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處置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會策劃方案

處置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會策劃方案

發布時間:2021-01-02 03:55:42

㈠ 突發重大事件的新聞發布工作應注意哪些問題

國辦公布《關於在政務公開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專門就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政府部門的輿情回應、新聞發布做出流程化規定。《通知》明確,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下,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
明確重大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流程
《通知》詳細地對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如何進行新聞發布、回應社會輿論的流程做出規定。
據規定,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首先是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然後應當在24小時之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對於其他政務輿情,則應是在48小時內予以回應,並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權威信息。
對於監測發現的政務輿情,也要加強研判,區別情況、分類處理,並通過發布權威信息、召開新聞發布會或吹風會、接受媒體采訪等方式進行回應。基於新媒體時代的特點,《通知》還提出要利用新媒體與公眾平等交流、實現互動傳播,提升回應信息到達率。
「在國務院規定的框架下,各部門和地方政府也都將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重大突發事件新聞發布的操作規范。」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董關鵬告訴南都記者,在明確了「規定動作」和「操作流程」後,將有助於減少一些地方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捂著不說」、「多干少說」的情況。
首提對新聞發言人失誤要寬容
南都記者關注到,《通知》中還特別規定,相關部門負責人或新聞發言人應當出席新聞發布會或吹風會回應社會關切,而對於出面回應的政府工作人員,要給予一定的自主空間,寬容失誤。
有學者向南都記者指出,這是首次在國家層面文件中提出對新聞發布工作人員要「容錯」。中國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十多年來,也曾出現「沖在前面」、「努力發聲」的政府工作人員因發言不恰當而被「冷處理」。
董關鵬也認為,只有「寬容失誤」,抱著「一次沒說准確還可以再說一次」的心態對待,才能鼓勵更多的政府工作人員積極回應社會公眾疑問。
延伸去年公共事件有多少在24小時內開發布會
以上《通知》要求,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
根據《人民日報》「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相關研究發現,2015年,我國受關注程度較高的公共事件包括「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河北肅寧發生特大槍擊案、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浙江麗水山體滑坡事故等。
南都記者據公開資料統計發現,排在前20位的輿情事件中,有10件官方在24小時內舉行了官方新聞發布會,另外10件則主要是通過微博通報等形式發布消息。

通知指出,目前各地區各部門發布、解讀、回應銜接配套的政務公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是,與互聯網對政府治理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門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適應、工作機制不完善、輿情回應不到位、回應效果不理想等問題。
為何此前新聞發布會舉辦不夠及時?一位在中央部委長期負責新聞發布工作的人士稱,這主要是因為,此前是否召開發布會,新聞發言人與其團隊不能自己做決定,而要經業務部門商議後決定。上述人士指出,以上《通知》發布後這一問題今後會得到解決。

㈡ 如何做好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發布

國辦公布《關於在政務公開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專門就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政府部門的輿情回應、新聞發布做出流程化規定。《通知》明確,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下,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
明確重大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流程
《通知》詳細地對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如何進行新聞發布、回應社會輿論的流程做出規定。
據規定,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首先是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然後應當在24小時之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對於其他政務輿情,則應是在48小時內予以回應,並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權威信息。
對於監測發現的政務輿情,也要加強研判,區別情況、分類處理,並通過發布權威信息、召開新聞發布會或吹風會、接受媒體采訪等方式進行回應。基於新媒體時代的特點,《通知》還提出要利用新媒體與公眾平等交流、實現互動傳播,提升回應信息到達率。
「在國務院規定的框架下,各部門和地方政府也都將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重大突發事件新聞發布的操作規范。」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董關鵬告訴南都記者,在明確了「規定動作」和「操作流程」後,將有助於減少一些地方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捂著不說」、「多干少說」的情況。
首提對新聞發言人失誤要寬容
南都記者關注到,《通知》中還特別規定,相關部門負責人或新聞發言人應當出席新聞發布會或吹風會回應社會關切,而對於出面回應的政府工作人員,要給予一定的自主空間,寬容失誤。
有學者向南都記者指出,這是首次在國家層面文件中提出對新聞發布工作人員要「容錯」。中國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十多年來,也曾出現「沖在前面」、「努力發聲」的政府工作人員因發言不恰當而被「冷處理」。
董關鵬也認為,只有「寬容失誤」,抱著「一次沒說准確還可以再說一次」的心態對待,才能鼓勵更多的政府工作人員積極回應社會公眾疑問。
延伸去年公共事件有多少在24小時內開發布會
以上《通知》要求,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
根據《人民日報》「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相關研究發現,2015年,我國受關注程度較高的公共事件包括「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河北肅寧發生特大槍擊案、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浙江麗水山體滑坡事故等。
南都記者據公開資料統計發現,排在前20位的輿情事件中,有10件官方在24小時內舉行了官方新聞發布會,另外10件則主要是通過微博通報等形式發布消息。

通知指出,目前各地區各部門發布、解讀、回應銜接配套的政務公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是,與互聯網對政府治理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門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適應、工作機制不完善、輿情回應不到位、回應效果不理想等問題。
為何此前新聞發布會舉辦不夠及時?一位在中央部委長期負責新聞發布工作的人士稱,這主要是因為,此前是否召開發布會,新聞發言人與其團隊不能自己做決定,而要經業務部門商議後決定。上述人士指出,以上《通知》發布後這一問題今後會得到解決。
(原標題:國辦公布重大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流程

㈢ 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會的定義

定義:快速反應、力爭主動。事件發生後,力爭在第一時間發布准確、權威信息,穩定公眾情緒。對於不實、不利、負面等報道,要迅速了解實情,有針對性地發布准確、積極信息,最大程度地避免或減少公眾猜測,掌握新聞輿論主動權。

㈣ 什麼是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會

對於先期處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態的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要及內時啟動相關預案,由國務容院相關應急指揮機構或國務院工作組統一指揮或指導有關地區、部門開展處置工作。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告時間進展和接下來要走的策略該怎麼部署的官方回應。

㈤ 突發事件中,合格的新聞發布會該怎麼開

一是時間要盡快,滿足公眾的關注;二是發布會必須有相關單位人員參加,及時提供公眾關心的信息;三是必須有高規格的領導到場,讓發布會有權威感;四是要對社會上的不正確言論及時澄清,以正視聽。

㈥ 召開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會當事人和媒體最可能提出什麼問題

造成事件的原因是什麼?最新事件進展怎樣?政府採取了哪些應急措施?

閱讀全文

與處置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會策劃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雙11活動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97
敦煌網營銷方案 瀏覽:403
裁判團隊包裝推廣方案 瀏覽:187
南昌電子商務公司 瀏覽:972
瀘州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54
生鮮的活動營銷方案 瀏覽:673
廣東百事泰電子商務 瀏覽:476
參加培訓班方案 瀏覽:153
幼兒園教師培訓方案範文 瀏覽:198
培訓機構合作方案模板 瀏覽:228
語言文字應用納入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66
宣傳系統培訓方案模板 瀏覽:689
夕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13
交通行業法治建設大培訓方案 瀏覽:864
學校安全網格化培訓方案 瀏覽:970
商家品牌支持推廣方案 瀏覽:935
報紙專題報道策劃方案 瀏覽:222
大數據中心策劃方案 瀏覽:288
銷售系統培訓方案 瀏覽:530
參展會宣傳推廣方案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