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瓷器的歷史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
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最鼎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鎮作為「瓷都」的確立,使景德鎮窯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直到如今。當時,各種顏色釉瓷和彩繪瓷是景德鎮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1)瓷器歷史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瓷器分類:
1、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
2、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如中國浙江越窯(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有田燒(aritayaki)、岡山縣備前(bizenyaki)等。
❷ 瓷器的歷史資料
用瓷土燒制精細的瓷器是漢族特長。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同商代遺址。東漢出 日本美濃燒的茶道水指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並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製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系統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柴窯是後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未見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南瓷系統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並能燒制窯變色及兩面彩、釉里青、釉里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所選瓷土必白埴細膩,所制瓷器質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瓏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戧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質極薄,暗雕龍花,表裡可以映見,花紋微現青色。又有「霽紅瓷」,以瓷色如雨後霽色而得名。窯變色從一種發展為窯變紅、窯變綠、窯變紫三種彩。清代生產「彩瓷」,圖樣新穎,瓷色華貴,以「琺琅瓷」、「粉彩」傑出,又有「天青釉」,仿擬五代柴窯瓷色,還有霽紅瓷和霽青瓷等。現在著名瓷器產地有:江西景德鎮,以青花瓷、青花玲瓏瓷、顏色釉瓷和粉彩瓷聞名。河北唐山、山西長治、廣州石灣都能採用傳統工藝及現代化技術設備,燒制各種各色瓷器。此外,還有河南禹縣的鈞瓷、湖南醴陵的紅瓷、臨汝的汝瓷,浙江龍泉的青瓷等。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❸ 瓷器的發展史
【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乾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
一.成分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 陶瓷
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的成份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鐵、氧化鈦等。常見的陶瓷原料有粘土、石英、鉀鈉長石等。陶瓷原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粘土、石英、長石經過加工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半干可壓、全乾可磨;燒至9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
編輯本段二.背景
陶瓷是以粘土為主要原料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煅燒製得的材料以及各種製品。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煅燒而製成的各種製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於它的范圍。對於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於自然界的硅酸鹽礦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與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業,同屬於「硅酸鹽工業」的范疇。
編輯本段三.製作
陶瓷工藝流程 一、淘泥 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來,多少精品陶瓷都是從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並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 陶瓷藝術品
來,摞成柱狀,以便於儲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五、修坯 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修坯又分為濕修和干修。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備工作。 七、畫坯 在坯上作畫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無論怎樣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 八、上釉 畫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後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盪釉、噴釉、刷釉等。 九、燒窯 千年窯火,延綿不息,經過數十道工具精雕細琢的瓷坯,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隻丑小鴨行將達化一隻美天鵝。 現在的窯有氣窯、電窯、等。 十、成瓷 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已變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從打開的窯門中迫不及待地脫穎而出。 十一、成瓷缺陷的修補,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時燒出來會有一點瑕疵,用JS916-2(勁素成)進行修補,可以讓成瓷更完美。
1.陶器的發展
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據放射性 陶瓷建築材料
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磁山·裴李崗文化早於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該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盤、豆、三足壺、三足缽、雙耳壺等,器物以素麵無文者居多,部分夾砂陶器飾有花紋。 1973年首次發掘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該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為黑陶,造型簡單,早期盛行刻畫花紋。 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陝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遺址都發現了大量做工精美,設計精巧的彩陶。這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屬於母系社會遺址,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到了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有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出現標志著陶器的種類和色彩已經開始更加豐富多彩。
2.瓷器的發展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已明顯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溫度1250-1340℃);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再燒1250--1340℃為釉中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烤花爐烘燒(600-800℃)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清代景德鎮出產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3.陶瓷乾燥技術
陶瓷乾燥技術一般採用熱風烘乾技術,能源來源方式有天然氣燃燒,煤炭燃燒及電爐等三種方式,但是其乾燥周期長而致資金周轉慢,均勻性稍差,並且乾燥窯爐佔地面積大,能耗較大。陶瓷微波乾燥技術的出現適時的解決了這些問題。 微波乾燥技術的原理微波是頻率在300兆赫的電磁波,被加熱介質物料中的水分子是極性分子。它在快速變化的高頻電磁場作用下,其極性取向將隨著外電場的變化而變化,造成分子的運動和相互摩擦效應。此時微波場的場能轉化為介質內的熱能,使物料溫度升高,產生熱化和膨化等一系列物化過程而達到微波加熱乾燥的目的。 陶瓷微波乾燥技術的優點: 1、微波乾燥時間短,最快幾分鍾就可以完成乾燥處理過程。陶瓷採用微波乾燥技術相對時間較長,看物料情況,一般也只需20分鍾到2個小時的時間就能完成乾燥處理; 2、因為微波乾燥是對物體整體加熱,乾燥均勻性好,陶瓷品質提高,並且不會出現開裂現象。 3、微波設備佔地面積小,並且因為乾燥效率的提高,大幅度減少了陶瓷傳統窯爐需要的所佔廠房面積。 4、微波乾燥技術用電節能環保。 大型乾燥房及隧道式乾燥線的出現解決了傳統陶瓷乾燥技術難題,比如乾燥房磁場極不均勻,產品開裂的難題,成功投入市場應用。
編輯本段四.分類
陶與瓷的區別在於原料土的不同和溫度的不同。在制陶的溫度基礎上再添火加溫,陶就變成了瓷。陶器的燒制溫度在800-1000度,瓷器則是用高嶺土在1300-1400度的溫度下燒制而成。陶瓷製品的品種繁多,它們之間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物理性質,以及製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錯,無明顯的界限,而在應用上卻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很難硬性地歸納為幾個系統,詳細的分類法各家說法不一,到現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兩種 陶瓷餐具
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分類法:
1.按用途的不同分類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器皿、 陳設品等。 3.工業陶瓷:指應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6各方面: ①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牆磚,衛生潔具等; ②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③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子、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以及電訊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 ④特種陶瓷: 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2.按所用原料及坯體的緻密程度可分為
粗陶(brickware or terra-cotta), 細陶 (potttery),炻器 (stone Ware),半瓷器 (semivitreous china),以至瓷器(130relain),原料是從粗到精,坯體是從粗松多孔,逐步到達緻密,燒結,燒成溫度也是逐漸從低趨高。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級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種易熔粘土製造。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與之混合,以減少收縮。這些製品的燒成溫度變動很大,要依據粘土的化學組成所含雜質的性質與多少而定。以之製造磚瓦,如氣孔率過高,則坯體的抗凍性能不好,過低叉不易掛住砂漿,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間。燒成後坯體的顏色,決定於粘土中著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燒成氣氛,在氧化焰中燒成多呈黃色或紅色,在還原焰中燒成則多呈青色或黑色。 我國建築材料中的青磚,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黃色或紅色粘土為原料,在臨近止火時用還原焰煅燒,使Fe203還原為FeO成青色,陶器可分為普通陶器和精陶器兩類。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磚等具有多孔性著色坯體的製品。精陶器坯體吸水率仍有4~12%,因此有滲透性,沒有半透明性,一般白色,也有有色的。釉多採用含鉛和硼的易熔釉。它與炻器比較,因熔劑宙量較少,燒成溫度不超過1300℃,所以坯體增未充分燒結;與瓷器比較,對原料的要求較低,坯料的可塑性較大,燒成溫度較低。不易變形,因而可以簡化製品的成形,裝缽和其他工序。但精陶的機械強度和沖擊強度比瓷器.炻器要小,同時它的釉比上述製品的釉要軟,當它的釉層損壞時,多孔的坯體即容易沾污,而影響衛生。 精陶按坯體組成的不同,又可分為:粘土質、石灰質,長石質、熟料質等四種。粘土質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質精陶以石灰石為熔劑,其製造過程與長石質精陶相似,而質量不及長石質精陶,因之近年來已很少生產,而為長石質精陶所取代。長石質精陶又稱硬質精陶,以長石為熔劑。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廣的一種。近世很多國家用以大量生產日用餐具(杯、碟盤予等)及衛生陶器以代替價昂的瓷器。熱料精陶是在精陶坯料中加入一定量熟料,目的是減少收縮,避免廢品。這種坯料多應用於大型和厚胎製品(如浴盆,太的盥洗盆等)。 炻器在我國古籍上稱「石胎瓷」,坯體緻密,已完全燒結,這一點已很接近瓷器。但它還沒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體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數允許在燒後呈現顏色,所以對原料純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樣高,原料取給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強度和良好的熱穩定性,很適應於現代機械化洗滌,並能順利地通過從冰箱到烤爐的溫度急變,在國際市場上由於旅遊業的發達和飲食的社會化,炻器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銷售量。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於瓷器坯料,但燒後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則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發展的更高階段。它的特徵是坯體已完全燒結,完全玻化,因此很緻密,對液體和氣體都無滲透性,胎薄處星半透明,斷面呈貝殼狀,以舌頭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硬質瓷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用以製造高級日用器皿,電瓷、化學瓷等。 軟質瓷 (soft porcelain) 的熔劑較多,燒成溫度較低,因此機械強度不及硬質瓷,熱穩定性也較低,但其透明度高,富於裝飾性,所以多用於製造藝術陳設瓷。至於熔塊瓷 (F 陶瓷生活用品
ritted porcelain) 與骨灰磁 (bone china),它們的燒成溫度與軟質瓷相近,其優缺點也與軟質瓷相似,應同屬軟質瓷的范圍。這兩類瓷器由於生產中的難度較大(坯體的可塑性和乾燥強度都很差,燒成時變形嚴重),成本較高,生產並不普遍。英國是骨灰瓷的著名產地,我國唐山也有骨灰瓷生產。 特種陶瓷是隨著現代電器,無線電、航空、原子能、冶金、機械、化學等工業以及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新能源開發等尖端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這些陶瓷所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粘土,長石,石英,有的坯休也使用一些粘土或長石,然而更多的是採用純粹的氧化物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原料,製造工藝與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❹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經陶瓷工作者的認真研究和對出土實物進行的科學測定證明,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末期,我們的祖先就用瓷土為原料,燒制出胎質灰白、器表無釉、火候較低的器皿,即所謂的灰陶。約在奴隸社會初期的夏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人們又在瓷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長石、石英石等成份,燒制出了一種胎質呈白色、質地比較堅硬的器皿,就其燒結性能和堅硬程度而言,已不同於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於器表無釉,所以稱之為「原始素燒瓷」。
在商周時代,又能普遍地製造一種青釉器物。這種青釉器,胎色灰白,結構堅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來能發出鏗鏘的金屬聲;特別是器表施有一層青色或黃綠色的玻璃質高溫釉,看起來它與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與瓷器頗多一致處。經化學分析,其胎質、釉料、燒成溫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項數據都說明它已具備瓷器的標准條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這種青釉器就是我國最早的青瓷。但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較低,原料的處理和坯泥的練制比較粗糙,沒有經過精細的過濾、淘洗、捏練、陳腐等工藝過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較小,造型比較單調;同時胞料中的雜質尚多,胎體頗多裂紋,釉色也不穩定等等,與後期成熟的瓷器比較,便帶有明顯的原始性,所以稱之為原始青瓷。
從戰國到西漢,是從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青瓷,在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個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較大的進展,但與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別。
經過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長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時期出現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寧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後發現了漢代瓷窯遺址;在河南洛陽的中州路、燒溝、河北安平逯家莊、安徽亳縣、湖南益陽、湖北當陽劉家家子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曾發現過瓷製品,而尤以江西、浙江發現的更多。其中有東漢延熹七年(164年)紀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內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發現的青瓷罐,還有與朱書「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發現,使我們確信,我國瓷器的發明不會遲於漢末,把它定為東漢晚期,不僅有大量的考古資料作為依據,也是比較確切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江南瓷業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
從西晉八王之亂到十六國混戰的一百多年間,北方一帶兵連禍結,經濟凋敝,手工業極端衰落。因此,這一段時間,制瓷工藝一直獨讓南方專美。 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了中國北部, 450~451年侵宋失敗,從此確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扶助依附農民立戶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隸,使得農業得以恢復發展,從而也使手工業的復興有了可能。
從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來看,河北、河南一帶,很有可能成為北朝青瓷的中心產區。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早期的白瓷,胎料細白,顯然經過淘練,但未上護胎釉;釉色乳白,釉層薄而滋潤;釉厚處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所以白瓷的發明,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黑瓷的產地源於南方,東晉之後,北方開始了黑瓷的燒造。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 1975年在河北贊皇縣東魏李希宗墓里,曾發現了一塊黑釉瓷片,器型雖無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堅硬細薄,製作也規整。這塊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東魏時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現,標志著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從而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奠定了基礎。
隋以北朝為基礎統一全國,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帶有較濃重的北朝色彩。隨著南北的政治統一,也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合流和交融,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
唐代燒造的白瓷,胎釉白凈,如銀似雪,標志著白瓷的真正成熟。目前已發現的有河北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陝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都燒白瓷。其中邢窯白瓷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們通常用「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瓷業的特點。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北方瓷業與南方瓷業的最高成就雖是事實。但實際上,北方諸窯也兼燒青瓷、黃瓷、黑瓷、花瓷,也有專燒黑瓷與花瓷的瓷窯。北方諸窯中,很多瓷窯燒瓷的歷史較短,沒有陳規可以墨守,因而敢於作各種嘗試和探索。釉色不厭棄青、白、黃、黑、綠、花,制胎可以兩色重疊拉坯,形成紋理,不薄雅素,更喜富麗。這代表了一種新的自信和進取的時代風格。在南方的唐墓也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白瓷,只是沒有發現白瓷窯址,但這是一個白瓷向傾向於保守的青瓷進行沖擊的跡象。
五代時期,白瓷的生產仍以北方地區為主。唐代的窯址,大多仍在繼續燒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曲陽窯、鶴壁窯、耀州窯系的黃堡鎮窯和玉華宮窯等。曲陽澗磁村窯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器皿就有碗、盤、燈、碟、盒、罐、瓶、枕各種用具。每一器類的式樣繁多,如碗的式樣竟達八種,可見當時生產的發達。但也正因為在全國分裂、割據的形勢下,各地瓷窯之間借鑒、仿製以至市場競爭不太可能,這種進步與發展又是有限度的,瓷業的新發展與繁榮還有待於北宋統一全國。
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瓷系與窯系的形成,是我國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學習,不斷創新的結果;也是制瓷工藝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習俗的影響而產生的。瓷器在東漢早期浙江出現後,很快地在長江下游一帶傳播開來,井逐漸波及長江中游、上游地區,以及福建、廣東一帶。約在6世紀初葉的北朝時期,中原地區也出現了自己的燒造瓷器。從此我國的制瓷業便形成了南北兩大瓷系。
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
一、造型比較秀氣,胎色瓦灰,胎質顆粒較細,有的略呈紅色或黃色;氣孔細,孔隙度小,胎中黑點少。
二、瓷器胎料的化學組成是:三氧化二鐵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於北方。二氧化鈦和三氧化二鋁的含量都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則較北方為高。
三、釉層青綠發翠,有的略帶暗黃色,有羊木光。
四、瓷器燒成的溫度較低,一般為1200℃左右,甚而還達不到這個溫度就出現過燒現象。
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
一、器物造型新穎,粗獷雄偉;胎體比較厚重,胎色淺灰,顆粒結構粗糙,胎內有黑點和氣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學組成接近於質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鋁含量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達32%;二氧化鈦含量超過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於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層較薄,玻璃質感強,顏色灰中泛黃。
四、瓷器燒成溫度較高。如河北省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燒造溫度下還是生燒。
景德鎮青白瓷窯系屬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稱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鎮窯為代表燒製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其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因此稱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來石結晶的發達,都達到了現代硬瓷的標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燒造水平。特別是採用覆燒方法之後,產量倍增,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極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個著名的青白瓷窯系。
景德鎮燒青白瓷的窯址已發現有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江西南豐白舍窯、安徽繁昌柯家沖窯、福建閩清窯及湖北武昌金口窯等都燒造青白瓷。屬於這個窯系的還有江西吉安吉州窯、廣東湖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以上的瓷窯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布局與發展趨勢的合乎邏輯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歷史條件下瓷業市場競爭的結果。它們在歷史淵源上和某些工藝特徵上都可溯源於唐代,但它們又大大不同於唐瓷。它們的進步與發展不僅使唐瓷膛乎其後,而且還使得一代名窯如邢窯與越窯從此都漸漸湮沒無聞,成為歷史的陳跡。
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如行雲流水的窯變色釉;汝窯汁水瑩潤如堆脂的質感;景德鎮青白瓷的色質如玉;龍泉青瓷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還有哥窯滿布斷紋,那有意製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無可為力,但宋人燒出了油滴、兔毫、鷓鳩斑、玳瑁那樣的結晶釉和乳濁釉。磁州窯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則又是另一種境界,釉下黑花器繼承了唐代長沙窯青釉釉下彩的傳統,直接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現提供了榜樣。定瓷圖案工整嚴謹的印花,耀瓷犀利瀟灑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窯白瓷與越窯千綠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見、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儀態和風范。
遼朝是10世紀初我國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鮮卑族的後裔,晉末始稱契丹。南北朝以來,契丹在今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流域一帶游牧,與中原的關系逐漸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並任契丹首領為都督。唐朝後期,契丹已成為我國北方民族中最強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建立了遼朝,遂先後與五代和北宋並立。隨著契丹人由畜牧、漁獵生產為主轉向以農業、畜牧業生產為主,由游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手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在手工業中,制瓷業則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遼代的瓷窯,已知者共七處,其分布情況是:上京地區有林東遼上京窯,林東南山窯,林東白音戈勒窯;中京地區有赤峰缸瓦窯;東京地區有遼陽冮(gang剛)官屯窯;南京地區有北京龍泉務窯;西京地區大同市西郊青瓷窯村也發現了窯址,所燒器物為黑釉雞腿壇等。由此看來,契丹人在其未立國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漁豬為業,瓷業是沒有根基的。遼的瓷業成就主要是華北地區漢族燒瓷工人的貢獻。遼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壺(因形如雞冠,又稱雞冠壺)、雞腿瓶的造型而聞名於世,並且受到收藏者的珍愛。遼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異,燒瓷品系與工藝也大體與華北白瓷系統諸民窯相同。
金朝是我國女真族於12世紀初,在東北、華北地區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金代陶瓷器在我國陶瓷史上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由於歷史文獻有關金代陶瓷的記載很少,實物資料又所見不多,所以對金代的陶瓷,過去沒有人作過系統的研究。5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些陶瓷史著作,也沒有金瓷之說。人們即使見到了金代的陶瓷,也往往把它視為宋元之物。
從1127年的「靖康之變」到1153年的金海陵王遷都,在這近三十年間,金兵每次南犯,都把掠奪人口、財富、土地作為主要目標。今河北、河南省境是北宋瓷器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有高度發展的陶瓷手工業,但長期的戰爭,使它受到空前的破壞。後二十多年間,金代中原地區的陶瓷生產,可能由於戰爭的破壞和窯工的南逃,基本上處於荒廢的狀態,到金世宗完顏雍「即位五載而南北修好」。在他在位的近三十年間,據《金史·世宗紀》載:「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餘……號稱『小堯舜。』」金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必須會刺激陶瓷業生產。目前發現的帶有紀年的金代瓷器和墓葬出士瓷器,有大定二年(1162年)磁州窯系白釉黑花烏紋虎形枕、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白釉黑字罐、大安二年(1210年)耀州窯青瓷片標本、金明昌三年(1192年)白釉砂圈瓷碗、大定十七年(1177年)和廿四年(1184年)金墓出土的許多定窯瓷器。但很少發現金大定以前的產品。顯然它是中原地區的陶瓷業在大定年間得以恢復和發展的反映。
但是在南方則相反,南宋立國水鄉、海隅,交通發達。南宋朝廷為了充實財力又以發展海外貿易為國策,瓷業得到發展。
陶瓷為我國獨有的商品,海外有廣大市場。我國瓷器的外銷,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通過對外國使者、元首的賞賜和饋贈輸出的,二是通過貿易形式由陸路、海路運出的;三是由外商來我國收購、訂購、訂造等直接經營方式而銷往國外的。
隋唐開始,我國的瓷器就已輸出國外。當時越州窯的青瓷,邢窯和定窯的白瓷,以及長沙窯的瓷器,便已隨著交通和貿易的發展,運往亞洲、非洲各個區域。東達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南亞的印度、巴基斯但、斯里蘭卡,西至西亞、西北亞的伊朗、伊拉克,遠抵非洲的蘇丹和埃及,在這個廣大的地區里,都有隋唐瓷器的足跡。
唐代瓷器的輸出路線,除了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敘利亞,以達地中海各國(如腓尼基、巴勒斯但等)商埠的這條「絲綢之路」外,還通過交州、廣州、泉州、揚州四大港口由海路運往國外。只是隋唐瓷器的輸出,主要是作為禮品賞賜來使和饋贈外國王室的。通過貿易渠道而出口,大概始自晚唐,特別是五代時期。
宋代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鎮窯、吉州窯和浙江龍泉窯以及福建沿海地區德化、同安諸窯的產品;也有廣東湖安、廣西西村、陝西耀州、河南臨汝等地燒造的瓷器。由於景德鎮的青白瓷與龍泉窯等地的青瓷大量輸出國外,再加上窯工的南遷又帶來了北方形成的新工藝,於是南方的青瓷白瓷的工藝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前進和發展,而形成了後來元朝瓷業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元代在我國歷史上只存在了九十多年。由於當時蒙古族落後的生產方式,給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一度帶來了逆轉。但元初就提倡農業,詔修《農桑輯要》,主張推廣種棉。育蠶繅絲也相當發達。農業原料的大量生產,必然會產生一批獨立於原料生產的加工者。元政(蟹)府對於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是比較重視的,官匠兔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地位可以世襲,這在客觀上對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元帝國的建立,結束了宋、金、西夏三分對峙的分裂局面,國內市場的統一,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這就刺激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元政(蟹)府特別重視對外貿易,元在未建國前,早就與西域、阿拉伯國家有貿易往來。統一全國後,即設立泉州等處市舶司。至元廿一年(1284年)以後,政府欲將海外貿易變為官辦。由政(府備船隻,出資金,招人經營,所得官取十分之七,經營者得十分之三。禁民間私自貿易,但根本無法禁絕。因此終元一代,官營和民營的海外貿易都十分發達。外貿商品需要量的增加,必然會促使各類手工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說「元朝瓷器運銷到全世界」,可見其外銷之廣。據元代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記載,我國瓷器外銷地,包括印度支那、印尼諸島、馬來亞半島、巴基斯但、菲律賓群島和阿拉伯半島的麥加、波斯沿岸的甘埋里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元代的瓷器生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明朝建立以後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對工商業採取了降低商業稅率等政策。改變了元代對手工業工人採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時規定「凡工匠二等:曰『輪班』,三歲一役,役不過三月,皆復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鴻緒《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輸罰班銀月六錢,故謂之輸班」(《明史》第七十八卷)。這種「輪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經濟的剝削制度,對於明朝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則輪班匠三四年中除了為官工業服役三個月外,可自由經營手工業,而住坐匠戶若能每月交納六錢罰班銀後,也能從事自己的業務,這對於當時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無疑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明朝初年,社會相對安定,洪武、永樂年間,除了原有的城市繼續有所發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現了一批新的商業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以後,疏浚會通河,修整自濟寧至臨清的一段運河,暢通潛運,使運河沿線的一些城市也繁榮起來。城市的繁榮,增加了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
到16世紀,明代的社會經濟中資本主義因素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的重要手工業,如紡織、冶鐵、採煤、印刷和瓷器製造業,都有一部分進入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時期。明代的瓷器生產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時期的大窯場如磁州、龍泉等地仍有燒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細陶瓷器生產遍及山西、河南、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華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蘇宜興的紫砂器更是這一時期的特殊成就。
法華又稱琺華,是明代中期以後在晉南一帶盛行的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民族風格的日用器皿。法華器的胎與琉璃器完全一樣,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體相同,只是助熔劑有差異:硫璃以鉛作助熔劑,而法華所用的助熔劑是牙硝。《南窯筆記》說:「法藍、法翠……本朝有陶司馬駐昌南,傳此二色,雲出自山東琉璃窯也。其制用澀胎上色,復入窯燒成者。用石末、銅花、牙硝為法翠,加入青料為法藍。」這里的法藍、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華的藍色和孔雀綠色。在古代華和花是一個字。為什麼在色彩上要加一個法字,它的最早記載見於何時,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法華的裝飾方法,是「採用彩繪中的立粉技術,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別帶管的泥漿袋,勾勒成凸線的紋飾輪廓,然後分別以黃、綠、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高壽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華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爐、動物之類。景德鎮在嘉靖前後也仿製法華器,但它和山西法華不同。首先是景德鎮用瓷胎而山西法華用陶胎,因而燒成的溫度就不一樣。景德鎮的器物有飾以花鳥、人物的瓶、罐、缽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黃、綠二色,但法華則以紫或孔雀綠為主,綴以黃、白、孔雀藍的花紋,就更能突出藝術效果。
清代前期和中期,從整個社會來說,是處於封建制度沒落和資本主義因素發展時期,清初,由於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沖擊,土地實行了再分配。清政(蟹)府為了有利於它的長期統治,採取了一些措施,諸如興修水利、臨時性地蠲免一些賦稅和對於部分手工業工人廢除「匠籍」的束縛等等。在廣大農民和手工業工人的艱辛勞動下,清代前期的瓷業生產在明代的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他從小就努力學習漢文化,而且對西洋的科學、技術、醫學和藝術都有愛好。當時用西洋進口的琺琅彩料繪制的瓷胎畫琺琅器,對粉彩瓷器的創造有直接影響。雍正在位十三年,他也十分愛好瓷器,而且直接干預瓷器的生產,決定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乾隆對各類藝術的愛好,達到了狂熱的程度。他的君主地位,使他能獨佔全國最佳的能工巧匠,以及他們所製造的藝術珍品。這些因素對於瓷器生產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清代前期,我國瓷器的外銷,主要是通過正常的民間貿易來進行。清代前期,我國瓷器的外銷,主要是通過正常的民間貿易來進行。清朝歷代帝王雖然還對各國入覲的使節饋贈瓷器,但數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開放之後,便允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一帶沿海地區,用五百石以上船隻出洋貿易;隨之而來的,便是瓷器的大規模外銷。當時美洲、非洲和澳州各國都通過各種渠道購買中國瓷器;而東南亞、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以及馬來亞等地,更是中國瓷器的外銷重要市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瓷器在歐洲市場的暢銷。
由於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長,經過清廷的允許,18世紀初葉,英國、法國、荷蘭、丹麥和瑞典都先後於廣州設立了貿易機構。有些國家的船舶獲得了直接到廣州的通航許可,將中國瓷器直接運輸到歐洲。有的還與清廷官商簽訂瓷器貿易協定。所有這些,都大大促進了中國瓷器的外銷。與此同時,在歐洲一些城市出現了經銷中國瓷器的專門商號,僅在倫敦就有五十二家之多。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會經濟的一個繁榮時期。中國瓷器的生產,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高峰,進入了制瓷業的黃金時代。凡是明代的已有的工藝和品種,這時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例如康熙青花的色彩鮮艷純凈,別具風格;康熙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黑彩,比明代的彩色更豐富,而且由於燒成溫度較高,比明代更透徹明亮;鬥彩的品種增多;單色釉中雍正青釉的燒制達到了歷史上最成熟階段;黃、藍、綠、礬紅等色釉也有很大的提高;明代中期一度衰落的銅紅釉和釉里紅,在康熙和雍正時期都已恢復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同時還創制了許多新的彩釉和品種,例如粉彩、琺琅彩、釉下三彩、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以及採用黃金為著色劑的胭脂紅等。乾隆時期發展了很多特種制瓷工藝,當時仿古、仿其它工藝和仿外國瓷的製品都極為精緻。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和琺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當時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細分不開的。當時白瓷胎中的高嶺土的用量比明代更高,而釉中的CaO的含量則進一步降低,原料的選擇和加工比以前更加講究,燒成溫度已達到現代硬質瓷的要求。此外在窯具和窯爐的改革、燒成和氣氛的控制技術等方面也在明代的基礎上益加精進。從技術角度看來,我國傳統的制瓷工藝在清代達到了它的成熟期。清代高級白瓷的質量,無論在外觀上或是在物理——機械性能方面都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隨著歐洲瓷器的發展和日本瓷器的競爭,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我國國內制瓷業漸趨衰落。20世紀上半葉,制瓷業更加衰敗。進入5O年代以後,瓷都景德鎮才開始蘇醒,一些名窯中斷了一段時期後,也獲得了新生。中國的瓷業又開始再度出現了百花爭艷的局面。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將超越康、雍、乾的黃金時代,而煥發古老瓷國的青春。
❺ 中國陶瓷發展史
中國陶瓷發展史如下: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
(5)瓷器歷史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陶瓷生產特點:
陶瓷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從原料投入到陶瓷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它是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直接或間接地對勞動對象進行作用,使之成為有價值的陶瓷產品的過程。
在陶瓷生產過程中,如陶瓷坯料的平庸性、坯料的自然乾燥等。你也需要大自然的力量。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自然過程的結合。
一般來說,陶瓷生產過程包括三個基本階段:毛坯製造、成型和燒結。同時,根據陶瓷生產各個階段的不同功能,陶瓷生產過程的組成可分為生產工藝准備過程、基本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生產服務過程。
作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化陶瓷生產工藝,與其他一些行業的生產工藝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陶瓷生產工藝是一種低連續性的流水式生產工藝。陶瓷原料從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產,經過不斷的加工,最終成為成品。整個過程是復雜的,過程之間的連續性程度較低。
2、陶瓷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
3、陶瓷生產周期長。陶瓷產品的生產周期是指從原料生產開始到加工結束直至成品生產的全部日歷時間。
4、在陶瓷生產過程中,石膏模型、沉降器、硼板等輔助材料的消耗較大。
5、陶瓷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天然氣、電。
6、運輸是陶瓷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陶瓷生產工藝使用的原料種類繁多,生產的半成品、成品及生產的剩餘材料、廢料等,具有大量的運輸能力。
7、陶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粉塵、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嚴重污染環境。目前,我國陶瓷行業使用的窯爐大多以煤和重油為能源,排放大量煙塵。
因此,企業應嚴格控制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使其達到國家排放標准。盡量採用電阻式隧道窯或氣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8、陶瓷生產過程中的低專業化和協作水平。長期以來,陶瓷行業企業要求相互合作的水平不高,大、小、綜合性的「全能」工廠比專業、輔助服務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❻ 詳細介紹下中國各種瓷器的市場價值。
呵呵,這個問題可就大了,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遠古陶器到民國瓷器,那類都有不菲的市場價值。並且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不停變化。昨天的價格今天可能就有變動。因此不好妄言。
分析瓷器目前市場的走勢,元青花一枝獨秀,琺琅彩穩中攀升,五大名窯有價難求,永宣官窯可遇不可求。這是一個綜合概括,具體價值需要根據具體器物而言。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君子以文會友,以藏交友。以友輔仁,以友增智。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友不貴多,得一人,可勝百人;友不論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擇時,得一緣,可益一世。
❼ 中國瓷器發展簡史
中國瓷器的產生和發展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 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類型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系,以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當時還有婺州窯、湘陰窯和豐城窯等著名窯址。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圓系、條系的區別,均從肩至腹堆塑成肥碩的蓮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產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4件蓮花尊。其體積最大的一件高約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貼花,飾飛天紋、寶相花紋、獸面紋和蟠龍紋。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層堆塑上覆下仰蓮瓣紋。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其中,長沙窯的瓷器在亞非13個國家、73個地點都有出土,說明它的影響遍及國內外。從其產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棗、棕櫚紋樣及書寫阿拉伯文等方面來看,可能出現了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達數百年之久,並遠銷國內各地及亞、非諸國;釉里紅是用銅紅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繪以紋飾,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呈釉下紅彩的瓷器。釉里紅的燒成難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純正者少。釉里紅呈色鮮艷,白地紅花引人矚目,極受人們的歡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最鼎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鎮作為「瓷都」的確立,使景德鎮窯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直至今日。當時,各種顏色釉瓷和彩繪瓷是景德鎮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
進入漢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為「絲國」;進入中世紀後,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經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這一階段輸出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邢窯(包括定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和橄欖釉青瓷(即廣東近海一帶的窯口生產的碗和作為儲藏容器的罐)。輸出的地區與國別有:東北亞的朝鮮與日本;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亞的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亞的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東非的肯亞和坦尚尼亞。此時海上交通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從揚州或明州(今寧波)經朝鮮或直達日本的航線;二是從廣州出發、到東南亞各國,或出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經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灣的航線。當時有些船隻繼續沿阿拉伯半島西航可達非洲。前述亞非各國中世紀遺跡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經過這兩條航線而運輸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國瓷輸出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向外國輸出的瓷器品種主要是龍泉青瓷,景德鎮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窯瓷,贛州窯瓷,福建、兩廣一些窯所產青瓷,建窯黑瓷,浙江金華鐵店窯仿鈞釉瓷,磁州窯瓷,定窯瓷,耀州窯瓷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鮮新安海底沉船經11次發掘,出土陶瓷器2萬余萬件,除極個別的為朝鮮瓷和日本瓷外,均屬中國所產,其中絕大多數已判明所屬窯口。宋元外銷瓷輸往的國家較前大為增加,有東北亞、東南亞的全部國家,南亞和西亞的大部分國家,非洲東海岸各國及內陸的辛巴威等國。宋、元、明初時期的航線,主要有航行到東北亞、東南亞諸國的航線及通往波斯灣等地的印度洋航線。這時期中國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印度洋航線上。一是可從波斯灣沿海岸向西行進而到達紅海的吉達港,然後上岸陸行至麥加;也可以在蘇丹邊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馱行至尼羅河,再順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開羅);還可以從紅海口越曼德海峽到東非諸國。二是開辟了從馬爾地夫馬累港直達非洲東海岸的橫渡印度洋的航線。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餘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青花瓷、彩瓷、廣東石灣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較精緻的外銷瓷多是國外定燒產品,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屬西方色彩,還有些在紋飾中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志,稱為紋章瓷。這時期的外銷瓷數量很大,17世紀每年輸出約20萬件,18世紀最多時每年約達百萬件。輸出的國家有東亞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東南亞及歐美諸國。運輸路線一條是從中國福建、廣東沿海港口西行達非洲,繼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達西歐諸國;另一條是從福建漳州、廈門諸港至菲律賓馬尼拉,然後越太平洋東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上岸後陸行,經墨西哥城達大西洋岸港口韋臘克魯斯港,再上船東行達西歐諸國。在17和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 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
青瓷、白瓷 中國最早出現的瓷器是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層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備了胎質灰白、火候達1100℃以上、胎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等瓷的基本特徵,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燒窯技術上還比較原始,故稱它為原始青瓷。西周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內部進一步分工,原始青瓷的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城邑規模擴大,瓷器的燒制更加集中和專業化。此時燒制的瓷器,在胎質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技術等方面已不同於原始青瓷。在造型上有精緻的加工,多仿青銅器,如提梁三足鼎、、、整套編鍾等。
秦漢兩代,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瓷器生產也出現了新的局面。在長期制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到東漢晚期,終於燒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三國時期的青瓷仍保留著前代的許多特點,它的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施釉均勻。器物上的裝飾常見的有弦紋、水波紋、鋪首、方格網紋和耳面印葉脈紋等,並在谷倉上堆塑各種人物、飛禽、走獸等,極為生動。
西晉的制瓷技術益加精巧,既實用又美觀,青瓷的用途也擴大到人們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衛生用具等各個方面。東晉人口南移,南方出現城市繁榮,社會上對瓷器的需要量進一步增加。這時南方青瓷造型趨向簡朴,裝飾減少,有些器物只作簡單的褐色斑點。南朝時期,青瓷上出現蓮花瓣裝飾。北方一度陷於戰亂,但在北魏遷都洛陽以後,制瓷業又發展起來。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紋飾等方面與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較大,以尊、瓶、罐、缽之類居多。胎體厚重,胎色灰白,釉較厚,玻璃質強,流動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質流珠現象。器物多以蓮花瓣紋、忍冬紋作裝飾,裝飾方法有堆貼、模印、刻劃多種。北方青瓷的蓮花紋飾與佛教的盛行關系密切。
白瓷的燒制,始於6世紀的北齊,當時尚屬初創。隋統一全國,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發展。瓷器生產除了繼承北朝的青瓷外,還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燒制。這樣,中國瓷器便由青瓷發展到了白瓷的階段,為以後彩瓷的出現創造了物質和技術條件。唐代建立了更加繁榮昌盛的大帝國。瓷器的生產不僅滿足國內各大都市市場上的需要,還遠銷到國外。當時的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南北兩大瓷窯系統。邢窯白瓷質地堅硬,製作精緻,胎釉潔白如雪。在它的影響下,北方又出現了另一個著名的白瓷窯——定窯。此外,河南鞏縣、密縣、登封、郟縣、滎陽、安陽,以及山西渾源、平定,陝西耀州,安徽蕭縣等,都興起了燒白瓷的瓷窯。唐代南方的越窯青瓷,以新的面貌出現。許多瓷窯受其影響而燒制青瓷,形成了越窯青瓷系統。唐代陸羽(733~804)的《茶經》里寫道:「邢磁類銀,越磁類玉」,「邢磁類雪,越磁類冰」,這是陸羽對邢、越二窯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唐代瓷器生產成就的一個簡略的概括。河南的禹縣、郟縣、魯山等地區的瓷窯,還燒制出一種黑瓷地上帶乳白色、中間呈現出藍色針狀的斑塊裝飾的花瓷,這一新興品種為後來的鈞窯窯變釉的燒制打下了基礎。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商品經濟相應地發展起來。各方面對瓷器的需要量增加,製作技術又有較大發展:①宮廷皇室需用的高級瓷器,由官辦瓷窯燒制。官辦瓷窯嚴格按照宮廷設計的式樣進行生產,造型多仿古,以青瓷為主,注重釉色美。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在經濟上不惜工本,燒制的瓷器嚴禁民間使用。②廣大城鄉民眾所需要的日用瓷器,由南北各地民間瓷窯進行生產。由於它是商品生產,銷路好的瓷器各窯爭相燒制,一窯創新,各窯模仿,結果就形成了各種窯系。北方主要有定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鈞窯系;南方有龍泉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這些瓷窯不受宮廷規格的束縛,定窯的印花,耀州窯的刻花,鈞窯的銅紅窯變釉色,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龍泉窯的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景德鎮窯青白瓷的色質如玉等,各具特色。③對外貿易用瓷,瓷窯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燒制有仿龍泉窯的青瓷和仿景德鎮窯的青白瓷兩大類,它們分別屬於龍泉窯系與青白瓷系。各類瓷窯在經營性質上是不同的,官窯與民窯具有嚴格的界限。官窯生產出類拔萃的精品,民間不得使用,而宮廷需求有限,時燒時廢,得不到發展。民窯則相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向前發展。民間瓷窯的大量興起,是宋代瓷器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青花、釉里紅和各種彩瓷 元代瓷器雖然繼承了宋代南北各個主要瓷窯的生產,但北方瓷窯沒有多大的創新之作,在數量與質量上均不如宋代。南方的龍泉窯與景德鎮窯則超過宋代,得到了較大發展。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瓷器的進步。它的青花與釉里紅瓷器的燒成,是中國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青花是用鈷料在胎上繪畫,然後上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因它的藍色彩繪是在釉下,故又稱「釉下藍」。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永不退色、題材豐富與實用美觀等優點,一出現,便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釉里紅瓷器的作法與青花相同,只是呈色原料為氧化銅,因其不易燒成而未能與青花瓷器一樣得到發展。元代青花瓷器的燒造,給景德鎮帶來了繁榮。
明代在景德鎮設置專為生產御器的官窯(見彩圖[明代景德鎮瓷器御制廠(選自《景德鎮陶錄》)])。又對民窯採取「官搭民燒」即「有命則供,無命則止」等手段,來為宮廷燒制瓷器,民窯得到普遍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瓷器的燒造中心。明代永樂、宣德時的青花瓷器,色調濃艷,具有元代青花的許多特徵。明成化時,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紅、綠、黃、紫等彩,這就是著名的成化「鬥彩」。明嘉靖、萬曆時,又興起了「五彩」。清代也在景德鎮設御瓷廠,但燒瓷主要都在民窯。清康熙時繼承與發展了五彩,並創燒了「琺琅彩」。清雍正時期又燒制出「粉彩」。清乾隆時的突出成就是轉心瓶的燒制,以及成功地仿燒漆、木、銅器物和各種果品等。清代瓷器,集歷代燒瓷之大成並創造性地加以發展,達到了中國瓷器燒造的歷史高峰。
瓷器的對外傳播 中國瓷器早在唐代即沿陸路和海路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在朝鮮、日本、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的許多地區都有出土,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埃及的福斯塔特古遺址中均有發現。宋代海運發達,在通往亞非的交通線的主要地區,均發現有中國青瓷和青白瓷。宋人趙汝適撰寫的《諸蕃志》,記有近20個國家與中國交易瓷器。元代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廣泛的歡迎。明代鄭和(1371~1435)開辟了橫渡印度洋通往非洲東海岸的航路,中國瓷器行銷更廣。與鄭和同行的費信(1388~?)在《星槎勝覽》中記述,進行瓷器交易的有20餘國。歐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販去中國瓷器,16世紀葡萄牙、荷蘭商人來中國販運。近人考察,1602~1682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的中國瓷器即有1600萬件以上。
中國制瓷技術最早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朝鮮在10世紀初即已仿造越窯、汝窯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來中國學習制瓷。11世紀中國制瓷技術傳到波斯,又從波斯傳到阿拉伯,15世紀傳到義大利及歐洲其他各國。14~15世紀中亞、歐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國風格。
中國瓷器和制瓷技術的對外傳播,是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www.chinalqqc.com
❽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你了解多少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 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 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中國瓷器發展史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 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❾ 古代瓷器年代分析
古月軒是民國時期才出現的,專門代表琺琅彩瓷器的,所以判斷你的瓷器不會早於民國時期,至於別的,從你的描述還看不出來
❿ 瓷器的發展歷史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源於陶器,而精於陶,遠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已製造和使用陶器了,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實現了從陶器到瓷器的進化。但是,關於瓷器的發明年代及發源地,一直是中外陶瓷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就瓷器起源地區而言,有人認為源於北方,依據是鄭州商代遺址出土過一件帶釉的灰白色尊;一種意見認為源於南方,依據是南方出土的幾何印紋硬陶,認為這種硬陶是瓷器的祖先。在南方起源地上又有兩說,一說是江西景德鎮;一說是浙江紹興或溫州。就瓷器起源年代而言,一說是誕生在1600年前的晉代,依據是晉代出現「瓷」字,並出現有關瓷器顏色的描寫和瓷器產地的記載;一說是在1300年前的唐代,認為唐代越窯青瓷是瓷器,悠悠歷史,千古之謎,因此揭開中國瓷器起源之謎,是本研究的宗旨和主要內容.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