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污水處理和有關環保的基礎知識的一切書籍
其實你要的書的范圍還是挺大的……給一些你做參考……
理論性的:《水污內染控制工程》容《環境監測》
污水處理設計的:《給排水常用數據手冊》《給排水規范大全》《給排水設計手冊》《給排水標准圖集》《水處理工程師手冊》
另外,還要關注一些國家標准和國標法,對於污水設計流程還有水處理方法有幫助的。
㈡ 關於環保的基本知識
環保小知識
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各有哪些:
不可回收垃圾多是一些在自然條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剩飯、花草樹葉等。
生活中可回收資源主要有:
(1)廢紙:報紙、書本紙、包裝用紙、辦公用紙、廣告用紙、紙盒等;注意紙巾和廁所紙由於水溶性太強不可回收。
(2)塑料:各種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裝、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料牙刷、塑料杯子、礦泉水瓶等;
(3)玻璃:玻璃瓶和碎玻璃片、鏡子、燈泡、暖瓶等;
(4)金屬:易拉罐、鐵皮罐頭盒、牙膏皮等。
(5)布料:主要包括廢棄衣服、桌布、毛巾、布包等
如每回收1噸廢紙可造好紙850公斤,節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每回收1噸塑料飲料瓶可獲得0.7噸二級原料;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0.9噸,比用礦石冶煉節約成本47%,減少空氣污染75%,減少97%的水污染和固體廢物。
到目前為止已經威脅人類生存並已被人類認識到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等眾多方面。
(1)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得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2)臭氧層破壞在地球大氣層近地面約20~30公里的平流層里存在著一個臭氧層,其中臭氧含量占這一高度氣體總量的十萬分之一。臭氧含量雖然極微,卻具有強烈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因此,它能擋住太陽紫外輻射對地球生物的傷害,保護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類生產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調等設備製冷劑的氟氯烴類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烴類等化合物,它們受到紫外線的照射後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強的原子與臭氧層的臭氧(O3)作用,使其變成氧分子(O2),這種作用連鎖般地發生,臭氧迅速耗減,使臭氧層遭到破壞。南極的臭氧層空洞,就是臭氧層破壞的一個最顯著的標志。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是在20億年裡形成的,可是在一個世紀里就被破壞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因此科學家警告說,地球上空臭氧層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於空氣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於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區,出現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建築材料、金屬結構和文物被腐蝕等等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現於北歐及中歐,當時北歐的酸雨是歐洲中部工業酸性廢氣遷移所至,七十年代以來,許多工業化國家採取各種措施防治城市和工業的大氣污染,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煙囪的高度,這一措施雖然有效地改變了排放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但大氣污染物遠距離遷移的問題卻更加嚴重,污染物越過國界進入鄰國,甚至飄浮很遠的距離,形成了更廣泛的跨國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礦物燃料的量有增無減,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區進一步擴大。全球受酸雨危害嚴重的有歐洲、北美及東亞地區。
我國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發生在西南地區,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
(4)淡水資源危機地球表面雖然2/3被水覆蓋,但是97%為無法飲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於極地冰川之中。在僅有的1%淡水中,25%為工業用水,70%為農業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飲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這樣一個缺水的世界裡,水卻被大量濫用、浪費和污染。加之,區域分布不均勻,致使世界上缺水現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機日趨嚴重。目前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其中28個國家被列為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預測再過20~30年,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將達46~52個,缺水人口將達28~33億人。我國廣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區水資源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北方缺水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全國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華北、沿海和省會城市、工業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都離不開水,人們貼切地把水比喻?quot;生命的源泉"。然而,隨著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產迅速發展,水已經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珍貴。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盡和濕地的消失,不僅給人類生存帶來嚴重威脅,而且許多生物也正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濕地干化和生態環境惡化而滅絕。不少大河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中國的黃河都已雄風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麗景象已成為歷史的記憶了。
(5)資源、能源短缺當前,世界上資源和能源短缺問題已經在大多數國家甚至全球范圍內出現。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人類無計劃、不合理地大規模開采所至。本世紀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總數約100億噸標准煤,預測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將翻一番。從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發展的情況來看,要滿足這種需求量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陽能、快中子反應堆電站、核聚變電站等)開發利用尚未取得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應將日趨緊張。 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礦產資源的儲量也在日益減少,這些資源終究會被消耗殆盡。
(6)森林銳減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地球上曾經有76億公頃的森林,到本世紀時下降為55億公頃,到1976年已經減少到28億公頃。由於世界人口的增長,對耕地、牧場、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導致對森林的過度採伐和開墾,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絕大多數是對全球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的熱帶雨林。
對熱帶雨林的破壞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尤以巴西的亞馬遜情況最為嚴重。亞馬遜森林居世界熱帶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這一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比原來減少了11%,相當於70萬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鍾就有差不多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亞太地區、非洲的熱帶雨林也在遭到破壞。
(7)土地荒漠化簡單地說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發表公報指出:當前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演變為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定。到1996年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佔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盡管各國人民都在進行著同荒漠化的抗爭,但荒漠化卻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於愛爾蘭的面積。到二十世紀末,全球將損失約1/3的耕地。在人類當今諸多的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對於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種加速滅絕物種就是指生物種類。現今地球上生存著500~1000萬種生物。一般來說物種滅絕速度與物種生成的速度應是平衡的。但是,由於人類活動破壞了這種平衡,使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估計,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動植物即50~100萬種動植物將消失。而且,滅絕速度越來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發出警告:本世紀鳥類每年滅絕一種,在熱帶雨林,每天至少滅絕一個物種。物種滅絕將對整個地球的食物供給帶來威脅,對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損失和影響是難以預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災全球每年產生垃圾近100億噸,而且處理垃圾的能力遠遠趕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已處於垃圾危機之中。美國素有垃圾大國之稱,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過去幾十年內,美國已經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後,剩餘的這種土地也將全部用完。我國的垃圾排放量也相當可觀,在許多城市周圍,排滿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佔用大量土地外,還污染環境。危險垃圾,特別是有毒、有害垃圾的處理問題(包括運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產生的危害更為深遠,而成了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十分棘手的環境問題。
(10)有毒化學品污染市場上約有7~8萬種化學品。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約500餘種。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種新的化學品投入市場。由於化學品的廣泛使用,全球的大氣、水體、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連南極的企鵝也未能倖免。自五十年代以來,涉及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採取有效防治措施,將對人類和動植物造成嚴重的危害。物造成嚴重的危害。
學校用這個應該可以了
祝你好運
㈢ 環保基礎知識培訓內容有哪些
時下,培訓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共識,很多企業都在加強員工的培訓與提升,對於新員工更是要進行崗前培訓,企業新員工培訓內容的內容五花八門,企業新員工入職培訓內容應該有哪些呢?筆者認為新員工入職培訓內容應該包括意志培訓、認知培訓、職業培訓、技能培訓四個方面的課程。
意志培訓
意志培訓的形式主要是軍訓,其目的是為了培養新人的吃苦耐勞的精神、樸素勤儉的作風和團隊協作的意識。
軍訓的時間長短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給與確定,但最少一周,最多一個月為宜。時間太少,新員工還沒進入狀態就結束了,時間太長會造成員工的厭煩心理,再說企業的成本也會大幅增加。
軍訓期間,建議晚上不要用來搞軍事訓練,而應利用這個時間開展多樣化的各類活動,以豐富生活,淡化軍訓的枯燥感。比如可以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開展演講競賽、辯論賽、小型聯歡會等,這樣既能加強新員工之間的熟悉交流,也能為企業發現一些優秀的人才。
認知培訓
認知培訓主要包括企業概況、企業主要管理者介紹、企業制度、員工守則、企業文化宣講等內容,學習的方式實行集中培訓,並由公司的管理者和人力資源部門主講。認知培訓主要是幫助新員工全面而准確的認識企業、了解企業,從而盡快找准自己的企業中的定位。
認知培訓時間2天為好,建議增加1天帶領新員工參觀公司的工廠或代表性的地方,並安排座談交流。認知培訓結束後一定要進行認知性的測驗,以強化企業的各項基本知識在員工腦中的記憶和理解。
職業培訓
職業培訓是為了使新員工尤其是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完成角色轉換,成為一名職業化的工作人員。其內容主要包括:社交禮儀、人際關系、溝通與談判、科學的工作方法、職業生涯規劃、壓力管理與情緒控制、團隊合作技能等,培訓的方式是集中培訓,講師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內外部均可。
需要注意的是職業培訓的形式一定要多樣化,不宜用宣講式,盡可能採用互動式,讓新員工在互動的過程中領悟所學的知識,這樣才能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自如。當然,職業培訓結束時還是可以進行考核的,建議採用開放式的考核方式,比如論文或者情景模擬等。
技能培訓
技能培訓主要是結合新員工即將上任的工作崗位而進行的專業技能培訓,現在很多的企業的「師徒制」就是技能培訓的表現形式之一。
個人認為技能培訓有兩種培訓模式:一是集中培訓,即將崗位技能要求相同或相似的新員工集中起來進行培訓,這樣可以擴大技能的傳播范圍,節約培訓成本,但溝通難以深入,並且要達到一定的人數才適合集中培訓;一是分散式培訓,即由技能熟練的老員工對相應崗位的新人進行指導,並確定指導責任制,一名老員工可以指導一名或多名新員工。不過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是將這兩種培訓模式結合起來運用,使技能培訓作的更好。
最後,補充說明一點:新員工培訓並不是其上崗後就結束了,而應該在一定時間段裡面給以保持,最好能保持到1-2年,因為這個時間是新員工的快速適應期和成長期,需要企業從不同的角度給與支持與引導,從而使員工能夠更快的進步、更好的發展,也能為企業做出更大的效益貢獻。
㈣ 電力環境保護基本知識
超高壓輸電線路對人體的長期生態影響,目前國內外所進行的研究還主要局限於動物實驗和對受輻射人員的調查研究。我國有關研究部門的實驗表明,電場不會對動物的正常生長產生有害的影響。美國等國家的研究認為不會對人體產生有害影響。
(2)對通信線路的干擾影響
輸電線路對通信線路的影響包括靜電感應和電磁感應。由於靜電耦合作用,輸電線路的電場會在鄰近的通信線路上產生感應電壓,即靜電感應。同樣,輸電線路的磁場也會在鄰近的通信線路上產生感應電壓。因為通信線路音頻通道的工作頻率一般為300~3 400 Hz,而輸電線路中的許多諧波正好落在這個頻率范圍內,所以一般規定系統中的諧波等效干擾電壓值應低於系統額定電壓值的1%才能符合要求。
實測和計算結果表明:在距輸電線路50 m以內,電場的影響較大,是干擾通信的主要因素;而在距離100 m以外,靜電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磁場的影響很小,相比之下可以忽略不計。
(3)對無線電、電視的干擾影響
輸電線路產生的工頻交變電磁場隨距離而衰減是很快的,他的波長與電視、微波相比要大得多。我國的中波調幅廣播頻率范圍為0.5~1.6 MHz,電視廣播頻率范圍為48.5~92 MHz,而輸電線路產生的無線電雜音頻率范圍為0.1~100 MHz,所以他主要影響的是中波無線電廣播和電視的2~6頻道。實測結果表明:在距離輸電線路200 m的地方,其干擾場強就小得可以忽略不計了。
5.3 電磁輻射影響的防護
為了防治輸電線路電磁輻射對環境和人員的危害,除了在選址時應加以考慮之外,還可以從線路結構和人員保護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在線路設計中採取提高導線對地高度、雙迴路導線逆相布置以及高、低壓導線分層架設等措施,都會獲得降低地面場強的效果;在運行中對工作人員採取局部屏蔽和限制工作時間等保護措施,也能起到減少電磁輻射影響的作用。
我國已經頒布的《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環境電磁波衛生標准》(GB9175-88)等標准,主要是針對廣播電視、微波通信、雷達探測以及各類無線發射台站產生的電磁輻射制定的,適用范圍為100 kHz~300 GHz。對於工頻為50 Hz的電磁輻射的安全標准,國家環保局HJ/T24-1998《500 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推薦以4 kV/m作為居民區工頻電場評價標准,以國際輻射保護協會關於對公眾全天輻射時的工頻限值0.1 mT作為磁感應強度的評價標准。我國在《110~500 kV架空送電線路設計技術規程》(送審稿)中提出「500 kV送電線路鄰近民房時,房屋所在位置離地1 m處最大未畸變電場不得
超過4 kV/m」,作為送電線路設計的暫行控制標准。兩者是吻合的。
近年來,電磁輻射的影響在我國也開始為大家所關注,國家環保局於1997年3月25日頒發了《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
㈤ 環保局事業單位考試考的環保專業知識是什麼
根據各個地域抄不同,招聘單位不同,考試科目也有不同
1、市教育局、農業局、水利局、文化局、糧食局、環保局、衛生局、安監局、勞動局、婦聯等部門招聘筆試科目設置為:《公共基礎知識》和《職業能力測驗》。採用封閉筆試,滿分100分,考試時間一般為120分鍾。面試和筆試的比例,筆試佔60%,面試佔40%(有省市的事業單位筆試面試的比例為50%對50%)。筆試內容:政治、時事、法律、職業道道德等公共基礎知識和職業能力,題型有客觀題和主觀題,很多單位只設客觀題。
專業測試的方式和內容
專業測試方式採取專業知識筆試和技能操作方式進行。
專業知識筆試滿分為70分,筆試時間60分鍾。主要考查環境保護和環境監測基礎知識。
技能操作滿分30分,測試順序現場抽簽確定,成績當場評定、現場報分。主要考查基本化學分析操作技能
㈥ 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
關於保護環來境的資料源:
中國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污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凈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復,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
保護環境我們可以:
1、生活垃圾分類。許多國家都在倡導並施行生活垃圾分類,這樣可以回收一些可重復利用的廢品,而不可回收的就進行相應的處理,這樣可以減少污染。
2、節約用電。電器不用時,除了關閉電源外,一定要記得拔下插頭,因為即使電源關閉,其實還是會有電耗產生。
3、拒絕一次性用品。買菜的時候提個菜籃子或購物車,不要那些藍色、綠色的塑料袋,這些都是極難降解的。
(6)環保基礎知識培訓資料擴展閱讀: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
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們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
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㈦ 關於保護環境的知識
1、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2、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
4、環境保護是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首先引起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和輿論宣傳而使全社會重視和處理污染問題。
5、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做好綜合的治理。
6、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保護 ,締結或參加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公約、議定書和雙邊協定,其中主要有: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及該議定書的修正;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關於特別是水禽生境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及其該公約的修正。
7、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嚴峻的環境形勢迫使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持續發展還是自我毀滅。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刻不容緩地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否則,日益惡化的環境將使我們在其他領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
8、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7)環保基礎知識培訓資料擴展閱讀:
1、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人類環境大會」,為人類和國際環境保護事業樹起了第一塊里程碑。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保護環境的全球性國際文件,它標志著國際環境法的誕生。
2、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也是從1972年開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廢處理辦公室共同研究處理位於官廳水庫畔屬於河北省的沙城農葯廠污染官廳水庫問題,導致中國頒布法律正式規定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和使用滴滴涕(DDT)。
3、1973年成立國家建委下設的環境保護辦公室,後來改為有國務院直屬的部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