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綿陽三台地理位置好不好
好!基本概況 三台縣人民政府駐潼川鎮,郵編:621100。代碼:510722。區號:0816。拼音:Santai Xian 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台。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北緯 30 度至 32 度之間,東經 104 至 105 度。東與鹽亭、梓潼交界,南與射洪、蓬溪縣相鄰,西與中江縣接壤,北與遊仙、涪城區相連,距綿陽市中區57公里,距成都市153公里,。境域南北長 81.1 公里,東西寬 56.2 公里,狀若艾葉,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 147 萬,為四川百萬以上人口的農業大縣,人口密度553人/平方公里,有漢、回、藏、羌、彝、滿、白 、土、維吾兒、蒙古、苗等11個民族。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三台在歷史上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1992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旅遊勝地。縣南的郪江流域為古郪國所在地;金鍾山漢墓群為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雲台觀有清帝敕賜,乃四川第二大道觀 ;縣城保留有兩道古城樓和千餘米城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魯班水庫、團結水庫;融古典建築和現代園林於一體的牛頭山杜甫草堂、風景秀麗、素有「小西湖」之稱的「翠湖」;有省級鳳凰山森林公園和東山公園、蟠龍山大佛寶剎,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歷為州、郡、府、路、治所,唐宋時就與成都齊名,被譽為「西南大都」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地及經濟文化中心,現在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台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文化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首批市級文明衛生達表現,是四川省「足球之鄉」。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三台縣工業體系完備。現已形成以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加工為骨乾的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萬種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業正逐步成為富民強縣的主體。
三台城市功能完備,商貿繁榮,名勝古跡眾多。市政設施配套完善,城區常住人口逾10餘萬;各類商貿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已形成開放式新型流通體系;一系列古跡文物、旅遊景點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品位,食、宿、行、游、購、玩的一條龍旅遊服務到位,這里已成為都市人娛樂、休憩的後花園。 三台城是省級衛生縣城,這里街道寬闊,市容整潔,高樓林立,夜景流光溢彩,分外迷人。三台人民熱情好客,朴實勤勞。三台交通發達,近幾年建成綿三、三射一級公路,三中、三鹽二級公路,縣城有通往五十多個鎮鄉的柏油公路,三台緊靠綿陽、德陽、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省道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鎮享有路四通八達。信息通道已開通國際程式控制電話、圖文傳真、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國際互聯網與計算機區域網。水、電、氣供給充裕。省級四川三台工業經濟開發區、民營經濟發展區已具規模。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各類服務日趨都市化。投資軟、硬環境優越,具有良好的投資開發前景。成綿高速公路的貫通,綿陽南郊機場、鐵路口岸的啟用,更為三台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三台]. 梓州是四川與成都齊名的川北重鎮,八世紀的梓州,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偉,交通發達,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凱江上,來往船隻川流不息,這里有川北最大的碼頭。在這些碼頭上,曾旅居這里近兩年的大詩人杜甫多次送往迎來,吟詩作賦。且看:「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反映了交通樞紐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麗的夜色從「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中可見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何等的規范。從這些詩句中,一幅中世紀恬靜美麗的都市圖畫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作為當時省一級行政機構---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規模很大,城牆很高,城樓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詩中,還有很多登梓州城樓的詩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樓二首》,《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等等,這些詩歌和其它登高詩歌一樣,除了抒發自己苦悶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對梓州山河的無盡贊美。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是如何的繁華,時過境遷,現在的成都已是我國西南最大的都市,而我們卻只能從這樣的殘破門樓中去尋覓和回味它當時的盛景了。
自然地理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13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屬川中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
地質地貌
三台縣地處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准台之四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
根據土壤內部水、熱、氣、肥與作物生長的協調程度,三台可劃分為五個地貌類型區:東部高丘中窄谷區、中部中丘中寬谷區、西部底丘寬谷區、沿江陡壁寬谷台地區。其中沿江平壩河谷區,分布於涪江、凱江、梓江、郪江兩岸,包括現代河漫灘在內的Ⅰ、Ⅱ級階地,呈寬窄不一的條帶狀沖積壩。試驗示範區屬於徑流緩慢,徑流系數0.22,排水容易,年沖刷土壤量120683.6噸,流失氮、磷、鉀養分10.59噸/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質來源廣,成分復雜,光、熱、水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
鳳凰山
鳳凰山森林公園佔地約520畝,地勢呈北高南低、東北一西南走向,最高海撥455.7米,最低海撥378.8米、高差76.9米。園中林木參天,枝葉交錯,綠波盪漾。綠化覆蓋率95.7%,森林郁閉度0.9,森林植被有50科80種,可謂良木嘉樹,鬱郁蔥蔥。山間小溪、石下清泉、流水潺潺。道路縱橫,蜿蜒通出,翠羽穿梭,百鳥爭鳴。整個山林綠方靄靄,瑞氣蔚然,恰似一隻展翅巨鳳。於鳳頂俯瞰梓州勝景、氣象萬千:凱涪江浩盪東去,千幢樓星羅棋布,使人心曠神怡。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歷史沿革 三台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歷史悠久。三台古為郪縣、涪城縣地,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有郪縣,南朝蕭梁時置涪城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涪城縣並入郪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縣入潼川州直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縣,迄今共歷2198年。
民國元年廢府留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經濟概況 農 業
三台縣歷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棉花、花生、油菜籽等。民間飼養豬、牛、羊、雞、鴨、兔。栽桑養蠶,從事土紡、土織,成為民間農戶的主要家庭副業。200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6868萬元,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7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4583.6萬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267.6萬公斤,花生總產量1288.5萬公斤,油菜籽總產量5235.7萬公斤。黨和政府重視林業生產的發展,領導群眾積極植樹造林。1998年全縣實現了「全面綠化」,長防林工程竣工達標,綠化率達到99.3%,森林覆蓋率達到33.9%。由於農業、林業的發展,促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農副土特名優產品主要有涪城壩的麥冬、建設巫家溝大蒜、永新鎮嶄山米棗、富順金光的「東山板栗」、菊河土煙、萋江「大紅袍」紅桔、蘆溪早熟「團圓果」柚桃等,各地正加速發展。先後被列為四川省和全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柑桔、麻類、油橄欖、麥冬等的生產基地縣,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分別排名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縣之列。
三台有耕地面積124.5萬畝,林地119.68萬畝,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一、二型水庫98座,可養魚總水面7萬多畝,宜於發展糧食和棉花、油料、桑、麻、糖料、水果、蔬菜、葯材等經濟作物,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中國麥冬之鄉,農業總產值和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列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灌溉水、土壤符合DB51/3361-2003標准。年產小麥15.67萬噸,大麥2萬噸、花生和油菜籽9.47萬噸、玉米17萬噸、紅薯11萬噸、棉花1.26萬噸、水果5.82萬噸、水產品1.1萬噸、麥冬6000噸、蠶繭420萬公斤、原竹20萬噸,年出欄生豬186萬頭、家禽2180萬只,胡蘿卜、番茄、辣椒、大蒜、榨菜、土豆等蔬菜品種繁多,種植面積較大,並可根據需要調整種養結構,擴大種植面積和產量。這些農副產品,為大規模工業生產提供了豐富、優質、穩定的原材料。
2007年12月8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命名三台縣為「中國米棗之鄉」。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06年第73號公告,批准三台縣「涪城麥冬」實施地理標志保護。
工業
三台縣域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劍南」牌水泵、「峨眉」牌扳手、「潼川」豆豉、凱河麵粉廠「魔芋掛面」、釀造廠的「香辣醬」、「萬壽大麴酒」、「新渡大麴酒」等7個企業產品獲國家部優產品,「潼川」牌大麴酒、「梓州板鴨」、「紫糯米酒」在全國「七五」科技星火成果博覽會獲金獎。西平、城郊絲綢廠的西蜀牌真絲系列和電力紡、七彩被面曾獲曼谷博覽會金獎,生絲出口日本、西歐、東南亞。形成了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為骨幹,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種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工業產值2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比達6:4。工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工業產值己超過農業產量。 三台現已初步形成了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機械製造四大產業集群。這些產業和產業集群縱向和橫向延伸配套空間很大。台虎鉗、扳手、車圈、水泵、黃磷、棉紗、絲綢、生活用紙、水晶電子等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遠銷西歐、北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行政區劃 2004年,三台縣轄41個鎮(潼川、蘆溪、景福、富順、劉營、西平、安居、塔山、樂安、金石、觀橋、新生、古井、中太、中新、石安、秋林、建設、三元、萬安、妻阝江、龍樹、魯班、紫河、建平、新魯、立新、靈興、八洞、凱河、花園、東塔、光輝、百頃、前鋒、柳池、永明、新德、北壩、永新、黎曙)、22個鄉(樂加、幸福、老馬、金鼓、里程、菊河、建中、斷石、下新、爭勝、雙勝、雙樂、忠孝、高堰、進都、寶泉、曙光、雲同、上新、廣利、協和、玉林)。
Ⅱ 全國有多少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及名稱
四川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名錄 http://www.scagri.gov.cn/b30395.htm
序號 申請單位 面積(公頃) 基地地址 證書編號
綿 陽 市
5652.5
1.
平武縣南方果品協會
733
平武縣響岩鎮
WNCR-SC05-001
2.
四川江油順輝投資(集團)科技農業種植園有限公司
500
江油市青蓮鎮
WNCR-SC05-002
3.
江油市方水鄉農業服務中心
700
江油市方水鄉
WNCR-SC05-003
4.
江油市香水鄉農業服務中心
134
江油市香水鄉
WNCR-SC05-004
5.
綿陽市涪城區城郊鄉黃金梨協會
147
涪城區城郊鄉
WNCR-SC05-005
6.
三台縣永新鎮嶄山米棗協會
500
三台縣永新鎮
WNCR-SC05-006
7.
三台縣古井鎮枇杷專業技術協會
150
三台縣古井鎮
WNCR-SC05-007
8.
鹽亭縣安家果業協會
33.5
鹽亭縣安家鎮
WNCR-SC05-008
9.
鹽亭縣嫘祖米業有限責任公司
140
鹽亭縣雲溪鎮、兩河鎮
WNCR-SC05-009
10.
四川安縣樂興板栗園
75
安縣樂興鎮
WNCR-SC05-010
11.
江油市太平鎮農業服務中心
850
江油市太平鎮
WNCR-SC05-011
12.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俏泉茶葉有限公司
100
北川羌族自治縣漩坪鄉
WNCR-SC05-012
13.
安縣秀水永銀糧油加工廠
500
安縣秀水鎮
WNCR-SC05-013
14.
綿陽市遊仙區石馬鎮蔬菜協會
940
遊仙區石馬鎮
WNCR-SC05-014
15.
綿陽市仙海區銅瓦村枇杷協會
150
綿陽市仙海區
WNCR-SC05-015
達 州 市
3915.6
16.
開江縣植保植檢站
215.6
開江縣普安鎮
WNCR-SC05-016
17.
開江縣農業技術推廣站
200
開江縣永興鎮
WNCR-SC05-017
18.
達縣油菜產業技術協會
300
達縣麻柳鎮
WNCR-SC05-018
19.
渠縣精米加工廠
1000
渠縣渠南鄉、中灘鄉、有慶鎮
WNCR-SC05-019
20.
宣漢縣茶葉果樹技術推廣站
1000
宣漢縣樊噲鎮、土黃鎮
WNCR-SC05-020
21.
通川區茶果站
1000
通川區東岳鄉、雙龍鎮
WNCR-SC05-021
22.
大竹縣五豐無公害蔬菜協會
200
大竹縣竹北鄉
WNCR-SC05-022
資 陽 市
3646.9
23.
資陽市雁江區丹山糧油食品站
667
雁江區丹山鎮
WNCR-SC05-023
24.
資陽市雁江區臨江鎮蔬菜協會
320
雁江區臨江鎮
WNCR-SC05-024
25.
四川宏達食品有限公司
100
簡陽市石盤鎮
WNCR-SC05-025
26.
簡陽市禾豐鎮農業服務中心
300
簡陽市禾豐鎮
WNCR-SC05-026
27.
簡陽市草池鎮農業服務中心
260
簡陽市草池鎮
WNCR-SC05-027
28.
四川省簡陽市綠永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
333.3
簡陽市石板鎮
WNCR-SC05-028
29.
四川樂至縣帥青花椒實業有限公司
1333.3
樂至縣天池鎮、佛星鎮、臨江鎮
WNCR-SC05-029
30.
四川省樂至縣金鋤頭糧油有限公司
333.3
樂至縣石佛鎮
WNCR-SC05-030
攀 枝 花 市
100
31.
攀枝花市寶株果品開發有限公司
100
攀枝花市西區格里坪鎮
WNCR-SC05-031
樂 山 市
20501.9
32.
沐川縣人民政府
16666.7
沐川縣19個鄉鎮
WNCR-SC05-032
33.
夾江縣界牌鎮農業服務中心
533
夾江縣界牌鎮
WNCR-SC05-033
34.
樂山市五通橋品華茶場
300
五通橋區輝山鎮、金粟鎮
WNCR-SC05-034
35.
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茶葉聯合公司
300
五通橋石林鎮
WNCR-SC05-035
36.
樂山市五通橋果品專業合作社
500
五通橋石林鎮
WNCR-SC05-036
37.
馬邊綠神茶業
133
馬邊縣勞動鄉
WNCR-SC05-037
38.
馬邊小涼山興禕茶業
133
馬邊縣雪山鄉、下溪鄉
WNCR-SC05-038
39.
四川省沙坪茶場
260
峨邊縣四川省沙坪茶場
WNCR-SC05-039
40.
樂山市沙灣區農技推廣中心
157
樂山市沙灣區碧山鄉、踏水鎮、太平鎮
WNCR-SC05-040
41.
台青(四川)食品有限公司
360
峨邊縣新林鎮
WNCR-SC05-041
42.
峨眉山市雙福鎮農業服務中心
578
峨眉山市雙福鎮
WNCR-SC05-042
43.
峨眉山市龍池鎮農業服務中心
280
峨眉山市龍池鎮
WNCR-SC05-043
44.
峨眉山市羅目鎮農業服務中心
301.2
峨眉山市羅目鎮
WNCR-SC05-044
遂 寧 市
1910
45.
四川省射洪縣利群榨菜廠
470
射洪縣天仙鎮
WNCR-SC05-045
46.
射洪縣曹碑鎮果業協會
140
射洪縣曹碑鎮
WNCR-SC05-046
47.
大英縣通仙鄉農業服務中心
667
大英縣通仙鄉
WNCR-SC05-047
48.
船山區仁里鎮農業服務中心
500
船山區仁里鎮
WNCR-SC05-048
49.
四川新世紀麒山高效生態農業科技開發公司
133
船山區永興鎮
WNCR-SC05-049
甘 孜 州
2765
50.
甘孜州德格縣農技土肥站
1170
德格縣俄支鄉、溫拖鄉、年古鄉、龔埡鄉、白埡鄉
WNCR-SC05-050
51.
甘孜州德格縣農技土肥站
150
德格縣龔埡鄉、馬尼干戈鄉
WNCR-SC05-051
52.
甘孜州德格縣農技土肥站
500
德格縣龔埡鄉、溫拖鄉、白埡鄉
WNCR-SC05-052
53.
巴塘縣林產品經銷服務公司
300
巴塘縣夏邛鎮、竹巴籠鄉、蘇哇龍鄉、中心絨鄉
WNCR-SC05-053
54.
四川省巴塘縣農業技術推廣站
290
巴塘縣夏邛鎮、措拉鄉、蘇哇龍鄉等
WNCR-SC05-054
55.
四川省巴塘縣農業技術推廣站
155
巴塘縣夏邛鎮、措拉鄉、黨巴鄉等
WNCR-SC05-055
56.
石渠縣白馬綠色蔬菜公司
200
石渠縣洛須鎮、正科鄉、麻呷鄉等
WNCR-SC05-056
南 充 市
4125
57.
儀隴縣保平鎮齊心葡萄綜合基地
105
儀隴縣保平鎮
WNCR-SC05-057
58.
南充市高坪區溪頭鄉果品蔬菜協會
500
高坪區溪頭鄉
WNCR-SC05-058
59.
南充市順慶區農業局果樹站
470
順慶區新復鄉、瀠溪鎮、新建鎮、搬罾鎮、荊溪鎮
WNCR-SC05-059
60.
四川省閬中市煜群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2000
閬中市老觀、二龍、千佛等鄉鎮
WNCR-SC05-060
61.
閬中市飛鳳鎮、柏埡鎮農業服務中心
200
閬中市飛鳳鎮、柏埡鎮
WNCR-SC05-061
62.
南部新星果品開發服務公司
600
南部縣大王鎮、建興鎮、伏虎鎮、大河鎮、足水鎮、南隆鎮、老鴉鎮、雙佛鎮、千秋鄉、小元鄉、玉鎮鄉、義豐鄉、龍鳳鄉、三官鎮
WNCR-SC05-062
63.
蓬安縣蔬菜辦公室
250
蓬安縣石樑鄉、長梁鄉、利溪鎮、周口鎮、錦屏鎮
WNCR-SC05-063
宜 賓 市
4090
64.
宜賓縣高場鎮農業服務中心
1000
宜賓縣高場鎮
WNCR-SC05-064
65. 2
宜賓縣蕨溪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700
宜賓縣蕨溪鎮、安邊鎮
WNCR-SC05-065
66. 3
宜賓縣雙龍鎮農業服務中心
1000
宜賓縣雙龍鎮
WNCR-SC05-066
67. 4
宜賓石城山生態示範園有限公司
1250
宜賓縣橫江鎮
WNCR-SC05-067
68. 5
四川省高縣恆鑫名優茶廠
140
高縣復興鎮
WNCR-SC05-068
德 陽 市
566.7
69. 1
德陽市綠源梨業協會
26.7
旌陽區城區鄉
WNCR-SC05-069
70. 2
旌陽區黃許鎮農業服務中心
140
旌陽區黃許鎮
WNCR-SC05-070
71. 3
旌陽區東泰鎮農業服務中心
200
旌陽區東泰鎮
WNCR-SC05-071
72. 4
中江縣雙龍鎮農業服務中心
200
中江縣雙龍鎮
WNCR-SC05-072
眉 山 市
3126
73. 1
仁壽縣富加鎮農業服務中心
485
仁壽縣富加鎮
WNCR-SC05-073
74. 2
仁壽縣新店清見柑桔協會
350
仁壽縣新店鄉
WNCR-SC05-074
75. 3
仁壽縣兆嘉鄉農業服務中心
270
仁壽縣兆嘉鄉
WNCR-SC05-075
76. 4
仁壽縣蜂蜜鄉農業服務中心
430
仁壽縣蜂蜜鄉
WNCR-SC05-076
77. 5
仁壽縣虞丞鄉農業服務中心
411
仁壽縣虞丞鄉
WNCR-SC05-077
78. 6
仁壽縣黑龍灘鎮農業服務中心
330
仁壽縣黑龍潭鎮
WNCR-SC05-078
79. 7
仁壽縣龍正鎮農業服務中心
350
仁壽縣龍正鎮
WNCR-SC05-079
80. 8
仁壽縣珠嘉鄉農業服務中心
500
仁壽縣珠嘉鄉
WNCR-SC05-080
成 都 市 溫 江 區
11581
81. 1
四川省溫江區多種經營服務公司
11000
成都市溫江區
WNCR-SC05-081
82. 2
四川省蒲江雜柑合作社
350
鶴山鎮、朝陽湖鎮
WNCR-SC05-082
83. 3
四川省蒲江縣朝陽茶廠
100
白雲鄉、大興鎮、甘溪鎮
WNCR-SC05-083
84.
都江堰市順心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67
都江堰市天馬鎮
WNCR-SC05-084
85.
都江堰市永固無公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64
都江堰市玉堂鎮
WNCR-SC05-085
自 貢 市
1140
86.
富順縣長灘鎮農業服務中心
260
富順縣長灘鎮
WNCR-SC05-086
87.
富順縣兜山鎮種植協會
880
富順縣兜山鎮
WNCR-SC05-087
阿 壩 州
420
88. 1
黑水縣農牧局
420
木蘇鄉、知木林鄉、扎窩鄉、紅岩鄉、蘆花鎮
WNCR-SC05-088
Ⅲ 綿陽的特產小吃有哪些
北川茶葉,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的著名特產,其中北川苔子茶以其生機旺盛、產量高、適應性強、耐寒力強、抗逆性強,茶芽肥壯,持能性好,內含物豐富的特點,成為北川茶葉中的優良品種
嶄山米棗產於三台縣永新鎮嶄山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三台縣獨具地方特色的小水果,具有脆嫩多汁、甘甜爽口、營養價值高且成份比例最佳、外觀悅目等特點。
北川苔子茶,四川省北川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產地范圍為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擂鼓鎮、通口鎮、漩坪鄉、陳家壩鄉、桂溪鄉、都壩鄉、貫嶺鄉、禹里鄉、白坭鄉、香泉鄉等11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皮鍋魁是四川綿陽的特色小吃之一,色澤金黃,咸香可口,酥紋清晰。以香味聞名,有各種餡,鍋魁上有一個紅印,油亮亮的,另人垂涎,比現在的月餅好吃。
涪城麥冬,又名川麥冬、綿麥冬,產於四川省三台縣,產區主要集中在三台縣涪江流域以花園鎮為中心的九個鎮(鄉)。涪城麥冬是中國名貴傳統中葯材之一,已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
另外還可以帶:
梓潼的酥餅(12元/禮品盒/盒)、片粉(曬乾的,回家用水泡開,炒肉,很不錯的 5元左右/斤)
江油的燒肥腸 一定要吃
安縣花gai的牛肉
平武的老臘肉
還有綿陽的米粉
綿陽市名優土特產:有木雕漆器、仿古傢具、壁掛、扎染、黃麻地毯、水磨漆器、玻璃畫、扇子、竹禽等工藝品,有平武套棗和梅線、雪寶牛奶、江油的中壩醬油等名優特產
Ⅳ 綿陽有什麼特產可以帶
一、安縣魔芋
安縣是川西北最大的魔芋生產、芋角和精粉加工的基地及魔芋生產、芋角和精粉加工的基地及魔芋市場集散地,每年芋角生產和收購糧2000-3000噸。此外,本廠據白魔芋主產地僅400公里,可以大量購進白魔芋原料,因此原料充足,品之優良。
(4)嶄山米棗電子商務擴展閱讀:
除以上可以手提帶回的特產以外,綿陽市還有許多優土特產,比如:木雕漆器、仿古傢具、壁掛、扎染、黃麻地毯、水磨漆器、玻璃畫、扇子、竹禽等工藝品,以及平武套棗和梅線、北川茶葉、北川臘肉、核桃、木耳、光友方便粉絲、雪寶牛奶、江油中壩醬油、等名優特產。綿陽是四川境內中葯材的主要產地之一,盛產附子、川烏、麥冬、天麻、丹參、辛夷、桔梗等多種傳統中草葯材。
Ⅳ 四川綿陽的著名特產有哪些
綿陽市特產主要有:
梓潼酥餅
安縣魔芋
平武天麻
北川茶葉
三台涪城麥冬
北川米黃大理石
涪城麥冬
梓潼桔梗
平武果梅
江油附子
涪城蠶繭
平武厚朴
嶄山米棗
北川臘肉
鹽亭火燒饃
前鋒蔗根
天寶蜜柚
鹽亭母豬殼
北川羌紅咂酒
長明脆香梨
綿陽窩窩店包子
平武核桃
梓潼薄脆子
安縣白果
等等
Ⅵ 綿陽三台
三台概況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672米。
三台縣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最高氣溫39.9℃,最低氣溫-15℃,年平均氣溫16.7℃,日照1376小時,無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9%。縣城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二級標准。
三台縣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丘陵面積佔94.39%,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23萬,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
省道成(都)南(江)、綿(陽)重(慶)高等級公路交匯於縣城,自古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
縣城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市60公里,西距離成都15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是四川省2010年規劃建設的十大重點中等城市之一,已爭創為全國綜合治理和雙擁模範縣,科技、文化、體育工作先進縣,省文明和衛生縣城,是四川省丘區經濟試點縣。2009年1月20日,正式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首批「全國文明縣城」。
三台縣全縣有四大土類,十二個金屬,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質地壤土佔75.3%,PH值7.0-8.4,各類土壤宜種性廣,有木本植物260多種,草本植物69種,動物198種,森林覆蓋率28.6%,地表水極其豐沛,有涪、凱、梓、郪四江,水能蘊藏量27萬千瓦,可供開發17.3萬千瓦,已開發13萬千瓦,涪江縣內流程70.65公里,年平均流量395立方米每秒,凱江縣內流程45.35公里,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每秒,涪凱兩江達到《國家地面水》GB3838-2002三類水域水質標准,全年水溫變化情況是:枯水期17.1-18.5℃,豐水期29-31.5℃,平水期15.5-18.1℃,有人民渠、武引渠、百里渠等人工水渠,形成了團結湖、魯班湖、永和埝、大圍埝五大自然灌溉體系,蓄水量4億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4.63萬畝,三台縣大氣環境達國標,屬免檢對象,已探明的鵬潤土、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編輯本段]三 台 縣 情(08年五月更新)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鄰綿陽,南連射洪,西靠中江,東接鹽亭。省道綿(陽)渝(重慶)公路和成(都)南(充)公路橫貫全境。
三台是四川19個百萬人口丘陵大縣之一,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轄63個鎮鄉(其中鎮41個、鄉22個)、936個村。全縣總人口150萬,居全省第三位,占綿陽市的28%,其中城鎮人口25萬,農業人口123萬。耕地面積118.6萬畝。縣城位於潼川、北壩兩鎮,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8萬。
三台歷史悠久。自西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設廣漢郡郪縣始,隋唐為梓州,宋、元、明為潼川府,清置三台縣,至今已歷2200多年。古老的三台在唐與成都齊名,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詩聖杜甫於唐玄宗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歷一年零八個月,創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百餘首不朽詩篇。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東北大學內遷三台,播下民主進步科學文明種子,培養了大批人才。縣境內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眾多,最負盛名的有先秦時期古郪國遺址、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的郪江漢墓、四川第二大道觀雲台觀、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魯班湖,還有大佛寺、琴泉寺、靈峰寺,與縣城相連的鳳凰山森林公園、東山公園、小明湖、靈興崖墓等歷史、人文景點。
2007年,三台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四川省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之一,縣委、縣政府以此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圍繞農業抓工業,依託工業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實施「開放立縣、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發展工業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三台」三大重點,實現了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人均GDP達到7402元,比上年增長15.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05億元,比上年增長36.69%,規模工業增加值9.55億元,比上年增長29.5%;完成財政總收入(全口徑)3.31億元,比上年增長30.47%,其中一般預算總收入2.95億元,比上年增長28.6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6億元,比上年增長33.4%;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比上年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988元,比上年增加14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加603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創近年來的新高。年內獲得十大「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全國金融生態縣」、首批「四川省文明縣城」、「省級平安示範縣」、「四川省三農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榮譽。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三台縣大力實施「工業百億」工程,以骨幹企業為龍頭,全力打造「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機械製造」四大支柱產業。2007年,四大支柱產業全年共實現工業總產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48.7%,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7%。「紡織絲綢」產業已被納入綿陽市產業發展規劃。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8戶,總數達到79戶,新增產值過億元企業5戶,總數達到12戶。工業稅收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納稅過百萬工業企業達22戶,新增6戶。工業企業累計完成技改投資5.5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和四大支柱產業的集聚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出口企業培育力度,全年共引進縣以外項目33個,新引進和增資項目合計到位資金14.23億元,增長64.9%,到位外資563萬美元,增長37.7%,培育有出口實績企業達19戶,實現外貿出口2007萬美元。全縣民營企業達861戶,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4.34億元,增長20.2%,民營工業增加值12.63億元,增長33.4%。
「三農」工作實現新突破。2007年,三台縣實現農業總產值52.19億元,增長10%,增加值35.7億元,增長5.4%。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91.53萬畝,實現糧食總產73.86萬噸,同比增長14.6%。全縣糧食總產、人均佔有量和加工轉化商品率均創歷史最高記錄,榮獲十大「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和布局結構調整,加快建設優質糧油、生豬、小家禽、蠶繭、油橄欖、中葯材等農產品基地,全年生豬出欄200萬頭,小家禽出欄2500萬只,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2.4%,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345元。產繭250萬公斤。大宗農副產品產量和農業的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和保持全省前三名,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全年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總數達到42家。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新經濟組織的帶動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快速發展,涪城麥冬、嶄山米棗、建設油橄欖等一大批特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品牌效益不斷提升,被成功譽名為「中國米棗之鄉」。充分發揮5個駐外勞務辦作用,全年輸出勞動力45萬人,其中向縣外輸出35.7萬人,組織化輸出11.32萬人,勞務創收28.5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2298元。
城鄉經濟和第三產業更加繁榮。2007年,縣城出口乾道、西城區、銀杏路、解放街改造全面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以開展「清潔農村大行動」為契機,輻射帶動和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明顯增強。全年共發展集鎮建房586戶,建農房2900餘戶,拉動建房投資約4.9億元。全年建設通鄉油路(水泥路)35公里,村道公路394公里,農村客運站10個、招呼站143個,農村客運通車率達68%。古郪國旅遊風景區項目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鄉村旅遊上檔升級和品牌建設全面推進,全縣農家樂總數已達到183家,各景區累計接待國內遊客184.3萬人次,增長27.8%,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增長32%。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92億元,同比增長17.9%。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並成功獲得「全國金融生態縣」稱號。
社會事業實現全面協調發展。小學、初中教育質量穩步上升,高考再創輝煌,大學本科文考硬上線突破4000人大關,上線率達55%,居全省各縣第一,鞏固了我縣教育在全省的領先地位。採用「國有民辦公助」的方式,縣職教中心實現公司託管經營。成功舉辦了三台縣第六屆運動會。廣播電視事業完成自然村通有線電視150 個,有線電視用戶數達到25.5萬戶,名列全省、全市第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農民受益度高於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7‰。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文明縣城」。
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群眾工作試點縣的契機,積極開展新時期群眾工作試點。構建起了「縣委負責,政府實施,部門聯動,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群眾工作大格局。投入惠民行動資金4億余元,全面完成了十大項92子項惠民任務。城鎮職工養老、醫療保險實現了雙覆蓋,農村五保、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在全縣形成整體聯動人防網路和覆蓋城鄉的科技防範網路,成功創建為省級「平安示範縣」。把扶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精心組織,探索出了產業扶貧、項目扶貧、政策扶貧等一系列脫貧新舉措,初步形成了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全面超額完成了市上下達的三年扶貧攻堅任務。
2008年,是三台抓住擴權強縣試點機遇,實現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關鍵一年。在中央、省、市的領導下,三台縣將牢牢把握省委「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取向,立足縣情,更加註重產業互動、城鄉統籌、資源整合、環境提升,加速推進現代農業、工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全民創業、民生工程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力爭實現GDP總值101億元,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億元,增長3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2億元,增長38.2%,民營經濟增加值54億元,增長22%,民營工業經濟增加值16.05億元,增長27%,財政總收入4.14億元,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200元,使三台經濟社會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和較高發展水平。
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全縣幅員面積1647.6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總人口60.26萬人,有回、蒙、羌、藏等少數民族。
鹽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 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
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庭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
鹽亭縣城商業發達,市場繁榮,唐巴公路橫貫境內,為物資交流創造了條件。
縣內旅遊景點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高山公園、有紀念勸民種桑養蠶的縣令董叔封的墳墓。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鹽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氣溫17.3%,無霜期294天;春早,夏熱,秋短,冬溫,氣候溫和,熱量充沛。
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55%,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茂密蔥翠的森林掩映著城市和村莊,到處是鳥語花香和醉人的碧綠。穿行鹽亭大地,無不為其山之幽靜、水之清澈、景之美麗、氣之神爽而陶醉。鹽亭山水四季風韻各不相同:陽春三月,白花爭艷,青枝綠葉;炎陽夏季,濃蔭蔽日,蟬鳴山野;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碩果累累;數九寒冬,瑞雪紛紛,銀裝素裹。
地下礦藏石油、天然氣、鹽囪、膨潤土、石灰石、白堊土及遍布全縣的砂石建築材料。亞硝酸鹽、永磁電機、絲綢、活性白土白酒、食用天然色素、豬牛羊製品和各種方便快餐食品等特級產品極具開發價值。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鹽亭位於古蜀國東部邊境,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巴國、蜀國經常為爭奪地盤而開戰,蜀國在今縣境內彌江(古稱潺水)建烽火亭,用於觀察敵情和守備,稱為潺亭。至秦朝改稱為秦亭,漢代復稱潺亭。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聖諭將萬安縣治所遷至潺亭,稱為萬安縣,是鹽亭建縣之始。公元535年更名為潺亭縣。因潺亭境內多鹽井,鹽鹵出產豐富,公元554年更名為鹽亭縣。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位於鹽亭縣中部的大興回族鄉,是綿陽市境回族聚居唯一的鄉。回族主要肉食為牛、羊肉(不吃豬肉),並有飲茶習俗,且善於飼養牛、羊。回族非常講究清潔衛生,室內外經常打掃得乾乾凈凈;經常洗澡換衣,保持身體清潔。成人男女戴白布圓帽,作為民族標志。信仰伊斯蘭教,村中建有宏偉的軍門清真寺。回族的生產、生活、婚嫁、喪葬等習俗均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加上當地茂密的森林和丘陵田園景色,構成了比較獨特的回族風情。
舞蠶龍是鹽亭獨特的民間祭祀嫘祖的民俗活動。蠶龍長約二丈余,由白色綢緞精縫而成。蠶頭碩大如鍋蓋,蠶身修長如蠶紋。蠶龍由八位青年婦女舞動。舞龍婦女一律足穿厚底短扣靴子,身穿綠色衣服。舞龍時,婦女一字長蛇陣排開,伴隨著威風鑼鼓,踏著節奏,時而跳躍騰挪,時而此起彼伏,時而盤旋纏繞,時而狂奔如脫兔,時而靜立如處子,蠶龍舞得栩栩如生。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農業 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
工業、商貿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廷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鹽亭縣城商業發達,市場繁榮。
基礎建設 建成文同幹道二期工程,總投資1,100萬元;梓鹽油路二期工程柏梓至縣城段26km雙層表處瀝青油路,總投資365萬元,井子口至雙碑鄉道油路11km,總投資133萬元;完成省道成南路鹽(亭)至三(台)界至縣城井子口23km一級收費路及梓江二橋的省市立項工作;兩河場鎮舊街拓寬全面竣工;建成玉龍鎮櫸溪大橋,金雞鎮雍江大橋,柏梓鎮固龍井漫水大橋。
林業資源 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
Yanting Xian
510723
621600
縣人民政府駐雲溪鎮
2004年,鹽亭縣轄14個鎮(雲溪、富驛、玉龍、金孔、兩河、黃甸、柏梓、八角、黑坪、高燈、金雞、安家、林農、巨龍)、21個鄉(龍泉、折弓、麻秧、馮河、石牛廟、宗海、兩岔河、林山、新農、三元、五龍、茶亭、金安、洗澤、毛公、劍河、來龍、永泰、黃溪、櫸溪、雙碑)、1個民族鄉
Ⅶ 綿陽三台縣、鹽亭縣簡介
三台概況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672米。
三台縣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最高氣溫39.9℃,最低氣溫-15℃,年平均氣溫16.7℃,日照1376小時,無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9%。縣城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二級標准。
三台縣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丘陵面積佔94.39%,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23萬,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
省道成(都)南(江)、綿(陽)重(慶)高等級公路交匯於縣城,自古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
縣城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市60公里,西距離成都15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是四川省2010年規劃建設的十大重點中等城市之一,已爭創為全國綜合治理和雙擁模範縣,科技、文化、體育工作先進縣,省文明和衛生縣城,是四川省丘區經濟試點縣。2009年1月20日,正式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首批「全國文明縣城」。
三台縣全縣有四大土類,十二個金屬,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質地壤土佔75.3%,PH值7.0-8.4,各類土壤宜種性廣,有木本植物260多種,草本植物69種,動物198種,森林覆蓋率28.6%,地表水極其豐沛,有涪、凱、梓、郪四江,水能蘊藏量27萬千瓦,可供開發17.3萬千瓦,已開發13萬千瓦,涪江縣內流程70.65公里,年平均流量395立方米每秒,凱江縣內流程45.35公里,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每秒,涪凱兩江達到《國家地面水》GB3838-2002三類水域水質標准,全年水溫變化情況是:枯水期17.1-18.5℃,豐水期29-31.5℃,平水期15.5-18.1℃,有人民渠、武引渠、百里渠等人工水渠,形成了團結湖、魯班湖、永和埝、大圍埝五大自然灌溉體系,蓄水量4億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4.63萬畝,三台縣大氣環境達國標,屬免檢對象,已探明的鵬潤土、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編輯本段]三 台 縣 情(08年五月更新)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鄰綿陽,南連射洪,西靠中江,東接鹽亭。省道綿(陽)渝(重慶)公路和成(都)南(充)公路橫貫全境。
三台是四川19個百萬人口丘陵大縣之一,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轄63個鎮鄉(其中鎮41個、鄉22個)、936個村。全縣總人口150萬,居全省第三位,占綿陽市的28%,其中城鎮人口25萬,農業人口123萬。耕地面積118.6萬畝。縣城位於潼川、北壩兩鎮,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8萬。
三台歷史悠久。自西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設廣漢郡郪縣始,隋唐為梓州,宋、元、明為潼川府,清置三台縣,至今已歷2200多年。古老的三台在唐與成都齊名,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詩聖杜甫於唐玄宗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歷一年零八個月,創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百餘首不朽詩篇。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東北大學內遷三台,播下民主進步科學文明種子,培養了大批人才。縣境內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眾多,最負盛名的有先秦時期古郪國遺址、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的郪江漢墓、四川第二大道觀雲台觀、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魯班湖,還有大佛寺、琴泉寺、靈峰寺,與縣城相連的鳳凰山森林公園、東山公園、小明湖、靈興崖墓等歷史、人文景點。
2007年,三台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四川省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之一,縣委、縣政府以此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圍繞農業抓工業,依託工業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實施「開放立縣、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發展工業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三台」三大重點,實現了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人均GDP達到7402元,比上年增長15.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05億元,比上年增長36.69%,規模工業增加值9.55億元,比上年增長29.5%;完成財政總收入(全口徑)3.31億元,比上年增長30.47%,其中一般預算總收入2.95億元,比上年增長28.6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6億元,比上年增長33.4%;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比上年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988元,比上年增加14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加603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創近年來的新高。年內獲得十大「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全國金融生態縣」、首批「四川省文明縣城」、「省級平安示範縣」、「四川省三農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榮譽。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三台縣大力實施「工業百億」工程,以骨幹企業為龍頭,全力打造「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機械製造」四大支柱產業。2007年,四大支柱產業全年共實現工業總產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48.7%,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7%。「紡織絲綢」產業已被納入綿陽市產業發展規劃。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8戶,總數達到79戶,新增產值過億元企業5戶,總數達到12戶。工業稅收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納稅過百萬工業企業達22戶,新增6戶。工業企業累計完成技改投資5.5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和四大支柱產業的集聚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出口企業培育力度,全年共引進縣以外項目33個,新引進和增資項目合計到位資金14.23億元,增長64.9%,到位外資563萬美元,增長37.7%,培育有出口實績企業達19戶,實現外貿出口2007萬美元。全縣民營企業達861戶,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4.34億元,增長20.2%,民營工業增加值12.63億元,增長33.4%。
「三農」工作實現新突破。2007年,三台縣實現農業總產值52.19億元,增長10%,增加值35.7億元,增長5.4%。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91.53萬畝,實現糧食總產73.86萬噸,同比增長14.6%。全縣糧食總產、人均佔有量和加工轉化商品率均創歷史最高記錄,榮獲十大「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和布局結構調整,加快建設優質糧油、生豬、小家禽、蠶繭、油橄欖、中葯材等農產品基地,全年生豬出欄200萬頭,小家禽出欄2500萬只,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2.4%,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345元。產繭250萬公斤。大宗農副產品產量和農業的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和保持全省前三名,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全年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總數達到42家。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新經濟組織的帶動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快速發展,涪城麥冬、嶄山米棗、建設油橄欖等一大批特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品牌效益不斷提升,被成功譽名為「中國米棗之鄉」。充分發揮5個駐外勞務辦作用,全年輸出勞動力45萬人,其中向縣外輸出35.7萬人,組織化輸出11.32萬人,勞務創收28.5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2298元。
城鄉經濟和第三產業更加繁榮。2007年,縣城出口乾道、西城區、銀杏路、解放街改造全面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以開展「清潔農村大行動」為契機,輻射帶動和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明顯增強。全年共發展集鎮建房586戶,建農房2900餘戶,拉動建房投資約4.9億元。全年建設通鄉油路(水泥路)35公里,村道公路394公里,農村客運站10個、招呼站143個,農村客運通車率達68%。古郪國旅遊風景區項目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鄉村旅遊上檔升級和品牌建設全面推進,全縣農家樂總數已達到183家,各景區累計接待國內遊客184.3萬人次,增長27.8%,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增長32%。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92億元,同比增長17.9%。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並成功獲得「全國金融生態縣」稱號。
社會事業實現全面協調發展。小學、初中教育質量穩步上升,高考再創輝煌,大學本科文考硬上線突破4000人大關,上線率達55%,居全省各縣第一,鞏固了我縣教育在全省的領先地位。採用「國有民辦公助」的方式,縣職教中心實現公司託管經營。成功舉辦了三台縣第六屆運動會。廣播電視事業完成自然村通有線電視150 個,有線電視用戶數達到25.5萬戶,名列全省、全市第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農民受益度高於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7‰。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文明縣城」。
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群眾工作試點縣的契機,積極開展新時期群眾工作試點。構建起了「縣委負責,政府實施,部門聯動,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群眾工作大格局。投入惠民行動資金4億余元,全面完成了十大項92子項惠民任務。城鎮職工養老、醫療保險實現了雙覆蓋,農村五保、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在全縣形成整體聯動人防網路和覆蓋城鄉的科技防範網路,成功創建為省級「平安示範縣」。把扶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精心組織,探索出了產業扶貧、項目扶貧、政策扶貧等一系列脫貧新舉措,初步形成了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全面超額完成了市上下達的三年扶貧攻堅任務。
2008年,是三台抓住擴權強縣試點機遇,實現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關鍵一年。在中央、省、市的領導下,三台縣將牢牢把握省委「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取向,立足縣情,更加註重產業互動、城鄉統籌、資源整合、環境提升,加速推進現代農業、工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全民創業、民生工程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力爭實現GDP總值101億元,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億元,增長3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2億元,增長38.2%,民營經濟增加值54億元,增長22%,民營工業經濟增加值16.05億元,增長27%,財政總收入4.14億元,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200元,使三台經濟社會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和較高發展水平。
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全縣幅員面積1647.6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總人口60.26萬人,有回、蒙、羌、藏等少數民族。
鹽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 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
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庭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
鹽亭縣城商業發達,市場繁榮,唐巴公路橫貫境內,為物資交流創造了條件。
縣內旅遊景點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高山公園、有紀念勸民種桑養蠶的縣令董叔封的墳墓。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鹽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氣溫17.3%,無霜期294天;春早,夏熱,秋短,冬溫,氣候溫和,熱量充沛。
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55%,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茂密蔥翠的森林掩映著城市和村莊,到處是鳥語花香和醉人的碧綠。穿行鹽亭大地,無不為其山之幽靜、水之清澈、景之美麗、氣之神爽而陶醉。鹽亭山水四季風韻各不相同:陽春三月,白花爭艷,青枝綠葉;炎陽夏季,濃蔭蔽日,蟬鳴山野;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碩果累累;數九寒冬,瑞雪紛紛,銀裝素裹。
地下礦藏石油、天然氣、鹽囪、膨潤土、石灰石、白堊土及遍布全縣的砂石建築材料。亞硝酸鹽、永磁電機、絲綢、活性白土白酒、食用天然色素、豬牛羊製品和各種方便快餐食品等特級產品極具開發價值。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鹽亭位於古蜀國東部邊境,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巴國、蜀國經常為爭奪地盤而開戰,蜀國在今縣境內彌江(古稱潺水)建烽火亭,用於觀察敵情和守備,稱為潺亭。至秦朝改稱為秦亭,漢代復稱潺亭。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聖諭將萬安縣治所遷至潺亭,稱為萬安縣,是鹽亭建縣之始。公元535年更名為潺亭縣。因潺亭境內多鹽井,鹽鹵出產豐富,公元554年更名為鹽亭縣。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位於鹽亭縣中部的大興回族鄉,是綿陽市境回族聚居唯一的鄉。回族主要肉食為牛、羊肉(不吃豬肉),並有飲茶習俗,且善於飼養牛、羊。回族非常講究清潔衛生,室內外經常打掃得乾乾凈凈;經常洗澡換衣,保持身體清潔。成人男女戴白布圓帽,作為民族標志。信仰伊斯蘭教,村中建有宏偉的軍門清真寺。回族的生產、生活、婚嫁、喪葬等習俗均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加上當地茂密的森林和丘陵田園景色,構成了比較獨特的回族風情。
舞蠶龍是鹽亭獨特的民間祭祀嫘祖的民俗活動。蠶龍長約二丈余,由白色綢緞精縫而成。蠶頭碩大如鍋蓋,蠶身修長如蠶紋。蠶龍由八位青年婦女舞動。舞龍婦女一律足穿厚底短扣靴子,身穿綠色衣服。舞龍時,婦女一字長蛇陣排開,伴隨著威風鑼鼓,踏著節奏,時而跳躍騰挪,時而此起彼伏,時而盤旋纏繞,時而狂奔如脫兔,時而靜立如處子,蠶龍舞得栩栩如生。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農業 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
工業、商貿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廷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鹽亭縣城商業發達,市場繁榮。
基礎建設 建成文同幹道二期工程,總投資1,100萬元;梓鹽油路二期工程柏梓至縣城段26km雙層表處瀝青油路,總投資365萬元,井子口至雙碑鄉道油路11km,總投資133萬元;完成省道成南路鹽(亭)至三(台)界至縣城井子口23km一級收費路及梓江二橋的省市立項工作;兩河場鎮舊街拓寬全面竣工;建成玉龍鎮櫸溪大橋,金雞鎮雍江大橋,柏梓鎮固龍井漫水大橋。
林業資源 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
Yanting Xian
510723
621600
縣人民政府駐雲溪鎮
2004年,鹽亭縣轄14個鎮(雲溪、富驛、玉龍、金孔、兩河、黃甸、柏梓、八角、黑坪、高燈、金雞、安家、林農、巨龍)、21個鄉(龍泉、折弓、麻秧、馮河、石牛廟、宗海、兩岔河、林山、新農、三元、五龍、茶亭、金安、洗澤、毛公、劍河、來龍、永泰、黃溪、櫸溪、雙碑)、1個民族鄉(大興回族)。
Ⅷ 三台有哪些土特產
三台紅桔
三台縣從60年代開始發展優質紅桔,70年代開始投產,當時的三台大紅袍紅桔馳名省內外,年產量在5000噸左右,出口4500噸左右,遠銷東北、西北、陝西等地。現在全縣尚有面積3000畝左右,年產量在2000噸左右
潼川豆豉
潼川豆豉是四川省的優秀產品,也是各地的川菜大師們專要的調味品之一。炒食、拌食、制湯皆妙,以它烹調各種葷素菜,最能體現川菜的風味。潼川豆豉出產在三台縣,因三台古為潼川府,故習慣稱為潼川豆豉。此豆豉曾是清代的貢品。三台生產豆豉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嶄山米棗
嶄山米棗產於三台縣永新鎮嶄山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三台縣獨具地方特色的小水果,具有脆嫩多汁、甘甜爽口、營養價值高且成份比例最佳、外觀悅目等特點。在北京、成都、廣州、海南、新疆、西藏、貴陽、綿陽、蘭州、德陽等大中市場受到廣大消費者好評,歷年供不應求。
三台豐水梨
豐水梨具有個頭等,皮薄化渣,香甜可口,外形美觀等特點。三台現有豐水梨面積約3000畝左右,年產量約4000噸左右
三台蠶繭
蠶繭生產周期短,效益高,是農民致富、財政增收的重要途徑。現在全縣有桑園面積5.98萬畝,養蠶農戶30萬戶以上,常年產蠶量超過4000噸,產值7200萬元。
前鋒蔗根
前鋒鎮位於四川省三台縣中部地區,距縣城25公里,面積23平方公里,人口1.3萬人。 前鋒鎮盛產蔗根,現種植面積達1000畝,單產1000公斤,總產1000000餘公斤,產值50餘萬元。
劉營辣椒
劉營鎮種植辣椒8000畝,單產1250公斤,總產1000餘萬公斤,產值1200餘萬元;企業加工銷售收入225萬元,利稅45萬元,「川椒系列產品技術開發」被國家科技部以國科發計[1998]076號文件明確列入1998-2000年國家星火計劃項目。
俺是賣河南土特產的,進俺空間大家一起探討哈~
Ⅸ 三台羊一鍋
好!
基本概況
三台縣人民政府駐潼川鎮,郵編:621100。代碼:510722。區號:0816。拼音:Santai Xian 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台。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北緯 30 度至 32 度之間,東經 104 至 105 度。東與鹽亭、梓潼交界,南與射洪、蓬溪縣相鄰,西與中江縣接壤,北與遊仙、涪城區相連,距綿陽市中區57公里,距成都市153公里,。境域南北長 81.1 公里,東西寬 56.2 公里,狀若艾葉,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 147 萬,為四川百萬以上人口的農業大縣,人口密度553人/平方公里,有漢、回、藏、羌、彝、滿、白 、土、維吾兒、蒙古、苗等11個民族。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三台在歷史上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1992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旅遊勝地。縣南的郪江流域為古郪國所在地;金鍾山漢墓群為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雲台觀有清帝敕賜,乃四川第二大道觀 ;縣城保留有兩道古城樓和千餘米城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魯班水庫、團結水庫;融古典建築和現代園林於一體的牛頭山杜甫草堂、風景秀麗、素有「小西湖」之稱的「翠湖」;有省級鳳凰山森林公園和東山公園、蟠龍山大佛寶剎,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歷為州、郡、府、路、治所,唐宋時就與成都齊名,被譽為「西南大都」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地及經濟文化中心,現在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台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文化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首批市級文明衛生達表現,是四川省「足球之鄉」。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三台縣工業體系完備。現已形成以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加工為骨乾的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萬種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業正逐步成為富民強縣的主體。
三台城市功能完備,商貿繁榮,名勝古跡眾多。市政設施配套完善,城區常住人口逾10餘萬;各類商貿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已形成開放式新型流通體系;一系列古跡文物、旅遊景點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品位,食、宿、行、游、購、玩的一條龍旅遊服務到位,這里已成為都市人娛樂、休憩的後花園。 三台城是省級衛生縣城,這里街道寬闊,市容整潔,高樓林立,夜景流光溢彩,分外迷人。三台人民熱情好客,朴實勤勞。三台交通發達,近幾年建成綿三、三射一級公路,三中、三鹽二級公路,縣城有通往五十多個鎮鄉的柏油公路,三台緊靠綿陽、德陽、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省道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鎮享有路四通八達。信息通道已開通國際程式控制電話、圖文傳真、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國際互聯網與計算機區域網。水、電、氣供給充裕。省級四川三台工業經濟開發區、民營經濟發展區已具規模。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各類服務日趨都市化。投資軟、硬環境優越,具有良好的投資開發前景。成綿高速公路的貫通,綿陽南郊機場、鐵路口岸的啟用,更為三台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三台]. 梓州是四川與成都齊名的川北重鎮,八世紀的梓州,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偉,交通發達,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凱江上,來往船隻川流不息,這里有川北最大的碼頭。在這些碼頭上,曾旅居這里近兩年的大詩人杜甫多次送往迎來,吟詩作賦。且看:「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反映了交通樞紐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麗的夜色從「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中可見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何等的規范。從這些詩句中,一幅中世紀恬靜美麗的都市圖畫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作為當時省一級行政機構---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規模很大,城牆很高,城樓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詩中,還有很多登梓州城樓的詩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樓二首》,《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等等,這些詩歌和其它登高詩歌一樣,除了抒發自己苦悶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對梓州山河的無盡贊美。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是如何的繁華,時過境遷,現在的成都已是我國西南最大的都市,而我們卻只能從這樣的殘破門樓中去尋覓和回味它當時的盛景了。
自然地理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13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屬川中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
地質地貌
三台縣地處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准台之四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
根據土壤內部水、熱、氣、肥與作物生長的協調程度,三台可劃分為五個地貌類型區:東部高丘中窄谷區、中部中丘中寬谷區、西部底丘寬谷區、沿江陡壁寬谷台地區。其中沿江平壩河谷區,分布於涪江、凱江、梓江、郪江兩岸,包括現代河漫灘在內的Ⅰ、Ⅱ級階地,呈寬窄不一的條帶狀沖積壩。試驗示範區屬於徑流緩慢,徑流系數0.22,排水容易,年沖刷土壤量120683.6噸,流失氮、磷、鉀養分10.59噸/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質來源廣,成分復雜,光、熱、水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
鳳凰山
鳳凰山森林公園佔地約520畝,地勢呈北高南低、東北一西南走向,最高海撥455.7米,最低海撥378.8米、高差76.9米。園中林木參天,枝葉交錯,綠波盪漾。綠化覆蓋率95.7%,森林郁閉度0.9,森林植被有50科80種,可謂良木嘉樹,鬱郁蔥蔥。山間小溪、石下清泉、流水潺潺。道路縱橫,蜿蜒通出,翠羽穿梭,百鳥爭鳴。整個山林綠方靄靄,瑞氣蔚然,恰似一隻展翅巨鳳。於鳳頂俯瞰梓州勝景、氣象萬千:凱涪江浩盪東去,千幢樓星羅棋布,使人心曠神怡。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歷史沿革
三台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歷史悠久。三台古為郪縣、涪城縣地,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有郪縣,南朝蕭梁時置涪城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涪城縣並入郪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縣入潼川州直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縣,迄今共歷2198年。
民國元年廢府留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經濟概況
農 業
三台縣歷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棉花、花生、油菜籽等。民間飼養豬、牛、羊、雞、鴨、兔。栽桑養蠶,從事土紡、土織,成為民間農戶的主要家庭副業。200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6868萬元,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7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4583.6萬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267.6萬公斤,花生總產量1288.5萬公斤,油菜籽總產量5235.7萬公斤。黨和政府重視林業生產的發展,領導群眾積極植樹造林。1998年全縣實現了「全面綠化」,長防林工程竣工達標,綠化率達到99.3%,森林覆蓋率達到33.9%。由於農業、林業的發展,促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農副土特名優產品主要有涪城壩的麥冬、建設巫家溝大蒜、永新鎮嶄山米棗、富順金光的「東山板栗」、菊河土煙、萋江「大紅袍」紅桔、蘆溪早熟「團圓果」柚桃等,各地正加速發展。先後被列為四川省和全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柑桔、麻類、油橄欖、麥冬等的生產基地縣,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分別排名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縣之列。
三台有耕地面積124.5萬畝,林地119.68萬畝,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一、二型水庫98座,可養魚總水面7萬多畝,宜於發展糧食和棉花、油料、桑、麻、糖料、水果、蔬菜、葯材等經濟作物,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中國麥冬之鄉,農業總產值和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列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灌溉水、土壤符合DB51/3361-2003標准。年產小麥15.67萬噸,大麥2萬噸、花生和油菜籽9.47萬噸、玉米17萬噸、紅薯11萬噸、棉花1.26萬噸、水果5.82萬噸、水產品1.1萬噸、麥冬6000噸、蠶繭420萬公斤、原竹20萬噸,年出欄生豬186萬頭、家禽2180萬只,胡蘿卜、番茄、辣椒、大蒜、榨菜、土豆等蔬菜品種繁多,種植面積較大,並可根據需要調整種養結構,擴大種植面積和產量。這些農副產品,為大規模工業生產提供了豐富、優質、穩定的原材料。
2007年12月8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命名三台縣為「中國米棗之鄉」。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06年第73號公告,批准三台縣「涪城麥冬」實施地理標志保護。
工業
三台縣域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劍南」牌水泵、「峨眉」牌扳手、「潼川」豆豉、凱河麵粉廠「魔芋掛面」、釀造廠的「香辣醬」、「萬壽大麴酒」、「新渡大麴酒」等7個企業產品獲國家部優產品,「潼川」牌大麴酒、「梓州板鴨」、「紫糯米酒」在全國「七五」科技星火成果博覽會獲金獎。西平、城郊絲綢廠的西蜀牌真絲系列和電力紡、七彩被面曾獲曼谷博覽會金獎,生絲出口日本、西歐、東南亞。形成了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為骨幹,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種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工業產值2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比達6:4。工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工業產值己超過農業產量。 三台現已初步形成了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機械製造四大產業集群。這些產業和產業集群縱向和橫向延伸配套空間很大。台虎鉗、扳手、車圈、水泵、黃磷、棉紗、絲綢、生活用紙、水晶電子等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遠銷西歐、北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行政區劃
2004年,三台縣轄41個鎮(潼川、蘆溪、景福、富順、劉營、西平、安居、塔山、樂安、金石、觀橋、新生、古井、中太、中新、石安、秋林、建設、三元、萬安、妻阝江、龍樹、魯班、紫河、建平、新魯、立新、靈興、八洞、凱河、花園、東塔、光輝、百頃、前鋒、柳池、永明、新德、北壩、永新、黎曙)、22個鄉(樂加、幸福、老馬、金鼓、里程、菊河、建中、斷石、下新、爭勝、雙勝、雙樂、忠孝、高堰、進都、寶泉、曙光、雲同、上新、廣利、協和、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