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數字文化培訓方案

數字文化培訓方案

發布時間:2021-04-02 05:18:43

『壹』 什麼是「數字文化」求解釋。

請參考
談談數字化社會文化的出現
數字化社會文化最近被談論的很多。如何認識數字化社會文化的出現,需要用跨學科的思維逐層解剖分析,筆者擬從三個層面上開展以下思考。一是什麼是數字化,二是什麼是數字化社會,三是什麼是數字化社會文化。不把這些基本概念界定清楚,數字化社會的文化就無法認清,一切就無從談起。
先說第一,數字化是以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數字化視頻信息採集、處理、存儲和傳輸技術的普及開始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人處理信息經歷過幾個階段:結繩記事、甲骨鍾鼎、韋編竹簡、活字印刷、數字排版等,每個階段必要總結出一些相應的編著體例規范。比如一根竹片叫「簡」,把許多根簡編連到一起就叫「策」(策,通冊);一塊木版叫「版」,寫了字後叫「牘」;故史稱「簡策」或「簡牘」。據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先生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簡,最長2尺4寸,其次1尺2寸,又次8寸;兩漢時期的簡,最長2尺,其次1尺5寸,又次1尺,最短的5寸。長簡寫經典,短簡寫傳記、雜書。每簡只書一行字,簡上的字數不等,多則25-30字,少則7-8字。《禮記》上說:「百名以上書於策,百名以下書於版。」 以上這些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書籍編著體例了。現在我們編輯圖書已經有了系統的編輯體例理論。
如今,我們不僅不用竹簡,第四代媒體:既文字、聲音、圖片、錄像從互聯網路上編輯、存儲、處理在一起的數字讀物也已經出現了。信息量的單位從百千萬文字的字數,變成了M(兆)、G(千兆)、T(千千兆)位元組數。專家預測:現在對數字化信息的展望已經不僅局限於KB、MB、GB、TB、PB 的級別上,已經把更高級的 EB、ZB、YB 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換句話說,中國人處理信息已經可以使用更先進的媒介了。這種媒介把上千年來的平面紙介質徹底改變了,改變成了完全與以往不同的介質以至不能叫圖書了,只好叫「讀物」。簡單說:以學校教學為例,他把知識變成了由知識點組成的知識模塊,不同的模塊組合變成了一個學科的課程,若干學科課程再加上無限聯接的相關學科組合變成了一個專業。學生可以在這種網路媒介上光碟教材上看到文字、圖象、聲音、錄像相互融合,任意鏈接,瞬間互動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學習平台,可以大大方便自主學習。
那麼,這是不是數字化了呢,是媒介物的數字化,但還不是數字化的表述,這樣的表述只是說明了數字化的一部分以及數字化發展的某些方向。數字化還應包括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結合以及數字視頻的普及。換句話說,數字化就是以互聯網的無限聯接傳輸為平台基礎,以PC機使用為最初的使用環境和各種數字器具的大規模的使用,數字視頻的採集傳輸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這才是數字化。
為什麼呢,因為如今我們,至少我國的主流讀物的介質仍然是平面媒體為主,雖然其生產過程的某些環節已經實現數字化了,雖然也有了很多數字化的產品可以消費,並不等於數字化的出現。數字化的出現可能要緩慢一些。但是一旦我們發覺了數字化可能已經大大完成了數字化的過程。有幾個事情是大家認同的:如著名學者鮑宗豪教授說,數字化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數字化的這個過程必然要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必然要從虛擬經濟在網路上實現全球的社會分工、協作和競爭開始,必然要從虛擬網路社會的「新的文化範式」開始。這就是本文擬探討的核心話題。我們沒有理由不做好這一切到來之前的准備。
是否可以這樣假設,數字化是指主流讀物介質以第四媒體滲透進各個領域,具體說是大多數的機構、企業有了自己的網頁,半數以上的個人有了自己的網頁、主要信息資源都可以通過網路獲得和傳播,其中音視頻信息成為了重要信息形式。由於平面介質的紙張在音視頻應用中無能為力,因此只有音視頻信息才真正改變了人們使用紙張的習慣,徹底改變了媒介的介質形式,數字化才真正被標志出時代的分水嶺。
第二,數字化的社會是指新媒體催生了的人類新的生存方式,例如網路傳輸手段等導致了社會構成的基本因素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一個無意識的革命催生著新的社會出現。
首先新媒體的出現加快了社會信息的傳輸效率,社會信息的對稱性得以大大提高。我們知道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前進。比如工具的使用促進了人類階級社會的出現,蒸汽機的發明產生了大工業,網路的普及令全球化成為了可能,數字化給社會帶來了什麼?首先是具體消費方式的變化,適合數字化的領域首先開發了MP3和照相機、數字化電視等消費品,但是並沒有出現全社會的變化,帶來全社會變化的是這類手段進入社會生產環節和信息傳輸過程,比如電子商務。其次,數字化的社會正在漸漸開始,比如我國大城市政府機關的數字化辦公正在強力推行,成為了地方領導競爭業績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的管理正在以數字化的普及推廣得到不同層次的改進。政府的可以公開的信息,市民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再次,商業行為中網路交易量也已經迅速的增長,大概全球新一組迅速增長的紀錄性數字又要產生在中國,那就是數字化商務活動的交易額。最後,我國近年來教育的網路化雖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是知識的准備、技術的積淀、以及法規的調整正在不間斷進行。重要的是,還沒找到數字化與傳統教育的銜接點。數字化的教材體例、數字化的教學標准、數字化的教育理念、數字化的教育管理體制正在被急切的呼喚,在這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出現之前數字化的社會還只能停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痛苦的徘徊。
不難發現,信息的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始終在各行各業扮演著重要角色,數字化的應用正在深入到計算機研究領域以外的其他領域,比如法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教育學等等
其次,社會信息對稱性的提高必然導致社會管理成本的降低,社會分工的效率將大大提高。各行各業的商業機會的迅速增加,必然驅使人們追逐更大的經濟效益,經濟騰飛的情景正在躍躍欲試的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這可能是前幾次工業革命所未能比擬的。因為這不是單純資本的解放,而是信息的解放。信息經濟在數字化社會中產生的比例將迅速擴大。人們不是從機械化中獲得利潤,也不是從超大型跨國公司的管理效益中獲得利益,而是從信息對稱度上獲得經濟利益,偏僻農村的普通農業產品掛在網上獲得世界各地定單的新聞不斷出現,證明了這種生產方式的巨大生命力。這是與傳統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最後,社會管理成本的降低將帶來社會權力的重新界定和全球性社會的革命。所不同的是革命在社會管理細節上開始,同時在各個不同領域的細節上展開,國家間的競爭變成了對這種社會變革的深刻適應程度和迅速的反應速度。數千年前工具革命帶來了社會物質生產第一次超過個體生存需要,人類使用工具擴大了生產能力,財產私有化有了動因,財產私有制誕生是那次革命的結晶,私有制使人類擺脫了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社會分工要求,社會管理血緣責任制的封建文明退出歷史;近百年來金融革命帶來跨文化的融資行為,大規模的投資活動使國家邊界概念的淡化,超大型企業及其文化出現;數字化帶來的信息革命,信息傳遞的嶄新方式成了人們提高社會整體管理效益的形成,追逐國家或社會經濟利益的機會。社會權力在全球化變革中的重新界定,可能看不見因此爆發的戰爭,但是利益的分配在不同程度的新社會信息化、數字化程度的革命中完成了。
第三,數字化社會文化在高效率的信息傳輸中發展,新媒體縮短了社會信息傳遞的時間,催生了新的文化範式。
社會學家認為:社會信息成本的減少引導了社會群體的行為取向更加理智、更加具有針對性。
因為人類在自身五官構成的空間里藉助工具獲得信息的多少,以及信息本身的質量影響著個體的行為,比如看見了不公平就要表達不滿,看見了艷麗的色彩就要被吸引目光,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可能就要駐足查看。回顧人類歷史:人類的交通、通訊工具令漢武帝建設的無邊無際的帝國也無法伸展到地球那一邊,那一邊的西方羅馬帝國也無法了解東方的神秘過度及其燦爛的文化。盡管現在有了互連網路,人類依靠自身五官來接觸世界的現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藉助的工具正為人類創造嶄新的文化開辟了全新的天地。
視覺仍然是人類主要採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是,過去人類無法將音視頻信息像今天這么容易的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今天有了數字化的手段,使視頻信息成了隨手可執住木棍寫字畫畫一樣簡單容易,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任意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信息。人們一下子變的聰明了許多。只要他會使用電腦,獲得或發布信息就變得輕而易舉。
這時,歷史上各種泛濫的傳說、各種信息的恣意傳播,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就要變成另一種樣子。人民有了更大的自主判斷權和話語權。互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見解,一夜之間可能會產生無數的文學家、詩人和政治思想家,無疑對整個民族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會有無限的好處。人們在互連網上變得見多識廣,知識淵博,很快可以完成一定量的知識學習。人類更加理智、可以在更加短的時間里學會新事物。這種變化不同的專家學者認識角度不同。社會學家認為:其一,數字文化系統的形成將為人類提供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生活。 其二,數字文化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文化載體,如網上博物館、網上音像館、網上圖書館、網上藝術長廊等。其三,數字文化促進了全球文化交流。人類得以在全球范圍里獲取信息,生活發展。這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在某些國家已經部分實現了,在另一些國家還要經過很多年的學習。我國是有幸盡快進入這種社會文化的國家之一。盡管我們對這種文化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文稿打字的水平。
正象專家們解釋的那樣,在數字化社會文化中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社會管理效率才可能帶來的,無數思想家夢寐以求的。專家認為,構建數字文化發展的「人文生態」,改善數字化生存與交往,必須把握構建人文生態的「三原則」。 第一,「輔人技術」原則。數字化的本質應是輔人的技術,不能將其神秘化。畢竟人類要依靠自身五官的能力了解世界還要經過若干階段,在掌握某個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機、學會採集音視頻、學會製作網頁等。數字世界的人文生態,本質上也是適應人類在數字世界交往的需要而提出來的。 第二,「人文社會」原則。我們在肯定數字化世界對「社會人」生存與發展的價值的同時,還應珍視人類這一新的交往時空、交往天地,不斷加強「社會人」的人文教育,提升「社會人」的人文素質、培育「社會人」的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構建適應人類生存與交往的「數字人文社會」,並使之與現實的「人文社會」形成良好的互動。第三,「技術人文」原則。數字世界,是高技術、高人文融合的產物。如果僅僅強調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會降低數字化變革之於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所具有的整體意義。
首先,網路技術的發展,雖然對一些青少年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網路成癮」、「網路狂躁」等人格的扭曲,但它在整體上並沒導致「主體的喪失」,而是更進一步激發了主體的感知想像,塑造了可見、可聽、可感的虛擬現實。這個現實正迅速在影響著每一個網民,每一個熱愛網路生活的人。可以負責任的說是我們的社會成員還不能適應數字化社會的出現,不能適應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引導孩子,從教育體制上、教育理念上、教育手段上和教育方法上,還不能很好利用數字化的技術,發揮其長處。任何新技術出現就象核能武器出現一樣,人類需要適應它的產生,國家如何自律,人類如何自律,如何避免核擴散的威脅。數字化也一樣,需要全社會全人類產生新的文化範式,這是無法阻擋的事情,只能迎上去,主動適應它。
其次,網路語言和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一樣,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我們對網路語言的研究停留在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檢索、分類、歸納,不能從社會學意義上觀察其信息對稱導致的社會發展速度上的問題,以及其社會道德發展變化對速度的影響,比如網路色情的蔓延,網路暴力文化的風行究竟屬於什麼性質,如何解除、化解。
再次,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際傳播媒介,網路傳播與此前廣泛使用的人際傳媒如電話、電報相比,它從「感官性、全息性、面對面」等幾個層面,均大大地朝人性化方向邁進了一步;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相比,網路作為多媒體,兼容了現階段人類所可能接收的全部的意義表現形式,在同一個物質實體上為全方位信息接收、發送提供了可能。
最後,網路人文精神既是構建數字人文生態的核心,又是形成良好的數字人文生態的關鍵。當然相關的研究需要綜合跨學科的專業隊伍,只是我國似乎還沒有專門人才。

『貳』 如何利用數學文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終生獲益,是世界性的話題,是數學改革的焦點。本文以中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突破口,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粗淺的探索。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探究 創新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學習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個人與實際關系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它關繫到我們的教育質量,關繫到師生校園生活質量,關繫到年輕一代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關繫到國民素質的提高。乃至關繫到綜合國力的強弱。為此,我們必須提倡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三大必然趨勢。在結合《初中數學新課程標准》的前提下本人就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兩個方面淺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麼什麼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施瓦布認為:教師應該採用探究的方式展現科學知識,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獲取知識。在新課改的今天,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新課程理念指出:數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這一特點反映在課堂上,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堂引入,啟發想像力,激發興趣。下面就用幾個實例來談談數學中新課的引入

1.巧設懸念,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意向。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意向是在一定恰當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的引入時,提問學生:不過河,如何測河對岸的樹高?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意向。

2.提出疑點,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導學」的中心在於引導,引在堵塞處,導在疑難處,搞好引導,能有效地促進思維狀態的轉變。在講授新課時,根據教學內容,提出一些疑問,就會引發學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學負數的引入時,提問學生:1.你有5元錢,還了2元錢,還有多少錢?列式算出。2.你有5元錢,還了8元錢,還有多少錢?列式後能算出結果嗎?

3.直觀演示、探索、發現,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在認識結構中,直觀形象具有的鮮明性和強烈性往往給抽象思維提供了較多的感性認識經驗。心理學家魯賓斯指出:「直觀要素以概括的映像表象的形態,以及彷彿顯示著和預知著還沒有以同的形態展開的思想系統圖式的形態,參加在思維過程中。」因此在新知識教學引入時,根據教學內容,重視直觀演示 、實驗操作,就會使學生感興趣,就能較好地位新知識的學習創設思維情境。

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其進行的過程中就蘊含著很好的思維情境。學生嘗試了探索、發現後的樂趣和成功的滿足後印象深刻,學習信心倍增,從而能較快地牢固地接受新知識。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一節課的引入時,先讓學生解五六個一元二次方程,並引導學生列表:各個方程的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常數項,並探索發現其關系。

『叄』 什麼是數字文化

數字文化需要用跨學科的思維逐層解剖分析:數字化是以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數字化視頻信息採集、處理、存儲和傳輸技術的普及開始的。我們中國人處理信息經歷過幾個階段:結繩記事、甲骨鍾鼎、韋編竹簡、活字印刷、數字排版等,每個階段必要總結出一些相應的編著體例規范。春秋戰國時期的簡,最長2尺4寸,其次1尺2寸,又次8寸;兩漢時期的簡,最長2尺,其次1尺5寸,又次1尺,最短的5寸。 以上這些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書籍編著體例了。現在我們編輯圖書已經有了系統的編輯體例理論。 如今,我們不僅不用竹簡,第四代媒體:既文字、聲音、圖片、錄像從互聯網路上編輯、存儲、處理在一起的數字讀物也已經出現了。信息量的單位從百千萬文字的字數,變成了M(兆)、G(千兆)、T(千千兆)位元組數。專家預測:現在對數字化信息的展望已經不僅局限於KB、MB、GB、TB、PB 的級別上,已經把更高級的 EB、ZB、YB 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換句話說,中國人處理信息已經可以使用更先進的媒介了。數字化就是以互聯網的無限聯接傳輸為平台基礎,以PC機使用為最初的使用環境和各種數字器具的大規模的使用,數字視頻的採集傳輸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這才是數字化。數字化的出現可能要緩慢一些。但是一旦我們發覺了數字化可能已經大大完成了數字化的過程。有幾個事情是大家認同的:如著名學者鮑宗豪教授說,數字化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數字化的這個過程必然要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必然要從虛擬經濟在網路上實現全球的社會分工、協作和競爭開始,必然要從虛擬網路社會的「新的文化範式」開始。這就是本文擬探討的核心話題。我們沒有理由不做好這一切到來之前的准備。
是否可以這樣假設,數字化是指主流讀物介質以第四媒體滲透進各個領域,具體說是大多數的機構、企業有了自己的網頁,半數以上的個人有了自己的網頁、主要信息資源都可以通過網路獲得和傳播,其中音視頻信息成為了重要信息形式。由於平面介質的紙張在音視頻應用中無能為力,因此只有音視頻信息才真正改變了人們使用紙張的習慣,徹底改變了媒介的介質形式,數字化才真正被標志出時代的分水嶺。

『肆』 如何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

一是加強成果轉換,總結創建經驗,制定出台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政策。二是加強財政保障,在繼續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的同時,進一步激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三是加強績效考核,制定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從能力建設向效能建設轉變。四是加強科技引領,依託被列入文化部文化創新工程、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的科研項目,加大文化科技創新研究和成果應用,著力實現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

『伍』 了解數字文化企業一般進行哪幾方面的數字化實現

談談數字化社會文化的出現
數字化社會文化最近被談論的很多.如何認識數字化社會文化的出現,需要用跨學科的思維逐層解剖分析,筆者擬從三個層面上開展以下思考.一是什麼是數字化,二是什麼是數字化社會,三是什麼是數字化社會文化.不把這些基本概念界定清楚,數字化社會的文化就無法認清,一切就無從談起.
先說第一,數字化是以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數字化視頻信息採集、處理、存儲和傳輸技術的普及開始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人處理信息經歷過幾個階段:結繩記事、甲骨鍾鼎、韋編竹簡、活字印刷、數字排版等,每個階段必要總結出一些相應的編著體例規范.比如一根竹片叫「簡」,把許多根簡編連到一起就叫「策」(策,通冊);一塊木版叫「版」,寫了字後叫「牘」;故史稱「簡策」或「簡牘」.據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先生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簡,最長2尺4寸,其次1尺2寸,又次8寸;兩漢時期的簡,最長2尺,其次1尺5寸,又次1尺,最短的5寸.長簡寫經典,短簡寫傳記、雜書.每簡只書一行字,簡上的字數不等,多則25-30字,少則7-8字.《禮記》上說:「百名以上書於策,百名以下書於版.」 以上這些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書籍編著體例了.現在我們編輯圖書已經有了系統的編輯體例理論.
如今,我們不僅不用竹簡,第四代媒體:既文字、聲音、圖片、錄像從互聯網路上編輯、存儲、處理在一起的數字讀物也已經出現了.信息量的單位從百千萬文字的字數,變成了M(兆)、G(千兆)、T(千千兆)位元組數.專家預測:現在對數字化信息的展望已經不僅局限於KB、MB、GB、TB、PB 的級別上,已經把更高級的 EB、ZB、YB 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換句話說,中國人處理信息已經可以使用更先進的媒介了.這種媒介把上千年來的平面紙介質徹底改變了,改變成了完全與以往不同的介質以至不能叫圖書了,只好叫「讀物」.簡單說:以學校教學為例,他把知識變成了由知識點組成的知識模塊,不同的模塊組合變成了一個學科的課程,若干學科課程再加上無限聯接的相關學科組合變成了一個專業.學生可以在這種網路媒介上光碟教材上看到文字、圖象、聲音、錄像相互融合,任意鏈接,瞬間互動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學習平台,可以大大方便自主學習.
那麼,這是不是數字化了呢,是媒介物的數字化,但還不是數字化的表述,這樣的表述只是說明了數字化的一部分以及數字化發展的某些方向.數字化還應包括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結合以及數字視頻的普及.換句話說,數字化就是以互聯網的無限聯接傳輸為平台基礎,以PC機使用為最初的使用環境和各種數字器具的大規模的使用,數字視頻的採集傳輸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這才是數字化.
為什麼呢,因為如今我們,至少我國的主流讀物的介質仍然是平面媒體為主,雖然其生產過程的某些環節已經實現數字化了,雖然也有了很多數字化的產品可以消費,並不等於數字化的出現.數字化的出現可能要緩慢一些.但是一旦我們發覺了數字化可能已經大大完成了數字化的過程.有幾個事情是大家認同的:如著名學者鮑宗豪教授說,數字化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數字化的這個過程必然要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必然要從虛擬經濟在網路上實現全球的社會分工、協作和競爭開始,必然要從虛擬網路社會的「新的文化範式」開始.這就是本文擬探討的核心話題.我們沒有理由不做好這一切到來之前的准備.
是否可以這樣假設,數字化是指主流讀物介質以第四媒體滲透進各個領域,具體說是大多數的機構、企業有了自己的網頁,半數以上的個人有了自己的網頁、主要信息資源都可以通過網路獲得和傳播,其中音視頻信息成為了重要信息形式.由於平面介質的紙張在音視頻應用中無能為力,因此只有音視頻信息才真正改變了人們使用紙張的習慣,徹底改變了媒介的介質形式,數字化才真正被標志出時代的分水嶺.
第二,數字化的社會是指新媒體催生了的人類新的生存方式,例如網路傳輸手段等導致了社會構成的基本因素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一個無意識的革命催生著新的社會出現.
首先新媒體的出現加快了社會信息的傳輸效率,社會信息的對稱性得以大大提高.我們知道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前進.比如工具的使用促進了人類階級社會的出現,蒸汽機的發明產生了大工業,網路的普及令全球化成為了可能,數字化給社會帶來了什麼?首先是具體消費方式的變化,適合數字化的領域首先開發了MP3和照相機、數字化電視等消費品,但是並沒有出現全社會的變化,帶來全社會變化的是這類手段進入社會生產環節和信息傳輸過程,比如電子商務.其次,數字化的社會正在漸漸開始,比如我國大城市政府機關的數字化辦公正在強力推行,成為了地方領導競爭業績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的管理正在以數字化的普及推廣得到不同層次的改進.政府的可以公開的信息,市民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再次,商業行為中網路交易量也已經迅速的增長,大概全球新一組迅速增長的紀錄性數字又要產生在中國,那就是數字化商務活動的交易額.最後,我國近年來教育的網路化雖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是知識的准備、技術的積淀、以及法規的調整正在不間斷進行.重要的是,還沒找到數字化與傳統教育的銜接點.數字化的教材體例、數字化的教學標准、數字化的教育理念、數字化的教育管理體制正在被急切的呼喚,在這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出現之前數字化的社會還只能停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痛苦的徘徊.
不難發現,信息的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始終在各行各業扮演著重要角色,數字化的應用正在深入到計算機研究領域以外的其他領域,比如法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教育學等等
其次,社會信息對稱性的提高必然導致社會管理成本的降低,社會分工的效率將大大提高.各行各業的商業機會的迅速增加,必然驅使人們追逐更大的經濟效益,經濟騰飛的情景正在躍躍欲試的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這可能是前幾次工業革命所未能比擬的.因為這不是單純資本的解放,而是信息的解放.信息經濟在數字化社會中產生的比例將迅速擴大.人們不是從機械化中獲得利潤,也不是從超大型跨國公司的管理效益中獲得利益,而是從信息對稱度上獲得經濟利益,偏僻農村的普通農業產品掛在網上獲得世界各地定單的新聞不斷出現,證明了這種生產方式的巨大生命力.這是與傳統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最後,社會管理成本的降低將帶來社會權力的重新界定和全球性社會的革命.所不同的是革命在社會管理細節上開始,同時在各個不同領域的細節上展開,國家間的競爭變成了對這種社會變革的深刻適應程度和迅速的反應速度.數千年前工具革命帶來了社會物質生產第一次超過個體生存需要,人類使用工具擴大了生產能力,財產私有化有了動因,財產私有制誕生是那次革命的結晶,私有制使人類擺脫了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社會分工要求,社會管理血緣責任制的封建文明退出歷史;近百年來金融革命帶來跨文化的融資行為,大規模的投資活動使國家邊界概念的淡化,超大型企業及其文化出現;數字化帶來的信息革命,信息傳遞的嶄新方式成了人們提高社會整體管理效益的形成,追逐國家或社會經濟利益的機會.社會權力在全球化變革中的重新界定,可能看不見因此爆發的戰爭,但是利益的分配在不同程度的新社會信息化、數字化程度的革命中完成了.
第三,數字化社會文化在高效率的信息傳輸中發展,新媒體縮短了社會信息傳遞的時間,催生了新的文化範式.
社會學家認為:社會信息成本的減少引導了社會群體的行為取向更加理智、更加具有針對性.
因為人類在自身五官構成的空間里藉助工具獲得信息的多少,以及信息本身的質量影響著個體的行為,比如看見了不公平就要表達不滿,看見了艷麗的色彩就要被吸引目光,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可能就要駐足查看.回顧人類歷史:人類的交通、通訊工具令漢武帝建設的無邊無際的帝國也無法伸展到地球那一邊,那一邊的西方羅馬帝國也無法了解東方的神秘過度及其燦爛的文化.盡管現在有了互連網路,人類依靠自身五官來接觸世界的現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藉助的工具正為人類創造嶄新的文化開辟了全新的天地.
視覺仍然是人類主要採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是,過去人類無法將音視頻信息像今天這么容易的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今天有了數字化的手段,使視頻信息成了隨手可執住木棍寫字畫畫一樣簡單容易,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任意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信息.人們一下子變的聰明了許多.只要他會使用電腦,獲得或發布信息就變得輕而易舉.
這時,歷史上各種泛濫的傳說、各種信息的恣意傳播,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就要變成另一種樣子.人民有了更大的自主判斷權和話語權.互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見解,一夜之間可能會產生無數的文學家、詩人和政治思想家,無疑對整個民族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會有無限的好處.人們在互連網上變得見多識廣,知識淵博,很快可以完成一定量的知識學習.人類更加理智、可以在更加短的時間里學會新事物.這種變化不同的專家學者認識角度不同.社會學家認為:其一,數字文化系統的形成將為人類提供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生活. 其二,數字文化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文化載體,如網上博物館、網上音像館、網上圖書館、網上藝術長廊等.其三,數字文化促進了全球文化交流.人類得以在全球范圍里獲取信息,生活發展.這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在某些國家已經部分實現了,在另一些國家還要經過很多年的學習.我國是有幸盡快進入這種社會文化的國家之一.盡管我們對這種文化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文稿打字的水平.
正象專家們解釋的那樣,在數字化社會文化中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社會管理效率才可能帶來的,無數思想家夢寐以求的.專家認為,構建數字文化發展的「人文生態」,改善數字化生存與交往,必須把握構建人文生態的「三原則」. 第一,「輔人技術」原則.數字化的本質應是輔人的技術,不能將其神秘化.畢竟人類要依靠自身五官的能力了解世界還要經過若干階段,在掌握某個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機、學會採集音視頻、學會製作網頁等.數字世界的人文生態,本質上也是適應人類在數字世界交往的需要而提出來的. 第二,「人文社會」原則.我們在肯定數字化世界對「社會人」生存與發展的價值的同時,還應珍視人類這一新的交往時空、交往天地,不斷加強「社會人」的人文教育,提升「社會人」的人文素質、培育「社會人」的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構建適應人類生存與交往的「數字人文社會」,並使之與現實的「人文社會」形成良好的互動.第三,「技術人文」原則.數字世界,是高技術、高人文融合的產物.如果僅僅強調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會降低數字化變革之於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所具有的整體意義.
首先,網路技術的發展,雖然對一些青少年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網路成癮」、「網路狂躁」等人格的扭曲,但它在整體上並沒導致「主體的喪失」,而是更進一步激發了主體的感知想像,塑造了可見、可聽、可感的虛擬現實.這個現實正迅速在影響著每一個網民,每一個熱愛網路生活的人.可以負責任的說是我們的社會成員還不能適應數字化社會的出現,不能適應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引導孩子,從教育體制上、教育理念上、教育手段上和教育方法上,還不能很好利用數字化的技術,發揮其長處.任何新技術出現就象核能武器出現一樣,人類需要適應它的產生,國家如何自律,人類如何自律,如何避免核擴散的威脅.數字化也一樣,需要全社會全人類產生新的文化範式,這是無法阻擋的事情,只能迎上去,主動適應它.
其次,網路語言和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一樣,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我們對網路語言的研究停留在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檢索、分類、歸納,不能從社會學意義上觀察其信息對稱導致的社會發展速度上的問題,以及其社會道德發展變化對速度的影響,比如網路色情的蔓延,網路暴力文化的風行究竟屬於什麼性質,如何解除、化解.
再次,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際傳播媒介,網路傳播與此前廣泛使用的人際傳媒如電話、電報相比,它從「感官性、全息性、面對面」等幾個層面,均大大地朝人性化方向邁進了一步;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相比,網路作為多媒體,兼容了現階段人類所可能接收的全部的意義表現形式,在同一個物質實體上為全方位信息接收、發送提供了可能.
最後,網路人文精神既是構建數字人文生態的核心,又是形成良好的數字人文生態的關鍵.當然相關的研究需要綜合跨學科的專業隊伍,只是我國似乎還沒有專門人才.

閱讀全文

與數字文化培訓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乾果網路營銷策劃書 瀏覽:761
中專市場營銷專業技能 瀏覽:652
幼兒園青年教師學期培訓方案 瀏覽:678
滅火器的使用培訓方案 瀏覽:851
酒店謝師宴促銷方案 瀏覽:324
教育培訓立項報告方案 瀏覽:136
簡述電子商務的基本概念 瀏覽:223
永恆印記市場營銷策劃 瀏覽:688
2014北京電子商務大會 瀏覽:418
信息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48
電子商務和市場營銷哪個專業好 瀏覽:592
銀行企業客戶沙龍策劃方案 瀏覽:532
工廠開業慶典策劃方案 瀏覽:539
電子商務產業優惠政策 瀏覽:138
幼兒園新學期家長策劃方案 瀏覽:218
業務交流培訓會方案 瀏覽:586
教師普通話培訓達標實施方案 瀏覽:50
美麗說網路營銷策劃 瀏覽:669
賓士最新促銷活動 瀏覽:418
證券公司電子商務 瀏覽: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