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美的電子商務有哪些重大的差異
中美的電子商務有以下區別:
1.中國品牌對電商平台的依賴度更強,美國品牌和電商平台齊頭發展;
2.中國興起更多的互聯網品牌,美國品牌文化早已深入人心;
3.中美電商平台頁面差異大
中國的電商從業者應該首先要以商務為基礎,確定自己要服務的客戶是誰,是進大商場還是去批發市場。然後圍繞自己的目標客戶群來進行更好的服務,真正的解決自己的客戶面臨的問題。這樣才能獲得長期的發展。
❷ 中國和美國的電子商務有哪些重大的不同點
中國的電子商務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網路上的,通過網路展開的商業模式戰局了大半。而美國則是相反的狀態,他們有大部分的都是實體的企業規劃。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是非常快的,但是實體經濟上面確實發展的不如美國,所以互聯網的出現能夠有效的改善這種情況。通過電子商務就加快了不少的進程,而美國的實體經濟發展迅速且穩定,所以電子商務上面就比中國欠缺。
現在中國的網路已經開展了世界性的進步,在許多國家還是用現金的時候,我們都在用手機支付了。電子商務也是成為了一種大面積的優勢,現在不少人已經不習慣在實體店消費了。甚至在實體店購買的東西,也希望能夠在網路上得到一些咨詢服務。
❸ 為什麼中國的電子商務企業都跑到美國去上市
在美上市的優勢
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市場的穩定性以及其代表的雄厚的資金來源為企業融資提供最大空間。對於包括中國公司在內的境外公司來說,對美國資本市場趨之若鶩的最大理由無不在於這一市場所容納的雄厚資金。由於比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市場運營,不僅是龐大的投資機構,就是零散的個人投資者也能通過很多方式將資金聚集起來,占據著資本市場的重要一隅,使美國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和最有效的資本市場。美國投資者對非美國公司的股票的投資大約占這些投資人所擁有的資金總額的12%。
第二,有助於提高公司的全球知名度和良好聲譽。公司良好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公司的價值,而通過上市在美國的資本市場亮相,藉助路演等方式以及媒體的曝光,取得類似促銷的效應,能夠提高企業的聲譽。通常,股市分析師會跟蹤公司的業績,並定期預測公司前景,積極有利的報告將有助於提高公司股票的價格。
第三,強化公司的購並手段。上市使公司的價值能通過具有很高的折現性的美國股市的股票得以體現,而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往往被認可為購並的支付手段,買家往往更有可能接受股票作為支付工具。
第四,進一步促進中國公司的內部改革和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美國市場更為嚴格的披露和公司治理要求,也將成為中國公司進行改革和實施廣泛重組、提高在行業內競爭力的契機。
❹ 中國的電子商務為什麼比美國更成功
1、中國人多
中國是13億人,美國只有3億,當然人多的國家物流成本更低!
2、中國是後發國家,所以可以嘗試先進事物,電商、共享經濟、快捷支付都是如此
3、中國地小
美國90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90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美國集中在兩洋五湖,分布較廣;而中國分三級階梯分布,但是70%人口集中在第三階梯上,所以10多億人口,集中在十個省中,就給了電子商務的空間(也就是傳說的江浙滬包郵)
4、中國商品差異性嚴重、網路成本低
中國很多地方,產品只有本地區有,這樣就給了電商空間。還有中國的電商成本較低,使網上可以更便宜買到東西,所以電商才能發展。
❺ 中國電商和美國電商是不是相差甚遠
你好,中美電商的差異主要體現在:
一、電商DNA:美國的電商由傳統零售企業和亞馬遜主導,而國內電商基本由互聯網公司主宰。
二、移動支付:美國的移動支付滲透率遠超中國,移動支付漸成常態。而中國移動支付在電商整體流量和交易額的佔比仍舊偏低,處於爆發前夜。相同的是,蘋果的iPhone和iPad在中美兩國都成為用戶移動支付的首選設備,消費能力完爆安卓。
三、社交網站貢獻方面,社交網路為美國電商帶去的流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中國,新浪微博已成為電商的一大流量入口。
以美國的亞馬遜為例,我覺得中國電商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物流。亞馬遜的物流費用率只有9%左右,遠低於中國電商13%左右的水平,這直接導致了二者盈利與虧損之別。目前,中國同行基本上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差距,並且都在花錢建設物流體系。然而自建物流體系有利也有弊,他一方面能夠釋放規模效應,另一方面自建物流體系所產生的高額費用壓力和現金流壓力,也許會讓不少公司根本熬不到"黎明"。
其二,挖掘用戶需求。亞馬遜對用戶的關注不單單體現在把"用戶至上"的口號寫在每年的"致股東的信"裡面,而是運用強大的數據分析與處理技術、以及各種高超的技術手段去實現這一點。亞馬遜對客戶需求的挖掘能力非常卓越。舉例來說,當你搜索或者買下一本書時,亞馬遜常常能夠推薦出非常符合你的口味、與你的知識層次十分匹配的書,你會不自覺地買下更多的書。它像一個"很懂你"的朋友,能不斷地引導你消費,而且你覺得這些都是你想要的、很開心。
這種推薦功能中國的電商也都有,不過推薦的大都不能觸發你購買的慾望。這背後體現了對於消費者需求挖掘能力的巨大差距!
其三,創新。這一點毋庸贅言,中國的電商除了無休止且不斷升級的價格戰之外,唯一的創新之舉就是引進更多的品類,從賣書賣家電、變成賣各種百貨。
幾乎沒有什麼自己的創新,完完全全就是對國外一流電商的模仿、以及對競爭對手的模仿和跟進。反觀亞馬遜,他在賣書的時候,發現可以賣電子書,又因為要讓讀者有一個更為方便的閱讀方式,所以推出了自家的Kindle 電子書閱讀器,隨後又圍繞Kindle 發展了KDP 服務,進而改寫了整個出版行業的結構版圖。每一項都是一個巨大的創新和成功。可以說,亞馬遜是不斷在圍繞客戶需求進行一個接一個的、無止境的創新。
其四,對產業鏈的控制。網路購物本來是集中於流通環節,主要是商品的買賣購銷。亞馬遜在做電商的時候,圍繞網購的整個鏈條進行延伸,用FBA 增強了對整個網購物流體系的控制力、用KDP 實現了對整條出版產業鏈的控制力、用AWS雲計算平台增強了對整條互聯網產業鏈的控制力。
中國的電商在這方面剛剛起步,目前能做到的主要是擴大銷售規模、這樣巨大的采購優勢能夠獲得供應商在價格和成本上的優惠,並且利用買斷、獨家銷售、OEM 貼牌等方式增強自身的差異性和話語權。
其五,技術。亞馬遜的技術很強大,正是技術的強大才保證了亞馬遜對於客戶需求挖掘的精準與深入。而中國的電商則秉承了中國企業的一貫傳統,更注重廣告和營銷而不是技術和研發。正因為技術實力上的差距,因此在數據分析與處理、挖掘用戶需求、創新等方面才難以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❻ 中國電商與歐美電商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電商與歐美電商最大的區別如下:
一,中國品牌對電商平台的依賴度更強
中國:傳專統品牌力不屬強,發展依賴於電商平台,消費者在電商平台手中,品牌在線上的發展壯大依賴於平台資源的整合。
美國:品牌和電商平台齊頭發展,一些大品牌在電商興起時就進入市場,紛紛加大投入建立自己的品牌官方商城,對線上的經營可以不依賴電商平台,一方面品牌通過官方商城繼續塑造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把線上消費者掌握在自己手裡,當然也只有一線大牌可以甩開渠道直達消費者。
二,中國興起更多的互聯網品牌
中國:電商平台成為品牌的舞台,無論大品牌小品牌,只有懂得電商平台的玩法,才能立足。
美國:品牌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各種品牌都積累了相當的品牌資產,擁有各自品牌的消費群體。
三,中美電商平台頁面差異大
中國:頁面設計唯美,豐富美觀,適合中國的消費觀念。
美國:不會花大量功夫去拍各種模特圖,細節圖,解剖圖,等等。
❼ 中國電商和美國有什麼不同
中國電商和美國電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一、商品質量和退貨服務
在美國,大部分賣家都會保證其所售商品是合格商品,同時也允許消費者以各種理由退貨,即便商品沒有任何缺陷,但消費者單方面地改變了主意,那麼他也可以安全無虞地退貨。
中國網上賣家能這樣的做的比較少,因此消費者在點擊「購買」之前,必須要非常小心地確認這正是自己想要的商品。此外,在網上出售假貨的情況在美國是比較少見的,但是中國網店裡充斥著大量的假貨。
二、送貨
除了少數廣闊的區域之外,美國網店所發的貨物基本上可以當天送達,不過快遞費價格不菲。送貨費比所購商品的價值還更高,這在美國是很常見的。
在中國,快遞費不高,經常是5-6元人民幣,有時還不到1美元。送貨時間通常需要3-5天,在最後一程配送過程中,很多快遞員用電動摩托車載滿堆集如山商品,挨家逐戶地送貨上門。
三、網購交流
美國消費者上網購物時,往往會從網店裡的照片、買家評論、商家信譽等級視頻資料以及其他的細節描述獲取商品的信息。因為點擊購買了之後,只要自己不喜歡就可以很安全無誤地退貨。在此情況下,消費者很有安全感,而一般不需要與賣家進行交流。
中國消費者上網買東西時,哪怕一件小東西,他們也要用旺旺(阿里即時通訊工具)、郵件甚至電話跟賣家進行不厭其煩的交流,確認商品的各種細節,最後才會下單購買,有關的協商和修正工作都在下單購買前就完成了。這為商家帶了更加繁重的銷售負擔,此外中國網店都在拼價格,以最低價吸引顧客,在這種零售環境下,很多商家不堪重負。
❽ 中國電子商務法律法規與美國有什麼不同
美國法以英國普通法作為建立新法律的基礎,但並非全盤照搬。英國法的主要淵源是普通法,美國法的主要淵源是判例法,中國1949年成立時摒棄原有的法律條文,借鑒各國法律,獨樹一幟,不過大方向上還是大陸法系。
另外,英國法包括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衡平法受羅馬法影響較深,隨著各國的交往頻繁,經濟全球化加速,各國法律的融合也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