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丧文化”为什么会在年轻人中如此流行
丧文化是指当代年轻人在遇到生活,学习,感情的挫折打击时,就会出现失去生活目标失去生活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黑暗之中,丧文化其实 一直都有,只是在当今极为密集,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1993年还有头发的葛大爷出演的一部喜剧的剧照“葛优瘫”,这张表情包在当时极为流行。
再有一部分“丧文化”的流行原因是因为,当代年轻人的压力十分的大,在结束繁重的工作,不用再面对上司的责骂后,他们那无处宣泄的压力便被转移到了网上 ,因为网络上没有人认识他们,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畅所欲言,是以“丧文化”流行起来。“丧文化”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来说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② 有哪些成功的“反营销”案例
毒鸡汤、丧文化,“七夕不要礼物”……每一个成功的“反营销”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创意与“走心”。
有时候江湖吃客令说不要点这个链接,偏偏大家点的很欢乐
毒鸡汤
与鸡汤的正能量不同的是,毒鸡汤里满满的都是负能量,都是被现实碾压的铮铮汉儿:
“又一天过去了。
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
“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那你努力还有啥用。”
“只要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
“生活不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嘛!”
……
这些毒鸡汤是如何成功攀附上营销的快车的?广告人可以将毒鸡汤修改成:“每天叫醒你的不是梦想,而是客户的brief”,做驱蚊手环促销的时候,可以这样:“只要是蚊子,到哪里都不会喜欢它的”……还可以为某一个产品领域的人群设计一套独特的毒鸡汤文案,以此带动行业知名度、某品牌知名度。
比如,四川开了一家丧文化餐馆,餐单是这样的:
摔倒了就躺着拌凉皮蛋
谈恋爱不如睡觉冰镇西红柿
不仅胖还丑卤鸭头
丧文化
丧文化近年来很是流行,淘宝同款“葛优躺”也能做流量,喜茶之后丧茶也很火,网易王三三可以丧茶代言,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一时间火遍全网,各大品牌也随即推出没希望、消极文化产品……
总之,丧文化开始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品牌营销中去,而每一次对丧文化的完美拿捏,不止顺应了用户的当下“扎心”需求,还快速拉近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其实每一次丧营销的成功运营,都离不开运营者的走心策划。
七夕不要礼物
2017年网易云在继地铁成功营销之后,又推出了七夕音乐专辑《你不要送礼物给我》,走的也是“反营销”思路,七夕节,一个朋友圈、各种社交平台大秀恩爱的日子,一个送520红包送昂贵首饰、衣物包包的日子,网易云却高喊“你不要送礼物给我”,要的是什么?一次为爱的走心发声,来看看网易云准备的是什么?
一张磁带!
对,就是一张严选的专辑录成了磁带,没有数据去显示网易云的磁带卖了多少,但是网易云每一次走心的营销却都直接扎进用户心里:爱不只是礼物,而是有心的回馈。
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用“您已被移除群聊”,是“反营销”的力量将你吸引,但真正带动你去分享赞叹的是内容,每一次成功的反营销背后,都离不开走心的设计。
③ 如何看待“丧文化”营销
从"丧"文化到"丧"营销,"丧"之为何?
想要弄明白"丧"营销,我们就不能绕开作为其土壤的"丧"文化,"丧"文化是什么?按几大网络的说法,丧文化是指一些90后的年青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一种行尸走肉的状态。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丧"文化的兴起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丧"?我们不如从韩国的年轻一代中寻找答案,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学生对毕业后生活渐渐感到前路茫茫,Daumsoft表示,网络上使用有关毕业的形容词也有所改变。"烦恼"、"压力"、"担忧" 等负面词汇的比例从2013年的22%增加至28%。同时诞生了诸如"大五生"、"NG族"、"对文"和"N无世代"等形容年轻人惨淡现状的新名词。
对于中国而言同样如此。
现在中国经济下行,社会不再处于急速上升期,上升通道越来越窄,踏实勤奋开始变成贬义词,努力工作不再和过上好日子画等号,除了特别有能力、有运气或有个好爹,剩下的人只能待在原地或者向更低阶层流动。更何况除了奋斗无望,这一代独生小年轻走入社会时会感受到极大的生活反差。以前在家时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下,在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下,不用干活也不担心吃喝,可入了社会后工作难找、经常加班、诸事不顺,这才明白现实的残酷,此时"丧"的情绪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扎根。
后流行丧界"4大天王"表情包:悲伤蛙、马男波杰克、堡比希尔、长腿闲鱼。
但人们心中埋下的情绪种子总需要一个引爆点,而互联网不仅帮助人们发泄内心的情感,"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并且极易被影响",社交网络裹挟着更多的人参与进这场社交狂欢,于是"丧"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兴起了。
(转自网络)
④ 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如何看待丧文化营销
中国经济随着取抄消粮票布票,袭取消福利分房制度等等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已经结束了短缺经济,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消费者越来越珍贵,也越来越金贵。不仅要买使用价值,还要卖的有格调,卖到客户心里去。所以说这种攻心营销现在越来越流行,而且也很受消费者青睐。
而且在当下社会压力陡增的背景下,心中的得焦虑感需要宣泄。丧文化正好提供了这个发泄口。
但是丧文化作为现在文化营销的一部分,和其他的文化营销的内容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只要这种消费者群体依然存在,丧文化就依然存在。
⑤ 你知道哪些企业的经典营销案例呢
乌江榨菜大抄家都听说过吧!在04年之袭前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小厂,为了寻求发现,花重金请人做策划!那一年的销量就好像翻了60倍,张铁林代言那个!之后的乌江榨菜深入民心,大街小巷都知道这个品牌了,广告狂轰滥炸,之后几年却没啥动静了,之后好像十年后吧,差不多有十年,又找那家策划公司策划,我记得广告语是中国榨菜数涪陵,涪陵榨菜数乌江。就这个决策,让乌江榨菜厂的市场份额占有到达百分之六十!啥概念,中国榨菜市场的六成啊!比可口可乐,比苹果手机还要牛!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厂一下单身,而且是翻了好几百倍!这个策划公司厉害,也是广告做的好!
⑥ 是什么原因让“丧文化”越来越风靡呢
追溯起源,丧文化最早并不是发源于亚洲,最早是出现在欧洲,然后是出现在美国,之后进入了日本,最近几年出现在我国,现在已经小有规模,不出意外,将会“吃”掉很多人的脑子,然后变成比较有影响力的亚文化。
我们一定要留意语言的力量,话一出口,最先听到的是你自己。不管一个人说了什么话,说的次数多了,首先被说服的就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经常说一些很泄气的话,慢慢地他就变得很泄气了。另外,我们要有个常识,危机来了并不是谁的财富规模大伤害谁,而是谁脆弱伤害谁。
⑦ 为什么“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
“丧文化”之所以会流行,一方面来至于社会给予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至于社会媒体部分的不良报道,于是一步步击溃了部分年轻人的斗志。
除此之外,现在部分媒体喜欢把个例当作普遍现象写,于是传递给人就是比较丧的思想。比如部分人喜欢走后门,比如努力不如家境好等等,虽然这些是社会上存在的现象,但绝对不是常态,而一旦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就很容易让一部分人失了斗志,甚至不能客观看待自身问题,一味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出身的不优越。
所以“丧文化”的流行主要还是现在的社会整体把年轻人的人生道路安排得过于死板,很多人在里面又活不出自我,最后便开始全盘否定拥有的一切。
⑧ 丧茶,没希望酸奶,丧文化当道你该如何借势营销
人们有一种思维惯性: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显然这是荒谬的,就算有数百万人声称某件愚蠢的事情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众心理,丧文化当道,在众多人惯性思维中,如果不知道丧文化,如果对丧文化没有一点反应,似乎就要跟时尚主流的人群脱节。事实上,是否要利用一件事情或者一个话题做营销,我们需要考虑的更多,而不只是有多少其它品牌都在这么做。
在避免因从众心理而头脑一热时,以下内容或许能更理性的帮你决定是否要借势丧文化做营销,以及如何做才不至于成为下一个从众心理的受害者。
借势丧文化?先看看你的目标客群认不认
OMD 行业报告研究院统计,目前 90 后群体的数量已占中国总人口的 17%,相当于每 6 个人中,就有一个 90 后(18-27 岁)。90 后成为消费主流人群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不是任何一种消费潮流都专属于 90 后,比如丧文化。
UC 大数据做的一份调查显示,相比人们下意识认为的 90 后,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 80 后,以 50.41% 占比成为了的丧文化的主流群体。
80 后更容易对丧文化产生共鸣,而不是 90 后
姑且不论这份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有多少,决定借助丧文化营销之前,你确定你家营销方案的开篇是有实际数据做支撑,而不是一段“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潮流,是 90 后经历加班、买不起房、没时间谈恋爱、睡眠不足的积愤和怨念……”,看似有道理,却又经不起推敲的营销方案支撑理由。
任何一种潮流文化都有其消费群体画像,品牌的目标消费人群画像与之有多大的重合度,决定了你要利用这种潮流文化做多大规模的营销活动(毕竟,投入产出比是无法忽略的)。
又比如 UCC 的负能量咖啡——无糖黑咖啡 UCC BLACK 。
在台湾,这款产品主要面对的是那些忙碌的都市“大人们”,卖点是无糖、零卡路里和非速溶,适合那些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又要追求生活品质的上班族。所以有了主题为“每天来点负能量”的营销,以及名为一场腹黑语录分享大赛的活动。
腹黑、吐槽戳中的是年轻上班族的内心
与之不同的是,在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同样的上班族可能普遍年龄都是 40 往上,所以 UCC 在日本的营销就变了:传递成熟男子的魅力形象,广告歌曲、画风到产品官网设计都透着浓浓的成熟男子和硬汉味道。