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間》: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到底演了什麼
今年的奧斯卡讓小李子第一次揚眉吐氣捧回小金人,不過,相比於小李子每年的來勢洶洶,這部之前名不見經傳的 《房間》 也陡然以4項提名的黑馬之姿出現在大家的面前。說是黑馬其實也並非如此,畢竟它在2015年就已經獲得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獎,而這個獎項則歷來有著「奧斯卡風向標」之稱。而本次奧斯卡的最佳女主角,也歸屬了這部電影中成功出演了母親一角的布麗·拉爾森。
在本片剛獲得奧斯卡提名之時,我就納悶,這樣一部低成本、小製作、名不見經傳的獨立電影到底好在哪?帶著疑問我看完了整部電影,卻被劇情弄到失眠。
影片剛一開始,就給我們拋出了懸念:到底為什麼,母子二人會被困在一個小小的房間里,在這么小的地方完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等一切生理需求?而更甚的則是,這個幾歲的小孩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
不過很快,影片便借女主角之口將這件事的原委說出:女主角還在17歲的少女時代時,因為善良地相信了一個大叔的引誘,導致被綁架,並且一直囚禁在這個密室中,還生下了一個男孩。
如今,她已是24歲的成年人,唯一的精神支柱只能是她的兒子傑克。
瘦小的身軀、長長的頭發,一看傑克的外表便知道,這對母子的生活過得並不好。他們被迫與世隔絕,活在日復一日的焦慮和恐懼中,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平息。
然而傑克的內心卻依然充滿了童真。感謝母親為他建造起的心靈圍牆,他並不知道罪惡究竟有多可怕,只是將周圍的一切事物都賦予生命,並試圖與它們對話,來為每一天賦予不同的意義。
看到這里,我差點以為故事將會以二人逃出房間作為圓滿的結局,可是事實證明,整個故事遠遠不是我想像得那麼簡單。
正是因為有了小孩,女主角想要逃走的慾望就更加強烈,即使自己走不了,也要讓小孩從這個牢籠里離開,她不能忍受兒子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更不希望有一天綁架者離開,被鎖在密室里的自己和孩子只能等死。
於是她用兒子的死亡製造出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騙局,成功地讓傑克逃出生天,並遇到了一個聰明的女警官,找到了犯罪地點,將女主角從那個陰暗的房間被解救出來。這一段劇情可謂是全片的高潮之處,每個觀眾在此時都在為孩子的命運捏一把汗。
而我在這一段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傑克睜開眼睛,第一次看到外面的天空時的樣子。
他不能適應外界的光線,受不了外界的一切,所有的平常對他來說都是新鮮。
一切過去在小小房間里建造起來的概念在他面前次第崩塌。他迷戀上了這個嶄新的世界。
到這里,整部電影是不是就應該以一個完美的happy ending結束?但故事從女主角逃出房間開始,進入了另一個精心設置的情境。
父母因為她的失蹤而導致感情破裂早已離異,她也從花樣年華瞬間過渡到成人工作的年紀,周圍所有的同齡人早已在房間之外按照正常的時間秩序行進,只有她一個人被遠遠地拋在身後。
哦不還有,還有她的孩子,時時刻刻提醒著那一段被綁架被囚禁被承受非人待遇的過去。
「怎樣才算對兒子最好?」
「一個真正愛兒子的媽媽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周圍的輿論嘩然,記者的尖銳采訪,也讓女主角再次對自己感到懷疑。相比之下,傑克對外界的適應顯然要強過他媽媽許多,他學會了上下樓梯,學會了和同齡人玩耍,學會了對外婆說「我愛你」。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終於有這樣一部電影能夠誠實地去描繪被囚禁受害者在解救之後的心理問題。
這一次,需要逃出房間的則是女主角,而那座房間由她建造,在她心裡。
兒子的成長遠比母親更快,也只有他能真正了解媽媽的病因所在,由兒子帶著她慢慢走出心防,才能讓母親在現實世界中真正成長。
他們再一次回到了那個被囚禁的地點,牆體被打開,光線透過來,傑克揮著手,向過去的一個個物體告別:「再見盆栽,再見椅子一號和二號,再見桌子,再見衣櫃,再見水槽,再見天窗…」
他也在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告訴母親:
我們從這里走了出來,即使我們會懷念單純得只有兩人相依為命的世界,但這里的痛苦,遠遠大於我們的收獲。既然說了告別,就不會再回去。
我已經長大了,媽媽你也要學著長大。
痛苦是真實的,將植根了這么多年的痛苦從身體發膚中慢慢剝離是殘酷的。
殘酷現實里透露出的點點溫暖,才算是從房間走到世界的那第一縷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