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朝歷代為什麼都不打下朝鮮半島
東北的繁榮是治理朝鮮的關鍵,秦漢的時間東北經營的不錯,所以就能統治朝鮮,到了三國,就沒有那麼容易了,自己內亂,五胡亂華,一直到唐朝,中國中央政府在東北的實力非常薄弱,沒有辦法控制朝鮮了。唐朝好些,並了半個朝鮮。但是也不容易。宋朝就不提了,連北京都丟了。元朝是統治了朝鮮,但是元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度,有好多王朝,中央的權力好小。實際上元朝不能算中央集權的國家,應該是邦聯和聯邦的中間體。明朝前期還有機會,但是東北的主要勢力逐漸是滿族的了。清朝本來最有機會,但是清朝自己把東北掏空了,不準漢人住,自己又不住,差點丟掉整個滿人的老巢。江東和黑龍江以北整個都丟了,也跟漢人太少有關的。
附:高麗傳
中國征伐朝鮮淵源淺探
陳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下篇雲:
李唐一代為吾國與外族接觸繁多,而甚有光榮之時期。(略)茲所欲論者只二端:一曰外族盛衰之連環性,二曰:外患與內政關系。(略)
所謂外族盛衰連環性者,即某甲外族不獨與唐室統治之中國接觸,同時亦與其他外族有關,其他外族盛衰之連環性者,即某甲外族之崛起或強大可致某甲外族之滅亡與衰弱。(略)而唐室統治之中國遂受其興亡強弱之影響,及利用機緣,或坐成其敝害。故觀察唐代中國與某甲外族之關系,其范圍不可限於某甲外族,必通覽諸外族相互之關系,然後三百年間中國與四夷更疊盛衰之故始得明了,時當唐室對外之措施亦可略知其意。
按陳寅恪先生所論,非僅言唐與外族關系,實為探察古代中國與四境外族關系迷津之指要。今循此卓識洞見,試就中國征伐朝鮮之淵源作一粗淺之探察。
中國與朝鮮諸朝關系,交流與攻戰相雜,中朝世代友好之證據,論文皆不乏。唯對中國征伐朝鮮之原因殊少探討。本文即作一莽撞之嘗試,然征伐與友好交流為雙方關系之兩面,請閱者切不可以為有所偏頗。另隋唐之前,中國與朝鮮屢起大戰,隋唐之後,中國朝鮮關系趨於平靜和好,故所取論者只及於隋唐以前,隋唐以後暫少論及。今拙文雖就,然學識資料皆乏,歡迎朋友指誤並補正之。
一, 古代朝鮮與中國之淵源
朝鮮之族本屬東夷
唐•;;杜佑•;;通典•;;邊防一•;;東夷•;;序略
東夷有九種,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或冠弁,衣錦,器用俎豆。所謂中國失禮,求之四夷者。(其後注引〈白虎通〉雲:夷者蹲也,言無禮儀。或雲,夷者,抵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抵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
殷商最早也起於東夷,故東夷接受禮儀教化即起於關隴之周朝文化感染較諸外族為早,亦為周朝所致力於融合者。
同書•;;朝鮮
朝鮮,周封殷太師之國,大師教以禮儀田蠶,作八條之教,無門戶之閉,而人不為盜,其後四十餘代至戰國時,朝鮮侯准擅稱王。
同書•;;序略
周初封殷太師國於朝鮮,時管蔡畔周乃招誘淮夷作亂。周公征定之。其後徐夷擅號,穆王命楚滅之。至楚靈王會申,亦來同盟。後越遷琅邪郡,遂陵暴中國。
東夷與周朝不斷交流攻戰,逐漸吸納周文明或與之融合,其發展程度較高者,竟然能與中國抗衡。經過一系列殘酷的諸侯戰爭,在中國的大部分東夷被征服或融合,其餘落遂向東北與東南方向遷徙。
同書•;;序略
諸夏侵滅小國,秦並天下,其淮泗夷皆散的人戶。其朝鮮歷千餘年,致漢高帝時滅,武帝元狩中,開其地置樂浪等郡。高麗本朝鮮地,漢武置縣屬樂浪郡,時甚微弱,後漢以後累代皆受中國封爵,所都平壤城則故王險城。
二、中國征伐朝鮮之表現
朝鮮與高麗同興盛於相似之地域,然皆為中國所破滅。為何古代中國孜孜以求擊據遼東地,原因頗令人迷惑。今總歷代事跡,察其外在表現大概有二種:
其一為統一後之王朝致力開拓地區。其二為某分割勢力擴充實力之需要。
關於統一後之王朝致力開拓地區。
通典•;;邊防一•;;東夷•;;序略
周初封殷太師國於朝鮮,時管蔡畔周乃招誘淮夷作亂。周公征定之。其後徐夷擅號,穆王命楚滅之。至楚靈王會申,亦來同盟。後越遷琅邪郡,遂陵暴中國。
同書•;;朝鮮
武帝元封三年,遣樓船將軍楊仆從齊浮渤海,兵五萬。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之。
朝鮮人相與王右渠來降。遂以朝鮮為真蕃,臨屯,樂浪,元菟四郡。自內屬以後,風俗稍薄,法禁亦多,至於六十餘條。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王莽初發高句麗兵以伐胡,不欲行,強迫遣之,皆亡出塞。
〈〈三國志〉〉王母丘諸葛鄧鍾傳
正始中,儉以高句麗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煬帝承隋文帝統一富盛後,唐太宗籍內安外攘之威,傾中夏全國之力,以攻高麗,終於潰敗。
每當統一王朝全盛時期,北方強敵既以潰滅,則該朝代必轉向東北方向,致力經營遼東,此為中國歷史一大獨特現象,學識有限,殊難推論其深層次原因。周、漢、隋、唐都是以關隴為政治中心的朝代,故必待北方與西北之近鄰強敵敗亡不足為患時,方能著手征伐朝鮮、高麗。然待北方又有外族興起,則該朝代只能退保根本,而不能鞏固經營遼東,以至放棄之。又東夷受華夏文化影響極深,頗為「柔順」,似乎亦為好大喜功之中國皇帝最佳功業目標之一。
關於某分裂勢力擴充之需要。分裂勢力有二別,其一為東北興起之異族,其二為地方軍閥與部分流亡者。
東北興起之異族:
今序列慕容氏與契丹兩民族之興起即可明:
同書•;;邊防十二•;;北狄三•;;慕容氏
慕容氏亦東胡之後,別部鮮卑也,魏初渠帥有莫護跋率諸部入居遼西。後從司馬宣王討公孫淵有功,拜為義王,始建國棘城之國。
〈〈晉書〉〉列傳第六十七•;;四夷•;;夫余
夫余國在玄菟北千餘里,南接鮮卑。至太康六年,為慕容隗所襲破,其王依慮自殺,子弟保走沃沮。
〈〈晉書〉〉載記第九•;;慕容遑
咸康七年,遑遷都龍城。率勁卒四萬,入自南陝,以伐宇文、高句麗。
〈〈晉書〉〉載記第二十三•;;慕容垂
高句麗寇遼東,垂平北慕容佐遣司馬郝景率眾救之,為高句麗所敗,遼東,玄菟遂沒。
〈〈晉書〉〉載記第二十四•;;慕容熙
熙伐高勾麗,以符氏從,會大雨雪,士卒多死,乃引歸。
慕容隗勝高麗而興,慕容熙敗於高麗而亡國。可謂與征伐高麗相始終。
通典•;;邊防十一•;;北狄七•;;契丹
契丹之先與庫莫奚異種而同類並為慕容氏所破。其後為突厥所逼,又以萬家寄於高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東夷•;;高麗
永徽五年,(高麗王)藏以貊褐兵攻契丹,戰新城,大風,失皆還激,為契丹所乘,大敗,契丹火野復戰,人死相籍,積屍冢之。遣使者告捷,高宗露布於朝。
鮮卑慕容皆因高麗之資,而興起為中夏之患。此後之蒙古與女真皆破得朝鮮而入中原。故朝鮮之地為東北方民族南下之資源保障及戰略側背,東北諸外族不征討之必不能安。如不能戰勝朝鮮或高麗,則必不能強大,甚或趨於衰亡。故余臆測古中國征討遼東亦有根除東北邊患之意識。
關於地方軍閥與流亡者
通典•;;邊防一•;;東夷•;;朝鮮
((西漢)屬燕王盧綰反入匈奴,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度貝水,擊破朝鮮王准,居秦故空地上下障,後稍微役屬真番朝鮮諸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在貝水東)。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蕃,臨屯皆來服,屬地方千里,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
同書•;;辰韓
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逼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地東界與之,有城柵。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高麗傳
武德初,再遣使入朝,高祖下書修好,約高麗在中國者護送,中國在高麗悉數遣還。
每逢戰亂,北方流民往往逃入朝鮮,其強橫者竟驅逐原住民而居其地。觀漢唐諸朝皆患人口流失,古代中國本為農業立國,須組織人口,治水力田。人口流失,對勞動力有損,編戶缺亂,猶不利於當時社會秩序之有續運轉。此或中國征伐朝鮮經濟上原因。地方軍閥亦數攻擊朝鮮諸族,從中漁利。
《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公孫度
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度到官,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威行海外。
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載中領軍夏侯獻之表曰:「公孫淵昔年敢違王命。又高句麗與貊與淵為寇讎。
《晉書》載記第二十五•;;馮跋
馮跋至元嘉七年死,帝殺跋子翼自立,後為魏所伐,東本高句麗。舍二年,高句麗殺之。
地方軍閥靠征伐朝鮮而能擴充實力,亦因朝鮮抵抗而失敗滅亡。
三 總論
總而言之,凡起於關隴之朝代必先定西北與北方後,方向東北開拓。凡起於中原地區之王朝,必先定北方之敵後,即壓迫朝鮮,防止東北異族南下。
中國與朝鮮之間的戰爭,有極深淵源。最早有華夏族壓抑東夷,發展華夏王朝之行動。又有為確保中國邊境安定,避免流亡,消除隱患之意圖。其後則有東北或其他入主中國之民族籍獲朝鮮之資源南下中國的企圖。也包括流亡者與地方軍閥侵漁遼東地而獲苟安的行為。這四者相合,或許可視作中國征伐朝鮮的原因。
㈡ 福建旅遊必去十大景點
福建旅遊必去的十大景點有:永定土樓、嵛山島、臨水宮翠屏湖、白雲山、太姥山、白水洋、廈門園林博覽苑、日月谷溫泉主題公園、鼓浪嶼。
1、永定土樓: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隸屬於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下轄龍頭社區、內厝澳社區,轄區禁止機動車輛通行至高點為日光岩,與廈門島上的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
㈢ 帶有淵字的詩句
王十朋
無田種秫似淵明,卻說歸耕似不情。錢再賦二詩復用前韻錢雲家無置錐之地寓居僧舍有為題米疏者 其二
韋驤
簞瓢悅道顏淵德,陋巷當時豈種萱。雜詠五首 其四
原泉有本養淵渟,更似端人見底清。涵碧池
司馬光
開卷未終雙袖濕,目前彷佛對淵庭。讀潁公清風集 其三
白玉蟾
月冷山空吹鐵笛,一聲喚起玉淵龍。九曲雜詠 五曲鐵笛亭
劉子翚
泠然一滌心淵凈,熱惱無因著莫人。食鵝梨三首 其二
朱長文
良魚好入深淵去,不為鳴榔取次驚。華亭吳江道中偶作十絕 其七
朱淑真
角瑩纖瓊鱗粲金,擁珠閑卧紫淵深。卧龍
何夢桂
遠公招不到淵明,蓮社千年跡已陳。題川無竭寄傲窗二首 其一
吳芾
笑逐鰲頭花下去,旌旗夾道鼓淵淵。和林大任三首 其一
張先
須信夜光誰可得,玉龍沉睡玉淵寒。子山再惠詩見和因又續成子山不以予不才兩發章薦
張守
門對芙渠碧沼清,蕭蕭五柳似淵明。和答諸兄弟四首 其三
張孝祥
試向欄干敲拄杖,為君喚起玉淵龍。玉淵
李長庚
想得斜川今更好,勝游恨不繼淵明。與致道約游陽華尋以雨阻追和山谷集中岑公澗二絕句韻 其一
李曾伯
鄰有山田價似輕,擬求種秫效淵明。自和山房十詠 其八
杜范
未有淵明先有我,何人喚我作淵明。代菊對
杜衍
對竹祇宜思穴鳳,臨流不可見淵魚。過仇池
楊萬里
晚因子厚識淵明,早學蘇州得右丞。書王右丞詩後
三徑初開自蔣卿,再開三徑是淵明。三三徑
菊生不是遇淵明,自是淵明遇菊生。賞菊四首 其三
汪莘
夏雨春風窮管仲,停雲榮木老淵明。春夏之交風雨彌旬耳目所觸即事十絕 其三
貢宗舒
贏得行人閑著眼,卻疑此處即淵明。題柳隱圖
陳師錫子
議論不能符國是,精誠直可動淵泉。投任伯雨詩
陳克
不獨卷中攜栗里,還於句里得淵明。題葉碩父畫卷二首 其一
陳宓
不憂不慍顏氏子,載色載笑陶淵明。懷古 其一
陳造
病來止酒似淵明,潘岳歸田賦已成。同沈守勸農十首 其八
陳淳
日復陪游泮水湄,發揮史學到淵微。和卓廷瑞贈詩之韻四絕 其二
周孚
阿師曾入丹淵室,買馬今年得鋸牙。再次韻前篇屬印禪師後篇屬選上人二首 其二
周南
江湖多少潛淵地,何事持身水面來。觀釣魚
周紫芝
溪雨廉纖作晚晴,斜川風物喚淵明。次韻李子澤過次卿溪堂二首 其一
了知今日投淵婦,猶勝當年斷臂妻。讀徐伯遠書外家遺事作二絕句以紀之並序 其一
千秋但有一淵明,肯脫青衫事耦耕。杜鵑三首 其二
鄭獬
木禿風摧正為才,幾將擠陷九淵來。和汪正夫梅 其十六
趙蕃
引領白雲人甚遠,縱游誰解飲淵明。游仰山欲游蘭若不果懷混融二首 其二
駱羅憲
世上平生懶所更,有懷真欲仿淵明。與廖檢法同行口佔分水嶺詩 其二
徐鈞
枕席溫涼遺信史,發揮純孝賴淵明。黃香
黃菊白衣空送酒,可憐心事愧淵明。王宏
晁沖之
如許此花同九日,為君采掇笑淵明。又次韻謝王立之惠紅絲花
真德秀
為民一念徹淵泉,蔬茹餘旬始籲天。壽陳宰(昉)其二
愛民一念徹淵泉,內府時時出禁錢。端午貼子詞 皇後閣五首 其四
賈黃中
無人為起文淵問,端的珠還薏苡還。桂林還珠洞
高翥
愛花千古說淵明,肯把秋光不似春。菊花 其三
曹逢時
學書須學顏真卿,作詩須作陶淵明。漫成
梅堯臣
二水交流抱閭井,清潭幾曲自淵回。依韻李密學合流河口見懷
喻良能
憑欄下瞰清淵底,秋水無塵浸碧霄。題開先寺飛橋次待制王公韻
未省折腰營五斗,懸知今日有淵明。題徐子由菊坡圖 其一
彭汝礪
搖首誰能拜彌勒,皺眉卻合怕淵明。和粹老雲居之句 其四
葛立方
素魄經秋分外明,桂枝濃傍蕊淵清。次韻蔡仲平察院中秋 其一
葛紹體
每愛晉人標韻別,發揮天趣更淵明。贈休齋沈老丈 其二
蔣之奇
城東湞水碧淵洄,楊仆樓船向此來。南雄昌樂驛
㈣ 有關玩物喪志的資料
辯論首先掌握「玩物喪志」的出處。出 處 《尚書?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典 故
朝歌淵源: 春秋時,朝歌曾是衛國都城,衛國的衛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人們把衛懿公的行為稱作「玩物喪志」。
《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的一篇政論小文,講的是後唐主李存勖,初登基時為報父仇,勵
精圖治,終於手刃敵酋。一時間威風八面,不可一世,「舉天下之豪傑,未有與之抗者」。
可這位大英雄卻耽於逸豫,寵信伶人,最後只落得個國破家亡、死於非命的下場。
悲哉,李存勖,九泉之下如遇夫差先生,當相對一哭矣! 此二君皆玩物喪志者之典範也。
一個玩伶人,一個玩美人,只玩得廢寢忘食,「走火入魔」,把雄才大略、沖天之志都玩到
了九霄雲外,最後只玩出個國破身亡的結局。歷代君王中玩物喪志者數不勝數,而普通人里
玩物喪志者也比比皆是。玩賭博的喪家財,喪人格;沉湎於脂粉的喪豪氣,喪志向;就是小
孩子,也有貪玩把功課丟了的。可見「玩物」可以使人沉迷,沉迷而後「忘志」,「忘」得
久了,即便要找怕也難了,實所謂「玩物喪志」。
可見,「喪志」多因「玩物」。那麼,「玩物」是否就一定「喪志」呢? 愛因斯坦曾說
過:「拉琴於我思考大有裨益。」這哪裡是「玩物喪志」?「玩物得志」差不多!怪哉,同為
「玩物」,結果怎麼大不相同呢?
這得從「志」說起。這個「志」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某種目標,二是對待人生的正確
態度。如李存勖、夫差之輩,在達到了某種目標之後,在外物的引誘下,就放棄了正確的人
生態度,也沒有樹起新的目標,因此「喪志」。而愛因斯坦則相反,他堅持正確的人生態度,
並靠著它不斷建立起新的奮斗目標,雖玩物,不喪志。可見,玩物只是外因,關鍵在於「志」
是否堅定純潔。志向堅定純潔,則玩物可以有助奮進;志向不堅定,則難免落得玩物喪志的
下場。古今成敗之事,都不違反這個規律。 所以,我們批判「玩物喪志」,不僅是要約
束「玩物」,更重要的是要堅定志向。有了堅定的志向,則無往而不勝,一點小小的「玩物」
又能奈我何呢?一句話,堅定志向,就不怕「玩物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