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中國核雕市場調查報告

中國核雕市場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2-02-03 06:45:49

1. 蘇州核雕

大師談不上,名家倒是有一些。
舟山工藝品廠簡介:
1970年由鍾年福發起並成立任第一任廠長。發起人還有殷小男(殷麗娟的父親,殷根福的兒子)、殷小妹(殷小男的妹妹)、須吟笙等人。在1970年成立的時候有3、40人,不是只有橄欖核雕,還有石雕,接的訂單都是海外的訂單,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在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後,大部分廠員都出去自己雕刻,導致訂單無法完成,慢慢就解散啦。現在的許多大家都是在廠中學習的,如周雪官、謝才元、周泉根等。

東山工藝美術廠簡介:
1973年由鍾年福成立,當時有許多女工全在東山廠,有大家所熟知的須培金、鍾秀琴、周麟鳳、鍾菊英等人。和舟山工藝品廠一樣是接收海外訂單的,也在改革開放後無疾而終。但可以講這兩個廠子為舟山現在這么蓬勃的雕刻產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須吟笙
1924年生人,師從殷根福,寫意羅漢頭的鼻祖,羅漢頭的山峰,他的羅漢頭受到舟山所有雕刻者的肯定。殷麗娟是須吟笙的唯一在舟山工藝品廠一帶一出來的徒弟(這一點鮮為人知)。其早年從事過木雕、石雕、牙雕,在橄欖核雕中除了雕刻羅漢頭之外還有偉人頭像為大家所知,還有一些其他題材的單子,但留存的已經很少。曾在舟山工藝品廠成立後在其中指導廠中學徒,可以說現在青壯年的雕刻者基本上都被其指導過。其作品特點突出,無人能仿,現年歲已大,基本不能再從事雕刻啦。

鍾年福
1927年臘月三十生人,故名年福。14歲開始學習雕刻,師從殷小男,1970年成立舟山工藝品廠,1973年4月7日成立東山工藝美術廠。可以說為舟山的橄欖核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鍾老刀法粗曠,作品特點鮮明,為了愛好而雕刻,受到舟山雕刻者的尊敬。無人能出其右。也從事過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質的雕刻。大女兒鍾菊英(在89年後就不從事雕刻因為眼睛不好)、大兒子鍾耀源(在十多年前就不從事雕刻)、二女兒鍾菊仙(現在還在從事雕刻)。開門徒弟是鍾火元、其他徒弟有謝才元、鍾秀琴、周雪官、須培金等,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指導過很多的徒弟。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

鍾火元
1948年生於舟山村
1964年師承鍾年福學藝橄欖核雕
1970年參加集體創辦的舟山村工藝廠
1971年調入光福鄉紅木雕刻廠
1972年光福紅木雕刻廠橄欖核雕車間創辦人之一,任車間主任、質量檢驗員、業務推銷員、原材料采購員
1990年成立核雕工作室至今
曾獲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吳中區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
助理工藝師
2007年橄欖核雕手串「十八羅漢」獲得第42屆國際旅遊工藝品「金鳳凰」設計大獎賽優秀獎,評比和發證單位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謝才元
1957年生人,1973年進入舟山工藝品廠學徒,通過自己的努力練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開始自己創作,其現在正當壯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羅漢頭能看到須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等題材,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曾和須吟笙合作雕刻108粒羅漢相。開門徒弟是朱紅為,還有徒弟陶菊英、徐月明等。

鍾秀琴
1959年生人,師從鍾年福、鍾元慶、須吟笙。1973年進入東山工藝美術長,與須培金和周麟鳳同時開始學習核雕,可以講是舟山女工的代表人之一,受到老一輩核雕作者的推崇,女工的細膩中能透露出鍾年福的粗曠,須吟笙的寫意和鍾元慶的工整,可以說是集大家之所長,代表作品是走獸十八羅漢、走獸八仙、圓雕雲彩八仙及許多題材的單子雕刻。

周泉根
1959年出生於核雕之鄉舟山村。師從顧仁笙,曾工作於舟山工藝品廠,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斷的深挖創新,終獲成功,創立了一種自己獨有的風格。尤其是在十八羅漢頭這樣很能體現一個藝人的基本工的題材上更是力求完美,並且對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開發出鐵圓核、大四花等這樣核質非常高的原料。從不讓一條質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場上。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雖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確實帶出了不少優秀的徒弟,並且他的許多徒弟(如胡君偉、蕭艷萍、殷晨月等)現已揚名核雕界。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從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

周麟鳳
1961年出生,周泉根之妻,同周泉根一起加入舟山工藝品廠(當時有周雪官、須培金夫婦,周泉根、周麟鳳夫婦,謝才元、鍾秀琴夫婦),刀法精準而細膩,現在為了丈夫和愛子作出了非常大的犧牲,放棄了核雕工作,專心在家照顧愛人和孩子,非常可惜,只是在家務閑暇的時候雕刻一些小掛件,現在除了一些「壽桃」之類的小件,在市場上很難見到其作品。

徐月明
1964年生人,自學成才,80年畢業之後開始從事核雕的學習和雕刻,使用的原料非常好,工手非常細致,而且有創新性,作品不俗氣,在其作品阿福上就能體現出他的與眾不同,所以他的阿福受到眾多核雕愛好者的喜愛。代表作品有文財神、武財神、福祿壽、觀音、關公、以及眾所周知的阿福。

徐益明
1971出生在蘇州,曾經參過軍,做過生意,並且是中共員,如此復雜的經歷之後還能靜下心來從事雕刻很不容易,1998年開始學習核雕,師從周建明,2003年開始自己創業,其以往作品有非常濃重的殷派風格,固化,傳統,刀工規整,傳統題材非常之多。現而今他已經另闢新路,創作了許多新穎的題材,而且悟性很高,在作品中能充分體現心中所想,能化平面於立體,化呆板為靈巧,使作品活起來。主要作品有八仙系列,十八羅漢系列,觀音,鍾馗等。現創新作品有十八包衣羅漢和浮雕八仙過海。
v
胡君偉
1970年出生,蘇州藏書人,原本從事石雕,後迷戀核雕,決定改行!拜周全根學藝!先在其媳婦處學2月羅漢頭而後經師傅指點2周後回家自己琢磨!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他將原來的石雕工藝成功地引入了核雕工藝中。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簡潔,流暢,內涵豐富!給人想像的空間!並加入把玩要素!雕刻題材新穎,廣泛。有花鳥藤蔓,人物羅漢,動物風景等!作品非常強調新意,造型靈活,布局合理,刀法簡潔細膩流暢,在後期的拋光處理,尤被業內人士誇好!他的代表作有達摩,祝福,三駝,龜龍,錢眼。生生不息,知足長樂,負荊請罪,和氣生財,十二金釵等等。收比較出名的徒弟有胡海生,吳麗君等,都在核雕行業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鍾靜峰
1971年生於舟山村,鍾火元長子,自幼深受父親核雕藝術的熏陶
1985年隨父學藝
1986年拜沖山佛像雕刻祖師李永良之子李榮壽為師,學習佛像雕刻。從藝二十多年來,主要作品有橄欖核雕「老子出關」、「西廂記」,紅木雕筆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紫檀木筆筒「紅樓夢十二金釵」、「八仙過海」等,其作品人物鮮明,刀功簡練醇厚,深受大眾喜愛。
曾獲
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學會會員
助理工藝師

帥道富
1972年出生於江西省奉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自幼家境貧困,於1988年綴學在家務農。一個偶然的機遇,在1991年他拜師朱紅偉,到蘇州學習核雕技藝,從基本功的三刀開始;那時的市場並不景氣,一天下來只能賺十幾元。於是從一起拜師學藝的有十二人,到目前為止只剩下他一個人還在執著於核雕藝術。1994年出師後他被招女婿在 下 中 村,之後更加潛心鑽研核雕技藝,謙虛認真的向前輩們討教,得到過鍾年福、須吟笙等老前輩的指教。有時遇到了難題,會特意叫車請須老來家裡指導。(同行中有人曾刻意的說:「須吟笙根本不認識帥道富這個人。」那是因為大家都叫他作「小江西」的緣故,他本人一直也沒有特意的跟前輩們報過自己的大名,可見其為人本分和謙虛,他家裡還保留有須老和其他幾位師傅的教學作品。說起「小江西」,「須老」一定記得這個聰明好學的弟子。)經過十六年的歷練,加上前輩師傅們的細心指導和教誨,帥道富的作品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十八羅漢等作品在上海、北京、天津、還有台灣等地很受歡迎。

朱東琴
女,1975年出生於核雕之鄉光福舟山。1992年學習山水畫,1994年開始跟帥道富學習橄欖核雕。至今從事核雕也有十多個年頭了;由於有繪畫的功底加上勤奮好學,她逐漸摸索出了一套以山水為背景的風景十八羅漢,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她雕的仕女、四大天王、嬰戲圖等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每一件作品她都用心雕刻、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其作品中蘊涵了江南女子的特有細膩與1975年生於舟山村,鍾火元次子,自幼受父親藝術熏陶
1992年隨父學藝至今,其主要作品有「七星高照」、「鍾馗」等。
曾獲
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助理工藝師

周志堅
1979年出生,周泉根之子,師從其父,作品秉承其家的特點,規整細膩,沒有偷工減料之嫌,對原料的要求也像其父一樣非常嚴格,早期雕刻過十八羅漢頭,因為個人喜好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雕此題材,現在主要的作品就是「七星高照」及「彌勒」,「七星高照」全部使用大粒鐵圓核來雕刻,核肉飽滿渾圓,自然顏色通紅,加上精細的刀工,令人眼前一亮。

何志清
1980年出生,周志堅之妻,師從其公,作品一樣秉其家特點,原料優秀,精細而傳神,其主要作品為小籽十八羅漢頭,看其所雕題材就能知道其作品具有相當水準,能和其公雕刻十八羅漢頭,就能證明周泉根對其兒媳的羅漢頭雕刻也是認知的。

肖艷紅
生於1980年,師從表姐肖艷萍,從藝至今已有十餘年,但短短幾年的時間內進步非常快,從她出現在市場上的第一條作品之後往下看,會發現雕工明顯細致,而且會看出是用心琢磨來改進的,在其姐的耐心指導下會越做越好。其主要作品有十八羅漢頭(單面和雙面)、暗八仙、風景八仙、福字壽字等,她的作品風格接近肖艷萍,刀口清晰,神態自然,受許多核雕愛好者青睞,而且帶著女工特有的細膩和精巧,很有發展。

周春毅
1986年生於舟山村這個核雕之鄉,自小沉浸在核雕的氛圍之中,耳濡目染,再加上天資聰穎,5歲就可以磨出像樣的光珠,6歲就會雕刻羅漢頭。入門導師是其父周泉興,曾經師從周泉根、蕭艷萍、周雪官、須培金,雙面十八羅漢頭為其首創。其代表作品為十八羅漢頭單面和雙面、壽星頭、喜怒哀樂等,其雕刻的羅漢頭風格迥異,形式新穎,充分體現出人生百態,究其源頭就是他腦中有千百顆羅漢頭的形象為其做素材,所以他的作品能擁有自己獨立的風格,不落俗套,尤其在單面羅漢頭這個題材上他要求自己十分嚴格。年輕、有朝氣,肯創新,悟性高。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2. 中國蘇州橄欖核雕名人

鄒麗青
字秋人,號核痴,百核齋創作室主人,浙江青田溫溪人,中國工藝美術家學會會員。自幼喜歡繪畫,從事核雕藝術十多年,被譽為「核雕高鏤空藝術創始人」,核雕鑲嵌藝術曾獲中國電視吉尼斯之最。他的作品構思巧妙,寓意深遠,刀工精細,獨樹一幟,秋人每個題材只雕一核也就是說每個作品都是孤品。他的作品以花鳥動物山水為主,雕刻的技法以高鏤空為主要刀法,模仿了中國畫里的寫意和工筆的特點,作品表現大自然的生活情趣。他的作品有兩大特點:一類是高鏤空作品,雕工精細,細如發絲,只能收藏不能把玩;另一類是以高浮雕為主,巧妙設計,寓意深遠,可以把玩。0 Y L" \: {8 h0 o2 r

秋人的作品有99%的作品因為不盡他意均被砸毀;13年來,秋人創作了100多件作品,除了被別人拿走的,就是被他砸毀。他說:「我認為有瑕疵的,就一定要砸毀。」
秋人是我所知的核雕刻藝人中最敬佩的一個。第一次見他的作品是:05年在北京朋友:邊泉那兒看到的。當我一看到他的作品後就感到自已不能算是職業藝人了,他的作品可以稱得上是:鬼斧神工了。由於秋人的作品大部分在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很難見到,為此和北京的玩家在北京建立了秋人核雕藝術交流中心。
宋水官
宋水官,1946年生於核雕村——蘇州市舟山村。1967年至今從事工藝雕刻事業40餘年。江蘇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內外藝術獎項,其中,1998年舉辦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二十世紀末民間工藝精品博覽會獲民間工藝紀念精品獎、2006年在第41屆國際旅遊品和工藝品交易會上,獲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銀獎」;2007年1月舉辦的首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上,與女兒宋梅英一起獲「迎春花獎」;在2007年5月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藝術品收藏博覽會上,其橄欖核雕刻作品「十八羅漢」、「核舟」同獲金獎。2005年11月,被國家評審為美術工藝師職稱。
在近40年的核雕生涯中,培養傳授了一批又一批徒弟,特別是女兒宋梅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另外,他還創作了許多作品,尤其是各種羅漢像,雕刻細巧精緻,個個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他的作品得到了全國許多收藏家的青睞,並珍藏之。
宋水官尤以羅漢像等吉祥圖案見長,雕刻細巧精緻,個個栩栩如生, 作品在鑒賞和收藏之外,更兼有祈福、辟邪的美好意義。如今,宋水官成立了宋水官雕刻工作室,核雕作品受到了各方高度關注
2009年6月被國家文化部選為蘇州核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鄧建學
蘇州吳中區光福福利人,從19歲開始跟隨姐夫周義清學習雕刻。特長是用浮雕的形式雕刻十八羅漢,其特點是刻工細膩。他的作品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市場上有著很多固定客戶。
鄧建學不僅具有核雕天賦,也是在光福鎮第一個面向社會招收核雕學員創辦核雕技術培訓班的核雕藝人。核雕技術在當地是傳統工藝,一般都是家傳。舟山村幾乎家家戶戶外牆上都寫著「內有核雕」,全村七百多戶,不論是老人還是小孩,無論走進哪一家,幾乎都會有人手持盈寸的橄欖核認真揣摩、雕琢。舟山村八成以上的家庭都從事核雕創作,但一般多不外傳,局限於親屬間的傳授。鄧建學沒有固守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而是充分借力於市場優勢,創辦起核雕技術培訓班,傳授核雕技術。幾年之中,他的學生有近百人之多,其中有很多學生的雕刻能力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周義清
1968年4月5號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舟山村--核雕老街。從小就受核雕刻文化的熏陶,對核雕刻有著一種痴迷的愛好。
1985年學校畢業後就開始進入村辦廠:舟山核雕廠正式拜師從事橄欖核雕刻行業。受過多名師傅的指導,在當時同行一起進廠學習的同伴中算得上是郊郊者;擅長雕刻各種佛教題材的人物作品,特別受到玩家的喜愛;後工廠解體,於1997年到無錫靈山大佛,面佛修心;在這九年中仍潛心於橄欖核雕刻.從沒放棄對核雕刻的研究和創作,在這九年中製作了各種適應於不同層次玩家的佛教類題材的作品,在業界小有名氣。
隨著核雕刻行業的大好形勢,周義清師傅於2005年回到老家舟山老街;直接面向各類核雕玩家製作各種不同題材的作品;雕刻技術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他的知名度也從此在蘇州核雕業中名聲遠揚。
他的布袋佛像,姿態各異,可愛可親,是周義清師傅的所有作品中最受不同玩家歡迎的代表作品,很受各地客戶的推崇;他的部份精品多被藏家所收藏,市場上很少見到;他的作品極具收藏價值。

雅風
江蘇蘇州人;64年生;中國美術學會會員;蘇州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民間工藝家協會會員;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後在紅木雕刻廠工作;後自已研究橄欖核雕刻.在從事核雕刻的十幾年中,他的代表作品:十八羅漢,布袋佛,招財豬等深受玩家的好評;部份作品曾在省市參展中獲得銀獎,銅獎等多項獎項.其獲獎作品均被藏友收藏. 雅風他除了創作,多年來還不遺餘力地在推廣核雕知識;傳播核雕製作技藝;宣傳核雕藝術文化;為了能讓更多的朋友了解和接受核雕藝術,他經常在網路上發布各類核雕相關的文貼;同時讓更多的想學核雕刻藝術的朋友進一步了解相關知識;為核雕刻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雅風和一般的純粹製做工藝品的藝人不同;他注重作品的藝術性,單一性,精巧的工藝,強列的立體感,活潑的造型,流暢的線條和人物的神態;雅風的作品風格細膩,體現了蘇州核雕作品的;精,細,雅的神奇魅力。

殷雪芸
(1928-1996)女,吳縣舟山村人。自幼隨父學橄欖核雕。抗日戰爭後停工。1972年蘇州工藝美術局發現她有獨特技藝,安排她到蘇州工藝美術公司專做橄欖核雕,並培養了董蘭生等藝徒。1978年橄欖核雕作品曾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1979年又去西德、法國展出。作品有《壽星》、《三星》、《十八羅漢》等。

須吟笙
近代核雕名家,1924年生人,寫意羅漢頭的鼻祖,羅漢頭的山峰,尚健在,蘇州光福舟山人,是蘇工核雕殷派第二代傳人,師從殷根福(?-1940),和殷根福之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同時學藝橄欖核雕刻,作品有橄欖核雕《楊家將》三件須老先生已經八十多歲,少有作品上市,其實須老先生還雕東西,但只是為了應付宣傳做做樣子而已,眼神和腕力多有點不從心了,由於年齡的關系雕的東西和以前的也有了些差距,但須老先生的地位是不可以否認的,他的羅漢頭可算殷前輩十八羅漢雕刻開派以來十八羅漢頭雕刻的一個里程碑,現在的一些新人,包括一些所謂名家除了繼承還是繼承,沒有一點點的發揚,須老先生的東西不多,新的幾乎不出,現在仿他工的人也不多,因為須老先生的工藝境界已經不是常人能仿。他的作品已經很難覓得。我去了數次也未能如願。到是在民間還能看到他的作品。他的羅漢頭受到舟山所有雕刻者的肯定。殷麗娟是須吟笙的唯一在舟山工藝品廠一帶一出來的徒弟(這一點鮮為人知)。其早年從事過木雕、石雕、牙雕,等。在橄欖核雕中除了雕刻羅漢頭之外還有偉人頭像為大家所知,還有一些其他題材的單子,但留存的已經很少。曾在舟山工藝品廠成立後在其中指導廠中學徒,可以說現在青壯年的雕刻者基本上都被其指導過。

陳敏,殷曉紅(伉儷)

1969年生,四川人,85年在蘇州當兵,當時就很喜歡核雕,退伍以後就留在蘇州從事核雕雕刻與研究。在核雕世家裡其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後又在眾多核雕名家的大力指導下和自己不斷的努力以與創新險在業界特別是上海闖出名氣,並創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作品有浮雕十八羅漢,觀音,大彌勒等
,曾獲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2006年核雕作品「香爐」獲得第40屆國際旅遊工藝品「金鳳凰」設計大獎賽優秀獎,評比和發證單位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須培達
1957年生人,1973年進入舟山工藝品廠學徒,通過自己的努力練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開始自己創作,其現在正當壯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羅漢頭能看到須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以各種人物單粒為主,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觀音等題材

朱靜安
1972年生,師從任敏華,從藝至今已有數十餘年,雕工明顯細致,而且會看出是用心琢磨來改進的,其主要作品有西遊記、人物、單件、喜怒哀樂等,他的作品風格接近其師須吟笙,刀口清晰,神態自然,受許多核雕愛好者青睞,而且做工細膩和精巧,很有發展。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學會會員

周建興
1953年出生於核雕之鄉舟山村。師從顧仁笙,曾工作於舟山工藝品廠,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斷的深挖創新,終獲成功,創立了一種自己獨有的風格。尤其是在十八羅漢頭這樣很能體現一個藝人的基本工的題材上更是力求完美,並且對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開發出鐵圓核、大四花等這樣核質非常高的原料。從不讓一條質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場上。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雖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確實帶出了不少優秀的徒弟,並且他的許多徒弟(如周義清、陳容芳等)現已揚名核雕界。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

沈元根
1962出生在蘇州,早年開始跟老師鍾火元學習核雕,1998年開始自己創業,其以往作品有非常濃重的須派風格,固化,傳統,刀工規整,傳統題材非常之多。現而今他已經另闢新路,創作了許多新穎的題材,而且悟性很高,在作品中能充分體現心中所想,能化平面於立體,化呆板為靈巧,使作品活起來。主要作品有十八羅漢系列,觀音,鍾馗等。現創新作品有十八包衣羅漢和浮雕八仙過海

鍾擎峰
1971年生於舟山村,鍾火元長子,自幼深受父親核雕藝術的熏陶 ,1985年隨父學藝 ,1986年拜沖山佛像雕刻祖師李永良之子李榮壽為師,學習佛像雕刻。從藝二十多年來,主要作品有橄欖核雕「老子出關」、「西廂記」,紅木雕筆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紫檀木筆筒「紅樓夢十二金釵」、「八仙過海」等,其作品人物鮮明,刀功簡練醇厚,深受大眾喜愛。`
曾獲 * 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學會會員 助理工藝師

陳蓉芳
1987年出生於核雕之鄉光福舟山。跟哥哥周義清學習橄欖核雕。至今從事核雕也有多個年頭了;由於勤奮好學。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每一件作品她都用心雕刻、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其作品中蘊涵了江南女子的特有細膩與1987年生於舟山村,周建興的次女,周義清的妹妹,自幼受父兄藝術熏陶 ,其主要作品有「十八羅漢」、「彌勒」等。 曾獲 ,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助理工藝師、

陳琪
1989年出生,蘇州藏書人,自幼喜愛繪畫,16歲時接觸到橄欖核雕,便麻煩鄰居鐵匠師傅做了幾把雕刻小刀,從此在學習課余時間雕刻各類有趣的東西送於同學朋友們,深受朋友們的喜愛,因此也帶動周圍一批朋友學習橄欖核雕,其刀法粗狂有力,細節處理精細,對人物雕刻有一定的造詣,深受藏家的青睞。代表作有十八羅漢,喜怒哀樂,八大僵屍,各類彌勒,觀音等。。題材新穎之作。

殷根福
蘇州著名橄欖核雕大師,吳縣舟山村人,其刀法雄健、形簡意賅,世稱「殷派」。殷根福初學竹雕,繼學牙雕,再學核雕。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永興齋,出售竹雕牙雕藝術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中獲得一些橄欖核,精心琢磨以後,決定隨形設計,用以雕成羅漢頭像,為此,他專程去羅漢堂內觀察羅漢形象,雕塑成後串成手串,在店內銷售,很受民眾的歡迎。藝品一上市,旋即售空,此後,他專事核雕,專雕羅漢頭像,並成為殷氏的獨特藝術品。當時,上海僅此一家。以後,殷根福所雕的羅漢頭像,成為風行一時的核雕藝術品,求購者絡繹不絕。殷根福刻制的羅漢頭像,挺刀爽勁,厚朴凝重,臉部表情自然,雙眼傳神,十八個羅漢個個不同,神采各異,形象生動,被譽為「殷氏羅漢」。
殷氏開創的羅漢頭像與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創新。以往的雕刻技藝在雕刻前都要畫個草圖,如園林、人物、花鳥、走獸等,然後按圖雕刻。而殷氏羅漢則無需畫圖,只要吃准五刀,即鼻頭一刀,眼睛兩刀,耳朵兩刀,是為「定位」。

鍾年福
1927年臘月三十生人,故名年福。14歲開始學習雕刻,師從殷小男,1970年成立舟山工藝品廠,1973年4月7日成立東山工藝美術廠。可以說為舟山的橄欖核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鍾老刀法粗曠,作品特點鮮明,為了愛好而雕刻,受到舟山雕刻者的尊敬。無人能出其右。也從事過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質的雕刻。大女兒鍾菊英(在89年後就不從事雕刻因為眼睛不好)、大兒子鍾耀源(在十多年前就不從事雕刻)、二女兒鍾菊仙(現在還在從事雕刻)。開門徒弟是鍾火元、其他徒弟有謝才元、鍾秀琴、周雪官、須培金等,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指導過很多的徒弟。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
1970年舟山工藝品廠 由鍾年福發起並成立任第一任廠長。發起人還有殷小男(殷麗娟的父親,殷根福的兒子)、殷小妹(殷小男的妹妹)、須吟笙等人。在1970年成立的時候有3、40人,不是只有橄欖核雕,還有石雕,接的訂單都是海外的訂單,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在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後,大部分廠員都出去自己雕刻,導致訂單無法完成,慢慢就解散啦。現在的許多大家都是在廠中學習的,如周雪官、謝才元、周泉根等。

鍾火元
1948年生於舟山村
1964年師承鍾年福學藝橄欖核雕
1970年參加集體創辦的舟山村工藝廠
1971年調入光福鄉紅木雕刻廠
1972年光福紅木雕刻廠橄欖核雕車間創辦人之一,任車間主任、質量檢驗員、業務推銷員、原材料采購員 /
1990年成立核雕工作室至今 曾獲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
吳中區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 ) 助理工藝師 ,2006,07,08年連續三年核雕手串「十八羅漢」獲得第40,41,42屆國際旅遊工藝品「金鳳凰」設計大獎賽優秀獎,評比和發證單位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謝才元 ,鍾秀琴(伉儷)
1957年生人,1973年進入舟山工藝品廠學徒,通過自己的努力練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開始自己創作,其現在正當壯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羅漢頭能看到須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等題材,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曾和須吟笙合作雕刻108粒羅漢相。開門徒弟是朱紅為,還有徒弟陶菊英、徐月明等。
鍾秀琴
1959年生人,師從鍾年福、鍾元慶、須吟笙。1973年進入東山工藝美術長,與須培金和周麟鳳同時開始學習核雕,可以講是舟山女工的代表人之一,受到老一輩核雕作者的推崇,女工的細膩中能透露出鍾年福的粗曠,須吟笙的寫意和鍾元慶的工整,可以說是集大家之所長,代表作品是走獸十八羅漢、走獸八仙、圓雕雲彩八仙及許多題材的單子雕刻。

周泉根
1959年出生於核雕之鄉舟山村。師從顧仁笙,曾工作於舟山工藝品廠,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斷的深挖創新,終獲成功,創立了一種自己獨有的風格。尤其是在十八羅漢頭這樣很能體現一個藝人的基本工的題材上更是力求完美,並且對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開發出鐵圓核、大四花等這樣核質非常高的原料。從不讓一條質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場上。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雖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確實帶出了不少優秀的徒弟,並且他的許多徒弟(如胡君偉、蕭艷萍、殷晨月等)現已揚名核雕界。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從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
周麟鳳
1961年出生,周泉根之妻,同周泉根一起加入舟山工藝品廠(當時有周雪官、須培金夫婦,周泉根、周麟鳳夫婦,謝才元、鍾秀琴夫婦),刀法精準而細膩,現在為了丈夫和愛子作出了非常大的犧牲,放棄了核雕工作,專心在家照顧愛人和孩子,非常可惜,只是在家務閑暇的時候雕刻一些小掛件,現在除了一些「壽桃」之類的小件,在市場上很難見到其作品。
殷晨月
殷晨月是一朴實無華的農婦,而這也正是民間藝人的特點:身懷絕技而其貌不揚。68年的殷晨月15歲開始跟核雕大師周泉根學習雕刻技藝,至今她都自豪地說:「師傅那時一直表揚我,誇我做的東西像模像樣。」
當時身體單薄的殷晨月個性倔強,她開始琢磨核雕,從廣東買來橄欖核,反復地練習,開始刻起來挺費經,慢慢地手法越來越熟練,線條越來越流暢。
殷晨月的雕核也得到了蘇州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的關注。老師指導她,要雕刻精品,譬如《小籽十八羅漢》而且越做越精緻,她的橄欖核雕《小籽十八羅漢》在2001年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上獲得銀獎。 '
經過長期的探索下, 殷晨月的核雕已形成刀工雋永、線條流暢、精細入微、獨具一格的風格,作品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從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韻味厚淳,不少作品為海峽兩岸收藏家收藏。此後,他專事核雕,專雕羅漢頭像,並成為殷氏的獨特藝術品。'
曾獲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吳中區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 助理工藝師
周志堅
1979年出生,周泉根之子,師從其父,作品秉承其家的特點,規整細膩,沒有偷工減料之嫌,對原料的要求也像其父一樣非常嚴格,早期雕刻過十八羅漢頭,因為個人喜好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雕此題材,現在主要的作品就是「十八羅漢」及「彌勒」,「十八羅漢」全部使用大粒鐵圓核來雕刻,核肉飽滿渾圓,自然顏色通紅,加上精細的刀工,令人眼前一亮
何志清
1980年出生,周志堅之妻,師從其公,作品一樣秉其家特點,原料優秀,精細而傳神,其主要作品為小籽十八羅漢頭,看其所雕題材就能知道其作品具有相當水準,能和其公雕刻十八羅漢頭,就能證明周泉根對其兒媳的羅漢頭雕刻也是認知的
繆小明
1972年出生!蘇州吳中區光福鎮舟山西支人。18歲父親學木工手藝。自幼酷愛畫畫,因受舟山傳統工藝核雕刻的感染,業余時喜歡在不到一寸長的橄欖核上雕刻。30歲那年,他白天干木工,夜晚學雕刻。很快,做成了第一件橄欖核———財神爺。60元,小明的第一件作品就賣了60元!40天雕一件
對橄欖核有著天賦和靈感的繆小明果然成功了。自此開始,他每天夜裡堅持雕刻,手藝進步飛快,點名要貨的人越來越多。繆小明的精雕作品從整體形象到鏤空精雕,也隨著供不應求的市場,身價猛漲,從幾十元漸漸賣到幾百元,直至8千元。終於,他在2003年正式與木工「脫離關系」,專職做起了橄欖核雕刻。
一個小小的橄欖核,在繆小明手裡最起碼要泡上40天;每天在繆小明的手上要呆上十幾個小時。小明的橄欖核精雕作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藝術內涵,巧妙構思,精雕細刻,可稱「橄欖核上的工筆畫」。「紅樓夢」、「八仙過海」、「福祿壽」、「西廂記」、「寶蓮燈」、「三國故事」、「牛郎織女」等等,無不雕工細膩、精美,人物造型逼真動人,似一幅幅精美的工筆畫,展現在世人眼前,是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等待繆小明橄欖核精雕藝術的人越來越多,繆小明依然不緊不慢地雕刻著。「對不起,請您耐心等等,我一年只能做10個。」這句話成了他的口頭禪。
曹福英
蘇州市高新區東渚人,藝名英英;女,64年生。一直從事蘇綉;這幾年蘇州核雕刻的興盛讓她對橄欖核雕刻有了強烈的興趣;於是她放下綉花針,操起了雕刻刀,開始嘗試橄欖核雕刻。憑著自已的愛好在沒有正式請酒拜師的環境下,一個人在家研究起橄欖核雕刻,在短時間內由一個綉娘轉換成了一個橄欖核雕刻藝人,她的作品發展潛力極大,進步明顯,一上市就得到了很多玩家的賞識;是很好的送禮,把玩,收藏之選。

鍾錦德
生於「香山匠人」雕刻之鄉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80年代拜胥口香山匠人、民間雕刻家李興根為師傅,學習紅木雕刻技藝。在二十六年的雕刻藝術生涯中,有自己的刻苦鑽研、虛心好學、奮發向上、完整掌握了一套紅木雕刻的步驟,技法、刀法、加上不斷的學習傳統美術理論、現代設計理念,拜訪一些著名的畫家、學者、藝術家、全國的一些著名木雕藝人及其他門類的傳統工藝美術家,參加大型的藝術展,更加深了自己作品創作的靈感與思路,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內涵。使自己的雕刻藝術道路越走越寬,並不斷尋找紅木作品與市場需求的切落點,開發了一批市場銷售好的產品。在二十六年裡發展和培養了一批年青的雕刻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共創作設計紫檀、紅木雕刻優秀代表作品380多件。在繼承前輩藝人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具有蘇州獨特的空、松、玲、巧的雕刻手法,選用名貴的紫檀木、紅木材料精雕成的作品。有傳統人物、動植物造型、文房四寶、仿古船模、雕刻掛屏、台屏、地屏及仿明清傢俱,其代表作品曾多次在國內獲國家級、省市級金、銀、銅獎。代表作品大型紅木雕刻《堂名擔》分別被中國昆劇博物館(蘇州戲曲博物館)、台灣戲曲博物館收藏。紫檀木雕《釋迦牟尼頭像》《觀音頭像》《五子戲南瓜》等作品經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政府新聞辦公室選定赴法國巴黎參加2003年中法文化交流年錦綉江蘇——江蘇工藝美術精品展。作品講究個人率性之作,呈現自得自在之精神,達到「絕無煙火杜蘭香、昆吾鋒盡終難似」的意境。
2003年被聯合國技術信息組織中國國家分部授予「國際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04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授予「中國雕刻藝術大師」「德藝雙馨雕刻藝術大師」榮譽稱號。2005年被中外名人研究會授予2005年中國「藝術名人」稱號。2006年被蘇州市宣傳部、蘇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蘇州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蘇州市經濟貿易委員會、蘇州市總工會授予「蘇州市鍾錦德紫檀木雕刻技能大師工作室」稱號。2007年被江蘇省政府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稱號.2007年9月被蘇州市政府授予「蘇州市民間工藝家」榮譽稱號。個人事跡:載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共和國建設者檔案》、《中國當代名人》藝術名人卷、《蘇州工藝藝術篇》。
1、2004年,紅木雕刻大型作品「紅木堂名」被中國昆劇博物館收藏。
2、2004年7月4日,紫檀木雕「觀音獻禮」被姑蘇晚報選入28屆世界遺產大會委員會珍藏版。
3、2005年2月27日,參加由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江蘇省衛視(1860新聞眼)主辦的 「我愛我家,走進江蘇民間藝術家最具人氣家庭頒獎」,榮獲「我愛我家走進江蘇民間藝術家參與家庭獎」。

都傳恭
現年68歲的都傳恭說,他從9歲開始跟祖父都蘭桂學習書法、繪畫、核雕、篆刻等,後來,漸漸對核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學後就工於濰坊嵌銀廠,心裡始終放不下的還是核雕。他創作的作品「乾隆下江南」、「九龍戲水」、「十八羅漢」等受到人們的好評。其中最經典的是他用核皮刻制船上的錨鏈30多環,每環米粒大小,環環相扣,活動自如。還把核雕作品鑲嵌在小屏風、紅木百壽杖、鼻煙壺等各種紅木器具上,觀者無不驚嘆。都傳恭說,民間藝術大師稱號是對自己的鼓勵,他更希望將手藝傳給熱愛民間藝術的年輕人。幾十年來他授徒若干,書寫了核雕的教學資料,到全國各地做現場表演。

顧寶平
男;於**4月出生於雕刻之鄉光福鎮的一個小山村迂里山前村。從小喜歡畫畫,寫字;對雕刻藝術有著特有的愛好。2006年畢業於蘇州長橋職業中學,畢業後就開始學習雕刻藝術,2008年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在服役期間利用空餘時間用自製的幾巴簡易刀具擺弄起各種雕刻小玩藝;2010年退役後到當地知名的核雕坊建豐核雕坊學起了橄欖核雕刻;由於從小就愛擺弄刀具,很快在一起學習的幾個師兄,師弟,師姐,師妹中脫穎而出;不到一月便做出了能讓玩家接受的作品,其作品一經面市便有固定商家來電訂貨;不久就在核雕圈內有了知名度。其擅長為:人物,山水類題材的作品。做過的作品有:雙面十八羅漢手鏈。單面十八羅漢串,喜怒衰樂手鏈,關公,達摩,七星羅漢手鏈,八仙,浮雕雙面十八羅漢手鏈等,幾乎市面上所有的題材多臨模過;以做山水人物為主。所作品潛力很大,極有把玩欣賞意義。
李見東
蘇州市中區光福塘村人。國際級大師鍾錦德之高徒,蘇州市高級工藝美術師,核藝軒主人,核雕緣俱樂部會員。其很多作品多曾獲過獎。05年開始在木雕刻之餘同時從事橄欖核雕刻,其作品多讓藏家收藏,少有流入市場。

3. 濰坊核雕的代表人物

濰坊的核雕,與嵌銀、仿古銅、年畫、銅印,風箏齊名,都是工藝晶之最,國之瑰寶。清朝末年,山東濰坊諸城縣著名核雕藝人張大眼在北京宮延刻朝珠、捻珠、手串、佛珠等。慈禧太後時,其人各噪一時,年老回家授徒山東濰縣都家村都渭南。
到了近現代,由於核雕藝人的地緣關系,民間藝人都渭南把絕技傳給兒子都蘭桂。民國年間,1915年,都蘭桂與核雕愛好者丁懷曾捨得「萬國博覽會」巴拿馬獎章,都蘭桂刻「馬拉古代驕車」,丁懷曾報表簽名。都蘭桂得獎牌。1933年在全國鐵路沿線生產貨晶展覽會上獲超等獎。他一生研究核雕技藝,其中精細作品有「百鳥朝鳳」,「文王百子圖」、「百壽圖」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刻「百萬雄師過長江」核舟贈毛主席。1955年,都蘭桂被評為國家級老藝人之一,1956年被評為先進生產者,當選為濰坊市人大代表、山東省政協委員,卒於1960年。
核雕老藝人都蘭桂一生積極創作,為核雕藝術的發揚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授徒二人:考功卿、都傳功。使核雕藝術得以延續至今。
核雕老藝人考功卿授徒王緒德,師徒二人在繼承前人技藝基礎上廣泛汲取同行業及各個工藝術美術工作者的經驗和優長,苦心經營,在核雕藝術上推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他師徒刻的核舟更是別有風味。其一作品船尾垂下的錨鏈由45個小如米粒,細如發絲的橢圓形環連接而成,每節活動自如。他們師徒二人的作品被世界各國友人收藏。 都蘭桂之孫都傳恭自小愛好書法、繪畫,九歲跟祖父都蘭桂學習核雕,就業於濰坊嵌銀廠,後在「山東省工業幹部學校」工藝美術班深造,作品有「九龍戲水」、「十八羅漢」、「梁山——百單八將」等核墜,「九美鬧龍舟」、「十美采蓮」、「西湖聯韻」、「百萬雄師過長江」等核舟。其作品為外國友人收藏,現被授予「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濰坊核雕近三百年,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苦心摸索,創出了一件又一件的新穎作品,為中國的工藝美術錦上添花。這些作品都是與濰坊「年畫」、「嵌銀」、「風箏」、等平齊的瑰寶。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山東濰坊更為世界重視,對國際影響也越來越大,到山東濰坊旅遊的外國友人也越來越多,核雕產品也和其它的工藝品一樣,深受遊客喜愛,銷售量越大。隨著更多核雕愛好者的加入,在市場出現了不少的新人才、新作品。其作品多種多樣,更充實了市場的繁榮。但在市場銷售的精作品不多,後輩有收藏價值的不多。

4. 核雕藝術在中國是如何的發展的

明代核雕
明代初期核雕特別盛行,其時的文人墨客和朝廷顯貴們把它同珠金玉器掛在一起,作為身上的裝飾佩件和扇墜,顯示其特殊的身份。在民間則多以核桃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物。也有製成配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賞玩。
從明清開始,核雕在我國的江蘇、廣東、福建、山東等地比較興盛,且雕刻題材豐富。如「十八羅漢」、「八仙過海」、「關公」、「童子與壽星」、「觀音菩薩」等等,都是藝人們喜歡雕刻的傳統品種。雕刻技藝經明清發揚光大後一代代流傳了下來,目前在江蘇泗陽、蘇州吳縣的光福、東山一帶,搞核雕工藝的民間藝人不少。一般大都雕制一些八仙過海、鳳戲牡丹、熊貓食竹、群猴嬉船、猛虎上山、雙喜花籃、花鳥寶瓶等。現在市場上常可見到一些羅漢頭、觀音、松鶴童子等工藝較為簡單的核雕批量出售。而在浙江專門搞核雕的人極少,據我所知大部分是在做其他雕刻之餘附帶著做些印章或是掛件玩物,但人數也極少,杭州市陳碩先生以治印為主,但對核雕也比較關注,他曾嘗試過利用核雕治印。他的作品用刀巧妙,極其精緻。

明代核雕藝人
明清時核雕工藝的興盛造就了一批民間藝人。如明代常熟的王叔遠首創以橄欖核雕制「東坡夜遊赤壁」之舟,舟上艙軒篷楫,什物俱全,鐫刻蘇東坡等五個人物,精妙傳神。魏學 的名篇《核舟記》就是反映王叔遠首創雕刻核舟之事。還有明代的夏白眼,相傳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了十六個嬰兒,每個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是眉目之間,喜怒神情栩栩如生,又刻有荷花飛禽,姿態個個不同,在當時也被稱為一絕。康熙年間蘇州有位姓金的老者,亦善核舟之雕,人稱「有刻棘鏤塵之巧」;乾隆年間的陳祖章、杜士元都被人稱為技高藝絕的「鬼工」,陳祖章的代表作「東坡夜遊赤壁」核舟,舟長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蘇東坡外,有客人、客婦、艄公、書僮等八人,人物神態自然、寧靜、超逸,個個刻畫精緻,在放大鏡下看光影迷離。舟底刻赤壁賦全文,其刀筆工夫令人難以置信。現在陳祖章的核舟尚有一件傳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民國年間,吳縣香山人殷根福以橄欖雕刻羅漢頭成為核雕名家。
在博寶商城裡收藏了大多大師的作品。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遠、夏白眼、邱山、刑獻之等。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一文描寫王叔遠能在細小的核桃雕刻出一條船,船上有五人、八窗,明代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16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一時聖手。

清代核雕
清代核雕,造型精巧玲瓏,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寫實,人物臉部雕刻更著重於逼真,動物著重於動態表現,雕工剛勁有力,線條直,邊線流暢,方圓合於規矩,稜角分明,人與物連接較密,鏤雕很少留有鑽孔痕跡,浮雕地子磨得較平,略留刀痕,磨工細,核雕穿線孔比明代及現代的核雕大。
清代核雕藝人清代核桃雕藝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人,屬於山東濰坊核桃雕。乾隆酷愛核雕,曾召杜士元入宮。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存有乾隆年間陳祖章的「赤壁夜遊橄欖核舟」。
明清核雕對比雖說明清是核雕的鼎盛時期,但明清的核雕精品傳世不多。對明、清核雕的鑒別,主要是根據史書記載及選材的特點。如明、清核雕的選料多選用核大、壁厚、質地堅密細潤的核。還有製作特點可和當時竹、木、牙雕等雕刻工藝相對照來進行鑒別。因當時不少竹、木、牙雕的雕刻名匠,都是核雕高手,因此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徵。
明代核雕,造型古樸渾厚,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外型而不追求細部刻畫。從雕法上看,明代核雕一般雕工剛勁有力,利落醒目,線條、稜角分明,人與物連接不緊密,鏤雕留有鑽孔痕跡,磨工較粗,留有刀痕。
核雕的鑒別在鑒別核雕的時候也應注意核色、包漿。核雕隨著年代的推移,逐漸會產生表裡如一的深橘紅色和紫檀色。但如果是做假的核色,核包漿則呈淺橘紅色和黑紅色。如果能熟記和掌握古核雕各個時代的構件、造型、工藝風格特徵,熟知各個時期其他雕刻工藝品藝術風格的沿革,那麼對於鑒別古核雕的真偽會有很大幫助。
共和國解放初期代表人物有:鍾元慶、趙林生、殷根福、須吟笙、鍾年福蘇派核雕

5. 我買了一串八方來財橄欖核手串,以經盤玩三個月了還沒有變紅,聽說我買的是草核,那怎樣盤才能變色。

橄欖核把玩:
一、上油
1.核雕為什麼一定要上油:橄欖核本身有很多油性在內,但隨著時間推移,油性是會消散的,因此必須上油,來加強它的油質,油質少則易裂,就如木頭太幹了會裂,是一個道理。在表面上油,它會吃進內部,塗抹均勻,整個核都可以吸收油分。
2.上油的方法是:採用軟刷蘸少許色澤淡的油質(橄欖油、花生油、色拉油、大豆油均可),先在隨便什麼器具上刷幾下子,讓油均勻流淌到刷毛上,然後就可以朝核雕刷上去,周身充盈油光即可。一次塗抹大量的油是忌諱。
3. 上油多了產生花斑如何解決:有些核質不好的核(主要是沒長熟的核),會因為刷油多而產生花斑,花掉。也有少數核,一抹上去就會花,可以採取的辦法是——上油後,在2分鍾內仔細觀察核雕表面,出現深色的斑點立即用紙擦乾,花斑就不會再擴散。那如果已經花了,怎麼辦?新核出現花,可在把玩一段時間後(要求滿3 周,每天3小時以上的把玩時間),再上油塗抹,同樣要適量,這時因為表面已有淺淺的一層包漿,再花的可能性很小。核雕花了之後,肯定要破壞品相,但玩家請不要擔憂,因為花不會導致裂。而且,核雕在把玩一年半載之後,整體顏色都會深紅,花斑也會隱淡,最後消於無形,所以不用害怕。
二、防開裂
開裂是橄欖核容易出現的現象,開裂的原理在於核內與核外的濕度不統一。橄欖核一般有三瓣構成(四瓣的也有比較少見),每瓣之間相互隔斷,且每瓣之間都有核仁。刻成作品後掏掉核仁,這就形成了三個空囊。囊內空氣濕度與核外濕度應保持平衡,如果內高外低,相差懸殊的話,則核內濕潤向外膨脹,核表面乾燥向內收縮,這就會開裂。防止開裂,應注意下述幾點:
1.防曬:太陽光或高溫燈光長時間直曬將導致開裂。
2.防水:橄欖核作品掉進水裡或用水刷洗清潔,空囊進水後蒸發很慢,外表蒸發很快,導致由內向外膨脹而開裂。如果著水,可放在食品保鮮袋中打一松結,讓水份慢慢蒸發,切忌速干。
3.防風吹:風吹是導致開裂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北方地區,短時間的風吹就容易將橄欖核吹裂。因此風力稍大,就應妥善收藏起來,以防不測。
4.防暖氣:放置在有暖空調的環境中,冬季使用暖氣(或暖空調),室內(車內)很乾燥,橄欖核長時間放置在這種環境中肯定開裂。如果在暖氣環境中使用加濕器加濕,那就不會開裂。
5.冬季不能放在內衣口袋:人們在冬季穿的衣服較多,有很多收藏者往往將橄欖核作品放入內衣口袋「珍藏」,這就容易開裂。原因在於人的體溫起了一個「烘烤」作用,內衣口袋非常乾燥。在冬季放在外衣口袋就不易開裂。
三、保存
1. 新核雕如何保存放置:由於核雕興起的年份很短,最近的一次就在2002年左右,因此市面上全為新工作品,老件多在玩家內部才流通。新核雕的存放很有講究,最妥當的方法是:存放在封口袋或配套的錦盒內,再放置於抽屜、大盒子內,如此,冬季的空調,太陽光的直射,都不會對核雕產生傷害,因為有2層以上的環境隔絕了。需注意的是,存放於封口袋內,用不著把口袋全部系緊,應留一點縫隙,讓空氣內外均衡。曾有玩家因為封緊口袋,在連續數天下雨,天氣突然轉晴之後,因為空氣壓力,而開裂的。也有可能那個朋友的核雕受到了光線照射,而捂裂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加強防範噢!
2.什麼氣候最適宜?核雕存放的氣候,以5-27攝氏度為宜,這個范圍是綜合估算的,溫度宜小不宜大,30攝氏度以上比較麻煩,如果空氣被隔絕,被捂裂的可能性比較大!
空氣濕度也對核雕影響巨大。濕度高是沒問題的,空氣中充滿水分,核壁就不會發干。就怕濕度過低,乾燥,核壁因為發干,產生收縮,有危險。那以什麼為標准呢?作個比方,如果你在室內呆著,感覺面部皮膚干,濺在桌面上的水滴很快蒸發掉,對核雕絕對是危險環境!冬季的空調就是典型,還有北方的暖氣片,這類環境下把玩,要慎重的。因此北方的朋友保存核雕,都會在室內放吸水石,每天加入很多水,以此來讓空氣充盈水分,加濕作用。
3.核仁挖掉是好是壞?核仁是很有爭議的,有專家認為新核雕,應該剔除掉核仁,第一是防蟲蛀,第二是阻止核仁在氣候變化時產生膨脹,危害核雕。核仁是有很強的油性的,完全去掉,在乾燥的環境下就無法再起油化作用;但不去掉,夏天蛀蟲會在核內築巢,夠惡心的!
4.蟲蛀解決方案:可以放心的是,核雕遭蟲蛀,並不會破壞核壁,小小的蟲子是根本啃不動堅硬如鐵的核壁的。而要讓蟲蛀徹底斷絕,挖空核的內部即可。象羅漢頭之類只有上下兩個孔的核,可以用鐵絲弄一個小彎鉤,伸入核內反復掏,即可。
來源: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

6. 核雕的核雕名家

1.鍾勤鋒1975於舟山村鍾火元自幼受父親藝術熏陶文玩1992隨父藝至今其主要作品七星高照、鍾馗等.曾獲 \蘇州市渦區工藝美術員:助理工藝師2.丁良:光福舟山蘇州雕刻橄欖核派雕刻藝, 選核特別講究;雕刻作品單面十八羅漢採用籽鐵核選料精良致顏色相同具高收藏價值! 送禮、收藏品.3.胡君偉 T.>lt8D|-e 蘇州藏書原本事石雕迷戀核雕決定改行拜周全根藝核雕行業定知名度4.陸琴 1976於蘇州光福鎮十八歲高畢業事兩刺綉工作二十歲做紅木傢具·紫檀木筆筒雕刻喜歡橄欖核工藝品始雕刻橄欖核經潛研究形自風格作品構思精巧物眉目清秀表情祥自造型飄逸富每件作品都透著『雅』既喧鬧沉寂靈透著穩重高雅透著輕盈刀口處理干凈細致代表作《觀音》《四美》《清者自清---蓮花》《八寶觀音》《福祿壽》《浮雕八仙》《逍遙游--船》《文殊菩薩》等5.周義清 於19681985始習橄欖核雕刻技術雕刻題材廣泛其彌勒世稱道起習弟佼佼者遭工廠解體身錫靈山佛面佛修九九潛於橄欖核雕刻技藝提高讓自技藝更高提高周義清直追求著讓普通百姓能欣賞橄欖核雕精美理念2003面向眾專門做起核雕廣接受題材--彌勒佛(名布袋佛)彌勒佛姿態各異神態入深受玩核喜作品供應求業界確立--核雕周位6.蘇州名家橄欖核雕 殷麗芬 呢 答案補充 我難答主要市場認認

7. 橄欖核雕為什麼那麼貴

核雕貴,因為屬於藝術類的范疇;另外加上文玩愛好者的喜歡及商家的炒作;
價值更高了~~
所以如果喜歡建議你入手幾串大師的作品,買的時候看好核雕大師的資歷;一般榮獲過國家獎項、同時擁有國家工藝高級美術師證件,從業將近30年以上的,極具收藏價值;
市面上有很多做了10年以內的核雕人員就被成為某某大師,純為商家炒作~~愚弄初級文玩~收藏意義不大;
蘇州舟山核雕大師有江湖地位的如 宋水官 須吟笙 須永培(藝名須永財) 鄒麗青 周義清 須培達等;
以下這個大師是以前媒體報道過的一個~~應該喜歡文玩的都知道
須永培 藝名(須永財)
須派核雕大師

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蘇州市民間工藝家
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蘇州市核雕藝術家協會常務副會長
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舟山核雕行業協會副會長

1955年生於核雕藝術之鄉舟山村。1973年進入舟山工藝廠學藝,當時師從鍾年福、須吟笙學習核雕技藝,開始了將近40多年的核雕生涯,同時後期與宋水官大師等人承包舟山工藝廠。

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虛心求教,雕刻技藝不斷完善,作品內容逐漸豐富,多次獲國家級大獎。
所創作的作品主要是以關公、達摩、布袋和尚、鍾馗等傳統人物單件,以八寶彌勒、浮雕十八羅漢、彌勒等手串為主,且得到了老一輩藝術大師們的認可,受到了同行、收藏界的一致好評。並多次參加政府重要的展示活動,經常受到新聞媒體、報刊雜志的刊登與報道。

須老作品均以藝名「永財」為落款,「財」使用繁體字「財」;字跡小巧工整、有力。收藏價值極高~不過市場上假冒的很多;

8. 求中國最大的橄欖核 雕刻 批發集散地!

北方最近的就是廊坊市永清縣別古庄鄉後留營是河北地區最大的雕刻基地,也是專業村,可以雕刻橄欖,象牙等等工藝品,常年銷往京津冀和海外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南方我就不太了解了。(我是天津的)

9. 核雕名家有哪些

1、須吟笙

須吟笙是近代核雕名家(1923.5.13-2011.3.9),舟山核雕的代表性人物;寫意羅漢頭的鼻祖,羅漢頭的山峰,蘇州舟山須派羅漢的創始人。作品有橄欖核雕《楊家將》、「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

2、劉小敏

劉小敏,原名劉敏霞,1963年生,蘇州核雕名家。師從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宋水官。

3、馬福元

馬福元,蘇州舟山村人,1953生人,13歲學習核雕,師出早期的舟山工藝廠,由於對核雕愛好至極,其學習進步很快,也為當時的工藝廠做出了很大貢獻,八十年代初,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此期間,馬福元老師一直苦練技法,主攻十八羅漢,取得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4、夏棟

夏棟,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核雕作品《鼻煙壺·吉祥如意》在第七屆中國(無錫)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作品《十五貫》入選市級公益廣告,展示在蘇州市地鐵站1、2、4號線軌行區中。

5、王洪倫

王洪倫1985年出生於山東金鄉縣,自幼喜歡雕刻,後拜師潘發清。自己通過多年刻苦鑽研,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其作品在《現代根雕攬勝》《中國根雕之光》《中國當代民間工藝名家名作選粹》等書籍發表。

10. 核雕派別怎麼區分各有什麼特點代表作呢

核雕北工與南工的劃分,並不僅僅是由於地域分布的差異,更重要的原因是二者核雕作品在構成及意蘊的差異。北工與南工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

1、作品風格的差異。

傳統意義上,北工核雕作品布局簡練,朴實大方,形成了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往往是敢於突破桃核固有形態的空間局限,在小物件上構造出大場景,且精於作品氣勢的構造,這種粗獷並非是粗劣,而是高度概括下的精煉。

2、發展軌跡的差異。

無論是北工還是南工,其最初的形態都只是謀生的手段。隨著被社會認可和自身的發展,他們的各自發展軌跡出現了差異。濰坊核雕大約始於清末,並在二十世紀初期達到了發展的高峰,其代表作品《馬拉車》也在這一時期獲得了巴拿馬博覽會金獎,自此濰坊核雕名噪一時。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濰坊核雕在全國范圍內依然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微小的桃核雕作品也被我國政府曾被作為禮品饋贈外國使節。此後,濰坊核雕出現衰敗。

3、材料不同

北工以核桃核心為材料,著名的濰坊核雕代表作品《馬拉車》為例,該作品以駿馬和馬車為主景,著重刻畫駿馬的脖頸向前掙伸和馬車行進中的傾斜表現,似乎是一匹健碩的駿馬拉著馬車飛馳進觀者的眼球,其動感、強勢一覽無余。

南工主要的橄欖核為主又以「蘇(蘇州)派」最為傑出,核雕市場上流通的蘇派作品佔了整個核雕市場90%以上。蘇州核雕布局緊湊,柔美精緻,具有細膩靈動的藝術風格。

(10)中國核雕市場調查報告擴展閱讀:

《蘇州訣:十八羅漢園林》手串是蘇州核雕的代表作品之一,該作品以蘇州拙政園、獅子園、留園等十座最出名的園林為創作題材,主要採用了圓雕、鏤雕的雕刻技法,將園林中的假山、拱門、亭閣、樹木等等物象安排在小小的橄欖核上,雕琢物象雖多,但是並不錯落反而有致。

將蘇州園林的精緻完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也體現出了蘇州核雕作品的精緻靈美的藝術風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核雕

閱讀全文

與中國核雕市場調查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安形體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45
肯德基的市場營銷 瀏覽:705
網路產品推廣方案範例 瀏覽:425
網路營銷的卷子 瀏覽:292
學校保安二級培訓方案 瀏覽:688
主題旅遊策劃方案 瀏覽:129
學雷鋒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07
合肥開業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19
售後服務措施培訓方案 瀏覽:694
工會保密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406
餐廳微信營銷方案 瀏覽:358
上海茶馬古道電子商務有限 瀏覽:691
蘑菇街促銷活動 瀏覽:35
教學科研培訓方案 瀏覽:350
加油站促銷活動分析報告 瀏覽:882
鄉村旅遊電商平台策劃方案 瀏覽:105
網路營銷卡巴新能源汽車 瀏覽:466
影響中小企業市場營銷策略因素 瀏覽:899
鞋中秋節活動促銷圖片素材 瀏覽:233
酒店畢業季營銷方案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