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山大地震三千多字演講稿
10年的重建,重塑了一座城市,修築了心靈的城牆。簡易城市存在了10年,「1986年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時候,市區有98%的居民搬進了新房,1988年10月則全部遷入新居」。人們就是居住在簡易房裡,開始了唐山的重建。
1977年5月14日,3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技術人員參與制訂的《唐山市城市總體規劃》通過了國務院的批准,這一規劃,後來1982年和1984年兩次進行了調整。規劃通過後,經過一些試點,「1979年下半年大規模的重建開始了」程才實說。
白天黑夜都在施工,新華道,那時就已經是唐山市的主幹道。地震以後,改名為新華道,實行分段建設,
以市中心和建設路的交叉口為界,西邊為新華西道,東面為新華東道,1985年最終完成建設時,路面寬50米,全長9.55公里,被稱為「二十里長街」,也被稱為「唐山的長安街」。
《唐山市志》記載,最多的時候一共有11萬多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個援建單位的工人在唐山施工。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施工現場投入的大塔吊200多台,載重車輛2500多輛。
建設最快的是1985年建成的龍華小區。
十年建一城
1983年以後「清理得都差不多了」。
1984年4月28日開業的百貨大樓是新華道上比較早完工的商業大樓。
程才實認為唐山重建分為三個大的階段:1978年初至1979年7月,搞試點趟路子;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大規模建設;1985年之後,完成掃尾工程。
1986年7月28日,1萬多名唐山各界人士聚集在紀念碑廣場舉行唐山抗震10周年紀念大會,程才實說,「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結束」。1990年11月,唐山市政府因為震後重建工作而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
抗震精神編輯
唐山地震:讓人類更深刻地認識地球。
距離唐山北部青龍縣城卻沒有人員傷亡
地球是人類棲身之地,而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自然災害,因而人類在征服地震災害的征程上不斷地探索著。
唐山大地震給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痛苦但又極具價值的天然「實驗場」。
30年來,世界各國的地震工作者絡繹不絕地來到唐山,研究地震孕育和發生的規律,從而為戰勝地震災害提供理論、方法、依據和指導。
1975年我國曾成功預報、預防了海城7級以上地震,這令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地震工作者們倍感欣喜,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人們再次領教了地震這個「惡魔」的神秘莫測。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中,國演,講網,演,講點考木點西恩,科學家們更加深刻認識了地震的極端復雜性,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數十年致力於地震研究的專家許紹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預報征途上,將會遇到許多「想不到」的現象,而每領悟和破譯一個「想不到」現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預報的征途上前進了一步。
地震工作者們把諸如唐山等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地方作為實例,作為重中之重的研究對象,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和規律,並依靠日益發展的高新技術,力圖從中找出制服地震「惡魔」的武器。經過多年努力,科學家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一位地震專家分析了21世紀世界上對地震研究的進展後說,在高新技術介入下,不僅在解決「上天易,入地難」問題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而且也使人類有可能像觀測氣象衛星雲圖一樣,研究地殼的運動變形。
它屬於唐山,屬於中國,屬於全人類。
一座城市的毀滅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潰更是可怕。無數事例證明,每遇重大天災人禍,家園被毀或痛失親人,有的人會消極沉淪,陷入強烈的悲痛無法自拔。中外歷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後都發生過嚴重次生災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災民精神世界的崩潰,引起社會動亂的發生。
然而,唐山人在災難面前所凝結出來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時及震後建設中支撐、激勵、鼓舞和引導唐山人民最終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精神力量。
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軍民的無私援助下,唐山依靠這種精神支撐,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災區生產生活,震後不到一周,數十萬群眾衣食、飲水得到解決;震後不到一個月,災區供電、供水、交通、電信等生命線工程初步恢復;震後第一個冬天,災民全部住進了簡易房;震後一年多,工農業生產得到全面恢復;震後頭10年,唐山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奪取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巨大勝利;又一個10年,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振興;第三個10年,跨入了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唐山地震30年紀念日前夕,唐山人對抗震精神進行了理論上的升華。市委黨校副研究員康繼祥說:「地震災難的慘痛可以遺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傳下去。」
在唐山街頭采訪,人們對「唐山精神」耳熟能詳。因為「公而忘私」是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道德准則;「患難與共」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本主義原則;「百折不撓」要解決的是戰勝地震災害過程中目標和現實的矛盾;「勇往直前」則體現著唐山人在艱難困苦面前的一種勇敢進取的精神狀態。
這種精神綜合體現了唐山人的氣概、氣勢、膽略、魄力和道德風貌。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引和鼓勵下,唐山人醫治了地震造成的創傷,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當之無愧成為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授予「人居榮譽獎」和「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國軍民在抗震斗爭中用鮮血、生命和艱苦卓絕的斗爭,共同鑄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經受的痛苦與磨難,不僅屬於唐山屬於中國,更屬於全人類。
❷ 唐山大地震劇情介紹
《唐山大地震》劇情介紹:1976年,唐山,卡車司機方大強和妻子李元妮、龍鳳胎兒女方登專方達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屬7月的一個傍晚,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為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一個,都要放棄另一個。
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震後,元妮獨自撫養兒子,堅強地活了下來,劫後餘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
(2)唐山大地震營銷策劃財務分析擴展閱讀
《唐山大地震》角色介紹:
1,王德清
演員:陳道明
王德清是女主角方登(張靜初)的養父。雖然生活中是名嚴父,但對養女王登疼愛有加。
2,少年方達
演員:張嘉俊
在地震中因微弱的喊聲,被母親「有選擇」救下,但失去了一個胳膊。震後,一直跟隨母親李元妮生活中唐山。
3,少年方登
演員:張子楓
因為聽見母親選擇救弟弟不救自己,而內心自卑傷心。劫後餘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一個全新世界。
❸ 電影唐山大地震影片主題
影片《唐山大地震》是根據張翎的小說《餘震》改編而成,由導演馮小版剛執導。徐帆、權張靜初、李晨、陳道明、陸毅和陳瑾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
電影描述1976年發生在中國唐山的7.8級大地震中,一位母親只能選擇救姐弟之一。母親最終選擇救了弟弟,但姐姐卻奇跡生還,後被解放軍收養,32年後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去修補的悲感情節,再一次勾起了當代人們對那一段慘痛災難的回憶。
❹ 唐山大地震地震的監測
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了快近40年,可是又有多少人對這一大災害的過程有個相對完整的認識呢?
「震撼世界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前曾被准確地預測出來了。」
唐山作家張慶洲經過長時間調查,05年即向世人披露了這一令人震驚的消息。《報告文學》雜志社推出張慶洲的長篇調查《唐山警世錄》,揭開了鮮為人知的一幕又一幕……
「地震前,地震監測網覆蓋了整個唐山地區。」張慶洲援引1986年《地震報》統計數據說,1976年上半年,唐山地區群測點中的骨幹點就達85個。
「各種異常都已經十分明顯了,光監測地震用的微安表就不知道燒了多少塊。」張慶洲說,據他調查,絕大多數監測點都發現了不同程度的臨震異常,至少十幾個點向上級單位發出了短期臨震預報。
張慶洲把幾十盤錄音帶往桌子上一攤,對記者說,「這是幾十位當事人的采訪錄音,裡面講的是一個20多年前的秘密。」
當年唐山地震監測網的工作人員中,張慶洲說他印象最深的,是開灤馬家溝礦地震台的馬希融。這位擔任過河北省第六、七、八屆人大常委的七旬老者,曾兩次發出了臨震預報。
從1976年5月28日開始,馬希融發現,一直平穩的地電阻率值出現了急速下降的現象。他一邊加緊觀測計算,一邊注意觀察地下水和動物變化。為慎重起見,馬希融還與其他地震台站進行溝通,最後確認監測結果無誤。7月6日,馬希融正式向國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開灤礦務局地震辦公室,發出短期將發生強震的緊急預報。
7月14日,國家地震局派來兩位分析預報室負責地電的專家。他們檢查了設備、線路,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之後指出,地電阻率值下降是干擾引起的。
《唐山警世錄》記錄了馬希融與國家地震局專家那天的對話。
專家:如果按照你的意見,唐山不就在地震中毀了嗎?
馬希融:我是這個看法。
專家:如果真是大震,發生前將有很多小震。
馬希融:如果先發生大震,後發生小震群呢?
專家:世界上還沒有這樣的震例。
馬希融:昌黎後土橋是專業地震台,為什麼近兩個月來曲線形態和我台那麼一致?
專家:後土橋地震台內外線很亂,現在也不承認是異常了。
馬希融:那您看我們地震台呢?
專家:很好。以後我給你寄一些資料來,你好好學習學習吧。
7月26日、27日,地電阻率再次急劇下降。思慮再三,27日18時,馬希融拿起電話,向開灤礦務局地震辦公室發出強震臨震預報:「地電阻率的急劇變化,反映了地殼介質變異,由微破裂急轉大破裂,比海城7.3級還要大的地震將隨時可能發生。」此時距唐山大地震發生僅有9個小時。
地震前的最後一個傍晚,與馬希融一樣焦急的還有北京地震隊的耿慶國。
那晚耿慶國正在三里屯的岳母家。家裡人說屋外晾的衣服爬滿了螞蟻。耿慶國低頭一看,地上一層潮。為預報此次地震已奔走多日的耿慶國立刻做出判斷,這是地下水往上漲,要地震!他馬上跑到三里屯派出所,借用那裡的電話跟地震隊進行了最後的溝通。
耿慶國向記者回憶起29年前的那段經歷,情緒依然非常激動。
7月以來,北京市地震隊監測的各種異常已經非常明顯了。7月14日,北京市地震隊緊急給國家地震局打電話,提出震情緊急,請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立即安排時間聽取匯報。國家地震局說,先到天津、唐山等地了解情況,21日再聽匯報。
「可到了21日,國家局沒來人。不能再拖了,北京隊業務組副組長張國民就直接給主管華北震情的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副主任梅世蓉打了電話,請求立即聽取匯報,但梅世蓉把匯報時間推遲到了26日。」耿慶國說。
「26日那天,國家局來了15個人,梅世蓉沒到。國家局的同志聽取了整整一天的匯報後,傳達了梅世蓉的意見。」耿慶國回憶說,當時梅世蓉的意見是「四川北部為搞防震已經鬧得不可收拾,京津唐地區再亂一下可怎麼得了?北京是首都,預報要慎重!
「國家地震分析預報室是一個決策部門,大震迫在眉睫,但我們過不了那道關。」耿慶國說,「按照當時的地震水平,雖然報不準7月28日,但7月底8月初的時間段是可以報出的;雖然報不準7.8級,但5級以上是可以報出的;雖然報不準唐山這個確切位置,但是京津唐一帶是可以報出的。事實上唐山地震前6個小時就出現了地聲、地光,如果給老百姓打個招呼,減輕人員傷亡是可能的。」
聽取北京市地震隊匯報的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京津組組長汪成民,也高度關注著華北震情的發展。汪成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以他為代表的國家地震局一批年輕同志堅持認為唐山、灤縣一帶會有大震,但他們的意見始終得不到重視。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軌」行為,也正是這次「越軌」行為使距唐山市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龍縣躲過了這場塌天大禍。
7月14日,全國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唐山召開。汪成民要求在大會上做震情發言。當時主持會議的國家地震局副局長查志遠沒同意,讓他在晚間座談時說,但強調不能代表地震局。就這樣,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間座談時間,通報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灤縣一帶可能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震情。「我當時就想造輿論,把震情往下捅。」
青龍縣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聽到汪成民的震情通報後,火速趕回縣里。縣領導冉廣岐拍板,7月25日,青龍縣向縣三級幹部800多人作了震情報告,要求必須在26日之前將震情通知到每一個人。當晚,近百名幹部十萬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1996年4月11日,新華社刊發消息:中國河北省青龍縣的縣城距唐山市僅115公里,但這個縣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無一人死亡。最近青龍縣被聯合國有關機構列為「科學研究與行政管理相結合取得成效」的典型。
張慶洲展開這場艱苦調查的直接動力來自一個神秘電話。
1996年,張慶洲描寫唐山地震的長篇小說《震城》出版。此後不久,他接到一個電話。對方用沙啞的男低音對他說,唐山大地震事前曾被預報出來。這個神秘致電者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卻給張慶洲提供了進一步調查此事的線索——你可以去找唐山市地震辦公室的楊友宸。
「尋求真相是人的本能。」此後,張慶洲從探訪楊友宸開始,一步步接近事件的核心。
楊友宸告訴張慶洲,1968年,唐山市防震工作上馬時就他一個人。上任後他就著手建立地震監測網。幾年之內,他在唐山市區內先後建立了40多個監測點,各個監測點每天向他報數據。他當時雖然沒有被任命,但卻是唐山市地震辦公室的實際負責人。
這些監測點絕非湊數。各廠礦監測台站的負責人,大都是地質院校的本科生。學校監測台站的負責人,大都是教物理化學的老師,也是大學畢業生。他們不僅懂業務,而且極為負責。除馬希融,山海關一中的呂興亞老師、樂亭城關中學(「文革」中稱樂亭紅衛中學)侯世鈞老師等一批監測者都發出了相當准確的臨震預報。
張慶洲對記者說,楊友宸從1968年起抓地震預報,在唐山鋪了一張巨大的地震監測網,從不敢眨一下眼。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眼看就要抓到這次大地震了,可不知什麼原因,組織上卻突然通知楊友宸去幹校勞動。在大地震即將爆發的當口,楊友宸被迫離開了至關重要的地震預測崗位,只剩下兩個業務不熟的人值班。
張慶洲分析指出,楊友宸是這個監測網的關鍵人物。他所采訪的眾多當事人都表示,
楊友宸不僅極為負責,而且敢說話。如果當時楊友宸在唐山,面對如此眾多的臨震預報,一定會跑去找市長,找書記,地震預報一定被他嚷嚷出去了。幾乎每個唐山地震監測點的人提到這事都扼腕嘆息。
地震預測遭到的漠視,使唐山人付出了血的代價,也給張慶洲一家造成了災難和痛苦。1976年7月28日,張慶洲的大姐在地震中遇難。當時,大姐一隻腳被樓板卡住了,餘震不斷。為獲一線生機,大姐夫幾乎是被大姐逼著,從廢墟中扒出一把鋸,在沒有任何麻醉條件下把腳鋸了下來。後來大姐因失血過多而死。那些日子,唐山人相互見面頭一句話就問:「你家死了幾口?」
正是這種撕心裂肺、永遠無法彌合的痛苦,使張慶洲在調查遇到阻力的時候堅持了下來。
「如果說,楊友宸被臨時調離使唐山的群防群測工作遭到致命打擊的話,那麼,在中央一級地震專業部門發生的地震方位的『東西之爭』,就成為漏報地震更加重要的因素了。」張慶洲如是說。
據汪成民回憶,1975年1月,在國家地震局召開的一年一度的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上,專家對我國東部1975年、1976年地震形勢分析出現了嚴重分歧。分析預報室的權威們認為,中國東部自1969年渤海地震後,地震活動已趨減弱,問題不大了。今後一兩年,主要危險在中國西部,戰略上要轉向川滇一帶,抓8級大震。以汪成民為代表的一些青年專家則反對忽視東部的看法。1976年5月,雲南發生了7.4級地震,結果使權威們更加堅定地認為原先估計的「主要危險區在西部」是正確的。從此,工作重心轉向了西部。
「深入唐山大地震這個事件的內部,像進入了一個磁場,在錯綜復雜的礦脈之中,每走一步都會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與隱痛。」張慶洲說。
「事實上,這個調查報告是2000年寫完的。」張慶洲捧著20多萬字的《唐山警世錄》說,「壓了5年啊!」
張慶洲告訴記者,2000年時,北京曾有一家大出版社要出這本書,剛進入印刷程序,責任編輯打來電話說,不出了,因為有人提出要把此書送國家地震局審一下,審的結果是沒通過。
「唐山大地震過去快30年了,該讓老百姓知道真相了。」張慶洲停頓了足足半分鍾後說,「我做這件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實事求是地給後人留下一份真實記錄,使唐山的大災難不再重演。」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慶洲的努力終於得到了一些領導的理解和支持。2004年,時任國家地震局局長的宋瑞祥看到《唐山警世錄》書稿,欣然為之作序。唐山大地震漏報的真相終於公之於眾。
張慶洲的調查是從1998年開始的,歷時兩年。調查難度之大,是張慶洲始料未及的。「無論是當年成功預報了地震的人,還是由於某種原因漏報地震的人,都不願意開口。這也是事實真相20多年無法揭開的一個原因。」
張慶洲說,為了說服梅世蓉接受采訪,他已經數不清打了多少個長途電話,每個電話結束後都發現自己的煙灰缸里多了好幾個煙頭。就連當年創造了無一人死亡奇跡的青龍縣長冉廣岐,也是三顧茅廬才訪問到的。
「當時冉廣岐問,你有介紹信嗎?有公章嗎?我還是組織的人呢。」張慶洲不解,組織的人怎麼了?「地委有話,不讓說。唐山砸了個爛酸梨,青龍卻無一人死亡。國家地震局交待不過去,這個事就壓下了。」冉廣岐後來向張慶洲這樣解釋自己多次拒絕采訪的原因。
汪成民向記者透露,1976年8月20日,河北省科委曾發出一份《地震群測群防簡報》,首次披露了青龍成功預防了唐山大地震的事實。但沒過多久,簡報就被回收了。
汪成民還說,青龍經驗最初為公眾知曉,要感謝聯合國的科爾博士。這位聯合國女官員,1995年10月在北京參加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時獲悉青龍縣的奇跡。經中國政府批准,次年,她親自帶隊赴青龍調查。從此,青龍奇跡不脛而走,被各國媒體廣為報道。
「真相的揭開是需要過程的。」張慶洲透露,至今,很多唐山人都不知道事實真相。一些人通過小道消息打聽他的調查結果,有的還託人輾轉購買登載《唐山警世錄》的那期《報告文學》雜志。
在采訪張慶洲的這些日子裡,《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參觀了唐山抗震紀念館。事情過去了近30年,總該看到災難的全過程了。出乎意料的是,9個展廳有8個展廳展示的是「新唐山建設成就」。只有1個展廳與地震題材有關。至於地震預報情況,只有縮在角落裡的4幅小圖畫。畫的是雞不上窩、黃鼠狼搬家等圖案。「參觀這個紀念館的人從這4幅描繪了動物異常的畫面上,怎能看出當年唐山有著一張巨大的地震監測網?」張慶洲反問道。
就在張慶洲《唐山警世錄》問世的同時,錢鋼的那本於1986年出版的《唐山大地震》再版。
這本廣為人知的書的新版本,收錄了錢鋼2003年的一篇講演稿。他說,很多人問他,為什麼唐山大地震10年之後才寫這本書。錢鋼直言,在1976年那個歷史條件下,出這本書是不可能的。在唐山大地震時,地震的消息和人員傷亡數字都是秘密。地震的現場,如果有人帶一部照相機,立刻會被警察抓起來,相機也會被沒收。
「29年過去,唐山大地震終於在公眾面前呈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全貌。」正在寫回憶錄的汪成民對《中國新聞周刊》感慨道。
《唐山警世錄》問世不久,2005年9月12日,國家保密局新聞發言人沈永社宣布,自今年8月起,因自然災害導致死亡人員的總數及相關資料解密。
❺ 唐山大地震為什麼死那麼多人
第一個原復因,時間。
唐山大地震制發生在深夜,很多人都在睡夢中,沒有及時逃離。汶川地震發生在下午兩點三十分左右,按照時區來分析,他們那正是中午該吃飯時。大部分人及時逃離住所。
第二個原因,通訊
唐山大地震發生在1976年,那個時候通訊不是很發達,出事以後六個小時才通知了軍區,軍區才進行應急處置預案。汶川地震是發生在2008年,通訊為網路時代,出事以後馬上有人用手機或者是DV拍攝,然後傳到網上。網路僅用了短短幾分鍾就將信息傳遞到全國各地,軍區立即成立了應急處置頂案,人民立刻開始進行募捐。
第三個原因,年代
唐山大地震發生時,我國處在文革時期,當時我國是拒絕國外援助。汶川地震發生時,我國處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我國人民是歡迎國外援助。
這回明白了嗎?為什麼唐山大地震比汶川地震的級別偏低卻死了那麼多人。
❻ 唐山大地震主題思想及人物塑造進行分析和評價
星期五下午第四節課的同學請獨立答題
❼ 唐山大地震的發生原因是什麼
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內裂,是引起地面容震動(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
❽ 地震前的預兆 看了唐山大地震,開始喜歡問這個了
鳥類通常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其中鴿子的能力更是其他鳥類望塵莫及的。根據中國地震專家研究,當強度理氏3級以上,距地震半徑50公里內的鴿群會在24小時轉移到別處。除鴿子以外,烏鴉,金絲雀,鸚鵡等鳥類也對地震極為敏感。
鴿群或鳥群忽然不見蹤影。
鳥籠里的鳥為了掙脫鳥籠而亂撞。
1995年神戶大地震發生之前,曾發生附近海域捕撈量暴增現象,甚至深海魚群也會游到淺海區。
近海出現陌生魚群或深海魚群。
地震前後,附近海域捕撈量暴增2~10倍。
淡水魚類:
當鯉魚群跳出水面或表現出出粗暴現象,通常會發生地震。
當鯰魚群表現出出粗暴現象,通常會發生地震。
在地底冬眠的蛇類會感應到地殼變動,二氧化碳電磁波等變化,即使是冬天,也會為了避難爬到地面上。
該冬眠的蛇群會爬到地面上。
蛇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街道,高速公路等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的前幾小時,有人目擊到冬眠青蛙以幾百隻一組爬到地面上。
冬眠青蛙爬到地面上。
成千上萬的青蛙進行大規模遷移。
哺乳類的異常行為:
狗興奮地到處亂跑。
溫順的狗變的兇猛。
貓坐立不安,或爬到樹上。
貓連續或一直發出相當煩燥的聲音。
老鼠忽然不見蹤影。
老鼠不知所措的到處亂跑。
比平常更容易看到捕鼠器上的老鼠。
地下水與井水的變化:
規模越小,水異常的時間離地震發生時期也越短。如7級以上的地震,大概一年前就發生異常現象,3級以下,幾個月前發出。
水量增加,
水量減少
漂浮油滴
產生氣泡
產生漩渦
變得渾濁
發出惡臭
噴出水柱
地震聲:
打雷聲
風聲(公象咆哮聲)
爆炸聲(大型炮彈爆炸聲)
機械聲
鋸木聲
撕布聲
地震雲的特點都有長時間停在原地不變(以下括弧里的是錯誤的,不是地震雲)
寬頻狀(隨著時間變淡者,很可能是飛機雲)
魚鱗狀的卷積雲(不但改變形狀)
扇子狀的雲層,能很明顯看出扇腰部位,而且該部位就是地震發生的地方。(無法判斷出腰部)
龍卷風狀的雲層(短時間被催散)
其它症狀:
人焦灼煩躁
久旱不雨
霪雨綿綿
知道隨時地震可能發生,或想到地震威力,預兆心裡要至少10多分鍾才能平靜(心靈感應
家禽不進卷
溫泉水一夜忽然消失,而且有時伴有硫磺味
電器失靈
植物大片枯萎
植物過於茂盛
發生地霧
草坪鼓起,幾天落下,又鼓起···
發生怪事(如田地里忽然噴出水)
花在不該的季節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