會同經驗總結相類.學習的方法每個人都有,並且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地去考慮和研究它.心得體會這種學習方法對於一個人來說也許是優秀的,但沒有被推廣普及的必要.因為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方法的奏效是它與這個人相適應的結果.方法,也是個性化的.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並不是不可以,但找尋適用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㈢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是什麼意思主要內容是什麼做些什麼

㈣ 我從學習吞了異物自救方法中體會到了什麼

成人將異物吞下以後,只要當時末發生嗆咳、呼吸困難、口唇青紫等窒息缺氧表現就不必過分緊張。無需想方設法使誤吞的異物再吐出來,因為催吐有時反而會使異物誤吸入氣管而發生窒息。誤吞異物後試圖用導瀉葯使之從腸道迅速排出的方法也是錯誤的,因為諸如釘子、假牙等帶尖、帶鉤的異物。遇到腸管因葯物作用快速蠕動時,很可能鉤到腸壁上,甚至引起腸壁穿孔。
在一般情況下,異物進入消化道後,除少數帶鉤、太大或太重的異物外,大多數諸加棋子、硬幣、鈕扣等異物,都能隨胃腸道的蠕動與糞便一起排出體外。為防其滯留於消化道,可多給患者吃些富合維生素的食物,加韭菜、芹菜等,以促進腸道的生理性蠕動,加速異物排出。多數異物在胃腸道里停留的時間不過兩三天。也有少數經三四周後才排出。每次患者排便都應仔細檢查。直至確認異物已排出為止。在此期間,患者一旦出現嘔血、腹痛、發燒或排黑色稀便,說明有嚴重的消化道損傷發生,必須去醫院急診治療。若經三四周仍未發現異物排出,則應去醫院請醫生檢查處置。

如果患者吞入釘子、假牙、碎玻璃等尖銳的、帶尖帶鉤的異物,很難象一般異物那樣順利排出,必須火速去醫院檢查處置。因為這些異物隨時可能鉤住甚至穿透消化道壁,造成嚴重的消化道損傷;
對於吞入較大的異物,加手錶等。很可能誤咽時卡在食管或胃的入口處。所以,當病人咽下異物後,感到胸口或上腹部疼痛並且有吞咽困難,就應立即停止進食進水,以防異物繼續下落損傷消化道,同時速去醫院檢查由醫生將異物取出;
有時,患者吞下的異物不大,但是較重,如金戒指等,進入胃內以後因其過重而沉於胃的最低處,無法隨胃蠕動進入腸道被排出,時間長了可引起胃粘膜損傷、出血甚至發生穿孔,故吞金者必須及早去醫院請醫生幫助將其取出。
感到呼吸困難時的處理
突然感到吸氣後,不能呼氣、咳嗽、聲者發不出時,需緊急處理。
呼吸停止時,要馬上取出異物,進行人工呼吸搶救。
急救措施
對於兒童患者,用手托住腹部,頭放低,用手敲拍孩子背部,同時手指伸入喉嚨口尋找異物並即時取出,或用手指按舌根部使之產生嘔吐反射,讓異物嘔出。
如果孩子體重過重,可以用膝蓋頂著孩子腹部,頭放低,用上述同樣方法進行搶救。
對成人患者,救護者站在患者身後,用雙手緊緊地抱住患者腹部並突發用力向腹後上方提起,以使異物咳出。如不能咳出,要迅速去醫院。
在沒有救護者在場的情況下,可以藉助椅背、桌角等自救。身體呈弓形,腹部正好頂在椅背或桌角上,向胃部方向一陣一陣地壓迫,同時爭取咳嗽,將異物咳出。注意頭部一定要盡量放低。

㈤ 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知識講座內容

食品衛生安全知識

一、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發芽的馬鈴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魚、湟魚、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學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衛生的設備,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敗變質的原料。
6、剩餘食物未重新加熱。
7、誤用有毒有害物。
8、不適當的貯存。
9、食品加工烹調不當。
10、個人衛生素質差。
二、食物中毒分類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特點: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常伴有發熱,其潛伏期相對於化學性的較大。
(2)真菌毒素與真菌食品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沒有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學物,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較明確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數分鍾至數小時;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中毒程度嚴重,病程長,發病充及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地區性均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剩餘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以檢測出有關化學毒物;誤食混有強毒的化學物質或食入被有毒化學物污染的食物;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一般不伴有發熱。
三、禁止采購的食品
1、腐敗變質、油質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狀異常,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經曾醫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製品;
3、超過保質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標簽規定的定型包裝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要求的食品。
四、為什麼說剩菜應徹底加熱後才能食用
各種剩菜應盡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時應徹底加熱,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辦法,剩菜在貯存時微生物也許已經生長繁殖,因為適宜的貯存僅能減慢微生物的生長,並不能殺滅它們。所以剩菜應盡量當餐食用。徹底加熱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溫度至少達到70℃以上。通常情況下,這樣可保證食品衛生質量。
但是新鮮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種葉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吃剩的白菜經過一夜後,由於細菌的作用,無毒的硝酸鹽會轉化為劇毒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使人體血液中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等中毒症狀,亞硝鹽還是一種致癌物質。
五、為什麼說有些手部不良的習慣動作具有潛在危險性
我們雙手有很多的小動作是不自覺而又經常重復的。如擦鼻子、抓弄頭發、撓鬍子、觸摸口部、抓癢,這些動作若與做飲菜連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風險。歷史上曾發生過由於這些動作導致疾病流行的事件。我們在製作食品時應避免這些小動作,若發覺有這些動作應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煩。集體食堂、賓館、飯店等尤其如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止疾病流行,確保吃的衛生的重要環節之一。
六、為什麼應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觸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
手上有大量的細菌,盡管在接觸食品前進行了洗後,但不可能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熱處理,一旦污染了細菌,細菌會隨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這一定要用手處理食物,應該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當手套破損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脫下來後,這些手套一律應棄掉。
2、在處理生和熟食之間要更換手套。
3、手套要經常更換(至少每小時一次)。
4、用過後的手套不能再用。
七、為什麼烹調方法不當,可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烹調方法不當,會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1、動物肉、魚類等動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產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動物禽畜肉類、魚肉類,不可爆炒,燒焦後更不宜吃。
2、高溫加熱或油炸食品,可產生致癌的多環芳烴物,因此應少食或不食油炸食品。
3、新鮮蔬菜洗切後擱置時間過長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因此蔬菜應現洗、現切、現炒、現吃,這樣既避免產生亞硝酸鹽產生,也減少了營養素的損失,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
4、嚴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則會產生致癌物3.4苯並芘,對人體有害。
八、為什麼會出現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應有中毒的食物,並且該食物中帶有足夠劑量的致病因子,具備了這兩條,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經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見的有十大因素:
1、不適當地冷藏食物(冷藏溫度不夠);
2、在室溫下貯藏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帶范圍內);
3、過早地准備食物(使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4、不適當地冷卻食物(冷卻時間過長);
5、不適當地加熱食物(加熱不徹底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內務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衛生制度不健全,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不適當地解凍食物(在室溫條件下解凍);
9、食品加工或製作人員有感染並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一、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發芽的馬鈴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魚、湟魚、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學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衛生的設備,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敗變質的原料。
6、剩餘食物未重新加熱。
7、誤用有毒有害物。
8、不適當的貯存。
9、食品加工烹調不當。
10、個人衛生素質差。
二、食物中毒分類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特點: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常伴有發熱,其潛伏期相對於化學性的較大。
(2)真菌毒素與真菌食品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沒有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學物,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較明確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數分鍾至數小時;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中毒程度嚴重,病程長,發病充及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地區性均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剩餘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以檢測出有關化學毒物;誤食混有強毒的化學物質或食入被有毒化學物污染的食物;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一般不伴有發熱。
三、禁止采購的食品
1、腐敗變質、油質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狀異常,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經曾醫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製品;
3、超過保質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標簽規定的定型包裝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要求的食品。
四、為什麼說剩菜應徹底加熱後才能食用
各種剩菜應盡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時應徹底加熱,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辦法,剩菜在貯存時微生物也許已經生長繁殖,因為適宜的貯存僅能減慢微生物的生長,並不能殺滅它們。所以剩菜應盡量當餐食用。徹底加熱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溫度至少達到70℃以上。通常情況下,這樣可保證食品衛生質量。
但是新鮮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種葉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吃剩的白菜經過一夜後,由於細菌的作用,無毒的硝酸鹽會轉化為劇毒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使人體血液中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等中毒症狀,亞硝鹽還是一種致癌物質。
五、為什麼說有些手部不良的習慣動作具有潛在危險性
我們雙手有很多的小動作是不自覺而又經常重復的。如擦鼻子、抓弄頭發、撓鬍子、觸摸口部、抓癢,這些動作若與做飲菜連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風險。歷史上曾發生過由於這些動作導致疾病流行的事件。我們在製作食品時應避免這些小動作,若發覺有這些動作應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煩。集體食堂、賓館、飯店等尤其如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止疾病流行,確保吃的衛生的重要環節之一。
六、為什麼應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觸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
手上有大量的細菌,盡管在接觸食品前進行了洗後,但不可能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熱處理,一旦污染了細菌,細菌會隨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這一定要用手處理食物,應該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當手套破損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脫下來後,這些手套一律應棄掉。
2、在處理生和熟食之間要更換手套。
3、手套要經常更換(至少每小時一次)。
4、用過後的手套不能再用。
七、為什麼烹調方法不當,可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烹調方法不當,會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1、動物肉、魚類等動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產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動物禽畜肉類、魚肉類,不可爆炒,燒焦後更不宜吃。
2、高溫加熱或油炸食品,可產生致癌的多環芳烴物,因此應少食或不食油炸食品。
3、新鮮蔬菜洗切後擱置時間過長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因此蔬菜應現洗、現切、現炒、現吃,這樣既避免產生亞硝酸鹽產生,也減少了營養素的損失,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
4、嚴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則會產生致癌物3.4苯並芘,對人體有害。
八、為什麼會出現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應有中毒的食物,並且該食物中帶有足夠劑量的致病因子,具備了這兩條,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經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見的有十大因素:
1、不適當地冷藏食物(冷藏溫度不夠);
2、在室溫下貯藏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帶范圍內);
3、過早地准備食物(使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4、不適當地冷卻食物(冷卻時間過長);
5、不適當地加熱食物(加熱不徹底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內務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衛生制度不健全,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不適當地解凍食物(在室溫條件下解凍);
9、食品加工或製作人員有感染並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㈥ 食品安全法培訓內容怎麼寫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內容
 一、食品安全常識
 1、購買食物時,注意食品包裝有無生產廠家、生產日期,是否過保質期,食品原料、營養成分是否標明,有無QS標識,不能購買三無產品。
 2、打開食品包裝,檢查食品是否具有它應有的感官性狀。不能食用腐敗變
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
若蛋白質類食品發粘,漬脂類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發酵的氣味或飲料有異常
沉澱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3、不到無證攤販處購買盒飯或食物,減少食物中毒的隱患。
 4、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凈消毒,不用不潔容器盛裝
食品,不亂扔垃圾防止蚊蠅孳生。
 5、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閱讀全文

與異物知識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內外電子商務立法原則 瀏覽:876
委辦局培訓方案 瀏覽:443
小學教師外出培訓方案 瀏覽:48
執法比賽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88
保教主任跟崗培訓方案 瀏覽:778
中專市場營銷學試題及答案 瀏覽:231
餐飲營銷方案範文 瀏覽:459
海淀區中小學新任培訓方案 瀏覽:512
街道鄉鎮公益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28
525中學生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03
網路營銷生產的基礎是 瀏覽:360
銀行五四營銷活動方案 瀏覽:155
全軟文推廣方案 瀏覽:844
幼兒園本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613
市場營銷學在職研究生 瀏覽:303
市場營銷調研與預測試題 瀏覽:632
中國旅遊電子商務的現狀與路向 瀏覽:818
編織民族手工藝培訓方案範文 瀏覽:315
全市新聞宣傳培訓方案 瀏覽:76
對講機使用培訓方案怎麼寫 瀏覽: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