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州市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中心怎麼樣
梅州市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中心,注冊地址位於梅州市江南麗都西路市殘聯。
梅州市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中心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12441400714736204U,企業法人謝秋平,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梅州市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中心的經營范圍是:組織實施全市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工作,為殘疾人提供輔助器具選配、適配等服務;承擔輔助器具知識宣傳、信息咨詢、使用指導、適應性改造、篩查回訪等工作;為殘疾人家庭提供家居無障礙環境改造服務;開展盲人定向行走訓練培訓服務。
通過愛企查查看梅州市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2. 當盲人把手杖舉過頭頂時,表示他正遇上困難在尋求幫助.如果在
我受教育了,以下答案是網上找的。請參考:
一個小常識,愛心普及。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發的「當盲人把手杖舉過頭頂時,表示他正遇上困難在尋求幫助。如果在街上看到盲人打出這個信號,請幫助他們吧~」
我想求證真假,因為一個盲生說他還不知道有這個說法呢。
還有,如果是真的,為什麼盲人不直接用說話找別人求助呢?
《盲人定向行走訓練》第四章:
○過馬路時,不要用盲杖在前方揮動,以免傷害別人,如果車輛過多,可將盲杖舉過頭頂示意過往司機停車或減速,使自己能順利通過或禮貌地請求別人幫忙穿越馬路。
3. 盲人定向行走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
注意頭上位置是否有導盲杖不能推測的東西~
4. 盲人生活外出行走及安全策略
盲人定向行走技能訓練
河北省殘聯康復部
趙占民
2008·7
訓練程序
定向行走培訓基礎知識
目的:是盲人能夠掌握一定的定向行走技術,獨立、安全、有效地行走,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原則:①針對性原則 深入盲人家庭,根據具體需求,一起生活的家庭和工作地點為中心,不斷向外輻射,擴大活動范圍,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對一訓練;②安全優先原則;③實用性原則 貫徹「急用先學、實用優先、效果至上」的思想,講求實際效果。
前期評估 制定訓練計劃 組織實施訓練 終期評估
前期評估:在親友共同參與下對盲人進行評估,內容:生理特點、心理特點、交通常識、基本概念、定向能力、行走能力、行走需求(親友主訴、訓練師詢問、實地考察)了解可訓練的時間、地點、可參與的親友從而確定訓練內容是以獨立行走還是導盲為主。
什麼是盲人定向行走技能?
就是盲人利用周圍環境變化的條件(例如:邊緣線、路標、線索等)來判斷自己在環境中的位置並確定行走方向的一種獨立、安全行走技能。
方法有三種:明眼人導盲行走、盲人自我保護和使用盲杖行走。(常規後兩種歸為一種暨獨立行走)
明眼人導盲
這是明眼人利用手臂引導盲人行走的方法。明眼人以相鄰的手背輕觸盲人手背,同時以語言提示,盲人的手沿明眼人手臂上滑至肘關節上並抓握。行走中抓握姿勢不變。
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應用廣泛,在親人的陪同下,盲人可以綜合使用定向技能,出入各種社會場所,參與社會活動,提高生活質量。
一、導盲的基本技巧
明眼人根據需要站在盲人左或右邊,然後用相鄰的手背輕輕地觸碰盲人的手背或告訴盲人。盲人的手沿明眼人手臂上滑至肘關節上並抓握,拇指在肘部外側,手指彎向內側。
注意:1、盲人肘部緊貼身體;2、前後半步距離;3、介紹環境,熟悉環境。
二、通過狹窄通道
注意:明眼人要用手臂動作發出信號或是直接告知盲人
盲人後退半步並稍內跨
通過後明眼人告知並恢復原來
三、改變方向注意:明眼人作180度轉向,並永遠和盲人保持手的接觸四、換邊導盲注意:明眼人要先告知盲人,手臂伸向後背,指尖剛好接觸另一手臂的肘關節。盲人用握著的手背順明眼人彎臂移到明眼人的另一手臂,然後用另一隻手握住。換邊過程雙方一直保持接觸,配合默契的可以不停下來。
五、改變位置
只需要向一側平移就可以。
六、進出門
注意:盲人要站在門的固定側,不然就換邊,並告知門是推還是拉開的。
盲人用另一隻手順明眼人手臂尋找們把並開關門。
如果有門檻或有人進出門要告知盲人。
七、上下樓梯
先告知要上下樓梯和有否欄桿,使盲人緊鄰欄桿並使盲人試探樓梯的邊緣和高度。
明眼人在盲人的上一台階,完畢後停下。
教盲人怎樣體會欄桿和樓梯的關系。
八、找座位
明眼人將手放在椅背上或椅面上,盲人用另一隻手背沿椅背去摸索,坐下時一手握椅背,一手扶邊緣。
前面有桌子時也一樣。
九、乘坐計程車
同進出門一樣,不過握明眼人的手要扶著車門上方,以免碰頭。
十、乘坐公共汽車
盲人空著的手扶住車門邊上,其他通上下樓梯。
進去後代盲人找座位或者握住扶手。
十一、乘坐滾動式電梯
先告知基本情況,並在電梯前沿站住。
讓盲人另一支首先握住電梯扶手上,然後雙方在同時踏上電梯。
終點時要告知,盲人也會體會到扶手的變化。
獨立行走
一、定向
陽光定向法:一是用於確定固定方向;二是用於短時直線行走。
內時鍾定向法:自己是軸心,前12點
外時鍾定向法:自己是6點,適用於餐桌和餐碟
盲文六點定位法:左上中下123,右上中下456
線索定向定位法:聲音、氣味、風向、光感等。
路標定向定位法:特定環境里的特定物體
垂直定向法:常用於橫穿馬路
二、心理地圖
心裡地圖的形成
心理地圖的特點
1.關系型地圖
2.順序性地圖
三、自我保護
1、上部保護 適用於熟悉的室內環境及特定的室外環境,如在使用盲杖外出行走時,遇到盲杖不易觸及到的東西。
2、下部保護 這是盲人在熟悉的環境中行走時。
3、沿物行走 室內牆壁、桌子、或其他物體的邊緣線行走。指背與物體似觸非觸。
4、尋找物體
四、盲杖使用
1、盲杖的構成 腕帶、杖柄(手柄)、杖身(體)、杖尖;最適宜的長度為從地面到胸骨劍突的高度。
2、種類:①按結構:直段式、胡弗式、折疊式;②按功能:低視力、全盲、多重殘疾人使用的盲杖。
3、盲杖的持握方法:⑴直握持杖:虎口向上握住杖柄,杖體垂直地面,探知腳前路面情況的一種,分握拳和握筆法;⑵斜握持杖:簡稱斜握法
五、盲杖的攜帶與放置
有導盲隨行時用直握式置於體測;在室內可放於兩腿之間或兩腳之下;公交車可豎放在兩膝之間並用手握住上端以防傷人。
折疊杖可放在包里,收起時,把盲杖豎直由上向下,打開時則相反。
六、持杖行走方法 有人保護
兩點式:指盲人行走時以杖尖在體前左右兩側點地探索行進。要點:寬於兩肩5厘米,兩點為弧形,高度不要超過2厘米。
三點式:三次點地探索行進,主要用於較復雜地段和對邊緣線的探索。要點
平推式:
七、持杖的姿勢
握杖的姿勢
手臂的位置
腕關節的運動
步伐
八、用途
探索障礙物:碰到障礙物時立即停步,收杖,說聲對不起,沒有迴音是在小心地進行探索;但也不要過於拘泥,容易判斷的物體不必非得用規范的動作。
上下樓梯 注意:有欄桿用另一隻手扶住欄桿,沒有欄桿要靠牆的一面。
乘坐滾動電梯
乘坐汽車
過馬路
以上一切都可以請求別人幫助或讓明眼人導盲為優先。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的盲人能夠自由的行走,參與社會。
【以上資料來自互聯網】
5. 盲人孩子怎麼訓練認知
認知,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通俗的說,就是指人對世界的認識活動,包括感知覺、記憶、思維等過程。其中,感知覺是最基本的,對其他更高級的認知方式有很大影響。人生中的早期階段主要是依靠感知覺來認知外部世界的;在人的整個一生中,通過感知覺獲取直接經驗,對於認識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的各種感知覺中,80%以上的信息是通過視覺獲得的,因此,失明對盲童認識世界、學習文化知識和各種技能有很大影響。以下我們從感知覺、記憶、想像、思維、注意力六個方面分析盲童的認知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和教學的關系。
一、感知覺
感知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盲童失去視覺,就主要依靠其他感覺來認知世界了。
(一)盲童感知世界的特點
盲童對世界的感知,是以手的觸覺為主,充分利用聽覺、嗅覺、動覺等,與正常兒童以視覺為主的感知方式相比,有很大局限性。
首先,盲童的感知覺常常缺乏主動性,因為他看不見,所以不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意識不到事物的改變或新事物的出現,當然就無意主動感知。比如說家裡新買來了一台電視機,健全孩子一下就能看到,就會圍上去,非常興奮、主動的看、摸,而盲童呢,你要是不告訴他,他就不知道家裡新出現了一台電視機,自然想不到去摸它。因此對於盲童,要經常提示他們並把他們帶到要感知的事物面前,他們才能有機會感知。盲童入學後,對學校的布局、教室的結構、學慣用具,都需要在教師或同學的帶領幫助下通過手摸、腳量來了解。
其次,觸覺必須直接接觸事物才能感知,因此盲童對有些物體的直接感知就很困難。較大的,象教室、操場,就無法用手直接摸出形狀、大小,必須在其中走幾遍並藉助想像才有可能大致了解。較小或者結構過於精細的,如螞蟻、蚊子等等,必須藉助放大的模型並想像比例大小才能知道是什麼樣子的。遠距離的,如天空中的雲塊、日月星辰等,也要通過想像、類比。物體運動事的形象,如賓士的駿馬,只有結合對馬的靜態的感知與騎在馬上奔跑時的感受,才能想像得出來。至於象明暗、色彩等只能靠視覺感知的形象,盲童更是只能間接的類比、想像。
第三,用觸覺感知一個完全而較大的物體時,往往需要一部分一部分相繼的觀察,然後再通過記憶、聯想綜合起來,不能象視覺那樣一目瞭然。因此,盲童感知事物比較慢,與普通兒童相比,要多花時間,需要老師有耐心。也正因為觸覺的感知是各部分的累加,如感知不周到,容易產生片面性——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要經常提示、引導盲童有意識的重視物體的整體性,以避免「盲人摸象」那樣的錯誤。
(二)感知覺補償與訓練
接觸過盲人的可能會注意到,他們的聽覺很靈敏,能注意到常人覺察不到的細微聲音,比如能分辨出人的腳步聲的不同。有人以為,盲人的這種能力是天生的。其實不然,這種超常的聽力是盲人在後天的實踐中鍛煉出來的。觸覺也是如此,盲童並非一下就能辨別盲字點符,而是通過觸摸訓練的實踐才達到的。
人的各種器官技能都按照「用盡廢退」的規律在發展,盲童的各種感覺能力通過生活學習的各種實踐可以得到提高,以補償視覺的缺失——這種感覺補償作用的形成反過來對於盲童的生活、學習又起到很大作用。由於這種補償不是天生的,所以必須經過後天訓練。盲童入學前,在家裡可能也通過自發的、沒有計劃的練習而獲得了一定的感覺補償能力。入學後,教師要盡量指導他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以提高其補償能力。
先來看聽覺。聽覺對盲童十分重要。首先聽覺是僅次於視覺的重要器官,是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通道。盲童失去視覺,自然更多的依賴聽覺。其次,盲童的聽覺在學習中發揮重大作用。盲童聽老師講課、聽別人朗讀教材或課外讀物,聽錄音教材或廣播都離不開聽覺。盲童通過聽讀,可以獲得比摸讀更多的知識。
盲童聽覺訓練的途徑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游戲、教學、 生活中,教師或家長都可以有目的的開展一些聽覺訓練。如聽聲音捉迷藏的游戲,可以讓健全兒童蒙上眼,和盲童一塊玩兒;辨別各種實物被敲擊或落地時的聲音;聽聲音尋找物體的游戲;分組秘密傳遞口令;打電話游戲等。
再來看觸覺。觸覺與視覺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感覺,但在感覺效果上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如觸覺也能辨別物體的長短、高矮、大小、形狀等。觸覺的訓練可分為五個階段:1、辨別材料的質地、軟硬、光滑度、溫度等。2、辨別物體的基本結構、形狀、輪廓、大小等。3、通過拆、裝的操作,認識事物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促進形成空間概念。4、從辨別立體圖形過渡到平面凹凸圖形。5、能夠辨別盲文字母、單詞、句子。訓練時,也可採用各種游戲,如各種質地的布料、織物的配對,平面幾何圖形配對,螺絲螺母配對,各種各樣的種子分類,穿針孔的比賽等等。
除以上兩種重要的感覺,象嗅覺、味覺、動覺等對對盲童認識事物、定向行走也有很大幫助,也應在各種活動中充分訓練這些感覺。比如通過氣味辨別各種食品、花草樹木的種類,通過氣味的不同確定廁所、牲口圈等的位置。
(三) 障礙感覺和空間知覺
不少盲人在定向行走中,當遇到障礙物如牆壁、大樹干時,常常能事先迴避,以免受到傷害。對此,有人曾經以為這是盲人的一種特殊感覺,例如認為是第六感覺、顏面視力、壓覺、溫度覺等。後來通過實驗研究,才弄清楚這種能力主要是聽覺在起作用,有點類似蝙蝠利用超聲波的反射避開障礙物。實際上,常人也有這種感覺能力,不過因視覺健全,聽覺的這種作用被忽略了;而盲人在大量的行走實踐中,就學會了充分利用這種能力——那些缺乏行走實踐的人同正常人一樣也不能利用這種感覺。不過,盲人依靠這種障礙感覺,並不能行走自如。這是因為,環境中的嘈雜聲,如交通、說話、風聲雨聲等,可能會干擾聽覺,導致無法利用聽覺。另外,障礙感覺的產生需要盲童走路比較慢,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所以盲童要安全有效的行走,主要不應依靠障礙感覺,而應藉助輔助手段,依靠各種感官。
空間知覺是對事物的形狀、大小、距離、方位等的知覺,比較復雜。它的形成與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等都有聯系,其中以視覺最為重要,因此盲童的空間知覺比較困難。聽覺雖然能為方向和距離提供信息,但往往不十分准確。觸覺對於距離、大小知覺的形成,局限性也很明顯。例如,有的盲童大小知覺很差,把世界說成幾個學校大,有的距離知覺差,冒失的從而層樓跳到地面,等等。但是,通過訓練,盲童仍有可能形成較准確的空間知覺,如通過腳步聲、掌聲的回響來判斷距離、障礙物、房間的大小等等。
二、記憶
人的記憶是受他在感知事物、現象時所採用的方式影響的。先天全盲兒童完全不能通過視覺感知事物,頭腦中沒有視覺形象,其記憶表象是以聽覺為主的。他們對聲音信號的記憶能力較強 。許多盲人能長時間地記住見過一面的人說話聲音的特徵,若干年後還能再認。反映在教學中,一些盲童對於老師上課的口語、所學詩詞、古文、數字的背誦,都顯出較強的記憶能力。他們有時即使不理解也能機械的記住某些詞、句,所以一定要經常檢查他們是否正理解,而不能只看到他們口頭回答的正確。當然,盲童聽覺記憶的優勢在學習中還是非常有利的,教師應充分利用這種優勢,使他們多記住一些東西,有些內容他們既是不能理解或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也可以讓他們記住以後在加深理解——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
盲童對觸摸過或聞過、嗅過的東西也能較好的記住。蘇聯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盲人通過觸摸專用地圖,能夠相當准確地再現出某個局部的地圖。這說明盲人通過觸摸能形成心理地圖,在頭腦中保持下來。不過多數盲人要形成較大范圍、較復雜的心理地圖是有困難的。
後天失明的盲童,在頭腦中能保留一些失明前曾看過的形象,失明後也能再現。如談到「高山、大海」,在頭腦中能自然出現相應的視覺形象。盲童視覺形象保留的質量(是否清楚、完整,顏色如何)和數量、種類取決於失明的早晚與程度。一般來說,失明越早、越嚴重,視覺形象保留越差。就年齡而言,五歲是個關鍵期。五歲以前失明的,視覺形象極易消失;五歲以後失明,視覺形象有可能保留。盲童視覺形象保留的質量與數量,對其學習與生活非常重要。保留良好的視覺形象,可以為認知事物提供比較具體的參考框架。老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經常激發起其記憶中的視覺形象,一方面有助於理解知識,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使這些視覺形象長期保持,以免淡化、模糊、消失。
三、想像
想像分為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前者是人們根據別人的言語敘述、文字描述或聲音、圖形示意,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後者是指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獨立的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盲童雖然沒有或缺乏視覺形象的想像,但在觸覺、聽覺等形象的基礎上,也能進行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盲童能根據課文、老師的語言描述,再造課文的意境或人物形象,也能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在頭腦里形成某種境界。創造想像的成功例子也有很多,象法國盲人布萊爾創造盲文,俄羅斯盲人埃羅先科寫出許多美麗的、充滿豐富想像的童話,等等。
但是,不能否認,盲童的想像是有缺陷的。由於許多想像要以視覺形象想做基礎,盲童形成再造想像比較困難,如難以想像出彩虹、閃電到底是什麼樣子。盲童的想像有時還帶有個人的願望和情緒色彩,甚至歪曲,例如把說話語氣比較強硬的、要求嚴格的老師想像的面目可憎。教師應當理解他們想像的缺陷,注意幫助他們豐富積累各種形象,採用多種直觀教學手段培養其想像力。
四、思維
還是由於缺乏視覺形象,盲童在形成概念時,難以通過比較各種具體形象找出其共同特徵。例如「角」的概念,要通過對銳角、直角、鈍角等大小形狀不同的各種角抽象出「角」的本質特徵,對盲童來說就比較困難。盲童對一些概念的含義也理解得不準確,有時會把不同類事物概括在一起或把同類事物排斥在外。例如,有的盲童把蜜蜂和蒼蠅當成與鳥是一類的東西,以為會飛的都是鳥類。有的盲童吃過蘋果,知道是圓形,於是把其他圓的能吃得也說成是蘋果。要他們列舉蔬菜的種類,僅能說出有限的幾種,知道白菜、蘿卜是,可能不知道黃瓜、西紅柿也是蔬菜。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盲童的基本常識太少,不能像健全兒童那樣很方便、無意的獲得一些常識——比如通過電視、電影、圖片等。因此,在對盲童進行常識的教學時,就不能僅限於書本而忽略那些最基本的、對正常兒童來說很熟悉的知識。由於缺乏基本的嘗試和經驗,盲童在推理時,也可能沒有根據,憑想當然,得出常人看來克的結論。例如有的盲童聽說雲是會動的,就推力得出結論「雲是有腳的」,因為他憑自己的經驗,以為會動的東西就長著腳。針對這種情況,除了豐富盲童的知識,還要培養其合理的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和習慣,如認識正確的因果關系、類屬關系等。
五、語言
盲童在語言理解和表達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語意不符,即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詞語的真正含義,如有的盲童能說「電話、汽車」等詞,而接觸到這些物體時則可能不知為何物。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許多視覺性詞語所表達的概念,如月光、彩雲等盲童無法親身體會,造成誤解誤用;另一方面,盲童在學習語言時,較少能同時直接感知事物,從而未能真正理解語義。針對這種情況,只要家長和老師注意把教給盲童的詞語與事物聯系起來,是能改進的。
盲童在使用語言時,經常要用一些與他們的失明狀態不相符的詞,如說「再見」,實際是「見不著」的。那麼,是否把這種情形看成是語言不真實的現象,因而禁止使用這樣的詞呢?不能,因為語言是用來交流的,盲童的語言也要為社會交往服務,如果為了真實而要求他們把「再見」說成「再聽」或「再摸」等,那就不利於他們適應社會了。當然在不妨礙交流的情況下,我們還是鼓勵盲童在日常交談和作文中盡量表達自己的真實體會。
盲童在語言交往中另一個可能存在的問題是,說話時表情、動作不合適,如身子或頭扭向一邊,不直接面對交談者等等。因為他們沒能模仿、學會人們常用的表情、動作。對此,一是要教給他們合適的動作、表情,二是培養他們養成與人交談時注意自己形象的習慣。
盲童在語言發展中有個有利條件,他們通過語言獲得信息的需要比較迫切,比較注意傾聽別人的談話,包括廣播、收音機、電視等。因此,他們詞彙的掌握、口語的發展,有可能比正常兒童優越。如果盲童具備了這種優勢,教師應充分利用,多給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機會,以促進其他方面的學習。
六、注意
我們上課時常對那些不專心的學生說:要注意聽講。注意,就是把心思專注到某項活動,不受干擾的去完成這項活動。任何一項認知活動,無論是初級的感覺還是高級的思維,都需要一定的注意力,所以我們把這一點放到最後來分析。
由於沒有多餘的視覺信息刺激的干擾,盲童的聽覺注意一般較好,更容易做到專心聽講。但是,根據盲校有經驗的教師的長期觀察,盲童也有注意分散的現象。不過,多數不像正常兒童那樣反映在外部表現——如交頭接耳、做小動作之類,而是表現在思想上的開小差。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主要來自非視覺的信號,如無關的聲響、氣味等外部因素以及情緒不安、飢餓、疾病等內部因素。由於盲童的注意分散不易從表面覺察到,教師容易以為他一直在專心聽講,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要不時地提問,看學生是否真在聽。為保證盲童能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就要加強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避免單調的講授給盲童造成厭倦情緒。
以上從六個方面分析了盲童認識世界、學習文化知識的基本特點,弄清這些特點,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就能有目的、有依據,取得實效。
6. 殘疾人康復服務內容
治療除了必要的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復訓練方法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治療、心理治療、文體治療、傳統的物理療法、祖國傳統醫學等。
運動療法,是通過主動運動、被動運動來改善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的總稱。主要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增強肌力訓練、姿勢矯正訓練和神經生理學療法等。
作業療法,它主要包括機能障礙的評價與訓練、認知和知覺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價訓練、自助具的選擇製作、環境改造的設計和指導、開具輪椅處方等等。
語言治療,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途徑的刺激引發並強化患者的正確語言反應。
心理治療,主要方法為支持性心理治療,理性情緒療法和行為療法等。
7. 急求一份完整的社區康復工作計劃(針對一個病人,什麼病都可以)..一定要完整哦..很急!!
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計劃
為適應「十一五」殘疾人康復工作發展的新形勢,推進「康復進社區、服務到家庭」的工作機制,實現「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切實做好殘疾人的康復工作,最大限度地使每一個殘疾人都得到康復與服務,結合轄區的實際情況,特製定社區康復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社區康復是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動員社區力量,使殘疾人在家庭和社區得到康復訓練和服務的一種康復形式。使廣大殘疾人得到就近就地的康復訓練與服務,提高其參與社會生活能力,逐步建立「康復進社區、服務到家庭」的工作機制。 二、工作目標 1、採取措施推進白內障無障礙區建設。 2、實施貧困精神病免費服葯活動。 3、組織開展貧困殘疾兒童調查及救助工作。 三、工作方式 社區康復主要一個街道康復指導中心、各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康復服務站為主,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家庭康復站。 四、實施工作 1、視力殘疾人康復工作:(1)2007年完成3例白內障復明手術,對貧困白內障患者進行免費手術,對低收入白內障實施救助;(2)幫助對低視力患者配戴助視器,對貧困低視力患者實施救助;(3)開展盲人定向行走訓練,年度組織9名盲人及志願者進行定向行走訓練,有計劃有步驟地按要求幫助學習和掌握技能,並進行階段性的測試。 2、肢體殘疾人康復:依託社區康復服務站、社區衛生機構、社區老年人代養機構康復設施,在社區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積極推進家庭康復站建設。 3、精神病康復:根據區殘聯要求,聯合區衛生醫院《市南區貧困精神病人實施方案》,使全區貧困精神病都能得到救助。積極做好社區內的精神病人的監護及治療後的回訪工作。 五、人員培訓 制定社區康復協調員培訓計劃,組織各康復技術指導中心的專家進行授課,按照《全國殘聯系統康復人才培養規劃(2005—2015)》實施細則關於對社區康復協調員培訓課時的要求進行培訓。 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在推進各和諧社區建設過程中,完善社區康復服務站的建設,滿足社區殘疾人的康復需求。
8. 在長春如何辦理盲人定向行走
一、在長春市辦理「盲人定向行走」需攜帶如下材料進行申請:
1.一般情況需提供:《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紙質:原件0 份;復印件2 份;提供的信息真實有效。)
2.一般情況需提供: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補助申請審批表(電子版:原件2 份;復印件0 份;提供的信息真實有效。)
3.一般情況需提供:戶口簿及居民身份證(紙質和電子版:原件0 份;復印件2 份;提供的信息真實有效。)
二、本事項收費情況:
不收費
三、辦理時限
3個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