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巴里坤營銷策劃的組織與實施

巴里坤營銷策劃的組織與實施

發布時間:2021-07-23 11:35:37

『壹』 新疆巴里坤有什麼特產

巴里坤的風味小吃
節日大餅色彩鮮艷
餐桌上還有一種似饃非饃的食品,切成一塊一塊的,中間有紅、黃、綠色的圖案,並有一股香味,非常誘人。這就是傳說中的巴里坤蒸餅。
蒸餅直徑有40-50厘米,厚8-10厘米,重有1-2公斤,可以說是餅中之王。這種餅的做法也十分有趣,和面時要放入牛奶、雞蛋和花椒水。
面發酵後,擀成薄餅,抹上油,然後撒上一行紅曲(紅色),一行姜黃(黃色),一行香豆(綠色),然後捲起來。
用這種方法把十幾個卷好的面卷盤繞起來,擺成橢圓的塔形,上面再蒙一塊面餅,使下面的面卷不至於鬆散,成型後即可上籠蒸了。
吃時切成小塊,每一塊里就會出現紅、黃、綠色的圖案。蒸餅是巴里坤人的節日食品,只有中秋節和春節才做,平時還見不著哩!
麵食品種花樣繁多
巴里坤麵食的品種多得很,蒸的、炸的、煮的,還有烤的。蒸的除了蒸餅之外,還有大卷子、白饅頭、香豆子饃、油酥饃、巴里坤爐盔、小花捲和喜餅,每一個品種中還有不少花樣。
其中喜餅是專門給新娘子做的,是陪嫁的嫁妝。喜餅很精緻,花紋是用筷子夾成的。做好的喜餅要放在一個小碗里,這種碗叫「衣飯碗碗」,可隨身帶在新娘的身上。在婚禮中,新娘肚子餓了可隨時吃,看娘家人為自己的姑娘想得多周到啊!
油炸的麵食有油果、油餅、合子、油糕、油條、小麻花等。每一種油炸食品還有不同的花樣和不同的做法,有甜的,也有鹹的,有素的,有葷的,還有用玉米面和白面混合做的。
巴里坤的人都會做湯飯,品種也不少哩!常吃的有酸揪片、二截子、炮仗子、杏皮子(用面團擠壓出的小面片,形似杏皮)等。
還有一種艾面,就是用艾蒿的汁和面,面呈綠色,出鍋後用醋、熟油、辣椒拌面,和西紅柿炒雞蛋或黃瓜絲拌在一起,吃起來可夠味了。
還有一種叫「冬至飯」,到了冬至才做。是把精緻的小餃子和杏皮子一起下到羊肉湯里,再放上蘑菇、黃花、木耳、蔥花等。
到了冬至這一天,巴里坤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這種飯,還要相互贈送,一是祝賀節日,二是相互展示自己的飯。小小一碗飯,不僅是切磋技藝的機會,同時還能促進和諧、增強民族凝聚力。
巴里坤飲食概況
巴里坤是哈密地區的一個小縣,位於新疆東部,漢族人口約佔到70%,歷史上這里就是漢族人口較多的地方,漢文化的底蘊深厚,其歷史悠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林則徐曾在巴里坤寫過一些詩篇,在《馬蓮井子》一首詩中,就有「聞香炊餅熟」的詩句。說明在160多年前,當地的飲食文化就已很發達了,並且傳到了今天,而且保留得很完整,富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難能可貴。巴里坤的美食也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重重地添上了一筆,成為巴里坤人的驕傲。
野生沙蔥 株細而圓,味道鮮美,是食用野生菜的佳品,這種菜即可拌製冷盤,也可小炒或做成餡包膠子和包子,吃起來比韭菜味還鮮,並有幫助消化的功效,所以這些野菜便成為山裡人肉食之外,換換口味,豐富餐飲佳餚的另一種美味了。
酸奶子 是一種發酵的乳製品,是巴里坤人的一種家常飲料。它的營養價值遠遠超過新鮮牛(羊)奶。它含有多種乳酸、乳糖、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酶等。它所含的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大米、白面、肉類都高。其作用也十分廣泛,也很神奇。胃病患者喝了它,可促進胃酸分泌,食後通氣,消食。酸奶子對高血壓、冠心病,可有防治之效。其中所含的乳清酶等能抑制膽固醇。飲食酸奶子,還可使皮膚變得白嫩、光潔,起到美容作用。酸奶子的神奇作用使美國醫學界為之嘆服,奉它為「世界最佳飲料」。
椒蒿 巴里坤的一種可食野菜,葉細長、翠綠,具有開胃、解毒、清熱明目利膽的葯用價值,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巴里坤縣野生椒蒿被譽為草原「珍寶」,素有「森林蔬菜」之稱,當地人有用它代替花椒的習俗。涼拌椒蒿,則突出個「麻」字,嚼在嘴裡,起初覺得有些發苦、麻烈烈的,細嚼慢咽就覺得滿口清香。
艾面 把一種叫「艾」的植物葉子剁碎與面和在一起擀制而成的面,色澤碧綠,味美爽口。艾葉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其止痢,對婦科病也有很好的療效:暖宮、止血。婦女經常食用有美容之功效。
「巴里坤蒸餅」是用麵粉、香豆等製成的發麵食品,通常一個餅直徑約50厘米、厚約12厘米、重約5公斤。每逢端午,巴里坤很多人就用這種蒸餅來替代粽子。
烤羊排 烤羊肉串 將羊排切割成段,串上鐵簽,在「巴里坤第一爐」的炭火上徐徐燒烤,待半熟時撒放鹽面、辣末、孜然,香氣充盈半街,誘發食者食慾。羊排烤好後,色澤黃亮,肉味濃烈。尤以靠緊骨上的肉絲最好。巴里坤民諺雲:「寧舍一塊肉,不去一根骨」,就是因為帶骨肉味兒最美。
其特點:正宗的烤羊排味道微辣中帶著鮮香,不膩不膻,肉嫩可口。
薄皮包子 維吾爾語叫「皮提爾曼塔」意思是死麵包子。選用上好羊肉作餡製成。製作時,先將羊肉切成筷子頭大的肉丁,再把洋蔥剁碎,加胡椒粉、鹽水(適量)拌均成餡。和面要用溫水加鹽和成硬面,切成面劑子後擀成幾乎透亮的薄片,甩去麵粉,包餡成雞冠形(少帶花褶),入籠屜用旺火蒸二十分鍾即成。不論哪種吃法,吃時都在薄皮包子上撒適量胡椒粉,這樣可以提味,增加人們的食慾。
其特點:色白油亮,皮薄如紙,肉嫩油豐,伴有新疆洋蔥(皮牙子)濃郁的香甜味,非常爽口好吃。
籠蒸肉 將牛、羊肉切成大片、條形,或用骨肉相連的塊狀肉,加調料、蔥絲等拌好,裝盤上籠屜蒸一個半小時即熟,蒸肉採用傳統的巴里坤獨特的加工工藝烹飪而成。既為籠蒸肉。這是巴里坤常見的吃法。裝盤上籠屜蒸熟,蒸肉的香氣透籠而出。引得不少腹空人,在門前久站。
其特點:肉絲精、口感好、肉質酥軟、味微辣。
粉湯餃子 俗名「皮條拉石頭」。餃子餡可用牛、羊肉,配以白菜、蘿卜和各種佐料,採用傳統方法包成餃子。再選粉質豐盈的扁豆,製成粉坨。這種粉坨放在鍋里有彈性,略透明,久滾不糊。烹調時,先在翻滾的湯鍋里放入切成條狀的粉坨,將另一鍋里煮好的餃子和粉條,一齊倒入湯鍋中,臨出鍋時,調放食鹽、生蔥、醋、油潑辣面子、味精等。
其特點:味酸辣可口,有發熱去寒之效,頗適寒冷地區人們食用,成為巴里坤的傳統風味之一。

羊肉燜餅 將少數民族最喜愛的肥美羊排投以鮮姜、蔥紅燒,再將手工撕制而成的薄如窗戶紙的薄餅鋪到羊排上加蓋,靠蒸氣燜熟,切條與羊排一起裝盤。中原飲食文化與西域飲食文化相互浸潤體現在巴里坤飲食的方方面面。這里特有的羊肉燜餅是極佳例證,巴里坤羊肉燜餅現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新疆名小吃之一。
其特點:吃時羊排酥爛醇美,薄餅金黃鮮香。
鐵板肉 將巴里坤獨有的綠色環保「力坤」牌羊肉、牛肉放在燒紅的鐵板上燒熟,要幾成熟你作主。
其特點:伴著吱吱作響的燒烤聲,吃著被烤得口感適中,味美鮮嫩、嚼頭十足的肉片,喝著清涼甘醇的啤酒,這會成為你盛夏首選的解暑黃金搭配的佳味。

『貳』 巴里坤屬於哪

屬於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大草原很美…

『叄』 巴里坤縣柳條河由哪些河流匯入

某某位於新疆東部,是新疆通往內地的門戶,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東部與甘肅省酒泉地區相鄰,西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壘縣和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毗鄰,北依天山山脈,南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縣接壤,東北部與蒙古國有46公里邊界。某某地理坐標為東經91°06′33″—96°23′00″,北緯40°52′47″—45°05′33″。全地區總面積15.3萬,佔全疆總面積的9%,轄某某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伊吾縣,設有38

『肆』 巴里坤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巴里坤草原
推薦理由:巴里坤的「涼」與安西的「風」、吐魯番的「熱」並稱「西域三絕」
2、巴里坤湖
3、巴里坤蘭州灣子
4、怪石山
5、大河古城
6、巴里坤古民宅
7、巴里坤古城
8、西黑溝
9、哈密東天山冰雪游樂場
10、清代古糧倉

還有156條相關問答,更多巴里坤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伍』 新疆巴里坤景點精華遊玩攻略

巴里坤草原 巴里坤湖 怪石山 巴里坤蘭州灣子 巴里坤是一個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的自治縣,大家在假期可以來這里遊玩。這里不僅有廣闊的大草原,還有古城牆的殘垣斷壁,都是讓人值得留戀的景點,來新疆巴里坤遊玩的夥伴可以好好看看這些景點!
巴里坤草原
巴里坤草原上牛羊成群,時值深秋的哈密天山段林海雪原,草甸牧場,金色陽光穿透雲層,灑向盡染層林,照拂於大地之毯,自然之美,在於不造作,非刻意,不經意,難相忘,剎那永恆,刻入心間。

極目遠望,四周與藍天相接的是連綿不斷的山巔,松林青翠,雲霧繚繞,關鍵的氣候超級好,清爽。跟歐洲差不多,避暑的好去處。天氣變得十分涼爽,早晚溫差大,注意增加衣物

巴里坤湖
沿湖風光不錯,晚上住在湖面蒙古包,早起拍日出,湖邊有很多水鳥。感覺這里真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方,值得停留幾日慢慢游覽。不要門票,白看隨便玩,在裡面玩了一個多小時,戀戀不舍。

怪石山
神奇的怪石山空無幾人,嗚鳴陣陣,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怪異的山石給遊人帶來了無限想像空間。不知有多少遊人有多少探秘者,在怪石山尋覓著一個又一個不解答案。山峰壁上的蜂窩狀地形成了羊肚紋理似的的線條,不同的形狀形成了不同的視覺沖擊力和感受,像羊肚、像馬板腸,像一幅幅巨型畢加索的抽象油畫。

巴里坤蘭州灣子
盛夏的季節這里漫山遍野開滿野玫瑰,加上民宅炊煙裊裊,風光如畫,古色古香的門樓、民宅和石頭圍牆形成一派天人合一的純自然氣息,是人們嚮往的室外桃園。

村民們利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大力發展農家樂,進入農家、品嘗美食,在三千年前的大月氏王廷遺址所在地把酒聽風、醉卧花海,人生之樂事不過如此。

記載著悠悠歷史的岩畫,更有它質朴的、不加任何雕琢的原生態,濃郁的純自然氣息。

安靜的巴里坤小城集自然風光與歷史遺跡為一體,感覺這里真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方,值得停留幾日慢慢游覽。

『陸』 新疆巴里坤風力資源分布圖

巴里坤草原位於新疆東北部的哈密地區,這里有「天山淞雪」、「瀚海鰲城」、「鏡泉宿月」、「岳台留勝」等八景名勝古跡,是新疆的第二大草原。巴里坤大草原上牛羊肥碩,牧草豐美,空氣清新,綠草如茵,是一處夏季避暑冬季休閑的好去處。巴里坤草原海拔1650米,雪山晶瑩,松林青翠,雲霧繚繞,變幻莫測。人們稱這種美麗景色為巴里坤草原「天山淞雪」。傳說,天山淞雪是遠古時期黃帝開國後,唐堯、夏禹、周穆王西巡「西王母之國」的時候,在「瑤池歡宴」上贈賜的一幅中原絲綉,後來西王母把絲綉化成了「天馬」牧場。迄今巴里坤草原仍有「天馬故鄉」之稱。編輯本段自然資源巴里坤是大草原。但巴里坤草原不象內蒙古的草原那樣一望無際,可以看到草天相接的地平線。而巴里坤是盆地,極目遠望,四周與藍天相接的是連綿不斷的山巔。這些山都屬於東天山。特別是南山尤為高大雄偉,山頂有終年不化的積雪,山腰是四季常青的林帶。山頂積雪融化以後,有的順著山溝流了下來,不到山口就不見了蹤影,全都鑽到地下去了。而有的則就地滲入岩縫。俗話說,「山有多高,巴里坤草原水有多高」確實不假。因為在山上到處可以見到泊泊的山泉。夏天,水草豐美的高山草甸草場則是牲畜避暑的絕好去處。為數不多的幾條大溝里的水可以流出溝口,便成了山前沖擊扇平原上農田的灌溉用水。在沖擊扇平原的下面,就是地下水溢出帶了。巴里坤盆地不大,南北也就是三四十公里。因此南北兩山的地下水溢出帶集中在盆地中間,有的地方也有十幾公里寬,這里無數泉眼的泉水竟然匯聚出一條條小河,自東向西流入到巴里坤湖。這十幾里寬的地方植被很好,形成了很好的草甸。古詩《疏勒歌》中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據說就寫的是巴里坤。古人也稱這里是「甘露川」。現在人們乾脆就叫「草湖」:草,牧草,湖,水也,既有草有水的地方。草湖與巴里坤人的生存息息相關。巴里坤草原有效使用面積近20萬面。每年綠草如茵,野花竟放的季節,牧民紛至杏來,游牧湖畔,羊群像飄動看的朵朵浮雲,點綴在綠茵上的氈房,炊煙裊繞,奶茶飄香。這里的牧民保留有純正的哈薩克族傳統,如若到哈薩克族氈房做客,好客的主人一定捧出燙手的酥油茶。醇香的馬奶酒和手抓內熱情款待你,主人還會將悠揚悅耳的冬不拉和粗獷的歌聲撒向草原。每年的草原盛會,這里都會舉行哈薩克族傳統的賽馬、叼羊、姑娘追、摔跤、阿肯彈唱,夏日巴里坤草原的風格永遠都是那麼地熱情奔放。巴里坤有哈薩克族、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十多個民族。大草原上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但流傳最多的一則傳說則是:一位漢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類海的哈薩克青年合力同破壞湖泊的山魔搏鬥,姑娘被壓在尖山下變成了石頭,哈薩克青年則扭住山魔同歸於盡沉入湖底。姑娘和哈薩克青年用生命為後人換來了安寧幸福的生活。為了紀念他們,人們就把尖山下的數股清泉叫「漢姑泉」,把湖泊稱作「蒲類海」。春天的巴里坤草原,冰雪隨著溫暖的陽光漸漸融化。五月中旬前後,風和日麗,小草兒爭先恐後地冒出了頭,在微風細雨的撫慰中漸漸長高。六、七月份,蝶兒紛飛、鳥兒鳴叫、綠浪翻滾,那可真是風吹草低才能見到牛羊啊。這時,你可要當心了,你獨自進入草原之中就會迷失方向,除非你的個頭長的比草高。草原上最熱鬧的要數八、九月份了:村民們喂養的牲畜的口糧幾乎要全部在大草原里收取,在八月初,你看那草原的四周,人歡馬叫、機聲隆隆,遠遠看去,一座座白氈房猶如雨後的蘑菇破土而出巴里坤草原上的冬天來的很早,到了10月底,草原已被冰雪覆蓋,草原上沒有行人,沒有牲畜,逐漸恢復了平靜。巴里坤草原冰雪情看完200餘年歷史的清代民宅,看遍3000年前古岩畫的時空,在新疆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池的殘牆下,又可以暢游冰雕玉砌的冰雪世界,觀賞松濤起伏的林海雪原。今年巴里坤將大力推廣冬季冰雪旅遊。此次冰雪旅遊節將於2005年12月25日開幕,到來年的元宵節閉幕,歷時兩個多月。冰雕展大氣磅礴此次巴里坤冰雪節的中心點是放在冰雕展上,在巴里坤縣湖濱公園上萬平方米的廣場上,110餘件冰雕作品晶瑩奪目.有萬人駝隊的縮影、有中國三大名馬之一的巴里坤馬的俊美、還有神舟六號高聳入雲刺破青雲的雄姿。最為輝煌的是冰雕師們將巴里坤老漢城的西城門樓原樣復制了下來,城門樓巍峨聳立,樓前站立著栩栩如生的任尚、岳仲琪等歷代戍邊將軍的高大雕像。據了解,此次巴里坤縣委專門從哈爾濱請來50餘位專業冰雕師,創作了代表巴里坤濃厚文化歷史內涵和民俗風情的古建築、絲路風情、民俗風情、現代科技、歷史人物及游樂等六大類110餘件作品。這些冰雕作品與巴里坤已經頗有影響的北湖冰雕作品一起,構成遊客第一道冬季大餐。冰雕群的旁邊,有一個巨型冰滑梯,從滑梯上滑下去,就是一個巨大的滑冰場,冰場冰面金光閃閃,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除了這里,值得一去的是松樹塘高山滑冰滑雪場,該滑冰滑雪場舉過多次國家滑冰運動會,這里積雪多,風力小,陽光充足,風和日麗,使這里成為一處著名的冬季冰雪運動場所。城門樓上思古幽情參觀完冰雕展,遊客可在現今新疆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池內,體味「寒聲一夜傳刁斗」的思古幽情。縣委宣傳部趙副部長介紹,在巴里坤縣西城門樓上,將戰旗獵獵,峰遂沖天,遊客可騎巴里坤馬,體味戍邊將士的生活。也可在高高的城樓上,極目「塞外」風光。一場大雪後,巴里坤那些古老的廟宇及民宅銀裝素裹,越發肅穆庄嚴。地藏廟、仙姑廟照壁森然、石碑林立,院內的老柳樹枝條燦燦,每一處景點都有一段優美的歷史傳說。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到節日的時候,我們這里還有廟宇開光、巴里坤小曲子表演唱、文藝節目匯演等等。」人間仙境「黑溝藏春」當日,記者乘車不到20分鍾,就來到著名的西黑溝「黑溝藏春」景點。西黑溝位於西天山腳下,山裡白雪皚皚,但從山坡頂直到溝底,到處一大片一大片墨綠、青黃相間的松林,陽光撒下來,霧氣沿著山腳向上爬,風起處松濤陣陣,恍若人間仙境。巴里坤縣委宣傳部部長李梅彩說:「巴里坤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遺存,目前巴里坤夏季旅遊產業已初具規模,我們希望通過打造冬季旅遊品牌,帶動巴里坤旅遊經濟發展,使之成為本地的一項支柱產業。我們歡迎各地的遊客來到巴里坤,巴里坤人民的熱情和美麗的景色,會使您流連忘返。」民族風情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有哈薩克、漢、蒙古、維吾爾、回、滿、東鄉、土家、撒拉、藏、壯、俄羅斯等16個民族,其中漢族、哈薩克族人數最多。各民族團結友愛,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共同繁榮進步,為開發建設巴里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長期以來,各民族獨特的民族風情是巴里坤豐富燦爛的文化內涵中最濃重的一筆。漢族(一)源流巴里坤的漢族或隨駐軍進入,或因商旅頻繁往來而入,或因大批遣犯、墾民的遷入而至,或因經濟建設的發展支邊而來,遍布縣境各地。據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漢族來源於24個省、市、自治區,絕大多數在農牧區從事農牧業生產。(二)宗教信仰巴里坤的漢族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1、佛教巴里坤民間對佛教的信奉頗篤,不少人家裡都有神龕佛閣,農歷每月初一、十五燒香拜佛,有的還忌口吃素,祈禱消災降福。若信徒因多災許下心願,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和五月十六要到觀音廟和地藏寺還願,奉獻面油供果和布施銀金錢。巴里坤信佛人供奉的菩薩有佛祖如來和觀音菩薩。傳說觀世音能給人間送子,所以善男信女頗多,特別是婦女,頂禮膜拜最虔誠。巴里坤城鄉都有觀音廟、觀音閣、娘娘廟。城鄉信佛教的凡生下男孩子若多病,大都將孩子拜許給大廟里的和尚,這叫"赦生",到十二歲時,又以雞、羊或香資布施廟宇,算是把孩子贖回來,叫"贖僧"。有的信徒還把孩子的奶名叫"和尚",以求神佛保佑。每年農歷臘月初八(佛祖成道之日),大廟的和尚煮扁豆粥施捨信徒,放粥一日,算是佛門一樁善舉。2、道教清代中期,道教隨關內大批漢族遷來而傳入。初時,民眾中只是信奉,通過每年三清廟、老君廟等廟會寄託信徒們的虔誠,無職業傳道者。至咸豐以後,關內職業道士不斷往來。光緒二十七年(1910),駝商集銀1200兩,重修巴里坤與外蒙古接界處的老爺廟(關帝廟),並從關內請來兩名道士住廟傳道,一名叫黃兆基,另一姓名不詳,他們頻繁往來於三塘湖中湖廟。這兩個道士屬於"全真"教派,離家拜師受戒,靜修養性,想苦煉得道成仙。巴里坤的道士多屬於"正一"教派,這類道士不出家,可娶妻生兒育女,又叫"火居道"或"俗家道"。他們除了作道場、上表外,還給民間選擇婚嫁吉日、看陰陽、誦經超度亡靈、書寫符咒"驅邪役鬼"、續家譜等。3、基督教民國36年(1947),哈密中華基督教靈工團的傳教士李道生、張俊到巴里坤縣傳教。當時,在縣城東街租賃張彥和私宅數間,建立中華基督教鎮西福音所,宣講《聖經》,唱教歌,進行宣傳。參加聽講和祈禱的有周鳳琪、張彥和、聶雋禮、朱義、周老四、梁克昌和十幾名婦女。後來在南街王恩海家開設講壇,到民國38年(1949)已經發展男女信徒百餘人。基督教鎮西福音所曾計劃籌資建立福音教堂,因地址一時不能成交而作罷。新中國建立後,1950年4月,有一傳教士還參加了鎮西縣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後來因為基督教在巴里坤信徒不多,活動逐漸停止。1982年秋天,奎蘇鄉閻家渠村農民姜月娥又從哈密介紹來耶穌教,並發展當農民20餘人入教。教徒每星期活動兩次,主要念誦《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祈禱主。(三)語言、文字巴里坤的漢族的語言屬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由於巴里坤的漢族大多由甘肅遷來,所以巴里坤話與蘭銀官話的甘肅話有很深的淵源關系,巴里坤方言以甘肅方言為基礎。與普通話比較而言,巴里坤方言有聲調只有平聲、上聲、去聲三個。1986年繪制的新疆漢語方言分區圖,巴里坤話屬於新疆漢語方言蘭銀官話北疆片。由於巴里坤縣地方偏僻,受外來影響較小,所以方言變化小,動盪不大,幾代之間無大差異。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眼界開了,思想也開通了許多,走出去的人越來越多,由於交際的需要,再加上國家大力提倡講普通話,講普通話的人多了起來,而且從人們的內心深處來講,也認為講普通話很有必要。1、生活習慣(1)服飾:巴里坤世居漢族人多來自西北各省,服飾比較儉朴。舊社會,貧富之間差別很大,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土布對襟上衣和帶腰大襠褲,自製納幫牛鼻子布鞋,冬季穿白板老羊皮大衣(不掛布面),腳蹬氈筒或短腰氈窩。貧窮農民夏季穿布單衣,頭扎一塊白色或藍色布包巾,冬季穿白板皮大衣、皮褲,腳穿"皮窩子",不穿襪子,裹羊毛線織成的裹腳,頭戴羊皮或狗皮雙耳帽。地主、富人則著綢緞、"洋布",冬季穿掛布面的羊羔子皮大衣,腳穿厚底鑲雲加工氈鞋。女裝多是襟小襖,城鎮中多旗袍。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衣著亦不斷講究。進入80年代後,衣服的顏色、款式、質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在穿著方面不僅越來越時尚,而且開始追求個性化。(2)飲食:終年食小麥,日常主食有拉條子、揪片子、面條、炮丈子、包子、餃子、饅頭、花捲、烙餅、稀飯、拌湯、糊糊等。食肉多以牛、羊、豬肉為主,間有駝、馬、驢等肉。食用油以菜籽油為主。以前,大米和其它雜糧很少,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和其它雜糧的供應非常充足,人們飯桌上的食品越來越豐富。食肉除了以前的那幾種以外,魚、蝦等海產品和雞、鴨等肉類也成了人們的日常肉食品。巴里坤漢民族獨特的風味食品有:蒸餅、羊肉蓋餅子、臘羊排骨等。巴里坤牧民(3)住、行:新中國建立前,城鄉居民喜住四合院,上房拔廊起脊,兩側廂房亦拔廊,但為一面出水,立木架,石頭起基。建房時要請"陰陽先生"或道士看"風水",擇吉日動工,立木上樑時要慶賀,房屋竣工後,要請道士誦經謝土(土地神)。屋內盤燒炕或煨炕,冬季用木柴燒炕或用牛羊糞煨炕。新中國建立後,四合院拆除,改建北房,不再修廊,利於採光。無論城鄉,修建房屋時都按國家的統一規劃修建,人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巴里坤地處邊遠山區,交通不便。解放前,近路以步代車,遠程多騎馬、騎駱駝、騎驢、乘大輪牛車和馬車。新中國建立後,交通工具不斷改善,70年代,自行車是城鄉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80年代,汽車和拖拉機大量增加,但在農村毛驢車仍然起著主要作用。進入九十年代後,交通飛速發展,公路的數量和質量在不斷的增加和提高,交通工具的數量和樣式很多,性能越來越好。尤其是進入2000年後,隨著哈-巴-烏公路等公路的貫通,人們外出越來越便捷,從巴里坤出發去烏魯木齊,在這之前人們需要十幾個小時,而現在乘坐"依維克"只需五、六個小時即可。2、社會風俗(1)婚嫁:新中國建立前,巴里坤的男娶女嫁均為父母包,婚配年齡小,男十七八歲,女十六七歲。農村還有"童養媳"(兒子很小就把媳婦領進家,長大以後再成家)、"招女婿"(入贅,亦稱倒插門)等婚姻。結婚一般要經過合婚定親、納彩禮、嫁娶、回門等過程。嫁娶時需三天。新中國建立後,婚嫁禮俗有了很大的改進,男女雙方一般均系自由婚姻,結婚年齡也推遲了一些。(2)喪葬:在舊社會,巴里坤縣的喪葬迷信色彩很濃,男性老人去世稱"壽終正寢",女性老人去世稱"壽終內寢"。喪事的程序很繁雜,有"停屍"、"報喪"、"入殮"、"守夜"、"弔奠"、"出殯"、"攢三"等。操喪事均請道士、和尚設壇做道場,超度亡靈,子孫披麻戴孝。安葬後,三天為"攢三"(圓墳),七天後上墳謂"頭期",四十九天為"盡期",以後百日、周年都要上墳祭奠。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葬禮逐漸改革,不循舊俗,出殯前開追悼會,寄託哀思。送殯後,喪家便設宴招待親友,以示謝意。(3)節慶:巴里坤縣的漢族鄉俗四季有節,以農歷計算,主要節日有:春節、初五、初七、元宵節、正月二十、二月二、清明、端陽(又稱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初一、冬至、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新中國成立後,一些有迷信色彩的節日已被摒棄,城鄉群眾又增加了公歷紀念性節日,如五一、六一、七一、十一、元旦等,每逢節日都要打掃衛生,搞慶祝活動。哈薩克族巴里坤的哈薩克族大都從阿勒泰遷入,自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起,或成批或零星陸陸續續遷入,截止民國24年(1935)10月,巴里坤縣境內共有哈薩克牧民4600餘戶、20000多人。30年代,因盛世才搞獨裁統治,鎮壓哈薩克牧民,使巴里坤的哈薩克族大規模東遷,遭遇很悲慘。新中國成立前,巴里哈薩克族的生產活動,習慣上都以"耶利"為單位行動。他們在政治上實行著清政府所建立的王公制度,其頭人為王、貝子、公、昂布、台吉、烏庫爾台、扎欏、藏根等,這些職務都是世襲的。巴里坤的哈薩克族人統屬克烈、乃蠻、瓦克三大部落。這三大部落和各個氏族都以自己的祖宗或本部落英雄的名字作為本部落、本氏族的口號,標志本部落、本氏族的威武和力量。小氏族沒有專用口號的,就用其大部落的口號。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古代宗教意識,尤其崇拜天、地、日、月、星、水、火等。哈薩克族有自己的語文文字。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組,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由於長期和漢族雜居、交往,不少人通曉漢語,並將一部分漢語詞彙借到了哈薩克語中。由於長期從事牧業生產,巴里坤哈薩克族的衣食住行也都保留著游牧生活的特點。(1)服飾:為了便於乘騎,衣服一般比較寬大、結實。衣服多用牲畜皮毛製作,使用最廣的是羊皮,夏季布料衣服。哈薩克男子冬季多數人頭戴色彩鮮艷的綢面三葉狐狸皮或黑色羔羊皮帽,四棱尖頂上喜插貓頭鷹羽毛為盔纓;夏季多扎用三角布制的頭巾,或黑布和藍色布制的"庫拉帕熱"(尖尖帽)。喜扎牛皮腰帶。內穿白布襯衣和長褲,衣領較高且綉花邊。婦女喜歡色彩鮮艷的綢緞、棉布料衣服,多穿連衣裙,套坎肩,衣袖和前胸綉各種花紋。姑娘和少婦喜歡將銀元、珊瑚寶石和彩珠佩在胸前。女子婚前多戴小圓帽,頂端插美麗的羽毛,婚後披大頭巾。成年婦女的蓋頭大而寬,前後垂到膝下,為前後兩件頭巾組成,前面的蓋頭叫"克買切克",後面的蓋頭叫"齊老飾",冬夏佩戴,不露頭發。男女都喜歡腳登長腰皮靴。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來,隨著改革開入放的深入,哈薩克的衣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姑娘少婦的衣著日趨現代化。(2)飲食:哈薩克用奶和肉製做各種食品。飲食可分為肉食、奶食、麵食和茶。(3)居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哈薩克族創造出了一種輕便堅固、拆卸安裝簡單的氈房,氈房由圍牆、房桿、頂圈、門、房氈五部分。還有一種叫一撮毛的的氈房,無房牆,面積很少,多用於野牧駱駝或打獵用。新中國建立後,牧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不但氈房寬大潔白,而且在定居點建成了新牧村,新牧村的房屋是土木結構,窗明屋亮,不少牧村已經安裝了電燈、電話。(4)交通:哈薩克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他們把馬比作自己的"翅膀"。哈薩克族有自己獨特的社會風俗。(1)節慶:哈薩克的節慶多和宗教有一定的聯系,每年有兩個傳統的大節,即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此外,還有"那吾熱孜"節,近似於漢族的春節。除上述節日外,還有許多慶典禮儀,如降生禮、滿月禮、騎馬禮、割禮、獵禮、婚禮、葬禮等。(2)婚姻:新中國建立前,在哈薩克族中流行著封建買賣婚姻,主要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富人則可以多次娶妻。哈薩克的婚姻是終身的,一般不許離婚。建國前,其兄弟有婚姻的繼承權。(3)喪葬:哈薩克人的喪葬習俗,是按伊斯蘭教的禮儀進行的。屍體土葬,直接放進墳洞,頭朝西,腳朝東,面朝麥加方向。喪事要唱喪事習俗歌,在一年內,死者全家的人不娶、不嫁、不擺宴。婦女四十天不出門,男子外出不參加對歌等活動。(4)姓氏:古時,哈薩克人只有名而無姓,現在在本名之外,加父名、祖名,以表示自己的血緣和分辯與自己同名的人,連名的順序是:本名後面加父名。(5)禁忌:飲食方面禁食豬肉、驢肉、狗肉和死亡牲畜的肉,不食非伊斯蘭教徒宰殺的牲畜的肉;在待人接物方面,客人在氈房內不得坐主人的床。吃食物時不能用鼻子聞。吃飯要戴帽子。飯前飯後要洗手,洗手後不能亂甩手上的水。忌諱用腳踢牲畜。拴羊的繩子不能用腳踩。忌諱別人當面數自己的牲畜。忌諱黃色。不能騎騍馬遠行。星期二不宴請、不宰牛羊。星期五不嫁娶和搞娛樂活動。在牧區,忌諱客人在門口下馬。(6)日常禮俗:殷勤好客。哈薩克以好客聞名,凡是來客,不論是哪個民族,也不論認識與否,都熱情款待;團結互助。當有人家遇到意外災害時,可向部落申請資助。在轉場中,先到的要歡迎新來的人家;講禮貌。講禮貌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美德,部落里每個成員從小就養成尊重長者的習慣。蒙古族元代,蒙古族是在巴里坤生活的主要民族。清初開始西遷,至乾隆中期,已經所留無幾。清末,隨駝商一批蒙古族由內蒙古遷入巴里坤,不久,又從烏里雅蘇台遷入一批。民國二年(1913),喀爾克見拜部落的一批蒙古族遷入巴里坤。1949年,縣境內有蒙古族281人,1964年增到480人。1985年,蒙古族達927人。建國前,蒙古族以牧主,建國後,大部分兼營農業。蒙古族信仰喇嘛教,由於此教後隨蒙古族遷出而在巴里坤消失,所以蒙古族在喪葬時,就請會念經文的老人,祈禱死者去樂土。巴里坤的蒙古族語言為阿勒泰語系蒙古語組,屬於衛拉特方言,文字自右向左上下連寫。不少蒙古族還精通漢語和哈薩克語。巴里坤縣居住的蒙古族,大多著漢族式衣裝,少數老年婦女穿藍色蒙古族大襟長袍和戴藍頭巾。蒙古族長期和漢族交往,彼此通婚比較多。蒙古族取漢族姓氏的比較普遍,據統計,1985年全縣200多戶蒙古人中,取李、邵、於、吳、陳等姓氏的佔80%以上。在飲食方面以面為主,輔以肉和奶。普遍嗜飲磚茶,喜食炒麵。他們用鮮奶曬曲拉、制奶餅,用馬奶子釀造的酒是招待賓客的佳品。蒙古族牧民居住傳統的蒙古包,製作方法和用料與哈薩克族的氈房相似,但一般比哈薩克族的氈房小。建國後,大部分蒙古族人兼營農業,都能定居或者半定居,普通居住的是土木結構的平房,並備有氈房。蒙古族人也把春節當作最隆重的節日,稱為大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稱小年。蒙古人十分重視農歷五月十三的"鄂博"節,不分貧富,都要盛裝雲集祭敖包,之後,一般都要舉行賽馬、摔跤、歌舞等活動,青年男女藉此互相交往。蒙古人一生有三個大的喜慶日子。第一是出生後七天的洗頭禮;第二是三歲時的剃頭禮;第三是婚禮日。蒙古族葬禮簡單樸素,一般不設靈床,沒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燒紙錢,請喇嘛誦經即可。葬式有天葬、土葬、火葬三種。建國後,天葬和火葬廢除,只實行土葬,多是裝棺木土葬,也有個別用藍布裹身土葬。蒙古人熱情好客。維吾爾族維吾爾族遷入巴里坤始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由艾西里甫、阿吾孜兄弟倆攜眷從喀仁什來巴里坤經商。後陸續遷入。他們大部分從事商業、小手工業、飲食業和屠宰業。因維吾爾族長期與漢族雜居交往,多數人通漢語。民國七年(1918),維吾爾族居民集資在漢城北街建起了一座清真寺,民國23年(1934)遷址東街。"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以"封、資、修"的產物被毀,"文化大革命"之後,落實和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復建清真寺。清真寺先後有伊瑪目7人、買曾3人。回族清乾隆二十年(1775),從甘肅敦煌遷來一批回民。乾隆三十二年(1767)八月,甘肅固原縣(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的30多戶遷入巴里坤。此後,隨著大興屯田,回民陸續遷入。後經同治年間的變亂和民國時期馬仲英在巴里坤的戰亂,大批回民慘遭殺害或外遷,至1949年,縣境內僅有回民22人。建國後,又有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的回民又陸續遷入巴里坤。1985年,全縣有回民405人,主要居住在大紅柳峽鄉、薩爾喬克區從事農業。最早將伊斯蘭教傳入巴里坤的是回民。清乾隆時,在巴里坤有職業傳教阿訇,後死於三縣戶,並建有"拱拜寺"。滿族巴里坤是滿族在新疆聚居最早最多的縣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安西滿營千餘名滿族官兵攜眷來巴里坤滿城住守,經數十年的繁衍生息和不斷遷入,到嘉慶十一年(1806)年,駐巴里坤的滿族官兵和居民達7234人。光緒十五年(1889)三月,滿營調防奇台,巴里坤僅留下若干滿族居民。建國後,又有幾戶遷走。1985年,僅有滿族1戶5人。自己慢慢看,裡面資料和傳說都有。

閱讀全文

與巴里坤營銷策劃的組織與實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老年人題材電影 瀏覽:995
未刪減版電影網 瀏覽:221
文明用語禮儀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947
電影裡面有一個人可以隨大隨小 瀏覽:647
電視劇顯示限免是什麼意思 瀏覽:887
愛情電影網aqdys 瀏覽:694
林正英電影國語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900
華語電影在線 瀏覽:433
鬼片在線觀看免費觀看內地 瀏覽:202
什麼什麼電影可以免費在線觀看 瀏覽:893
電子商務具備的能力 瀏覽:93
20歲年輕人愛情片 瀏覽:765
家教高級課程兩個老師都叫什麼 瀏覽:573
大胸誘惑電影有哪些 瀏覽:706
萬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172
美術機構升班策劃方案 瀏覽:514
徐靜蕾大尺度電影 瀏覽:745
國網公司新提職幹部培訓方案 瀏覽:447
湖南單招電子商務專業嗎 瀏覽:652
生化危機1電影資源 瀏覽: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