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農村種養業變化的調查報告
一、都市農業種養模式主要類型及分布
近年來,通過貫徹《杭州市都市農業實施意見》,各縣(市、區)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大力引導、扶持和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新的種養模式,傳統優質高效模式有了新的內涵,優勢作物和品種更趨集中,農業產業帶更趨明顯。
(一)以糧油為主的傳統模式面積繼續減少。以糧油為主的傳統種植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 一是面積大幅度減少。2004年,麥—稻、稻—稻、油—稻等傳統模式應用面積70餘萬畝,比2000年的135萬畝減少了近一半。二是傳統模式有了新的內涵。如蕎麥—鮮玉米,蕎麥—單季稻、雙季鮮食玉米、鮮花生—稻等模式為傳統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全市春玉米—單季稻和春大豆—單季稻面積已達到15萬畝,平均畝效益932元。給傳統模式賦予了新的內涵,不僅穩定了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而且還大大增加了農戶收入。
(二)糧經結合型模式快速發展。2004年,糧經結合型模式應用面積51.5萬畝,比2003年增加一倍以上。一是傳統的糧經模式得到優化發展。稻—水生蔬菜、草莓—稻、西瓜—稻、馬鈴薯—鮮玉米—甘薯等傳統糧經結合模式的作物品種不斷優化,設施不斷完善。大中棚等設施使反季節作物栽培面積不斷上升,效益不斷提高。如餘杭區的稻—水生蔬菜面積超過1.3萬畝,平均畝效益1835元;建德市草莓—稻面積1.5萬畝,平均畝效益5350元,西瓜—稻面積3.1萬畝,平均畝效益2259元。二是新的糧經模式迅速發展。雙季鮮食大豆—大蔥、鮮食大豆—日本蘿卜、鮮食玉米—大蔥、鮮食玉米—大白菜、單季稻—大蒜、單季稻—中葯材、春鮮食大豆—秋鮮食玉米—蔬菜等模式,平均畝純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高的達到5000元以上。又如富陽市的鮮食玉米—大蔥面積超過1500畝,畝純收入達5600元;臨安市的單季稻—大蒜面積達1000畝,畝純收入達5500元;桐廬的加工蕃薯—蔬菜面積8000畝,畝純收入達1126元;建德市的西紅花—單季稻面積3100畝,平均畝收益5080元。
(三)經作模式的規模和效益有所提高。2004年,經作型模式面積151萬畝次,比2003年增加44%。一是區域特色傳統高效經作模式規模提高。蔬菜、竹筍、花卉、苗木、蠶桑、水果等傳統模式應用面積進一步擴大。全市蔬菜面積153.2萬畝,其中高山蔬菜3.4萬畝,僅淳安縣就達1.0萬畝,比上年增加48%,畝純收入達到3026元。竹筍面積約38萬畝。二是新型高效經作模式不斷涌現,苦瓜—小尖椒、草莓—西紅柿(小尖椒)、草莓—苦瓜、西瓜—長瓜、胡瓜—長豇豆—四季豆(日本蘿卜)、蘿卜苗(多茬)—芹菜—早南瓜、莧菜—毛毛菜—芹菜(萵苣)等。這些模式不但應用面廣,而且效益好,畝純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高的超過10000元,如建德的白玉苦瓜—小尖椒應用面積達1000畝,畝產值8600元,扣除畝成本1700元,畝純收益達6900元;富陽市莧菜—毛毛菜—芹菜(萵苣),應用面積500畝,畝產值達17000元,扣除每畝成本2200元,畝純收入達14800元;蕭山區的胡瓜—長豇豆—四季豆(日本蘿卜)模式,平均畝純收入達到5599元。三是以當地的主導產品為主的模式進一步凸現,區域優勢不斷擴大。3.4萬畝高山蔬菜中,四季豆和小尖椒面積達到2.1萬畝。這些模式平均畝收益均在3000元以上。桐廬縣的蜜梨面積已超過2.8萬畝,其中已經投產的面積達到2.6萬畝,平均每畝產出2100元,扣除成本980元,畝純收入達到1120元;建德市的蓮子面積已經達到1萬畝;餘杭市的甲魚池生態養殖面積已達到1.7萬畝,按照二年一個養殖周期,一個周期平均每畝純收入達7125元;建德市充分利用優質水源,大力發展珍珠養殖, 2003年收獲珍珠23850公斤,2004年又新增珍珠養殖面積685畝,進一步擴大了優勢。
(四)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種養模式不斷涌現。豬—沼—果(魚)、雞—魚(珍珠)、果(桑、茶、竹)—放養雞(鴨、羊)、生豬—蚯蚓—甲魚等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應用面積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僅規模場應用豬—沼—果模式飼養豬24400頭。如建德市的雞—魚模式養雞20萬羽,平均每羽雞效益15.6元;餘杭區的生豬—蚯蚓—甲魚模式年出欄生豬12000頭,每頭豬效益達180元。此外,「四園」放養雞(鴨、羊)規模達到110萬羽(頭),套種蔬菜、中葯材、糧食模式也不斷發展。這些模式的推廣應用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
二、都市農業種養模式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一)高效種養模式規模小、發展難度加大。盡管我市種養模式種類達到126種以上,但以糧食為主的傳統型模式佔大多數,而效益好的模式應用面積規模還不夠大。如糧食—油菜等傳統模式應用面積達55萬畝,一年一熟的水田面積預計在45萬畝左右。蕭山區義橋鎮的茄秧—葉菜—晚稻模式畝效益達到11020元,但面積只有132畝;臨安高山花卉(百合)—蔬菜模式畝效益達17000元,但面積只有250畝。究其原因,這些效益很好的模式推廣面積不大,既有農民的習慣因素,也有模式應用受地域限制的因素。如「四園」放養雞(鴨、羊)等模式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很好,但地域性很強,總規模只有110萬羽,只佔當年全市家禽家畜出欄數的1.9%。
(二)綜合集成配套技術應用程度偏低。總體上看,大多數種養模式技術配套集成率不高,影響了模式的推廣和效益。如建德市1月份播種的大棚小西瓜,聘請溫嶺市種植師傅利用微滴灌技術,一年共採收五批西瓜,25畝西瓜凈利潤8萬元。但建德農民自己種植同類小西瓜每年最多隻能收到四批,而在溫嶺則可以收到七批,同樣的品種和種植方法,差不多的氣候條件,產量和效益相差很大。說明我市在這一模式上先進技術應用率不高,技術的集成配套應用還大有潛力。同樣,許多套種和套養模式的增產和增效還有很大的潛力,如淳安縣的高山小尖椒,同樣的品種和自然環境,高效田塊畝純收入達到4000元,低的田塊不到2000元。這也表明病、蟲、草防治及肥、水管理技術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三)作物連作的制約。調查中發現,有些模式雖然效益很好,應用規模也較大,但由於同種作物的長時間種植而帶來菌、病毒、蟲等的嚴重危害,影響了模式的推廣應用。其中,茄科和葫蘆科的蔬菜品種連作障礙最為嚴重。如臨安的高山蔬菜種植老區蕃茄和小尖椒等病蟲危害特別嚴重,有的田塊畝收入只有正常田塊的1/4。建德為了克服草莓連作病蟲害的影響,雖用葯劑防治、夏季高溫消毒等方法,但效果不明顯,目前不少農戶用氯化苦進行殺菌消毒,但每畝成本達600元以上,許多農戶難以承受。
(四)土地流轉機制不順影響。具有區域優勢產品的發展需要以數量、質量及市場知名度等產銷要素為依託,否則只能局限於小規模的生產和營銷。如稻—鴨共育模式,對稻區特別是低窪田有突出的增效作用,但必需具有一定的種養規模,如果土地無法集中到大戶手中,這一模式就很難實施。此外,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等模式的發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土地流轉機制不順的制約。
(五)產業化程度不高影響模式發展。許多模式雖然效益很好,但多為一家一戶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形式,產業化程度不高。如建德市的西紅花—稻模式,每畝效益5000元以上,好的年份可達到8000元以上,但由於花絲銷路單一,農戶自己又無力加工,因此,雖發展了十餘年,至今仍只有3100畝的種植規模。有些產業雖有了農業龍頭企業,但這些企業的加工能力與農產品的生產量還有不小差距,農戶和企業之間也基本上屬鬆散型合作形式,沒有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個別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潤,壓級壓價現象較為普遍;一些農戶不履行訂單現象也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都市農業的發展。
(六)服務工作滯後。從領導上看,基層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經濟工作中,對於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風險大、政績不明顯的農業工作重視和扶持力度不夠。從技術上看,面對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千差萬別的新產業,原有的農技人員因專業型人才多、綜合型人才少,常規服務手段和技術素質已難以適應現代都市農業各種植模式發展的需要。從農資供應看,從市場需求出發從事養殖和加工新、奇、特品種的農戶大量增加,對各類特種飼料、特種肥葯、特種設備的需求量小而面大,而農資經銷部門又怕進貨多銷不掉而虧本,難以滿足農戶需求。
三、幾點建議
(一)加大政策引導力度,推動區域優勢種養模式的發展。要在實地調查、摸清本地區現有優勢種養模式的基礎上,邀請專家學者和種養業大戶,對本地區產業模式進行科學的論證和定位,明確重點發展模式和發展目標,作出科學規劃。規劃應包括重點產業模式的項目、布局、建設內容及保護措施,制訂相應的扶持政策。在確定園區建設、低產田改造等農業項目時,要向重點模式傾斜,安排資金對本地區重點發展模式予以支持,使之逐步鞏固、完善和提高。
(二)講求實效,把科技興農落到實處。要以種子工程為突破口,加快科學技術在都市農業種養模式中的應用,不斷提高技術的綜合集成配套。有針對性地加大科技成果的引進試驗示範開發力度。對適用本地實際、能提高農產品規模、質量和效益的技術,要通過送科技下鄉、開展技術培訓和鼓勵科技人員下田、下車間進行技術承包等方法加快應用和推廣。尤其要重視標准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模式和標准化配套。
㈡ 誰能幫我寫個關於蔬菜深加工項目調研報告
___縣是蔬菜生產大縣,是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示範先進縣。近年來,該縣把發展蔬菜加工業作為振×××域經濟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來抓,通過建基地、扶龍頭、抓機制、促共贏,加快了蔬菜加工業發展。目前,全縣年產值30xxxx元以上蔬菜加工企業1xxxx,年實現產值1.5億元,出口創匯68xxxx美元,帶動生產基地xxxx多畝。嘉誼、綠源緣產品打入日、韓等國市場,雞籠山牌辣椒、金東海牌醬菜等xxxx系列32種產品進入麥德隆、蘇果、家樂福等大型超市___連鎖店;__益___與南京「小菜一碟」,皖江大市場與上海濟洪、南京偉偉,嘉誼食品與日本鵬達株式會社等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台資齊善食品、浙江晶晶食品、南京竹園果蔬汁等一批蔬菜深加工項目簽約、建設。一個生產大縣正闊步向加工大縣邁進。 ——加強基地建設。從「八五」起,該縣連續三個五年計劃實施蔬菜「二次創業」工程,制定了5-15年蔬菜產業發展近遠期規劃。1998年起,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掛帥,在全省首家制定了3xxxx蔬菜生產地方性技術規程,實行「十戶聯保」創建制度,開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創建。2001年該縣成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縣,2002、2003年評為全國示範基地先進縣,2004、2005又連續兩年舉辦了蔬菜博覽會,共引進新技術10xxxx項,推廣、示範新品種11xxxx個,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蔬菜產業發展。目前,全縣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4xxxx畝、總產量8xxxx萬噸,3xxxx品種通過國家無公害認證,為發展蔬菜精深加工奠定了產業基礎。——培育龍頭發展。產業要做大,關鍵在龍頭。幾年來,該縣通過抓好現有的、培育新上的、盤活閑置的、鼓勵開發的等多種途徑,大力培育龍頭加工企業發展。以資產對接資本,通過企業改制與招商引資相結合,張家集、沈巷外貿冷凍廠改制為綠源緣、嘉誼兩家公司,兩公司投入103xxxx元___170xxxx元技改後,生產能力提高一倍多,現建立原料基地xxxx多畝,解決就業60xxxx人,年出口創匯近60xxxx美元。實施「鳳還巢」工程,引進南京金箔集團投資120xxxx萬元,新上了金東海白橋、五顯兩個醬菜廠,年加工各類醬菜1200噸;吸引創業青年回鄉投資170xxxx元,新建飛翔食品,一期投資86xxxx元冬瓜深加工生產線xxxx月建成投產,日加工冬瓜10噸,年產值80xxxx元。以資源對接資本,引進上海濟洪公司一期投資80xxxx元,建立蔬菜生產基地xxxx畝(主要是直銷配送),二期投資250xxxx元冷庫、凈菜加工項目正在實施。齊善食品、晶晶食品、竹園果蔬汁等一批蔬菜深加工項目陸續開工建設。以質量求發展,__益___憑借良好的商業信譽___過硬的產品質量,成功加盟南京「小菜一碟」,產品進入蘇果、家樂福等大型超市。以品牌占市場,雞籠山牌辣椒多次獲得省著名商標___省名牌農產品稱號,成為×××市場暢銷品牌。鼓勵企業開發蔬菜加工產品,華安糧油投資100xxxx元番茄素紅麻油項目,即將啟動實施。——建立共贏機制。通過政府引導,嘉誼、綠源緣、金東海、雞籠山辣椒、益___等企業,採取合同管理、定單生產,市場調節、保護價收購方式,在沈巷、香泉、善厚、__等地建立山芋、辣椒、蘿卜、萵筍等生產基地。飛翔食品今年還投資1.xxxx元,為農戶免費提供種子、技術,明年,該公司將投資1xxxx元發展冬瓜基地100xxxx。目前全縣建立「公司 農戶」型蔬菜生產基地xxxx多畝,直接增加農民收入120xxxx萬元。雖然,___縣蔬菜加工業發展較快,但與打造加工大縣、建設長三角地區蔬菜食品加工基地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一是品種結構不合理,適宜深加工蔬菜品種較少。在上百個蔬菜品種中適宜深加工的僅有1/5左右。二是加工原料基地建設滯後。除山芋、辣椒、蘿卜、萵筍、冬瓜基本能滿足加工需求外,荷蘭豆、青刀豆、蒜苗、菌菇、生薑、蒜頭、乳瓜等基地建設不夠,90左右需從外地選購。三是企業整體實力不強。規模以上僅有xxxx,市級龍頭企業xxxx,省級沒有。除嘉誼、綠源緣、飛翔食品以煮熟等工藝進行深度加工外,其餘企業主要以作坊式曬干、浸泡、腌制、醬制為主,產品檔次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四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農民不願賣、企業不願買的矛盾始終交錯,影響了企業___基地發展。為進一步發揮優勢,破解發展難題,做大蔬菜加工產業,該縣將從四個方面著手,加快生產大縣向加工大縣進軍步伐。第一,准確定位,合理規劃,科學發展。按照建設加工大縣、打造蔬菜加工基地的目標,把發展蔬菜加工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從基地建設 改改就行,老姐。
㈢ 蔬菜種植發展過程
、發展蔬菜種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2006年,果村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和要求,狠抓工作創新,統籌協調發展格局。村兩委班子結合本村實際,多次召開兩委會、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正式確定了以「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為方向,以芹菜為主打品牌的產業,並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進作用,開展黨員聯系戶活動,啟發思想,鼓勵帶動,引導農民建棚種菜。經過幾年的努力,果村蔬菜種植業逐漸形成規模,以芹菜種植為主,僅09年上半年,芹菜長勢良好,菜價喜人,按每斤1元計算,果村100個芹菜大棚平均產量為12000斤,蔬菜大棚總收入為120萬元。露天芹菜產量達到200萬斤,實現收入140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果村255戶菜農戶均增收1萬元。二、創新管理模式,解決菜農發展難題為解決菜農們在生產和購銷過程中的資金不足的問題,2007年4月27日,在黨支部積極協調下,成立了北京市首家合作社資金互助會,互助會共吸納社員互助金13萬余元。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菜農們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題,促進了全村蔬菜產業的積極發展。為了進一步規范資金互助會的運作,增強互助金的安全高效周轉,在通州區農委的大力幫助下,2009年,果村蔬菜合作社資金互助會作為通州區第一家試點單位安裝了通州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互助資金管理系統。這一系統不僅可以有效的強化互助資金的管理,而且可以使資金互助會更加順暢、高效的運作,把有限的資金發揮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大程度的解決菜農資金問題,推動果村蔬菜產業更快的發展,加快果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三、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致富增收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發展現代農業,建立產業優勢,關鍵是培養新型農民。果村成立了「無公害芹菜農民田間學校」,針對芹菜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通州區植保站的專家從種植栽培管理、植物保護、化肥施用、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給菜農們傳授相關技術知識。田間學校一改過去先在課堂上講授,不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傳統培訓方式。先從田間地頭開始,進行田間鑒別討論,然後再根據書本上的知識,對農作物進行調節,對病蟲害加以防治。培訓班每周開課1-2 次,固定學員32名,前來旁聽的流動學員達近百人。這一舉措全面提高了村民的整體素質,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把農民培養成為生產能手和農業專家。提高農民的自信心和科學決策能力。三、改善生產條件,為村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民增收的基礎和關鍵。為了改善村民生產條件,更快地推動蔬菜產業的發展,果村實施農田路硬化工程,硬化村外農田主路3500延米,合計達25000㎡,次路採用渣石路面,共硬化19188㎡;修建進地管橋40餘座,鋪設澆灌管道2000畝,打井5眼,共計解決200畝菜田灌溉問題。這些民心工程的實施讓村民們堅定了發展蔬菜種植的信心,看到致富增收的新希望。為了響應國家關於節水的政策號召,並且提高農田灌溉的效率,果村村積極採用農業生產中滴灌節水新技術,為大棚統一安裝了農田滴灌設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菜農的勞動量,還有效減少了農田灌溉的用水量,並同時提高了大棚灌溉的效果。在深入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中,果村黨支部集中全體村民智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謀劃村莊發展思路。在發展芹菜種植中,將進一步發揮蔬菜專業合作社內部的資金互助作用,通過增加入會資金數額和借出資金額度,滿足社員擴大生產、增加種植面積資金之需,進一步促進蔬菜種植面積的擴大,全面推動果村蔬菜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