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紅袍在我國茶葉領域是什麼樣的地位
它敢說第二就沒有敢說第一的地位。
Ⅱ 大紅袍的分類
有關於茶葉的問題怎麼能沒有我們東家呢。
關於武夷山大紅袍分等級的這個問題要從3個方面來回答,並不是品質好的,那麼等級就一定是高的,需要根據茶葉的香味、開採的時間、還有種植的區域等來看。
眾所周知武夷山大紅袍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被譽為「茶中之王」,分等級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1. 根據品質來劃分
茶葉的品質至關重要,品質決定茶葉的口感。大紅袍從品質來劃分為三類,特級、一級、二級。
特級大紅袍:春季採制的大紅袍為級別最好的。
一級大紅袍:夏季採制的大紅袍由於採制時正逢炎熱季節,雖然茶樹新梢生長迅速,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說,很容易老化。
二級大紅袍:秋季氣候介於春夏之間,在秋茶後期,氣候雖較為溫和,但雨量往往不足,會使採制的大紅袍茶葉顯得較為枯老。
2. 根據茶的香味來區分
茶香可以鑒別茶葉的品質高低,一般有清香型和濃香型兩種。
清香型:清鮮,花香中帶綠茶的清高鮮爽。滋味甘爽,但略微帶點青澀。品種特徵明顯易鑒別,但岩韻不夠突出。
湯水橙黃至黃綠色,較淡。葉底鮮活,賞心悅目,但香氣不耐儲藏,品質易變。該類型適合於剛接觸武夷岩茶的新消費者。
濃香型:其香氣濃沉厚重,杯底香(掛杯香)特好。滋味醇厚、甘活,岩韻強而耐泡,但常帶雜味(如悶味、陳味等)而欠清純。
湯色深濃、久泡不易退。葉底無看相,品種特徵淡化。茶性更溫和、不傷胃。該類型適合於「老茶鬼」。
3.根據產地來區分
武夷岩的生長區域也是有分別的,比如說有的生長在風景區內,崖邊有幾株珍品,要是按場地來劃分,可以分為正岩、半岩和洲茶。
正岩:生長於武夷山風景區內的,其中包括三坑、兩窠、兩澗以及內外鬼洞。
大紅袍母樹和三坑兩窠兩澗都屬於特品。
△這就是大紅袍母樹的生長區域
半岩茶:武夷山風景區之外,但仍處於武夷山境內的大面積栽種的大紅袍。半岩茶區盛產名樅「肉桂」和「水仙」也出產「水金龜」、「鐵羅漢」、「白雞冠」等名樅。
洲茶:武夷山境外以及周邊平原茶園大面積栽種的即為洲茶。主要是上述區域之外的黃壤土茶地及河洲、溪畔沖積土茶地等,范圍較廣泛。
4. 按國家標准角度來劃分
因為武夷岩茶現在已經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所以有一套屬於國家標準的分類等級方式。
最新的國家標准GB18745-2006隻定義了一種分類標准,即產品標准,武夷岩茶產品分為大紅袍、名樅、肉桂、水仙、奇種這五種。
那再來簡單介紹一下五種國家標準的大紅袍。
先來介紹一下名樅,現今武夷岩茶中有四大名樅,分別為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半天腰。
其實本來名樅有五大種類的,包括大紅袍之前也屬於名樅之一,後因大紅袍成為單獨的品種,使得現在的名樅不包含大紅袍了。
△大紅袍
△鐵羅漢
△白雞冠
△半天腰
△水金龜
肉桂:屬烏龍茶類。被發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是以肉桂樹品種的茶樹命名的名茶,成茶外形緊結呈青褐色,湯氣香味刺鼻。肉桂茶其品質優異,性狀穩定。
水仙:閩北烏龍茶中的兩個品種之一,水仙是小喬木大葉種,干茶的條索較肉桂來說要粗長。
水仙的香味很特別,有幽柔的蘭花香,花粉香,粽葉香,糙米香等,香味悠長,水仙茶最大優點是茶湯滋味醇厚滑爽,質優的陳年的水仙保存好的有著與後發酵茶類似的特點,其爽滑甚至較普洱茶有過之而無不及。
奇種:奇種是武夷岩茶中最早的品種之一,又名採茶,是指武夷山野生茶的混生種,也可以說是原產武夷山野區隨意生長的有性群體,我們又稱之為野茶。
奇種屬於灌木性中葉類的,品種非常雜,雜的原因是不好分類,不像小編之前說的四大明樅都有自己的定位,主要是因為武夷岩茶的歷史上還有上百種的茶樹品種,但是目前已經無法辨識與分清,或者是品種特徵不明顯,無法量產培育等等原因,所以直接統稱奇種。
Ⅲ 大家對大紅袍認識知多少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
「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Ⅳ 大紅袍屬於哪類茶
中國茶葉分綠茶、烏龍茶和紅茶,武夷山大紅袍屬於烏龍茶系列
Ⅳ 大紅袍的市場環境分析
大紅袍的市場情況還不錯,許多地方都知道大紅袍是名茶,特別是今年武夷山舉辦了「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後,名聲更響了。
不過,現在大紅袍成了一種茶葉的品牌了,或者說,它成了武夷岩茶的代稱了,所有武夷岩茶都成了大紅袍系列了,
Ⅵ 大紅袍茶葉
大紅袍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在武夷岩茶中算得上是「茶中狀元」,大紅袍具不屬於紅茶也不是綠茶,而是屬於青茶或者烏龍茶。產於福建生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有「茶中之王」的美譽。
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其中以大紅袍而名譽全球。尤其隨著大紅袍這個公共品牌的崛起,名氣越來越大,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不過不少茶友懷疑說,市面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大紅袍,現在都是其他品種茶拼配的,那這種說法究竟是正確的嗎?
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大紅袍作為我國特種名茶,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大紅袍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暑、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真正的大紅袍指的是什麼?
現在武夷山天心岩九龍窠石壁上的那6棵母樹就是母樹大紅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正大紅袍。但現在這6棵母樹已經受到保護,禁止開采。
不過現在技術上可以通過將母樹大紅袍無性繁殖,大面積種植在了武夷山景區。因為製作工藝、產品特徵和產地都與母樹大紅袍相同,所以被稱為了大紅袍,也可以叫做純種大紅袍、無性繁殖大紅袍。
而現在我們所喝的大紅袍其實是拼配大紅袍,是為了滿足市場對大紅袍的需求而把武夷岩茶的不同品種按照一定比例和規則組合成的一種市場化商品。大家不要以為拼配大紅袍就是品質差的,以為是商家特意在欺詐消費者。實際上在武夷岩茶國家標準的檢驗規則中就有提到了,「生產和加工拼配過程中形成的獨立數量的產量為一批,同批產品的品質規格應相同」。也就是說拼配大紅袍是合法的,也是生產過程中所必備的工序。
現如今的大紅袍,僅能簡單地代表產品名了。
Ⅶ 大紅袍的特點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一、簡介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沖泡7-8次,尚不失原茶真味和桂花香。飲後體會:滋味醇和,有桂花香味。
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紅袍之所以特別引人關注,不僅因為神話有趣,更因為始終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於它的稀貴。歷史上的大紅袍,本來就少,而如今公認的大紅袍,僅是九龍窠岩壁上的那幾棵。滿打滿算,最好的年份,茶葉產量也不過幾百克。自古物以稀為貴。這么少的東西,自然也就身價百倍。民國時一斤就值64塊銀元,折當時大米4000斤。前幾年,有九龍窠大紅袍茶拿到市場拍賣,20克竟拍出15.68萬元的天價,創造了茶葉單價的最高紀錄!這么稀貴的茶葉,尋常百姓哪得一見,更不用說品賞了。事實上,大紅袍自從它為世人所知,就一直以「貢茶」的身份而蒙著一層光環。可是,大紅袍究竟是否做過「貢茶」?歷史上武夷茶曾經被列為貢茶,是現在有據可查的是位於九曲溪畔的御茶園之茶,從未有過位於九龍窠的貢茶。確認大紅袍的時間,最早不過1927年。1927年時是孫中山,之後是蔣介石;49年以後,便是毛主席了。孫中山蔣介石是否受過大紅袍不得而知。解放後崇安地方政府倒是給毛主席送過。可惜的是,毛主席並不喜歡,據說還下了專門指示,今後不要再送。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固執地認為它是受過御封的「貢茶」。既然是貢茶,那就得管好看好。據武夷山的一些人說,早在國民黨時代,大紅袍就有兵看守;解放初,也有軍人看守過,最多時曾有一個排的兵看守。前不久,還有一篇文章,記述當年一位看守過大紅袍的老兵,從北方來武夷山故地重遊的動人故事。幾棵小小的茶樹,竟要政府派兵看守。這在中國,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了。就連名氣比大紅袍大的多的西湖龍井御封十八棵母樹,還沒有這種殊遇呢。國民黨政府何時何地派兵守大紅袍,未見任何史料。倒是蔣介石到過武夷山,至今天游頂上留有遺墨牌坊,也許是為了保護蔣介石安全,在九龍窠設過崗哨?解放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景區包括大紅袍在內的原寺產,統統劃歸附近的勞改農場管理。於是便常有武警在九龍窠走動。這就是派兵守茶的由來。不過,是否有兵看守,並不重要。許多年來,大紅袍的的確確一直有人守著。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家人長住在那裡專門看管。平時有人不用說,採摘製作時,茶葉局的領導必定親自到場監督;制好的茶葉,必須專人保管,使用時,每一片茶葉都必須縣長批准。原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長陳德華回憶,1964年,有位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學來要大紅袍茶苗,是拿了省領導的批條才准許剪走5根穗條的。這樣嚴密的管理幾棵茶樹,恐怕又可以創造一個吉尼斯紀錄了,大紅袍能不神秘嗎?
大紅袍乃武夷岩茶之王,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它在武夷山栽培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大紅袍神奇的故事,如大紅袍系神仙所栽,能治百病,茶樹受紅袍加身,由皇帝賜其名,等等。由於它的神秘玄妙,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中外遊人,一睹其芳容為快。當然能品其味的,傳說只有帝王將相、達官顯貴。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為滿足世人既能觀賞大紅袍的豐姿,又能品嘗其滋味神韻,當地茶葉科技人員,經長時間的刻苦探索科研攻關,終於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獲得無性繁殖成功。後經福建省科委組織有關專家鑒定,一致認為無性繁殖的大紅袍保持母本優良特徵特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可以推廣。經過二十多年的推廣和改進工藝、科學配製,大紅袍已得到空前的大發展。它已從歷史名牌一躍成為行銷世界各地、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品牌。2005年4月在武夷山舉行大紅袍節期間,20克大紅袍拍賣出20.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更是蜚聲四海。為保護這一品牌,國家技術監督總局,批准武夷岩茶(大紅袍)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並發布製作大紅袍質量強制性標准;同時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批准使用「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在市茶管會監督下,武夷山各岩茶廠家,嚴格按照國家標准生產大紅袍。凡經市茶管會進行質量檢測,達到香氣濃長清幽,滋味醇甘爽,岩韻明顯的,並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和證明商標標志的,才允許上市。而廣大消費者也只認准有上述標志的大紅袍為真品,不再受所謂一代、二代冒牌大紅袍的誤導。而今大紅袍品牌聲譽與日俱增,「大紅袍、紅天下」,名不虛傳。
Ⅷ 許多品牌都在爭搶年輕人的市場,猴牌大紅袍這次的輕飲系列怎麼樣
猴牌大紅袍一直是以高端大紅袍專家來定位自己的,但是由於原產地,非遺工藝,時間的醇化等成本,價格不菲,但是願意讓更多年輕人嘗試喝大紅袍,感受國之精粹,所以這次的輕飲系列降低了門檻,98元的親民價格,讓很多追求好品質的年輕人可以無壓力嘗試。
Ⅸ 大紅袍是什麼啊
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美景甲東南」名山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已栽制茶葉,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岩茶馳名中外,與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武夷山位於北緯27°35′-27°43′,東經117°55′-118°01′。方圓120華里,平均海拔650餘米。四周皆溪壑,與外山不相連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組成,自成一體。岩峰聳立,秀拔奇偉,群峰連綿,翹首向東,勢如萬馬奔騰,堪為奇觀。澄碧清澈的九曲溪,縈繞其間,折為九曲十八灣。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兩岸,群峰倒影,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實為"碧水丹山"人間仙境。前人題"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連逶迤,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輪廓。名山勝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靈氣。
武夷岩茶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彌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雲:"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雲"。茶園大部分在岩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岩茶獨特的韻味。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岩,中部為礫岩、紅沙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岩,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沙岩及頁岩組成。《茶經》稱茶山之土"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茶園土壤系爛石或礫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氣宜茶"。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優良內質。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武夷岩茶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它奉獻給人們以獨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屬自嘆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為岩茶與洲茶。在山者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為洲茶,次之。從品種上分,它包括呂仙茶、洞賓茶、水仙、大紅袍、武夷奇種、肉桂、白雞冠、烏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
其中以「大紅袍」最為名貴。關於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還有另一說法,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茶"(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於數量稀少,採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武夷水仙是另一個岩茶品種,它由於葉片本身帶有一股清香,可以被製成富有香味,極為珍貴的茶葉,因此叫水仙,是在日本銷量最大的烏龍茶品種之一。
除此之外,廣東省廣州東面的鳳凰山盛產一種名為「凰單從」烏龍茶。由於茶樹高達一丈由於,有鶴立雞群之感,故稱單從。採摘時,條件十分嚴格,有「不採」說,即太陽升不採,天氣熱不採,早期見其芽不壯不採,陰天不採,雨天不採。它的特徵是條索粗壯,輕勻挺直,粗中有細,質地柔軟,有一股幽雅宜人的獨特清香。
武夷岩茶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鋸概括得最為簡練,即「、甘、清、香」字(見《歸田瑣記》)。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余韻猶存。這種茶最適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質獨特,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還曾有「病之葯」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