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面前房地產行業的一些現狀和發展趨勢,對房地產營銷的涵義、現實意義進行闡述,並按照營銷學中的4P理...
兩限房的出現是當初沒有重視保障房建設的結果,也是地方稅收需求的結果。
保障房的集中出現是平衡商品房的必由之路。
房價從來就不是市場所能決定的。
未來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主要以穩為主。近幾年房價以緩漲為主基調。
房地產營銷就是把合適的房子以合適的方式賣給合適的人。
4P理論沒聽說過。我也不太相信什麼理論。
Ⅱ 急····國內外房地產市場營銷的研究現狀是什麼謝謝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2110580&dbname=CMFD200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BY200808110.htm
http://down.winfang.com/show-18807.html
http://www.studa.net/market/080423/16303291-2.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ZC200707016.htm
http://www.folo.cn/user1/4828/archives/2006/12478.html
Ⅲ 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百強房企各梯隊銷售金額入榜門檻均同比降低
2020年1-4月,百強房企各梯隊銷售金額入榜門檻均同比降低。截至月末,TOP10和TOP20房企銷售操盤金額的入榜門檻為466億元和273.1億元,分別同比降低10.2%和28.8%。銷售操盤榜TOP100房企入榜門檻則為36.1億元,同比下降31%。
目前,雖然我國新冠疫情已基本被遏制,但房地產市場還是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房企們要達成之前的銷售目標尚需努力。中房研協日前發布的報告指出,二季度房地產行業仍然承壓,短期政策主要在企業端支持恢復行業平穩發展、穩定市場預期方面。多數房企資金主要來源銷售回款和市場融資,疫情對房企資金鏈產生沖擊,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房企加速退出市場,頭部房企並購增加,推動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高層近期重申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明確了不會改變房地產調控的基本方向,不會因為疫情導致的經濟增長壓力下,把鼓勵房地產投資投機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
本次疫情考驗了房企營銷能力、融資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也使得居民更加註重居住品質,而產品類型、配套設施、建築質量、物業服務將成為未來房企的核心競爭力。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Ⅳ 房地產營銷現狀
房地產現在營銷手段更加單一:其實很簡單,要想營銷有效果,有轟動效應,就必須有強硬的資金鏈作支撐!可現在很多房產企業資金鏈是捉襟見肘。所以只會越來越差!沒錢營銷,只是瘋狂的發送傳單 發垃圾簡訊等等!這些很難讓人接受,就如在珠寶店裡價格燒餅攤位一樣,格格不入!O(∩_∩)O~
Ⅳ 急····國內外房地產市場營銷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是什麼謝謝
內熱抄外冷,現在的國外房地產都瞄襲著國內的大款們,希望能去國外幫他們擺脫困境。國內房地產長期趨勢肯定是向上,但途中不保證被ZF這只手調戲一下,打壓一下,貌似降一點,實則是壓抑需求,等待爆發而已。唯一能讓房地產價格回歸的情況,只有一種:所有國人思想觀念的徹底改變,西化:房子也就是個住處而已,在哪裡都可以住,我為什麼非要一輩子住在一處呢。
呵呵,胡亂一說,兼聽則明。
Ⅵ 銷售房地產 未來趨勢和前景
2019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增速放緩 謀求多元化業務布局
2019年3月以來,上市房地產企業密集發布2018年年報。從數據來看,多數房企在營收、利潤方面業績理想,但受調控政策影響,銷售額增速趨緩,一些房企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多元化業務布局。
龍頭房企銷售額創新高 漲幅趨緩
2018年,房地產交易規模再創新高,萬科、恆大、碧桂園的全年銷售額紛紛突破6000、5500、5000億元大關。
年報數據顯示,萬科實現營業收入2976.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7.7億元,同比增長20.4%;恆大營業額4662.0億元,凈利潤722.1億元,同比增長106.4%;碧桂園總收入3790.8億元,凈利潤485.4億元,同比增長68.8%。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對42家企業年報數據進行統計發現,70%的企業利潤出現了明顯的上漲,其中,A股的27家企業平均利潤上漲了22.6%。
但在調控政策從緊的背景下,房企普遍出現業績上漲乏力的現象。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萬科銷售額同比增長14.5%,恆大合約銷售額增長10.1%,增速較2017年均有所放緩。2018年碧桂園權益銷售額增長31.25%,2017年碧桂園合同銷售額同比增長為78.3%。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7.17億平米,同比增長1.3%,增速比
2017年低6.4個百分點;銷售金額15.0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比2017年低1.5個百分點。
2018年,在「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的政策導向下,行業調控持續深化,市場也經歷了由熱轉冷的變化。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房企銷售業績增速放緩,進入2019年後,這一趨勢更為明顯。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2月份,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6%,2018年全年為增長1.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3.2%,辦公樓銷售面積下降15.7%,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下降13.6%。——商品房銷售額12803億元,增長2.8%,增速回落9.4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4.5%,辦公樓銷售額下降6.2%,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下降9.4%。
2018-2019年1-2月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金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1-12月金額同比為12.2%)
「頭部房企的增長速度變緩,但絕對增量依然可圈可點。」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一些房企的發展戰略開始出現變化,從偏重規模化發展到規模和質量並重,尤其是負債水平較高的大型品牌房企則更為謹慎,不再過分倚重「高周轉」戰略。
行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從年報來看,2018年,龍頭房企繼續發揮規模優勢,銷售業績上漲幅度超過市場平均漲幅。
根據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共同發布的《2019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測評研究報告》,2018年,百強房企市場集中度繼續提升,千億房企數量達到30家,創歷史新高。
測評報告指出,前四大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金額佔比從2013年的6.93%上升至2018年的14.17%。龍頭房企憑借在拿地、融資等方面的優勢,快速進入相對活躍的市場。通過合理的業務布局,保證業績的穩定性。
「此外,在因城施策的宏觀背景下,中小型房企依然舉步維艱,成長空間及市場份額進一步被擠壓,500強房企中銷售額小且呈現負增長的企業不在少數。」報告稱。
萬科在2018年年報《致股東》信中表示,行業集中度上升,已經不再是趨勢,而是事實。現在處於「白銀時代」,白銀時代是一個更多變的時代,是一個更細膩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更激烈、需要更高技術含量的時代。
「行業集中度仍將進一步提升,預計2019年千億房企的規模將擴大到40家左右。」張波說,需要關注「千億」本身的含金量,步子邁大了,基礎不牢固,風險也會隨之增大。無論是兼並還是搶地,都離不開資金杠桿,雖然2019年融資環境有所改善,但如果不注重風險、只看中規模,就可能倒在千億的跑道上。
張波認為,中小型房企的生存在2019年將愈加困難,目前放鬆的流動性多傾向於大型品牌房企,更多的中小房企資金鏈承壓現狀難以得到改善,合作開發和並購將在2019年頻繁上演。
多元化布局全面開展
面對激烈的競爭,除了注重發展的質量,多元化業務布局也一直是房企關注的重點。
近兩年,房地產行業出現「去地產更名潮」。萬科房地產、保利房地產、恆大地產、方興地產、遠洋地產、朗詩綠色地產、時代地產、中航地產、龍湖地產、大連萬達商業地產等逾10家房企去掉了名字中的「地產」二字。
從年報來看,2018年,除主營業務之外,萬科在物業、物流、教育甚至冰雪等小眾領域都有發力。碧桂園在機器人產業和鄉村振興領域,恆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金茂在城市運營方面,越秀地產在養老項目上均有布局。
「2018年,TOP30房企70%發布了多元化戰略,TOP100房企97%布局了多元化業務。」易居企業集團執行總裁張燕說,2018年房企多元化投資已接近千億,和2014年相比翻了7倍。
關於房企尋求多元化業務布局的原因,張燕認為,有些是因為主業強大,做到一定程度順勢而為,看到了天花板。另外一類控股公司,企業先天具有多元化布局的優勢和基因,當主業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後,多元化布局優勢就會顯現。
不過,在張波看來,目前房企的多元化或轉型非常成功的案例並不多,主要有兩個方向,一類是向主業相關或上下遊行業衍生,例如以住宅開發為主的房企,開始轉向養老地產、租賃住宅、小鎮開發、商業地產等領域拓展;另一類則是全新轉型,逐步弱化開發屬性,而轉向物流、倉儲、電子商務等和房地產無關聯的行業。
「兩類方向並無優劣之分,需視企業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發展願景而定,但總體來看,全面轉型的成功率往往不高,因此房企上市公司的轉型節奏一般會較為緩慢。」張波說。
Ⅶ 現階段中國房地產的分析
商品房交易
一季度銷售面積812.7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5.69%;商品房銷售額460億元,同比下降26.89%。
商品住宅均價5546元/平方米,同比增長3.24%,環比增長1.76%
Ⅷ 請分析下房地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發展趨勢在我看來,一種理想的房地產融資體系是這樣的:房地產前期開發所需的資金主要都是自有的,或者是通過合作開發、股權轉讓等權益型融資方式獲得的;中期資金則通過混和型信託基金、債券、及少量的銀行貸款等途徑獲得;在後期銷售過程中,購房者的個人住房貸款則主要通過銀行和住房公積金中心獲得;在存量房市場中,銀行資金則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簡單地說,就是銀行資金向風險相對較小的住房消費領域傾斜,信託基金、股權轉讓、企業債券則迅速補充銀行在開發領域收縮所產生的行業發展資金不足。在這樣一個融資體系中,金融業與房地產業都實現了投融資渠道的多元化,這種體系具有一種自我調節和平衡機制,房地產業不會因為銀行信貸政策的調整而對自身經營產生太大的沖擊,同時由於房地產資金來源的多元化與公眾化,金融系統的風險也得到了保證。更重要的是,金融業的資金配置效率得到了提高,房地產業也能夠保持理性的發展,這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這一融資體系具有以下五個特點:融資渠道多元化、價格指標市場化、產品形式證券化、資金來源公眾化、收益風險對稱化。融資渠道多元化指的是房地產融資渠道即包括股權融資,也包括債權融資,在債權融資中,既可以通過發行企業債券方式,也可以通過銀行貸款的形式進行,還可以通過房地產信託來實現,在股權融資上,既可以通過上市發行股票融資,也可以通過合作開發融資,還可以通過房地產基金來融資。價格指標市場化是指房地產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其價格指標(包括債務融資下的利率與證券化後產品的價格)會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財務狀況以及項目自身的風險由市場決定,形成完全市場化的價格。產品形式證券化是指未來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更多地是通過不同形式的證券(股票、債券、短期融資券、ABS、MBS、收益權證等形式)來實現,而且這些證券也日益標准化,成為公開發行且可流動的權證。這些產品的形式不僅有直接參與房地產融資的產品市場,同時還會形成由房地產融資派生出的二級產品市場,如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資產證券化等等。 資金來源公眾化是指房地產融資的資金來源逐漸由金融機構向公眾個人轉變,社會公眾成為房地產融資來源的最主要渠道,金融機構成為中間的組織和管理機構。收益風險對稱化是指在整個融資體系中,每種融資方式的收益都能夠根據他所承擔的風險不同而有所差別,風險與收益是種對應的關系。
Ⅸ 07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現狀分析 (最新趨勢)
住房是否過剩引發網上大討論 專家不願說過剩
2006年02月10日12:52 經濟參考報 經濟參考報2月7日刊登《統計局三大數據揭示我國面臨住房過剩風險》的文章,引發了各界的激烈討論,有網站更是根據此文進行了我國住房是否過剩的網上調查。為了進一步探討這一問題,本報記者對一些房地產業的專家進行了深入的采訪,但多數人士對這一熱點問題持謹慎態度。
在網上進行的網上調查中,截至9日中午,有53.59%的網民對上述文章的意見表示支持,反對意見佔37.44%,還有8.97%的被調查者表示對此問題不清楚。在被問到「一方面空置房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房價居高不下,很多人買不起房,你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什麼」時,61.82%的網友認為是「開發商利潤期望過大,寧可空置也不願意降價」。
與民眾對這一問題的群情激奮相反,學者和業界人士反映比較謹慎。一位研究房地產的朋友甚至對記者說:「這個問題現在太熱,關注的人太多,還是少發表意見為好。」
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力求面面俱到,不輕易下結論。戴德梁行研究顧問部高級經理王晨對記者說,僅僅通過統計局公布的匯總數據還不能籠統地判斷住房是否過剩。他說,對於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應該從辯證的角度來加以判斷,一方面,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並不能作為判斷住房市場過剩與否的標准;另一方面,如果想要更詳細地了解有關情況或探討解決問題辦法,則不能僅憑一個籠統的匯總數據,還需要了解統計的具體方法和細分的統計數據,比如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物業類型等等。
王晨說,目前,我們統計數據的渠道不多,這也使得消費者比較難於對市場形成相應的判斷,所以統計局的有關數據,成了眾人手中唯一能夠拿到的數據。如果有關數據能夠更透明,大家都能夠進行相應的分析,那麼結論會更客觀、准確。
對王晨的觀點,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尚教蔚表示贊同。她也表示不能僅僅通過統計局公布的這幾個統計數字就判斷住宅市場是否過剩,而應對這些數字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和判斷。尚教蔚說,從統計數字來判斷,商品住宅的空置面積上升的速度並不是特別快,相反,非商品住宅的空置面積上升的勢頭更快一些。從我國住宅的長期走勢來看,我國的商品住宅應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而不應該是過剩。出現比較高的商品房空置面積,這是由於供求結構不合理造成的。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消費者需要的是中低價位的商品房,而開發商銷售的中高價位的商品房居多;與此同時,受宏觀調控的影響,老百姓持幣待購現象增多,對房價走低的預期更強,這些因素使得商品房空置面積增多。
尚教蔚建議,應多發展中低價位的商品房來緩解供求結構失衡的問題。
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金育松也有意迴避這一問題。他對記者說,當前爭論住房是否過剩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如果說住房存在過剩,但市場上還存在著很多人沒有解決住房的問題,而且房價也處在不斷地上漲狀態;相反,如果說住房不過剩,但市場上卻又存在著大量的閑置空置房。他認為,目前,迫切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有效控制和消化空置面積。
金育松說,首先,要有效地控制空置房的增量面積。除了靠開發商對商品房採取精準營銷策略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土地審批制度上的控制和把握。
其次,要快速消化現有空置房的存量面積。一方面,應建立權威的空置房信息網,加大空置房的信息披露,促進市場上的有效需求與空置房之間做到最大匹配;另一方面,要實現銷售模式及空置房管理辦法的多樣化,促進空置房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利用率。比如採取「以租代售」、「租售兩全」、「通路銷售」等新的銷售模式,讓空置房在「空置期」依然產生價值;此外,還應通過一些優惠政策刺激空置房的消化
Ⅹ 國內外關於房地產營銷推廣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你的論文裡面有嗎可以給我嗎謝謝
前4個月,全國來商品房銷售面積29761萬平自方米,同比增長38%,增速比1至3月份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辦公樓和商業營業用房的銷售面積分別增長41.1%、32.9%和5.8%。商品房銷售額19847億元,增長59.8%,比一季度回落1.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5月13日發布報告,1至4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918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1.1%,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13121億元,增長21.3%,增速提高0.2個百分點,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8.4%。
文章摘自:《2013年前4月我國房地產銷售情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